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行动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内危机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内危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各国陷入了轩然大波。
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场大战的影响。
然而,与其他参战国家相比,中国的参战经历却不同寻常。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面临外部压力,还面临了严峻的国内危机。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中国面临的国内危机1. 政治混乱与割据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各个势力对抗激烈。
北洋政府与各类军阀之间的冲突越发激化,割据现象频繁出现。
中国国内的政治混乱对于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2. 经济崩溃与物价飞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大幅减少,中国经济严重受损。
由于战争影响,粮食、煤炭等物资供应出现断裂,物价飞涨。
物价飞涨对中国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广大民众生活困顿。
3. 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国内危机导致社会动荡,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
在战争的阴影下,失业率上升,人们面临就业难题。
同时,食品、医药荒缺、医疗系统瘫痪等问题也使社会生活进一步恶化。
4. 欧洲移民激增与民族压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很多欧洲移民涌入中国。
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但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潜在的民族压力。
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使得社会秩序进一步恶化。
二、中国国内危机的深远影响1. 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农民运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危机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面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转向共产主义思想,并加入共产党。
农民运动也在危机中迅速崛起,推动了中国农村革命的进程。
2. 引发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继续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这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国家主义情绪的兴起。
在此背景下,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增强民族意识与抗日情绪中国国内危机也促使广大中国人民加强了民族意识和抗日情绪。
动荡的军阀时代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

动荡的军阀时代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动荡的军阀时代——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也不例外。
在这个战争引发的动荡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相当复杂,各个军阀势力借机崛起,导致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
一、政治格局的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中立的立场参与战争,但受到列强的殖民统治和侵略。
战后,中国政治局势更加混乱,各个军阀势力崛起,争夺政权。
北洋政府的袁世凯逝世后,军事力量分散,多个地方政权相继建立。
广东的孙中山成立了国民党,提倡三民主义,致力于推翻外国势力的统治。
同时,各地的军阀也逐渐形成势力范围,如张作霖控制东北,冯玉祥掌控陕西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内战多发,政权更迭频繁,国家统一和稳定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使得政府无力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导致各地的社会秩序混乱,百姓生活困苦。
二、社会格局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争导致欧洲的经济衰退,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和挑战并存的时刻。
中国开始从欧美国家引进资本和技术,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
然而,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加上内战、政治混乱的影响,社会经济情况一度非常困苦。
大量的农民和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
此外,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也受到威胁。
国民党和共产党成立了军队,利用游击战争等手段抵抗外国势力的干涉并争夺政权。
在国内,不同军阀势力之间的斗争也导致了大量的战乱和动荡。
三、经济格局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经济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战争破坏了欧洲的经济,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中国的一些传统产业如丝绸、茶叶、煤炭等在国际市场的需求有了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战后中国迅速引进了外国资本和技术,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张作霖等军阀积极吸引外资,建设了大量的工厂和铁路,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键入文字]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国北洋政府出战攻击德国,出兵山东(原德国殖民地),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
的各种权益。
1918 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在三个协约国军队中差不多有14 万中国人,他们在法国的土地上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虽然中国人的这种参战行为在80 年间都是默默无闻的,但是却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节点,1919 年由中国学生发起的反对凡尔赛条约中耻辱性条款的五四运动就是这个节点的表现。
签了合同的劳工们,在乐魁索(Creusot)的工厂中努力生产,在前线挖掘法国兵的壕沟,在物资营或是后方医院里做工。
在中国政府向轴心国宣战以后,地
方指挥部更是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派到了前线。
差不多有6000 名中国劳工死于疾病、敌人的攻击或者恶劣的医疗条件,他们被埋葬在了法国西北部的两座军人公墓中。
1919 年1 月18 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
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
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
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
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北洋军出兵收复外蒙纪实

北洋军出兵收复外蒙纪实一、北洋军收复外蒙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俄一片混乱,十月革命后,红军节节胜利,俄罗斯远东领土落入无政府状态,原来由俄国支持的外蒙古独立势力也顿失重心。
中国北洋政府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一方面派遣徐树铮将军出兵西北,伺机收复外蒙古,一方面于1918 年决定出兵俄国西伯利亚,参加联合干涉军,屏护三江,并进一步设法收复东北失地。
外蒙古一路的总指挥是徐树铮将军。
说起来,那时的中国,虽然积贫积弱,内战不休,但是面对国家大义,依然不乏一腔热血的爱国志士。
徐树铮,江苏萧县人。
秀才出身。
北洋军阀皖系名将,文武双全,1905 年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段祺瑞部第六镇军事参议及第一军总参谋。
是段琪瑞的得力助手。
此人风流自赏,豪气干云,曾赋诗曰:“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
”张学良对其敬佩有加,称为“上马杀贼,下马露布”。
萨的看法,此人乃是周公谨一流,才堪顾曲,气度狭隘,而单论外蒙一事,乃真正有利于国家社稷。
徐颇有政治头脑,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素来具有亲近之情。
他和北洋老将徐世昌并称“两徐”,徐世昌被称为老徐,而徐树铮被称为小徐。
袁世凯称帝时,他力劝段抵制,一度被袁免职。
1917 年他主导策动了张勋赶走黎元洪,事后又讨平张勋的军事行动,任陆军部次长。
积极主张武力统一全国。
1911 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外蒙古在沙俄的威逼利诱和卖国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独立,脱离祖国。
孙中山、徐树铮等对此都表示强烈的愤怒,报界称为“当时中国唯一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外蒙失土的两个爱国者”。
但是当时中国没有能力保卫自己的边疆,所以除了抗议之外只能坐视。
到十月革命前夕中国在外蒙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外蒙已沦为沙俄的殖民地!十月革命造成的混乱把外蒙古送回到了中国面前。
但是,如何在不刺激列强的前提下,依靠有限的力量夺回这片领土呢?这就是北洋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题目。
实际上,从一战爆发,中国政府就在考虑利用俄国在远东力量的削弱收复外蒙,具体的执行者,就是徐树铮将军。
初中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1.2.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同步测试(含解析)

第三框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见学生用书P10]1.北洋政府的统治(1)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①将临时政府从__南京__迁往__北京__;②改组__内阁__,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③想办法削弱__革命派__的力量,开始一步步独揽大权。
(2)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政权的做法:①袁世凯未经与国会商议便擅自签订《__善后借款合同__》,向列强借款;②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③解散国会,废除《__中华民国临时约法__》和责任内阁,公布《__中华民国约法__》;④1914年12月,公布《__大总统选举法__》。
(3)接受日本提出的“__二十一条__”。
(4)复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__中华帝国__,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北洋军阀分裂:分裂为__直系__、__皖系__和__奉系__三大派系。
(2)北洋政府统治时的中国局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
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一、选择题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将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A)A.北京B.武汉C.上海D.天津2.如图是绘于1912年的一幅漫画。
漫画中的袁世凯正骑在木马上来回摇动,脸上流露出一幅得意的表情。
木马看起来是在运动、前进,事实上却是动而未进、原地踏步。
他装模作样的目的在于(D)袁世凯骑木马A.骗取清政府的信任B.骗取帝国主义的支持C.蒙蔽人民群众D.蒙蔽革命党人【解析】本题考查袁世凯对于民主共和的态度。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时间节点“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袁世凯仍然打着维护共和的旗号欺骗革命党人,复辟帝制的野心尚未完全暴露。
3.1914年,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趁机提出“二十一条”,企图侵占山东等地的帝国主义国家是(A)A.日本B.美国C.俄国D.奥匈帝国4.以下有关“二十一条”的说法,错误的是(C)A.对中国权益的损害严重且涉及范围深广B.它表现出日本对中国强烈的侵略野心C.欧美列强支持日本与中国签订“二十一条”D.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解析】1914年,欧洲列强正全力投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暇东顾。
一战中的中德断交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
这一决定是经参众两院投票作出的。
国会中的研究系追随段棋瑞。
中国参战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北洋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
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
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
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
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
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国民政府对德意绝交宣言(1941年7月2日)“德意两国政府,竟已承认南京伪组织,是其侵略政策,显已推及远东,全又充分证明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已与中国之敌人同恶相济同义词俩佃政府,明知南京伪组织为日本军阀一手造成,乃竟加以承认,实为加于中国之重大侮辱,且不惜自弃其所享中国政府与人民之一切友谊。
两轴心国家此举,愈足证实世界侵略之恶势力,已结成集团,专事摧毁人类自由与文明,幸爱好和平与自由之国家,对于此种世界恶势力,英勇而坚毅之抵抗,在数量上与实力上,已日益增加,其合作愈趋密切,中国在反侵略集团中,对其所处地位及贡献,尤其处此空前困难时期,对于维持国际信义一贯努力,均堪无愧,今后尤必与各友邦尽量合作,继续奋斗,以期终达吾人共同之使命。
1919年中国在巴黎

1919年中国在巴黎1919年中国参加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日、意等国为了拟定对德和约,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秩序,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
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
山东问题是巴黎和会上关于中国问题的焦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北洋政府于同年8月6日发表声明,要求美、日斡旋各交战国,保证各国在华租借地中立。
8月23日,日本政府竟背着中国政府,向驻守青岛的德军发起进攻,山东在德日之间易手。
1915年1月,日本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亟欲称帝的袁世凯遂于5月9日全部接受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与此同时,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参加协约国集团的动议,日本政府出于阻止中国因参战而获得战后和会上的发言权的目的,也大加阻遏。
而当日本于1917年2、3月间分别征得俄、英、法、意四国对其“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之权益的确实保证后,方始同意中国于同年8月14日对德宣战。
中国对德宣战后,派出部分华工参加了欧战后勤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协约国一员,应邀出席巴黎和会。
为了在和会上争得列强的公正待遇,中国政府于1918年12月在北京中南海总统府紫光阁专门设立了一个外交委员会,讨论提案问题。
由汪大燮任该委员会委员长,孙宝琦、熊希龄、陆宗舆、李盛铎、林长民、王宠惠、沈瑞麟、陈篆为委员,叶景莘为事务员。
委员会成立后,汪大燮、熊希龄即联名提出对和会的提案大纲五条首列破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此条中即包括归还山东的要求),余为取消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撤退外国军队和停付庚子赔款等。
大纲由全体委员于1919年1月6日讨论议决后,经总统徐世昌和代总理钱能训批准,于1月8日电达赴巴黎的中国代表,作为中国向和会提案的原则。
1月21日,中国政府代表陆征祥(时任外长)、顾维钧(时任驻美公使)、施肇基(时任驻英公使)、魏辰组(时任驻比公使)和王正廷(原在美国,代表南方军政府)五人出席会议。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局势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局势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局势,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社会的动荡时刻,各种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以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为线索,来探讨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局势。
1. 政治局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当时的中国正被分割为北洋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两个主要政治势力。
北洋政府代表着中国正统政权,由袁世凯领导。
而中国国民党则坚持民主和国家统一的理念,主要由孙中山领导。
北洋政府受到列强的影响,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实现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袁世凯在战争初期采取中立政策,但随着战争的升级,袁世凯倾向于与协约国联盟。
然而,部分国内势力反对袁世凯与列强合作,认为他在争取国家利益方面不坚定。
这导致了北洋政府内部和社会上的不稳定局势。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孙中山主张通过民主改革来推动国家发展,他的思想深受广大民众的支持。
国民党在战争期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试图获取中国的国际认可。
然而,国民党内部也存在着分化和权力斗争的问题。
2. 经济局势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经济局势也受到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争削弱了中国的外贸,导致经济陷入困境。
同时,列强对中国进行了经济掠夺,使得中国的资源流失更为严重。
然而,战争也给了中国一些发展机会。
由于战时需求增加,一些产业如军火、医疗等得到了发展。
一些先进制造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起来。
但与此同时,战争也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 社会局势社会局势也是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一环。
战争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困难导致了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加上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矛盾,社会矛盾不断升级,导致了许多社会动乱和冲突。
此外,在战争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纷纷响应国家危机的呼声,积极参与到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中。
他们组织起义并参与各种抗议活动,试图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行动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多次爆发经济危机。
因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国与国之间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资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特别是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即以“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
1914年,战争首先在欧洲爆发(意大利为了己方的利益最终倒向了“协约国”),随后战火波及亚、非,战争直到1918年11月宣告结束,事实上战火并未能马上熄灭,仍然在世界某些角落继续燃烧。
一战爆发之后,当时中国主政的北洋政府于1914年8月宣布中立。
但邻邦日本却于同月对德宣战。
接着,日英联军向盘踞在山东的德军发起进攻。
在攻占青岛之战中,日军出动了三万人,三十九艘战舰,英军出动了一千五百人,两艘战舰。
而德军在山东青岛仅拥有五千人及五艘战舰。
德军寡不敌众,向日英联军投降。
日、英、德在山东交战时,北洋政府实际上按日俄战争的先例,保持了中立。
日英对德的军事行动局限于山东。
山东战事结束之后,德奥在华仍旧据有天津、汉口等租界,并保持着驻军。
1917年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北洋政府步各国后尘对德宣战。
(此时袁世凯因为称帝而在全国的一片反对声中死亡,北洋政府的首脑接连换人,外交政策亦有变化)
北洋政府在对德宣战的同时,马上出兵收回了德奥二国在中国境内的租界。
(包括天津和汉口)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驻军被北洋军勒令解除武装,其武器被没收;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兵营也被北洋军接管,其士兵被监视。
至此,自日英出兵山东之后,德国在华残留的兵力被北洋军彻底清除。
同时,德奥二国与满清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不再被北洋政府承认,其治外法权被撤销。
每年付给德奥二国的庚子赔款亦被北洋政府一笔钩销。
(战后,北洋政府于和德国于1921年5月20日订立协约,德国声明取消在华特权。
“此协议为中国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以来,第一次缔造的平等条约。
”《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王世杰、吴庆育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俄国革命的诱因。
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退出协约国,并与德国单独媾和。
俄德两国于1918年3月3日签定和约,俄国宣布退出战争。
苏俄退出战争之举在政治上是冒着重大风险的,德国把苏俄当战败国看待,而协约国则认为苏俄与德国单独媾和是背信弃义的行为。
苏俄在国际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俄国局势动荡不安,内战风起云涌。
其国内新旧两派的冲突甚至波及到了在华的俄人。
并直接导致了北洋政府收回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的管理权。
“欧战未开之前,俄国驻防哈尔滨之军队约三万左右,守备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之军队约六万左右,及其与德奥开战之后,这种军队大部分开赴于欧西战场,其残留北满之军队,自俄国革命后,分为新旧两派,屡起冲突,不能融洽。
至民国六年冬,冲突之形势益急,哈尔滨总领事馆兼中东铁路督办霍尔哇拖系旧党首领,失其统率能力,至不能维持秩序。
吉林地方官恐酿成变化。
由师长高士滨于民国七年一月十日拂晓,率军围俄营,迫令解除武装,由霍尔哇拖将乱兵送回俄境。
所有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之守备,改由中国军队负责。
自是,俄国北满铁路守备权为中国收回”(《中华民国丛书》第一编之《中国近时外交史》第608页,刘彦著》)
北洋军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以陶祥贵为中东铁路一带警备司令,么培珍为副司令,高士滨为会办。
除原有么培珍团长率两营及学生兵在哈尔滨布防之外,还加派了三营兵力分别驻在哈埠、阿城、海林。
其中在1917年12月26日的行动中,就有四千俄军被解除武装。
此后还多次遣散俄人擅自召集的士兵。
北洋军对中东铁路一带俄军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协约国的支持。
各国还认为倘若中国的兵力不足应付时,协约国将以武力支持。
在民国七年至九年间,中国除收回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的管理权之外,还收回了长期被俄国人把持的哈尔滨行政权及警察权。
同时,俄国在汉口及天津的租界及治外法权亦被中国政府收回。
庚子赔款及其年额,均以俄国特多,在此期间,亦被一笔钩销。
当时同盟国有二十多万战俘滞留在西伯利亚。
苏俄与德国单独媾和之后,协约国担心苏俄会将海参崴的军需品售与这些战俘,用来对付亲协约国的捷克兵团。
甚至担心这些战俘会侵占西伯利亚——这成了协约国决定出兵西伯利亚的借口之一。
总之,英法美日等国为了巩固对德作战的后方,也为了角逐远东的利益,决定共同出兵西伯利亚。
这次军事行动,北洋政府亦派兵参与其中。
1918年4月,北洋海军首先从上海出发进驻海参崴,陆军也随之出兵。
北洋军队出征西伯利亚的序列如下:
海军代将:林建章
(一)海军:海容号巡洋舰(标准排水量29500吨、主机功率7500马力、航速195节、航载火炮22门、鱼雷发射器1具、全舰官兵253名)
(二)陆军:驻崴支队(共3000人,由第九师三十三团第一、第二、第三营及三十五团第一营和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各一个连组成)
北洋军在西伯利亚主要分驻海参崴、双城子、伯力、绥芬河等地,担任护路、护港等警备工作。
其间并没有经历大的战斗,完成任务后于1921年陆续回国。
巧合的是,就在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亚期间,苏俄多次宣扬要取消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要放弃在华特权。
北洋政府还有以下的参战措施:一,运大量粮食给协约国;二,向欧洲输出华工约十一万五千人;三,派出一个军事调查团至法国,组织督办参战事务处;四,与日本签订《中日陆、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18年签订,1921年取消)五,大规模筹组“参战军”。
(当“参战军”组建完毕时,一战已经宣告结束,北洋政府遂改之为“边防军”)其“参战军”序列如下:参战督办:段祺瑞
参战军训练处:靳云鹏
参战军教导团:陈文运
参战军士教导团:曲同丰
参战第一师师长:曲同丰
参战第二师师长:马良
参战第三师师长:陈文运
在此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政府收复外蒙的军事行动。
根据1915年的《中俄蒙协约》的规定,外蒙自治,中国虽为外蒙的宗主国,但中国军队不能进入外蒙。
俄国革命之后局势动荡不安,外蒙暂时失去了靠山,经济陷入困境,便重新向中国靠拢。
当时北洋政府派驻外蒙的都护使兼库伦办事大员陈毅乘机与外蒙当局商议派兵进入外蒙。
1918年6月北京政府派
绥远高在田团长率领马队两营改称步兵一营进入外蒙,并于1919年3月进入库伦。
另外,都护使兼库伦办事大员陈毅亦在当年出兵逐渐收复乌梁海地方及科布尔所属的蒙旗。
外蒙局势发展最终促成北洋政府宣告取消外蒙自治,并派徐树铮将军率兵调防外蒙。
徐树铮当时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总司令,隶属段祺瑞的督办边防事务处,而督办边防事务处就是于1919年7月20日由督办参战事务处改编而成。
徐树铮将军率领由准备对德作战的参战军改编而成的边防军成功进驻外蒙。
因为《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有以下内容:“中日两国各派遣其军之一部对于贝加尔州及黑龙州各取军事行动,其任务在救援捷克斯拉夫克军,并排除德、奥两国及为之援助之势力,行动于该方面之中国军队应由日本军司令指挥;中国军队之一部应于库伦至贝加尔湖方面行动,如中国于该方面希望日军参加,日本亦可派往,并由中国军司令官指挥,中部蒙古以西之边境应由中国自行巩固防备。
”所以北洋政府出兵收复外蒙,亦可视作是配合协约国在西伯利亚的军事行动。
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名义上是盟友。
其实野心勃勃的日本处处与北洋政府为难。
就以北洋政府收复外蒙为例,日本把外蒙取消自治视为其经营外蒙的重大挫折。
日本政府阴谋重新恢复外蒙自治,并把外蒙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遂暗中支持俄国白匪、蒙匪乘北洋直皖内讧之机,于1921年12月占领库伦,据说蒙匪军中的日本指挥官有六十多人。
随后苏军亦以追剿白匪为名进入库伦,成立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日本对外蒙的干涉致使外蒙最终沦入苏俄之手。
日本的野心并不局限于外蒙,本来按照协约国原定的出兵西伯利亚的决议,各国出兵的人数应以七千为限。
但日本人一开始经海参崴出兵即达一万多人,而散布在中国东三省的士兵尚有数万,日本企图乘机扩展的野心昭然若揭。
1920年3月12日,日俄军队在俄领土庙街发生冲突。
北洋军队正有军舰四艘停于该处,日军事后指责北洋军舰曾炮击日本军民,而且还供给俄军以武器弹药,从而将北洋军舰兵丁及侨民五千多人围困在麻郭地方,后经北洋政府与日本政府协商得到解决。
日本还企图重新霸占中东路权,擅自把军队开入北满中东路沿线地带,与护路的北洋军为难,双方多次发生冲突。
日本向协约国提出要求把中东路沿线的北洋军置于日本西伯利亚干涉军司令大谷的指挥之下,但被拒绝。
日本遂暗中唆使俄国白匪在中东路沿线捣乱,制造北洋军无力维持中东路秩序的假象。
日本在凡尔塞会议上提出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北洋政府没有签字。
而国内人民则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中国人民不想当傀儡,但中国的崛起不符合日本控制东亚的根本利益,尽管一战已经结束,未来的中日之战将不可避免。
主要参考书刊:
《近代中国史》郭廷以著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王云生辑
《中华民国外交史》张忠绂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参战军》郭凤宏著《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王世杰、吴庆育著《中国近时外交史》刘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