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摘要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揭露性报道经营媒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开始注重“经营”,以接受市场的检验,争取读者眼球而非官方的完全满意来维护媒体的发展与生存。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掀起了中国媒体的“扒粪运动”,这一改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争相设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较充分的发挥。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的设置成功,使全国各类媒体群起跟之。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注意,甚至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成为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媒体勇敢揭发黑心企业,替消费者维权的标志。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耸动性的新闻题材,使得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责任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试图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 揭露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揭露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从读者心理学来讲,负面报道要比正面报道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作为负面报道的揭露性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正面报道,它拥有偏离于常态的独特性,在“新闻堆”中比较新鲜、醒目,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能抢先一步抓住受众眼球。这有利于媒体知名度的建立,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其次,新闻传播学有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体的期待是“解闷”(休闲和心理调适)、“解气”(舆论监督和社会宣泄)、“解惑”(与新闻和资讯相关的意义系统的提供和指导)。而揭露性报道正好可以满足受众“解气”的需求。“在社会功能上也起到了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的作用。”这有利于媒体影响力的建立,更赢得读者的青睐。

最后,揭露性报道还能为媒体带来经济收益。一方面,揭露性报道为媒体抓住了受众的眼球,也就为媒体赢得了广告主的“钱袋”;另一方面,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揭露性报道做得成功能快速打造出媒体的影响力,使得媒体拥有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始资本。通过合理经营,能为媒体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2 揭露性报道的负面效应

2.1 做揭露性报道需要必要的“背景”支持

揭露性报道多是“揭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阻力要比正常的新闻采访多得多,“碰壁”

更是家常便饭,而且,揭露性报道完成后又会得罪许多实体和个人,靠单个的新闻工作者无法单独完成和承受这一切,这就要求媒体能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后台支持)。另外,媒体需要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保证揭露性报道的题材源源不断,使得新闻资源不至于枯竭。以《财经》杂志的成功为例,它靠着揭露性报道迅速走红,但是它的显赫与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它的投资方——“联办”的半官方背景,为其提供了强硬的后台,也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信息。领导人胡舒立的新闻理念以及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网也是别的财经媒体所无法复制的。

2.2 媒体做揭露性报道需要付出高成本和高代价

做揭露性报道需要付出高成本。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看:一是做揭露性报道需要做大量的采访、调查、取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持,揭露性报道要么做不完善,要么做不彻底。由于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是“隐藏”着的,就需要先“挖掘”出来再加以报道,比起一般性报道来,揭露性报道多了一个“挖掘”的过程,“挖掘”需要采访、调查、取证,这就需要付出比一般性报道更多的成本。二是由于很多时候这样的“隐藏”是人为造成的,因此,在“挖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许多人为的阻力,这又增加了揭露性报道的成本。三是随着媒体一窝蜂的跟进,以及各种法律、制度逐渐健全、完善,各种违规性操作以及黑幕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搜寻、挖掘“黑幕”的成本将会越来越大。做揭露性报道需要付出高代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因为揭露性报道多是批判性质的,所以,常常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媒体稍有疏忽,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周密、彻底,就会招来“官司”。偶尔的一两场官司或许会提高媒体的知名度,但过多卷进官司,则百害而无一利。既影响媒体声誉,又影响媒体的正常运转,处理不好会给媒体带来动荡与危机。二是如果揭露性报道针对的是某个经济实体,那么,还有可能会影响到该经济实体在本媒体上的广告投放,给媒体带来经济损失。2.3 过度的揭露性报道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首先,由于媒体对信息的承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一个媒体的揭露性报道过多,相应的就会使媒体的主流内容减少。而主流内容才是办好一个主流媒体、权威媒体最不可缺少的支柱。如果一味地为“揭露”而“揭露”,就会使媒体“揭露”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琐细、零散,离人们的生活重点越来越远,让媒体变得偏激、浅薄、浮躁。这不是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风范。主流媒体应当拥有一种大气,“立足时代,直面社会,不要远离社会生活焦点的琐碎。”就像人们评价《南方周末》一样:“浅、偏、露是其致命缺陷。缺少的是高屋建瓴的指引力和思想厚度。而公信力、责任感、正义感是一份严肃报纸的坚硬内核。”

其次,如果媒体以揭露性报道为特色,就会使揭露性报道泛化,重者会使媒体的不实报道越来越多;轻者,使媒体容易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社会,搀杂了媒体情感之后,再去观察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就易削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2.4 揭露性报道不当会使媒体承担额外的负担

揭露性报道不当会把许多媒体“引上了歧途:让媒体承担了一份本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就像《焦点访谈》对外界说的那样,媒体不是法院,不是检察院,也不是政府。媒体永远代替不了政府,媒体只是媒体,只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传承社会遗产和娱乐的功能。所以,揭露性报道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揭露性报道太多或不当,会使媒体陷入额外的负担中,而不能专注于本职职能的发挥。

3 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

美国《财富》杂志的做法值得研究:“杂志发展前期可以通过一系列揭露问题的…负面报道?吸引眼球,积聚资源;但随着自身的发展,应不断增加经验类问题的比重。这是因为前期…负面?新闻比正面报道更容易引起公众注意,打造媒体自身品牌形象;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负面报道?的采编成本会增加,收益却在下降,打造媒体品牌的其他途径会增多。杂志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后,读者对其可借鉴、学习内容的期望值会上升,也就希望看到其他方面的文章。”那么,怎么平衡揭露性报道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怎样处理揭露性报道?笔者认为: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

策划时要注意防止揭露性报道的泛化,在报道的“量”上要适度;在处理揭露性报道时在“质”上更要把握好适当的“度”。一是要有政治敏锐性。明白揭露性报道根本出发点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改革深化,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二是要有大局观。在选题时要考虑到披露的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和全局意义。三是要掌握揭露性报道的角度以及批评的分寸,以达到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的最佳效果。揭露性报道最终应该是促进问题的解决,完善有关部门的工作,或者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如果揭露性报道的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引起社会的不安定,那么这样的揭露性报道就背离了舆论监督的初衷。

在这里,探讨式批评报道不失为媒体在进行揭露性报道时采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能保证批评的质量和效果。好处有三:一是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确保了批评的适度适量。“多对事、少对人”,能最大程度地尊重被报道者的权利,能有力地争取监督对象的配合,促进问题的解决。二是探讨式批评报道摆正了媒体在批评报道中的位置。“多给信息,少下结论”,能有效防止利用新闻工具进行媒介审判,避免出现新闻媒介妨碍司法的现象。三是探讨式批评报道尊重了受众对问题的判断能力,把舆论评判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受众,让受众成为舆论监督的实质性主角,有效防止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4.1 要“有理”

所谓“有理”,就是在做揭露性报道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考虑问题要周全。客观、公正、全面,是所有新闻报道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揭露”不等于主观批判,被揭露者也不见得一无是处。所以,一定要立足现实,有理有据。材料一定要掌握全面,评判也一定要公正、客观。做揭露性报道,媒体一定还要做到周全:既要替自己考虑周全,增强法律意识,不惧艰苦,寻找、保存好原始采访、调查材料,做好当被告的充分准备;又要替新闻工作人员考虑周全,保护好一线记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他们的坚强后盾。

4.2 要“有利”

所谓“有利”,就是媒体在做揭露性报道时,要时刻把握一个准则:揭露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复杂化。穆青前辈对此有经典的说法:“批判是为了进步,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这是舆论监督的目的所在。”像过去那样,一篇揭露性报道毁掉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是极其不成熟、也不可取的做法。

4.3 要“有节”

所谓“有节”,就是要注意防止揭露性报道的泛化,在揭露性报道时应当注重主流化。主流传媒的基本风格应该是理性和建设性的。揭露性报道可以为媒体赢得眼球、树立声誉,却不能最终帮媒体赢得主流地位。做揭露性报道应当立足于对社会发展起长效作用;避免琐细、零散化;所针对的应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时代发展的…问题单子?联系在一起”,“揭示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单子”,这才是试图成为主流传媒的媒体所应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郭钦.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史上“扒粪运动”引发的思考[J].新闻前哨,2003(2)

2 冯露.浅谈批评报道的选择艺术[J].记者摇篮,2004(2)

3 李文.问题性报道及其兴起的原因[J].新闻战线,2004(3)

4 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5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6 禹建强.媒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 孙燕君.期刊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8-11-08T15:04:36.1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作者:尹瑞凤 [导读] 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只要制作科学合理,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完成阅读鉴赏、审美活动都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小学266101 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只要制作科学合理,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完成阅读鉴赏、审美活动都有积极的辅助作用。但目前由于软件的制约,制作者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深入,使得语文多媒体课件,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我们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不应简单地再现文本,做低层次的无效劳动,而应深入阅读文章,进行再创造;不应把课件制成线性操作,成为演示、展示课件,而应制成点式分布应用,有效推动课堂;不应强调理解的单一性,而应强调师生的互动,内容的多解,小学语文智能的协调发展等。只有如此,多媒体课件才会给小学语文课插上飞翔翅膀,让她飞得更高更远。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应是文章理解的再创造 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小学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借用多媒体授课,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或是创设情境,建立更为丰富、具体直观的感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目前我们不少小学语文课件,仅仅停留在文本的“搬运”,或简易“移植”上,低层次的重复。再现他们已知的东西,或课本上可以直接阅读的内容。试想,一个只有作者简介,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知识巩固练习,知识迁移练习的课件,又怎能吸引学生呢?这不就是将“白纸黑字”,变成了“彩屏亮字”而已吗?像这样的课件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将直接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学内容的肤浅,将再一次挫伤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又一次熄灭学生在信息技术下重新燃起的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热情,击碎他们的小学语文梦想。 我在反思,学生为什么漠视我们如此图文皆备的课件呢?是不是我们教师一厢情愿,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在制作,全然没有顾及文本的特点,全然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实际水平;是不是我们的制作只是低层次的简单再现,并非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度创造,并非在学生实际水平上去理解设计。 二、多媒体课件操作,应设计为点式分布,多向操作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听老师公开课。教者事先多数精心制作课件,设计好了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有些事先也演练过,但临场的紧张,设计的线性操作,使用的失误,都使得教者手忙脚乱,让课堂变得散乱,尽管教者有谦恭的风范,在出现差错时,能及时道歉,但能改变课堂过程不流畅的过失吗?能挽救“重播”给学生兴趣的挫伤吗? 目前,大多数教学课件中往往预设了演示程序,而在教学中演示程序又等同了实际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课件的内容设计越细致,可能对教学的制约性越强。因此,要运用信息技术把教学课件中的演示程序设为点式而非线性的,能够随机调用独立的教学资源。可能,我们在埋怨自己操作失当;可能,我们在埋怨软件的缺陷;可能,我们在责怪制作水平的低下。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如消防设施的设计一样,应有多个出入口,不应把课件设计成操作的唯一性,因为教学时机的突发性,教学内容随学生理解水平的跳跃,若单向操作,都将使课堂尴尬,失去应用的作用。设计要灵活多样,操作才能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才不至于“自古华山一条道”。 三、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内容理解的多义性,教学的互动,智能并举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往往是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反复咏叹,以在“涵泳”中求“深入”。这是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我们不少课件制作者,使用者,简化了或简化掉了这个过程,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要求学生迅速得出答案,而忽略了与学生“涵泳”的游戏,“深入”的过程,更有性急者,越俎代疱,给出唯一的权威性的答案。殊不知,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真正触及到语言文字层面,改变和加强学生对关键性语言的理解时,音像资源,多媒体课件才不会成为摆放。再者,每一个学生都必然带着自己特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兴趣进入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以我们就有可能得到多个不同的理解。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就等同扼杀学生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追求千人一面。 还必须一提的就是“互动”,“互动”可能是目前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拓得最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开拓的方面。教师固然可以利用课件配合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的平台,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的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才能使学生智能并举,这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最根本的追求。 四、多媒体课件应有审美情趣 课件由片头→课件标题→主界面→ 课堂教学内容→ 片尾等组成。首先呈现给用户的是片头,做的片头是关键,片头就是用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尤其在欢迎画面出现的同时其音乐搭配要适当,能一开始就让学习者进入状态,让他们看了片头就感觉到课件值得去使用,能从中学到知识又得到乐趣。这就说明如果一个课件制作者不懂得什么是美,那他不可能制作出一个精美的课件。美是社会生活中艺术实践经验的体现;随心所欲,自以为是则会歪曲美的含义。在审美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体现审美心理活动的主体,社会审美和艺术实践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他们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形成完整的审美系统,我们不能光强调艺术美,还有生活美,应该把生活美看作艺术的源泉。 总之,我的反思不在批判,而在促进,希望我们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良性快捷的发展,以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学生姓名何芷睿 学号1408050110 专业班级工业设计141 指导教师谢秀华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一.现代传媒解释 传媒就是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

总称,如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刊、杂志、报纸),而自从计算机的普及化,网上媒体在计算机网络中亦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媒体。而现代传媒主要指网络通信,电视,电话等媒介。二.实践报告 调查对象:辽宁科技大学学生 调查时间:2016年7月20日~2016年9月1日 调查地点:辽宁省鞍山市辽宁科技大学 调查范围:辽宁科技大学内随机采访的学生 调查主题:现代传媒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人群的影响 调查内容:1.您主要使用哪种传媒形式? 2.是否使用报纸作为传媒工具及报纸对您的影响? 3.是否使用电视作为传媒工具及电视对您的影响? 4.是否使用广播作为传媒工具及广播对您的影响? 5.是否使用网络作为传媒工具及网络对您的影响? 6.是否使用电影作为传媒工具及电影对您的影响? 调查结果: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访问和调查,共发问卷60份,回收56份,回收率为93.34%,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92.86%。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均满足统计学的要求。 问题一调查结果:当代青年中使用报纸作为传媒工具的仅有0.5%。使用广播作为传媒工具的仅有2.3%使用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有4.2%使用网络的最多93%。可见当代大学生中新型的网络传媒技

教学媒体选择的模型

教学媒体选择的模型 人们在大量的媒体应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选择媒体的方法、程式或模型,这里主要介绍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和流程图四种模型。 (1)问题表 问题表实际上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来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情景的媒体。 下面的一组问题便是例子: ●所需媒体是用来提供感性材料还是提供练习条件?该媒体是用于辅助集体讲授还 是用于个别化学习? ●媒体材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吗? ●教学内容是否要作图解或图示的处理? ●视觉内容是用静止图象还是活动图像来呈现? ●活动图像要不要配音?是用电影还是录像来表达视听结合的活动图像? ●有没有现成的电影或录像以及放映条件? 问题表列出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可多可少;可按逻辑排序,也可不按逻辑排序。这种模型出现较早,并为其他一些选择模型提供了基础。 (2)流程图 流程图建立在问题表模型的基础上。它将选择过程分解成一套按序排列的步骤,每一步骤都设有一个问题,由选择者回答“是”或“否”,然后按逻辑被引入不同的分支。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就会有一种或一组媒体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特定教学情景的媒体。 媒体选择的流程图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设计成各种形式。下面介绍几组不同的媒体选择流程图。 ●三种教/学模式的媒体选择流程图。 集体授课的媒体选择流程图

罗密斯德斯基选择视觉媒体的流程图。 流程图是辅助教学媒体选择的很好的工具,它为教师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了思维步骤和明确指向。 (3)矩阵式

矩阵式通常是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教学功能和其他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判尺度可用“适宜”与否、“高、中、低”等文字表示,也可用数字和字母符号表示。 ●加涅提出的常用媒体教学功能表。 矩阵式媒体选择表 实物 演示 口头 传播 印刷 媒体 静止 图像 活动 图像 有声 电影 教学 机器呈现刺激Y Li Li Y Y Y Y 引导注意和其他活动N Y Y N N Y Y 提供所期望行为的规范Li Y Y Li Li Y Y 提供外部刺激Li Y Y Li Li Y Y 指导思维N Y Y N N Y Y 产生迁移Li Y Li Li Li Li Li 评定成绩N Y Y N N Y Y 提供反馈Li Y Y N Li Y Y ●威廉?艾伦的关于教学媒体的种类和目标的关系矩阵。 威廉·艾伦(Willian Allen)根据“教学设计取决于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学媒体的功能高低是相对于一定的学习目标而言的”观点,设计建立了一个关于教学媒体的种类和目标的关系矩阵。见下表。 这种程序通过表格排列,能把教学媒体与教学任务、学习目标或者其他的一些相关因素的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使选择者一目了然,便于选择。 矩阵式通常是两维排列,除了两维矩阵外,还有“一维分类”和“多维排列”的媒体选择方法。前者如比较受推崇的戴尔(E.Dale)的“经验之塔”,它将教学媒体按其所能提供功能 种类

智慧树2019《现代传媒与批判性思维》答案知到章节测试题答案

智慧树2019《现代传媒与批判性思维》答案知到章节测试题答案 大学生知到app智慧树《现代传媒与批判性思维》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实际上,新闻、纪录片电影、某些电视剧、广告等媒介内容是真实的,或非常接近真实,很多受众把它们视为真实而接受。这段话支持的观点是( )。 A:媒介内容对受众的没有影响 B:媒介内容对受众的影响有限或者微小 C:媒介内容对受众有较大影响 正确答案:媒介内容对受众有较大影响 2、媒介有限效果理论代表人物是( )。 A: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B:马歇尔?麦克卢汉 C:詹姆斯?凯利 正确答案: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3、“媒介素养”( media literacy) 理念肇始于( )。 A:20世纪20 年代 B:20世纪30 年代 C:20世纪50 年代 正确答案:20世纪30 年代

4、在过去几十年间,媒介素养历经了“范式转移”的变化,其在人与人、境域与境域.以及时代与时代之间经历了旅行可归纳的范式共有( )。 A:六次 B:三次 C:四次 正确答案:四次 5、最有生命力的假设是新闻和真相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的区分。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一章 1、在印刷机发明以前古代传播时代,主要使用的传播形式是( )。 A:单向直线模式 B:双向立体式模式 C:交互性较强的传播模式 正确答案:单向直线模式 2、提出:“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观点的学者是( )。 A:威尔伯?施拉姆 B:马歇尔?麦克卢汉 C:哈罗德?拉斯韦尔

正确答案:马歇尔?麦克卢汉 3、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是一次考验信源推送者态度和温度力量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尼克松和肯尼迪进行了美国大选历史上第一次电视辩论,使形象包装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主要使用的社交媒体是( )。 A:微博 B:Facebook C:Twitter D:腾讯QQ 正确答案:Facebook,Twitter --------------------------------------------------------------------------

媒体报道策划方案

媒体报道策划方案 最新发布的《媒体报道策划方案》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篇一新闻报道策划案例 “双十一”电商盛宴的报道策划——以报纸为策划载体前言 “双十一”即每年的11月11日,20XX年以前的这一天仅仅是被冠以“光棍节”的称号。但是在20XX年,天猫(淘宝)开始在11月11日举办促销活动,最早的出发点是要打造一个属于淘宝商城的节日,开发一个吸引消费者的新窗口。尽管光棍节处于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的中间“淡季”,但巨大的让利折扣还是吸引了大量的网购群体。截止到20XX年,双十一已经成为了电商消费节的代名词,参与的平台从最初的淘宝到现在的天猫、京东、易迅、当当、国美和苏宁易购,在网络商家相互较劲拼低价的时候,这一天俨然成为了全民疯狂购物日。 一、可行性分析 (一)行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仍处于发展阶段,追求廉价多销。双十一的出现加快了电商平台的发展,集中的销售大大降低了库存,对传统的线下销售提出了巨大挑战,这也无疑会对传统零售业的发展模式带来影响。同时过于于密集的销售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节前节后的订单“空窗”、巨大的物流压力和支付压力以及商家的提前提价的不实行为,都值得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二)受众分析 在原有报纸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网购群体以及关注我国电商发展的群体。 (三)经费分析

可以联系电商平台进行广告宣传,与前期造势相组合,利用广告来源增加经费。同时也可以举办招商活动,寻求赞助支持。 二、具体报道内容 (一)前期准备 1、市场调研 以问卷的形式对网购群体进行采访,主要收集消费群体对双十一的关注度以及期待值。同时注意各大电商的库存情况,追踪其宣传造势活动,注意不同平台间的差异化,抓住各家的特色。 2、范文TOP100前期造势 在社会新闻版面进行提前宣传“双十一”来了你准备好了吗?可以具体采访一些有资深网购经验的卖家以及卖家,分享他们的看法和以往的经历,将前期调研数据引入进去。然后联系不同电商促销活动的负责人,介绍他们的促销战略及筹备情况。 (二)前期报道 报道主题双十一——电商们的盛宴 报道定位两篇消息报道 第一篇报道的侧重点在于数据的分析,重点突出时间、交易量,尤其是在双十一的前几个小时,同时注意与上一年的数据相对比。大体形式为“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淘宝“双十一”交易额突破1亿只用了55秒;达到10亿用了6分7秒;50亿用了38分钟;凌晨549,阿里当日交易额突破100亿;1339达200亿元;1731突破250亿”(20XX年)。 第二篇报道的侧重点在于统计卖家的销售情况以及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

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

群体性事件 应急处置方案 为了及时有效处置好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根 据上级政府的规定,结合我居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要求,积极稳妥 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正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基 本概念、等级和处置原则,规范处置群体性组织指挥机构、力量调度、装备配置、现场处置行为。力争做到对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二、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 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根源是利益矛盾问题, 表达的是利益诉求,表现为聚众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形式。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是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行为:①聚 众冲击、围堵党政军机关、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的;②聚众堵塞国家 干线公路及重要交通枢纽的;③聚众阻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施工的; ④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及经营场所物资的; ⑤违法聚众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引起跨地区、跨行业连锁反应的; ⑥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宗教活动;⑦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的大规模事件;

⑧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械斗及打、砸、抢、烧事件; ⑨敌对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策划的大规模非法聚集活动;⑩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活动或行为。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成立黎明居委会群体性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其他居工作人员为成员。综治主任为处置应急小组长,处置应急组长负责现场疏导工作,在处置过程中,及时向上级领导反馈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按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置。 四、处置方法 接到群体性事件报告,处置领导小组要迅速安排相关负责人快速赶赴现场,要正确把握“四不”,即不懂政策没有经验的人不要派;导致群众情绪激化的话不要说;不符合政策、法律的态不要表;通过努力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不要开,防止造成工作被动。 1、征用土地和农民负担等方面而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根据掌握的信息,排出中间主要人,然后通组织干部单个做思想工作,必要时请上级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对造成损失的违法人员,在现场注意观察其动向,一方面让其慑于法律的威严,另一方面为打击、处理提供依据。 2、针对非正常死亡或医疗事故等引发的闹丧和冲砸事件的处置。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河口镇袁家沟口小学夏安朝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使教学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优化数学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使我们的教学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便于信息的存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小学生天生好玩、好动,特别是对动画非常感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恰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活动变为生动有趣的动画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愉悦、欲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为此,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们广泛运用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教师们为将自己数学课堂打造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为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然而,并不是每位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就能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就要看我们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有没有效,运用有效,就能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很好的辅助作用,使课堂更加有效果,运用不恰当,则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相反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是单纯的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或用几张图片制作一个课件播放给学生看就可以产生效果的。其一下载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其二有些教学环节需要课件演示配合实践操作,下载的课件我们不一定能找到与课件一样的教具,不一定适合实际的实践操作所用。其三制作的课件要合课本内容及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学习。其四我们的教学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整堂都是播放课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个辅助课堂的教学手段,不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要

现代传媒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冲击

现代传媒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摘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的个体从孕育、诞生到长大成人,有相当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1~7岁只占人生的10%,却完成了人生70%的习得。家庭生活与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研究证明,一个人成年之后心理健康的程度、人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早年家庭生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而人们强调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媒权威性 然而现代传媒时代,孩子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它改变了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如今影响孩子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主要力量已经不是书籍,不是家长,更不是老师,而是大家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影响的现代媒体。现代媒体成了改变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神奇力量。 有人指出,现代媒体已经成为继学校、家庭、社会后的第四大教育因素,直接导致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给传统家庭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具体地讲,现代传媒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现代传媒的空前挑战

几千年来,人们长期固守着传统家庭教育不变的模式。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总是扮演主角,孩子永远是配角。家长的话对孩子来说,总是最高的权威,孩子是必须言听计从的。在纸质媒体时代的家庭中,孩子主要是通过父母等成年人的传授来认识世界,家长作为家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 但是,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家庭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的“坚冰”宣告已被打破。由于现代传媒的便捷快速,电子媒介成为儿童资讯和知识的重大来源。孩子们就像一群英勇无畏的“旅行者”,他们能自己猎取所感兴趣的各种信息,探寻知识与经验的“宝藏”,同成年人共享多维的信息资源。他们通过媒介所了解的知识和信息甚至在某些地方比父母更多,“问父母不如问网络”,家长的知识有限,网络无限,上网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孩子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 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现代传媒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指出:“如果青少年把网络作为获取社会认知的基本工具,社会评价的权威影响在他们心中就会进一步削减。”。由

媒体宣传报道工作

媒体宣传报道工作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天价婚礼、天价服装、名车豪宅等的报道占据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不少版面和时段,什么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国富豪排行榜等常常抢人眼球,震人耳膜,实在有些泛滥。笔者不是想要“封-杀”这样的报道,只是觉得凡事都要“有度”,超过了“度”容易让人引起误解,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享用“天价食品”、“天价服装”、“名车豪宅”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和“天价”相比,绝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并不高,消费能力毕竟不强。这样的宣传报道多了,对于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不利的。其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盛行,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据宁波日报报道,xx年3月份,浙江宁波江北区有6个少年拿了家里的10万元钱离家出走,家长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6个孩子却是游完了杭州,再游上海。这些,除了自身原因之外,恐怕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这方面宣传报道的影响不无联系。 那么,媒体为什么会如此热衷此类报道呢?一是吸引眼球,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二是只顾经济效应,不顾社会效应;三是人云亦云,缺乏创新意识。其实,媒体在报道名人辉煌成功的一面时,还应该报道他们的艰苦奋斗史及良好的修养习惯等。xx年11月14日,周其凤担任北大校长。有的媒体不但报道他上任的情况,还介绍了他幼年贫困的家庭生活和艰难的求学经历。这样就会在消除社会浮躁风气的同时,帮助青少年克服盲从、攀比的心理,踏踏实实地学习和生活。

笔者不禁想起德国默克尔访问南京时的情形。据现代快报报道,默克尔在访问期间,有两个“生活细节”让南京人难以忘怀,一是不住3万多元一夜的总统套房,而住1700元一夜的普通豪华套间;二是吃早餐在取一种燕麦面包时,不小心将一片面包掉在地上,按照惯例,酒店的工作人员会帮客人捡起来换一个,而默克尔却拒绝帮助,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那片面包,放在自己的餐盘里……这条消息,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深受感动。 尽管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多多,但媒体强化勤俭节约美德的宣传,对于培养国人良好的节俭习惯,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无疑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扩展阅读篇】 工作总结格式一般分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署名四部分。 (1)标题。一般是根据工作总结的中心内容、目的要求、总结方向来定。同一事物因工作总结的方向——侧重点不同其标题也就不同。工作总结标题有单标题,也有双标题。字迹要醒目。单标题就是只有一个题目,如《我省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一般说,工作总结的标题由工作总结的单位名称、工作总结的时间、工作总结的内容或种类三部分组成。如“××市化工厂1995年度生产工作总结”“××市××研究所1995年度工作总结”也可以省略其中一部分,如:“三季度工作总结”,省略了单位名称。毛泽东的《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其标题不仅省略了总结的单位名称,也省略了时限。双标题就是分正副标题。正标题往往是揭示主题——即

浅谈多媒体在口语交际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口语交际中的运用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小学赵磊 内容摘要: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多媒体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内容,还有利于他们现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逼真、更生动。 关键词: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挥想象、加强训练、 正文: “口语交际”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的初步训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儿童从四、五岁到九、十岁,他们的模仿力和记忆力都很强,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在这一阶段,训练的形式和方法会直接影响整个训练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学探究中,发现如果在低年级“口语交际”训练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利用它的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再现性等特点和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能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调动参与训练的积极性,降低训练的难度,从而取得其它媒体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不者不如乐之者”。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较直观、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使参与活动成为自己的迫切要求。在传统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都是利用教材中精美的插图,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弱点,幻灯投影不易表现事物的运动,电视录像缺乏灵活的交互功能,更谈不上智能化,孩子们的说话积极性当然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而多媒体博采众长,将多种媒体优势集于一身,并且有着灵活的交互功能。 比如小语第二册练习2的口语交际训练《春天来了》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言语交际的练习。我使用多媒体,配上轻快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学生乐于从中认识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因而能把画面中的美丽景色描绘得详细而有趣。当图中的燕子、小鱼、青蛙,一群欢蹦乱跳的孩子们以形象活泼的动画形式出现时,他们感受到了

全媒体新闻采写练习试卷

练习题一 一.单选(10/2)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新闻价 值) 2.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假惺惺”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 与(是否尊重事实) 3.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不受答案的限制) 4.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5.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除了新闻性,时效性,广泛性, 连续性,多样性外,还有(灵活性) 6.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决 定报道的质量) 7.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这是(找本人核实) 8.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做(易地采访) 9.作为报道原则与写作技巧,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最显著的标志是(用事实说话) 10.导语中进行今昔,新旧,正反,是非,优劣,得失纵横等两相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以突出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被称为(对比式导语) 二.判断题(错误要修改并说明理由)(10/2) 1.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是指新闻的5W(错) 正确: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的五要素是5W 2.全媒体是指新媒体(错) 正确: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 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 之间的融合,全媒体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3.新闻敏感是指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即新闻敏感力(正确) 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 须真实。(正确) 5.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 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字,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正确) 6.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 简称5W1H。(正确) 7.报道动机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 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与出发点,吃透上下 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错) 正确: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与出发点,吃 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8.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晒衣绳式导 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正确) 9.新闻背景的穿插安排可以是消息的主题部分,尾部或导语中。(正确) 10.狭义的新闻指通讯报道(错误) 正确: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 11.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评述及其所属品种。(正确)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介亦译作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印刷手段的报刊媒介、电子手段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及现在的因特网新媒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要是依托第一媒介,即印刷媒介——报刊来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历程,中国的传媒业也迎来了与祖国共同成长发展的花甲之庆。 这六十年间,传媒业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辉煌。仅以报纸为例。1950年全国出版各类报纸336家,期发总数230万份;到2008年增加到1943家,期发总数达到21154.79万份。一个甲子的时间,报纸增加了1803家,增长了12.88倍;期发总数增加20924.79万份,增长了90.98倍。中国传媒业这种跨越性的、超常规的发展,生动地显示出支撑传媒业发展的共和国社会制度和基本国策的正确、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以及人们对传媒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改革和开放推进传媒业有序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经济恢复和紧张的经济制度改革向传媒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宣传和报道的繁重任务,传媒自身也在改革和发展的洪流中大踏步地向前推进。 新闻批评与报纸监督,从提高认识、形成制度到初杀腐败、形成风气,

是新中国传媒工作最初7年的又一亮点。1950年初, 1989年,江泽民明确把文艺工作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扩展为新闻宣传工作方针。李瑞环提出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要改革新闻宣传内容”,“要改革新闻宣传的形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新闻宣传向新闻基本规律进一步回归。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新科技革命为传媒业注入发展动力 香港回归前,笔者奉派去香港执教,看到一所大学有5000台电脑,惊羡得不得了。如今中国传媒拥有的电脑设备总体上好于香港新闻界。这表明党和政府对传媒业的重视,也展示出中国传媒60年来经过艰苦奋斗业已达到的现代化水平。 虽说党和政府对中国传媒业的生产条件与技术装备是重视的,但中国报刊业告别纸与笔的时代、中国电子传媒进入世界前列、互联网和手机在内的中国新兴传媒同全球同步前进,还是最近20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决定采取广播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试验卫星和实用卫星先后上天,并开始长期租用国际通讯卫星的转发器,用卫星传送电视节目。

5-全媒体新闻中心情况介绍

荣县全媒体新闻中心情况介绍 一、基本情况 随着信息传播主体全民化、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受众群体扩大化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需要充分融合不同媒介,努力放大全媒体的聚变效应,使全媒体报道更及时、更广泛、更有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四川日报、自贡日报、东坡区新闻中心等成功做法,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荣县特别整合网络(含视频)、报纸、手机三大传播平台,以网络的广度、报纸的深度、手机的速度,搭建起时代传媒的全新平台,全力打造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信息传播的全媒体新闻中心。 荣县全媒体新闻中心与荣县宣传杂志社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中心为县委宣传部下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编辑部、网管部、办公室三个科室,有正科级领导1名,副科级领导1名,编采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9名。 二、工作载体 1、网络载体。一是已建成的《荣州之窗》(荣县人民政府网站)。该网站自2000年建立以来,历经三次成功改版,成为荣县信息量最大、反应最快、信息发布最准确迅速的权威媒介。二是正在建的《荣县网》。着重打造外宣平台,设立在线交流互动平台、网络投票、网络调查等功能,设置时

政要闻、及时快报、在线读报、辛亥首义专题等版块。同时,在此平台上,设立网络视频荣县新闻,力求做到重大新闻直播和视频新闻的及时发布,改变县外人员不能收看荣县视频新闻的现状。根据财力的增长,中心将适时增添新闻摄像、编辑、播放系统设备和工作人员。 2、报刊载体。一是《荣县宣传》(周刊)。从2010年4月起,《荣县宣传》成功改版,从大度四开彩色印刷改扩版为正度对开彩色印刷,中心全年共刊印《荣县宣传》52期,共计520000份。二是《自贡日报·荣县新闻》专版。中心每周组织新闻稿件,提供给《自贡日报》组版荣县新闻。三是向《四川日报》等国家、省级媒体提供新闻稿件。 3、手机载体。为及时将县委、县政府的声音传达到基层,更好的占领新闻宣传舆论主阵地,中心开通了“荣县快讯”,每日编发新闻内容。 三、工作职责 中心依托网络、报刊、手机三大平台,主要工作职责有:采写、编辑、组织印刷和发送《荣县宣传》;向《四川日报》、《自贡日报》等上级媒体提供新闻稿件;采写和编辑《荣州之窗》网站新闻稿件,发布政务信息,管理和维护《荣州之窗》网站;采写、编辑、发送荣县(手机)快讯;采写和编辑《荣县网》新闻稿件,管理和维护《荣县网》网站;采写和编辑视频荣县新闻。 四、工作效果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一、基本定义 在国外,一些学者将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有的学者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通俗地讲,“群体性事件”可以理解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建国初期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80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90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在21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目前,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产生原因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有现实的具体原因。具体原因大致如下: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矛盾的凸显,中国99%的群体事件是由老百姓的利益受侵害引起。不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收入分配不平等,财产分布不平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平等,就业和工资报酬不平等,公共卫生和健康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平等,税收和财政收支不平等………不平等的两端是强弱的二元对立。一端是底层的弱势群体,另一端是强权们的的合谋。社会公平正义长期得不到落实和伸张。 (一) 二元对立的形成和强势群体对社会的绝对主导 1、强弱二元对立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市场转型的争论,在今天似乎看出了些结果,如今的市场经济分层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再分配权力转变过来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拥有再分配权力的人将权力转化为社会网络资源:政府官员在长期的权力结构中的经营已使其建立了庞大的权力网络和社会网络,形成了强势的“场域”,权力拥有者同时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经济管理和调节控制机制,政治权力对社会财富的控制导致了各种寻租现象,拥有或收买政治权力成了暴富的必要条件。这种社会政治条件培养了新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政治与资本的合谋构成了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支配着社会的资源配置,主导着社会的主流话语,全力维护者自身的利益。

选择教学媒体的五大原则

选择教学媒体的五大原则 (举例说明)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没有媒体参与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教学, 在何种环境中传授知识,都离不开教学媒体。现在教学媒体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带电的,有不带电的;有光学投影的,有电声的,有电视的,有计算机的,等等。如何选择好教学媒体, 是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比如一堂外语课,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就应考虑选用录音媒体;一节语文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看图让学生写话或作文,提高观察能力,那就应选择投影或幻灯。不管选用哪种教学媒体,都是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目的服务的,都是服从于教学任务这个大局,决不能随意用哪种媒体就用哪种媒体。有的教师不考虑教学的目的性,随意性很大,不该放录像的他放录像,不该放录音的他放录音,这样于达到教学目的无所补益。 (二)针对性原则 教学媒体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特别是电化教学要看选用何种电教软件媒体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最易为学生所接受。 比如有两种同内容的投影片,画面清晰度一样,只不过一种是单片、静片,一种是复合片、动片,选哪一种好呢?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及接受难易情况,当然选后一种投影片为好。此外,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电教媒体软件。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选择媒体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指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多选一些媒体,如同一课,既可放录音,也可放录像,或者做其他一些演示实验,因为运用多种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效果好。 1、从学习的生理机制上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由心理学可知,人在进行学习时,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来参与的。 如记忆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近来,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的记忆,提出了“a、B反映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记忆功能一部分来源于遗传中称为“a群” 的细胞群,它广泛存在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各个角落中,但它的记忆功能必须依赖于一种叫“B素”的物质激活,当“B素”激活了“a群”,就称为“a、B 群”。只有“ a、B群”才能发挥记忆功能,人的各种感官(眼、耳、鼻、舌、身等)都可以把摄取到的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导给大脑,当中枢神经和大脑接到不同信号时,就会产生不同数量的“B素”,进而形成“ a、B群”。仅靠一种感官引生的“B 素”数量是有限的,如果用光谱、声音及其他物理手段刺激不同的感官,就会产生数量比较多的“B素” ,“B素”越多,“a、B群”就越多,人的记忆功能就发挥得越好。于是“aB反映论”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无论是记忆的速度还是记忆的质量远远大于单一感官的记忆。就拿记忆后保持的比率来说,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70%,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60%,而视听并用记忆比率达到90%,远远大于光看光听课堂选用多种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就有多种渠道,分别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当不同的感官接受到的信息内容互相关联时,就会深化对知识的感知程度,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

多媒体资源应用的有效性探讨

多媒体资源应用的有效性探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逐渐普及,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其必将从初期的“好奇”阶段向“理性”使用的阶段过渡,应用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著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何克抗教授指出:“目前,国际上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但是对第三方问题,即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研究得很不够。而这恰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中最核心、最关键、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资源如何有效应用,已成为广大专家和教师关注的焦点,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一、多媒体资源的选择和应用要最优化 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人们对课堂的期望带来了美好的憧憬,希望以此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认知过程。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资源的数量呈爆炸式增加,出现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成了广大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笔者以为,在对多媒体资源进行选择和应用时,要遵循最优化的原则,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谓最优化原则,即所选的资源内容(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和图像等)要能最好地呈现教学的内容,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人产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冲动。 实践表明,动态的文本比单一呈现的文本更具有刺激性,而图片所创设的情境更优于文本的效果,动画、音视频的应用能更好地使师生互动,能直观、动态、准确形象地传递信息。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多媒体资源时,要注意精挑细选,仔细斟酌,做到能用视频的不用图片,而能用图片的则往往遗弃文本。这样的资源选择和应用方式,使获取的资源是最好的,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最大的冲击力。应用资源的方法是最佳的,达到的效果必定是最好的。 二、要将多媒体资源应用到教学的“关键点”上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也是一样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有用在“关键点”上才能发挥关键的作用。所谓教学的“关键点”是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导入点、启发点、衔接点、拓展点和思维盲点等。对这些点的处理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首选就需要解决好重点和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其优越性首当其中的是要体现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化解教学难点。这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重、难点的分析能否到位,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而以优质教育资源支撑的课堂,通过优美的画面、动态的场景、互动的双边活动、真实有趣的生活内容,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