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农业
丹麦

礼仪风俗
服饰礼仪 丹麦人在正式社交场合很注意着装整齐,通常 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举行盛大晚宴时,人们还习 惯穿夜礼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衣着较随便, 穿各式流行服装的都有,不少人喜爱着运动服,在 夏季,丹麦的一些海滨胜地,到处可见穿著游泳衣 裤的游客。
仪态礼仪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块交谈 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不是 有意疏远对方,他们其实是很善于结交异国朋友的。 丹麦人与南欧人不同,他们约束较少,行为较自由, 但也有不少的规矩;譬如,你到当地人家中拜访, 进门后如果主人请你脱大衣,则表明主人愿意久留 你,否则就是主人不想久留你。
日德兰半岛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南日德兰在地理上 是丹麦心脏地区的外缘,资源盆乏,但在历史上,它曾经 是一个重要地区,是欧洲的十字路口。作为人口迁徙地带 和早期贸易通道,它在政治与军事上都曾是必争之地。日 德兰半岛西部是起伏低缓的冰水沉积平原,北海沿岸有着 宽阔的沙滩,沙丘上长着丛丛灌木。日德兰半岛东部和中 部是欧洲研究冰河期沉积地形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广阔的 丘陵几乎纵贯整个半岛,东海岸有许多深湾和优良港口, 半岛中部到处是沼泽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
菲英岛是丹麦第二大岛,面积为3486平方公里,人 口为47万(1996年统计)。它介于日德兰半岛与 西兰岛之间,旁边是连接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 的大小贝尔特航道。
博恩霍尔姆岛,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地理上都远离 丹麦的其他岛屿,它位于哥本哈根东南136公里的 地方,距离瑞典海岸却仅有40公里。它的面积是 588平方公里,其地理特征与瑞典更为相似,岛上 重叠的岸石、海边的悬崖、青松覆盖的山丘和柔软 的沙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博恩霍尔姆岛 历史上是丹麦防御瑞典的海上前哨,一种白色黑顶 的圆形碉堡是岛上的特色。
丹麦的土地和资源

丹麦的土地和资源一、自然地理丹麦王国,面积 4.31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格陵兰和法罗群岛)。
位于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上。
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 7314 公里。
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 30 米。
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平均气温 1 月- 2.4 ℃, 8 月 14.6 ℃。
年均降水量约 860 毫米。
二、耕地面积及主要农作物【农业】麦王国地处北欧,国土面积4.3万km2,其中可耕地面积2.7万 km2,人口529万。
丹麦属海洋性温带气候,特别适宜于农作物的生产;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3%,名列世界前茅。
丹麦的农产品产量可供1500万人口的消费,有2/3农产品可供出口。
长期以来,农牧业一直是丹麦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1963年以前,丹麦农产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50%以上,直到现在,该国仍有约25%的出口额来自农产品和食品。
1996年,丹麦黄油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4%、奶酪占 8.1%、肉类占15.6%、猪肉占23.3%、薰肉/火腿占31.3%、草种占 31.3%、貂皮占44.1%。
丹麦农业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除了与其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广阔的可耕土地有关外,其合理的农业产业体系更是功不可没。
【渔业】世界第 15 、欧洲第 2 、欧盟最大渔业国,捕鱼量约占欧盟捕鱼总量的 36 %。
三、主要河流、湖泊、山简介;丹麦境内多湖泊河流,最长河流为古曾河,最大湖泊阿里湖面积40.6平方公里。
四、重要资源及大型资源公司的简介;【工业】丹麦是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003 年工业总产值达 5423.7 亿丹麦克朗,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8.9% 。
从业人数 42.3 万,占就业总人数的 15.3 %。
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石油开采、造船、水泥、电子、化工、冶金、医药、纺织、家具、造纸和印刷设备等。
产品 60 %以上供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 75 %。
在丹麦,想要继承自家的农场,可没那么简单!

在丹麦,想要继承自家的农场,可没那么简单!《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衣》、《海的女儿》,这是我们都听过的童话故事,有人说丹麦就是被安徒生用故事给带上童话帽子的一个王国。
而这个王国在现实当中也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王国。
《有农有艺》全球农业研究室发现丹麦在农业方面就做到了强国的行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丹麦的农业。
在我国,经常会有这样的一幕,这一幕在农村出现的概率会更高。
我们的父母经常经常会给我们说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为了谁,等我们老了,这些东西不都还是你的”。
是的,就是继承制。
父母拼都是为了孩子,这是我们常有的想法,在丹麦却不是的。
如果你的父母拥有农场,那这个农场却不会是你的。
根据丹麦农业部规定,农场主不得向自己的子女无偿赠送或遗赠农场。
一个青年农民要想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农场,必须首先积累一定的资金,或通过从抵押信贷社和银行得到贷款,然后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去购买农场。
在丹麦,为青年农民开设的抵押信贷机构为他们提供以土地为抵押的大额贷款,而抵押的土地就是自己父母已经营的土地。
如果到期还不能交付利息或偿还本金,抵押信贷社将接管整个农场。
按照丹麦法律,抵押信贷机构允许的贷款量只能相当于农场总价值的70%,只承担最小风险。
相反,给农民发放贷款的其他银行则往往有较高风险。
实际上,这种途径往往可以缓解农场的资金短缺问题,给农场注入持续经营的新资金。
丹麦实行土地私有化后,政府将适用于农业的资金直接用于贴补农民的生产,鼓励农民自己发展自己,不依靠政府。
因此,政府免去了设立层层管理的机构需要,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各种制约因素。
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和技术支持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互助协作体,由最初的家庭合作逐渐合并、发展成为全国行业性质的合作社,如养猪及猪肉行业、养牛及乳制品行业、养貂及裘皮行业等,都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行业合作社。
丹麦农业组织的最高机构为“丹麦农业理事会”,农业理事会不是政府组织,而是一个民间机构,是农民政治、经济利益的代言人,其目标是为农民创造最佳的经济环境,使农民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
丹麦合作社模式介绍

丹麦合作社模式介绍丹麦农业高度发达,2007年农产品出口605亿丹麦克朗,创历史新高,为丹麦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丹麦成熟的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和运行体制为丹麦农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丹麦合作社已有上百年历史,在实体运行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合作社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立法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面临如何规范建设和发展合作社,如何进行合作社产业化等诸多问题。
学习和借鉴丹麦合作社的成功运行经验,有助于我国按市场化经营模式进行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对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合作社提高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研结合丹麦阿拉福兹等合作社企业的成功发展模式,着重介绍并分析其组织形式、责任权利及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优势。
一、丹麦合作社的历史19世纪下半叶,北美和俄国大量廉价的粮食涌入丹麦,急剧冲击着丹麦农业,农业生产不得不由原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在此转轨过程中,单个农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如单个农民的需求和供给规模太小、单个农民市场信息不灵、鲜活商品易腐烂,单个农民加工、储藏和销售设施差。
在市场生存的压力下,合作社组织应运而生,它在加工和流通领域把农民组织起来,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丹麦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是1882年在西日德兰半岛建立的丹麦牛奶合作社,由奶牛场场主担任合作社的经理。
合作社由全体会员的担保向银行贷款,用来修建牛奶加工厂。
所得的利润则按照会员所提供牛奶的数量比例进行分配。
此后牛奶合作社在丹麦全国迅速发展,1888年一年里就有244个牛奶合作社建立起来。
1890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农场将自己生产的牛奶送到合作社的牛奶加工厂进行加工,这样牛奶的处理能力和乳制品的质量就可以和大型的专业农场相抗衡,大型奶牛场也开始加入到合作社来。
丹麦经济概况

丹麦经济概况丹麦人口约为547.6万,是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200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570亿美元,人均GDP为6.5万美元。
2007年1月1日,丹麦实行新的行政区划,全国设五大地区、98个市和格陵兰、法罗群岛两个自治领(其国防、外交、司法和货币由丹麦负责)。
该国首都为哥本哈根。
1、丹麦经济简史丹麦以农业立国,农业历史悠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70年代初,由于丹麦对进口原油过分依赖,因而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1976年逆差高达19.14亿美元,创战后最高纪录,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随之上升,国民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
面对这种严重局面,70年代中,丹麦政府采取了紧缩财政的方针。
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效,如国内生产总值在1975年下降0.7%之后,接连几年持续有所增长,国际收支逆差也有所减少,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继续上升。
1979年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国际收支再度恶化,当年出现29.65亿美元的逆差,再次创战后最高纪录。
1980年丹麦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80年和1981年,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分别为-0.4%和-0.9%)。
1982年9月保尔施吕道为首相的联合政府执政后,把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和降低财政赤字作为首要政策目标,结果1983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下降为11.7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约一半。
通货膨胀率下降到6.9%。
1982年以来丹麦经济持续增长,1982-1986年年平均增长率为3.6%。
1986年,国家财政12年来首次出现盈余,约80亿丹麦克朗;通货膨胀率为3.7%,为17年来的最低点。
经济回升带来了自1984年初开始的消费高涨以及投资热潮,致使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又趋恶化,现政府继续奉行严格控制工资增长和财政支出,限制私人消费和稳定丹麦克朗汇率的紧缩政策,使高通货膨胀率、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和庞大财政赤字逐步得到控制。
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再利用

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再利用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的再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料。
以下是关于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再利用的详细探讨。
一、畜禽粪便再利用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的产生量逐年增加,这些粪便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这些都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养分。
因此,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畜禽粪便再利用的背景还包括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反思。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忽视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畜禽粪便的再利用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畜禽粪便再利用的主要方式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堆肥化处理堆肥化是将畜禽粪便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有机肥料的过程。
堆肥化处理不仅可以减少粪便的体积,还能杀死粪便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堆肥化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释放出养分,形成富含营养的有机肥料。
2. 生物气化生物气化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气体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可以作为清洁能源使用。
生物气化不仅可以减少粪便的体积,还能产生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生物干燥生物干燥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热,将畜禽粪便中的水分蒸发,转化为干燥的有机肥料的过程。
生物干燥过程中,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释放出养分,同时杀死病原菌和寄生虫,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蚯蚓堆肥蚯蚓堆肥是利用蚯蚓的消化系统,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的过程。
蚯蚓在消化粪便的过程中,能够分解其中的有机物,释放出养分,同时蚯蚓的排泄物也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丹麦农业创新体系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农户 虽然 可以打入 若干 专业 合作社 ,但这并不影响 其作 口
f 门 又 丹麦 农业合作社 的最高机构是 “ 丹麦农 业理事会” 。丹 麦 为独立生产者 的经济地位 , 既是合作社企 业的所有者 , 大型 的合作社都是该理事会会 员 .这使得合作社 的意见在农 是其家庭农场的经营者 。可以说农 民合作社是丹麦农工商 一 业理事会决策 中的直接影 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丹麦农业理 体化经营和实施大农业观念的组织纽带 ,它构成 了丹麦农 业 事会作 为民间组织 , 是农 民政治 、 经济 利益的代言 人 , 不仅可 产业体系 的基石 。
通过参加不 同的合作社 , 丹麦农 民不 仅涉足与农业 民为了 自身经济利益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就开始按 照民主 、 供应问题。 自 分享应得利润 , 而且还可以成为 愿和互利互 惠的原则 , 逐渐形成 了不同形式的互助协作体 , 发 相关的加工工业和流通领域 , 展 到现 在 , 这些 合作社 和协会 已经成 为集农 、 、 、 、 、 工 商 学 技
’
会 类最具 有代 表性 的是 丹麦农 民协 会和丹 麦家 庭农场 联合
丹麦工农业都高度发达 ,其 中较 高的国民素质起了关键 会, 合作社的代表企业 为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 , 这三大组织 性作用 , 丹麦政府 更是以此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 的重 要手段 。 都是农 业理 事会的支柱机构 。由于历史原 因和各个 团体组织 在丹 麦, 0 1 %的农 民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 。通过 基础 教育 、 0 不 同的侧重 点 , 内容基 本相 同 , 有些 但互为依存 、 互相协助 , 而 技 术教育 、 管理 教育 、 级管理 教育等不 同层 次的学习 。 员 高 学 且, 合作社 服务范 畴广泛 , 如养猪 农户参加的 合作社 , 包 不仅可 以很快从事 系统 的农 场工 作 ,还可以在实践 中成为技 其所 含的范畴不 仅是饲养 、 饲料 、 治病防疫, 还包括育种 、 屠宰 、 猪含 术农 民或熟练农 民甚至有资格成为农场的高级管理人 员。此 建设 、 财务管理 、 、 销售 农药 、 、 机。 种子 农 经济类合作社又有自 外 , 农民的学习花销也 比较便宜 。 由于丹麦的农业 学校 大都采
丹麦简介

4.世界上最大的牧草种子出口国
丹麦农业以发达的种子业(特别是牧草种子)而驰名全球。种子生产在丹麦已经有上 百年的历史。丹麦种子的面积占农田的3.3%,种子的产值占种植业的6~7%。现在丹 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牧草种子生产国之一,也是最大的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 的声誉。丹麦建有欧洲最大的的干草粉厂,也有大量出口。
丹麦人的饮食
丹麦三明治是具有代表性的丹麦食
物,这是一种开口三明治,从最简单的
到复杂得像雕塑品的都有。 举世闻名的 “丹麦酥” ,在丹麦叫做Wienerbroed,
几乎每隔一个街角就有面包店陈列着许
多令人流口水的不同种类。 典型的丹麦 菜包括猪肉丸、水煮鳕鱼配芥末酱、脆 皮烤猪肉、马铃薯炖牛肉,以及牛肉汉 堡配洋葱,还有一种冷食自助餐,菜色 有鲱鱼、沙拉、各式冷肉片和乳酪。
2.人均谷物占有量居世界首位
丹麦是欧洲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1998年,丹麦的谷物人均占有量达到了1766公斤, 高居世界首位,比第二位的加拿大1674公斤多92公斤。另外,丹麦的农畜产品有2/3 销往国外,1997年出口值高达103.67亿美元,全国人均1 975美元。
3.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所属洲: 欧洲
首都: 哥本哈根
·地理位置
·童话王国 ·农业生产
·饮食
·丹麦馆
地 理 位 置
丹麦在欧洲北部。位于 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领土 由日德兰半岛的中北部以及 半岛东侧的西兰、菲英、洛 兰、博恩霍尔姆等483个岛 屿组成。南与德国接壤, 北、 东两面隔 斯卡格拉克、卡 特加特、厄勒3海峡同挪威、 瑞典相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麦农业
网站管理员 2011年1月28日访问量:918
丹麦是举世公认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素有“欧洲食橱”之美誉。
考察研究丹麦农业,对我国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化农业会有一定的启发。
丹麦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观念、两次转变、三大支点。
一个观念
提到农业,在我国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似乎只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即第一产业),农产品的加工则归入第二产业,销售则属第三产业。
反观丹麦的农业范畴,则包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
仅从丹麦农业归口政府部门的全称“丹麦农业、渔业与食品部”这一点上,我们也略可看出这种观念的不同。
“从地头到餐桌”是其管理范围的形象说法。
实际上,丹麦农业的范畴明确地涉足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概念范围。
丹麦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并反过来又促使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
大。
例如,与1970年相比。
1996年丹麦农场数已由140200个下降到了61887个(其中约27000个为全日制农场),每个农场平均规模由21公顷提高到43.3公顷。
总之,大农业观念使丹麦农业产业内部得以有效协同,是丹麦农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次转变
土地关系的转变。
现在,丹麦农场所有土地均为农民所有。
在其私有的土地上,丹麦农民可以在土地法的允许范围内自主决定其经营活动。
此外,丹麦税法规定,农场主不得把农场无偿转给自己的子女,青年农民必须从其父母那里按市场价购买农场。
大多数情况下,农场是逐步有偿移交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青年农民先买下农场的一部份,与其父母一起从事经营数年后,再购买接管整个农场。
农场不能被直接继承的好处是:可以保障农场继续由有志务农的人掌管。
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转变。
19世纪以前,丹麦农业一直是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典型传统农业。
直到19世纪末叶,蒸汽船被广泛应用于国际
贸易,欧洲市场上大量充斥北美、俄国粮食,使得粮价下跌,饲料价格也随之下降。
此时,丹麦农业因势利导,适时地由粮食种植为主转为以饲料产业、畜牧经济为主导,从而为今日适应于由传统粮食食物观念转
向现代食物观念的现代农业打下了基础。
目前,丹麦农业产值中,畜产业产品约占70%。
三大支点
农业合作化企业。
丹麦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始于19世纪末。
从其实际运营方式来看,它们与其说是合作化组织倒不如说是农民自原参加的与其农场经营领域有直接关系的合作式乡镇企业,完全是农民自身利益驱动的组合。
农民行业组织。
丹麦的农业行业组织也有悠久的历史,并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在全国,主要有三大农民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家庭农场主联合会、合作企业联合会。
同时,它们与其他一些农业组织一道,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非官方,实为半官半民的农理会,代表农户与政府、议会以及其他产业协调关系,并由之直接影响国家的农业政策。
农理会下设9个专业出口公司,控制全国农产品的出口。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丹麦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教育有一套完备的体系: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负责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部直属有6个技术研究所,负责应用研究;技术推广则依靠一个颇为独特的农民自己拥有的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推广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全国农业顾问中心,由两个最大的农场主联合会派代
表(农民)组成的董事会领导。
董事会聘任主任、总顾问等管理层。
这套体系有效的运转是丹麦能够不断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的主要原因。
通常,一项新的技术推广到实际农业应用的周期不到一年。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不仅带来了生产的效率提高,在环境、生态、节能等方面也带来重要影响。
例如,通过广泛采用新的耕作技术,丹麦平均每公顷土地所消耗的氮肥量已由80年代初的136公斤下降到1996年的107公斤;磷肥由45公斤降至7公斤;钾肥则由43公斤减至30公斤。
而且其中95%磷肥和钾肥都采用复合肥形式。
上述一个观念、两次转变、三大支点中,一个观念可以说是丹麦农业的原理和主线;两次转变是契机和条件;三大支点是基础和关键。
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今天成功的丹麦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