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诊治
消化内科慢性胃炎患者诊治规范

消化内科慢性胃炎患者诊治规范慢性胃炎(chronicge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三种最常见的慢性胃炎。
小儿慢性胃炎、老年人慢性胃炎近几年临床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现已明确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有人将其称为Hp相关性胃炎。
但其他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也可引起本病。
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
目前认为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作用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年龄、吸烟、饮酒、食物刺激、药物、缺铁性贫血、金属接触、温度、放射治疗、胃内潴留、十二指肠液反流、免疫因素、其他细菌、病毒感染等。
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种有害因素作用于易感人体而形成。
虽然病因不同而病理过程可能相似,由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
浅表性胃炎的炎症细胞浸润腺颈部较多,病理上可见到炎症细胞穿过腺颈部。
有医者认为此病理改变在胃炎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腺颈部是腺体的生发中心,炎症引起腺颈部细胞的破坏,细胞更新率下降。
导致腺体不可逆的改变,最终形成萎缩性胃炎。
因此,萎缩性胃炎可以看作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黏膜病变的最后结局。
(二)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黏膜层,有一系列基本病变,这些病变的程度不同又可分成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变。
1.细胞浸润正常胃黏膜固有层仅有极少量的单核细胞,如果比较明显可认为是病态。
淋巴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
中性粒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活动期。
嗜酸细胞比较少见。
2.白细胞游走(Leucopedesis)在腺窝上皮或腺管上皮细胞间,可见3~5成团的白细胞向外移动,与周围的细胞境界清楚,最后排出到腺窝或胃腔。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概述】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病变,由于粘膜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甚至消失。
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或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并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
目前对于本病的命名和分类尚不统一,有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慢性肥厚性三种者,有分为漫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者,有根据病变好发部位和血清中壁细胞抗体存在与否将萎缩胃炎分为A型(胃体胃炎)和B型(胃窦胃炎)者。
现在通常所说的慢性胃炎,一般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约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后者约点慢性胃炎的10.07~32%。
在同一病例中,两者可同时存在,故又有慢性浅表-萎缩和慢性萎缩-浅表性胃炎之称。
本病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暖气、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的症状来诊。
按照证候学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证。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根据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推测,其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有害因素的刺激和感染有关。
(一)精神因素 慢性胃炎的发生原因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劳累以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反复作用下,由于强烈的病理性冲动不断传人大脑皮层,造成皮层神经细胞的过度紧张,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失调,结果皮层机能弱化,甚至衰竭。
此外,皮层下中枢失去来自皮层的抑制,其兴奋性过度升高首先在视丘下部产生了优势兴奋灶。
神经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引起植物神经的机能失调,导致胃出现各种病理改变,如胃壁血管产生痉挛性收缩,形成缺血区,使胃粘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等。
长期的失调可产生器质性病变,成为慢性胃炎。
在临床上,经常可发现情绪与食欲有密切关系,即为此理。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浅表性胃炎--可有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尤以饮食 不当时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反酸,上消化道出血,此类患者胃镜证实糜烂性 及疣状胃炎居多。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பைடு நூலகம்
3、萎缩性胃炎--不同类型、不同部位其症状亦不相。胃体胃炎一般消化 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可伴有 贫血,在我国发生恶性贫血者罕见。萎缩性胃炎影响胃窦时胃肠道症状较明 显,特别有胆汁反流时,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部疼痛,于进食后即出,可 伴有含胆汁的呕吐物和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有时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 血,甚至出现呕血,此系胃粘膜屏障遭受破坏而发生急性胃粘膜糜烂所致。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专家告诉我们:慢性胃炎进展缓慢,常 反复发作,以中老年人患此病居多,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部 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体征不 明显。各型胃炎其表现不尽相同。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具有以下: 1、消化不良--常常症状为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 食过程中或餐后及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儿部委不固定,轻着间歇 性隐痛或钝推、严重者为剧烈绞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 继续影响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胃粘膜糜烂出血者伴呕血、黑便。
专家告诫广大患者:慢性胃炎病史一般比较长,所以治疗起来相对比较 困难,所需要的时间也稍微久一些,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一定要有耐心,除了 药物治疗之外,再配合饮食的调养,这样就可以早日康复了。
慢性胃炎该吃些什么
什么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 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 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 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 愈。那么慢性胃炎该吃些什么好呢? 针对慢性胃炎该吃些什么?肠胃专家指出:慢性胃炎有反酸者,可以用金 奥康;有胃胀者 ,可以用吗叮啉;有HP感染者,要用金奥康+阿莫西林+克拉 霉素治疗,要有针对性地用药。同时对于 慢性胃炎的饮食疗法也是十分重要 的。那么慢性胃炎该吃些什么呢? (1) 慢性胃炎的饮食治疗原则是调整胃的各项功能,养成良好的饮食 习惯和生活习惯。吃饭时 要细嚼慢咽,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饮食宜清 淡,少刺激性,晚餐勿过饱,待食物消化后再睡觉 。否则,会增加胃部不适 感。 (2) 在平时饮食中尽量做到清淡、少油腻、少脂肪过高的食物,如肥 肉、奶油、油煎食物能延 缓胃的排空,易增加腹部饱满感。应减少刺激性食 物,如辣椒、洋葱、咖喱、胡椒粉、芥末粉、浓咖 啡等均不利于胃粘膜炎症 的恢复,不应食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上又被称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研究显示成年人的检出率在80%以上,只是每个人的患病程度不同,属于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发病率有着逐年升高的趋势。
慢性浅表性胃炎随着病情的变化,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更有甚者会发展成胃癌,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原因慢性浅表性胃炎通俗来讲就是指慢性胃粘膜的浅表性炎症。
这种疾病就常见的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引发的,HP会从口腔经由食道进入胃部,在经由胃酸灭杀作用后,存活下来的部分幽门螺旋杆菌会生存在胃的黏液层和胃粘膜上表皮上,与此同时HP还会生产尿素酶分解尿素以达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形成有利于HP长期存活的微环境。
十二指肠-胃反流也是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炎的重要原因,反流物会破坏胃粘膜屏障而造成了胃粘膜的损伤。
有一部分患者是因为自身免疫因素而导致的,患者身体错误的产生了针对胃组织的抗体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
某些药物的刺激也会破坏胃粘膜,非甾体类药物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
饮酒、浓茶及咖啡,刺激性及粗糙的食物都会破坏胃粘膜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
长期的精神紧张、抑郁等情绪因素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为精神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混乱,从而引起胃粘膜的血管的收缩血流量减少,胃粘膜受损。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典型的症状为腹痛,患者会感觉上腹部广泛的灼痛、钝疼,极少的患者会有绞痛的症状并累及背部,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心绞痛。
还有一部分患者在日常中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胃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部分严重的患者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原因会导致贫血,因而也会有体重减轻、头晕乏力等症状。
当患者长期精神状态不佳例如抑郁和焦虑,也要加强关注胃部的健康。
三、如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当患者就医后,医生会通过一些检查确定患者的情况,常见的检查项目有尿常规、便常规、血常规,可以检测患者是否有消化道炎症和消化道出血等症状,13碳和14碳尿素呼吸或者胃镜、胃黏膜活检等手段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
论述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治疗

论述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治疗*导读: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以下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
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
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
目前国内按炎性细胞浸润粘膜层的深浅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轻、中、重三度。
凡浸润粘膜浅层1/3者为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涉及中层1/3者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超过粘膜层2/3者则为重度慢性浅性胃炎。
大多数浅表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症状,使患者不太注意而忽视治疗。
部分患者常有上腹部胀闷、嗳气、吐酸、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约占慢性胃炎的80%。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返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一般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大部分可以治愈。
如不积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容易形成溃疡,有的可以发展成萎缩性胃炎,但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要采取症状性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更有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更有效在临床过程中,作为常见消化系统问题之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对于患者胃部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大。
近年来,由于受到饮食结构和习惯转变等因素影响,该病在我国临床过程中的发病率有所提升,继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基于此,大批医疗工作者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希望进一步促进患者治疗工作的研究方法合理拓展。
在本文中,笔者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帮助读者朋友进一步实现对于有关知识的充分了解与清晰认识。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危害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消化系统问题,其主要是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患者胃部黏膜组织出现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性改变。
在临床过程中,该病与患者食物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以及精神因素等问题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性。
与此同时,研究资料表明,长期吸烟可导致胰液、胆汁以及肠液出现反流,其可导致患者胃黏膜受损,因此,吸烟也是导致该病的常见问题。
从预后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性溃疡等一系列并发症,继而为患者身体健康埋下了极大的病患。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一)帮助患者消除致病因素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工作开展期间,为了进一步促进治疗水平的提升,医疗人员应积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于治疗方案进行科学调整。
在此期间,其应根据患者表现重点分析导致其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诱因并及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患者实现对于致病因素的及时消除。
具体来看,在饮食习惯问题上,建议患者及时做好对于食材的合理选择,践行少食多餐和清淡饮食的原则。
在生活习惯问题上,建议患者积极养成良好的作息意识,确保早睡早起,同时避免饮用浓茶与咖啡,这一点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同样具有良好的辅助价值。
最后,对于药物因素导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问题,医疗人员应积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尽量避免患者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其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浅表性胃炎的症状

浅表性胃炎也是医学临床上常见的胃炎胃 炎症状之一,浅表性胃炎为忙性胃炎疾病, 大多数患者的致病原因都喝不良的生活习 惯有关,比如过量的吸烟酗酒,长期的暴 饮暴食或者饮食无规律,长时间下去就会 导致浅表性胃炎,下面让我们详细的了解 一下这方面的常识。
1.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约占85%.浅表 性胃炎病人的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 饮食无关(有的病人空腹舒适,饭后不舒), 一般为弥慢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 2.腹胀,占70%.常因胃内潴留、排空延迟、 消化不良所致;
浅表性胃炎的症状
1、乐观豁达。不少浅表性胃炎患者症状 并非来源于胃病本身,而是来自恐怖的心 理因素。所以,精神与心理上的调理很重 要。注意保持乐观豁达情绪,可以有效改 善症状。
3、浅表性胃炎患者要从生活作息上做 起,最起码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最好给 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然后严格遵守。 4、避免刺激。不用或尽量少用对胃刺 激性强的药物,不要轻易服用解热止痛之 类的药物。
浅表性胃炎的症状
3.嗳气,约占50%的病人有此症状,病 人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 胀暂时缓解; 4.反复出血也是浅表性胃炎的常见表现, 出血原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 一种胃粘膜急性炎症改变; 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 乏力、便秘或腹泻等;
6.浅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阳性体征,体格检 查时可有上腹压痛,少数病人可有消瘦及 贫血。 正所谓胃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七分 都是调养,所以说注意好的饮食习惯,并 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 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浅表性胃炎患者应 注意哪些呢?
5、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状是吃一点 就饱,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特别是在 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涨而影响 入睡。入睡前两三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 否则容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 多喝水。
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以上腹部疼痛为最常见症状,也有一些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其临床表现如下:1.上腹痛:疼痛多不规律,与饮食无关,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绞痛并向背部放射,易误诊为心绞痛。
2.嗳气:因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等因素使胃内气体积存,导致嗳气发生。
3.腹胀:因食物滞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腹胀发生。
4.食欲不振: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有食欲减退或时好时坏。
5.恶心与呕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动力学障碍、胃逆蠕动影响,出现恶心、呕吐。
6.便秘与腹泻:大多数患者有便秘症状,腹泻相对较少。
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哪些临床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不同的患者临床表现各有差异,有的患者可无症状和特征,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隐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且症状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
兹将本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作一归纳。
(1)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约占85%。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有的患者空腹舒适,饭后不舒),一般为弥慢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
常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
这种上腹疼痛用解痉剂及抗酸剂不易缓解。
(2)腹胀,占70%。
常因胃内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
(3)嗳气,约占50%的患者有此症状,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
(4)反复出血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表现。
出血原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粘膜急性炎症改变。
(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
(6)慢性浅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阳性体征。
体格检查时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经研究发现几乎任何能影响机体的因素都能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
其中比较明确的病因有:(1)细菌、病毒及毒素: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慢性浅表性胃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诊治
发表时间:2014-05-23T11:48:09.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季新萍吕志军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增快、生活压力增加以及不规律饮食增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升高。
季新萍吕志军(新疆第九师167团医院消化内科 834611)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诊治要点。
方法对我院门诊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0例诊断和治疗过程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予基本治疗、药物治疗和观察随访后症状好转,无病情进行性加重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主要依赖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等,而治疗除了保持饮食、休息规律,禁烟酒等,抑酸药物、抗Hp、保护胃黏膜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有肠上皮化生者可行内镜下APC治疗。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抑酸剂黏膜保护剂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142-0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增快、生活压力增加以及不规律饮食增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升高。
患者除有上腹不适、纳差、反酸嗳气等症状外,亦可有明显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如乏力、心境低落等,严重困扰人们健康,成为影响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炎症刺激下有致局部肠上皮化生、胃体底腺体萎缩可能,故需积极治疗[1]。
本研究通过对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诊治过程回顾性分析,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门诊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
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
52.6±8.3岁。
病史2周~5年不等,平均2.3±0.8年。
1.2临床症状
本组研究中8例患者平素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行内镜筛查检查时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表现为反复上腹不适者47例,上腹隐痛者21例,反酸嗳气者19例,纳差、进食饱胀者34例,部分患者有多个症状。
另外,有2例有上消化道出血。
1.3诊断
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内镜下表现为不同程度胃黏膜损伤,黏膜红白相间,伴有局灶性水肿、渗血点或糜烂出血等[2]。
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均诊断病例。
1.4治疗
所有患者一经确诊,即予清除病因治疗,包括: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禁忌烟酒;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损害较大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银杏叶滴丸等中药。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一般治疗包括:嘱保持饮食、休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等[3]。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剂、黏膜保护剂以及抗Hp治疗等。
对于有低胃酸者,可予以胃泌素或复方消化酶等帮助消化药物;对于内因子缺乏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可予肌注维生素B12和口服叶酸治疗。
同时,对于胃镜下快速尿素酶检测阳性或血清Hp强阳性者,可予以抑酸剂、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铋剂四联抗Hp治疗,满一周期后行C12呼气实验检测。
2.结果
所有患者予基本治疗、药物治疗和观察随访后症状好转,无病情进行性加重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以中老年人群常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年龄亦有明显年轻化趋势。
本病为慢性病程,部分患者可长达数十年,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且如果长期不治疗,有局部黏膜肠上皮化生或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故演变为胃癌风险大大增加。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可表现为腹部不适、纳差、进食后腹胀以及反酸嗳气等,极少数可有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但是,亦有约10~25%等患者平素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4]。
本病诊断首选胃镜,内镜下可直观观察胃黏膜变化,对于可疑部位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胃镜下行快速尿素酶实验亦是诊断是否合并Hp感染的重要检测手段。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者,可无须治疗;对于有症状者可根据起病诱因、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以及是否合并Hp感染等选择综合治疗手段。
常见治疗方案除了保持饮食、休息规律,禁烟酒等,抑酸药物、抗Hp、保护胃黏膜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有肠上皮化生者可行内镜下APC治疗,是避免恶化的主要手段。
总而言之,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多因素作用下的疾病,患者临床特点不典型,多需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
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即包括一般治疗、去除病因、药物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手段等。
参考文献
[1]郑礼雨.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6(36):180-182.
[2]马星,谢光良,冯莎莎,等.幽门螺杆菌致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3(24):59.
[3]史东岩,等.对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临床观察分析[J].医学信息,2008,21,(10)1874-1875.
[4] Daig R,Rogler G,Aschenbrenner E,et al.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secrete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and interleukin-8 but not interleukin-1 or interleukin-6. Gut .2000;46:350-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