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体会
失眠中医治疗心得

失眠中医治疗心得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秉承“因人而异,因病而治”的原则,注重针对个体的整体调理,以调节阴阳平衡为核心。
在我自己的经历中,通过中医治疗失眠,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
首先,我认识到中医治疗失眠要综合施策,囊括多个方面。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心神不宁、肝郁脾虚、气血不足等各种原因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上要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方法。
比如,对于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精神调养、舒缓心情的方式缓解;对于肝郁脾虚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合理运动,调节脾胃功能,改善失眠;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适当的中药补养来提升气血水平。
综合施策是中医治疗失眠的核心。
其次,我了解到中医治疗失眠注重个体化调理。
中医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和病因,针对个体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和望诊来了解个体的病情,然后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引起的失眠,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对于阳虚体质引起的失眠,可以采用温阳补益的方法。
通过个体化调理,中医能够更好地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再次,我认识到中医治疗失眠注重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运行异常,从而引发失眠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失眠时,要以平衡阴阳为目标。
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方法来平衡阴阳,以达到消除失眠症状的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调和气血;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调和脏腑功能。
通过平衡阴阳,中医能够改善失眠,使人的睡眠更加稳定。
最后,我意识到中医治疗失眠需要耐心和坚持。
失眠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
中医治疗失眠需要持之以恒,无论是中药治疗还是其他中医方式,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转和反复的情况,需要保持耐心和坚持,不轻言放弃。
辨证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体会

瘀青 , 苔薄黄 , 脉沉弦而涩。 诊其肝气郁结 , 气郁血瘀不寐。 方拟
血 府 逐 瘀 汤 加 减 。处 方 : 柴胡 1 5 g 、 枳壳 1 0 g 、 赤芍 1 5 g 、 川 芎
顽 固性 失眠 是 临床 常 见 的一 种重 症 睡 眠障 碍 ,表 现为 睡 眠 夜 不能寐 。方 中半 夏 、 竹茹 、 郁 金清热 化 痰 、 川芎、 枳实 、 陈皮 行 气 黄连 、 知母 清热 降火 , 茯神 、 酸 枣仁补 脾 安神 , 煅龙 牡 镇惊 安 时 间和 ( 或) 睡 眠 质量 不 足 , 并 引起 身 体机 能 低下 的 一种 综合 征 。 开 胃, 石菖蒲 化痰 开窍 , 全 方共 凑痰去热 清 , 胃和 神安 的功效 。 失 眠在 中医 属 “ 不寐” 范畴 , 系脏 腑 功 能紊 乱 , 阳盛 阴衰 , 阴 阳失 神 远志 、 交所 致 。西 医治 疗 多 以安 眠药 , 容 易导致 药 物依 赖 等副 作 用 。 近 2 木 失 条达 。 气 郁 血瘀
一
图 1
图2
参 考文 献
『 1 1 戴晓玲 , 张庚 良, 海滨, 等. 从 血 液 流 变学探 讨 萎 缩 性 胃炎的 血 瘀 改 变『 J 1 . 辽 宁 中医杂 志,
1 9 9 4 . 2 1 ( 1 ) : 1 0 一 l 1 . 【 2 】游 伟 程 .常 见 恶性 肿 瘤 的 流 行 情 况 I J J . C H I N A M E D I C A L N E WS , 2 0 0 5 , 2 0 ( 2 2 ) . 【 3 ] 吴燕 敏 , 马 国花 , 魏 睦新 . 香砂 六君 子 汤 加味 治 疗肠 上 皮化 生
癌 发 生的机 制 尚不 明确 ,所 以其 癌前 病 变与 胃癌 的发 生 关 系成 了研究 的热点 。故及 早 发现 癌前 病 变 , 阻断 其进 一 步 发展 , 可以 有 效 降低 胃癌 的发 生率 。西 医常规 治疗 肠 上皮 化 生 的药 物 主要 有 制 酸 和抑 酸剂 、 胃黏膜 保 护 剂 、 促 胃动力 药 及 解 痉 药 、 胃肠 激 素类药物、 助 消 化 类 药物 等 , 均 治 标 不 治本 , 只 能暂 时 缓 解 一些 症状 , 不 能 逆转 已化 生 的 细胞 或 阻止 正常 细胞 的 化生 【 3 】 。 根 据刘 老师 的 经 验 进行 探 讨 分 析 , 以半 夏 泻心 汤 加 益气 、 行气、 活 血 化 瘀 之 法 治疗 慢性 胃炎伴 肠 上皮 化 生具 有 积极 肯 定 的作 用 ,为 慢 性 胃炎 伴肠 上 皮化 生 的治 疗 提供 了一 条 可借 鉴 的思 路 。但 是 临 床 中还 存 在一 些 急待 解 决 的问题 ,如 ① 中 医药 治疗 有 明确 的疗 效, 但取 效 的 机理 尚不完 全 清 晰 , 要 求我 们加 强 对 动物 实验 的研 究 及 中药 的药 理 研究 ; ② 临 床 中病例 数 较 少 , 而 且 病人 之 间存 在 个体差 异 , 所 以 疗效 的可 重 复性 较差 ; ③ 中医 的分 型标 准有 待 统 应 重视 寻 找 胃黏 膜病 理 改 变与 中 医证候 之 间 的对 应关 系 , 尽
亲身感悟中医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中医,我便被它那博大精深的内涵所吸引。
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
在学习和实践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神奇与魅力,以下是我对中医的一些感悟与体会。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首先,整体观念使得中医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疾病。
中医诊断时,不仅仅关注症状本身,更注重病因、病机、体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这种宏观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疾病。
其次,整体观念强调内外环境的和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进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辨证论治的奥妙。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辨证论治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
因此,作为一名中医学习者,我们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2. 辨证论治需要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都不同,因此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辨证论治强调动态调整。
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治疗也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人体才能健康。
在学习和实践中医养生保健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1. 顺应自然。
中药治疗失眠临床体会

赭石 1 g 先煎 ) 当归 1 g 自芍 1 g 制何首乌 1g 酸 0( , 0, 2, 5, 枣仁 1 g柏子仁 1 g远 志 5 , 0, 0, g 五味子 5 , g茯神 1g 莲 2, 子心 1g 黄连 5 , 菖蒲 1 g 0, g石 0 。适用于头晕 、 痛 , 头 失 眠, 多梦 , 悸健 忘 , 躁不 安 等 。方 中石 决 明 、 珠 心 烦 珍
为失眠。证属 肝郁气滞 , 郁久 化火 , 肾 阴虚 , 肝 热扰心 神。治 当养 阴柔 肝 , 心安 神。用养 肝 宁神 方。生石 清 决 明 2g 先煎 ) 珍珠 母 2g 先 煎 )代 赭 石 1g 包 0( , 0( , 0(
煎 ) 当归 1g 白芍 1 g制 何首乌 1 g 酸枣仁 1g 柏 , 0, 2, 5, 0,
茯苓、 紫苏、 生姜、 香附、 枳壳、 旋覆 花、 代赭石。兼见 呕吐 、 口苦 、 苔黄而腻 , 用温胆 汤加 黄芩 、 可 贝母 、 蒌 栝
实用中 医药杂志 2 1 0 0年 8月 第 2 6卷 8期( 总第 2 1期 ) 1
J 0URNAL OF PRACTI CAL TRADI ONAL HI TI C NES M EDI NE 2 1 12 . E CI 0 0 V0. 6 No 8
立酮 、 西沙必利 、 法莫 替 丁等治疗 症情能 பைடு நூலகம்解 , 但停药
非 溃疡性 消化 不 良辨治 体会
张 定 国
后 又复发 。症见腹 饱 胀 , 胸骨 后灼 热疼 痛 , 时恶 心 呕 吐 , , 眠 多梦 , 红苔 薄 白, 弦 涩。辨证 为气 嗳气 失 舌 脉
滞血瘀 。治 以行气 活血 , 宁心安 神 。药用 丹参 、 芍、 赤 川芎 、 黄 、 灵 脂 、 胡 索 、 金、 仁 、 枣 仁 各 蒲 五 延 郁 桃 酸 1 g珍珠母 3 g 合欢 皮 、 0, 0, 甘草 各 1 g 水 煎服 , 0, 服药 3 剂后 胃脘 痛大减 , 绪 明显好 转 。原 方继 服 5剂 , 情 诸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临床体会
沈贤发
【期刊名称】《中外医药研究》
【年(卷),期】2024(3)7
【摘要】失眠是以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感受。
近年来,失眠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现代医学主要以苯二氮䓬类及新型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对症治疗。
中医学认为,失眠病机为阴阳失调、阳不入阴,临证当以虚实为纲,实证以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瘀热互结多见,虚证以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热扰心营多见。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中医辨证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预后较佳,不易复发。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沈贤发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3
【相关文献】
1.对顽固性失眠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经验和体会
2.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治疗职业精神焦虑引起失眠中的临床疗效
3.探讨失眠患者应用心理治疗及中医辨证论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4.中医辨证施治联合互联网睡眠调摄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
5.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不足
中医治疗不寐的起效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患者耐心配合 ,对急性发作的患者可能不够适用。
中医辨证治疗不寐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推广应用。
中医治疗不寐需要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对医师的技能和 经验要求较高,限制了治疗的普及和推广。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不寐的概述 •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不寐的概述
不寐的定义
01
不寐,也称为失眠,是指长期无 法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的一 种病症。
02
它通常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睡 眠质量差、早醒等症状,影响患 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治疗
总结词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详细描述
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治疗应采用补益心 脾、养血安神的方法。常用药物有人 参、白术、黄芪等,针灸治疗可选取 心俞、脾俞等穴位。
心胆气虚型不寐的治疗
总结词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详细描述
对于心胆气虚型不寐,治疗应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为原则 。常用药物有茯神、龙骨、牡蛎等,针灸治疗可选取神门、 胆俞等穴位。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制 定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提高 中医辨证治疗不寐的规范化和可重复 性。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中医治疗不 寐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和安全性。
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讨不寐的病因 病机及中医辨证治疗的机制,为临床 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辨证 治疗不寐的国际认可和传播,为更多 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用“变通磁朱汤”治疗失眠证33例的临床体会

用“变通磁朱汤”治疗失眠证33例的临床体会
一、病例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33例失眠患者,其中男13例,女20例。
年龄范围为25至60岁,平均年龄为42.5岁。
病程在3个月以上至2年之间不等。
2. 临床表现
患者以失眠为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
部分患者伴有心烦、健忘、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3. 中医辨证
根据中医辨证,患者多表现为肝气郁结、心脾不和等证候。
二、治疗方法
在治疗中,本文采用变通磁朱汤为主要治疗方剂。
具体方剂组成为:当归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磁石10克、朱砂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三、治疗效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观察表明,治疗周期在1至2个月不等。
25例(75.8%)患者完全缓解失眠症状,7例(21.2%)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仅1例(3.0%)患者疗效不佳。
四、临床体会
1. 变通磁朱汤具有较好的镇静安神作用,对失眠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磁石和朱砂能够安静神,平肝舒筋,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睡眠障碍。
2. 当归、白术、茯苓等药物能够调和气血,益脾安神,对治疗失眠患者的心烦、多梦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3. 对于失眠症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调整方剂的用量和配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结合针灸、按摩等辅助治疗,效果更好。
4.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是调整气血、平肝安神,需要患者在生活作息、饮食调节等方面进行配合,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饮酒等,以保证治疗效果。
柴芍龙牡汤治疗不寐症临床体会

柴芍龙牡汤治疗不寐症临床体会柴芍龙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有柴胡、白芍、龙骨、牡蛎等。
由于其具有安神润燥的作用,因此在中医临床中常被用于治疗不寐症。
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柴芍龙牡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柴芍龙牡汤在治疗不寐症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神作用。
不寐症患者在夜晚难以入眠,长期下去会带来身心的疲惫和不适。
此时,柴芍龙牡汤的作用便得到了充分发挥。
白芍可以舒肝解郁,柴胡可以平肝理气,牡蛎可以润肺安神,龙骨可以安神宁心。
这些药物共同作用,可以让患者神志清醒,精神稳定,同时也有利于缓解患者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使得患者能够更快的入睡,达到安神的目的。
其次,柴芍龙牡汤还具有补气生血的作用。
在中医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寐症的主要原因是气血不足,因此需要通过补气生血来治疗。
柴芍龙牡汤中的牡蛎既可以安神,同时也可以润肺生津,帮助调节身体内部环境的平衡;龙骨则可以明目益智,有益于补骨髓生血。
这样一来,柴芍龙牡汤就可以在治疗不寐症的同时,对患者体内的气血进行全面的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另外,柴芍龙牡汤还可以平衡阴阳,调理脏腑。
在中医学中,治疗不寐症通常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身体系统的状况。
例如,如果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不寐症,就需要用药物来治疗胃肠道功能失调。
柴芍龙牡汤中的柴胡可以平肝理气,解决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问题;龙骨则可以平衡阴阳,调节患者的身体系统功能。
这样一来,柴芍龙牡汤可以同时具有调节阴阳、平衡脏腑的作用,从而对不寐症起到更加综合的治疗作用。
最后,柴芍龙牡汤还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在治疗不寐症的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例如失眠会导致人体的代谢率下降,从而影响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
柴芍龙牡汤中的部分成分具有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调整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更快地恢复健康。
总之,柴芍龙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安神润燥、补气生血、平衡阴阳、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体会
失眠在祖国医学典籍中,称之为“不寝”、“不得卧”、“不得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
失眠既是一种与多种病因有关的症状,亦可作为疾病单独出现。
根据临床辨证可将该病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心火炽盛型六种类型,治则为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收到奇效。
标签:中医中药;失眠;辨证施治;临床分型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LIU Zheng sheng
(Shandong province Caoxian Suji Town Health Center,Shandong Heze,274400,China)
失眠癥,现代医学多称为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1]。
笔者根据中医药研究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取得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95%以上。
现将临床分型及辨证施治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失眠症的发病因素错综复杂,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与体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有密切关系,心神不宁和阳不入阴是失眠的病机关键[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主要基于心主神志的理论,强调阴阳交泰,水火互济,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由此所呈现出的阴阳平衡失调、阳气不足、阴气衰微,五脏之气乡搏,营气衰,卫气内伐,表现为夜不能寐,难以入寐或睡而不深,多梦易惊醒,昼而不精,头昏头痛、因此凡影响这种生理特性的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失眠。
而临床辨证过程中,则多从正邪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正气强弱与邪气盛衰,在失眠产生机理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2 临床分型
2.1 肝郁化火型
症见不寐、心烦易怒,性情急躁,喜叹息,目赤口苦,小便赤,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属肝郁化火,热扰心神。
治宜疏肝泻火,解郁安神。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重用丹参。
药用丹参30 g、山栀子10 g、丹皮10 g、生白芍15 g、泽泻10 g、车前草10 g、知母10 g、珍珠母30 g、夜交藤15 g、柴胡10 g。
2.2 痰热内扰型
症见失眠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心烦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重用法半夏,药用法半夏30 g、薏苡仁30 g、黄连6 g、枳壳10 g、竹茹15 g、茯苓15 g、陈皮10 g、生甘草6 g、丹参30 g。
2.3 阴虚火旺型
症见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腰酸,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属阴虚火旺,心神不宁。
治宜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重用百合,药用百合50 g、生地黄30 g、元参30 g、麦冬10 g、丹参30 g、莲心10 g、夜交藤15 g、知母10 g、旱莲草10 g。
2.4 心脾两虚型
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心脾气虚,心神失养。
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徐长卿30 g、党参15 g、白术15 g、黄芪10 g、当归10 g、生甘草6 g、茯神15 g、陈皮10 g、酸枣仁10 g。
2.5 心胆气虚型
症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弦细。
证属心虚胆怯。
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重用法半夏,药用徐长卿30 g、党参15 g、白术15 g、黄芪10 g、茯神30 g、龙齿30 g、石菖蒲10 g、酸枣仁10 g、夜交藤30 g。
2.6 心火熾盛型
症见心烦不寐,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证属气机不舒,郁而化火。
治宜清心泄水,安神宁心。
药用黄连6g、当归15 g、朱砂3 g、竹茹15 g、大黄10 g、淡竹叶12 g、生地15 g、山栀子10 g、连翘20 g、豆豉15 g。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加,失眠发病率不断上升,临床治疗多应用镇静剂,但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
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失眠具有简便验廉、疗效好、病人乐于接受等优点。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
不寐之证,病因虽多,然阴阳的交通“不得从其道”乃为病之根本,凡气血精津环流不畅,代谢升降失其常度,皆可碍运滞血,瘀血阻络,心失血养,以致寤寐异常。
临床所见不寐患者,每以情志变化,精神刺激
为主因,引起肝气郁滞,脾运失常,以致气虚血淤,或气滞血淤,或痰瘀互结,或瘀热扰心。
祖国医学认为,不寐原因有多种因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阴阳不调,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等,皆可使魂不能藏,而发生不寐。
笔者认为,本病的治疗除辩证论治外,还应根据证型不同,分别加入对失眠有特效的药物,才能药到病除。
中医认为,心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脉、神志。
失眠多与肝肾有关,心藏神,肾藏精,若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火动扰心,神不安宁亦致失眠。
神经衰弱多由于心血不足而致肝、脾、肾血亏失养,功能下降,“血之生源于脾胃,化生于精髓”。
由于生化之源不足,致心血更亏,久之成为恶性循环。
另外,阴血不足,心肝失养,虚阳上亢,心肾不交,痰火上扰,故而出现头痛、头昏、失眠多梦、抑郁烦躁、注意不集中、口干、尿频、乏力消瘦等症状。
此外,失眠属于心神的病变,常与情志变化有关,故应重视精神方面的调节,注意解除烦恼,消除顾虑,稳定情绪。
同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多参加体育锻炼,正确对待病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碑,冯方俊.内蒙古中医药.中医治疗老年失眠的辨证及探讨[J],2013,29(3):169.
[2] 伍曙光.中药辨证治疗失眠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