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

尼克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

尼克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5-03-25T16:11:14.9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1期供稿作者:房晓莉

[导读] 综上认为,尼可地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房晓莉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11)

【摘要】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采用尼可地尔药物,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尼可地尔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172-02

尼可地尔是一种硝酸酯类化合物,是由2-羟乙基烟酰胺维生素和有机硝酸酯的部分结构连接而成的化合物,主要作用于平滑肌的钾通道开放剂,可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1]。本文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42-79岁,平均年龄:(55.67±6.24)岁;疾病类型:心脏病21例,心绞痛26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45-76岁,平均年龄:(56.18±6.72)岁;疾病类型:心脏病15例,心绞痛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24h监测动态心电图情况。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药物,5mg/次,3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匹格雷、硝酸酯类等,按照医生指定的服用方法按时服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肌缺血情况明显好转,心绞痛的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缩短,心电图显示心脏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好转,心电图显示心脏部分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心电图显示与治疗前无差别。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治疗后,47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0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x-±s)

2.2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7例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1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3%;40例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2例,头痛3例,心悸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尼可地尔不仅能够促进机体血钙、扩张冠状动脉,还可以对纤溶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强,降低冠状动脉血栓,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2]。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尼可地尔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3%;常规药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尼可地尔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常规药物组,因此,尼可地尔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良药,并且口服后30min内血药浓度就达到峰值,还不影响血压、心率及传导,非常适用于冠心病和各类心绞痛疾病,拥有很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认为,尼可地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悦玮,孙景辉,张文琪,张科强.尼克地尔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3,02:182-185.

[2] 郭道安.尼可地尔在治疗120例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6:121-122.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摘要: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也是最复杂的运动之一,涉及足、踝、膝、髋、臀、躯干、肩、颈的肌肉和关节的协同运动。Abstract:Walk is the basic active of people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 actives,it include foot,ankle,Knee,hip,body,shoulder and neck' s muscle and joint 's active.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特殊分支,是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活动进行运动学观察和运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系列时间、几何、力学等参数值和曲线。Gait analysis is a special branch of biomechanics. It is a kinematic observation and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limbs and joints of the humanb ody when walking. It provides a series of time, geometry and mechanics parameters and curves. 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机制研究、临床诊断,也可以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估及康复评估等。Gait analysis aims to reveal the key link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ait abnormalities through biomechanics and kinematics, which is helpful for mechanism research,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KeyWords:Walk,Gait analysis. 关键词:步行,步态分析。 1 基本理论 1.1 正常步态所谓正常步态,是指当一个健康成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坦的姿态行进时的步态,它具有 3 个特点:身体平稳、步长适当、耗能最少。正常步态应该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灵活运动,身体良好的平衡能力以及头、躯干、四肢协调、流畅的配合运动。有学者[1] 认为,正常步态的必须条件是 : (1)支撑期良好的稳定性。(2)摆动期足部放松。(3)足够的步长。( 4)膝关节在支撑期吸收震荡并且蓄积能量,在摆动期带动小腿和足部运动。一个 完整的步态周期中,在承重期,伸髋肌和伸膝肌联合踝背伸共同运动,在支撑相中期的较早阶段,腓肠肌活动取代胫骨前部肌群的活动,大腿仅受股四头肌的控制,同时伸髋肌活动终止,到支撑相末期,只有跖屈肌来稳定髋、膝、踝关节,在摆动相早期,髋、膝、踝关节的屈曲功能被激活,在摆动相中期,只需要髋关节与踝关节的屈曲肌群活动,在摆动相末期,髋、膝关节变成由伸肌控制,同时踝关节继续受背伸肌控制,到此完成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2] 。 1.2 病理性步态影响患者正常行走能力的机制主要有 5 种:畸形、肌肉无力、感觉丧失、疼痛和运动控制受损[2]。临床上常见的异常步态有:短腿步态、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蹒跚步态或关节不稳步态、疼痛步态、偏瘫步态、足下垂、内翻步态、膝反张步态、划圈步态、剪刀步态、肌无力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截瘫步态等。有些典型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具有提示意义。对一些不典型步态,则必须作细致检查,从肌肉工作情况以及骨关节的形态和功能的角度去评估。对病理性步态的分析既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也能对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的评估。 1.3 步态分析方法步态分析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法即目测分析法,医生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出初步分析结论 ; 定量法即仪器分析法,定量分析包括运 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时空参数的分析、动态肌电图等。目前最先进的方法是采用步态分析系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 行走是一种双下肢交替进行并使人体产生移动的周期性循环运动,是人在出生后,伴随着发育过程,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步态体现的是行走的方式或模式。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运作。由于疾病状态可以改变肌肉、骨骼、关节乃至脑、脊髓、周围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相互间的协调与平衡,因此上述系统病变或损伤均可导致异常步态。步态分析是对一个人行走方式的检查,它在多种疾病与外伤康复中具有重要的障碍诊断价值。 一、步行周期与时空参数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站立相又称支撑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站立相根据动作的发生顺序又分为首次着地、负荷反应、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期;迈步相亦称摆动相,指支撑腿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分为迈步初期、中期、后期。站立相大约占步行周期的60%,迈步相约占40%。站立相与迈步相时间比例与步行速度有关,随着步行速度的加快,迈步相时间相应延长,而站立相时间缩短。(二)时空参数 1.步频与步速 (1)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Cadence),以步数/min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左右。 (2)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Velocity),以m/s表示,亦可以用身高或下肢长百分比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左右。步速也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之。可以看出,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和步频相关,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步行速度亦加快,反之亦然。 2.步长与跨步长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称为步长(Step length),以cm 为单位表示。步长与身高成正比,即身材愈短,步长愈短。正常人约为50~80cm。一步的概念还可以时间来衡量,即单步所用的时间。正常人行走时左右侧下肢步长及时间基本相等。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则是反映步态不对称性的敏感指标。如果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随后向前跟进与左脚保持平行或落后,而不是越过左脚,则右步长为零或负值。病理步态如偏瘫步态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健侧步长缩短,而患侧相对延长。 跨步长(stride length)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cm。被试者走直线时(绕圈行走例外),即便出现明显地不对称步态,左、右跨步长也基本相等。因此,通过测量跨步长来判断步态的对称性与否是无效的。跨步时间(stride time)即步行周期时间,以秒为计时单位。用于被试者之间或自身比较时,跨步时间通常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达。

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分析

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分析 探讨阿莫西林的作用机制以及适应症,着重分析了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本文通过分析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以及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抗感染能力,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归纳。经过研究发现阿莫西林对沙门杆菌等多种细菌都具有抗菌作用,临床抗感染能力非常强。因此阿莫西林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以及尿路等感染的治疗,对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也有很好疗效,但应用时要进行青霉素的过敏试验,防止意外发生。 标签:阿莫西林;临床应用;分析指导 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称安莫西林或者安默西林,属于一种广谱抗生素,在很早就逐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被普遍运用。之所以会这样,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由于这种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具有抗菌性强以及良好的医学效果等作用。阿莫西林作为一种西药肯定也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为此本文将就阿莫西林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以及临床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说明。 1 阿莫西林的作用机制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具有强大的抑制及杀灭作用,可有效抑制肺炎链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奇异变形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淋病奈瑟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需氧革兰阴性菌不产-内酰胺酶菌株和幽门螺杆菌活性[1]。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其胃肠吸收率高达90%。阿莫西林主要针对伤寒以及沙门杆菌等感染的患者具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可很好的抑制敏感细菌的产生,从而阻止尿路感染发生。常规治疗时,一般只需口服3克即可起到较好的疗效。与此同时,阿莫西林对青霉素酶金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其他多种细菌造成的呼吸道感染疾病都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阿莫西林的常用用法一般是口服比较多,当然也可行肌肉注射或是静脉点滴。如口服的话刚出生的新生儿一天最多只能服用两次,每次不能超过50毫克;儿童服用一天三次,一次是30毫克左右;成年人每天可服用三到四次,每次服用不能超过0.5克;感染比较严重的患者一天服用三次,如果在该药物治疗后没有出现并发症或是急性尿路感染的情况下一次可服用3克,10小时以后再服用3克即可。如是肌注或静脉点滴成年人每天三次,一次0.5~1克;儿童每天同样是三次,一次50~100毫克即可。 2 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 2.1 抗菌作用 阿莫西林作为广谱青霉素的一种,抗菌作用较强。对革兰氏阳性杆菌及阴性杆菌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但因不耐酶所以对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效。阿莫西林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版与2015版比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版与2015版比较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原则性叙述,无大幅修订,增加“经验治疗”标题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先前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增加3个关于预防用药方案的附录 1.将“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改为“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附录1),分述预防用药目的、原则,并增加关于针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方案和指征。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①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②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③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④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⑤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⑥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2.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改为“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附录2)。对预防用药目的和指征、手术切口分级、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维持时间等作了更为清晰、详尽的叙述。 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

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孟殿怀、励建安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孟殿怀、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步行是人类的基本功能,任何神经、肌肉及管关节疾患均可能导致步行功能障碍。步态分析对人体行走方式进行客观记录并对步行功能进行系统评价。 步态分析分为定性(目测)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前者是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并作出大体的分析,此法比较粗略,仅限于定性分析。 定量步态分析研究始于19世纪末,早期主要是借助一些简单的设备(如卷尺、秒表等)辅助分析,常见的如足印法、电子角度计测定法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定量步态分析发展较快,80年代以后转向采用高速摄像设备的三维步态分析。目前常用的临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步态分析的频率已经达到每秒60帧以上,测量长度的误差小于1毫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医学界人士的青睐。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内将有多家医疗单位添置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 1、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定量步态分析所用参数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时间-距离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宽、步向角、步速、步频、步行周 期、支撑相时间、摆动相时间等。 ●运动学参数,是指步行中髋、膝、踝等关节的运动规律(角度、位移、 速度、加速度等),骨盆倾斜和旋转、身体重心位置的变化规律等。 ●动力学参数,指引起运动的力学参数,包括地板反力、功与功率等。 ●肌电活动参数,指步行过程中下肢主要肌肉的电生理活动指标。 ●能量代谢参数,指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情况。 2、组成及原理 完整的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应该包括:(1)步态分析仪;(2)测力平板;(3)动态体表肌电仪;(4)气体代谢分析仪。 2.1 步态分析仪 步态分析仪的功能主要是摄取人体在步行过程中各个关节点的运动轨迹,通 1

探讨紫杉醇的临床应用

探讨紫杉醇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了解紫杉醇在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与发展状况。方法:查阅近些年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总结综述。结果:临床所应用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对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胃癌、卵巢癌、食管癌等癌症都有治疗效果。对于宫颈癌、头颈部肿瘤、对肝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于晚期鼻咽癌、膀胱癌等都有一定的疗效。结论:目前临床所应用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可以阻断癌细胞分裂,对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胃癌、卵巢癌、食管癌等癌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抗癌药; 紫杉醇;临床应用;作用机制; 0引言 全世界6O亿人口中,每年约新增800万癌症患者,600多万人死于癌症,几乎每6秒钟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死亡。癌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早在1958年美国癌症协会就发起一项历时2O余年、筛选35000多种植物物种提取物的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和沃尔首次从生长在美国两部大森林中称太平洋杉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并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活性。由于该活性成份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他们才同杜克(Duke)大学的化学教授姆克法尔合作,通过X一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份的化学结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1992年12月紫杉醇被FDA批准上市,日前紫杉醇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强活性广谱抗癌药物。 1紫杉醇的说明书(表一)[10] 表一剂抗肿瘤药-紫杉醇 药物名称紫杉醇 药物别名紫杉醇、特素、紫杉素、紫素taxifolin、taxusin 英文名称paclitaxel 说明紫杉醇治疗卵巢癌、乳腺癌有良好效果,对治疗前列腺癌、上消 化道癌、小细胞性和非小细胞性肺癌前景良好 功能作用剂量自15mg/平方米起,逐步加大到300mg/平方米不等,大部 分患者用量为150~275mg/平方米。用10%右旋糖酐稀释至 500ml,静脉滴注3、6或24h不等。以3~21天为1疗程,根据 病情患者需要接受1~4个疗程。 [制剂与规格]每安瓿5ml,含 30mg(剂型为50%无水酒精和50%聚氧乙基代蓖麻油)。每盒1 安瓿,20盒为1包装。 [贮藏]出厂原包装,贮存于2~8℃(36~

步态分析04569

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7.迈步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

脏躁症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探讨

脏躁症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探讨 脏躁症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第二十二》。仲景开脏躁辨证论治之先河,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明确地描述了脏躁症的症状。其对症状的描述可引伸为时常的情绪低落、悲伤、委屈易泣,情绪波动较大、喜怒无常,精神不振,体倦乏力,伸懒腰打哈欠。正常人在平常生活中都会产生情绪的波动,这是正常的情感体验,通常能在“神”的调节下恢复正常,进而不引起社会功能受损。只有无故心境低落、悲伤欲哭而难以自制、情绪变化无常,会对患者产生困扰,同时出现躯体不适,并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时,才符合脏躁的诊断标准。当代有研究者对历代167例脏躁医案的进行统计,得知脏躁症状频率出现较高的除了悲伤、哭泣外,还有烦躁、哭笑无常、失眠、抑郁、胸闷、心慌、精神恍惚等临床表现。这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十分相似。 对于脏躁症的病因病机,后世医家多根据自己对脏躁之“脏”的认识予以阐释。《灵枢·卫气》言:“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认为心的功能失常是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金匮玉函经二注》将其解释为“此症因肝虚肺并,伤其魂而然也”,《金匮要略心典》:“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此两者皆认为肝的功能失常在脏躁的病因病机中占主导地位。清代沈明宗明确指出,脏为子宫,在《沈注金匮要略》中说:“此子宫受邪,上淫肺气之病也。子宫血虚故为脏躁”。陈修园则认为“脏属阴,阴虚而火乘之,则为躁”,并提出“不必拘于何脏”。 严格来讲,仲景条文中并未涉及脏躁的病机,并且对“脏”究竟是何病位、“躁”究竟是阴虚而燥还是躁动不安,直到现在仍颇有争议。《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说明五脏不仅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在各自所主情志上也是相互影响的。笔者认为陈修园的观点较为全面,仲景重视的不是具体病为何脏,更多的是强调“病在内脏、不在形体”,疾病影响到“神”,以“脏”反映病位邪气之深浅。就脏躁而言,五脏中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其发生。但就发病机理看并非仅由脏阴不足所致,正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魏荔彤提出“血虚而津亡,脏空而发躁之证”,以及金寿山提出“邪少虚多、阴阳俱不足”,阴阳气血功能失调皆可导致脏躁。 现代也多有学者对精神疾患的中医病机进行探讨,有从脾论治,认为脾失健运、痰湿阻滞、蒙蔽气机,湿邪的黏腻停滞与神志病缠绵难愈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也有专家认为“郁乃百病之由所起也”,起病多为气滞,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属实证,但若久郁不解,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临床应用探讨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临床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7-09-07T14:54:29.1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作者:徐爱红 [导读] Friedman产程曲线在临床沿用多年,近年来业界一些学者就一些产程处理观念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推出相关新观念。(宁津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山东宁津 253400)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新旧产程标准与处理方法临床应用效果,以此评价新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对母婴分结局的影响。方法:取2011年3月-2016年9月先后就诊的我院妇产科的3164例待产孕妇为研究对象,1328例沿用旧产程即处理方法的孕妇为对照组,1836例采用新产程及处理方法的孕妇视为观察组,组间比较母婴分娩解决以此评价新产程及处理方法在临床分娩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剖宫分娩、会阴切开术、顺产转剖宫、催产素应用观察组孕妇例数分别为196例、154例、66例、206例明显少于对照组255例、163例、100例、353例 (P<0.05)。结论:新产程及处理方法在产科应用能大大降低剖宫分娩率,尽量减少或避免产程干预,有助于提高母婴安全性。【关键词】新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临床应用;母婴分娩结局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077-02 Friedman产程曲线在临床沿用多年,近年来业界一些学者就一些产程处理观念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推出相关新观念。笔者取2011年3月-2016年9月3164例先后就诊我院的待产孕妇为研究对象,设置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新旧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在临床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探讨新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对临床分娩母婴结局的影响。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6年9月3164例先后就诊我院妇产科的待产孕妇基本临床资料,按临床分娩中所使用的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孕妇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旧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应用于对照组孕妇临床分娩中,以规律宫缩出现到宫口扩张3cm视为潜伏期;以宫口扩张3cm到宫口全开视为活跃期;以宫口全开到胎儿娩出视为第二产程[1]。潜伏期延长的依据为潜伏期超过16h,活跃期延长的依据为活跃期超过8h,活跃期停滞的依据为活跃期扩张停止时间超过4h,第二产程延长的依据为经产妇第二产程超过1h或初产妇第二产程低于2h。胎头下降延缓的判断依据为宫颈扩张减速期与第二产程时初产妇胎头每小时下降速度低于1.0cm或经产妇没小时胎头下降速度低于2cm。胎儿下降停滞判断依据为宫颈扩张减速期后胎头停止下降超过1h。滞产判断依据为总产程超过24h。 观察组孕妇临床分娩中采用新产程及处理方法,新产程中规定规律宫缩出现到宫口扩张6cm为潜伏期;宫口扩张6cm到宫口全开为活跃期;宫口全开到胎儿娩出为第二产程。依据潜伏期超过20h判断潜伏期有无延长;依据为破膜且宫口扩张大于6cm,宫缩正常者宫口扩张停止超过4h或宫缩欠佳者宫口扩张停止超过6h判断活跃期有无停滞;依据不存在脊膜外阻滞情况,产程停止超过3h判断第二产程有无延长或是存在硬脊膜外阻滞初产妇第二产程超过4h,经产妇第二产程超过3h[2]。无需采取剖宫分娩的指征为潜伏期延长且第一产程进展缓慢。引产失败的诊断指征为破膜并且缩宫素应用时间达12~18h以上。活跃期停滞可视为剖宫产指征。如胎头下降异常则先对胎位进行评估,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采取手转胎头,其后在考虑阴道助产、剖宫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孕妇采取剖宫分娩、会阴切开术、顺产转剖宫及孕妇催产素使用情况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0.16%(3/1836)与对照组近似0.15%(2/1328),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临床剖宫产率一直居高不下,国际妇产医学对此十分关注与重视,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成为业界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新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指导下的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应用旧产程及处理方法的对照组,由此反映新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组间对照发现观察组实施会阴切开术的孕妇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新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能降低会阴切开术,促进产妇预后改善。组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新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不存在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风险,临床应用安全性可靠。综上所述,新产程及处理方法在孕妇临床分娩过程中应用推广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医护人员对该标准的熟悉与把握程度不够,对相关指征的运用与判断尚且缺乏专业性与临床实践经验累积;其次,医院妇科相关医疗硬件配套设施尚且不够完善,不能满足该标准临床应用需求。总之,新产程标准及处理方法在降低剖宫产率与会阴切开手术应用频率的同时并不会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临床应用可行。 【参考文献】 [1]赵艳,宋伟,李颖,等.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临床应用对产房工作的挑战[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3):411-414. [2]郑晓霞.新产程在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4B):127-128.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48号文与38号文比较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48号文与38号文比较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2008年度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卫生部办公厅于2009年3月发布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38号文件),同时2008年3月24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48号文件)废止。38号文件中重申“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重新界定,将常见手术类型细化,以加强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种类的管理。现将38号文件与以往48号文件进行比较,总结其异同点,帮助我们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学习。 一、相同点 38号文件和48号文件均围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强调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定: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预防给药应于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不同点 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在以往48号文件中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治疗性应用要求严格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预防应用仅限于泌尿系统外科手术;而在38号文件中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其经验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则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情况下,参照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给予目标治疗;并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神阙穴临床应用探析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9卷第9期 -103- 神阙穴临床应用探析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henque acupoint 周光平 (武警西安市支队卫生队,陕西西安,710068)中图分类号:R2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9-0103- 【摘要】神阙穴作为人体任脉中非常重要的穴位,其所独有的特定的先天穴性,结合药物敷贴、针灸及拔罐的不同刺激,通过脐周血管网、淋巴管和神经而传递至人体全身,最终达到治病祛邪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神阙穴无论是药物敷贴,还是针灸、拔罐,只要辨证准确,方法得当,治疗时机把握准确,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在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及诸多疑难杂症等治疗方面的疗效均得以反复印证。 【关键词】神阙穴;临床应用;综述 【Abstract】As a human body acupoint, Shenque in Ren Meridian is very important, it was of specific uniqueness as an innate acupoint, it could be activated through different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drugs sticking,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through the umbilicus vascular network, lymphatic vessels and nerve and transferred to the human body, and ultimately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eliminating diseases. The clinical practice proves that both drugs sticking Shenque, or acupuncture, cupping, as long as the diagnosis is accurate, method is appropriate, treatment timing is accurate, can obtain better curative effect. The effect on the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idney disease, cancer, immune system disease, endocrine disorders,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other difficul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is repeatedly confirmed. 【Keywords】Shenque acupoint; Clinical application; Overview doi: 10.3969/j.issn.1674-7860.2017.09.048 神阙穴首见于《内经》,《素问?穴论》云:“齐、脐通。当脐之中,神阙穴也。”《针灸甲乙经》称“脐中”。中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又是肾间动气之所处,故神阙穴与脾、肾、胃关系最为密切。《苏沈良方》云:“人之在母也,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口鼻皆闭,而以达脐,故脐者生之根也。”故神阙是人体生命之根,真气所系之处。因此,用灸法或药物敷脐均通过脐部由经络循行速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而令病愈。本文将从神阙穴的解剖结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析。 1解剖结构 脐带是胎儿营养物质供给和代谢产物排泄的通道,其脱落后形成肚脐。从来源上看,脐带由体蒂、卵黄囊、脐动脉、脐静脉和羊膜构成。卵黄囊内层是由内胚层细胞伸展而成,外层是胚外中胚层脏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胚层则衍生成了扁桃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肝、胆、胰的实质、呼吸道、胃肠道、膀胱、尿道、男性前列腺、尿道球腺、女性前庭腺、鼓室腔、窦、耳咽鼓的上皮。中胚层衍生成这些结构的肌肉、血管、淋巴、网膜、系膜及其他组织。所以从来源上,肚脐与内胚层和胚外中胚层脏层的衍生物关系最密切[1]。从解剖所见来看,出生后,脐静脉的腹腔内部分,形成肝圆韧带,由脐到肝门,附着在门静脉的左支上。脐动脉的腹腔内大部分,形成脐中韧带,脐动脉的近侧端保留为髂内动脉和膀胱上动脉。脐尿管变成脐正中韧带,从脐延伸至膀胱。脐是胚胎发育时期腹壁的最晚闭合处,是腹前壁薄弱区,由浅到深解剖结构依次为:皮肤、致密瘢痕组织、脐筋膜、壁腹膜、小肠。脐部血管分布特殊,上有腹壁上动、静脉和胸腹壁静脉,下有腹壁浅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脐周还有脐周静脉网,此外,还有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分布[2]。因此,有学者认为神阙穴,为除肾以外人体的又一“先天之本”。神阙穴结构薄弱,且其周围血管神经极其丰富,因此具有为强大的感受和传导功能。 2操作方法 古代历代医家均主张神阙用灸法、禁针刺。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载:“脑户,囟会及神庭,……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载:“神阙当脐中,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死不治,……或以川椒又代盐亦妙”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及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有学者对神阙穴进行针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李氏[3]针刺神阙穴治疗48例急腹症患者,总有效率达97.91%。另外现代研究发现[4],神阙穴艾灸、穴位敷贴、拔罐等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均有显著疗效。 3临床应用 3.1 古代应用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Clinical Gait Analysis) ——基础与临床孟殿怀 *偏瘫的治疗: 1、并发症及伴发症的治疗 2、运动功能——肌力 肌张力 ROM 平衡 协调 体位转换 站立与步行运动功能训练的终点目标 3、作业功能 4、感觉 5、认知 6、言语 7、吞咽 8、家居环境改造 正确站姿:纵向——要感觉头顶有根绳子拉紧,整个身体向上挺拔;横向——两肩打开,不要缩成一团。 步态:例1——保护性跛行: 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足就赶快起步前移; 触地时间:健足长、患足短 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 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 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节不稳定——关节稳定的因素:骨性结构基础 韧带与关节囊静态因素 肌肉动态因素 *单腿支撑时稳定主要靠静态因素维持,步行虽然是动态稳定,但只要步行速度够慢,稳定性还是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关节不稳不是保护性步行的可能原因。 肌无力——每个关节都有抗重力肌及其优势运动方向,如果抗重力肌无力,则关节往往固定在非优势方向,形成特殊的步态,因此也不是。 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感觉障碍——往往是步态不稳,表现为深一脚浅一脚,因此也不是。*所有单侧下肢有问题的患者,步态都表现为患腿支撑时间短而健腿支撑时间长,因此这不是特征性的表现,还要结合临床考虑。 例2——高跟鞋步态 鞋跟越高,重心面越小,稳定性越差;足的形态会有改变; 向前迈步时,除了髂腰肌、股四头肌等内力的作用,还需要外力,即小腿三头肌的蹬地,地面的相反的推动力,此时小腿三头肌进行等长收缩。跖屈时其初始长度缩短,不利于蓄能,易疲劳,且会得到强化,长时间后横截面积会

增加,出现肌肥大;长时间短缩可能出现跟腱的缩短;可出现踝关节及足的韧带的前后力量不均衡 *影响肌力的因素:肌肉的初始长度——最适初长度是其静息状态的1.2倍。 肌纤维的募集 肌肉的横截面积 肌肉的长轴与离得方向 杠杆 一、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行的基本概念:从某一地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步态:行走时的人体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步态分析:利用力学的概念和已经掌握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步态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目测,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作大体分析。 定量分析——足印法 电子角度计测定法 三维步态分析 作用:判断功能状态 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判断治疗效果 预测功能转归 辅助疾病机理的研究 功能分级的标准 *有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其腰背痛的原因可能是姿势不当造成的,比如脊柱侧弯或长短腿,导致重心的偏移,双侧肌力不均衡。 二、步态分析基础 1、生物力学:力的作用 杆杆原理 功与功率 关节自由度 2、解剖学:下肢主要骨 *肩外展:由冈上肌发动(运动的前30°),由三角肌发力(30°以后)。 肌肉:髋肌——前群髂腰肌—止于小转子,屈曲外旋髋关节 后群臀大肌—主要后伸髋关节,部分外旋外展髋关节,下部纤维紧张髂胫束 臀中肌—止于大转子外上,外展髋关节。臀中肌在步行时最主要的作用是反向作用,在单腿支撑相时,保证重心落在支撑侧足的内侧,避免躯干过度屈曲。若臀中肌无力则出现“鸭步”。 大腿肌—前群股四头肌—股直肌跨髋关节,可以伸膝屈髋,其余三头作用均为伸膝。*股内侧肌在0~30°起作用,股外侧肌在30~90°时起作用,超过90°主要是股直肌,股中间肌全程均有作用,但较弱。因此膝

尼克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

尼克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5-03-25T16:11:14.9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1期供稿作者:房晓莉 [导读] 综上认为,尼可地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房晓莉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11) 【摘要】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采用尼可地尔药物,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尼可地尔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172-02 尼可地尔是一种硝酸酯类化合物,是由2-羟乙基烟酰胺维生素和有机硝酸酯的部分结构连接而成的化合物,主要作用于平滑肌的钾通道开放剂,可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1]。本文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42-79岁,平均年龄:(55.67±6.24)岁;疾病类型:心脏病21例,心绞痛26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45-76岁,平均年龄:(56.18±6.72)岁;疾病类型:心脏病15例,心绞痛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24h监测动态心电图情况。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药物,5mg/次,3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匹格雷、硝酸酯类等,按照医生指定的服用方法按时服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肌缺血情况明显好转,心绞痛的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缩短,心电图显示心脏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好转,心电图显示心脏部分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心电图显示与治疗前无差别。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治疗后,47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0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x-±s) 2.2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7例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1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3%;40例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2例,头痛3例,心悸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尼可地尔不仅能够促进机体血钙、扩张冠状动脉,还可以对纤溶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强,降低冠状动脉血栓,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2]。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尼可地尔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3%;常规药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尼可地尔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常规药物组,因此,尼可地尔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良药,并且口服后30min内血药浓度就达到峰值,还不影响血压、心率及传导,非常适用于冠心病和各类心绞痛疾病,拥有很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认为,尼可地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悦玮,孙景辉,张文琪,张科强.尼克地尔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3,02:182-185. [2] 郭道安.尼可地尔在治疗120例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6:121-122.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探讨

中国乡村医药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探讨刘志伟马文娟单桦 阿司匹林于1893年合成,是与青霉素、地西泮齐名的三大经典药物之一[1],最早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治疗。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阿司匹林新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被开发出来,广泛用于疾病相关领域。本文对阿司匹林传统应用和新开发用途阐述如下:1 传统应用 1.1 解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达到止痛效果,对钝痛作用好于对锐痛,可缓解轻中度钝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及癌痛;同时可使致热源导致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至正常水平,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退热。该药治标不治本,常需同其他药物合用[2]。 1.2 抗炎、抗风湿作用除风湿性关节炎外,阿司匹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为后期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还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3]。作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大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后1~2天全身症状缓解,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并发症,可用于鉴别诊断。 2 新开发用途 2.1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烷A2(TXA2)能使血小板活化、聚集而引发血管痉挛。阿司匹林通过抑制TXA2途径,减少血栓素Az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还有抑制炎症因子、过氧化物酶等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以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阻止血栓形成,从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1982年,阿司匹林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减少中风发作,特别是复发;1985年,阿司匹林又被批准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4]。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用途比解热、镇痛作用还普遍,被认为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大成就。 2.2 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体内凝血素分泌增多及β细胞功能减退是诱发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病变的根本原 作者单位:317000 临海,浙江省台州医院药剂科 通信作者:刘志伟,Email:liuzw@https://www.360docs.net/doc/8313733882.html, 因。阿司匹林能和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乙酰化结合,进而使凝血素生成受阻,同时维持β细胞功能而减慢β细胞功能的退化[5]。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初诊患者常伴随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主要原因是生成血栓素增多。阿司匹林能抑制环氧物水解化酶,阻止血小板形成血栓素,从而使血栓形成受限。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防治中的地位在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中得到充分肯定。 2.3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以防神经元产生损伤,保护脑神经。有研究[6]指出,血液中90%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都来源于血小板,而两者增加会产生阿尔茨海默病症状;阿司匹林可有效阻止血小板活化,减少Aβ和APP的产生。阿司匹林可能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氧化,减少对神经元的损害,对脑部起保护作用。阿司匹林在代谢过程中需消耗自由基,以减少氧化损害,延缓细胞的衰老速度,有效防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2.4 预防肿瘤代谢过程中肿瘤组织的环氧化酶2(C O X-2)可产生多种毒性物质,引起癌变和其他疾病,阿司匹林能抑制COX-2,从而阻止肿瘤的生长、转移。有文献[7]报道,血栓可能保护着转移的肿瘤细胞不受机体破坏,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而阻止瘤细胞的转移。结肠癌、胃癌和乳腺癌患者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150~300mg/d)发病风险分别降低19%、22%和28%[8]。阿司匹林还可减轻多种肿瘤因产生大量前列腺素引起的胃肠道症状。 2.5 其他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TXA2的合成,阻止血小板因子的分泌和聚集,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9]。有专家认为,阿司匹林可作为潜在的抗白内障药[10],还可治疗角膜炎、巩膜炎和葡萄膜炎等。阿司匹林能促进免疫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还能抑制角膜组织中糖原的生成,对抗衰老有明显效果。阿司匹林也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11],预防前列腺增生尿潴留[12]及先兆子痫[13],粉末外用治足癣[14]等。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应用广泛,要掌握用药注意事项与禁忌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医生使用时须 ·综述·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