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亚氮气体
氧化亚氮 固定源 排放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氧化亚氮固定源排放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氧化亚氮,也被称为一氧化二氮或亚硝酸盐,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它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结果而被释放到大气中。
氧化亚氮的排放源可以分为固定源和非固定源两类。
固定源是指产生氧化亚氮的污染源,如化肥生产、工业废气排放和交通尾气等。
这些源头通常比较稳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和监测。
相反,非固定源是指来自自然过程的排放,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氧化亚氮。
为了减少氧化亚氮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排放标准和规定。
国际上,一些机构和组织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旨在限制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的上限,以保护大气质量。
在国内,我国也有一系列相关的标准和规定来控制氧化亚氮的排放。
例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污染源环境管理规定》和农业法律法规中对氧化亚氮的排放进行了具体规定,并规定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和执法措施。
本文将着重探讨氧化亚氮的固定源和排放标准,分析其定义和特点,介绍固定源的分类和一些典型例子。
同时,将详细介绍国际和国内针对氧化亚氮排放的标准和规定,以及它们在环境保护和大气治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对氧化亚氮的固定源和排放标准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有望为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将对氧化亚氮固定源和排放标准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相关背景知识和研究现状。
首先,将简要介绍氧化亚氮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其在大气和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其次,将概述本文的结构,介绍将要涉及的主要内容和各个部分的安排。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研究氧化亚氮固定源和排放标准的国内外情况,为控制和减少氧化亚氮排放提供参考和建议。
氧化亚氮 政策

氧化亚氮政策关于氧化亚氮政策的文章在当今社会,氧化亚氮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危害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应对这一环境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氧化亚氮政策。
本文将从氧化亚氮的性质、来源和危害入手,深入探讨政府对氧化亚氮的管理政策,以期为减少氧化亚氮排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氧化亚氮的性质、来源和危害氧化亚氮,又称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它在低浓度时具有麻醉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则会引起窒息。
此外,氧化亚氮在大气中会分解成氮气和氧气,但它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在大气中停留数十年,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机动车尾气等。
其中,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燃煤和石油等物质会产生大量的氧化亚氮。
此外,农业活动中使用的氮肥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氧化亚氮。
而机动车尾气则是城市地区氧化亚氮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政府对氧化亚氮的管理政策为了应对氧化亚氮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这些政策的详细解读:1. 生产许可政策政府通过实施生产许可政策,对化肥、煤和石油等物质的生产进行严格监管。
企业必须获得相应的生产许可,并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活动。
同时,政府还定期对企业的排放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标准。
2. 销售管制政策政府对可能产生大量氧化亚氮的物质实行销售管制政策。
例如,对化肥的销售进行限制,规定其销售和使用范围。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环保替代品,减少对化肥等有害物质的依赖。
3. 使用限制政策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使用限制政策。
例如,对城市地区实行机动车限行措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等。
这些政策旨在减少城市地区的氧化亚氮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
三、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 监管力度不足在某些地区,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企业或个人违法排放氧化亚氮。
氧化亚氮气体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气体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N
0,血气分配系数0.47,MAC104)
2
1.优点
0并无毒性。
(1)只要不缺氧,N
2
(2)麻醉诱导及苏醒均迅速。
(3)镇痛效果强。
(4)对气道粘膜无刺激。
(5)无燃烧。
2.缺点
(1)麻醉作用弱,使用高浓度时易产生缺氧。
(2)体内有大的闭合腔时,引起其容积增大。
(3)抑制四氢叶酸的合成,造成贫血。
(4)弥散性缺氧。
3.适应证
(1)与其他吸入麻醉药、肌松药复合,可进行各类大小手术。
(2)由于对循环功能影响小,可用于严重休克或重危病人。
(3)分娩镇痛。
4.禁忌证
(1)孕妇、哮喘、癫痫及精神病患者。
(2)肠梗阻、空气栓塞、气胸等病人。
(3)麻醉装置的氧化亚氮流量计、氧流量计不准确时禁用。
氧化亚氮气体排放概述

关 键 词 : 土壤 ; 化 作 用 ; 硝 化 作 用 N0; 硝 反
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有着十分重要 的影响 ,有关温室气体 酸 陛条件下 ,O 一 N 。分解产生 NO的趋势大大增强 , 这可看作是化学反 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点。二 氧化碳( O) 硝化 的一种 。 C 、 异养有机体利用有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量 , 它们能从氧 甲烷 ( H ) 氧 化 哑氮 ( 。 ) C 和 N0 被列 为 三种 最 重 要 的 温室 效应 气 体 。其 化 N / H 或有机氮化合物中获得部分能量 。真菌是最重要的异养微生 中 ,: 温 潜 势 较 高 ,红外 吸 收 能力 约是 C 10 2 0 ,H 物 , 关 异 养 微 生物 的硝 化作 用 研 究较 少 , 般 认 为 , 对 有 机 、 N0增 O 的 5~0 倍 C 有 一 它们 无 的 4 , 留在大气 中的时间长约 10年 , 目前 N0大气 中的背景 机 氮 的 氧化 可 能经 过 以下 途 径 : 倍 滞 5 而 浓 度 正 以每年 02 0 %的速 度增 加 。 因此 , 的排 放逐 渐 受 到全 . %~ _ 3 NO 机 氮 : N 2 R H H + N 卜 N 厂 N R H ̄ N 0 — R ( R 0 0一 球 性 的关 注 , : 的排 放 对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的 贡 献 及 在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N0 无机 氮 : H — H2H ÷ 0 — N 2 N N 4 O _N H O一 0一 循 环 中 的作用 , 日益 成 为国 际研 究 的热 点 。 虽 然异 养 硝 化 作用 并 不 是 占据 突 出 的地 位 , 是 在一 定 条 件下 , 但 1 NO 的作 用 , 异 养硝 化 的重 要 性也 会 超 过 自养 硝化 。 丁业革命 以来 , 中 N0的浓度持续上升 , 大气 已经从工业化前 的 3 反 硝 化 作 用 。反 硝 化作 用 是 在缺 乏 氧 气 的嫌 气 条 件下 , . 2 由反 约 20 p v 加 到 2 0 年 的 3 1p v 了具 有 吸 收 红外 线 的 硝化 细菌 将 硝 酸盐 和 亚 硝 酸盐 异 化 还原 为 气 态氮 ( 气 和氮 的 氧化 7pb 增 08 2 p b 。NO除 氮 性质 , 能减少地表通过大气 向外空 的热辐射 , 而导致 温室效应外 , 物 ) 进 的微 生 物过 程 。这 是 氮循 环 的最后 一 步 , 过这 个 厌氧 过 程 , 固 通 被 还 表 现 在 平 流 层 中 的 N0 可 与 D 电离 层 的 氧 原 子 发 生 反 应 生 成 定 的氮 回 到大 气氮 库 。其 反 应过 程 可 以简 单 的表示 如下 : N 并 进 一 步与 同温层 的臭 氧 ( 发 生 反 应 , 而 消耗 0 , 坏 臭 氧 O, O) 从 破 NO3 } 0— N0— } 0—} — N2 N2 N2 层, 增强了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 , 导致人类皮肤癌和其它疾 反 硝化 过 程是 NO产 生 的 主要 途径 ,这一 过 程 产生 的 N0 的量 病 的发病率迅速上升 , 并带来其他的健康 问题 , 使人类 的生存健康受 远 多 于硝 化作 用 。参 与反 硝 化作 用 的 微生 物类 群 较 多 , 广 泛分 布 于 且 到影 响 ; 外 , 平 流 层底 部 , 解产 生 的 N x 化 学 反 应 生 成 自然界。根据反应 的能量来源分为异养反硝化和 自养反硝化两种类 此 在 N0分 O经 硝酸。 硝酸在进入对流层后能产生两种效应 : 一是通过云水清除形成 型。异养反硝化是微生物在因氧气缺乏影响代谢 的情况下利用 N O一 酸『 生降水 , 二是作为温室气体加剧温室效应 。NO浓度增加将导致对 作为电子受体氧化有机化合物获得能量 的过程。 自养反硝化则是微 : 流层有害气体臭氧浓度的加大 , 对流层臭氧会促进 N x O 转化为硝酸 , 生物 利 用 N 作 为 电子 受 体 氧化 无 机 化合 物 , :2F z的过 程 , O一 如 S- e , + 异 同 时形 成光 化学 烟 雾 , 直 接危 害 人体 健 康 。N0在对 流 层 中经 光 养反 硝 化是 比 自养 反 硝化 更 重要 的产 生 NO 的过 程 。 从而 : 化 学 反应 的二 次 污 染 物 0 能引 起 大 豆 小 麦 棉 花 等 农 作 物 的 叶 子 早 3 3化学反硝化。化学反硝化作用是 N , N 被化学还原剂 O 或 O一 衰, 产量下降, 紫外辐射 的增加还会对植物及动物体内的 D A产生 还原 成 为 N 或 氮 的氧 化 物 的 过程 。在 硝化 过 程 中 , O一 N : N 的进 一步 氧 影 响 , 起细 胞死 亡 , 物 生长 发 育受 到 限制 , 终 导致 减 产 。 引 植 最 化有时会 因高 N H 分压而受到抑制 , 当大量施用液氮或铵 态氮时 , 硝 2 大 气 中 N O 源与 汇 化细菌受到氮毒害而使 N 2在土壤 中大量积累。 0- 此外, P 高 H条件以 由于研 究方 法 的 限制 以及 全球 生 态 系统 的复 杂 多 变性 、土 壤 的 及磷肥 的使用也能导致土壤中 N 积累, O一 较高浓度 的 N 2与有机质 O 空间异质性等 自然条件的限制 ,使得 目前对全球 N0的排放量只是 发 生化 学 反应 , 而 反应 生 成 N 和各 种 氮 氧化 物 。 : 从 个粗 略 的估 计 , 种 源 的 贡献 难 以 准确 定 量 , 有 一些 未 确 定 的源 各 还 N 。 硝基 苯 酚类 一 醌 化合 物一 NO、 N N 。 O— N 、 O、 O 等 与汇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 。目 已知的 N0排放源主要包括海洋 、 前 热 化学 反 硝 化 过程 中生 成 的含 氮 气体 绝 大 部 分 为 N N 占的 O, O 所 带 及 温带 土 壤 、 林 、 地 、 森 草 地下 水 、 石 燃 料 燃 烧 、 物 质 燃 烧 以及 比例很小 ,其生成的 NO量也远少于微生物参与的硝化过程和反硝 化 生 某些工业生产过程( 如硝酸 、 、 尼龙 合成氨和尿素生产等 ) 。近年来大 化过 程 形成 的 N0量 。 : 量研究表明农 田生态系统是氧化亚氮的重要源 ,大气 中不断增加 的 3 . 要影 响 因 素 。 目前 的研 究 表 明 , 响 N0气体 排 放 的 的主 4主 影 N0有 7 %源 于 土壤 的排 放 。大 气 中 N0的 汇 主要 是 平 流层 光 化 学 要 因 素 有 : 肥施 用 、 壤 温 度 、 壤 含 水 量 、 壤 有 机 质 、 壤 p 0 : 氮 土 土 土 土 H 反应对其 的消除及其后的干湿沉降过程 ,土壤和水体也会吸收一部 值 、 壤 质地 、 物 影 响及 土壤 耕 作 的影 响 。 土 植
氧化亚氮

氧化亚氮也叫一氧化二氮,分子式是N2O,它在空分装置中的存在,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可使管道或热交换器产生堵塞,或者在精馏塔中累积起来并使产品受到污染,还可能引起空分主冷的爆炸等。
2大气中的氧化亚氮目前,大气中的氧化亚氮含量为310ppb(0.6mg/m3),比NO和NO2的浓度高出一个数量级。
这个数值还在不断的增加,每年约增大0.2%到0.3%,或0.7ppb。
在1960年氧化亚氮的浓度是292ppb,1980年增加到302ppb。
由于氧化亚氮是相当惰性的,因此它在大气中的寿命可达130~170年。
这就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氧化亚氮会使平流层升高,使臭氧层毁坏;另一方面,在对流层,它可以使温室效应增强4%~5%。
3 氧化亚氮的来源三分之一的氧化亚氮是人为生成的,但多数是天然生成的。
土壤微生物尤其是在热带土壤中以及在海洋中的氮化和脱氮活动生成了大气中的大部分氧化亚氮。
类似的反应也使废水处理装置周围的氧化亚氮浓度升高。
硝酸盐肥料被微生物分解后也会使农场周围的氧化亚氮浓度升高。
矿物燃料、生物体以及废弃物的燃烧也会生成氧化亚氮。
在一些工业过程中,例如在生产臭拉和聚酰胺时,氧化亚氮是一种副产品。
还原氮氧化物时,氧化亚氮可能成为二次生成物。
汽车的尾气中也发现了氧化亚氮。
人类形成的一些发酵源也会使大气中的氧化亚氮浓度增加。
4 氧化亚氮的物性数据氧化亚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为1.98kg/m3,沸点184.69K。
在液氧中的溶解度:90.2K、1.013bar(A)工况下为(140~160)×10-6;94K、1.45bar(A)上塔下部工况为280×10-6,溶解度随压力、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临界温度=309.7K;临界压力=72.7bar。
三相点是182.3K和0.88bar在压力一定时,氧化亚氮比氮、氧、氪、氙的沸点温度都要高。
因此可以看到:在氧氮分离时,氧化亚氮将浓缩在液氧中。
氧化亚氮un编号

氧化亚氮un编号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温室气体,也是UN编号为UN1070的物质。
它由一分子氮气和两分子氧气组成,化学式为N2O,分子量为44.01克/摩尔。
在自然界中,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包括微生物代谢和人类活动,如化肥的使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废物处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氧化亚氮的特性、应用及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一、氧化亚氮的特性氧化亚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
它在常温下是稳定的,但在高温或光照条件下会分解为氮气和氧气。
氧化亚氮是不易溶于水的,但在水中可以形成溶解度较低的溶液。
它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在空气中容易积聚形成囊肿,造成憋气的感觉。
此外,氧化亚氮还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牙科手术。
二、氧化亚氮的应用1. 医学应用氧化亚氮是一种重要的麻醉药物,在手术中广泛应用。
它可以通过吸入麻醉机来提供麻醉效果,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
与其他麻醉药物相比,氧化亚氮的作用迅速,恢复也较快,因此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2. 牙科应用在牙科领域,氧化亚氮也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
它可以通过吸入氧气和氧化亚氮的混合物,使患者在牙科手术中达到放松和止痛的效果。
3. 发动机增压氧化亚氮还可用作发动机增压剂,通过在发动机燃烧过程中向燃烧室中注入氧化亚氮,提高燃烧效率,增加动力输出。
这种使用方式旨在实现更高的发动机效能和减少尾气排放。
三、氧化亚氮的环境影响尽管氧化亚氮在自然界中的浓度不高,但由于其强大的温室效应,它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氧化亚氮可以吸收大气中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此外,氧化亚氮还可以损害臭氧层,增加对紫外线的暴露,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四、氧化亚氮的健康影响吸入高浓度的氧化亚氮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氧化亚氮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头晕、恶心、呕吐和昏迷。
此外,氧化亚氮还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造成记忆力下降和反应迟钝等影响。
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产生与消耗机制

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产生与消耗机制大气N2O的来源主要包括海洋、河川、土壤、沉积物和人类工农业生产的排放。
氧化亚氮(N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影响全球气候,对大气化学也有着重要作用。
海洋作为大气中N2O的重要排放源,在近岸海区N2O的释放量尤为显著。
河口区是陆地、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为活跃、最为复杂的区域,亦是海洋向大气释放N2O的重要来源。
研究表明,河口区水体中N2O 饱和度很高,这主要是由于河口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来自农田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污水的排放向河口区域输入大量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且河口区域常存在着缺氧区,伴随着显著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发生,从而增加水体和沉积物中N2O的产量。
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河口区域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输入河口的氮约有一半通过反硝化作用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N2O作为硝化作用的副产物和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在很多河口,往往出现高度的过饱和现象。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林华在汉斯《地球科学前沿》2014年6月期刊上发表的综述中指出,水体中N2O的产生或消耗受多种因素影响,DO、氮盐、压力、温度、盐度、pH值及浊度等皆会影响N2O浓度水平,其中DO含量被认为是生物N2O的产生或消耗主要的控制因素。
文中强调,准确定量海-气N2O通量并掌握其在不同时空尺度变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是当前科学家们迫切解决的两大问题,准确定量高时空变异的区域(如近岸海域,河口和滨海湿地等)水-气N2O气体通量极度受限于缺乏现场快速连续观测技术的发展。
那么,如何检测近岸海区N2O数据?海洋N2O的生物作用过程会在N2O同位素值上有着清晰的信号体现。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作为一把研究利器,已不断运用于揭示海洋N2O产生和消耗机制,区分硝化过程和反硝化不同过程对N2O的贡献,并可以根据同位素质量守恒原理来重新衡量海洋N2O源汇格局,降低海-气N2O通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波长扫描-光腔衰荡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光谱检测方法,以超高灵敏度、精准度的实现N2O等温室气体浓度和同位素比值同步原位在线分析,媲美传统质谱仪,其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易,快速分析的特性让野外及大面积海洋N2O走航观测的需求得以实现。
氧化亚氮(N2O)气体保护焊安全操作规程

氧化亚氮(N2O)气体保护焊安全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氧化亚氮(N2O)气体保护焊的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操作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
2. 安全操作规程2.1 操作人员要接受相关安全培训,了解氧化亚氮气体的性质、危害和安全措施。
2.2 必须确保操作场所通风良好,以防止氧化亚氮气体积累。
2.3 操作人员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手套、安全眼镜和呼吸面具。
2.4 在操作前,必须检查氧化亚氮气体供应系统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2.5 不得在氧化亚氮气体附近吸烟或使用明火。
2.6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氧化亚氮气体储存的状况,确保其正常运作并遵守相关安全要求。
2.7 当发现氧化亚氮气体泄漏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应急措施,例如关掉气源和通知相关人员。
2.8 氧化亚氮气体储存必须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安全使用。
3. 应急措施3.1 在氧化亚氮气体泄漏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所有明火和热源。
- 避免呼吸氧化亚氮气体,迅速离开泄漏区域。
- 通知相关人员,并寻求專业人士的帮助。
3.2 在发生火灾时,应按照现场火灾应急处置规程进行处理。
4. 操作注意事项4.1 氧化亚氮气体只能用于专门设计的气体保护焊设备中。
4.2 操作人员必须按照焊接工艺要求设置氧化亚氮气体的流量和压力。
4.3 使用氧化亚氮气体时,应注意其对人体的麻醉效应,避免长时间接触。
4.4 操作人员应随时关注设备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5.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氧化亚氮(N2O)气体保护焊的安全操作规程。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确保操作安全,有效地保护人员、设备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性质 石灰性始成土,有粉砂壤土的结构。
2、田间处理
种植 周期
二熟制轮种制度
对比实验
施肥和未施肥 随机的选择三个地块
类型 方式
灌溉 处理
一次和四次
其他 处理
玉米秸秆切碎
冬小麦 10月上旬次年6月中 旬 夏玉米 (6月下旬9月下旬)
小麦
玉米
类 型
小 麦
玉 米
基肥 /kg
162N 115N+ +105 110P+ P+60 110K K 108 115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3、氮氧化物的来源
一般认为约 70%的排放 是自然产生
海洋、热带及温 带土壤、森林、 草地、地下水
源
30%由 人类活 动引起 6.7x10-6 t/y
化石燃料燃烧 生物质燃烧 工业生产过程
农田生态系统中 70%源于土壤排放
主要由于氮肥的使用
4、氧化亚氮排放现状
全球排放
基于累计排放量,各个土壤样品在增施氮肥后增加的N2O或 NO排放量与氮肥增施率之比。 公式: EFd= 100(EF - E0)/RF 其中,EF代表年度或季度来自于施肥土样的N2O或NO排放量, EO代表年度或季度来自于未施肥土样的N2O或NO排放量。 RF代表氮肥的增施率。
直接排放系数的标准误差(SEEFd
均值0.7%(全球施肥地)
0.24-0.54%(同土壤不同作物) 1.75-3.5%(非石灰土)
结论:我们建议,在有机碳含量介乎于4.5 到15.6克每千克的
高地石灰性土壤中施氮肥后的N2O和NO的年直接排 放系数被分别推荐为0.54±0.09%和为0.45±0.03%。
The
End
总施 250 60 水量 mm mm 次数 4次 1次
小麦地收割 残株和麦草
玉米地
追肥 /kg
三
小麦地
数据监测
小麦地 小麦秸秆还田
检测 设备 检测 时间
静态采样箱 电子捕获色相色谱仪 活性炭过滤器 特氟隆管 数字温度计等。 降水、灌溉后立即 翻耕后的3-14天内 残株遗田每2-3天
试验田 通量检测
NO-3的浓度 均值:8.4 ±0.4 (0.4mg N kg-1 SDW) 最值:0.6-20.9 DOC (mg C kg-1 SDW) 均值:35.4±1.2 最值:15.2-71.2
土壤湿度
高湿度(WFPS>70%) 表2 a-b图
施尿素后产生的较低铵含量和硝 酸盐含量,并以此导致了较低水 平N2O和NO排放。 第一,在这段时期内土壤的温度 只有10℃,对尿素分解而 言太低条件不佳。 第二,尿素分解时的矿质氮释放体 迅速被强烈的小麦生长占据。 第三,一部分由尿素衍生的氨可能 通过挥发已从石灰性土壤中流失
Ding et al. (2007) and Meng et al
丁和孟在华北平 原南部的田间试 验、刘等在华北 平原西部的小麦 和玉米轮作试验 实验都获得了相 似的研究结果。
结论:相比较轮作时施肥-灌溉结合产生的N2O,单 纯施肥所产生的N2O量小且持续的时间更短。
讨论3:有机氮和土壤湿度对N2O和NO排放的影响
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有机氮含量与N2O和NO排放成
正相关。 干燥条件有利于土壤释放NO,潮湿的条件有利于土壤释放N2O
讨论4、碳源物能否成为限制反硝化作用和N2O的排放一个重要
因素
结论:通过实验对比,添加葡萄糖和硝酸钠基质后促进
了大量N2O和CO2排放。 因此,在碳源物充足的情况下,反硝化作用强烈,会 产生大量N2O 排放。
0.44±0.04%
未施肥 (EF) 施肥 (Eo) EFd
5、实验室实验测得的N2O和CO2通量
添加基质总是显著的刺激 了N2O累计排放量。培育 期的第11天, 随着N2O的排放,约0.03% 的NI和3.20%的GLNI以 NO3-形式和0.26%的AM以 NH+4形式流失。 添加基质与未添加基质对比,添加基质后的N2O和CO2排放增率
5、华北平原氮氧化物排放
种 植 特 征
种植面积大:3000000平方米 种植制度 :冬小麦和夏玉米
施肥 量大 但利 用率 低
灌
田间管理方式——
漫
硝化 作用 和反 硝化 作用 加剧
N2O 和NO 排放 量增 加
A 、调查研究同一地区N2O和NO排放年排放量及其 直接排放系数。 C 、在田地里施氮肥之后漫灌能否促进高 强度的N2O和NO排放量。 D 、碳物质能否成为限制反硝化作用和 N2O的排放一个重要因素。
七月和八月中旬, N2O和NO排放量小
施 肥
3、N2O和NO排放与土壤矿质氮和湿度之间的关系
土壤无机氮浓度变化能够对35%N2O和NO通量总和变异解释
施肥20天内NO向N2O转化的比率为56%,但土壤水分对全年NO向 N2O转化的比率只有15%
4、年度和季节的N2O和NO直接排放系数
气体 作物 处理 N2O(kg N ha-1) 小麦 0.3±0.05 2.4±0.3
Company Logo
气体 处理 CK NI GL GLNI AM N2O 1 14 500 1170 53 CO2 第4位 第5位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五
讨论与结论
讨论1: 灌溉或降水对N2O和NO排放的影响
本实验
一致研究结果
Crill et al 2000年研究
由灌溉或降水引起 的氮流量的变化导 致了N2O和NO排放 的剧烈变动。 灌溉和降水控制 73%N2O和88% NO年排放量。
华北平原小麦与玉米轮作体系下 石灰性粉砂土N2O和NO年排放量
报告人:李彬波 2014年4月3日
Contents
一 二 三 四 五
引 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数据检测 研究结果 讨论与结论
一
引
言
1、为什么要研究氧化亚氮气体? 因为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有重大危害 产生温室效应 氧化亚 氮温室 气体的 危害 破坏臭氧层 形成酸性降水 光化学反应
室内对比实验 目的:
研究氮和碳的可用性对N2O排放的影响
处理方式:
样品
培 养 七 天
处理
不加任何肥料 300kg C ha-1硝酸钠 5348kg C ha-1葡萄糖 300kg N ha-1葡萄糖和硝酸钠
CK NI GL GLNI
AM
180kg N ha-1硫酸氨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直接排放系数( EFds ):
由灌溉或暴雨后覆盖在地表 的秸秆等作物残渣分解加速 造成的。可以刺激高强度的 反硝化作用及N2O的排放。
2、试验田的N2O和NO通量
气体 作物 处理
N2O(μ g N m-2 h-1) NO(μ g N m-2 h-1)
小麦
玉米
最值
-6.9-99.9
小麦
玉米 始终很低 微弱上升
未施肥 施肥
102.3±44.7 90.8±40.5 1800±500 300±60
讨论5、施肥田块的N2O和NO的年直接排放系数
内容
(Efd)
本实验 (大小)
属于
0.59±0.04% < >
前人实验
0.22-1.53%(全球施肥地)
0.61-0.95(华北平原小麦-玉米-棉花轮作) 0.10-0.48%(juetal和meng等同土壤作物)
N 2O
NO
(EFd)
<
0.44±0.04% 属于 <
对象 内容 比较 NH+4+NO3斜率 1.11 截距 0.18 斜率 (-2.81 — -1.39) (-6.14— -0.93)
WFPS
截距 (0.44-1.48) (0.64-3.82)
本次实验
前人实验 <1.11 (-0.02-1.08) 回归方程:y=ax +b
R^2 与 P
两者关系参数值的变化可能是由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生态系统类型或实验 方法的差异引起的。这意味着,以土壤矿质氮含量和湿度作为独立变量的简 单实验模型不适用于在不同地点估算氮痕量气体通量
人类活动使大气中 N2O浓度由工业化前 270ppbv增加到目前 321ppbv。农业耕种 土壤作为大气氮氧化 物的主要来源,贡献 约1.7-4.8 T g N yr-1到 大气 层中,占总量 的12%-34%。 中国排放
我国是农业大国, 由农 业产生的N2O量约占全 球总排放量的1.0%~1.5 % ,这其中约72%来自 农田排放。由于耕地减 少,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使得越来越多的肥料被 施入农田以提高粮食产 量,导致我国N2O的年 排放总量呈增加趋势。
0.76±0.10%
NO(kg N ha-1) 小麦 0.2±0.02 1.1±0.1
0.33±0.05%
玉米 0.2±0.04 1.6 ±0.04
0.44±0.02%
轮作总和 0.5±0.02 4.0±0.2
0.59±0.04%
玉米 0.2±0.1 1.9±0.2
0.52±0.05%
轮作总和 0.4±0.05 3.0±0.2
温室效应
2、土壤中氮氧化物产生机制
生物过程
硝化作用
指土壤中硝化微 生物在通气良 好条件下,将 铵氧化为亚硝 酸或硝酸的过 程,主要产物 为NO3-,其中 释放部分N20 反硝化作用 是在缺乏氧气的 嫌气条件下, 由反硝化细菌 将硝酸盐和亚 硝酸盐异化还 原为气态氮的 微生物过程。
化学过程
化学反硝化 是NO3-或NO2被化学还原剂 还原成为N2或 N20的氧化物 的过程。
采样 时间
当地时间上午9::0-11:00
5个N2O样,用60ml注射器每8分钟取一个 2个NO样,在最开始和最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