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对比

合集下载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是否正常 , 管道保 持通 畅 , 电子镜 头放 入 2 戊 二 醛溶 液 内浸 泡 并 用 低 温 等 离子 消 % 毒 。插上 电源 正确连 线 , 保持 正常 运转 。
然 后 常 规 消 毒 铺 巾 , 据术 式递 上所 需 举 根
后也会存 在复发 , 肠道粘连等一系列 的问
题 。 本组 结 果 显示 , 后 并 发 症 中观 察 组 术 有 1 术 后 粘 连 , 对 照 组 中 2例 术 后 粘 例 而
查 无 异 常 之 后 , 切 口进 行 缝 合 ( 体 对 具 略) 。③观察组 : 腔镜治疗 术前 先进行 腹
腔器官等结构和功能影 响较大 , 对未育女 性 意 味着 从 此 失 去 生 育 能力 。 对于该类 病症 患者采 取其 中观 察组 采取腹腔镜下子 宫肌 瘤剥离 术和 开腹肌 瘤剔 除术 两种 治疗方案 , 并对其进行分析
疗 子 宫肌 瘤 的 t 疗 效 对 比 。方 法 : 治 临床 收
子 宫肌 瘤 患 者 6 4例 , 治 疗 方 法 的 不 同 依 分 为观 察 组 ( 腔 镜 下 子 宫 肌 瘤 剥 离术 ) 腹 和 对 照组 ( 腹肌 瘤 剔 除 术 ) 6周 后 比 较 开 ,
两组 的 临床 疗 效 , 析 临床 价 值 。 结 果 : 分 两组 在 住 院 时 间 、 术后 并发 症 和 临床 症 状
2 1 0. 24
妊娠
合 并子 宫肌 瘤 临床 诊 治
d i i . 9 9 j sn 0 7 —61x 0 2. o : 0 3 6 / .i .1 0 s 4 .2 1
器械仪器准备 , 检查器 械性 能及 相关 开关 子宫肌瘤是女性 生殖 器官 中最 常见
的一 种 良性 肿 瘤 。 其 危 害 主 要 是 引 起 感 染 、 脓 、 连或 炎症 , 的 还 导 致 不 孕 或 化 粘 有 流 产 , 宫 肌 瘤 虽 为 良性 肿 瘤 , 仍 有 少 子 但

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比较

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比较

目 2 4 例 , 个 4 4个 2 ; 为 个 o 3 例, 例 肌瘤体积 9 m 0m
× 0mm× 0m 8 8 m—l m× 0n 0m 1 l 8m 有腹部 手 m× m;
两组均成功完成肌瘤剔除术 , l 无 例中转开腹; 除 B组 有 2例 伤 口愈合 不 良外 , 后 均 无并 发 症 ; 术 两组术 中 、 后 情 况 比较 见 表 1 术 。术 后 病理 检 查 显
子 宫肌 瘤 是 女 性 生 殖 器 官 中最 常 见 的 良性 肿
切 口( 度略小 于肌瘤 直 径 ) 用 电凝 钳 分离 肌瘤 假 长 , 包 膜 , 径小者 用有 齿抓 钳钳 出、 直 大者 采用 粉碎 器粉
瘤, 中 4 5 其 o一 O岁 妇女 的发生率 高 达 5 . %~ 12 6 % … 。随着微 创 医学 的发 展 , 腔镜 下 肌 瘤剔 除 0 腹
将 2O 子宫 肌瘤 患者随机分为 A组 4例
两组 均成 功完成肌 瘤剔除术 , 无
和 B组各 1O例 , 2 B组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 A组行腹腔镜下肌瘤剔 除术 , 观察两组手术成 功率 、 手术时间、 术 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 、 住院时间 、 病率 ( 口愈合不 良等并发症 ) 伤 等。结果

手术时间 ( ) nn i
术中出血量 排气 时间 术后病率 ( 1 m) () h ( ) %

术后住院 时间 ( ) d
4 2±15 . .
A组 6 . 2 . { 0 . 7 . 7 4± . 0 0± 10I 5 7± 6 2 l . 2 2 l
B组 5 . 2. l33± 77 2 . 57 97± o9 5. 9. 59± .
检 验 , ≤0 0 J .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P

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

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

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旨在为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指导依据。

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32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设立为腹腔镜组,另选择同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24例设立为开腹组,比较两组各项手术观察指标。

结果腹腔镜组32例患者手术时间103.5±41.6min,与开腹组差异不显著,但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65.6±1.5ml,术后排气时间16.9±3.3h,平均住院时间4.5±6.3d,上述各观察指标均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微创优点。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开腹【中图分类号】R73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015-02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肌瘤,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成为继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又一种手术方式 [1]。

本文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32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设立为腹腔镜组,另选择同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24例设立为开腹组,旨在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32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设立为腹腔镜组,另选择同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24例设立为开腹组,术前均行常规妇科检查、B超、宫颈细胞学检查或分段诊刮,排除宫颈及宫体恶性病变。

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肌瘤部位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1.2 手术方法(1)腹腔镜组:全麻,患者取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建立CO2人工气腹,注入二氧化碳气体。

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对比分析

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对比分析

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对比分析目的评价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80例,分为两组,各90例,开腹组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镇痛药物使用率。

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优于开腹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根据不同文献报道为5%~70%,子宫肌瘤可引起月经量增多、不孕等妇科症状,其中0.13%~1.39%可能发生恶变,是导致女性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治疗子宫肌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其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子宫肌瘤发病的年轻化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保留子宫的完整性,相关研究证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妊娠率较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高[4]。

本文旨在探讨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80例。

腹腔镜组90例,年龄21~44岁,平均36岁;开腹组90例,年龄22~69岁,平均40岁。

所有患者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子宫肌瘤,阴道异常流血患者均通过病理学检查排除子宫恶性肿瘤,同时排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

1.2 手术方法①手术时间:一般选择在月经干净后卵泡期。

②手术对象:选取肌瘤数目6 cm,特殊部位肌瘤(如阔韧带肌瘤、宫颈肌瘤、子宫后壁下段肌瘤等),子宫>4个月妊娠大小,子宫与周围脏器组织致密粘连,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的患者均不宜进行腹腔镜下手术。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患者1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治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传统开腹手术子宫肌瘤是一种严重的妇科疾病,影响了女性的身体健康[1]。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和恢复快等特点,已经应用到子宫肌瘤治疗中。

本次主要探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患者1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5例,患者年龄在28到53岁,平均(43.4±3.7)岁,肌瘤大小在(4.8±2.6)cm,经对比,两组患者在肌瘤大小、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行腰硬联合满足与常规消毒后,开腹进入腹腔,观察腹腔情况,切除肌瘤,并逐层缝合。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行全身麻醉,引导患者采用高膀胱低足截石位治疗,在脐孔或脐上行切口,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将腹部压力控制在12-14mmHg。

放入腹腔镜,穿刺盆腔中检查子宫肌瘤数量、位置与大小,并给患者子宫肌层注入20U缩宫素,使用单极电凝切口子宫肌瘤假包膜,在耻骨上用大抓钳夹住肌瘤,合理分离包膜与肌瘤,术后清洗彭强,排除二氧化碳气体,缝合伤口,使用电凝止血[2]。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

层 。值得 注意的是 ,在利 用腹 腔镜 对子 宫 内膜 的穿 透情 况
子 宫肌 瘤 腹 腔 镜 手 术 与 开 腹 手 术 的疗 效 比较
李 昱川
广西 壮族 自治区桂林 医学 院附属 医院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1
【 摘
要】 目的 :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 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 9 8 例子宫 肌瘤患者 ,根据不 同的手术方法 分为观
术 后 住 院 时 间较 短 ,患 者 恢 复 较 快 。
【 关键词 】 腹 腔镜 ;开腹 ;手术 ;子宫肌瘤 【 中图分类号】 R 7 1 3 . 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3 )1 2 — 0 l 1 7— 0 1
1 . 2 治疗方法 ( 1 )传 统开腹 手术 :对 照组 患者进 行连 续硬膜外麻 醉 ,并通 过开腹 手术进 入 患者腹 腔 ,将肌 瘤 突 出部位覆盖 的肌层 小 心切开并 把 肌瘤全 部剔 除 ,之后 将切 口缝合关腹 。 ( 2 )腹腔 镜手术 :观察 组患者 实施子宫 肌瘤
作较为方便 ,降低 了手术 难度 ,减 少 了手术 费用 ,不过 其 切 口较大 ,手术过程 中腹部器 官需 要在 空气 中暴露 较长 的
生其他不 良反应 以及严重并发症状等 。 本组 资料显示 ,采用腹腔镜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 ,手术 过程 中患者的出血量 、术后排气 时间以者 的治疗效 果相 比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总而言之 ,医师在 明确掌握手术适应症 的 前提下 ,采用腹腔镜 子宫肌瘤剔 除术具有 更好 的治 疗效果 , 切 口较为美观 ,对患者造成 的创伤较小 ,有利于妇女 的身 体
腔镜子宫肌瘤剔 除术 的治疗过 程 中 ,还需要 充分 考虑 子宫 肌瘤所在 的位 置 、肌瘤 的大小 以及 具体 数 目等 ,确 保患 者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效果比较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效果比较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效果比较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经确认后均需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50例,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6个月,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妊娠率、术后症状缓解率,比较周围脏器损伤、术后肌瘤残余、月经周期紊乱、肌瘤复发等并发症情况及总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52±2.23)d,手术时间为(57.62±12.34)min,术中出血量为(82.87±28.0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8.58±5.01)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0.35±2.66)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03±2.68)d、(78.53±21.42)min、(141.12±31.63)ml、(21.36±6.72)h、(12.88±3.75)h];术后妊娠率(84.0%)明显高于对照组(6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标签:腹腔镜;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发症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好发于30~50岁妇女,发病率达20%左右[1-2]。

子宫肌瘤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是与遗传、免疫、雌激素、孕激素等相关[3]。

临床表现为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白带增多、痛经、月经不调,更有甚者可导致不孕及流产[4]。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目的观察对比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对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8月在本院就诊被确诊为子宫肌瘤的11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5例,A组患者选择开腹手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的月经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

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A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明显高出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的月经情况较A组患者也理想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出现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较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用腹腔镜技术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患者转归、并发症情况,均较开腹手术理想,且具有安全性高、微创等独特优势,可以作为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进行应用。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是妇科常见病。

具体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月经量明显增多、继发性贫血,部分子宫肌瘤较大的患者会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排便困难[1]。

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育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的占该病患者总人数的30%~50%,对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

到目前为止,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两种。

外科手术主要有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两种术式。

为了对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转归更加理想,使患者尽可能少承受手术所带来的不必要痛苦,为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笔者组织了本次研究,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8月~201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被确诊为子宫肌瘤的11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5例。

年龄28~54岁,平均32.8岁;病程在1~14年,平均7.3年;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对比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78例子宫肌瘤患者,通过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及经济压力,术后恢复快,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开腹手术;临床效果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引起,好发于35~50岁女性[1],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少数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白带增多且有异味等,给女性正常生活、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临床治疗子宫肌瘤以手术为主,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效果受限。

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医疗器械更新频率加快,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等优势,逐渐被临床医师与患者所接受。

本文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8例,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实现了不错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36.4±7.7)岁,初产妇53例,经产妇25例。

入院时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异常等,经B超和病理学检查,全部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单发性肌瘤42例,多发性肌瘤10例,肌壁间肌瘤19例,浆膜下肌瘤7例。

采用双色球法将本组78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气管插管麻醉后开腹进入腹腔,根据肌瘤大小、位置等进行手术,沿肌瘤突出处切开肌层,肌瘤剔除后缝合,逐层关腹。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腹部插入气腹针,建立CO2通道,将压力维持在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

切开子宫肌瘤包膜,肌瘤采用抓钳抓住,扭转分离,剔除肌瘤,并采用电凝止血。

检查肌层缝合情况,若无死腔形成方可关闭气腹,缝合腹壁切口。

肌壁和基底部缝合采用“1”号可吸收线[3],逐层关闭,减少出血量。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等指标,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此综合评估临床治疗效果。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指标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疼痛、腹胀、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的一种良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不易被患者所察觉,多数女性患者是通过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诊断发现的,子宫肌瘤严重时将诱发大出血,引起急性下腹疼痛,造成肾盂积水甚至不孕[4],给女性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坚持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术后康复。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是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开腹手术治疗中,术中切口较大,出血量较多,术后患者疼痛感明显,可能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延长住院时间。

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在腹腔镜的引导下能明确肌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5],缩短手术时间,且切除率较大。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可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势更加明显。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新型的术式,术后感染、腹胀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同时术后排气时间缩短,具有开腹手术治疗无法比拟的优点[6,7]。

综上所述,在临床子宫肌瘤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与经济压力,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雷蕾,贺子秋,丁慧,等.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应用观察.山东医药,2012,52(34):75-76.
[2] 肖晓宇.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1):119-120.
[3] 李海洋,施晓,张绪东,等.腹腔镜困难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应用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4,12(16):57-59,73.
[4] 陈世杰,范秀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9(z1):145.
[5] 张文萍,刘景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1(7):122.
[6] 邓小凤,杨冬梅.腹腔镜下大径线子宫肌瘤剔除术37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14,43(4):448-450.
[7] 黄英,刘顺涛.阴式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10,39(8):975-9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