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病人的护理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病人的护理【摘要】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PEA)是指经皮穿刺引入球囊导管、金属内支架等器材对狭窄、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等多种微创治疗,使其复通的一种非手术疗法。
在手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可以是患者及早康复。
【关键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护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PEA)是指经皮穿刺引入球囊导管、金属内支架等器材对狭窄、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等多种微创治疗,使其复通的一种非手术疗法。
其中,如果单纯用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可称谓球囊扩张术,即通常所指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eutaneous transluhal angioplasty,PTA)。
而应用金属内支架治疗时可称作血管内支架术(endovascular stent)。
此外,尚有旋磨、旋切、超声消融、激光等血管成形术。
目前公认的PTA治疗机制为控制性损伤理论,即采用各种介入器材对病变段血管壁进行有限度的扩张,使病变段血管壁伸展,内皮细胞和粥样斑块表面成分脱落,血管内膜和中膜部分断裂,内膜和中膜部分分离,血管外膜伸展超过其弹性程度,血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在血管粥样硬化的病人中,粥样斑块受到挤压而在血管壁上重新分布也是 PTA重要的治疗机制之一。
尽管PTA的近期疗效是肯定的,但由于术后血管发生再狭窄的情况高达20%~40%,已至严重影响了PTA的远期效果,因而如何降低PT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已成为当今介入放射学界研究的热点。
目前对于PTA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认为术后再狭窄是病变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进行修复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所导致的结果,其中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是引起PTA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
在时间上PTA术后再狭窄可分为早期再狭窄(术后1年内)及晚期再狭窄(术后1年后),动物模型表明,早期再狭窄有着四个连续重叠的过程:损伤初期是炎症及血栓形成阶段,此过程持续数小时左右。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手术编码及错误案例分析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手术编码及错误案例分析摘要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脑血管病常用的介入治疗方式,其手术种类多,解剖部位精细,编码较为复杂易错。
文章结合临床知识、ICD-9-CM-3分类规则和错误案例,总结分析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术式和编码。
脑血管腔内成形术要与脑血管腔内隔绝术相鉴别,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编码集中在00.61-00.65,其中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编码至00.61-00.62,经皮脑血管支架置入成形术编码至00.63-00.65,细目的分类轴心是解剖部位颅外或颅内血管。
脑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术是一种腔内隔绝术,编码于39.72。
在编码时应当避免按临床医师书写的手术名称直接在编码库中选择名称相近的编码,要坚持遵守手术编码查找步骤,切记要在类目表中核对编码,从而获得正确的ICD-9-CM-3编码。
关键词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覆膜支架;ICD-9-CM-3编码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血管壁先天薄弱或后天损伤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动脉瘤等各种脑血管病变引发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脑血管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材料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防治手段之一,其中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因其微创高效在临床应用广泛。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各种手术名称相似,但根据其手术目的、术式和部位不同,分类于不同编码,增加了编码难度。
通过总结分析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临床知识、编码要点和错误案例,以期提高此类手术编码的正确率。
1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分类1.1分类规则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主要包括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成形术,ICD-9-CM-3编码集中在细目00.61-00.65。
首先按具体术式将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分类于细目00.61-00.62,然后按解剖部位是颅外或颅内血管进一步细分,颅外血管分类于00.61,颅内血管则分类于00.62。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名词解释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名词解释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是一种以改善因血管病变(或血管狭窄或堵塞)而造成的血液供应不足的治疗方法,也被称为血管通路恢复术。
它可以帮助恢复被堵塞的血管以改善血液流量。
此外,血管成形术可用于治疗脑梗死,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血管病变等疾病。
血管成形术可以行为传统手术,也可以在体外完成。
传统血管成形术要求将患者的血管做出改变,而体外血管成形术则可以通过使用一个叫做球囊的设备来改变血管,以重新连接血管和组织。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优点是,它可以减少手术的风险,并减少住院的时间。
缺点是,它是一种昂贵的术式,而且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潜在的影响。
- 1 -。
介入放射学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课件

强调手术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如穿刺点的选择、导管导丝 的推进、球囊扩张的压力控制、支架的选择和植入等,确 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术后护理
讲解手术后的护理要点,包括患者的监测、并发症的预防 和处理、康复训练的开展等,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THANKS
感谢观看
血栓形成
给予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必要时 行血管介入取栓术。
栓塞
根据栓塞部位和程度,给予药物溶栓 、机械取栓等治疗,严重者需行急诊 手术。
造影剂肾病
给予水化、利尿等治疗,密切监测肾 功能,严重者需行透析治疗。
05
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一
通过详细分析一个患有髂动脉狭 窄的病人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过程,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操作 和术后护理,使学生深入理解该
3. 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根据手术方案,选择适当的球 囊或支架进行扩张或植入,改善血管狭窄或闭塞。
4. 术后处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并发症发生情 况,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同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 导和随访观察。
03
介入器材与操作技巧
介入器材介绍
01
02
03
04
导管
用于在血管内部导航,将药物 或器械输送至目标区域。
破裂,出现严重出血。
栓塞
术中脱落的斑块、血栓等物质 可能随血流栓塞远端血管,造 成缺血或坏死。
血栓形成
术中或术后,由于血管内膜损 伤或血流缓慢等原因,可能导 致血栓形成,影响远端器官供 血。
造影剂肾病
部分患者对造影剂敏感,可能 出现肾功能损害。
并发症的预防策略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安全。
球囊导管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第四节 应用范围
血管支架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①PTA不易成功者。 ②PTA技术成功后易发生再狭窄的部位和病变。 ③PTA后出现并发症者,如内膜剥离、严重血
管痉挛等导致的急性血管闭塞。 ④PTA再狭窄的再次治疗。 ⑤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溃形成、钙化。 ⑥长段血管狭窄或闭塞。 ⑦腔静脉狭窄、闭塞性病的治疗。
定义: 是指成形术后一年以上发生的再狭窄。
原因: 除上述内膜纤维增生外,原有病变如
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病情进展或加 重是其主要原因。
二、血管支架
(一)支架扩张血管的机理 球囊扩张仍然是造成狭窄血管管腔扩张的
主要原因,随之以支架支撑。 支架置入后有两个重要特点:分支血管口
不发生阻塞;不刺激动脉粥样斑形成。 (二)再狭窄
支架置入血管后的再狭窄,可归咎于两个 方面的原因:球囊扩张后所致血管壁修复反应 及血管壁对置入支架的反应。
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一)抗血栓形成的治疗 血栓形成是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壁修复反应或再
狭窄的始动阶段。 因此防止血栓形成成为防治再狭窄的重要环节。 现主要采用以下措施: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
二、球囊导管的铺助器材
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应具有以下性能: 1、可见性(Visibility) 2、可控性(Steerability or torque control) 3、灵活性(flexibility) 4、可成形性(Shapability or malleability) 5、跟踪性(trackability) 6、光滑性(Lubricty)
生长因子抑制剂以及抗血栓形成的基因治疗等。 (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治疗方法 仍处于临床应用前期。 (三)放射治疗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PPT

一、头臂动脉成形术
1.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
– 禁忌证
• 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 • 颈动脉闭塞性病变 • 伴有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 • 3个月内发生颅内出血或4周内发生严重脑中风者 • 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等血管造影禁忌者
病变血管远端并固定。
第二节 腔内血管成形术技术与方法
一、球囊扩张成形术(PTA) (二)介入操作基本技术 -4、球囊选择与扩张
治疗导丝到达指定位置后, 球囊导管通过导丝引导到达病变部位进行球囊扩张。
扩张过程应使用压力泵, 原则上缓慢加压直至狭窄导致的球囊凹陷完全消失。
多数情况下还需要反复几次扩张以巩固扩张效果, 防治夹层形成。
第一节 器材
三、血管支架
支架依据其释放或体内植入方式又分为自膨式与球扩式。 球扩式支架主要为激光切割式制作。 支架输送器就是球囊扩张导管。球扩式支架上市时支架差 不多固定在球囊上。当支架通过球囊导管(输送器)送至预 定狭窄血管部位后,充盈球囊就将支架释放或植入血管。
第一节 器材
自膨式
球扩式
五、附件
二、血管再狭窄的防治
1. 血栓形成的防治
临床上,针对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栓形成与平 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主要机制,采纳两种主 要方法防治。一是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 药物,二是制作抗凝血功能的血管支架。
第三节 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二、血管再狭窄的防治
1. 血栓形成的防治
1. 系统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的应用
• 栓子保护装置(EPD)
第四节 临床应用
一、头臂动脉成形术
1.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的临床分析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的临床分析张建勇;于中丽【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效果.方法: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32条肢体.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度(TTS)及流出道动脉造影显影分数(OTVC)的差异.下肢动脉流出道采用多普勒血管超声随访6个月.结果:全组患者32条肢体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即时成功率为100%.治疗后第1个月ABI 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TS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14条肢体OTVC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多普勒超声下肢动脉流出道随访1、3及6个月,再闭塞率分别为3.85%、38.46%及46.1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形成,改善血供,提高趾端皮肤温度.【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31)008【总页数】3页(P1002-1004)【关键词】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动脉)闭塞性硬化症;下肢动脉流出道【作者】张建勇;于中丽【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4近年来,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发病率不断上升,以往主要应用扩血管、祛聚、前列腺素E制剂、抗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疗效甚微。
手术旁路转流疗效差,静脉动脉化及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效果不确切[1,2]。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32条肢体,结合药物治疗,近期疗效好,现报道如下。
经皮血管成形术如何操作?

经皮血管成形术如何操作?
(1)对病变血管行常规穿刺插管,造影拍片,以明确狭窄或闭塞血管的部位、程度和长度,并在体外相应部位用金属物作标记。
(2)退出造影导管,插入球囊扩张导管。
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球囊导管插入常较困难,应采用可控偏导导丝与球囊导管协同插入。
即先操纵导丝软端变硬,进入狭窄段或通过闭塞段血管后,再顺导丝推进导管进入狭窄段或通过闭塞段血管,也可以将导丝推进1~2cm,导管跟随进1~2cm,直至导管的球囊部分进入血管的狭窄段或闭塞段。
也可以用造影导管直接通过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段后,保留导丝于狭窄段的远侧,再退出造影导管,换上球囊导管。
测量狭窄段前后的压力差。
(3)当导管的球囊部分进入血管的狭窄段或闭塞段后,立即退出导丝,注入肝素溶液及血管扩张药。
(4)将球囊置于狭窄或闭塞段,从侧孔注入稀释的造影剂,使球囊扩张,并以3~10个大气压的压力维持10~60s,其压力的大小,以在电视下观察到球囊扩张不超过狭窄近侧管腔为度。
(5)吸出球囊内的造影剂,将导管后退出狭窄段,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扩张的效果,如观察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腔增宽,血管壁显示出“线”状造影剂影,说明动脉硬化斑破裂,达到了治疗目的。
否则,可重复扩张2~3次。
(6)如果狭窄段较长,球囊膨胀不能一次完成全狭窄段扩张时,可分段扩张。
先扩张一段后,抽空球囊,再推动球囊至未扩张部分,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狭窄段全部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发生率: PTA后再狭窄总平均发生率约为30%。
分三类: 急性血管闭塞(PTA后立刻或不久) 早期再狭窄(PTA后一年以内) 晚期再狭窄(PTA后一年以后)
(二)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急性血管闭塞
定义: 是指操作成功,但 PTA 后立刻或不久 发生血管闭塞。 原因: 主要为伴有或不伴有血栓形成的血管 痉挛,伴有完全闭塞的血管壁剥离以及 血管壁的弹性回缩。
三、血管成形成是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壁修复反应或再 狭窄的始动阶段。 因此防止血栓形成成为防治再狭窄的重要环节。 现主要采用以下措施: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 生长因子抑制剂以及抗血栓形成的基因治疗等。 (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治疗方法 仍处于临床应用前期。 (三)放射治疗 放射线照射具有抑制结缔组织病理性增生作用 。
一、非冠状动脉成形导管
1、 Gruntzig球囊导管 1974年问世 为双腔、端孔、聚氯乙烯球囊导管 导管头端有直形和单弯形两种 2、新型球囊导管 有两个重要特点:球囊剖面低 球囊能耐受高压
Gruntzig球囊导管
新型球囊导管
二、球囊导管的铺助器材
(一)预扩张导管 (二)球囊充胀枪 (三)球囊充胀压力表 (四)导丝
思考题:
1、何谓PTA?用于PTA的导丝应具备哪些性能? 2、理想的血管内金属支架应有哪些特征? 制作材料有哪些? 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有什么新进展? 3、简述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操作要点及机制。 4、PTA后再狭窄可分为哪三类?如何防治? 5、支架主要用于哪几种情况? 6、举例说明PTA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临床应用
一、肾动脉成形术 二、头臂动脉成形术 三、主动脉狭窄成形术 四、肢体动脉成形术 五、布-加综合症
肾动脉狭窄球囊成形术
肾动脉狭窄球囊成形术
肾 动 脉 狭 窄 球 囊 成 形 术
Budd-Chiari’s Syndrome
Budd-Chiari’s Syndrome
返回
第三节 血管成形术机理及再狭窄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二、血管支架
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机制 (二)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机制
充胀球囊,球囊内压力传达给 血管壁。血管壁内-中膜局限性撕裂、 中膜组织的过度伸展以及动脉粥样 硬化斑撕裂是造成血管腔扩张的主 要机制。
应用范围
血管支架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①PTA不易成功者。 ② PTA 技术成功后易发生再狭窄的部位和病变。 ③PTA后出现并发症者,如内膜剥离、严重血 管痉挛等导致的急性血管闭塞。 ④PTA再狭窄的再次治疗。 ⑤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溃形成、钙化。 ⑥长段血管狭窄或闭塞。 ⑦腔静脉狭窄、闭塞性病的治疗。
三、血管内金属支架
(一)常用支架的材料与类型 1、材料:金属钽、医用不锈钢和镍钛合金。 2、类型 (二)新进展 1、暂时性或回收式支架 2、覆膜支架 3、生物支架 (三)支架推送装置
血管内金属支架的类型
1)按支架在血管内展开的方式分: 自扩大(自展式、自膨胀式) 球囊扩张式 2)按支架表面处理情况分; 裸露型 涂层型 覆膜型 3)按支架功能分: 单纯支撑型 治疗型
二、球囊导管的铺助器材
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应具有以下性能: 1、可见性(Visibility) 2、可控性(Steerability or torque control) 3、灵活性(flexibility) 4、可成形性(Shapability or malleability) 5、跟踪性(trackability) 6、光滑性(Lubricty)
二、血管支架
(一)诊断性血管造影 (二)选择适应证 (三)术前准备 (四)术中 1、先行诊断造影,测量跨狭窄段压差。 2、若带支架导管能通过狭窄段,可一次完成, 即充胀球囊、支架扩展贴附了血管壁。 3、若狭窄严重,必先行球囊扩张,再置入支架。 4、置入支架操作中重要之处在于准确定位。 (五)术后 (六)并发症与处理
二、血管支架
(一)支架扩张血管的机理 球囊扩张仍然是造成狭窄血管管腔扩张的 主要原因,随之以支架支撑。 支架置入后有两个重要特点:分支血管口 不发生阻塞;不刺激动脉粥样斑形成。 (二)再狭窄 支架置入血管后的再狭窄,可归咎于两个 方面的原因:球囊扩张后所致血管壁修复反应 及血管壁对置入支架的反应。
第二节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二、血管支架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一)血管造影 (二)选择适应证 (三)术前准备:包括患者及器械准备。 (四)术中 1、先测量狭窄段前后的血压,作为术前基线压差。 2、经导丝引导将球囊导管置于狭窄段。 3、以稀释造影剂充胀球囊(注意压力、时间、间隔和次数) 4、扩张结束,测量跨狭窄段压差,并行非选择性造影。 (五)术后 (六)并发症及预防
第四节
应用范围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最佳适应证为大、中血管的局限短段狭窄或闭塞。 二、血管支架 支架已广泛用于动脉、静脉以及非血管性管腔。 由于置入支架后急性阻塞率低,血管开放 率高和并发症低的特点,其疗效超过了单纯球 囊成形术,也优于其他几种新技术,如激光血 管成形术、旋切(磨)血管成形术。
第四节
第六章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PTA的定义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 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 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 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 病变的方法。
第一节
器材
一、非冠状动脉成形导管 二、球囊导管的铺助器材 三、血管内金属支架
(二)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早期再狭窄
定义: 是 指 PTA 后 一 年 内 发 生 的 再 狭 窄 , 96%病例见于8个月内。 原因: 主要是球囊扩张部位内膜纤维增生的 结果。
(二)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晚期再狭窄
定义: 是指成形术后一年以上发生的再狭窄。 原因: 除上述内膜纤维增生外,原有病变如 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病情进展或加 重是其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