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学期论文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

浅析结构主义叙事学

摘要:结构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直接成果。面对各具特色的理论,本文试图从故事层面,话语层面,故事和话语层面融合三个角度梳理叙事学的发展脉络,阐明叙事学的代表理论。

关键词:结构主义叙事学;故事;话语

结构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分析叙事体共有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发掘叙事体不变的深层结构,建立一套叙事学的普遍模式。结构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直接成果。1969年,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里面,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称谓,标志着叙事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尽管叙事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至今才有30多年,但是其研究范畴却发生了重大转移,其过程始于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对故事和情节的区分。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史柯拉夫斯基将故事定义为“在时间链条上依序铺开的人物及行动范型间的

典型关系”,强调故事中的时间为发生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因果链,将“情节”一词解释为把因果、顺序性的事件做一番艺术上的组合或解体。这种把“故事”(fabula)与“情节”(sjuzet)区分开来的“二分法”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范畴的不同侧重。本文试图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基础,采用“故事”和“话语的“二分法”以及“故事”“话语”的融合,将叙事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做一梳理分析。

一、对故事层面的研究

无论是在素材中,还是在已经完成的作品中,“故事”总是最基本的方面。所以早期叙事学家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多选择“故事”层面作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对于“故事”结构的探索,始于形式主义学者普洛普,他所著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河。普洛普的研究旨在从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中抽象出它们共同具有的模式,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他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认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功能。在他研究的100个民间故事中,人物充当的角色被他概括为“英雄”、“假英雄”、“恶棍”、“公主”等7种类型,人物功

能则被分析归纳为31种。他所抽象出来的行为角色和功能体现了故事事件的共性,为故事系统分类提供了依据。普罗普特别关注童话故事中的不变成分,力图从中抽象出不变的模式。他认为童话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普洛普的研究影响了法国等国的叙事学家,他们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叙事结构的研究。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是代表人物之一。

列维·斯特劳斯以神话中的基本故事作为分析对象,努力寻找神话中内在不变的因素和结构形式。他受语言学中音素、词素等概念的启发,把神话中的最小单位叫“神话素”。“神话素”就像词素中的一些二元

对立现象一样也是按照二元对立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我们会想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阴阳观),神话的意义

就存在于这些“神话素”的组合之中。他认为,关于人类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类起源于地球,

一种认为人类起源于交媾,神话就源于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在神话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低估了血缘关系(俄狄浦斯杀死父亲,厄忒俄克勒斯杀死自己的兄弟),

一种是把血缘关系看得太重(俄狄浦斯不该娶自己的母亲,安提戈涅非法地安葬哥哥)。

同时,他认为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的某些永恒的“深层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构,其中的变项是一些普遍的文化对立(如:生/死、天堂/尘世,等等)和处于这些对立项之间的象征符号。这些深层结构在不同文化中可以演变出具有不同价值的表层结构。跟普洛普相比,列维·斯特劳斯明显迈进了一步。普洛普主要关注的是“故事”自身的要素及其上下组合关系(语言学上叫横组合),列维·斯特劳斯则关注“神话素”的逻辑结构方式,各种要素间的联想关系(语言学上叫纵组合)。格雷马斯高度评价了普罗普和斯特劳斯的理论成就,但是,他认为普罗普的理论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文学类型,应该运用句子结构的语义分析法加以改进。为了提出一套普遍的叙事规则,他设想了三对二元对立的“行为身份”: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助手与敌手。它们可能在所有的作品中出现。为了阐明多种多样的叙述顺序,格雷马斯还把普罗普的“行为功能”合并为三组结构:契约结构(建立和破坏关系)、执行结构(考验和斗争)、分离结构(离别和到达)。我们不难看出,格雷马斯是按照斯

特劳斯二元对立的模式改组了普罗普的理论。格雷马

斯的结构主义方法更为地道,他不仅关注“故事”的要

素及其先后顺序,而且关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把

横组合与纵组合两种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故事为对象的研究层面仍旧存在很多缺陷。这一阶段几乎所有的叙事学家都追求其理论的客观性和普适性,但正如米克·巴尔指出的那样,这种模式下的叙事研究不能作为阐释工具,其实用性因此大打折扣,同时它也难以真正达到客观性和普适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批评家(如范·迪克)建议“把叙事作为行动哲学和话语分析这些更广阔领域中的一个特殊区域”(范·迪克,1987:119)。这种提议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诸如托多罗夫和热奈特,他们开始从话语层面入手对叙事作品进行分析。

二、对话语层面的研究

所谓叙述话语,简言之,就是叙述故事的方式。它主要包括时间、空间、语态、语式、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等等。托多罗夫在《叙事作为话语》一文中, 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叙事语式三个范畴研究叙事话语。叙事时间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叙事

的时间存在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时间是一条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托多罗夫,108)。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存在着三种关系:等距,如对话体的场景叙事;故事时距>叙事时距,如概述或全景式叙事、省略或停顿;故事时距<叙事时距,这类主要用来描述主观心理叙事,比较少见。叙述体态涉及故事中人物和叙述者的关系。叙述者指的是叙事话语的发出者,叙述者可以出现在叙事行动中(如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不出现在叙事行动中(如第三人称叙事)。叙述语式涉及叙述者向人们传达“故事”的方式,它由“描写”和“叙述”两大语式组成。托多罗夫对叙事话语的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为热奈特所吸收。热奈特虽然也采用语言学方法研究叙事文学,借鉴了托多罗夫的一些理论观点,但是更注重研究叙述体的整体结构,并不把语言学的模式与叙事学的模式作机械的对应。他主张更细致更具体地接触作品的实际,认为最好的分析方法应该是从特殊到一般。他在《叙事话语》的引论中把叙事分为3层: (1)故事,即被叙述的内容; (2)叙事话语,即用于叙述故事的口头或笔头的话语,在文学中也就是读者所读到的文本; (3)叙述行为,即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热奈特通过对普鲁斯特的长篇巨著《追

忆逝水年华》的详细分析,发现了文学叙事的一些基本规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叙事话语”。在阐述的过程中,热奈特借用了动词的三个形态:时态、语式(谁感知)、语态(谁叙述)。叙事时态主要探讨了故事本身的时间与叙述故事所使用的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叙事语式研究叙述者叙述故事所采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叙述时与之保持的距离,叙事语态解决了叙述主体与叙述行为、叙述行为与所叙述故事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热奈特的阐述过程虽然有点繁杂,但是许多理论观点却新颖独到。他在“叙事频率”中用“频率”这一概念轻而易举地道出了场景描写与概括性叙述的区别。他把叙事方式概括为3种: (1)零聚焦,叙述者比人物知道得多,甚至无所不知; (2)内聚焦,叙述和人物知道得一样多; (3)外聚焦,叙述者比人物知道的少。他用语式(谁感知)和语态(谁叙述)两个概念澄清了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的争论热点—角度问题,对《追忆逝水年华》的时序分析更是洞幽烛微。在《新叙事话语》中,他用一条长链准确地概括了文本内容的传达过程: “作者(暗含作者)叙述—者—叙事—受述者(暗含读者)—读者。”在《叙事的界限》中,热奈特建议用三对二元对立的概念来探讨叙述问题:一是叙述与模仿,二是叙述

与描写,三是叙述与陈述。他首先复述前人关于每对概念的区别的认识,然后一一加以分析、驳斥、取消。在他看来,前人说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叙述,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描写,纯粹的不动情叙述是不存在的,每对概念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总体来讲,托多罗夫和热奈特等叙事学家,在把叙事作为话语进行研究的范式的同时,也包含了对故事的研究,只不过研究重心不在于对故事行动功能及序列进行描写,而在于故事转化为话语中的种种方式。它属于俄罗斯形式主义所谓“技巧”范畴,从而使研究成果更贴近文本现实,在批评实践中更具操作性,缺陷则是研究总停留在形式描写层面上,缺乏对叙事运作机制更全面的探讨。

三、对“故事”和“话语”融合的研究

与对“故事”和“话语”的各有侧重不同,自罗兰·巴特起,一些叙事学家开始对叙事的这两个层面进行整合、改造。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载了罗兰·巴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在这篇两万余字的论文中,罗兰·巴特试图建立一套分析叙事作品的理想

模式。他建议用3个层次来分析叙事作品的结构: (1)功能层,研究基本的叙事单位及其相互关系; (2)行动层,亦称人物层,研究人物的分类问题; (3)叙述层,探讨叙述者的实质以及叙述者、作者和读者的相互关系。罗兰·巴特一方面将作品分成诸多层次来分析,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在他看来,虽然每个层次有自己的单位和相关成分,但是每个层次独自产生不了意义,某个层次的任何单位只有结合到高一级层次里才有意义。应该指出的是,罗兰·巴特虽然采用“三分法”(影响了后来学者的理论框架),但是他的“三分法”与“二分法”大同小异,他的“功能层”和“人物层”与普洛普、格雷马斯的“故事”层所指的含义基本一致,他的叙述层归属于“话语”层,“话语”层包括传递内容的所有手法。如果说,普洛普、列维·斯特劳斯、格雷马斯等结构主义学者主要研究“故事”层(文本的“所指”),那么,从罗兰·巴特起,结构主义者明确地把“话语”层(文本的“能指”)纳入了他们的理论视野。在罗兰·巴特的另一个权威之作《S/Z》一书中,“故事”和“话语”两种研究方法得到完美结合,并且被建构起来一种分析模型,巴特通过这个模型,充分证明了文化意义之普遍语意体系及主导功能情节的

因果逻辑—叙事形式生成刺激的两种讯息—如何互动及互相支持对方。

“融合”后的叙事学在研究范畴和方式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首先,从“静态”走向“动态”。无论是普洛普,还是列维·斯特劳斯,以及早期的叙事研究都忽视了叙事的“句法”层面,热衷于分析故事的最小单元及其功能,而没有关注故事中各因素的动态配置规律。“融合”后的模式则大大改观了。其次,从“规则”走向“语境”。结构主义叙事学一贯的宗旨是将叙事研究系统化、科学化,客观上导致其难以与语境融合,但近年来由于社会语言学不断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叙事学界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叙事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也就是说,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式,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从“作者”走向“读者”。结构主义叙事学在进行形式描述时,常常预设了叙事的意义,如普洛普给“功能”的定义中,就预设了作者赋予叙事的意义,其结果是,对形式进行预先阐释后再对形式进行描述。“融合”研究模式也研究叙事的形式,但将其放在读者的阅读语境中,叙事形式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阐释框架中才能体现出意义,从而将叙事意义的确定全交给了读者。

通过粗略分析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来龙去脉、代表理论,叙事学研究从关注故事和话语到融合的多元化叙事研究,是叙事学发展的一个必然。但无论哪种学派,其理论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都是有局限的。

参考文献:

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罗兰·巴特:《叙事学研究》,张寅德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 2012年新稿

原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28167452.html,/news/dianda/2012-06-27/122.html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分校:河西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XXXXXXX 时间: 2012.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2)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3)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

古代西方文论.doc

第一编古代文论 西方古代文论概述 时期界限: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 发展脉络:“二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 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希伯莱精神和希腊精神,整个世界就在它们的影响下运转。在一个时期世界会感到一种力的吸引力更大,另一个时期则是另一种力更受瞩目。世界本应在这两极之间取得均衡,只是事实上又从来不曾做到过。” 古希腊(罗马):希腊精神主导——欧洲中世纪:希伯莱精神主导——意大利文艺复兴:希腊精神的涅槃重生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文论大体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也是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最富于原创力的时代。 柏拉图著作甚丰,有近三十篇对话流传至今,其中《伊安》《理想国》《法律》《斐德若》《会饮》等篇直接与文艺理论相关。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论著作是《诗学》和《修辞学》。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 《诗学》的方法论 《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 对《诗学》的评价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因为万物都能用数去计算,所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 1、“美是和谐统一”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乐是否协调与发音体的体积比例有关。 2、“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和谐统一 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

西方文论小论文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曾说过:“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都是现时代的设计师”。而贬损他的人,将他斥为冲进人类文明花园的“一头野猪”,性泛滥的鼓动者,认为他的精神分析学完全忽视了人性中高级的和道德的方面。而事实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虽然本身具有明显的局限和不足,但他成功的揭开了千百年来困惑人类的许多精神奥秘。在20世纪人类文化的版图上,弗洛伊德毫无疑问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同样,《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所以能打动我们,并非因为因为它表现了“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和人类逃避即将来临的不幸时毫无结果的努力之间的冲突”,也非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而是“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对象指向父亲,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向我们显示出我们自己童年时代的愿望实现了。”俄狄浦斯的命运有可能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潜意识欲望中具有已被压抑了的师傅扑母的本能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绝不会意识到这点,这不仅

欧洲文化入门小论文范文

Renaissance’s influence on Europe Introduction The word “Renaissance” means “rebirth”. It meant the reintroduction into Western Europe of the full cultural heritage of Greece and Rome.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Attitudes and feelings which had bee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 persisted well down into the era of Humanism and Reformation. In my paper, I do like to talk about the influence on the Europe which brought by Renaissance, it will be elaborated in aspects of art, economy, politic and humanism. Basic origin of Renaissance On 14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actory manufacturing and commodity economy,capitalist economic relations had gradually formed inside the European feudal system.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s,feudal separationist rules had caused epidemic discontent, and people began to hav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public in Europe expressed their strong desires about unity of nation. Thereby, culture and arts areas also showed the interests and requirements about the emerging capitalism in this new period. Thus here came the Renaissance. Renaissance refers to a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movement which started in cities among Italy from 13th century,then extended to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毕业论文英美文学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英美文学开题报告 导语: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毕业论文英美文学开题报告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毕业论文英美文学开题报告1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

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叶利荣则在其《追寻

管理学基础论文

从阿迪达斯和耐克看管理当中决策的重要性 摘要: 运动品牌当中的两大巨头阿迪达斯和耐克,它们的品牌能够屹立几十年不倒,并且在众多运动品牌当中脱颖而出,这与领导者的科学决策是分不开的;而相对而言,阿迪达斯比耐克拥有更久的历史和更丰富的客户资源,而耐克这一品牌相对于阿迪达斯算得上是新新品牌,但是现在耐克的影响力丝毫不比阿迪达斯弱,这与领导者在两个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决策组织环境管理创新企业文化 案例内容: 在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长跑爱好者只有一种合适的鞋可供选择:阿迪达斯。阿迪达斯是德国的一家公司,是为竞技运动员生产轻型跑鞋的先驱。在1976 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田径赛中有82%的获奖者穿的是阿迪达斯牌运动鞋。阿迪达斯的优势在于试验。它试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生产更结实和更轻便的鞋。它采用袋鼠皮绷紧鞋边。四钉跑鞋和竞赛鞋采用的是尼龙鞋底和可更换鞋钉。高质量、创新性和产品多样化,使阿迪达斯在20世纪70年代中支配了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20世纪70年代,蓬勃兴起的健康运动使阿迪达斯公司感到吃惊。瞬间成百万以前不好运动的人们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兴趣。成长最快的健康运动细分市场是慢跑。 据估计,到1980年有2500万——3000万美国人加入了慢跑运动,还有1000人是为了休闲而穿跑鞋。尽管如此,为了保护其在竞技市场中的统治地位,阿迪达斯并没有大规模地进入慢跑市场。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竞争者,如美洲狮、布鲁克斯、新布兰斯、和虎牌。但有一家公司比其余更富有进取性和创新性,那就是耐克。耐克的大突破出自1975年的“夹心饼干鞋底”方案。它的鞋底上的橡胶钉使之比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鞋更富有弹性,夹心饼干鞋底的流行及旅游鞋市场的快速膨胀,使耐克公司1976年的销售额达到1400万美元。而在1972年仅为200万美元,自此耐克公司的销售额飞速上升。今天,耐克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了35亿美元,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占有运动鞋市场的26%的份额。 耐克公司的成功源于它强调的两点:一是研究和技术改进;二是风格式样的多样化。公司安排并且成立相应的小组,大约100名雇员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从事一些研究和开发活动包括人体运动高速摄影分析,对300个运动员进行的试穿测验,以及对新的和改进的和材料的不断的实验和研究。 到20世纪80年代初慢跑运动达到高峰时,阿迪达斯已成了市场中的“落伍者”。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多的创新品,更多的品种,并且成功地扩展到了其他运动市场。例如,耐克公司的产品已经统治了篮球和年轻人市场,运动鞋已进入了时装时代。到20世纪90年代,阿迪达斯的市场份额降到了可怜的4%。

西方文论论文

An Incomplete Man: An Analysis of Mr. Hooper in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with Freudian Personality Structure Content 1 Introduction 2 Brief Introduction to Freud`s Id, Ego and Superego 3 Severe Id-repression of Mr. Hooper 4 The Disorder of Mr. Hooper`s Ego 5 The Overwhelming Success of Mr. Hooper`s Superego 6 Conclusion

1 Introduction Nathaniel Hawthorn i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novel and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romantic novelist during the 19th America. One of his central focus is the completeness of human being.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ncompleteness of Mr. Hooper in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with Freudian Personality Structure: id, ego and superego, aiming at digging out the nature deep in Mr. Hooper`s consciousness. Critics explain this short novels, especially its main character priest Hooper, from various levels and perspectives. For instance, feminists regard Mr. Hooper as a Sexual Escapist, just like Elmer in Birthmark and Brown in Young Goodman Brown. Some think that Mr. Hooper is arrogant; some regard Mr. Hooper as a demon. In Shang Xiaojin`s Nathaniel Hawthorne Selected Readings and Critical Inthrodution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Mr.Hooper has, just like Nathaniel Hawthorne, a sober awareness about human being`s crime, and wants to call forth people`s perception of crime, aiming at purifying human being`s soul and perfecting human being`s morality.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Mr. Hooper has certain doubt about moral superiority, and is caught in egoism, like Ethan Brand---one of Nathaniel Hawthorne`s fictional character, so that the chain, connecting human being`s friendship and affection is cut off. In one w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r. Hooper is various. Samuel

关于西方礼仪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与礼仪论文 在这学期我选修了《西方文化与礼仪》这个课程。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礼仪既尊重别人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个故事就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为此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具体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

英美文学导论论文

Survey of British Literature 材控1102班付兰平2011010883 Abstract: As we all know,literature is a kind of arts and reflect social reality.For British literature,we can devided it into seven different periods.From these periods,we can understand about all the British literature. Key words: Old and Medieval periods, Medieval periods, The Renaissance Period,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The Romantic Period, The V ictorian Period,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1.Old and Medieval periods (450---1066) After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withdrawal of Roman troops from Albion , the aboriginal Celtic population of the larger part of the island was soon conquered and almost totally exterminated by the Teutonic tribes of Angles , Saxons and Jutes who came from the continent and settled in the island , naming its central part Anglia , or England. For nearly four hundred years prior to the coming of the English , Britain had been a Roman province . In 410 A.D. the Romans withdrew their legions from Britain to protect Rome herself against swarms of Teutonic invaders . About 449 a band of Teutons , called Jutes , left Denmark , landed on the Isle of Thanet .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1)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姿的图解”,(3)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辨,柏拉图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比起世界上目前流行的任何其他方式都要好得多。”(4)此外,悲剧大多取材于史诗,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为满足观众的感伤癖专门挑选那些灾祸来写,悲剧诗人的罪过正在于此。因此,对于史诗,柏拉图认为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符合理性,受理想国欢迎,而悲剧则不然,完全不被理想国所接受。柏拉图认为如果在他的理想国里上演悲剧,会败坏公民的道德,所以他将悲剧诗人驱逐出理想国,防止他们把公民教导成脆弱、畏惧和怯弱的人。 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写成《诗学》为诗人辩护,这在当时是非同凡响的。亚里士多德追溯悲剧的起源,第一次给悲剧下了定义,分析了悲剧的成分要素,总结了创作悲剧的经验得失,确立了审美标准,他的悲剧理论可以说确立了两千年来悲剧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悲剧的定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观照(以曹禺的《雷雨》为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5)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学作品《雷雨》,从悲剧的情节、悲剧人物的性格两方面展开进一步阐述。 (一)悲剧的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6)这些家族都是

选修课《法国文化》期末论文

我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文学家雨果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在法国文学历史的银河中熠熠生辉,近期,我有幸再次拜读了这部著作。 记得第一次看这本小说还是在高中,那时候为了高考囫囵吞枣地咽下这部作品现在想来也是蛮拼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巴黎。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美丽和丑陋,纯洁和肮脏的较量,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林的爱情悲剧画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书。 她,爱斯美拉达,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 他,卡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即使遭到了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 还有道貌岸然内心却充满邪恶毁灭欲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和一个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尊严、责任的落魄诗人格兰古瓦。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通过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我所深深沉迷的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巴黎圣母院》所给予的心灵震撼久久不能散去,然而,当初捧着书本阅读的我已然成长为一名大学生了,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我对美妙的建筑艺术爱的深沉,今天,我想要以一个建筑相关专业学生的角度,立足小说,展望法国,重新定义我的《巴黎圣母院》。 小说《巴黎圣母院》完成于1831年,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期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与书籍,参观了一些巴黎遗址并从历史角度还原了15世纪的巴黎背景,其中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示。 巴黎圣母院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是一座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完全由石灰石建造。无疑,哥特式的教堂具有浓重的宗教意味。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更追求精美华丽纤巧怪异,从整体造型到局部装饰无不力图表现一种向上升腾的意境,宣泄着娇柔做作的浮夸情绪,成为近代浪漫主义的灵感源泉。 巴黎圣母院设计理念中反映了法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中生命气息的精华以及当时人们对美好生话的向往。建筑中大量采用数列上的重复、等差、叠加等组合拼接手段为要素,在实用、科学、艺术和精神性方面形成了高度统一。打破以往罗马式沉闷的风格,摒弃了笨重厚实的石头护墙、呆板僵硬的平直结构、简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 Tom Jones, a Dissipated but Kindhearted Man 放荡而又善良的汤姆琼斯 The Free Will and Rebellious Spirit in Paradise Lost 《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和反叛精神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ylock’s Character 论夏洛克的性格发展 Morality and Criticism in Tom Jones 评《汤姆?琼斯》中的道德观与批评观 On Imogen,the New Feminine Image in Cymbeline 论《辛白林》中伊慕琴的新女性形象 Burns’View on Love and Friendship 论彭斯的爱情友谊观 The Reflection of Art and Life in Ode on a Grecian Urn and Ode on a Nightingale 《希腊古瓮颂》与《夜莺颂》中艺术与生活的对照 The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n Non-language Communication 谈中国人和英美人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American Blacks during American Civil War 美国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贡献 On American Black English 浅谈美国黑人英语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arriage Concept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浅谈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Bacon’s Essays 论培根散文的思想性 Women's Movement in 1960s in American 美国六十年代的妇女运动 Analysi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violent television and movie on children 浅析影视暴力对青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al Circumstances on English Learning 汉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A Comprehension of Male Centrad Literature through A Doll’s House 黑色的坚毅——小说《飘》主人公的性格分析Black Determination——An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Main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从浪漫走向世俗的新型女性——《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的性格分析 人性的扭曲信任的危机--重读《奥》剧杂感Random Thoughts on Othello

《管理学基础》客观题复习范围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客观题复习(2012.11)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 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D)。 A.计划B.组织 C.领导D.控制 2.“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A.泰罗B.法约尔 C.西蒙D.韦伯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D)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 C.预防D.计划 4.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C)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B.目标、部门和效率 C.目标、部门和关系D.目标、部门和人员 5.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A)。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6.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D)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 C.领导者D.精神领袖 7.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C)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B.概念技能 C.技术技能D.管理技能 二、判断正误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2.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3.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4.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5.组织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6.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7.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8.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 )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B.查尔斯·巴比奇 C.弗雷德里克·泰罗D.大卫·李嘉图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 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 3.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D )。 A.乔治·梅奥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C )。 A.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西方文论》课程标准

《西方文论》课程标准 说明: 1课程性质 《西方文论》是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 2教学目的 通过《西方文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与由来,理解并掌握各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具备相应的文艺理论知识和素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应用文艺理论分析作品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取长补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为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和其他专业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 《西方文论》的教学内容包括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中世纪文艺理论、文艺复兴至启蒙时期文艺理论、德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19世纪文艺理论、唯意志论文艺理论、早期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精神分析与原型批评文艺理论、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艺理论、文艺阐释学与接受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共十三章内容。 4总学时 40学时。 5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专题讨论为辅的方法。 内容: 导论(1学时) 要求和说明 导论部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西方文论的发展线索、学习目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3学时) 1.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2.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3.古罗马时代的文艺思想 思考题: 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柏拉图怎样理解文艺的功能;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柏拉图的灵感说。 2.亚里士多德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3.“卡塔西斯”是什么意思;贺拉斯的文艺原则;郎吉弩斯关于崇高的来源。

第二章中世纪文艺理论(3学时) 1.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文艺观。 2.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文艺观。 3.基督教文艺思想的分野与但丁的文艺观。 思考题: 1.普罗提诺的美学观点是什么;奥古斯丁对美的本质是如何理解的;理解奥古斯丁关于审美主体的看法。 2.了解阿奎那对美与善的理解;了解厄里根那的“小宇宙”理论;了解阿拉伯尔的唯情论。 3.了解但丁的文艺思想。 第三章文艺复兴至启蒙时期的文艺理论(2学时) 1.文艺复兴文艺理论。 2.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 3.启蒙运动文艺理论。 思考题: 1.了解文艺复兴文艺理论对古希腊罗马文论的继承与创新。 2.了解达·芬奇诗画比较的文艺理论。 3.理解卡斯特尔维屈罗《<诗学>诠释》的诗学思想。 4.了解新古典主义的主要思想。 5.了解莱辛《拉奥孔》关于诗画的界限。 第四章德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4学时) 1.康德的文艺思想。 2.黑格尔的文艺思想。 3.歌德与席勒的文艺思想。 思考题: 1.理解康德的审美思想;理解康德的游戏说;了解康德的天才观;了解康德关于艺术的分类。 2.理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了解黑格尔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理解黑格尔的“理想性格论”;了解黑格尔的悲剧观。 3.了解歌德的文艺观;了解席勒的文艺观。 第五章19世纪文艺理论(2学时) 1.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2.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3.实证主义文艺理论。 思考题: 1.掌握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掌握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2.掌握现实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巴尔扎克的文学观;理解别林斯基的典型说和形象思维理论;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即生活”的命题。 第六章唯意志论文艺理论(1学时) 1.叔本华的文艺思想。 2.尼采的文艺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