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源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如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进展,如下所述。

一化学成分

1.生物碱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主要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到3%不等。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生物碱类型:NawwarM A M等从

E.alata中分离得到第1个喹啉类生物碱: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StarrattA N等从E.pachyclada ssp. sinaica中分离得到一类新的喹啉类生物碱,分别为:4羟基6甲氧基2喹啉羧酸,4羟基2喹啉羧酸,4,6二羟基2喹啉羧酸。

2.挥发油麻黄所含挥发油成分复杂。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此外还含有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桂叶烯、二氢葛缕醇、对孟烯2醇7,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等。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吉力等运用GS MS分析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分离得到127个化合物。从草麻黄中得到82个,木贼麻黄中有39个,中麻黄有63个。其中1α松油醇的含量较高占31.64%;1,4桉叶素其次占12.80%;十六烷酸占16.22%。

3.黄酮类黄酮是麻黄属中一类重要成分,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小麦黄素、草棉黄素、芹菜素5鼠李糖苷、3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等。4.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类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11]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含量(mg/100g麻黄)如Leu(14.6)、Ile(62.1)、

Phe(35.9)、Lys(15.4)、Val(28.4)、Thr(48.0)、Met(6.9)、Arg(111.9)、

His(12.4)、Tyr(12.1)、Cys (40.8)、Gly(37.9)、Ala(165.7)、Ser(97.5)、Glu(350.3)、Asp(474.2)、Pro(162.8),并发现麻黄果氨基酸除了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明显低于草莓中的以外,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接近或超过草莓中的相应氨基酸含量,另外,含有较高的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另有报道麻黄果和麻黄草中矿质元素及Vc含量。

5.鞣质及有机酸鞣质也是麻黄属植物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一般认为其主要是以缩合型鞣质形式存在。Riclo R A等研究了E.americana中的缩合型鞣质,发现其幼茎中鞣质主要是原飞燕草素聚合体,在木质茎中主要是原花青素聚合体,NawwarM A M等从E .alata中分离得到digalloylglucose,nilocitin。麻黄中有机酸研究较少,已发现的有机酸有苯甲酸(benzo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肉桂酸(cinnamic acid)、香豆酸(coumaric acid)、草酸(ox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ata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等。

二药理作用

麻黄药理作用广泛,已经见报道的有发汗、利尿、镇咳、平喘、抗过敏、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解热、抗病毒及影响神经肌肉传递等作用。

1.发汗作用实验证明,麻黄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也曾有人观察到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碱虽不能诱发人体出汗,但当人处在温热环境中,用麻黄碱50~60 mg,经0.5~

2.0 h后,汗腺分泌确比未用麻黄碱者更多、更快。近年来报道,用L麻黄碱给猫静脉注射(70 mg/只)或口服2 mg/kg,或口服L甲基麻黄碱4 mg/kg,测出其后肢足蹁放足庶放散的水分量增加,这种作用在切断坐骨神经时消失,但用20%的麻黄煎剂皮下注射及口服未见上述作用。

2.平喘作用麻黄平喘作用,沿用千年,但其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讨,直至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证明麻黄碱是平喘的有效成分。

3.利尿作用麻黄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以D伪麻黄碱作用最为显著。麻醉犬静脉注射D伪麻黄碱0.5~1.0 mg/kg,尿量可增加2~5倍,且一次给药作用可维持30~60 min;家兔静脉注射D伪麻黄碱0.2~1.0 mg/kg,亦可见尿量明显增加,但当剂量增至1.5 mg/kg以上时,尿量反见减少。利尿作用的机理,有人认为是由于其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增加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的缘故。

4.对血管及血压的作用麻黄碱收缩动脉,但收缩兔主动脉条以直接作用为主,狗股动脉条以间接作用为主,对兔肺动脉的作用,则两种成份比例相当;麻黄碱对静脉也表现收缩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麻黄碱高浓度时尚表现舒血管效应;高浓度伪麻黄碱对狗动脉也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整体情况下,麻黄碱及伪麻黄碱均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

5.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较大治疗量即能够引起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兴奋,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麻黄碱能够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产生镇痛作用。对骨髓产生兴奋作用,能使中枢部位脑内的多巴胺游离,引起定型的运动。

6.抗凝血作用给大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外加冰浴刺激,造成寒凝气滞的急性血瘀模型,再以麻黄水煎液灌胃,观察麻黄水煎液对模型大鼠的PT、ELT

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麻黄能明显延长模型大鼠的血液粘度,改善其血液流变性。邱丽颖等从麻黄果中提取的多糖成分使体外凝血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认为麻黄果多糖成分可以通过内外源凝血两条途径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7.免疫抑制作用用麻黄制剂治疗纯系昆明种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发现麻黄制剂明显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提示其可能有免疫调节作用。Kobayashi K等筛选了可以抑制小鼠血浆中淀粉酶活性的天然药物,发现

麻黄等9种药物热水提物,醇提物可以抑制小鼠离体血浆淀粉酶的活性,但有强烈剂量依赖性,且腹腔注射和口服均有效。

8.抗氧化作用采用热水提取法,从麻黄中提取到水溶性多糖对邻苯三酚的自氧化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麻黄多糖可清除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Okawa M等证实麻黄中黄酮类物质具有清除二苯代苦味酰肼自由基(DPPH)的活性,这种作用不仅与活性成分中羟基数目有关,而且与其羟基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柳岩峰,李欣宇.HLPC法测定复方茶碱麻黄碱片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J].吉林中医药,2007,27(7):5859.

[2]查丽杭,苏志国,张国政,等.麻黄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开发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2,19(4):396405.

[3]吉力,徐植灵,潘炯光,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S MS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8):489493.

[4]周玲,吴德康,唐于平,等.麻黄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7172.

[5]王书华,李如章,曾淑萍,等.麻黄果实多糖含量的测定[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9,16(2):23.

[6]张建中,敖特根,苏日娜.麻黄果营养成分及其利用价值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7,(3):5052.

[7]龚庆侠,李国.微量元素与叶绿素[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8,(3):278279.

[8]魏凤环,罗佳波,沈群,等.麻黄汤及单味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在小鼠组织中的药动学研究[J].中草药,2004,35(7):781784.

[9]陈晓城.麻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58

59.

[10]聂树禄,赵兵,姚黎.麻黄碱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10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8).

[11]贡沁燕,杨藻宸.麻黄碱对兔主动脉和心房作用机制的研究[J].生理学报,1984,36(4):367373.

[12]朱明无,赵乃才.麻黄碱对兔肺动脉条的作用机理[J].中国药理学与

毒理学杂志,1987,1(4):254257.

[13]包建新,王斌,杨藻宸.麻黄碱对离体豚鼠门静脉突触后α受体和突触前β受体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90,11(2):130133.

[14]张述禹,俞腾飞,赵燕霞,等.麻黄碱对离体大鼠肛尾肌及门静脉的作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4,16(2):100103.

[15]李琴,李宝华.比较麻黄碱和阿朴吗啡的中枢兴奋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91,12(5):468174.

[16]陈文梅,何基渊.中药麻黄、夏枯草、乌贼骨对抗急性血淤症形成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3):3941.

[17]邱丽颖,王书华,吕莉,等.麻黄果多糖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机制研究[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9,16(2):1 3.

[18]魏友松,许芝银.麻黄,雷公藤,黄蜀葵花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小鼠模型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4):25.

最新方剂学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自汗出,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比例1:1) 二者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邪气去,营卫和 姜枣合用,在桂枝的作用下,既发散风寒,又调和营卫,大枣又能补脾,助后天生化之源,以滋汗源,生姜又能和胃止呕。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肢体痠楚重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九味姜活汤中生地的配伍意义? 清热滋阴,防止燥性伤及阴液。 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小青龙汤五味子与麻黄细辛的配伍意义?

收敛肺气,与麻黄、细辛同用,有散有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止嗽散 止嗽散百部、紫苑、白前、桔梗、白前的配伍意义? 部能降低紫苑的燥性,桔梗和白前一宣一降,止咳化痰复肺之宣降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咽痒,或微有恶风等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与临床表现: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为什么外感风热感冒要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因为外感风热多夹毒邪,已经有口渴,舌尖红,脉数等症状,所以不能以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为君而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银翘散为什么加淡豆与芥鏸? 因为本身不加大薄荷的药量,如果过多发散风热力强的药容易伤及津液,而加这两者药性比较缓和,能协助薄荷的发散解表作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比例1:2) 石膏用量倍于麻黄,麻黄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肺则不凉遏。 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咳嗽有痰,胸膈痞闷,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兼体弱乏力等。 独活与姜活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逆流挽舟法 以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 第七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少则七八日,多则十余日),身热,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手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经典温课】 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 王键旋 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 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伤寒论》 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 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②发汗程度的要求。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 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1 从病因病机分析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出汗,又称为表虚证, 吕檬村曰:“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者,热自发也。营本引脉内,更与卫气不谐,阴弱者,汗出也。 ”[1] 阳虚阴弱是感受风寒的前提条件,即正虚邪侵,卫气为风寒所袭,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露于外,其恶寒较轻(恶风),因此, 太阳中风的病因主要是风寒外袭,以感受风邪为主。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 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又称表实证。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使人表闭无汗,卫阳必郁,而且营阴郁滞,从而使太阳经气运行受阻,待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热,其恶寒较重,因此,太阳伤寒的病因以外感寒邪为主。 明代医家方有执依据孙思邈的三方分类,大加修订《伤寒论·太阳篇》,提出“三纲鼎立学说”,为卫中于风, 以桂枝汤为纲;营伤于寒,以麻黄汤为纲;营卫俱中风寒,以大青龙汤为纲,并将类方类证分别附于各方证条下 [2] 。但对这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不是很合理。 风伤卫: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卫餍阳气,风邪侵犯摄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故有风伤卫之说,但这并不等于说风只伤卫,而不伤营,事实上“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多兼挟其他邪气,且营卫相随, 故风伤卫必定伤营。寒伤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寒邪侵犯统摄荣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 故有寒伤营之说,但这并不是说寒只伤营而不伤卫,实际上寒邪伤人必兼风邪, 且营居脉中,卫居脉外,伤营时必定伤卫。由上可知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宜与麻黄汤,二者均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所致,只是所感受的风邪和寒邪比重不同,太阳中风以感受风邪比重大,主要伤于卫分,而伤寒证以感受寒邪的比重大,主要伤于营分。 感受邪气比重和病位不同,其煎服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服桂枝汤后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出汗,病乃悉去。称此“似邪去汗自止”。营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桂枝汤 · 81·光明中医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1.Vol 26.1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 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比例是3:2。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麻黄汤的功效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二麻黄一汤在中医学上属于是一种效果很好的中药方剂。根据相关的一些医学研究上认为,这样的中药试剂十分的安全、有效,适合很多疾病的症状,下面就去认识下桂枝二麻黄一汤这种方剂吧。 【处方】 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 【功能主治】 解散营卫之邪。小发营卫之汗。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1日再发者。 【用法用量】 以水5升,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本云:桂枝汤2分,麻黄汤1分,合为2升,分再服,今合为1方。将息如前法。 【各家论述】

①《伤寒附翼》: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杨之峻攻。故取桂枝汤3分之2,麻黄汤3分之1,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后人合为一方者,是大背仲景比较二分之轻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②《古方选注》: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化。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第16铢麻黄,不能胜1两17铢桂枝、1两6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临床应用】 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头痛恶寒,脉紧,言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不得看作春温,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桂枝6钱,杏仁5钱,生姜6片,麻黄(去节)3钱,炙甘草3钱,大枣(去核)2枚。煮3杯,先服1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再不汗,促投其间。 ②寒热往来《经方实验录》:王右,寒热往来,1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川桂枝5钱,白芍4钱,生草3钱,生麻黄2钱,光杏仁5钱,生姜3片,红枣5枚。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汗出。其病愈。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导语: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不同,治疗疾病的功能也不一样。 一、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二、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三、麻黄汤(《伤寒论》)和桂枝汤(《伤寒论》)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剂。但二方由于药昧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各不相同。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其特点是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源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如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进展,如下所述。 一化学成分 1.生物碱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主要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到3%不等。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生物碱类型:NawwarM A M等从 E.alata中分离得到第1个喹啉类生物碱: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StarrattA N等从E.pachyclada ssp. sinaica中分离得到一类新的喹啉类生物碱,分别为:4羟基6甲氧基2喹啉羧酸,4羟基2喹啉羧酸,4,6二羟基2喹啉羧酸。 2.挥发油麻黄所含挥发油成分复杂。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此外还含有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桂叶烯、二氢葛缕醇、对孟烯2醇7,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等。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吉力等运用GS MS分析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分离得到127个化合物。从草麻黄中得到82个,木贼麻黄中有39个,中麻黄有63个。其中1α松油醇的含量较高占31.64%;1,4桉叶素其次占12.80%;十六烷酸占16.22%。 3.黄酮类黄酮是麻黄属中一类重要成分,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小麦黄素、草棉黄素、芹菜素5鼠李糖苷、3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等。4.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类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11]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含量(mg/100g麻黄)如Leu(14.6)、Ile(62.1)、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福建中医药19 64;(5):35)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沮 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3剂。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经方临证指南》1993:2)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曰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桑菊饮与银翘散的比较 同: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均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均可治外感风热表证 异:辛凉轻剂,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辛凉平剂,清热解毒力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人参败毒散与参饮的比较 同:人参、桔梗、前胡、枳壳、茯苓配伍解表散寒组方,均有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之功。主治气虚外感之证。 异:败毒散配伍羌活、独活、柴胡、川芎等,偏重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气虚感冒风寒湿邪,表证较重者。 参饮配叶、根解表散寒,兼理气宽;半夏燥湿化痰。发汗解表力较弱,侧重于理肺化痰。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有痰饮阻肺而表证较轻者。 《伤寒论》三承气汤的鉴别 同:均用大黄邪泻热通便 异: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大黄附子汤与温脾汤的比较 同:均用大黄、附子温阳祛寒,泻下攻积主治寒积便秘腹痛 异:大黄附子汤:配细辛散寒止痛,纯属温下。主治寒积里实,证实无虚,或阳虚较轻者。温脾汤:配干、人参、甘草温补脾阳,攻中有补。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以致冷积停,证属虚中兼实。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 同:犀牛角、生地为主组成,主治热入营血证 异: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主治邪热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 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的比较 同:均治肺热咳嗽

桂枝汤“三禁”小议

桂枝汤“三禁”小议 发表时间:2012-05-14T14:22:58.70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桂萍 [导读]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桂枝汤的禁忌从原则上讲,凡风热外感,阳热内盛的患者绝对禁忌。 李桂萍 清徐县中医院(山西清徐030400)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 5734(2012)4-110-02 历史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认为,论述桂枝汤禁忌有3条: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于是依次总结出桂枝汤禁忌证有三:一曰表实无汗者禁;二曰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曰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其中尤其强调了第16条无汗禁桂枝。如尤在泾渭:“仲景既祥桂枝之用,复申桂枝之禁,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麻黄之发汗不同。故中风发热脉浮子汗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则是太阳麻黄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不可与之······” 诸家对桂枝汤禁忌证的分析认为,桂枝汤禁用于里热素盛者较允当中肯。若云禁于无汗表实者未免欠妥。揣度仲景之原意,只是在表实深重时,应用本方有杯水车薪之虑,并非禁忌。桂枝汤的真正禁忌则是温热外感及燥热内盛的患者,为了证实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桂枝汤方药组成做以扼要分析: 桂枝汤是由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5味药组成。桂枝辛甘而温,辛可发散风寒,温可通运阳气,甘味于温散之中寓意缓和之义;芍药酸苦微寒,酸则收敛营阴,苦则泄其邪气,性寒则以监制诸药之温;生姜辛温,助桂枝以透表解肌;甘草甘平协芍药以化阴缓中;大枣味甘性缓,色赤入血,其伍姜草则培补中气以扶正,伍桂芍则和调营卫而祛邪。综观全方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滋阴和营之功,擅长“安内攘外,扶正祛邪”。临床若灵活加减,运用得当,其不仅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故后世称之为“群方之冠”。 对于《伤寒论》经过反复学习,细心领会,探求其精微,临证于实践,笔者认为桂枝汤禁用于表实无汗的说法是不妥的。这一点不仅从桂枝汤的组成原则及方义可以说明。尤其在桂枝汤的服法中所要求的预期目的足可以说明之。“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可见在服桂枝汤后,必须使遍身出汗,疾病方能痊愈。若不汗出,则病不愈。所以桂枝汤虽不比麻黄汤之发汗力大,但终究也是具有发汗的作用,相比之下,只不过发汗力微,且须助于啜热稀粥,使营卫调和后,汗出而疾愈。 临床二十余年来,对于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楚的风寒表证,余每每首选桂枝汤,多有一剂微汗而愈者,且较麻黄汤用之稳妥。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功能上都是发汗解表剂,只是在力量上有一缓一峻,一重一轻的不同。桂枝汤和中有补,以和为主。麻黄汤纯开不补,用于风寒表实深重而形体壮实之人。桂枝汤不但可以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可用于风寒表实证正气虚而邪气不衰者,高年体弱,婴幼妇人尤其适用。所以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的第一首选方。若将桂枝汤用于“无汗禁用”之例,则有违经旨。 桂枝汤可应用于无汗表实证,那么“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于之也”。又当如何理解?本条所述之脉证,是指麻黄汤而言,义在于强调麻黄汤与桂枝汤的不同用法。前已述及,至于可用与否,应根据具体情况,若一见脉浮紧,不汗出就断然不可用桂枝汤,而不考虑具体辩证,未免失之太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阳热被寒邪所束,也可见到脉紧,发热不汗出,如暑湿兼寒(张景岳称为之为阴暑),凉燥(《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拯华医案),其病机正如内经所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身热,齿干以烦冤······”。有人认为:本条单指阳热内盛而言,其理由是只言脉浮紧,身热无汗出,而未言及“恶寒”。若沿用桂支汤,则无异于抱薪救火,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也”。也有医家主张因地、因时、因人治疗,如朱肱所说:“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初春可行,自春末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朱氏对这一加减,突破墨守经方的局面,对温病治疗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17条所谓酒客不得用桂枝,原意仍在于“热”字。因经常饮酒之人,阳热内盛,所以应用桂枝汤应审慎,但桂枝汤对于酒客并非绝对禁忌。曾治一王姓患者,年四十挂零,自小习医,略懂医理,不慎外感风寒,发热中,恶寒轻,微有汗出,邀余诊治。望其神清面红蔷蔷恶寒,口不渴,动则汗出,诊其脉紧促。拟以桂枝汤予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二帖,每帖水煎两次,混合一起约500毫升,顿服)病人观其方药面有难色,细问原因,因素好饮酒,服此方恐有失误。“有是证用是药”,乃嘱其大胆使用。翌日去访,一啜而微汗解,诸苦顿除。可见酒客之人不一定都是阳热内盛。因人之体质差异,或寒或热,要因人制宜,灵活辩证,不可死搬硬塞,死于句下。 第19条谓服桂枝汤吐者,不可与桂枝,只是仲景当时对误服桂枝汤后出现了变证的临床记录,并非言于桂枝之禁。临床上服药后发生呕吐的是部分病人长袖,其吐后也并非见到:“吐脓血”。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有感受风寒暑湿之邪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之呕吐;有兼挟情志失调,肝气横逆犯胃之呕吐;有饮食过多以及生冷油腻之物,停滞不化;有的拒怕服汤药,问道中药气味就想呕吐······。另外,吐脓血的病人,也不一定服桂枝汤后即发生呕吐。曾治一刘姓病人,年愈花甲,素体虚弱,患哮喘已数载,交冬加剧,因外受寒邪,喘急悸汗,舌苔薄白,脉细缓无神,急投以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远志6可,苏子9克,大枣12枚,生姜9克),因初次服药即见呕吐,虑其服药过猛,嘱其频频服之再无出现类似情况,也未见吐脓血,然而症状大减。一般来讲,热而中阻和中焦虚寒都可以引起呕吐,桂枝汤终究偏于辛温,若阳热素盛之人绝对禁忌,但里虚寒证用之得当。临证凡将服汤吐者统统列入桂枝之禁,不加辩证,有失仲景原义。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桂枝汤的禁忌从原则上讲,凡风热外感,阳热内盛的患者绝对禁忌。至于无汗表实,酒客之人禁用桂枝汤应结合临证病人具体辩证,灵活运用。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临床则少见,关于桂枝汤的三禁还有赖于笃志中医药临床工作者研究及检验,取得真凭实据,慎勿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贻误千载!

麻黄桂枝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麻黄桂枝汤6方1《三因》卷九。 组成:麻黄(去节,汤浸,焙干)3分,桂心3 分,白芍药3分,细辛(去苗)3分,干姜(炮) 3分,甘草(炙)3分,半夏(汤洗7次)半两, 香附(炒去毛)半两。 炮制: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外因心痛,恶寒发热,内攻五脏,拘 急不得转动。 用法: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7 分,去滓,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黄如博棋大2 枚,煎。 2《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 组成:麻黄2两(去根节),桂枝1两,葛根3 两,芍药3两,甘草1两(炙紫色)。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 用法: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 枚,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服,夜1服。 3《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 方》。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桂枝1两,赤芍药1 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 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痛,8- 9日不解,表证仍在,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 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又大汗后似疟者。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 3枚,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4《保命集》卷中。 组成:麻黄1两(去节),甘草3钱(炙),桃仁 30个(去皮尖),黄芩5钱,桂枝3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 发于夜间者。 用法: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迎 发而服。 5《痘疹仁端录》卷十三。组成:麻黄、桂枝、赤芍、杏仁、甘草、当归、 牛蒡、黄连、黄芩、川芎、蝉蜕、蚕蜕。 功能主治:痘疹,身痒咳嗽。 用法:水煎服。 6《幼幼集成》卷三。 组成:净麻黄2钱,柳枝1钱2分,桂枝1钱2分, 片黄芩1钱,光桃仁15粒,炙甘草1钱,大生地1 钱,鲜红花5分,葱白1茎。 功能主治:夜疟,血分有邪。 用法:水煎,热服。

麻黄和桂枝

麻黄和桂枝:都是辛温解表药,发汗解表,表寒症:麻黄发汗功力强,还可以宣肺平喘,利尿消肿;桂枝可以温经通阳。石膏知母:都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都用于气分实热证及肺胃热盛证;石膏重在清解,清热泻火力强,煅用收敛生肌;知母重在清润,滋阴润燥,并可以用于阴虚燥咳,消渴证及虚热症。黄芩、黄连、黄柏: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不同点:黄芩,清上焦肺热,清热安胎。黄连,清中焦胃热,清心火、止痛。黄柏,清下焦湿热,即清实热,又清虚热。川贝母与浙贝母:相同点:清肺化痰、止咳、消痰散结。不同点:川贝母:甘寒清润,多用于治阴虚久咳、肺痨,肺燥咳嗽。浙贝母:苦寒开泄,多用于风热或痰热咳嗽,瘰疬痈肿等证。苍术白术:均有健脾燥湿之功,用于脾虚湿阻证;苍术辛、苦、温、燥湿力强,祛风湿、明目;白术苦、甘、温、补气力强,止汗、安胎。肉桂和桂枝:相同点:均能发散风寒,治疗寒表证及风湿痹症。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又长于平喘、利尿,治肺寒喘咳、风水水肿等。桂枝,发汗力缓和,治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宜,又善温通血脉、通阳化气。人参黄芪:均为补气药,用于气虚证;人参补气力强,可大补元气;黄芪补气升阳,。人参有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黄芪可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创生肌。 生地熟地:均有补阴作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血热证及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熟地补血滋阴补髓,主要用于血虚和肝肾阴精不足。川贝浙贝:两者均为清热化结之功;川贝性偏清润,还可润肺止咳,用于热痰咳嗽。当归川穹:均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用于血瘀诸症;当归兼有补血、消肿生机、润肠通便之功:川穹具有行气,祛风止痛作用。黄连黄黄柏:均为大苦大寒之品,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用于湿热证;黄今善清中焦湿热;黄柏善下焦湿热。大黄芒硝:二者性味均为苦寒,都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大黄泻下通便,攻下积滞的作用较强,芒硝则兼咸味,长于润软坚硬燥屎。大黄还能泻火解毒,止血凉血,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芒硝清热消肿。麻黄汤,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汤,桂枝,发散风寒调和营卫·银翘散,金银花连翘,发散风热清热解毒·小柴胡汤,柴胡,和解少阳·逍遥散,柴胡,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白虎汤,生石膏,清热生津·清营汤,水牛角,清营解毒·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黄连解毒汤,黄连,泻火解毒·大承气汤,大黄,峻下热结·平胃散,苍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五苓散,泽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茵陈蒿汤,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理中丸,干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四逆汤,附子,回阳救逆·保和丸,山楂,消食和胃·越鞠丸,香附,行气解郁·血府逐淤丸,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补阳还五汤,生黄芪,补气活血通络·二陈汤,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清宣肺热平喘止咳·镇肝熄风汤,怀牛膝,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酸枣仁汤,酸枣仁,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安宫牛黄丸,牛黄麝香,清心开窍化痰解毒·四君子汤,人参,益气健脾·补中益气汤,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生脉散,人参,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四物汤,熟地黄,补血和血·六味地黄丸,熟地黄,滋阴补肾·肾气丸,干地黄,滋补肾阳·五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四神丸,补骨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渡舟医案:某某,女, 53 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 发热治疗,服药二 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 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 9 克,白 芍 9 克,生 9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12 枚,2 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 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 阴阳相 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 二、高热 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 枝汤 3 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 1989 :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 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 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 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 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 结核,经 x 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 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 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 9 克,杭白芍 9 克,炙甘草 3 克,大枣 7 校,生 9 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 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 15 克, 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 2 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中医药 19 64;(5):35)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 “司开合”而不能, 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 ”、“脉仍浮缓” 可知 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 病常自汗音,……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 “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 汗出偏沮 渡舟医案:某,男, 39 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 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 枝场: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 9 克,大枣 l2 枚,炙甘草 6 克, 3 剂。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 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 1993 :2)按语:《京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 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 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 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 “偏枯”证。《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 “汗出偏 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 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 无汗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百善医案:侣某男, 9 岁, 1985 年 7 月 5 曰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 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 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 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 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 处以桂枝汤:桂枝 5 克,白芍 5 克,甘草 5 克,生 3 片,大枣 5 枚。水煎 5 剂。服药后,唯腋 下略有汗 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 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曰两次,每次 10 克,用生、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 — 曰,患儿 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中医杂志 1989 ;(5): 45) 按语:本案 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 “先其时发汗则愈 ”。 岳美中医案:某某,女, 15 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 40 C,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 2 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