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践行

初中语文文言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践行

【摘要】

文言课文在苏教版教科书上的安排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不仅是中考的考查范围,也是我们能接触、学习古代汉语,传承古代文明的必备的基础,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在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在诸多不利的教学环境下,找到恰当的途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争取最优化的教学,让学生学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古典文化,本文试着从分析文言文学习的现状,试行的办法,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不成熟的研究。

【关键词】建构式生态课堂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我们中国一种独特的古典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古文是比较普及的,后来使用白话文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中国民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掌握不大好。

一、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苏教版文言文的编排是比较科学的,在小学的一些文言片段和古诗中,我们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基础,如刘邦的《大风歌》,《论语》的一些只言片语,这些安排是非常好的,学生都能流利地背上来,虽然没要求记什么文言知识,但也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但在一些考试中,我们老师也看到了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如有个翻译,“其一犬坐于前”,是蒲松龄的《狼三则》中的一句,应翻译为:“其中一条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结果很多学生翻译成:“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大错特错了。很多学生喜欢看厚厚的穿越小说,或者言情的,或者武侠的,也不愿意复习复习文言文,觉得文言文的学习枯燥无味,要不就是背诵,要不就是解释加点字,要不就是翻译,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之乎者也”。不如记叙文学得有心得,总之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就是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2.教师知道文言文重要,但“欲速则不达”

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躁却是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题海战术的题海战术”、板书,生怕哪个地方没点到,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本可以采取小组活动或者实践学习,但怕不能完成教学内容,不敢放手,结果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另一方面,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相对散乱,教师在教学

之余必须花很多时间“跟踪服务”。很少有老师愿意,原因是多方面的。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都需要促进

学生个体和教师个体都具有社会属性,我们教育者能找到很多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案导学、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检测反馈、迁移运用成为课堂教学全新的导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引导学习、组织交流、突出建构、激活思维、注重应用”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但有一句话要记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不能将学生和老师一味的理想化,应实际考虑学生和教师实际中的教学积极性,比如,你不发工资给老师,或者绩效工资都倾向于那些不带课但是是领导阶层且人数众多,剥削老师的剩余价值,领导有特权,平时不上课或少上课或象征性地上两节,做点事都额外算工作量,叫其他老师没有办法,无可奈何,官官相护,维护自己阶层利益,叫语数外老师互相“拼杀”,能有什么好效果呢?奴隶还会消极旷工和破坏工具呢!所以教师的、学生的积极性都需要正确引导,所谓“美丽中国”,“正能量”就这个意思吧。

二、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文言文是多数同学倍感头痛的内容,因此,我认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文言文自身特点,多讲究一些教学策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从而比较顺利地学好文言文。

1.纵横比照,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初中学生学文言文之难体现在实词不易把握。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等许多现象,初学起来,学生就如坠入五里雾中。纵横比照可以避免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如讲词类活用现象,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从典型的例句分折解剖中明确词类活用的基本特征。如,分析“鞭数十”(《幼时记趣》)中的“鞭”、“蹄之”(《黔之驴》)中的“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一定是动词。这样就掌握了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这类比较难区分的知识点。又比如教学一词语多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小石潭记》)前一个“伐”是“讨伐”,后一个“伐”是“砍伐”。这样对相关知识点加以整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得到的不仅是“鱼”还有“渔”,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主动地去整合归类,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另外,当一个学生学不通的时候,就不要在教了。总之尽量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理念贯穿在课堂之中。

2.精读多练,活跃思维,共同建构

在轻松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都得到表达和培养。

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表现欲、好奇心和好胜心,对陌生的文言文有着强烈的征服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并在课堂上比试,看谁读得最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课堂上,学生经过不同形式的比试、练读,已把课文读熟,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读之后,教师应及时提出新奇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再次接触文本,读出味道来。如在教学《狼三则》时,可问“蒲松龄的这几个狼的故事和现实有什么巧妙的联系呢?”教学《愚公移山》时可问:“愚公和智叟两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学生对教师所提的这类问题往往会产生浓厚兴趣,课文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你的收获是什么?你的疑惑是什么?你有何新的见解?你联想到了什么?只要让学生作为主体,一切都让他们参与,课堂的结果直接就是他们的表现。这样的迁移应用、获得知识是比较难忘的。

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便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向同学们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如在回答“愚公和智叟两人,你更喜欢谁?”的问题时,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据理力争,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极好地锻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思维能力。

3.适当拓展,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项具体要求: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恰恰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该能读同学让他展示口才,该能欣赏佳句的同学让他煽情达意,赏读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学习该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的熏陶,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情操的感染,一种行为的潜移默化,这就是生态课堂的魅力。

4.重视积累,尊重地域与学校特点、学科特色、教师个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

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如再结合学校地域、语文老师独特风格和个性,学生会难忘这些教学片断的,杜甫说:“语不惊人誓不休!”也可以理解为学科特色、教师个性“不惊人誓不休!”

三、一些有利于教学好文言文的建议

1.教师也要多读课外文言文

《古代汉语》上、下这两本书可以再看一看,就会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老师和学生都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余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为生态课堂注入活水。

2.带头将所教文言文有感情地背给学生听

初中阶段很多文言文篇目是不要求背诵的,但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你能带头将所教的文言文有感情地背给学生听,是很有说服力的,比你叫他们干什么干什么说10遍都起作用。不信你将《送东阳马生序》背给学生听,学生会给你掌声的,他们会被你感染的,你抑扬顿挫的停顿,他们会记得很清楚的,不解释。

3.将文言文中的精彩语句作为座右铭送给学生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等,不一定是在学习文言文,好不好?这就是在培养一种精神啊,培养一种品质啊,一种中国人的品质,这才是绿色纯天然的生态课堂。

4.师生学写文言文

如果老师能将现实中的现代故事写成文言文与学生共欣赏,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了。以前有个高考满分作文叫《赤兔马之死》吧,听说是一个考生用文言文写的,震撼力相当的强,让人读了,妥妥的。

希望和大家共同不断探索与实践,寻找出既有基本内涵要求,又有各自特点

或个性的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文言文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