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亚氮气体排放概述

合集下载

环境温室气体清单与排放计算

环境温室气体清单与排放计算

03
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能源消费的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上升,加剧了气候变 化问题。
发达国家排放量下降,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快速 工业化,排放量增长迅速。
02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排放系数法
总结词
排放系数法是一种基于活动数据和排放系数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详细描述
该方法通过获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系数,结合相应的活动数据(如燃煤量、油耗等),计算出温室气体的排放 量。排放系数法具有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因此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政策法规推动减排
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税收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采取减 排措施。
04
环境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01
02
03
节能建筑
推广节能建筑设计,使用 高效保温材料和节能窗户 ,减少能源消耗。
节能交通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骑行 或步行出行,减少私人汽 车使用,降低交通碳排放 。
节能电器
区域排放差异明显
03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温室气
体排放量较高;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重点企业排放量占比较大
重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比例较大,因此对 这些企业的排放控制对于实现减排目标至关重要。
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
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能效提升和加强管理等措施,降低温室气 体排放。
碳储存
利用地下储存或矿化技术,将捕 获的二氧化碳储存于地下岩层或 矿层中,实现长期减排。

氧化亚氮排放相关功能微生物

氧化亚氮排放相关功能微生物

氧化亚氮排放相关功能微生物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为文章的开头,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概括性地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个参考的概述部分的内容:概述氧化亚氮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对大气环境和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也与生态系统的健康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氧化亚氮排放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了解氧化亚氮的产生与排放机制,探究氧化亚氮排放中涉及的功能微生物的作用及其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对于理解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机制、保护环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氧化亚氮的意义和影响,包括对大气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后,我们将详细探讨氧化亚氮的产生与排放机制,包括自然及人为因素引起的氧化亚氮的释放途径和排放源。

最后,我们将重点关注功能微生物在氧化亚氮排放中的作用,并探讨功能微生物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对氧化亚氮的认识,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个参考的概述部分的内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写作风格进行修改和补充。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2.1 研究背景在引言部分的概述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氧化亚氮排放相关功能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本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对这些功能微生物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2.2 氧化亚氮排放的机制在本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氧化亚氮的产生与排放的机制。

包括产生氧化亚氮的不同途径,包括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氧化亚氮排放的主要途径。

1.2.3 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在本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包括参与氧化亚氮排放的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1.2.4 功能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功能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长期和持续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天气的短期波动。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普遍现象,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例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是指具有吸收和辐射红外辐射能力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等。

这些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1. 二氧化碳(CO2)排放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过程中。

工业化进程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 甲烷(CH4)排放甲烷排放主要来自能源生产和利用、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

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的温室气体,在短期内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3. 氧化亚氮(N2O)排放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活动、化学工业、焚烧活动等。

氧化亚氮是二氧化碳的300倍以上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不可忽视。

三、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温上升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增强,捕获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威胁。

2.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紊乱,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飓风等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物种栖息地减少、分布范围改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了巨大挑战。

四、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土壤硝化作用及n2o排放

土壤硝化作用及n2o排放

土壤硝化作用及n2o排放
土壤硝化作用是指土壤中氨氮和铵态氮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
酸盐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由硝化细菌完成,其中包括亚硝化细菌
和硝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将铵态氮氧化成亚硝酸盐,而硝化细菌将
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

这一过程是氮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硝酸盐是植物的主要氮源之一,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土壤硝化作用也会导致一种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排放。

N2O是一种非常强效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
的约300倍。

土壤中的硝化作用是N2O的一个重要源头,因为在硝
化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可以进一步转化为N2O,并释放
到大气中。

N2O的排放受多种因素影响。

土壤中的硝化作用本身就是一个
重要的影响因素,硝化细菌的活性和数量会影响N2O的产生量。

此外,土壤中的氧气水平、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对N2O排放产
生影响。

农业活动、化肥施用、农田灌溉以及土壤质地等因素也会
对N2O排放产生影响。

为了减少土壤硝化作用带来的N2O排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比如,合理施肥,减少氮肥的使用量,选择植物种类,增加覆盖作物,改善土壤通气性等方法都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N2O排放。

此外,科学管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排水状况,也可以有效减少N2O的排放。

总的来说,土壤硝化作用是氮循环中重要的一环,但也会导致N2O排放,对温室效应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N2O排放,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氧化亚氮 固定源 排放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氧化亚氮 固定源 排放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氧化亚氮固定源排放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氧化亚氮,也被称为一氧化二氮或亚硝酸盐,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它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结果而被释放到大气中。

氧化亚氮的排放源可以分为固定源和非固定源两类。

固定源是指产生氧化亚氮的污染源,如化肥生产、工业废气排放和交通尾气等。

这些源头通常比较稳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和监测。

相反,非固定源是指来自自然过程的排放,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氧化亚氮。

为了减少氧化亚氮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排放标准和规定。

国际上,一些机构和组织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旨在限制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的上限,以保护大气质量。

在国内,我国也有一系列相关的标准和规定来控制氧化亚氮的排放。

例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污染源环境管理规定》和农业法律法规中对氧化亚氮的排放进行了具体规定,并规定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和执法措施。

本文将着重探讨氧化亚氮的固定源和排放标准,分析其定义和特点,介绍固定源的分类和一些典型例子。

同时,将详细介绍国际和国内针对氧化亚氮排放的标准和规定,以及它们在环境保护和大气治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对氧化亚氮的固定源和排放标准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有望为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将对氧化亚氮固定源和排放标准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相关背景知识和研究现状。

首先,将简要介绍氧化亚氮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其在大气和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其次,将概述本文的结构,介绍将要涉及的主要内容和各个部分的安排。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研究氧化亚氮固定源和排放标准的国内外情况,为控制和减少氧化亚氮排放提供参考和建议。

氧化亚氮气体

氧化亚氮气体

土壤性质 石灰性始成土,有粉砂壤土的结构。
2、田间处理
种植 周期
二熟制轮种制度
对比实验
施肥和未施肥 随机的选择三个地块
类型 方式
灌溉 处理
一次和四次
其他 处理
玉米秸秆切碎
冬小麦 10月上旬次年6月中 旬 夏玉米 (6月下旬9月下旬)
小麦
玉米
类 型
小 麦
玉 米
基肥 /kg
162N 115N+ +105 110P+ P+60 110K K 108 115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3、氮氧化物的来源
一般认为约 70%的排放 是自然产生
海洋、热带及温 带土壤、森林、 草地、地下水

30%由 人类活 动引起 6.7x10-6 t/y
化石燃料燃烧 生物质燃烧 工业生产过程
农田生态系统中 70%源于土壤排放
主要由于氮肥的使用
4、氧化亚氮排放现状
全球排放
基于累计排放量,各个土壤样品在增施氮肥后增加的N2O或 NO排放量与氮肥增施率之比。 公式: EFd= 100(EF - E0)/RF 其中,EF代表年度或季度来自于施肥土样的N2O或NO排放量, EO代表年度或季度来自于未施肥土样的N2O或NO排放量。 RF代表氮肥的增施率。
直接排放系数的标准误差(SEEFd
均值0.7%(全球施肥地)
0.24-0.54%(同土壤不同作物) 1.75-3.5%(非石灰土)
结论:我们建议,在有机碳含量介乎于4.5 到15.6克每千克的
高地石灰性土壤中施氮肥后的N2O和NO的年直接排 放系数被分别推荐为0.54±0.09%和为0.45±0.03%。

农业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研究进展

农业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研究进展

学分析,AOA 含 有 和 AOB 同 源 性 的 编 码 AMO 三 个
1. 3 反硝化作用
amoX 的负责编码第四种 AMO 亚基的基因
。 研究
N 2 O 和 N 2 的过程,一 般 发 生 于 兼 气 或 低 氧 的 土 壤 系
氧化机制不同于 AOB,负 责 AMO 酶 活 动 的 活 性 位 点
[ 4]
[ 3]
,其 中 农 业 土 壤 N 2 O 排
。 在 过 去 40 年 ( 1979—2018) ,N 2 O 浓

土壤 N 2 O 产 生 主 要 途 径 包 括 硝 化 作 用 ( 自 养 硝
作用( 生物反硝化、化学 反 硝 化 ) 、硝 态 氮 异 化 还 原 为
氨等作 用。 其 中 硝 化 作 用 和 和 反 硝 化 作 用 产 生 的
两个 amoC 基因,因此与 AOB 中 AMO 酶 有 着 结 构 上
Comammox 的氨氧 化 阶 段。 氨 氧 化 菌 都 以 NH 3 / NH
NO x 和释放 N 2 O 的机 制 不 同
[ 7]
+
4
。 在 AOB 中,氨 单 加
+
氧酶 AMO 与 细 胞 膜 结 合, 将 NH 3 / NH 4 - N 氧 化 为
室效应潜势是二氧化碳的 300 倍,且在大气中可以存
在 114 年,会严重破坏平流层臭氧层
[ 2]
。 N 2 O 排放按
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人为源主要包括耕地、化
石燃料燃烧、养殖 场 以 及 工 业 生 产,每 年 排 放 到 大 气
中的 N 2 O 约 2 / 3 来 自 土 壤
放量占 35%
一氧化氮氧化还 原 酶 ( NOO) 作 用 下 形 成 NO 2 。 目 前

氧化亚氮 政策

氧化亚氮 政策

氧化亚氮政策关于氧化亚氮政策的文章在当今社会,氧化亚氮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危害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应对这一环境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氧化亚氮政策。

本文将从氧化亚氮的性质、来源和危害入手,深入探讨政府对氧化亚氮的管理政策,以期为减少氧化亚氮排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氧化亚氮的性质、来源和危害氧化亚氮,又称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它在低浓度时具有麻醉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则会引起窒息。

此外,氧化亚氮在大气中会分解成氮气和氧气,但它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在大气中停留数十年,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机动车尾气等。

其中,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燃煤和石油等物质会产生大量的氧化亚氮。

此外,农业活动中使用的氮肥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氧化亚氮。

而机动车尾气则是城市地区氧化亚氮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政府对氧化亚氮的管理政策为了应对氧化亚氮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这些政策的详细解读:1. 生产许可政策政府通过实施生产许可政策,对化肥、煤和石油等物质的生产进行严格监管。

企业必须获得相应的生产许可,并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活动。

同时,政府还定期对企业的排放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标准。

2. 销售管制政策政府对可能产生大量氧化亚氮的物质实行销售管制政策。

例如,对化肥的销售进行限制,规定其销售和使用范围。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环保替代品,减少对化肥等有害物质的依赖。

3. 使用限制政策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使用限制政策。

例如,对城市地区实行机动车限行措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等。

这些政策旨在减少城市地区的氧化亚氮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

三、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 监管力度不足在某些地区,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企业或个人违法排放氧化亚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 土壤 ; 化 作 用 ; 硝 化 作 用 N0; 硝 反
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有着十分重要 的影响 ,有关温室气体 酸 陛条件下 ,O 一 N 。分解产生 NO的趋势大大增强 , 这可看作是化学反 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点。二 氧化碳( O) 硝化 的一种 。 C 、 异养有机体利用有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量 , 它们能从氧 甲烷 ( H ) 氧 化 哑氮 ( 。 ) C 和 N0 被列 为 三种 最 重 要 的 温室 效应 气 体 。其 化 N / H 或有机氮化合物中获得部分能量 。真菌是最重要的异养微生 中 ,: 温 潜 势 较 高 ,红外 吸 收 能力 约是 C 10 2 0 ,H 物 , 关 异 养 微 生物 的硝 化作 用 研 究较 少 , 般 认 为 , 对 有 机 、 N0增 O 的 5~0 倍 C 有 一 它们 无 的 4 , 留在大气 中的时间长约 10年 , 目前 N0大气 中的背景 机 氮 的 氧化 可 能经 过 以下 途 径 : 倍 滞 5 而 浓 度 正 以每年 02 0 %的速 度增 加 。 因此 , 的排 放逐 渐 受 到全 . %~ _ 3 NO 机 氮 : N 2 R H H + N 卜 N 厂 N R H ̄ N 0 — R ( R 0 0一 球 性 的关 注 , : 的排 放 对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的 贡 献 及 在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N0 无机 氮 : H — H2H ÷ 0 — N 2 N N 4 O _N H O一 0一 循 环 中 的作用 , 日益 成 为国 际研 究 的热 点 。 虽 然异 养 硝 化 作用 并 不 是 占据 突 出 的地 位 , 是 在一 定 条 件下 , 但 1 NO 的作 用 , 异 养硝 化 的重 要 性也 会 超 过 自养 硝化 。 丁业革命 以来 , 中 N0的浓度持续上升 , 大气 已经从工业化前 的 3 反 硝 化 作 用 。反 硝 化作 用 是 在缺 乏 氧 气 的嫌 气 条 件下 , . 2 由反 约 20 p v 加 到 2 0 年 的 3 1p v 了具 有 吸 收 红外 线 的 硝化 细菌 将 硝 酸盐 和 亚 硝 酸盐 异 化 还原 为 气 态氮 ( 气 和氮 的 氧化 7pb 增 08 2 p b 。NO除 氮 性质 , 能减少地表通过大气 向外空 的热辐射 , 而导致 温室效应外 , 物 ) 进 的微 生 物过 程 。这 是 氮循 环 的最后 一 步 , 过这 个 厌氧 过 程 , 固 通 被 还 表 现 在 平 流 层 中 的 N0 可 与 D 电离 层 的 氧 原 子 发 生 反 应 生 成 定 的氮 回 到大 气氮 库 。其 反 应过 程 可 以简 单 的表示 如下 : N 并 进 一 步与 同温层 的臭 氧 ( 发 生 反 应 , 而 消耗 0 , 坏 臭 氧 O, O) 从 破 NO3 } 0— N0— } 0—} — N2 N2 N2 层, 增强了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 , 导致人类皮肤癌和其它疾 反 硝化 过 程是 NO产 生 的 主要 途径 ,这一 过 程 产生 的 N0 的量 病 的发病率迅速上升 , 并带来其他的健康 问题 , 使人类 的生存健康受 远 多 于硝 化作 用 。参 与反 硝 化作 用 的 微生 物类 群 较 多 , 广 泛分 布 于 且 到影 响 ; 外 , 平 流 层底 部 , 解产 生 的 N x 化 学 反 应 生 成 自然界。根据反应 的能量来源分为异养反硝化和 自养反硝化两种类 此 在 N0分 O经 硝酸。 硝酸在进入对流层后能产生两种效应 : 一是通过云水清除形成 型。异养反硝化是微生物在因氧气缺乏影响代谢 的情况下利用 N O一 酸『 生降水 , 二是作为温室气体加剧温室效应 。NO浓度增加将导致对 作为电子受体氧化有机化合物获得能量 的过程。 自养反硝化则是微 : 流层有害气体臭氧浓度的加大 , 对流层臭氧会促进 N x O 转化为硝酸 , 生物 利 用 N 作 为 电子 受 体 氧化 无 机 化合 物 , :2F z的过 程 , O一 如 S- e , + 异 同 时形 成光 化学 烟 雾 , 直 接危 害 人体 健 康 。N0在对 流 层 中经 光 养反 硝 化是 比 自养 反 硝化 更 重要 的产 生 NO 的过 程 。 从而 : 化 学 反应 的二 次 污 染 物 0 能引 起 大 豆 小 麦 棉 花 等 农 作 物 的 叶 子 早 3 3化学反硝化。化学反硝化作用是 N , N 被化学还原剂 O 或 O一 衰, 产量下降, 紫外辐射 的增加还会对植物及动物体内的 D A产生 还原 成 为 N 或 氮 的氧 化 物 的 过程 。在 硝化 过 程 中 , O一 N : N 的进 一步 氧 影 响 , 起细 胞死 亡 , 物 生长 发 育受 到 限制 , 终 导致 减 产 。 引 植 最 化有时会 因高 N H 分压而受到抑制 , 当大量施用液氮或铵 态氮时 , 硝 2 大 气 中 N O 源与 汇 化细菌受到氮毒害而使 N 2在土壤 中大量积累。 0- 此外, P 高 H条件以 由于研 究方 法 的 限制 以及 全球 生 态 系统 的复 杂 多 变性 、土 壤 的 及磷肥 的使用也能导致土壤中 N 积累, O一 较高浓度 的 N 2与有机质 O 空间异质性等 自然条件的限制 ,使得 目前对全球 N0的排放量只是 发 生化 学 反应 , 而 反应 生 成 N 和各 种 氮 氧化 物 。 : 从 个粗 略 的估 计 , 种 源 的 贡献 难 以 准确 定 量 , 有 一些 未 确 定 的源 各 还 N 。 硝基 苯 酚类 一 醌 化合 物一 NO、 N N 。 O— N 、 O、 O 等 与汇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 。目 已知的 N0排放源主要包括海洋 、 前 热 化学 反 硝 化 过程 中生 成 的含 氮 气体 绝 大 部 分 为 N N 占的 O, O 所 带 及 温带 土 壤 、 林 、 地 、 森 草 地下 水 、 石 燃 料 燃 烧 、 物 质 燃 烧 以及 比例很小 ,其生成的 NO量也远少于微生物参与的硝化过程和反硝 化 生 某些工业生产过程( 如硝酸 、 、 尼龙 合成氨和尿素生产等 ) 。近年来大 化过 程 形成 的 N0量 。 : 量研究表明农 田生态系统是氧化亚氮的重要源 ,大气 中不断增加 的 3 . 要影 响 因 素 。 目前 的研 究 表 明 , 响 N0气体 排 放 的 的主 4主 影 N0有 7 %源 于 土壤 的排 放 。大 气 中 N0的 汇 主要 是 平 流层 光 化 学 要 因 素 有 : 肥施 用 、 壤 温 度 、 壤 含 水 量 、 壤 有 机 质 、 壤 p 0 : 氮 土 土 土 土 H 反应对其 的消除及其后的干湿沉降过程 ,土壤和水体也会吸收一部 值 、 壤 质地 、 物 影 响及 土壤 耕 作 的影 响 。 土 植
科 技 论 坛
・ ・ 3
氧化 氮气体排放概述
吴 世 义
( 春职 业学院, 伊 黑龙 江 伊 春 13 0 氧化亚氮是 重要 的温 室效应气体 , 本文介 绍了 N0浓度增加 带来的危害 , 及该 气体产生途径和影响 因素 , 出了 N0研 究的 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