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抗帕金森药(PD)

概述

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英国人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

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说

PD患者:黑质病变,使中枢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下降,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上升,因而导致PD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抗帕金森药分类

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若正确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将抗PD药分为拟DA药和抗胆碱药两类,两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目标都在于恢复DA能和ACh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

(一)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

体内过程:

1.

DA,不易进入中枢

2.分布

3.排泄:一部分通过突触前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和应用

1.治疗帕金森病:

(1)显效慢,2-3周起效,1-6个月获最大疗效

(2)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困难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疗效差。

(3)轻症及年青患者较好

(4)氯丙嗪等所致帕金森综合症无效

2.治疗肝昏迷

在脑内可转化为NA,使肝昏迷患者脑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一、早期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如厌食、恶心和呕吐。是左旋多巴在中枢和外周脱羧呈DA分别刺激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区D2受体的原因。

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是外周形成的DA一方面作用于交感N末梢,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管壁的DA受体,舒张血管。冠心病禁用

二、长期反应

1.运动过多症:口-舌-颊三联征

2.症状波动及“开关现象”——“开”时活动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3.精神障碍:精神病慎用

(二)左旋多巴增效剂Array

一、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药——卡比多巴(复方:心宁美,比例为1:4)

特点:

1)左旋多巴的主要辅助药

2)不易进入中枢,只影响外周脱羧酶活性

3)增加进入脑内左旋多巴的量,同时减少外周不良反应。

二、选择性MAO-B(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司来吉兰(丙炔苯丙胺)

1.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MAO-B,降低脑内DA降解代谢,使多巴胺浓度增加,延长作用时间。(本品对外周的MAO-A无作用)

2.作用:消除“开关现象”

3.应用:辅助药(需减少L-Dopa用量)

4.进展:延缓神经元变性。

(三)多巴胺神经递质促释药——金刚烷胺

体内过程:

起效快(数天达最大疗效),维持时间短(6-8周逐渐减弱)

作用机制:

促进纹状体中神经元释放DA、抑制DA再摄取、合成和释放。

应用:

对PD的肌肉强直、震颤和运动障碍的缓解作用较强,优于抗胆碱药物。常和L-Dopa合用(体内过程互补)

(四)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溴隐亭

体内过程:

吸收迅速,个体差异大(剂量个体化)

作用机制:

选择性激动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

应用:

对L-Dopa疗效不佳或无效者,或有异常的不自主运动的患者。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PD取得较好疗效,能减少症状波动。因副作用多,故不作为首选药物。

二、中枢抗胆碱药——苯海索(又名安坦)

作用机制:

阻断纹状体胆碱受体而减弱Ach的作用。

临床应用:

1.不能耐受或禁用L-Dopa的患者,疗效不如L-Dopa,对肌震颤疗效好

2.对氯丙嗪(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有效

禁忌症:

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

三、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

1.小剂量开始,最佳疗效后,减量15%-20%,作为维持量

2.早期、轻症以一种药物为宜

3.长期用药,疗效减低

4.不可突然停药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AD)

概述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萎缩、脑组织内老年斑、脑血管沉淀物和神经原纤维缠结。

至今AD的病因仍未得以阐明,无法研制出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对AD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AD的主要原因是胆碱不足,因而胆碱加强剂是目前的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治疗药物

一、AChE抑制剂:他克林、石杉碱甲等

二、M受体激动药:占诺美林

三、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强药:丙戊茶碱

四、代谢激活药:吡拉西坦、都可喜

一、AChE抑制剂-他克林Tacrine

特点:

Tacrine是可逆性中枢乙酰胆碱酯酶(AChE) 抑制剂,是目前治疗AD最有效的药物。

Tacrine既可抑制血浆中的AChE ,又可抑制组织的AChE。具有高度脂溶性,极易透过血脑屏障。还可直接作用于M受体及N受体,且对M受体的亲和力是对N受体亲和力的100倍,治疗量的本品还可与30%以上的M受体结合。

此外,tacrine还可促进乙酰胆碱(ACh)的释放,该作用可被非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所抑制。

作用机制:

tacrine对AD患者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反应:

(1)主要不良反应是肝毒性,尤其是引起转氨酶ALT水平升高,多数患者于停药3周内可恢复。某些病例随剂量减少,ALT也可恢复正常。

(2)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尿频、流涎、多汗、眩晕和皮疹等。

其他-石杉碱甲Huperzine A

Huperzine A也称哈伯因、双益平等,是中国学者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是一种高选择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石杉碱甲具有显著的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的作用,药理与临床研究均表明,它明显优于国外同类治疗药物,可用于各型AD的治疗。

其他-卡巴拉汀(艾斯伦)

特点:

Exelon 是新型AChE抑制剂。能选择性抑制大脑皮质和海马中的AChE活性,而对纹状体、脑桥/髓质以及心脏中的AChE活性抑制效应很弱。

本品具有安全、耐受性好、几无毒性等优点,且无外周活性,对伴有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疾病的AD患者具有独特的疗效。Exelon改善认知能力的效果显著,如记忆力、注意力和方位感的改善。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最常见的是恶心、呕吐、眩晕和腹泻等症状,服药2~3周后大多可自行消失。

因此,本品是目前该类药中唯一对日常生活中的认知行动及综合能力有显著疗效的AChE抑制剂。

其他-加兰他敏Galantamine

特点:

Galantamine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AD,临床有效率为60%左右,其疗效与tacrine相似,但没有肝毒性。Galantamine对神经元的AChE有高度选择性,抑制神经元及红细胞AChE 的能力要比抑制血液丁酰胆碱酯酶的能力强50倍,是AChE 的竞争性抑制剂。在胆碱能高度不足的区域(如突触后区域)活性最大,不与蛋白质结合,也不受进食和同时服药的影响。

因此,本品目前在许多国家被推荐为治疗AD的首选药物。

多奈哌齐Donepezil

特点:

Donepezil是脑内AChE的可逆性抑制剂,使脑内ACh量增加,补充脑细胞功能。

与tacrine相比,本品效果更强,选择性更高,且无肝毒性。服用本品的绝大多数患者,红细胞AChE的抑制率大于60%。

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显示本品的耐受性良好,适合于大多数轻、中度AD患者的治疗。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疲劳和肌肉痉挛,这些反应轻微、短暂,连续服药2 ~3周后自行消失。

二、M受体激动药-占诺美林

特点:

Xanomeline是毒蕈碱M1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对M2,M3,M4,M5受体作用很弱,易透过血脑屏障,且皮质和纹状体的摄取率较高,是目前发现的选择性最高的M1受体激动剂之一。

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后,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动作行为有明显改善。但因胃肠不适以及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中断治疗。

M受体激动药-RU 35926

特点:

RU 35926 Milameline是非亚型选择性部分毒蕈碱受体激动剂。与其他毒蕈碱受体激动剂相比,本品对M1和M2受体亲和力几乎相同,且只对毒蕈碱受体有亲和力。

临床应用:

临床剂量不引起外周胆碱能不良反应,能提高认知能力和中枢胆碱活性。患者口服本品(2 mg)后,分布广泛,主要从尿排泄。

不良反应:

有出汗、流涎、恶心、腹泻、低血压、头痛以及尿频。

三、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强药

AIT 082 (neotrofin)来普立宁钾

特点及临床应用:

AIT 082 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老年性痴呆。它通过提高受损害或退化神经元中的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来增强神经细胞功能。本品能刺激轴突生长,改善神经营养素的合成,改善记忆能力。

口服效果好,能快速透过血脑屏障,口服剂量范围大,单独一次高剂量给药能持续7天有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丙戊茶碱(Propentofylline)

特点:

是血管和神经保护药,III期临床试验显示了它具有确切的改善痴呆症状的作用且有良好的安全性。能抑制神经元腺苷重摄取以及抑制cAMP分解酶(磷酸二酯酶),对神经起保护作用,从而改善和延缓AD患者的进程。

临床应用:

临床试验证实该药不仅对痴呆症状有短期改善作用,且有长期的神经保护作用。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腹泻,但持续时间短。

四、代谢激活药

吡拉西坦(Piracetam)

特点:

是GABA的衍生物。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piracetam可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具有激活、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促进学习能力,推迟缺氧性记忆障碍的形成,提高大脑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和能量储备,改善大脑功能。

临床作用:

临床报告该品能显著改善轻、中度AD患者的认知能力,但对重度患者无效。也可用于治疗脑外伤所致记忆障碍。对于衰老、脑血管意外、一氧化氮中毒等原因所致的记忆、思维障碍、脑卒中、偏瘫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吡拉西坦选择性和优点:

本品对中枢作用选择性高,仅限于脑功能的改善,优点是精神兴奋作用弱、无精神药物的副作用,久用无依赖性。

体内过程:

口服后可分布到全身大部分组织器官,口服后30~ 40 min 达到最大血药浓度,蛋白结合率30%左右,t1/2为4~ 6 h易透过血脑屏障。直接经肾清除,在26~30 h内给药量的90%~98%以原形由尿排出。

吡硫醇(Pyritinol)

能促进大脑摄取葡萄糖和使紊乱的脑糖代谢恢复正常,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电活动,改善脑的功能。正常人服用本品后,脑电图显示中枢神经激活,注意力集中,明显提高记忆力。临床可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症以及脑功能障碍如脑损伤后意识障碍、儿童学习能力低下等。

都可喜(Duxil)

特点:

是一种糖衣片,每片含烯丙哌三嗪(almitrine, I) 双甲磺酸盐30mg及阿吗碱(raubasine, ajmalicine, II) 10 mg。本品能增加大脑组织氧供应,有抗缺氧及改善脑代谢和微循环的作用,可改善皮质电活动及精神运动表现和行为,增强脑细胞功能。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老年人智能障碍(如记忆力丧失、智能降低、注意力及集中力减退)、精神行为障碍(如活动能力减弱、个性改变、情感不稳定),亦用于缺血性耳蜗前庭功能障碍。经国内试用3年多以来,认为对脑缺血性头晕,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

本品偶可引起恶心、昏睡感,大量可引起心动过速、低血压、气促等;孕妇忌用。

盐酸赖氨酸Lysinehydrochloride

特点:

供用品一般为盐酸L-赖氨酸的冲剂或干糖浆。L-赖氨酸是人体8种氨基酸之一,能促进人体发育、增强免疫功能,并有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的作用。

临床应用:

临床上多用于由于赖氨酸缺乏所致发育不良、食欲不振、低蛋白血症、衰弱以及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记忆力减退、各种颅脑损伤等。

禁忌症:

高血氯、酸中毒及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

神经内科常用注射及口服类药物汇总

神经内科常用注射及口服类药物汇总神经内科是专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注射和口服类药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神经内科常用药物的汇总。 1.抗癫痫药物: - 苯妥英钠(Phenytoin):用于治疗癫痫和抗击缺血性脑损伤。 -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疾病。 -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治疗癫痫、失眠等疾病。 2.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 -SSRI类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相关疾病。 -TCAs(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阿米特里普汀等):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神经症状。 3.抗帕金森病药物: - 莫匹啡(Levodopa):帕金森病的标准治疗,补充缺乏的多巴胺。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司来吉兰、阿片酮等):帮助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状。 4.抗癫痫药物: - 苯妥英钠(Phenytoin):用于治疗癫痫和抗击缺血性脑损伤。 -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疾病。 -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治疗癫痫、失眠等疾病。

5.脑血管药物: - 阿司匹林(Aspirin):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作用。 - 替格瑞洛(Ticagrelor):血小板抑制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6.神经营养药物: - 牛磺酸(Taurine):具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7.去骨化药物: - 三氮化钠(Sodium Amytal):用于产生神经阻滞,治疗癫痫等疾病。 8.神经调节剂: - 氨酮地尔(Amiodarone):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 注意:以上药物仅为常见且部分神经内科常用药物的汇总,具体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疾病类型和临床需要等因素来决定。用药时需要遵医嘱,并注意遵守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此外,还应注意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如头晕、恶心、食欲减退、药物依赖等。一旦出现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

药理学课堂笔记 复习资料:抗抑郁药抗帕金森药

抗抑郁药和抗帕金森病药 抑郁障碍 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与焦虑障碍鉴别(常常共患,诊断优先级不同) –抑郁核心情绪全面抑制。认知抑制。 –焦虑核心情绪过度紧张。认知歪曲,自寻烦恼,强求。 焦虑障碍临床表现•躯体症状:植物神经系统反应如颜面潮红、出汗、心悸、胸闷、气短、颤抖等。精神/行为症状:紧张恐惧,搓手顿足,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并同时有内心紧张不安。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单胺学说与应激学说 抑郁障碍病因----各神经递质假说 抑郁障碍病因----素质-应激假说 其他机制:谷氨酸能神经传递改变;GABA能神经传递减少;异常的昼夜节律;神经甾体合成缺乏;受损的内源性阿片样功能;单胺—乙酰胆碱失衡;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系统和大脑之间的交联 脑内的神经递质 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甘氨酸。 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 其他神经递质如组胺、乙酰胆碱。 神经肽如内源性阿片肽、脑啡肽、β-内啡肽、P物质、下丘脑释放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5-羟色胺可以经单胺氧化酶灭活 自身受体介导的负反馈机制 有利于突触间隙单胺递质稳态平衡 自身受体:递质直接激动位于本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受体,对本递质释放产生负或正反馈调节作用。异身受体:递质激动突触前膜受体,调节其他递质的释放。 1.抗抑郁药作用机制 (1)作用于单胺转运体——抑制重摄取(2)作用于MAO——抑制单胺降解(3)作用于突触前膜自身受体——抑制负反馈(4)增强突触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

2014药理学笔记-艾馨整理

2014药理学笔记 总论 一、不良反应:与用药物目的无关,带来痛苦的反应。可预知,不一定能避免。 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下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其产生原因与药物作用 的选择性低,即涉及多个效应器官有关。当药物的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作用。难以避免;特点:治疗剂量、选择性低、不严重、不可避免、与治疗目的无关(即所谓“副”字)。例子:感冒药的嗜睡作用 2、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积蓄过多时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为严重,但可以预知和避免。特点:大剂量(或积蓄)、严重、可避免例子:农药中毒 3、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疾病的症状加剧,故又称回跃反应。特点:反弹、反跳加剧 二、1.半数有效量(ED50):能使一半人出现效果的剂量。 2.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一半人致死的剂量。 3.治疗指数=TD50(半数中毒量)/ED50(半数有效量)=LD50 (半数至死量)/ ED50(半数有效量); 4.治疗指数越大,用药越安全,治疗指数是用来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三、药物与受体 1.受体激动剂:(真钥匙),和药物有亲和力,能结合,有内在活性。 2.受体拮抗剂:(假钥匙),有亲和力,能结合,但没有内在活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 1首过消除:药物口服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如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从而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此即首过消除(经口经肝),故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应避免口服给药,舌下及直肠给药其吸收途径不经过肝门静脉,故可避免首过消除,吸收也较迅速。静脉注射无首过消除。记忆:口过消除、肝脏贪污; 2分布: 1)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分子大,极性高的物质难以通过,脂溶性高,分子小的容易通过) 2)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形同虚设,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以通过胎盘屏障。 3.生物利用度:给药后,药物进入全身血循环的百分率和速度(静脉给药生物利用度可以达到100%,其他都不可以),反应了吸收的快慢和多少。记忆:“度”:速度和程度,指吸收的快慢和多少。;静脉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100%,口服药物小于100 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多数药物的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无关,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4 药物消除动力学:1)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a、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但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b、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c、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要么消除干净。要么保持恒定在3.125 记忆:定期(恒定半衰期)定比(消除百分比)减量(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逐渐减小)多数(是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两个5 5--无:一次给药后,5个半衰期消除到无; 5--稳: 每个半衰期给药一次,给药5次后,血药浓度达稳态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量不变,与血药浓度无关。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抗帕金森药(PD) 概述 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英国人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 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说 PD患者:黑质病变,使中枢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下降,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上升,因而导致PD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抗帕金森药分类 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若正确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将抗PD药分为拟DA药和抗胆碱药两类,两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目标都在于恢复DA能和ACh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 (一)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 体内过程: 1. DA,不易进入中枢 2.分布 3.排泄:一部分通过突触前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和应用 1.治疗帕金森病: (1)显效慢,2-3周起效,1-6个月获最大疗效 (2)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困难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疗效差。 (3)轻症及年青患者较好 (4)氯丙嗪等所致帕金森综合症无效 2.治疗肝昏迷 在脑内可转化为NA,使肝昏迷患者脑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一、早期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如厌食、恶心和呕吐。是左旋多巴在中枢和外周脱羧呈DA分别刺激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区D2受体的原因。 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是外周形成的DA一方面作用于交感N末梢,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管壁的DA受体,舒张血管。冠心病禁用 二、长期反应 1.运动过多症:口-舌-颊三联征 2.症状波动及“开关现象”——“开”时活动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药理习题库(纯题目)

名词解释 1.药理学(pharmacology) 2药物(drug)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5.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简答题 1.新药研究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试述新药的临床研究可分为几期?每期内容是什么? 名词解释 1.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 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3.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 4.半衰期(half-time) 5.房室概念(compartment concept) 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d) 7.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of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C ss) 8.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9.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10.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简答题 1.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2.试述肝药对药物转化的影响以及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请简述药动学参数t1/2、V d及C ss的意义和应用。 4.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名词解释 1.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2.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3.药物的选择性(selectivity of drug) 4.副作用(side reaction) 5.效价强度(potency) 6.效能(efficacy) 7.安全范围(safety margin) 8.LD50(median lethal dose) 9.激动药(agonist) 10.拮抗药(antagonist) 简答题 1.从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资料。 2.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 论述题 1.试述如何从药理效应决定临床用药的方案。 2.试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论述激动药与拮抗药的特点。 名词解释 1.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 学时:108 适用专业:药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药理学》是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的任务: 药理学教学是通过理论和实习两种方式进行的,理论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着重阐明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对其它部分适当联系或指导学生自学;对重要的、有实际意义的新科学成就应作适当介绍。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规律及其特点,掌握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课方面,该大纲针对学生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拟定。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

灵活应用;要求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意义,熟悉其应用范围;了解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 药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医学机能学科,通过实验、病案讨论使学生掌握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掌握药理学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科学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亦可达到验证理论,巩固和加强药理知识、开发学生智能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 后续课程:《药物化学》、《药剂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图表、幻灯、录象、电脑多媒体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条件 ⒈明确提出本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系统性或/和启发性的教学,并结合实际病例,提高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关课程知识。 ⒉结合教材,重点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对一些重要药物要适当介绍其历史背景和研究进展,开扩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 ⒊鼓励学生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药理学+名词解析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售后调研: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代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一般药理学研究:是指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作用等。 安慰剂: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括哪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佳手术灯。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兴奋与抑制: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称为兴奋,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副作用:是指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而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称为后遗效应。备用受体:药物产生最大效应并不需要占领全部受体,多余的受体称备用受体或 静息受体:药物产生最大效应并不需要占领全部受体,多余的受体称备用受体或储备受体。药物占领受体引起效应,有一定的阀值。对部分被占领而不能引起效应的受体,称静息受体。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具有高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的药物称部分激动剂。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且与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称竞争性拮抗剂。 极量:产生疗效的最大治疗称极量。 效能:是指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效价:是指产生相同效应时所需极量或浓度的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成反比。 治疗指数:是LD50与ED50的比值,该指数越大表示药物越安全。 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药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 药物转运: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药物的消除: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合成消除。 易化扩散: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一通透酶帮助而扩散,不需供应AT P。 膜动转运: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称膜动转运。 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 药酶的诱导:某些化合物提高肝药酶活性,增加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此现象称酶的诱导。 药酶的抑制剂:某些化合物能抑制肝药酶活性,此现象称酶的抑制。相应的化合物称酶的抑制剂。 停药敏化现象:指两药联合用药时,停用一个药 物后,机体反而出现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增高, 药效增强的现象。常出现在突然停用药酶诱导剂 后,药酶活性降低,使与之联用的药物代谢减慢, 作用增强。 首过效应: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代 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时量曲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 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房室概念: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 药动学概念。 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 恒量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一级消除动力学: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每隔一段时 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零级消除动力学:血浆中的药物每隔一定时间消 除一定的量。 负荷剂量: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水 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表观分布容积: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 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表观分布容 积。 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成 为消除半衰期。 一级动力学:是指药物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血药 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转运或消除恒定比例 的药量。 零级动力学:是指单位时间内转运或消除相等量 的药物。 评值: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在恒速恒量给药 后,用药量与消除量逐渐达到动态平衡,此时血 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负荷剂量:是指为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的稳 态水平,在治疗初期所给予的较大剂量。 房室模型:是将人体视为一个系统,内部按动力 学特性分为若干假设的房室,以便进行药动学分 析。 个体差异:在相同用药情况下,不同个体对药物 的反应有所不同,称个体差异。 耐受性与耐药性:少数病人对药物特别不敏感, 或连续用药后对药物的反应减弱,需增加剂量才 能保持药效,称为耐受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 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耐药性 或抗药性。 快速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 数次后,立即产生耐受性,称快速耐受性。机体 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性也降 低,称交叉耐受性。 特异质: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出现极不敏感的反 应,或出现与通常性质不同的反应,称特异质。 躯体依赖性与精神依赖性:反复用药后造成身体 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 烈的戒断综合征,称为躯体依赖性。用药后产生 愉快满足的感觉,是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 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称精神依赖性。 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 应用,而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称药物相 互作用。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成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 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称拮抗作用。 胆碱受体:能与ACh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受 体。可分为M、N两种亚型。 受体脱敏: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阻滞或细胞 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药物的选择性: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 作用。而对其他阻滞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副反应:在常用剂量下与出现的和治疗目的无关 的效应。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效价强度: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时所需要的剂 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 越大。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 离,其值越大越安全。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 量。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 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或与受体结合 后所产生效应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效应相似 的药物,称为激动药。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 在活性的药物。 特异质反应:是一种行之异常的药物反应,通常 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 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的一系列症状称为停药症 状或停药则综合征。 阻断药: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似 递质的作用,并可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于 递质相反作用的药物,称为阻断药。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使用a受体阻断药 后,可使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a效应被阻断,而 舒张骨骼肌血管B2效应占优势,此时给予肾上 腺素血压不但不升,反而下降。 内在拟交感活性:某些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与B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B受体具 有部分激动作用,也称内在拟交感活性。 肾上腺素受体:能与NA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称为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β两种亚型。 突触:是指神经元与次一级神经元之间的衔姐处 或神经末梢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突触有突触前 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NANC递质除参 与NANC传递外,可能作为共递质参与内脏神 经,特别是肠胃壁神经的调节作用。神经兴奋时 释放的物质极少是单一的化学物质,经常是同时 释放多种物质。 拟胆碱药:一类作用与ACh相似的药物,能激 动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神经节、神经肌肉 接头等部位的单间受体,产生拟胆碱作用。 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作用于睫状肌M胆碱受 体,使睫状肌收缩,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 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 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毛果芸香碱的这种作用 称为调节痉挛。 调节麻痹:阿托品能阻断M胆碱受体,使睫状 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从而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 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看远物,而不 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看远物模 糊不清,此即为调节麻痹。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 膜受体、导致离子通道开放并形成兴奋性突触后 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化学物质,其特点是 传递信息快,作用强,选择性高。 神经激素:也是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进入 血液循环,在远隔的靶器官发挥作用。 神经调质:与受体结合后能诱发缓慢的突触后电 位,并不直接引起突触后生物学效应,但能调制 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释放及突触后细胞的兴奋 性,调制突触后细胞对递质的反应。 去极化型肌松药:与N2受体结合后,能持续兴 奋受体,产生ACh样作用,随后受体失去兴奋 性产生肌松的药物。 非去极化肌松药:竞争性阻断ACh对N2胆碱受 体的兴奋而引起肌松的药物。 最小肺泡浓度: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患 者痛觉小时的肺泡气体中药物的浓度称为最小 肺泡浓度。MAC越低,吸入麻醉药的麻醉作用 越强。 血/气分布系数:指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中药 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血/气分布系数大的 药物在血中溶解度答,血中药物分压升高较慢, 即达到血/气分压平衡状态较慢,故诱导期长。 脑/血分布系数: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达 到平衡时的比值。该系数大的药物脂溶性高,易 进入脑组织,使麻醉作用增强,诱导期缩短。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者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 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手术的要求的麻醉 方法。 分离麻醉:是指氯胺酮能引起短暂的记忆缺失及 满意的镇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的一种麻 醉现象。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以适当的浓度局部应用于神 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能暂时、完全和可逆睇阻 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医师清醒的条件下 使局部痛觉暂时消失,而对各类组织无损伤性影 响的药物。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临床症状主要为静止 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共济失调,重症者伴 记忆障碍和痴呆等。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症分为原发性痴呆 症、血管性痴呆症和二者的混合型。阿尔茨海默 病又称原发性痴呆症或早老性痴呆。患者的记 忆、判断和抽象思维等能力丧失,病理学特征为 弥漫性脑萎缩,特征性神经元纤维缠结,脑组织 内老年斑沉积及脑动脉淀粉样变性等。 “开-关现象”:是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而产生的一 种不良反应,表现为“开”时患者活动正常或几 近正常,而“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镇静药:指能缓和或消除紧张、不安、激动和烦 躁等症状的药物。 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异丙嗪) 合用,则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 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并可 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 低,称为“人工冬眠”,有利于机体度过危险的 缺氧缺能阶段,为进行其他有效的对因治疗争得 时间。多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 中枢性高热及甲状腺危象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催眠药:是指能诱导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性睡眠 的药物。 中枢性兴奋药:是一类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提高 其功能活动的药物;包括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 物、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以及主要兴奋 脊髓的药物。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 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 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 的药物。 镇痛药的耐受性: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后易产生 耐受性,指长期用药后中枢神经系统对其敏感性 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药效。 非麻醉性镇痛药:是一类成瘾性小,未列入麻醉 药品品种目录的镇痛药,俗称非成瘾性镇痛药, 如喷他佐辛、曲马多、罗通定、奈福泮等。 成瘾性:即躯体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涕、流泪、震颤、出汗、 呕吐、腹泻、肌肉疼痛、发热、瞳孔散大、焦虑、 甚至虚脱和意识丧失。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绝大多数还兼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 他们在化学结构上不同于甾体类激素,又称为非 甾体类抗炎药。 瑞夷综合症:系指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 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肝损害和脑病,可致 死。 心律失常:指心率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 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引起新发心 率失常出现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 折返:是经传导环路折回到原处的冲动。单次折 返可引起前期收缩,连续折返可引起阵发性室上 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单个微折返同时发生,可引 起心房或心室的扑动和颤动。 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最 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膜电位高,0相上 升速率快,动作电位振幅大,传导速度快。反之, 则传导减慢。 后除极:是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后所发 生的除极,其频率较快,振幅较小,呈震荡性波 动,膜电位不稳定,容易引起异常触发活动。根 据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早后除极和迟后除 极。 早后除极:是发生2相和3相中由Ca2+内流增加 所致的后除极。 除后除极:是因细胞内Ca2+过荷诱发的发生在4 相早期、由Na+内流所致的后除极。 触发活动:是由后除极电位诱发的药异常冲动。 奎尼丁晕厥:是使用奎尼丁时,患者突发阵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使患者神志丧失、四肢抽 搐及呼吸停止的反应。 金鸡纳反应:是奎尼丁时和奎宁所致的肠胃道反 应、耳鸣、听力减退或丧失、视力模糊、晕厥及 谵妄等特有的反应。 肠外阿米巴病:当肠壁内的大滋养体侵入血管 时,随血液或淋巴进入肝脏、脑和肺等肠外组织, 引起阿米巴炎症和脓肿,统称为肠外阿米巴病。 碘反应:是由含碘化合物在体内释放出碘所致的 甲状腺功能紊乱及变态反应等。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是指对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型 心律失常均有疗效的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心脏 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 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机体

药物化学

第七章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 (Drug for Neurodegeneration Disease)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on Disease,ND)是一组以原发性神经元变性为基础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随着年龄的增长,DNA损伤的累积和蛋白变性等其他疾病使神经退行性疾病变得更加常见。本章主要介绍抗帕金森病药和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第一节抗帕金森病药 (Anti-Parkinson’s Disease Drugs)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多发生于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经典的三联征: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并伴有知觉、识别和记忆障碍。1817年,James Parkinson首先描述该病,因而得名。神经药理学研究表明,其病变发生在锥体外系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上,PD患者黑质致密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严重受损,神经细胞明显变性或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从而导致纹状体区域神经末梢多巴胺的明显不足。神经生化研究显示,纹状体中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DA)的不足可以解释PD运动系统症状的出现。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与另一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之间保持平衡,在维持锥体外系功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纹状体内的多巴胺为抑制性递质,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由于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合成减少,导致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含量显著下降,而乙酰胆碱含量不变,破坏了多巴胺与乙酰胆碱之间的平衡,导致肌张力亢进等的运动障碍。近年研究证实,患者脑内其他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等也与PD有关。 多巴胺在体内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主要途径见图7—1。首先由L-酪氨酸(L-Tyrosine)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ylase)的作用下形成左旋多巴(Levodopa),后者在芳香L_氨基酸脱羧酶(Aromatic L—Amino Acid I)ecarboxylase)的作用下形成多巴胺。多巴胺体内代谢主要通过单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MAO)、多巴胺β-羟基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DBH)和儿茶酚一O_甲基转移酶(Catechol-O-_Methyltransferase,COMT)进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比脑部其他神经系统变化快。正常成人纹状体中的多巴胺水平每10年下降约13%。若减少超过60%~70%[1],则产生明显的帕金森病症状,因此帕金森病是一种开始较晚的进行性失调疾病。研究表明,能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乙酰胆碱失衡的药物和毒素可以诱发帕金森病。N-甲基一4一苯基一1,2,3,6一四氢吡啶(N-_Methyl一4-Phenyl一1,2,3,6一Tetrahydropyridine,MPTP)是一种潜在的和选择性的神经毒素[2],其静脉、吸入或皮肤小剂量接触后,都能导致帕金森病。MPTP在体内通过MAO—B氧化生成MPDP+,然后进一步自动氧化为MPP+,见图7—2。目前认为MPP+是MPTP破坏多巴胺神经元的主要代谢物[3]。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效: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 3.药代动力学:是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4.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反应:也称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5.治疗量(有效量):能对机体产生明显药效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6.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7.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 8.受体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并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激动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9.受体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一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10.首过效应: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11.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12.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13.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朋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14.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15.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1/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 16.药物的机体消除:包括代谢及排泄两个过程。 17:血浆蛋白结合率:指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18.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 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19.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 20.肝药酶诱导剂:能够诱导肝药酶使其活性增加的药物。 21.肝药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肝药酶使其活性降低的药物。 22.肠肝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人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23.一室模型 :如果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可看成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可看成一室模型。 24.二室模型: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可以和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延后的、但彼此近似的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被归并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部位则归并为周边室,称二室模型。 25.一级消除动力学 :是指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

药理学考试重点

药理学考试重点 1、受体、激动药、拮抗药、治疗指数概念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号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和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2、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 (1)药物方面的因素: a.药物剂型:相同药物不同剂型,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的量可能不同,导致药物起效时间和作用强度的差异。 b.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可能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发生相互作用致药物作用改变。 (2)机体方面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病理和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均可能产生影响。 3、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及代表性药物 M、N受体激动药(氨甲酰胆碱) 胆碱受体激动药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 拟胆碱药N受体激动药(烟碱) 胆碱酯酶抑制药可逆性抑制剂(新斯的明) 不可逆性抑制剂(有机磷酸酯类) 拟似药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麻黄碱) α1、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 α1受体激动药(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 α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β1、β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β1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 β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 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 胆碱受体阻断药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 N受体阻断药N1阻断(美卡拉明)抗胆碱药N2阻断去极化(琥珀胆碱) 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非去极化(筒箭毒碱) α1、α2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 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β1、β2受体阻断药(无内在活性,普萘洛尔; 有内在活性,吲哚洛尔) β1受体阻断药(无内在活性,阿替洛尔; 有内在活性,醋丁洛尔) 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利血平) 4、临床常用镇静催眠药主要类别、代表性药物,各类药物的主要特点 (1)苯二氮卓类:

药理学重点笔记

1 免费药理笔记总结 第一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 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缩瞳、调节眼压和调节痉挛。用于青光眼。 2. 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与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 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 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用于青光眼与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同类药物莨菪碱。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解痉药:丙胺太林。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5. 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作用特点:东莨菪碱中枢镇静与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还有防晕止吐作用,可治疗帕金森氏病。山莨菪碱可改善微循环。主要用于各种感染中毒性休克,也用于治疗脏平滑肌绞痛,急性胰腺炎。 6. 筒箭毒碱:肌松作用,全麻辅助药。呼吸肌麻痹用新斯的明解救。 7. 琥珀胆碱:速效短效肌松药,插管时作为全麻辅助药。禁用于胆碱酯酶缺乏症病人,与氟烷合用体温巨升的遗传病人,青光眼,高血钾患者〔持续去极化,释放K过多〕如偏瘫、烧伤病人,以免引起心脏意外。使用抗胆碱脂酶药患者禁用。 8. 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药。用于休克,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响有局部组织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停药后的血压下降。禁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无尿病人与孕妇。主要机理为收缩外周血管。 9. 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α1受体激动药,防治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的低血压。速效短效扩瞳药。 10. 可乐定:α2受体激动药。用于降血压。中枢性降压药。降压快而强,使用于中度高血压。尚可用于偏头痛以与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也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成瘾者的戒毒。〔见后〕 11. 肾上腺素:α、β受体激动药。用于心脏停搏,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局部止血。不良反响:剂量过大可发生心律失常,脑溢血,心室颤动。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机能亢进与糖尿病。主要机理为兴奋心脏,兴奋血管,舒支气管平滑肌。 12. 多巴胺:α、β受体激动药。作用特点:主要激动多巴胺受体,也能激动α和β1受体,用于抗休克。可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对肾脏的特色是直接激动肾脏的多巴胺受体,增加肾脏血流量,排钠利尿,注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可用于抗慢性心功能不全。 13. 间羟胺作用特点:激动α受体,作用弱而持久,用于各种休克早期。 14. 麻黄碱:α、β受体激动药,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特点是有中枢作用。可产生快速耐药性,停药一定时间后可恢复。用于防止低血压,治疗鼻塞,过敏,缓解支气管哮喘。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失眠、不安、头痛、心悸。 15. 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药。能兴奋心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与扩骨骼肌血管。用于支气管哮喘〔可产生耐受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休克。禁用于冠心病,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用量过大可因心肌缺氧而导致心律失常〕。 16. 多巴酚丁胺:作用于β1受体,有耐受性,适用于短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的心力衰竭,中毒性休克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力衰竭。禁用于心房颤动患者。17. 沙丁胺醇:作用于β2受体。舒支气管平滑肌,用于支气管哮喘。 18. 酚托拉明:阻断α受体,舒血管,降血压。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抗休克〔需补充血容量〕,缓解因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而引起的高血压与危象,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不良反响: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酸过多等拟M样作用。注射量较大时,可引起心动过

神经药理学研究神经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神经调节剂

神经药理学研究神经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神经 调节剂 神经药理学是研究神经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神经调节剂的学科。神经 药物是指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包括神经递质调节剂、 神经保护剂、神经免疫调节剂等。它们通过调节神经元间的信号传导,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和修复的作用。本文将从神经药物的分类、作用 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神经药物的分类 神经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类。按照作用机制,神经药物主要分为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抑制神 经递质再摄取的药物、阻断或激活神经递质受体的药物以及改变神经 递质代谢的药物等。 1. 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 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主要包括钙离子通道开放剂和神经递质酶 激活剂等。钙离子通道开放剂通过增加钙离子内流,促进神经递质的 释放;神经递质酶激活剂则通过增加神经递质酶的活性,增加神经递 质的合成和释放。 2. 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的药物 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的药物主要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这些 药物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增加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 从而起到调节情绪和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

3. 阻断或激活神经递质受体的药物 阻断或激活神经递质受体的药物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受体拮抗剂和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等。神经递质受体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阻断神经递质的结合和作用;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则通过与受体结合,模拟神经递质的作用。 4. 改变神经递质代谢的药物 改变神经递质代谢的药物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合成酶抑制剂和神经递质降解酶抑制剂等。神经递质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酶活性,减少神经递质的合成;神经递质降解酶抑制剂则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降解酶活性,增加神经递质的持续作用时间。 二、神经药物的作用机制 神经药物的作用机制涉及神经元内和神经元间的信号传导过程。通过作用于神经递质、受体和其调节环节,神经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节和影响。 1. 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 神经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抗抑郁药通过抑制血清素再摄取,增加血清素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2. 神经递质受体的激活和拮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