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山林文化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竹林七贤图
道家舍弃“从政”,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认 为从政当官之事,类似“络马首,穿牛鼻”,败坏人生,违拗天性,“故有处 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 ,应“游无何有之乡,以处旷埌之野” 。 于是,山林与庙堂相对,山林之士便是隐士。
山林文化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采菊东篱
郑郑日文 :·雨雨后后青青山山
传统雅文化
当代画家马振声作品:屈子行吟图
雅即“正”之意。传统雅文化 是古代士大夫文化,也是少数人的 文化,既有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 也反映了民族共同文化、共同心理 的要素。士大夫们一般都受过系统 的文化教育,较好地继承了历史文
化传统,其思想文化比较系统、 精致、深刻。
韩非像
认为 “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 害”,提出君王“与天下同利”的主 张,即顺百姓之欲而欲,举百姓之 利而利之。
陕西阳陵秦始皇镏金虎符
法家学说
法家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理解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反对 儒家的“仁爱观”,亦否定道德的作 用。汉代以后,这种在春秋时代处 于强势的思想逐渐式微,在日益兴 起的儒学面前沦为隐学。
而乐”的人生态度,“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 天阙”(岳飞语)的气概,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庙 堂文化中的典型思想结晶。
当代油画《上奏》(左上)
北京故宫博物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
【思考与研讨 】
1. 请来自农村的同学上台讲一讲今天农村的生产方式,看 看还有没有自然经济的影子。如果一些偏远地区还保留着自然 经济的模式,思考其存在的原因。
唐代壁画上官吏供养人像
庙堂文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庙堂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本价值观。到唐代 韩愈更是力主 “文以载道 ”,从复兴儒家出发,提 倡古文,认为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 以道为主,文道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汉语的文化信息 (一)汉语成语的文化意蕴 ·形式:以“四字格”为主 ·内容:记载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①体现儒、释、道思想:当仁不让、一尘不染、无中生有等 ②反映古代服饰文化:衣冠禽兽等 ③反映古代婚俗恋情:秦晋之好等 ④展示古代宫室建筑艺术:钩心斗角等 ⑤文学艺术、天文历法等
第三节 礼器、礼服和礼乐 一、礼器 (二)烹饪器
鼎
鬲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礼制文化
第三节 礼器、礼服和礼乐 一、礼器 (三)设食器
簋
豆
敦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礼制文化
第三节 礼器、礼服和礼乐 一、礼器 (四)水器
盘
鉴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礼制文化
第三节 礼器、礼服和礼乐 二、礼服 (一)冠冕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礼制文化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汉语的历史和特点 (三)汉语方言 ·北方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 ·吴方言:江南话或江浙话 ·湘方言:湖南话 ·赣方言:江西话 ·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 ·闽方言:闽南方言、闽北话、闽东话、莆仙方言、闽中方言 ·粤语:广东话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Moumou主讲
壹
贰
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古代礼制文化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叁
肆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汉语的历史和特点 (一)汉语的历史 ·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 ·近代期(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二)汉民族共同语 ·春秋时期——雅言 ·汉代——通语 ·元代——官话 ·五四运动——国语 ·现代——普通话(大陆)、国语(台湾)、华语(新加坡、马来西亚)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

1.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政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围。
毛泽东曾说:“以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
本书所论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3。
中国文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4。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忠信”等观念,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观念,都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2.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儒家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等观念,都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体现。
3. 中和中庸的处世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和中庸的处世之道,注重和谐、平衡和稳定。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为贵”等观念,都是中和中庸的处世之道的体现。
4. 讲求孝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儒家思想中的“孝为百行之先”、“父慈子孝”等观念,都是讲求孝道的体现。
5. 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爱国主义精神,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儒家思想中的“国之本在家”、“家国天下”等观念,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求中和中庸的处世之道和孝道,以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特质。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元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此外,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衍生变迁的历史轨迹及其内在特质的系统梳理,帮助学生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对古代思想文化进行现代性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意识。
这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为他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如何学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预习和复习:在上课前,预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参加课堂讨论: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做笔记和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将重点内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或总结,方便日后查阅和复习。
4. 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除了教材之外,还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论文、杂志等,拓宽知识面。
5. 参观实地考察:如果有机会,可以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 加入相关社团和组织:加入学校的中国传统文化社团或者参加相关的文化活动,与其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一起交流学习。
7. 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关注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众号、网站、论坛等,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
8. 坚持学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学习的好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其独特之处,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填空1.1.文化三现象包括文化三现象包括文化三现象包括((物态文化 方式文化 精神文化 )2.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华夏文化形成 华夷文化融合 中亚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四个时期。
四个时期。
3.3.宗法制形成于_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_代以后名存实亡。
4.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科举制。
5.5.思维是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6.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武功”拓疆期,后为利用“文治”交流期。
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武功”拓疆期,后为利用“文治”交流期。
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武功”拓疆期,后为利用“文治”交流期。
7.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
8.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9.9.周易揭示了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周易揭示了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周易揭示了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10.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 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本体,即“世界本原”时期。
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本体,即“世界本原”时期。
11.11.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2.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 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3.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周敦颐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P4—P5页)答:(1)普遍性。
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
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P14页)答:(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它不仅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u,而且也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3)文化影响语言得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四、分析题:请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分析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
(P10—P11页)答: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现代汉语的方言一般有七区:(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区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
(2)吴方言:也叫做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
(3)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
按是否保留浊生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
(4)赣方言:也称为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
主要用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
(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
(6)闽方言: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闽北话、闽东话、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
(7)粤语:也称为广东话,一广州话为代表。
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
粤方言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一、名词解释1、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由统治阶段或是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是一种社会意识,比较抽象,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构成。
2、吉礼:是祭祀之礼,即对天地、日月星辰、祖先等进行祭祀的典礼。
分天神、地祀、人鬼三门,共计12项,其内容很繁杂。
3、嘉礼:是用来联络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也是五礼中内容最为庞杂。
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4、三论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与《大智度论》,合称“四论”属于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
5、律学:戒律是约束佛徒行为和规范僧团生活的纪律。
二、简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P42页)答: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1)、《周礼》的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官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全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六篇。
由于周代礼节比较繁缛,所以《周礼》中将其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
(2)、《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现在流传的《仪礼》是东汉郑玄合并汉高堂生所传和孔宅壁中所藏得本子而成的。
(3)、《礼记》是对《礼记》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P84页)答:(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P96页)答:(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是全真教的掌门人。
(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
(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的《大金玄都宝藏》。
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市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P96--P97页)答:蒙古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连年战争给民众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寻找急需精神寄托,奠定了全真教发展的群众基础;丘处机的胆识卓见;全真教中的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
丘处机死后,其弟子尹志平接替他成为全真教第六代掌门人。
尹志平利用全真教的社会威望曾经为蒙古统治者安抚抗蒙移民,为巩固元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元世祖统一了南方,全真教也开始向南方传播,南方的金丹派南宗,由于组织松散、力量弱小,便逐渐归并于全真教,约在元惠宗(1333----1371-0在位)时,丹鼎派南、北二宗正式合二为一,合并后的全真教实力更加强大。
2、中国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P100--P101页)答:伊斯兰教始创与公元七世纪,大约在七世纪中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
唐朝时,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吸引了各国商人来华贸易,其中,以阿拉伯、波斯和中亚国家的人为最多,这些居住在长安和沿海商业城市的人被称为“番客”。
后来,这些侨居的“番客”有许多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人口增多,形成所谓的“土生番客”,他们世代居住在固定的区域,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据说,唐代的长安就已经出现了清真寺。
五代、北宋之际,新疆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逐渐改宗伊斯兰教。
唐宋两朝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
元朝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横跨欧亚大洲的蒙古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来自欧洲、西亚、中亚等地穆斯林大量涌入中国大陆,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在元代,伊斯兰教也称为“清教”或者“真教”。
而把伊斯兰教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名族称为“回回”。
明末清初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成熟时期。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扶持伊斯兰教,同时也实行名族同化政策。
此时,“回回”一词专用于称呼穆斯林,而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或“回教”。
这样,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名族------回族。
四、分析题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
(P94页)答: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
徽宗以道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
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葆真观、上清宝箓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观道职。
下诏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道士。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
公元1113年,编修《万寿道藏》5481卷,将全藏刊版刷印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
多见于墓室、祠堂,也有的刻于石碑、石阙、门楣、棺樽等处。
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3、吴门四家:画史上的“吴门画派”概念是明代后期董其昌明确指出的,其核心人物沈周、文征明,都是江苏吴县(又称吴门)人,故称此派为“吴门派”。
属于这一画派的主要人物还有唐寅、仇英。
这四人合称“吴门四家”,又被称为“名四家”。
4、清初“四僧”:“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5、燕乐:燕乐hi统治阶级在宫廷晏乐时所使用乐舞的总称,又称晏乐,创作者和表演者大都是各族艺人乐工。
二、简答题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