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抗争

抗战前后国共军队数量
国民党:170万(抗战前)→600万(抗 战后)→430万(内战开始前) 共产党:5万余(红军+新四军)→91万 (抗战后)→120万(内战开始前)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谁发挥的作 用更大?
兵力投入
国民党方面:国民革命军投入战争计步兵 128个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 立旅;炮兵4旅,20个独立团,正规军合计 170万人。 共产党方面:八路军3个师,每师两旅四 团制,即4.6万人。新四军是5个支队的编制, 约1.5万人。
制作:物理1101四组
二、共军方面具体阵亡情况 集团军司令0名,占0%; 军长及副军长4名,占2.38%; 师长及副师长6名,占3.57%; 旅长及副旅长3人,占1.79%; 团长及副团长8人,占4.76%; 各级参谋19名,占11.31%; 政治部主任48名,占28.57%; 其它职务人员及游击队高级指挥人员80 名,占47.62%。
基本主张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同日军开展阵地战
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同敌人开展游击战
抗战路线
国民党: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 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抗战路线
路线不同 结果不同
国民党内部各“军阀”想保存实力,因此 各搞各的,但是国民党面对的是日本军队 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强,并且是正面战争, 规模大,于是国民党实力愈战愈差; 共产党军队规模并不起眼,主要以开展敌 后游击战争为主,通过大面积抗战来扩大 其影响力,加之其坚持全民抗战路线,伤 亡小,故其愈战愈强。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抗争—物理11 Nhomakorabea1班4组
斗争实质
国共两党的斗争是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 利益不同导致的阶级斗争。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重要历史阶段。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国民党政府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军队建设和对日政策上存在着严重问题。
而中国共产党则具有坚定的抗日立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国共两党开始了合作。
二、国共合作的意义1.实现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使得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国共两党在政治上达成共识,共同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加强了中国军队的抗战能力国共合作使得中国军队的抗战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共产党的军事经验和组织能力为国民党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国共两党合作成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共产党提出的土地革命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理论为中国农民争取了更多权益,改善了农村的社会状况。
同时,国共两党也在抗日战争中加强了对教育、卫生、工业等方面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4.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军队的抵抗迫使日本帝国主义分散了兵力,为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战斗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国共合作的不足与反思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摩擦和冲突。
这些问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然而,尽管存在不足,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对抗日本侵略的共同目标下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
这段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国共合作,不仅仅是对付外敌的历史事件,更是中华民族团结战斗的文化表达和精神体现,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国共合作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载入了历史的文化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的战斗史和民族意志的英勇传说,国共合作始终是被后世人们铭记、歌颂的历史事件。
国共合作不仅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历史基础,而且也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成功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国共合作所体现出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统一战线合作机制、密切党群联系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共合作是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功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所需要的。
国共合作解决了由于历史、意识形态等多重原因而导致的国共两党对立。
走出斗争的困境,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团结。
也让中国革命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国共合作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中国革命前进的力量源泉。
三、国共合作体现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国共合作开创了新的政治生态,推动了共产党、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间的协商、沟通和协调,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共合作创立了一种新的民主机制,顺应了人民的利益愿望,为国家的独立自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国共合作是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着重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
在那个艰苦的时期中,两党同心协力,共同抗日。
他们不仅仅是国内斗争的群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面对外部敌人的集体。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的精神力量,更是当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需要。
五、国共合作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国共合作是当时的中共领导人提出,能够得以成功推进,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
国共合作本身包含了一种折衷主义,两党联合对日抗战的利益既在接近的一方面,又具有区别。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而国共两党在这场战争中的合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政党之间的合作,更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体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敌人时,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
因此,两党在抗战初期便达成了合作共识,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行径。
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两党高层之间的合作,更是两党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合作。
无论是在军事行动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上,两党都紧密合作,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在军事行动上,国共两党相互协作,共同组建了抗日军队。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抗日军,中国国民党也组建了国民革命军。
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互相支援,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蒋介石等领导人通过密切合作,确保了军队的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这种军事上的合作为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斗争上,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识,共同推动了国家的抗战进程。
两党在政治上相互谅解,尊重彼此的利益和立场,共同制定了抗战的政策和战略。
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政权,同时也在解放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
两党通过政治斗争的合作,使中国人民在团结一致的力量下,成功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合作,国共两党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两党共同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两党也共同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
然而,国共两党的合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双方在一些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党的合作。
但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妥协,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两党的合作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结果。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是指中共和国民党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共同进行抗战,共同抵御外敌侵略的历史事件。
在这段时期,国共两党联合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为日本侵略者的战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国共合作不仅表明了两党的政治智慧,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精神,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其一,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
在此之前,中共与国民党存在着严重的内战状态,两党长期处于对抗状态。
然而,外来侵略使得中共和国民党都认识到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只有合作才能够有效对抗侵略者。
通过国共合作,两党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这种抵抗意识成为了后来中国民众面对艰难困苦的强烈拼搏的基础。
其二,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形成了有效对敌的战略战术。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建立了统一战线,成立了抗战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简称抗统),并在抗统的指导下筹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和政权机构。
通过合作,两党统合了各自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力量,形成了有效对敌的战略战术。
这一合作对于筹备、组织抗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抗战局面打下了基础。
其三,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声威和影响力。
通过国共合作,中共积极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扩大,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共的先进作风、坚定立场以及领导力在抗战中得到了广泛认可,进一步巩固了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加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认同,为以后其他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段时期的合作不仅是中共与国民党迈向和平、独立、统一的重要步骤,更是一次顽强、英勇、智慧的全民族抗战,有力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抗日战争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 御的抗战方针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是 应该肯定的是,这时国民党政府已经改变了“九一 八”以来的“不抵抗”主义,中国人民开始了前所 未有的民族自卫战争,全国政治出现了新转角机。
毛泽东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 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 是比较努力的。”
极大地鼓舞了中 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奠定了全民族抗 战的基础 成为由国内战争 走向抗日民族战争 的转折点 成为时局转换的 枢纽
七七事 变后,中 共发表抗 日通电, 号召国共 两党亲密 合作,共 同抗日。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发表 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
9月下旬,国 民党公布了中 共提交的国共 合作宣言,抗 日民族统一战 线正式建立, 国共两党共同 走上抗日战场。
抗战时期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关系的演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6年)
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1
西安事变国共关系
←←← 抗日战争前中期国共关系
2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抗日战争后期国共关系
总结
4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 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 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正是由于这种实力的差别,在共产党参加的 会议上,两党进行了抗日作战地位分工,即 由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抗击日军侵略的任务, 而由共产党的军队担负侧面牵制日军的任务, 抗战的初期,两党军队正是按照这样的分工 很好地进行了作战配合。
我们认为,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 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 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 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 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 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 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 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了尾声,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艰辛和牺牲的历史,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国共两党的合作。
本文将从背景、合作形势、合作模式和合作成果等方面探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
一、背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爆发是基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残暴侵略和压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圈地行动越演越烈,到1937年发生的卢沟桥事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为国共两党合作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和共同的目标。
二、合作形势国共两党合作的形势起初并不顺利。
在两党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念和分歧。
但是面对共同的敌人,国共两党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建立合作关系。
然而,在合作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治的不同,两党之间还存在矛盾和摩擦。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两党逐渐加强了协商和合作,为接下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合作模式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即统一战线。
这个战线包括了所有愿意参与抗战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了这个统一战线,将国共合作扩大到了全民族范围。
民族团结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力量,这种合作模式在历史上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四、合作成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他们通过团结全国人民,壮大军队,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
在长征过程中,两党也加强了军事合作,保护了党的核心力量,为日后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1941年的皖南事变,展示了两党合作军事行动的成功,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里程碑。
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共同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国共合作不仅结束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也为中国近代史获得了崭新的面貌。
综上所述,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对比

• 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 给予坚决的回击,同时注意斗 争的策略,团结国民党中的进 步势力和中间势力,孤立打击 顽 固势力,始终把国民党留在 抗日统一战线中。为了阻止投 降和分裂.并为抗日胜利树立牢 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还特别 注重发展自身的力量。在组织 上,大力发展党组织和党员; 在地域和军事力量上,积极开 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 民主政权,努力扩充八路军、 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
一、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决策对比
二、评价国共双方的战略
三、总结
•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 时期。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 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 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 一方面,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 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 地位。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没有不屈不挠的抗 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 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1944年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4至6月,中国与美、 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 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 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 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 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 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 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
•
•
抗战期间,国民党始终没有拿出办法解 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大批地抽壮 丁和繁重的劳役、沉重的赋税以及地方 官的肆意盘剥,使农民阶级对国民党政 府越来 越不满,农民暴动事件时有发 生。国统区的工人在抗战初期积极投身 于抗日救亡运动,但随着国民党消极抗 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工人开始反 对国民党的妥协投 降活动。到抗战后 期,工人将斗争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 爆发了四川盐工反对抓壮丁的斗争和反 对特务迫害的大规模游行示威,1945 年的“胡世合事件”中,仅重庆就有20 万工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对工人的迫 害。工人、农民的不满和反抗,使国民 党丧失了最广大民众的支持,风起云涌 的群众反抗运动、巨大的离心力预示着 不久的将来国民党的统治终将被人民所 抛弃。 此外,抗战期间国民党的统治日趋 腐败,国统区的大后方吏治腐坏、贪污 成风、特务横行、冤案迭起。官僚资本 在国难中膨胀,权贵大员大发国难财, 法币贬值,物价飞涨。国民党因抗战获 得的威望,一天天扫地从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
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
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
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
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
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
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
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
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
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
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
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
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
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
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
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
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
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
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
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
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战场比较先说谁是抗日的主力。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并不处于同等的地位。
当时国民党已经完成182个陆军师的整编,空军拥有600余架飞机,海军舰艇百余艘共6万吨,而红军改编时仅有4万余人,国共两党军事实力悬殊。
也正是由于这种实力的差别,在共产党参加的国防会议上,两党进行了抗日作战的分工,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抗击日军侵略的任务,而由共产党的军队担负侧面牵制日军的任务。
战争的初期,两党军队正是按照这样的分工很好地进行了作战配合。
从这点来看,国民党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中国抗日的主力。
但是,抗日战争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这就是中日双方矛盾的各自特点以及由此决定战争律。
敌强我弱决定了日本可以比较快地占领中国大片国土;而敌小我大、敌寡我众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很快占领全部中国。
于是,在日军推进线之后,形成了广大空间,这就使中国抗日军队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
而按照两党约定的战略分工,共产党的军队成为了开辟敌后战场和在这里消灭牵制敌人的主力。
两个战场由此形成。
两个战场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8年的正面战场和8年的敌后战场同样面对血腥和杀戳。
国共两党的信仰不同、军队战略战术不同、规模实力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但都在为民族危亡浴血奋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到底哪一个战场的作用更大一些呢?这似乎是回答本文命题的关键。
先来看一组统计数字:据国共两党战后公布,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情况如下:国民党正面战场,在8年期间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军队伤亡321万(其中阵亡131万),歼灭日军100余万;共产党敌后战场,大小作战12万余次,军队伤亡是60万,歼灭日军52.7万,此外还歼灭118万伪军。
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
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
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
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此外国民党还牺牲了包括张自忠再在内的11名上将,34名中将,50名少将从上述数字来看,正面战场的牺牲和战果明显地高于敌后战场。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统计,即按兵力多少来算,敌后战场平均每个兵员歼敌数字和平均伤亡率又高于正面战场。
仅以上述统计为依据,就可以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
但是我却认为,无论是哪种答案,源于这样的依据都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在我看来,尽管如前述战争规律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划分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但抗日战争面对的不是任何一个党派的敌人,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因而这个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生存权利的整体战争。
而从军事方面来看,两个战场也是缺一不可。
没有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开辟;反过来,没有敌后战场对敌人的牵制和消耗,正面战场也难以长期坚持。
因此我认为,上述统计数字,虽是寻求答案的客观依据,却不是问题的关键。
既然两个战场缺一不可,那么“抗战胜利”,就不能单纯地归结为是“蒋干”的结果,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共工”的结果。
“七七”事变标志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面抗战的开始全民抗战没有能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时开始,也没有能在日本侵入华北时开始,归根结底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妥协让步的缘故。
全民抗战之所以能在“七七”事变后爆发,主要原因是:首先,面临亡国的危机,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已形成不可抗拒之势。
在“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和其他各地学生群众首先起来要求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他们的要求虽被拒绝,但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对国民党政府所实行的政策表示怀疑和反对。
在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许多地方,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发生局部的抗战。
在东北,有些国民党将领和民间力量,组织义勇军,抗击侵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更是在敌人统治下长期坚持作战。
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本侵略军三个月,使侵略军不能完全得逞。
1933年3月,在古北口、喜峰口等长城各口的部分国民党守军自动抗敌。
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成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奋起与侵入察省的日军作战。
1936年傅作义率部反击日军对绥远的侵略。
这些局部抗战都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人民群众中的爱国情绪在国民党政府压制下,如同急待迸发的火山。
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就成了火山口,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随之兴起,势不可当。
国民党和国民党军队内的爱国力量也响应人民的要求而逐渐活跃。
1933年11月,蔡廷锴等一部分国民党力量在福建一度组成人民革命政府就是一个表现。
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对人民群众的救亡运动的积极响应,对局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提出国共合作,团结全国一切爱国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自从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共产党坚持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纲领,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土地改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占据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连年发生内战,并且用主要力量进行反共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者把这种情形看做侵略中国的可乘之机。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的全局出发,主张停止一切内战,团结抗日。
早在1933年1月,共产党已发表宣言,准备为实现这个主张和全国任何军队合作。
在1934年到1935年的长征途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党内“左”的错误后,系统地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痛切申述,当前全国全民族的危险是国民党所实行的错误政策招来的,这种错误政策必须彻底改变。
信中郑重地向国民党表示:“我们愿意同你们结成一个坚固的革命的统一战线,如象1925年至1927年第一次中国大革命时两党结成反对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的伟大的统一战线一样,因为这是今日救亡图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只有国共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各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
这个建议虽然没有立即被国民党最高当局接受,但是在国民党内外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共产党的主张集中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因而为人民所拥护。
共产党积极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西安事变”前,共产党已派出代表和国民党当局商谈。
在“双十二”事变后、“七七”事变前,国共两党中央正式代表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进行合作谈判。
同时,共产党积极参与和领导各界人民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同国民党内爱国人士和要求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共商救国大计,实行具体合作。
中国共产党的创议和努力,对于“七七”事变后迅速形成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国全民团结抗日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七七”事变前夕,国民党领导层除了一小部分彻底的亲日分子外,已经觉得不能继续执行几年来的妥协退让政策,“七七”事变后,终于实现了政策上的重大转变。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要求各地部队“确实准备”的密电,“实际上是秘密的全国动员令”。
国民党原以为,日本的侵略会适可而止。
他们更为日本政府的“合作反共”之说所打动,以为日本侵略者仍将承认国民党统治政权,并将帮助它消灭共产党。
但是事实表明,日本的侵略目的是吞并整个中国,不仅企图消灭在民族斗争中最坚决的共产党,而且也要用亲日的傀儡政权来代替原来的国民党政权。
就国内形势说,国民党当局如果仍继续执行误国政策,势必为全国人民所不容,而且势必造成国民党内部的更大分裂。
因此,“七七”事变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也使国民党政权面临生死存亡关头。
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在这样的关头,毅然改弦更张,决定接受共产党的建议,承认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抗日战争,对国家和民族立了功。
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300万军队。
国民党当局的政策转变对于抗日战争的兴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是无疑的。
国民党军队众多局部战争的失败和将其整个8年抗战定义为消极抗战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军事范畴,后者是政治范畴。
这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政策底线。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基础比较复杂,抗战期间大量军阀和地方武装披上”国军“的战衣,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很多部队的确没有多少战斗力。
因而,8年抗战初期和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形势严峻,边抵抗边溃败的例子很多,总体上说是中日两国国力和军力的巨大差距,具体说有的是战略战术的失误,也不排除有临阵脱逃之徒,“但是对于一个与共产党并肩战斗8年的合作者不能简单用”消极抗战“几个字加以概括,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