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及其解决策略

合集下载

解决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

解决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

解决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初次接触外部世界,与同伴相处的地方。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会遇到许多同伴冲突的情况,如争抢玩具、发生口角等。

这时候,幼儿如何应对同伴冲突,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教师引导和家长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沟通解决幼儿在发生同伴冲突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他们可以告诉同伴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

两个孩子争抢玩具,可以让他们坐下来,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合理地使用玩具。

2. 积极寻求帮助幼儿在遇到难题时,应该学会积极寻求帮助。

他们可以向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求助,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

老师和家长也要给予孩子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 学会妥协同伴冲突中,幼儿需要学会妥协。

他们可以放下一部分自己的要求,给对方一定的空间和权利,从而达到共赢的结果。

两个孩子争抢同一块玩具,可以让他们互相协商,轮流使用。

4. 学会道歉当幼儿在同伴冲突中犯了错误,伤害了对方的感情,他们就要学会道歉。

道歉是一种维护关系的方式,能够使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和善意,从而化解矛盾,重建友谊。

5. 克制情绪在同伴冲突中,幼儿可能会因为失去控制而发脾气或者大哭,这时,他们需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老师和家长可以教导幼儿如何通过深呼吸或者数数来缓解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教师引导教师在幼儿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负责教育幼儿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并解决同伴冲突。

下面是教师可以采取的一些引导措施:1. 提供示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幼儿示范应对同伴冲突的正确方式。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告诉幼儿,当发生争吵时,可以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倡导和鼓励教师应该在幼儿中倡导友好相处的理念,鼓励幼儿用温和的语言和行为与同伴相处,学会分享和协作。

帮助他们树立以不同的看法和兴趣为一样宝贵的观念。

小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同伴冲突

小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同伴冲突

小学生之间的同伴冲突是常见的,教导他们正确处理冲突是培养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方法来帮助小学生正确处理同伴冲突:
1. 鼓励有效沟通:教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鼓励他们倾听对方的观点。

引导他们使用友好和尊重的语言,以避免争吵或攻击性行为。

2. 引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导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合作、妥协和寻求帮助。

鼓励他们共同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3. 培养同理心:教导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培养同理心,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并促进友善和包容的相处方式。

4. 提倡非暴力解决冲突:教育孩子用和平和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

强调身体接触和攻击的危害性,鼓励他们通过言语沟通和寻求适当的帮助来解决问题。

5. 规范行为准则: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明确告知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激励他们遵守准则,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6. 引导适当的调解角色:教导孩子如何成为冲突的调解者和中间人。

鼓励他们积极介入,并引导双方找到公正和平衡的解决方案。

7. 培养自信心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以便在冲突中保持镇定和理智。

教导他们有效地管理情绪,避免过度反应或情绪爆发。

8. 家校合作:与家长和学校合作,共同关注和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

及时交流和协商解决方案,确保孩子得到一致的指导和支持。

重要的是,成人应该成为孩子正确处理冲突的榜样。

通过身教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发展健康的社交技能,增强他们的冲突解决能力,使他们在同伴关系中建立积极和谐的互动。

如何应对幼儿园中的同伴冲突

如何应对幼儿园中的同伴冲突

如何应对幼儿园中的同伴冲突幼儿园是孩子们初次接触集体生活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开始学习与他人相处、分享和合作。

然而,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尚小,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有限,同伴冲突在所难免。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了解如何应对这些冲突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更能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了解同伴冲突的原因要有效地应对幼儿园中的同伴冲突,首先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常见的原因包括:1、资源争夺孩子们可能会因为争抢玩具、图书、座位等有限的资源而发生冲突。

比如,两个孩子都想玩同一个玩具车,互不相让,从而引发争吵甚至推搡。

2、意见不合在游戏或活动中,孩子们可能对规则、玩法或角色分配有不同的想法,导致意见冲突。

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一个孩子想当警察,另一个孩子也坚持要当,双方僵持不下。

3、自我中心幼儿阶段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当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容易与同伴产生冲突。

4、社交技能不足孩子们可能还不具备良好的沟通、协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者在面对矛盾时不知道如何妥协和让步。

5、个性差异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脾气,有的孩子性格比较急躁、冲动,有的孩子则比较敏感、脆弱。

个性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孩子们在相处过程中产生摩擦。

二、观察和识别冲突的迹象在幼儿园中,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同伴冲突的迹象。

一些常见的迹象包括:1、争吵和哭闹孩子们大声争吵、互相指责,甚至哭闹,这通常是比较明显的冲突表现。

2、肢体冲突推搡、拉扯、拍打等肢体动作表明冲突已经升级。

3、抢夺物品孩子们紧紧抓住某个物品,互不相让,这也是冲突的一种表现。

4、表情和情绪变化孩子面露愤怒、委屈、焦虑等表情,情绪激动,可能意味着他们正在经历冲突或即将发生冲突。

5、向老师告状当孩子主动向老师诉说与同伴之间的矛盾时,说明已经出现了问题。

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及教师干预态度

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及教师干预态度

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及教师干预态度一、同伴冲突的应对策略1. 倾听和理解:教师应当耐心地倾听幼儿叙述冲突的经过,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这样可以让幼儿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有助于缓解他们的情绪。

2. 引导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鼓励他们尝试通过沟通、合作和妥协来解决冲突。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或者“你们能不能找一个双赢的解决办法?”3. 规则引导: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园中班的规则,例如分享、互相尊重和友善相处等。

通过规则的引导,幼儿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并且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4. 观察和反馈: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冲突解决过程中的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对于表现良好的幼儿,可以给予鼓励和认可;对于表现不佳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和改进。

二、教师干预的态度1. 中立公正:教师在干预同伴冲突时要保持中立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样可以让幼儿感到公平,避免加剧冲突。

2. 尊重和保护: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意愿和个性,并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在干预冲突时,教师应当避免指责和批评,而是以鼓励和帮助的方式来引导幼儿。

3. 鼓励合作:教师应当鼓励幼儿通过合作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合作的活动和游戏,帮助幼儿学会合作和互助。

4. 情绪引导:教师在干预同伴冲突时,应当引导幼儿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情绪化和攻击性的行为。

通过情绪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控制情绪和表达方式。

5. 持续关注:教师应当持续关注幼儿的社交互动,并及时介入干预。

通过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冲突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冲突。

幼儿园中班幼儿同伴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通过正确的应对策略和积极的教师干预,可以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并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干预态度应当是中立公正、尊重和保护幼儿、鼓励合作和情绪引导,并持续关注幼儿的社交互动。

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处理同伴冲突

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处理同伴冲突

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处理同伴冲突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同伴间的冲突。

下面就来聊聊,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处理同伴冲突的一些实用方法。

一、了解冲突原因1.耐心倾听当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了解冲突的原因。

不要急于下结论,要让孩子们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细节除了倾听孩子们的讲述,教师还要观察冲突现场,注意细节。

有时候,孩子们的言语和表情可以透露出冲突的真正原因。

二、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1.鼓励幼儿表达感受教师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和尊重的。

例如:“你生气了吗?告诉老师为什么生气。

”2.培养幼儿同理心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例如:“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难?”3.提供解决策略当幼儿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解决策略。

例如:“你们可以试着交换玩具,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制定规则和界限1.明确规则教师要明确幼儿园的规则,让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例如:“在幼儿园,我们不能抢别人的玩具,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2.设定界限教师要设定清晰的界限,让幼儿知道在冲突发生时,应该在哪里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你们在操场上发生冲突,请到这边来解决。

”四、强化正面行为1.表扬鼓励当幼儿在处理冲突时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如:“你刚才主动跟他说了对不起,真是个勇敢的孩子!”2.创造成功体验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在处理冲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你们两个一起解决了问题,真是太棒了!”五、家园合作1.与家长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探讨解决冲突的方法。

2.开展家长活动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家长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冲突处理情况,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幼儿同伴冲突和解决策略

幼儿同伴冲突和解决策略

幼儿同伴冲突和解决策略幼儿同伴冲突的常见类型包括物品冲突、权利冲突以及意见冲突等。

物品冲突通常发生在幼儿争夺玩具或其他有限资源时,而权利冲突则是发生在幼儿对同一活动或场地的使用权上。

意见冲突则是幼儿在决定做什么活动或游戏时出现的分歧。

针对不同类型的冲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1.物品冲突的解决策略:-建立规则:老师可以在幼儿园中建立一套涉及共享和合作的规则,教导幼儿如何分享、等待和接受轮流使用玩具的概念。

-监督引导:老师可以在幼儿玩耍时给予监督和引导,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使用玩具,并提醒幼儿共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2.权利冲突的解决策略:-时间分配:老师可以规划活动和场地的使用时间,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享受相同的权利。

-协商解决:当幼儿发生冲突时,老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协商,让他们学会妥协和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

3.意见冲突的解决策略:-听取意见:老师可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倾听每位幼儿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选择权。

-另外选择:当幼儿对活动或游戏存在分歧时,老师可以提供其他选择,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并避免冲突的发生。

除了上述解决策略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应对同伴冲突:1.预防冲突的发生:通过组织合作活动,鼓励幼儿分享玩具和资源,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

2.长期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合作游戏和项目,帮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3.老师的示范作用:老师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幼儿如何处理冲突,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

最后,幼儿处理冲突的能力不仅依赖于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在家庭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交流、给予正面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技能等,帮助幼儿学会更好地应对同伴冲突。

总之,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需要孩子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有效的解决策略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解决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

解决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

解决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是指幼儿在面对同伴之间发生的冲突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下是针对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一些具体策略。

1. 倾听和表达:幼儿首先需要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一个冲突发生时,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话语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情感,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幼儿也要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理解对方的观点。

2. 分享和合作:幼儿应该学会分享和合作。

当幼儿发现两个同伴争夺同一个玩具或物品时,幼儿可以鼓励他们一起分享和合作。

幼儿可以提议一起玩,或者找到其他的玩具让对方玩。

通过分享和合作,可以减少冲突的发生。

3. 接纳和尊重:幼儿应该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的不同。

当幼儿发现自己和同伴有不同的意见或观点时,幼儿应该学会尊重对方的想法,接纳对方的不同。

幼儿可以通过谈论和讨论来理解对方的观点,并找到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4. 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幼儿应该学会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

当幼儿和同伴发生冲突时,幼儿可能会出现愤怒、焦虑或失控的情绪。

幼儿应该学会通过深呼吸、数数或退一步等方法来平复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5. 寻求帮助:幼儿应该学会寻求帮助。

当幼儿无法解决同伴冲突时,幼儿可以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成年人求助。

幼儿可以向他们描述问题的情况,寻求他们的帮助和建议。

6. 规则和制度:幼儿应该学会遵守规则和制度。

当幼儿发生冲突时,幼儿应该参考学校或家庭的规则和制度来解决问题。

规则和制度能够提供一个公平和公正的框架,并建立起适当的处罚和奖励机制。

7. 同理和共鸣:幼儿应该学会同理和共鸣。

当一个同伴遇到困难或遭到伤害时,幼儿应该表达关心和同情,给予安慰和帮助。

通过同理和共鸣,可以增加幼儿之间的亲近和友谊。

幼儿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包括倾听和表达、分享和合作、接纳和尊重、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寻求帮助、规则和制度以及同理和共鸣等。

幼儿通过这些策略的使用,能够解决同伴冲突,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幼儿园大班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研究

幼儿园大班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研究

幼儿园大班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了解冲突原因:首先要了解幼儿园大班同伴冲突的具体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物品争夺、游戏规则分歧、言语冲突等。

通过了解冲突原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策略。

2.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互信、互助、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减少同伴冲突的发生。

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幼儿交流等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3.培养幼儿社交技能: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技能,如分享、沟通、协商、解决冲突等。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专门的社交技能培训活动,帮助幼儿提高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

4.及时介入调解:当同伴冲突发生时,教师需要及时介入调解。

可以先安抚幼儿情绪,然后了解冲突情况,再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或协调双方利益。

5.实施多元化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冲突情况,实施多元化教育。

例如,针对物品争夺问题,可以教育幼儿学会轮流使用物品;针对游戏规则分歧,可以引导幼儿共同制定游戏规则;针对言语冲突,可以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6.家园合作:幼儿园与家长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家长可以通过参与幼儿园活动、与教师沟通等方式,了解孩子在园表现,同时也可以向教师学习解决同伴冲突的方法。

7.持续观察与反馈:教师需要持续观察幼儿同伴冲突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解决策略。

同时,也要对幼儿在处理同伴关系方面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综上所述,幼儿园大班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家园合作和持续观察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同伴冲突及其解决策略摘要: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幼儿会因各种原因与其他同伴之间产生冲突。

同伴冲突是把双刃剑,既可以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沟通与协商,摆脱“自我中心化”,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在解决不当时又会给幼儿心理和身体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和伤害。

幼儿同伴冲突分为,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幼儿的秩序敏感期等内部因素导致的冲突,和争抢交往资源,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等外部因素导致的冲突。

根据影响因素从三个方面进行解决: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幼儿自行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改善幼儿园的活动环境。

关键词: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同伴之间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不同形式的冲突。

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由于教育背景、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在发生矛盾冲突时部分家长与教师会以一种粗暴的方式进行制止,或者以简单和解的方式来解决幼儿同伴冲突,正确的做法是锻炼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同伴交往的质量和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幼儿解决同伴冲突是以合作协商的方式,就会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与同伴进行合作、协商与沟通,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化”,促进社会性发展。

反之,如果幼儿解决同伴冲突是以粗暴掠夺或攻击的方式,就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概念及界定(一)冲突的概念对于人际交往中的成人来说,冲突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的双方因为意见与目的不一致行为状态,具有不同意愿的双方或多个交往群体之间明显的对抗。

冲突是个人与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因为某种目标或者动机而引发的相互争斗、制约、破坏甚至消除另一方或群体的过程。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概念幼儿同伴冲突与成人间的冲突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幼儿同伴冲突是指,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因为言语不和、意见不同、目标不一致、利益与需要的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者发生的口角的场景。

当一次事件判定为幼儿同伴冲突,是指两个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其中一方幼儿发生冲突的行为,而另一方幼儿做出的反对或做出对立的表达方式或言行举止,就可以判定为同伴冲突。

幼儿同伴冲突的表现形式一般表现在言语与肢体动作上。

在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有些幼儿会选择自己解决,一般表现成攻击性、逃避性、或者合作的方式。

还有一些幼儿会选择寻求教师与家长的帮助。

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人们往往将冲突的概念与攻击行为的概念划等号,事实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本文认为应该有必要对他们加以区分。

攻击行为被定义为,主要的目的在于伤害他人来满足自己内心需要,是其中的一方对与另外一方的消极心理的释放,攻击具有伤害他人的意图。

幼儿同伴冲突的重点是幼儿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对立而且各执己见的过程,两个人同时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相互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及类型(一)引起幼儿同伴冲突的内部原因与类型由于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较低,社会交往经验较少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这些内部因素,及其容易导致幼儿与同伴交往时产生冲突,根据幼儿的内部因素将冲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和行动的。

丽丽和菲菲在一起玩耍,说明她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当她们意见不合时,并没有选择合作的态度,而是各执己见的坚持自己的想法。

说明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对问题的判断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或者感受为中心,儿童不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感受,对于他人的观念、观点、物品都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而且思维是不可逆的。

并且,这个阶段的幼儿社会交往技能不足,不会通过合作沟通的方式去争取或表达,大部分会采取争抢或者攻击的方式。

幼儿与同伴因为某件事情发生争论时,若对方的表达能力较好,幼儿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较差的一方可能在争论不过的时候用攻击的方式进行解决,来平复自己的内心。

有时幼儿在礼貌用语或者说话的语气上表达不当,也会造成一定的冲突行为。

经验不足导致的。

菲菲在摔倒之后非常生气,去老师那里告状说小虎打他,也不接受小虎的道歉,这个时期的幼儿还不能站在其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她不知道小虎虽然把她推倒了,但是小虎的动机是好的,他只是热情去打招呼。

幼儿的身体发展还不是灵活,有时会不经意的触碰其他幼儿或者做出的动作幅度太大,就会影响到幼儿的心情或利益导致冲突的发生,小虎看到菲菲后很高兴,跑去打招呼,若是速度慢一点就不会导致的冲突的发生。

由于社会认知较低,幼儿会误解他人动作的意图,也许只是为了打声招呼,或者动作稍微有些夸张,而被其他幼儿误会成打人或者威胁,导致冲突的发生,例如菲菲一直认为小虎是有意推她的,不接受小虎的道歉。

有着特殊的认知。

幼儿在这个时期认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

一旦发现有人不遵守原本的规则和秩序,幼儿就会积极去维护。

另外,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也会给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幼儿就会关心和维护班级规则、社会规则、游戏规则。

在出现不符合规则的行为时幼儿就会出面阻止,此时,违反规则的幼儿就会出现反抗的行为和动作,导致冲突的产生。

小丽去阻止小飞玩耍,第一,小飞侵犯了小丽的利益,因为他没有排队而是跑到小丽的前面。

第二,因为来说过玩滑梯要排队才可以,这是这个游戏的规则,而小飞没有遵守,所以小丽去阻止小飞,造成冲突的产生。

(二)引起幼儿同伴冲突的外部原因及类型幼儿日常接触的人和物也会导致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根据幼儿接触的外部因素将幼儿同伴冲突分为,因争抢交往资源导致的同伴冲突;因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导致的同伴冲突。

往会造成了矛盾冲突的升级,小刚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可能造成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为了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才会选择捉弄他人等一系列错误的方式导致与同伴产生冲突。

因父母常年在外,造成幼儿父爱母爱的缺失,或者由于工作的原因对幼儿关注不够等因素,幼儿也会采取一些暴力行为,为了博取教师、家长或同伴的关注。

幼儿的挑衅和语言攻击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运用武力或言语中伤的方式,或家长在遇到不顺心、不容易解决的事件选择谩骂或动用武力的方式去解决,幼儿也会依样学样,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也会以暴力或言语中伤的方式进行解决,造成幼儿之间的冲突的形成。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家长就是幼儿教师,幼儿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较多,教师对待学生、生活的态度,会间接的影响幼儿对生活和同伴的态度。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严厉苛刻,幼儿的情绪就会感觉压抑,在幼儿同伴交往时就会表现出争吵、攻击性的行为,造成与同伴冲突的发生。

的观察中发现,因争抢交往资源而产生的冲突发生的比率较大。

因为活动区域的空间较小,玩橡皮泥的位置有限,当妞妞发现萌萌走后,有个空位时就急忙过去,而萌萌发现自己刚才的位置被抢,就急忙返回来让妞妞离开,所以有小朋友支持萌萌,也有小朋友支持妞妞。

交往资源大约包括游戏场地或空间占有、物品和食物占有、同伴的选择、游戏的角色的支配、游戏机会等,为了追寻的自己目标和利益就会选择从其他幼儿那里争抢来满足自己需求,导致冲突的发生。

由于幼儿自身的内部因素和所接触的外部因素,幼儿与同伴在交往过程中易导致冲突的发生,教师与家长是幼儿发展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面对幼儿与同伴发生的冲突,为了降低冲突事件的发生和解决冲突事件,教师、家长和幼儿园将会采用一些解决策略。

三、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是指在幼儿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为达到幼儿的目标、控制整个冲突的局势、使幼儿双方获得均衡的处理方法和对策。

根据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分析,得出导致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及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总结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一)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1.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1)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能够体验、感受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与情绪,以使在以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对其他人相似的情绪能够主动地、习惯性地理解的方法。

移情训练的重点是幼儿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与他人的情绪和思想状态产生共鸣。

移情能力训练可以采取,情绪追忆的方法,幼儿回忆自己的冲突原因和冲突的过程,向其他幼儿描述冲突时的感受。

情感换位的方法,为幼儿设定一个情景,让幼儿转换到别人的位置进行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是认识到,这种事件中如果是“我”,“我”是怎样的感受。

(2)增加幼儿角色扮演的机会。

角色扮演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模仿现实社会发生的事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幼儿扮演过程中可以感知角色间的关系、理解他人的感受、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表现出与该角色相应的社会行为。

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有利于感受社会角色、角色之间关系及其规则,幼儿的社会认知得到丰富和发展,幼儿的社会情感得到强化,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的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中表明,幼儿和兄弟姐妹的假装游戏能更好的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孩子进行角色游戏的理想场所便是幼儿园。

园内孩子较多,基本都是同一个发展阶段的幼儿。

因此,幼儿教师应开展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例如在讲完故事以后,让幼儿分饰角色,并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或者在幼儿的娃娃家设置更多角色的玩偶,在玩耍后,让幼儿讲出自己扮演的什么角色,出现问题怎样解决,感知扮演角色的内心。

2.重视语言能力与倾听能力的培养幼儿在同伴之间具有较强的能力水平,就会特别受欢迎,好感度增加,冲突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相反,幼儿的能力水平较低,无法清楚的表达自己意见和想法,就容易被交往中的同伴排斥,团体活动之中,这种幼儿也比较容易受到冷落,与他人产生冲突。

((1)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们交往的必要工具,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以便增进同伴感情。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才能自由的与同伴进行交流和玩耍,降低冲突的发生频率。

教师较早的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重视幼儿发音的准确性和咬字的清晰度,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使幼儿在同伴交往时中能说、想说、有机会说;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经常为幼儿讲故事和绘本,看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通过复述的形式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开展各种语言活动或语言游戏,如儿歌朗诵、讲故事比赛等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语言领域中提出:“养成倾听的习惯,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

”可见,学前时期是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最佳时期,倾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倾听是幼儿接触世界的第一步,是幼儿接触社会的重要方式,是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