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国共两个战场的关系与作用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

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成与作用.doc

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成与作用.doc

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成与作用【】自1931年9月开始到1945年8月,以中华民族胜利为结束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所有同胞共同进行的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此次抗战有力的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这次战争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结束,全中国各族儿女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也为锥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抗U战争正而战场敌后战场形成作用H军从1931年9月开始,不断对我国东北部地区发动袭击,而国民政府先期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中W范围内,只有东北地区部分爱国军民参与到了抵抗日军侵略的斗争中,局部抗战就此展幵。

1937年7月7 口中口双方在中閩北平的卢沟桥发生军事冲突,这是口本蓄谋已久的挑衅,n本就此全面侵略中国,与此同吋,国共两党扪弃前嫌,停止内战,~致对外,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最终形成。

因为国内形势的特殊性,在全而抗战时期,我w土地上冇两大战场并存,一是由岡民党正规军组成的正面抗日战场,二是由共产党方而组织的敌后抗□战场,两大战场虽性质不同,但都为抵抗外來侵略作出了巨大贡献。

就屮国国情来看,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进行的,两党第一次合作就因各方而因素的干扰血以失败告终,两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信任,u民党担心共产党夺取手中的政权,共产党则害怕悲剧再次上演,也担心好不容易集结起來的军队被国民党吞并,所以两军显同吋编入国民革命军,但在行军用兵方面还是各自为政,两大战场里同是抗战,但却又互不影响,有配合,但绝对不会融合。

其次,W统区地域辽阔,多Y•原,适合与H军进行平原战等大规模作战,相对于岡民党而言,共产党没宥足够的根据地,同时井不适合在现宥根据地与曰军开战,而想要打击n军的后勤部队,就必须深入敌占区,在敌占区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而且共产党方面人数较少,转移吋较为方便,故将军队分散开来,深入敌后,在村镇间宣传共产主义和抗H理念,组织广大热爱祖U的冇志之士共同抗H, 共产党的宣传为其建立了R好的群众基础,故共产党在敌后开展的抗战工作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显然军队只有区区5万余人,但实际参与人数要远超于此。

抗战之正面与敌后战场

抗战之正面与敌后战场

① 应该尊重历史,客观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本身
是什么,样就应该怎样来表述。 ②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参与、共同奋斗取得的胜利。
不能因为国民党在抗战中实行反共反人民的错误的片面抗
战路线就抹杀其参加抗战、坚持抗战的功绩; 也不能因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当时力量相对弱小,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就被攻击诬蔑。这才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也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是怎样就是怎样。
次重大胜利。在历时近半个月的 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 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 失踪7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 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 的必胜信心。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 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 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 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 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
之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正面 战场
抗日 战争
敌后 战场
以国民政府为主,
抗战初期抗击了 侵华日军大部分。 执行的是片面抗 战路线,即单纯 依靠政府和军队, 而不发动广大人 民群众
1.全面抗战前 李宗仁《焦土抗
战论》( 1933): 要以坚壁清野、 游击战争,对日 进行长期消耗战。



刘桂五少将 干子 周元中将 李必蕃中将 黄启东少将 方叔洪中将 付忠贵少将 冯安邦中将 林英灿少将 王禹九少将 陈安保中将 丁炳权中将 郑作民中将 张自忠上将 湖北南瓜店
骑兵第六师师长 内蒙黄油 173师副师长 山东蒙城 23师师长 山东菏泽 23师参谋长 山东菏泽 114师师长 山东菏泽 鲁北游击司令 山东 42军军长 湖北襄阳 152师副师长 广东清远 79军参谋长 江西高安 29军军长 江西龙里 197师师长 江西武宁 2军副军长 广西昆仑 32集团军总司令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

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

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

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

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

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

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

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和国共合作抗日

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和国共合作抗日

(01全国春季35)试述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进行的努力。(13分)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抗日,反 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2分) ②在东北组织抗日活动,与福建人民政府签订《抗日 停战协定》。(2分) 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 瓦窖堡会议上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分) ④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表明团结抗日的诚意,成 为扭转时局的关键。(3分) ⑤“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发表抗日通电,所领导的武 装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 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分)
一对矛盾: 两条路线:
中日民族矛盾
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
中 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三个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2) 国民党政府 伪满洲国 三个政权 日扶植的傀儡政权 汪伪政权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9)抗日战争期间某 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 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 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 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 征的是 A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思考: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敌后持久抗战和人民战争最 典型、最突出的地区在哪里?
发动群众
都是着眼于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 壮大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担当主要的抗战任务,多次组织大 规模会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歼灭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敌人三个月 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丧师 失地,大片国土沦于敌手。正面战场在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展 开。没有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共产党开 辟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的 抗战。在正面战场节节溃败的形势下、敌后战场的抗战,极大地增 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使抗日战争很快进入战略相 持阶段。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不尽人意。

根据“求实存真”的治史原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全过程予以客观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

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一、问题点拨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

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一面旗帜,起一个引领、带头作用。

3.“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的区别党内合作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所以叫党内合作。

而党外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二、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摘自2013年江苏高考T22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战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经过、意义和特点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抗日战争的战场分析

抗日战争的战场分析
1938 年春天,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徐州会战,中国军队的司令长官是李宗 仁。两路日军一支被阻在山东临沂,另一路被阻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此展 开了激战,即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歼敌 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会战。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虽未保住上海,但却严重地破坏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规模较大的还有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徐州 会战、武汉会战等。
日本发动全面进攻后,企图速战速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面对日本的进攻,国民政府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 民政府发表声明:决心“实行良卫,抵抗暴力”。先后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 次大会战,抵抗侵略。主要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淞沪会战 这是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大会战。从 8 月 13 日至 11 月 12 日历时三个月, 双方投入战斗的军队,中方 40 万,日方 20 万。战斗中广大的爱国官兵,再 次显示了他们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 雄事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要在三个月内灭 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军队共同对日作战,国民党军队是战略防御作战的主体,八路军、新四军主要以游击战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防御作战,双方既有战略上的支持配合,又有战役战斗上的相互配合。这也是国共两党两军合作抗日关系最好的时期。在抗战中期的战略相持阶段,两个战场正式形成,国民党军队主要担负正面抵抗日本侵略军进攻的任务,以一套相对稳定的防御作战线,保卫着西南、西北等大片国土,作为中国坚持抗战的战略大后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战场。在这期间,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空间上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处于脱离状态,双方已基本上不可能再进行战役战斗上的配合,而主要是在战略上相互策应和配合。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战场多次出现危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便成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主战场。具体表现为:如果“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作战,便无从顺利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敌后游击战争又“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作战”。抗战期间两个战场这种互为依存的关系,不但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而且居于主导地位,是抗战时期中国抗日军事斗争的主流。抗战时期两个战场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单独依靠哪一个战场,都难以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缺少了哪一个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的坚持与发展都是不堪设想的。对于两个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都不应低估。没有敌后战场,日本就可能抽出几十万机动兵力向正面战场进攻,正面战场将难以坚持;没有正面战场,敌人将其全部兵力压向敌后战场,敌后战场也难以承受”。如果“没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所受日军压力必定成倍增加,困难自然大得多,但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能够坚持下去。没有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就无法独力维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事战场上,一直存在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开辟并坚持的敌后战场和由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国民政府名义统帅数百万国军承担对日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两个相互呼应又彼此相对独立的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都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和相互策应的关系。

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军队共同对日作战,国民党军队是战略防御作战的主体,八路军、新四军主要以游击战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防御作战,双方既有战略上的支持配合,又有战役战斗上的相互配合。

这也是国共两党两军合作抗日关系最好的时期。

在抗战中期的战略相持阶段,两个战场正式形成,国民党军队主要担负正面抵抗日本侵略军进攻的任务,以一套相对稳定的防御作战线,保卫着西南、西北等大片国土,作为中国坚持抗战的战略大后方。

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战场。

在这期间,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空间上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处于脱离状态,双方已基本上不可能再进行战役战斗上的配合,而主要是在战略上相互策应和配合。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战场多次出现危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便成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主战场。

如果“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作战,便无从顺利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敌后游击战争又“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作战”。

中国抗日战争是“整体的民族战争”,是中日两国间的战争,只能把中国看作是交战的一方,把日本看作是交战的另一方,决不能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割裂开来,看作是两国三方的战争。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是在总的持久战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的整体战争互相关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军队作战地域的划分,是不能割裂的。

这是阶级利益对立的两种力量在与共同民族敌人作战时的一种特殊合作形式。

正是通过这种大敌当前、联合抗日的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不但在军事上保证了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符合中国抗战利益的持久战,而且在政治上也保证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不致破裂。

这就说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在主要敌人一致的情况下,阶级利益对立的政党和集团不但可以合作,而且合则两利。

在反抗强敌入侵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有机联系,游击战和正规战的互相配合,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够“苦撑待变”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8年期间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军队伤亡321万(其中阵亡131万),歼灭日军100余万;共产党敌后战场,大小作战12万余次,军队伤亡是60万,歼灭日军52.7万,此外还歼灭118万伪军。

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

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

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

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此外国民党还牺牲了包括张自忠再在内的11名上将,34名中将,50名少将从上述数字来看,正面战场的牺牲和战果明显地高于敌后战场。

尽管如前述战争规律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划分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但抗日战争面对的不是任何一个党派的敌人,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因而这个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生存权利的整体战争。

而从军事方面来看,两个战场也是缺一不可。

没有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开辟;反过来,没有敌后战场对敌人的牵制和消耗,正面战场也难以长期坚持。

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为了保卫民族和人民而捐躯的烈士们,不管他们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他们将永垂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