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仙话化发展
中国神话通论

五一尧洪水 五二神国的叛逆者
五三禹承父业 五四禹逐共工
五五助禹治水的诸神 五六无支祁
五七涂山氏 五八禹游历九州万国
五九大人国和小人国 六〇长寿国
0 1
六一异形国 和异禀国
0 2
六二神性英 雄的堕落
0 3
六三益与启 的斗争
0 4
六四有穷后 羿
0 6
六六空桑中 的婴儿
0 5
六五孔甲畜 龙
1
六七成汤伐夏
“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匡谬正讹,溯本清源”,袁珂先生的这本书将中国的神话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一 些疑难杂点进行合理的推想,对神话人物进行辩证地分析,让我对中国的神话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理解,对一些 神话人物也有了新的看法,通俗易懂,回味无穷,实乃中国神话之大家!
精彩摘录
书名《山海经》,根据我的研究,“经”不是“经典”的意思,而是“经历”的意思;“山海经”,就是 “山和海之所经历”或“所经历的山和海”。
3
一九黄炎之争
4 二〇炎帝与灶
神
5
二一战神蚩尤
二二黄帝神话 1
的仙话化
2
二三黄帝制器
3 二四蚕桑的神
话
4
二五牛郎织女
5 二六牛女神话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亲和旁支
1
二七少昊鸟国
二八少昊神话 2
的西移
3 二九颛顼“绝
地天通”
4 三〇人神之间
的颛顼
5 三一疫神帝颛
顼
三三帝俊的出现
三二 “《山海 经》所有怪物”
三四创造发明者
读书笔记
《中国神话通论》是袁珂先生关于中国神话故事的一部概论。具体分析了传世神话故事的存在和著名神话角 色的各种面貌,尽可能帮助人们对中国神话有更好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促进对中国神话宝库在文化精神层面上的 开发利用。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一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
在那个时期,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面对林林总总的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
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
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
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
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
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
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同时,古代神话还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营养,无愧为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
二中国古代主要神话中国神话的产生固然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则较晚,而且没有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只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神话片断,虽不够系统、完整,内容却很有特点。
按其内容划分,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
对于宇宙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内容。
天地是如何开辟的?万物是怎样生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总之,宇宙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类首先要思考的,难怪它要成为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了。
创世神话的创作者尽管对这些问题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但那些充满幻想的描述却极富魅力。
神话的历史化与历史的神话化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1期(总第40期)神话的历史化与历史的神话化●金国政 马克思在论述希腊神话时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
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每一个时代的固有性格不是纯真地活跃在儿童的天性中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
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
而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¹作为中华民族核心组成部分的汉民族却是一个早熟的儿童。
它当然也有过浪漫的幻想,纯真的天性,不幸其生长在一块不太肥沃的土地上,现实迫使它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而把当年仰观深邃的星空时激发的一种新奇的想象置之脑后。
因此,当本世纪初中国神话学刚刚兴起之时,不少研究者甚至为本民族没有象样的神话而感到难以为情。
尽管这样,中国神话学的先行者们,包括鲁迅、周作人、顾颉刚、茅盾、钟敬文、陈梦家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神话研究,有探讨神话的文学意味的、有追溯神话的民俗本源的、有深究神话的文化内涵的……的确,神话尽管可以放在中国文学史讲章之首,然而神话研究越来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形成所谓的“神话学”。
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与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甚或地理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神话与中国信史的问题成为众人论述的热点。
然而由于材料的限制,又不可能对此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张光直在《中国创世神话之分析与古史研究》中说:“神话是不是历史?这是每一个研究神话的人首先碰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1)神话资料可否作民族史与文化史的研究?(2)神话中记录的事件与文化背景有无历史上的真实性?”尽管问题本身只需以“是”或“不是”来回答,事实却远非如此简单。
本文拟从我国历代的神话观谈起,探讨我国神话发展的特殊过程。
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作者:李思晗来源:《大观》2017年第07期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激起过无数神话传说的浪花,被以各种形式传承下来,对此进行比较完整记载的有《山海经》《淮南子》《庄子》等诸多古籍。
在岁月的漫漫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伴着政治经济等社会的发展,神话在各个朝代之中以不同文学形式为载体的进行着传承,而这对整个华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华夏社会的发展也毫无闪躲的浸染着中国的神话传说,一代代的流传下来。
关键词:神话;社会发展;相互影响《辞海》中对于“神话”的解释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
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换而言之,神话可以说最初是人类的衍生物,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所限制,导致人类和生活方式和精神思考的广度受限从而引发出的产物,是古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最古老的信仰,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与疑问,随着历史的发展,神话传说逐渐进化为一种宗教认识,神话故事影响着后世的发展同时也被后世的社会环境给浸染着。
对于神话的意义,我想先从其文学意义开始讨论。
鲁迅先生曾指出:小说发端于街谈巷语,“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
”又说:“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
”所以查阅古书,不难发现甚至可以狭隘的说中国古代文学始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穆天子传》,该书的重要情节就是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写出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政治形态的更迭,神话变成仙话,仙话托起了志怪小说。
究其本源,志怪小说基生于中国古代神话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这就开启了中国小说史序曲。
神话的起源于早期的氏族社会中的早、中期,即所谓的母系社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早期神话中女性神的比例、地位和描述中看出来。
第一章 上古神话

思考与研究
1、为什么说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2、何谓神话?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学作
品? 3、中国古代神话起源于何时?请简述其分
类、特点、流传情况。 4、比较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5、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有何影响?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 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 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 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 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 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 )
某种“系统性”。 第四,它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第五,《山海经》对寓言和诗歌也产生过某
些影响。
《山海经》中神话形象的类别
(1)天帝的神话; (2)神祗的神话; (3)人王的神话; (4)奇人怪物的神话。
神话的分类
1、按历史形态:可把神话分为原始社会神 话、奴隶社会神话、封建社会神话。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
第一章 上古神话
教学重点: 神话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上古神话的分类。
先秦文学概论、上古神话

先秦社会特征与文学发展演进之关系
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歌谣 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 周代礼乐与《诗经》 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 荆楚文化与楚辞赋
先秦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说、刻、画一体 诗、歌、舞合一 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开源和奠基
上古神话的概况、特点
一、神话的涵义及其产生
二、上古神话的传播、流传和记录 三、《山海经》
• 母神崇拜
陶塑女性面像 甘肃仰韶文化
人 面 彩 塑
辽 宁 牛 河 梁 女 神 庙
孕妇陶塑 辽宁红山文化
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稷神崇拜图
上古神话选读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 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 泽,未至,死于此。(《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 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
上古神话选读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 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 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大荒北经》)
上古神话选读
形天与帝至此 争神,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乃 以乳为目,以脐为 口,操干戚以舞。 (海外西经)
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
一、抗争、坚韧与救世:上古神话的主导 精神 二、奇想与夸诞: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 三、借用、化用与借鉴:上古神话的文学 影响
我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
一 神话历史化 《尸子》佚文:‚子 贡问孔子曰:‘古者 黄帝四面,信乎?’ 孔子曰:‘黄帝取合 己者四人,使治四方, 不谋而亲,不约而成, 大有成功,此之谓四 面也。’‛ 《史记》: ‚黄帝举 风后、力牧、常先、 大鸿以治民‛
阜康西王母神话的传承与发展

阜康西王母神话的传承与发展位于阜康境内的天山天池是西王母神话的流传地,这里是神仙的人间花园,是召开蟠桃盛宴的人间仙境。
2014年,“西王母神话”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西王母神话的基本情况和研究价值西王母神话传说是中国西王母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山海经》时代的神话内容为源头,以周穆王西巡瑶池会见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为主体,同时还融汇了阜康及天山天池的历史风物。
它流传在新疆昌吉州阜康市汉、回、哈萨克族群众中间,形成了以阜康天池为中心,辐射东西周边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巴里坤县等地的西王母神话传说圈。
其地理范围与古代西域丝路北道路线暗合。
目前搜集到的神话传说共有214篇(含异文),其中:迟文杰主编《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传说故事卷》(89篇),李宝生主编《瑶池与西王母的传说》(50篇),戴明忠、刘力坤主编《瑶池神话与王母传说》(25篇),2010年田野调查搜集57篇。
神话传说在内容上分为四类:1.周穆王西巡在瑶池会见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主要讲述了周穆王西巡与西王母瑶池相会的系列故事,表达了“和治诸夏”的美好愿望。
2.西王母在天池修道、斩妖除魔的神话传说:主要讲述了西王母在天池修道、斩妖除魔、造福一方的神迹。
3.西王母与七仙女的神话传说:这类神话传说基本上与天池(东西小天池)有关,表达了民间对西王母、七仙女神仙生活场景的美好想象。
4.其它与西王母有关的神话传说:兼有神圣性和世俗性的描述,如《吕洞宾三戏西王母》等。
汉-唐时代(阜康为唐代瑶池都督府所在地)周穆王西巡瑶池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可能在本地已有流传。
元代天池铁瓦寺和清代天池娘娘庙的兴建,使西王母神话传说与天池道教、历史风物相结合,并奠定了神话传说内容的主体。
清末的杨发荣和石道长、民国时期的梁道长和关大佬,都能讲述很多西王母神话传说。
建国后,西王母神话传说经历了文革的破坏,上世纪在台湾西王母信众的帮助下开始复兴。
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的多元风貌凸显了它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价值,对认识新疆多民族聚居区宗教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也具有重要价值。
西王母神话演变过程新论

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在笔者的家乡甘肃省泾川县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还有盛大的庙会,从北宋天宝戊辰年(968)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有1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神话在在民间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它对于后世的神话传说和作家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西游记》即为一例。
学者们也非常重视对西王母神话的研究,分别从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丁谦《穆天子传地理考证》、章炳麟《馗书·序种姓》、刘师培《穆天子传补释》、顾实《穆天子西征讲疏》,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小川琢治《昆仑与西王母》等,这些讨论基本都是从地理角度出发的。
岑仲勉《<穆天子传>西征地理概测》和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从中西交通角度来研究,此外还有鲁迅、茅盾、闻一多、吴晗、吕思勉等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这些学者大都没有就西王母神话做专题性的研究,只是著作中关联于此,而做的附带性的论述,但由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论述扎实严谨,理清了一些基础问题,给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他们的工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建国后的研究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理论化,角度非常独特、新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没能很好解决,如西王母究竟是国名、部落名、部落酋长名还是女神名?是女性还是男性?西王母神话来自西方还是中国本土?这些疑问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研究中,西王母神话的演变一直是关注点之一。
茅盾在《神话研究》中论述神话的演变时就以“西王母神话”为例,将西王母神话的发展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王母由《山海经》中半人半兽的凶神向《淮南子》中手持“不死药”的吉神的转变;第二阶段,西王母手中执掌之物由“不死药”化生为“桃”;第三阶段,到了魏晋年间,西王母已经“完全铺张成为群仙的领袖”,西王母神话的修改增饰至此己告完成。
[①]此一分法,影响深远,后来学者们对西王母神话演变的看法基本和茅盾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话仙话化发展
摘要:神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神话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神话发展成了仙话。
本文以几个典型例子探究某些神话发展成仙话的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黄帝神话西王母神话女娲神话嫦娥神话原因探究
中国神话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们通过口头语言或文学记载使之代代相传。
文学作品中神话记载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之中。
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在当代人们面前的神话早已不是上古时期那些生硬简单的文字,而是以生动丰富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中有部分神话在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了仙话。
仙话是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它不同于神话故事。
神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但仙话却来源于神话,两者虽不同但却有着紧密的
联系。
纵观我们熟知的神话,不难看出无论是黄帝神话、嫦娥神话、女娲神话、还是西王母神话,都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由神话发展为仙话的。
一、主要神话仙话化发展
黄帝神话的仙话化发展:
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是周
代《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
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蚩尤和炎帝作战于涿鹿,炎帝不敌,只能向黄帝求助。
随后黄帝杀掉蚩尤,取得战争胜利。
这里只说黄帝战蚩尤取得胜利,而对黄帝本人没有做过多细致的描写。
后来许多文人对黄帝的传说进行编联增纂,特别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
”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可以说是全能人才。
又说:“黄帝者,少典之子,
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说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史记》记
载的黄帝比《逸周书·尝麦解》的描写更多,依据于何,不知。
并且《史记》中的黄帝不同于一般凡人,出生不久就会说话、比常人思维敏捷,这里的叙述赋予了黄帝神的特点。
黄帝最终的归属是哪里?《史记·封禅书》说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最后黄帝升天成仙,显然西汉的《史记》记载的黄帝神话中有了仙话的色彩了。
如果说早期记载的黄帝是一个有着非比寻常之能的人
的话,《史记》中的黄帝已经完全成为了神,并且最后还成仙了。
女娲神话的仙话化发展:最早记录女娲的作品是《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
制匠之?”该书只是对女娲作简单的记录,
没有过多的描写。
不过《山海经》却丰富了女娲形象,《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这里的女娲人面蛇身,一天可变七十回。
西汉《淮南子·说林篇》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中的女娲不仅一日七十变,还炼石补天。
后来《风俗通义》对女娲的描写更加以细化:“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女娲抟黄土造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此书赋予女娲更多的职能——为女媒,置婚姻,并将之与伏羲、神农并列三皇。
女娲仙话的痕迹最早应是在《淮南子·览冥篇》中呈现,书中记载了女娲功成名就后遨游天地。
对于这些较早的神话,先秦至西汉时期的作家加之以成仙思想,使之逐渐成为仙话。
而有些神话直接被蒙上道教的面纱,如西王母神话。
《山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但在《汉武帝内传》说她是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
后晋朝葛洪的《枕中书》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
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
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
”在不同的作品里对西王母的描写虽略有不一,但是西王母这一神话仙话的痕迹却显隆重。
西王母掌握了能让人长生的药,此药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变成了三千年结一次的蟠桃。
《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甚至连后羿都向西王母索要不死之药。
另一神话是嫦娥神话,关于嫦娥比较详细的记载是《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
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