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新闻传播因其具有的主动性,不仅在促进信息流通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对于事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当前新闻传媒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新闻传播报道中人文关的怀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闻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本文就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展开分析,并主要从新闻传播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分析,然后结合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对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善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基本对策。
1 人文关怀缺失在新闻传播报道中的表现过分关注个人隐私事件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环境,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关注,抢占市场高地,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过度关注报道对象的隐私挖掘,忽视了对当事人的保护。
更有甚者,某些记者在报道花边新闻时,不仅有意夸大事件的严重性,还将涉事人员的照片等个人隐私信息予以曝光,把报道对象的生活完全置放于公众之中。
媒体报道对个人隐私的过度消费,不仅给报道对象及其家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在社会上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新闻价值观混乱,滥挖社会热点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放弃了新闻媒体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细节的处理,通过故意夸大和有意歪曲,使报道的角度、规模、结构、手法等背离了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属性,借以造成新闻轰动效应,吸引读者注意力。
特别是一些娱乐新闻,摒弃了新闻的严肃性与专业性,过分地追求内容的大众化、娱乐化,肆意消费明星或名人的个人隐私,抓住其中的“煽情点”,通过制造绯闻、恶意炒作的方式,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吸引读者,导致各种八卦信息充斥新闻。
因为这种新闻媒体报道者缺乏正确价值观,并且不正确发掘社会热点的问题,将会给整个新闻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新闻制作细节处理不到位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新闻报道者还存在着对新闻细节处理不到位的问题,当前的新闻报道中,时常出现一些对敏感话题或者是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细节缺乏必要处理的现象,从而导致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给社会极其不良的影响问题。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XX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
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
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
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
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
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
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摘要】新闻报道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中的人文关怀却经常被忽视。
本文从客观性与冷漠性、缺乏对受害者的尊重和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忽视、商业化的影响以及媒体行业竞争等方面分析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建议新闻报道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媒体应重视对人文关怀的培养,并提高公众对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认识。
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温暖和人性化,真正为社会大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关怀。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客观性、冷漠性、受害者、社会弱势群体、商业化、媒体竞争、缺失、培养、公众认识1. 引言1.1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信息传递和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新闻报道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时事动态、政治决策、社会事件等各种重要信息,以及反映社会风貌和民众心声。
新闻报道的及时准确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能够让受众及时了解最新的消息,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新闻报道也扮演着监督权力、揭露问题的角色,通过审视社会现象和事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新闻报道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推动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在信息社会发展的今天,新闻报道更是扮演着连接全球的重要桥梁,让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互相了解、交流和合作。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更需要注重其价值导向,传播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为社会发展和公众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不仅可以增加报道的人性化和温暖度,更可以让读者更加接近事件中的受害者,感受到事件背后的情感和温情。
通过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可以将受害者的声音传递给公众,引起公众对事件的共鸣和关注。
人文关怀也可以帮助报道者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从而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深度。
论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主义和谐社会 的需求 , 也是新 闻宣传 的时 代使命 。
周末》 有一篇 “ 让无力 者有力 , 让 悲观 者 前 行”的新 闻报道 , 这一报道 的主题 给人 第一 眼的感 觉就是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 而其 中饱 含的 积极 向上 的精神 也让人 忍
女 牛, 所 以新 闻 内 容 是 否 贴 近 民众 生 活对 于
家庭 问题甚至 是生 理问题 等隐 私进行披 露, 泄露 中奖人员或受资助对象 等个 人资 料的行为 , 在 很大程度上都会对 当事 人的 工作生活 、 个人形象 以及生命安 全等造成 严重 的威胁 , 这是对个人 隐私 的侵犯 与不 尊重行 为 。 以邓 玉娇案 为例 , 很 多新 闻媒
体 都 对 邓 玉 娇 的家 庭 状 况 、 生 活 经 历 以 及
收视率的高低起着决 定性 的作用 。 所以现
在很 多打着 “ 平 民化 ”的 口号 , 可 是 新 闻
出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
二、 加 强新 闻报 道 中 人文 关怀 的对 策
1 、 纠 正 对 新 闻 客 观 性 的 偏 差 认 识
而导致 “ 平 民化 ”的新 闻越 来越琐 碎 , 新 闻报道的内容也逐渐 的市井 化 , 新 闻也逐 渐向娱乐化 、 庸俗 化靠 近。 家庭 纠纷 、 情侣 吵架 、 偷盗失 窃等 占据 了各新 闻媒体 的版
面 或 时段 , 甚 至是 头版头 条 , 对 于平 民新 闻 的关 注 使 得 一 些 重 要 的 新 闻 事 件 被 忽
的这种情感 , 可是 ,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 的。
1 42 e o z z  ̄ t o
耪闻啦罨
新 闻 理 论 研 讨 专 题I N E W S W O R L D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摘要:灾害事件的报道主题是引领导向、消除疑虑、传播信息、服务大众。
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真实的地报道灾难、科学理智的分析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去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
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
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对于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的现状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
新闻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体现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目前,灾难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追求轰动,漠视生命。
学者任冬梅对于此现状举了这样的例子: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的一所学校遭一帮武装分子袭击,400多名师生被劫持为人质,后来俄安全部队采取强攻,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338人死亡。
全球各大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都采用了同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名遇难学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遗体。
从新闻角度看,这种处理或许可以给报纸带来短期的关注效应。
但对于遇难者及其亲人而言,这无疑造成了二次伤害。
第二,隐匿消息,剥夺受众的知情权。
学者饶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1976年7月29日,即唐山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场灾难进行报道。
该消息对灾情的报道极为简略,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灾情等内容被彻底地忽略了。
论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

论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应包含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传播内容的质量、客观与公正,更需要关注传播中参与方的尊严与人性。
人文关怀体现了记者和传媒人员对受众的尊重和情感关怀,使得传播内容更有温度。
在新闻报道中,不仅仅要提供信息,更需要考虑信息对听众的影响;不仅要报道事实,更需要关注报道对受众情感的冲击。
人文关怀是新闻传播工作的灵魂,缺少人文关怀的传播,注定是失去了温度的传播。
尽管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
新闻传播的商业化趋势使得媒体更加注重盈利和流量,导致一些媒体在追逐热点新闻和观众眼球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也使得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失去了客观和公正,而过分迎合公众情绪和偏见。
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也是影响人文关怀的重要因素,一些从业人员由于个人利益或者能力不足,而没有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处理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坚持媒体职业道德,把握新闻传播的底线,不为流量和利益放弃人文关怀的原则。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批评,推动媒体提高传播质量和人文关怀的水平。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自身对人文关怀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应该注重道德与责任教育,加强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与实践,使得媒体的传播更加温暖、积极和有益。
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它不仅体现了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关怀与爱的表达。
我们应该积极的推动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让传播更有温度、更有爱,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优秀的人文关怀新闻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优秀的人文关怀新闻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人文关怀新闻论文是什么?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文关怀也是新闻传播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好的新闻不能缺少的重要特点。
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人文关怀新闻论文的范例欣赏。
第1篇: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人文关怀”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是一种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进步的文化思潮。
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及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离不开同类之间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尤其在各种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体现。
加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业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甚至政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之一。
然而对于新闻报道,尤其是灾害报道中的“生态关怀”却少有人提及和研究。
面对当前全球日益频繁的灾难事件。
除人文关怀外,对于生态的关注与探索亦须引起新闻报道者的重视。
那什么是生态关怀?为什么要提倡“生态关怀”的报道思想?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是否产生矛盾冲突?如何加强新闻报道中的生态关怀?这些都需要探讨。
一、生态关怀:从征服自然到关爱自然一直以来。
生态关怀的概念及其论述与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美学、宗教等学科领域之中,抒发着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关爱与忧思。
沈晓阳教授指出。
生态关怀强调的是一种情感,它强调的不是一种生态意识,也不是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关爱之情。
它是一种情感上的、主动的、尊重与平等的关爱,而非只是理论上、被迫的、功利性的关心,更不是喊喊口号而已。
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之二

放军报记者部先后派出2 名记者搞 《 1 记 和被带者 ,都具有指导性 、服务性 。
者 蹲点 看基 层 》和 《 者下 连 日记 》 记
行 动 。两 组 记 者 行 动 可 以说 渐 入 佳 境 ,
性 原 则
以 ,在媒体运作 的过程 中,我们必须强
责 守 纪 ,令 行 禁 止 。 对 于 有 些 事 件 作 不
兵的学问” 、 “ 小看一碗病 号饭 ,怎 队新 闻事 业 的鲜 明特 点 之 一 ,是政 治 别 么个送 法也 有学 问”、 “ 大学 生干部要 性 、政 策性 强。严守军队的政治纪律 、 缩短磨 合期 ”等观点 ;费士廷记者 聚焦 组织纪律 、新 闻宣传 纪律 ,与发挥新 闻 网络进 班 ,在报道 中提 出了 “ 网络 ,悄 工作者 的主动性 、创 造性 ,办出媒体特
兵分忧解难 ,为官兵谋利益 。部 队的基 在现实世界 找回 自信 ”等观点 ,其辐射 律为荣 ,而不能 以 “ 无冕之王 ” 自居 , 础在 士兵 ,面向基层 、面向战士 ,这是 面就远远超 出了基层 ,对 所有大学生军 随心所欲地取舍新 闻,甚 至泄露 国家机 军队媒体 的一个显著特点 。2 0 年 ,解 官 ,对 所 有 面对 着 网 络进 军 营 的 带 兵 人 密 ,给 党 和 军 队 的 事 业 造 成 损 害 。 所 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自由、协调发展是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但在现今的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本文讨论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几个方面,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反思。
标签: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它倡导人应该具有理性、仁慈的世界观。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理性。
当代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自由、协调发展。
然而现今的新闻工作者缺失的正是这样一种人文关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新闻业逐渐市场化,在市场利益驱动下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缺失的现象。
一、新闻报道不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法律规定人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是人文关怀的第一步。
然而在现今的社会中,各种报纸、杂志网络等都充斥着名人明星的私生活。
在前不久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的报道中,媒体大篇幅的报道了杜同学的个人信息,将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情感生活等全部扒开展现在公众面前,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这样过于透明化的报道会对他及其家人带来沉重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应该给予报道对象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其隐私,尊重其情感和精神要求,充分考虑新闻对报道对象的精神和生活的影响,在报道过程中主动保护对象的隐私权是每一个新闻者应该做到的,也是最能体现新闻者人文关怀的一个方面。
二、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庸俗化
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媒体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新闻业使出浑身解数研究受众的喜好,为其量身打造各种讯息,然而这些报道并不是以丰富受众的内心世界为本的,如今大篇幅新闻报道都被娱乐、庸俗的新闻占据,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近年來,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为迎合普通民众的需要,日渐“平民化”,一些报纸为了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在题材上越来越关注琐碎的无意义事件,而将更重要的新闻排除在报道之外,而这些庸俗的报道并不能向公众传递任何正能量,不能提升受众的个人修养,不能丰富受众的精神世界。
所谓人文关怀,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人的情感、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
新闻工作者应多为受众提供有营养、有价值的新闻,尽可能多地报道充满科学、理性
的新闻,报道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品位的作品,把握受众的深层次需求,以丰富公众的精神世界为目标。
三、负面新闻报道过度公开化
新闻报道不仅要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向民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向民众传递正能量。
然而如今新闻报道往往为了提高关注度,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充斥着大量骇人听闻的报道以满足受众的口味和猎奇心理,不仅设置了惊悚的标题,而且选用了大量血腥的照片大肆渲染,大量负面新闻,抢劫、奸杀、跳楼、盗窃等数不胜数。
报道只一味强调事件的轰动性,并没有考虑到受众的心理。
诸如火灾、地震、矿难等灾难事件,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
灾难新闻的报道是必要的,它可以激发民众对珍爱生命的共鸣,同时可以集合一切力量来帮助受灾百姓重建家园,但是在新闻报道时,也要考虑民众的心理感受,血腥和刺激的画面对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人文关怀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很多新闻只考虑刺激人的感官,漠视生命,却忽视了受众在审美、情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四、对弱势群体的报道过于表面
新闻工作者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经常流于表面化,新闻大多报道的是他们艰辛的生活,落后的思想,而忽视了他们在恶劣生存环境下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他们的崇高品质。
例如很多报道都会涉及到清洁工的生活,他们的报道大多是在强调清洁工工作的艰辛,但是很少报道他们抵抗严寒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在社会不断大战的今天,努力打拼在夹缝中顽强奋斗的品质。
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人文关怀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和关爱,不是流于表面的对新闻事件的泛泛叙述,而应是揭示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尊严,弘扬平凡人质朴、坚韧、善良的美德。
同时,人文关怀最重要的是对人及人的价值的尊重。
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报道普通平民、弱势群体时,应该尊重他们的处境、他们的人格尊严。
五、新闻报道有失公正性
新闻报道在确保信息的有效性的同时,也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有些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并没有亲历事件现场,在撰写新闻稿时,只是将别人的报道进行删减加工,并没有真正了解事件的真相,人云亦云,从而误导民众,有时新闻工作者仅凭自己所谓的正义感对事件进行报道,过多的掺杂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使事件真相偏离了原有的轨道,这样的新闻报道之后势必引起不明真相的民众的广泛议论,有时这样不公正的报道所引起所谓广泛舆论会对事件的主人公造成二次伤害。
新闻报道不是具有偏向性的、个性化的报道,而是公正、真实的报道,新闻媒体人需肩负起疏导社会矛盾、纠正失衡的价值观的责任,努力为建构和谐社会体系中发挥社会导向的作用。
人文关怀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具有的品质,新闻报道必须始终贯穿人文关怀的精神,对于现有的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深刻反思。
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在当代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为了肩负起这一伟大责任,新闻工作者必须对社会群体和个人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弱势群体,向公众传递公平、平等的理念,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实现,真正做到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参考文献
[1] 夏俊峰.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J].传媒,.2007(04).
[2] 胡凯.别让新闻报道走入人文关怀的误区[J].新闻窗.2009(05).
徐宗泽(1982.10-)男,山东济南人,现为山东电视台制片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