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及仙话的分别

合集下载

大讲堂~中国古代神话

大讲堂~中国古代神话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 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 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 尝试凿之。’日凿一窍,而
浑沌死。”
----《庄子》
(二)始祖神话
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 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子》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 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 ——《淮南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 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 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 天。
中国古代神话浅析
山大附中永锋实验学校
七年级语文组 吕连祺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 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 和歌谣,在人们 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 一鳞半爪。由于 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 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 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王母娘娘,另称西王
母、王母等,是古代中 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 药、罚恶、预警灾厉的 长生女神。
燧人氏,旧石
器时代,燧人氏在今 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 火,成为华夏人工取 火的发明者,教人熟 食,被后世奉为“火 祖”。
炎帝,是中国
上古时期姜姓部落
的首领尊称,号神
农氏,相传炎帝牛
首人身,他亲尝百 草,发展用草药治 病。
——《淮南子》
后 羿 射 日 图
汉 画 像 砖
嫦娥神话
汉画像砖嫦娥奔月图

山海经 的神话分类考察

山海经 的神话分类考察

《xx》神话的分类考察(上)《山海经》被称为“神话之渊府”,蕴含着丰富的神话资料。

我们将《山海经》神话资料称之为“《山海经》神话”。

由于《山海经》资料来自荒古,其中神话素材便成了后世许多神话的源头.因此,把“《山海经》神话”称之为文化宝库是当之无愧的.神话有狭义、广义之分,“《山海经》神话”指的是广义概念的神话,它包括狭义神话和“潜神话”,以及早期的仙话、传说。

神话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神祗”和“故事情节”,本文把具备上述基本要素的称之为狭义神话,对于那些只提神祗而无简单故事情节的则只称“神祗”;由于这些归入神祗类的材料大多成为后世创作神话的素材,因而称之为“潜神话”或“准神话。

”神话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山海经》神话”分为天象神话、洪水神话、动植物神话、神祗神话、氏族神话、殊方神话、英雄神话等七类。

1)天象神话《山海经》天象神话又可再分为日月星辰神话,极地神话和风雷电神话三个亚类。

十日并出和羿射日见于《山海经》。

《海外西经》云:“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羿射九日据称系尧所指派,《锦绣万花谷》前集卷5引《庄子疏》中有“《山海经》:尧十日并出,使羿射九日”等语,但今本无此记载。

《海内经》又有“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似乎羿射日又为帝俊之所派遣。

羲和浴日见于《大荒东经》“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常羲生月浴月见《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羿射日神话又引出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

不过,《海内西经》只称“昆仑虚北”“西王母梯几而戴胜”,而所记“昆仑之虚……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巖”没有明确指出西王母赐药之事。

郭璞《山海经图赞》交代了羿得不死药于西王母:“万物皆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请药西姥,乌得如羿。

”羿得不死药后其妻嫦娥窃食而奔月。

射日奔月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使用频率很高的题材。

如《搜神记》卷14云:“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简述中国神话体系

简述中国神话体系

简述中国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神话故事和神祇。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1.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等,讲述了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

2. 神祇系统:包括天神、地祇、人鬼等,其中天神主要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等,地祇主要有土地神、山神、河神等,人鬼主要有阎王、判官等。

3. 神话故事: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讲述了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和英雄的
事迹。

4. 仙话故事:包括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讲述了神仙的生活和修炼。

中国神话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仙的由来

八仙的由来

八仙的由来八仙 - 简介八仙是神话传说中的八位仙人。

即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

八仙故事多见于唐、宋、元、明的记载和杂剧中,姓名不固定,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才确定为以上八人。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

八仙 - 八仙的由来“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海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眾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

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

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办仙戏」。

八仙 - 八仙过海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於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

相传白云仙长有回於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拋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

由於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

古代神话人物——八仙过海(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

古代神话人物——八仙过海(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

古代神话⼈物——⼋仙过海(民间传说中道教的⼋个仙⼈)⼋仙宫⼜名⼋仙庵,位于中国西北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是该地区现存唯⼀的道教宫观传说⼋仙分别代表着男、⼥、⽼、少、富、贵、贫、贱,由于⼋仙均为凡⼈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都有⼋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仙。

俗称⼋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物为“⼋宝”,代表⼋仙之品。

铁拐李(李⽞李洪⽔)葫芦,铁拐李所持宝物,“葫芦岂只存五福”,可救济众⽣⼜称铁拐李,相传姓李,名⽞,⼜叫李凝阳、李洪⽔、李孔⽬。

据说他本来长的⼗分魁梧,相貌堂堂。

在砀⼭洞中修⾏。

因为约定要参加⽼君的华⼭仙会,临⾛时对弟⼦说,倘若元神七⽇不回返,则将⼫壳焚化。

于是留下⼫壳,元神外游。

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家中来⼈报信母亲病危,弟⼦们⽆奈就烧了⼫壳。

当弟⼦回家后,不久李铁拐的元神回归,⽆处可托。

忽见林中有⼀饿死的⼈⼫,则从他的前额脑门进⼊,站起来之后,才觉不⾏,赶忙从葫芦⾥倒出⽼君所赠的仙丹,葫芦忽然闪出⾦光,映出⼀个丑陋的形象,⿊脸蓬头,卷须巨眼,右脚还是瘸的,正在惊讶,⾝后忽然有⼈⿎掌,回头⼀看,正是⽼君,情急之下,⼼想把元神跳出。

就在这时,⽼君制⽌说:“道⾏不在于外表,你这副模样,只须功夫充满,便是异象真仙。

”于是授他⾦箍⼀道收束乱发,授予铁拐⼀根助拄跛⾜。

李铁拐还常背⼀葫芦,据说⾥⾯装有仙药,降到⼈间时,专门⽤来治病救⼈。

汉钟离(汉钟权)扇⼦,钟离权所持宝物,“轻摇⼩扇乐陶然”,能起死回⽣他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

京兆咸阳(今陕西)⼈,据说是东汉时期⼈。

有关他的出⽣⾮常⽣动,说有⼀天,⼀个巨⼈⼤踏步的⾛进他母亲的内室,⼤声说道:“我是上古黄神⽒,当托⼉于此。

”顿时,只见异光数丈如烈⽕,随之汉钟离降⽣。

他⼀出⽣就像3岁的⼩孩⼀样⼤,天⽣⼀副福相,顶圆额宽,⽿厚眉长,⼝⽅颊⼤,唇练如丹,乳圆臂长,更为奇怪的是他昼夜不声不响,不哭不吃。

八仙过海的民间故事

八仙过海的民间故事

八仙过海的民间故事八仙过海,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话传说之一。

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有一天,终南山上的八位神仙腾云驾雾来到了东海边上的蓬莱仙岛。

他们在蓬莱仙岛上东望望,西转转,玩儿得很开心。

有一天,众仙人站在丹崖顶上看海景。

吕洞宾说:“哎呀,你们看前边那一片黑糊糊的是什么?”汉钟离说:“那不是一些海岛吗?咱们到海岛上看看,好不好?”神仙们都表示愿意。

可是,海边找不到船,怎么办呢?吕洞宾说:“咱们显显各自的本事吧。

”于是,铁拐李顺着山崖扔下葫芦,葫芦一到海上,就镇住了一层恶浪。

接着他跳下山崖就说:“我先走了。

”众仙人一看,葫芦已变成一只独木舟,铁拐李乐悠悠地坐在舟上,自在极了。

汉钟离着急了,他拍拍肚皮说:“看我的。

”说着,抽出扇子,吹口仙气,说声“变”,扇子一下子变得有一丈多长,汉钟离坐在扇子上,嘻嘻哈哈地追逐铁拐李去了。

紧接着,张果老投下了纸驴,何仙姑扔下了荷花,吕洞宾甩出了箫管,韩湘子放下了花篮,蓝采和拿出了拍板,曹国舅擎起了玉板。

八仙们来到海面,嬉闹一阵,就开始各显神通,向海岛奔去。

仙人们正走着,蓝采和突然落后了。

他说:“你们先走,我试试我这块拍板的神通到底有多大?”这时候,东海龙王正在宫里议事,只见水面上掠过一片白光,把水晶宫照得透亮。

他觉得奇怪,忙派三太子到海面上看看是怎么回事。

三太子带了一群兵将在海上转了一圈,只见蓝采和脚下踩着一块拍板,浮海正过。

三太子让龙兵出动,把拍板同蓝采和一起抓进了龙宫。

三太子把蓝采和关押好,自己拿着拍板高高兴兴地见龙王去了。

再说众仙登岸后,不见了蓝采和,他们就在岸边等。

等了一阵,等得不耐烦了,可怎么也看不见蓝采和的身影。

还是铁拐李脑子转得快,他一想,说:“不好,一定是东海龙王把他扣住了,咱们还是到龙宫里去找找吧。

”张果老拦住他说:“说的倒是,不过你喝醉了酒,可别酒后闹事。

我看,你还是不去的好。

”吕洞宾急了,先跑到海边去找蓝采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八仙过海哦会发生哪些事

八仙过海哦会发生哪些事

八仙过海哦会发生哪些事八仙过海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话传说之一。

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下面小编整理了八仙过海哦会发生哪些事,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1八仙过海的故事内容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

此时铁拐李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

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

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

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

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2八仙介绍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

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

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

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

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

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

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

神话与传说及宗教的关系

神话与传说及宗教的关系

神话与传说及宗教的关系什么是神话,什么是传说呢?这是很难遽下断语的。

因为通常我们并没有把神话和传说加以严格的区别,传说也还是被当作神话的。

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大略说来,神话渐渐演进,作为神话里主人公的神渐进于人性,叙述者渐进于人性的主人公神的事迹的,就是所谓传说。

传说里叙述的,或是古代勇武的英雄,如擒封豕、断修蛇的羿;或是天上痴情的儿女,如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织女和牛郎;或是关于事物起源的推寻,如榘瓠、蚕马的故事。

总而言之:传说和神话的不同,是传说已随着文明的进步,渐排斥去神话中过于朴野的成份。

而代以较合理的人情味的构想与安排,从神话演进为传说,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民是怎样把自己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愿望渗入神话中去的这一事实,同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人类是怎样从文化的较低阶段进入到文化的较高阶段了。

(一)神话不同于迷信神话中尽管有神仙存在,却不同于迷信。

二者对主宰命运的神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神话往往敢于反抗神的权威,如孙悟空反抗玉皇大帝,牛郎织女反抗王母;迷信则是宣传人对神的无力,必须做神的奴隶和牺牲品。

因此,神话往往是鼓励人摆脱自己所处的奴隶的地位而追求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迷信则是使人心甘情愿地做奴隶,并把奴隶的锁链加以美化。

神话之不同于迷信,确实是有如以上所说的本质上的差异。

但当我们具体地把一些神话来作一番研究和考察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有如下所说的现象:就是在好些神话里。

都或多或少地夹杂着迷信的因素,成了神话组成的一部分,是无法将二者截然划分的。

例如在古代神话里,就有不少的关于伟大人物降生的神异的传说,如像诗玄鸟所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又如《太平御临》七八引《诗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都多少含有迷信的因素。

但伏羲(宓牺)和商契毕竟是古代人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所以虽然在这类歌颂英雄的传说中含有些迷信的因素,还是应该当它做神话看待。

它和后世有些专门宣传帝王们的禀赋不凡的“感生说”一类的“神话”究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二者还是应该分别对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话是反映古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观乎神话的题材及人物的能力,在现代人眼光看来都不能相信是真的,但在真与假的问题上,至今仍没有一个肯定的论断。

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中说:“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以上的神仙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确信以为是真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着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

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抗自然力和追求理想的愿望。

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

如《山海经》、《淮南子》等。

历代文艺创作中,类比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

中国神话有以下特点:一、想像力强,题材广泛。

神话是古人驰骋想像的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

二、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后羿射日和打猎有关,把人民的生活情景渗入故事里,加以浪漫化。

三、主人公性格鲜明,能力大多不平凡。

主人公大多是原始社会里的英雄,也有的主人公是与人类作对的超自然力量或敌对的人类,加以艺术夸张而成,不论是正是反,都是鲜明生动的。

神话虽然不是历史,但却有历史的影子。

柯杨《论伏羲神话传说的文化意义》中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与传说,往往折射出这个民族古史的影子,透露出历史的真相。

”我们阅读神话,可以从神话的暗示中寻找出历史的痕迹。

传说比神话的出现要晚得多,由于社会的演进,人们生产能力和知识水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了发展,于是创作出以人的生活为准则和理想化的故事,这就是传说。

神话与传说最大的不同有两点。

第一,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或半人半神,其状貌、才能、功业具有夸张描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传说的主人公则是人,其状貌、才能、功业虽有想像虚构的成分,但更接近现实。

第二,神话反映的多半是超乎现实的生活,传说则大致接近或符合现实生活。

神话与传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常常互相杂糅,在某些具体作品中,并没有严格区分。

仙话是中国神话的变种和末流,约起源于战国时期。

仙话结合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由道士辗转煽扬,各种荒诞不经的故事层出叠起,中心内容无非炼丹炼药,飞升成仙等;主要是宣传神仙思想和汉代以后的道教思想,表现了人们希望修炼身心,快乐逍遥,长生不老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