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
解“哉”

解“哉”作者:韩瑞燕/孙亚维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2期韩瑞燕1孙亚维2(1.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要]许慎著《说文解字》时,戠的本义已阙。
由从戈从音推断,戠可能发源于干舞配戈,一种以达到志者之乐的学习。
借助《说文》对志的解释,我们把戠释为达意也。
本义似指由意累积为志的中间过程“注意”,而“聚会”是进一步引申。
在以戠为声符的字中,識、職、織、幟的“记”义源于前者,而樴、熾、蟙则义从后者。
[关键词]说文解字;从戈;从音;干舞[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05-03北宋徐铉刊定的《说文·戈部》(习称大徐本):“戠,阙。
从戈从音。
”许慎在释文中称“阙”,意为暂时存疑,《说文》学家认为是作者严谨治学的反映。
按照清代王筠的分类(《说文释例》卷十一),此处当属“字形较著而不可解者”,即由“音”和“戈”两个独体字,构成会意字“戠”的关系很清楚,但其义无法说明。
若按汉字的构造规律,“戠”的视觉特征应该与音、戈所指示的内容存在着透明关系。
一、古籍中的“戠”音与言出于同一甲骨文,至金文发生了分化,音演化为口中含一。
[1]487字形为一个拉长的倒三角,下面置一口(图1),有人解释为口吐舌,也有人说是吹管箫、喇叭等乐器。
两者都说的通,前者可释言,后者可释音。
《说文·音部》:“音,声。
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从言含一。
”说明“音”虽然是器物演奏出来的,但却源自人的内心,正如嘴巴讲的“言”表达了心中想说的话一样。
言从口,音从言,两者都在“口”字象形上,增添指事符号发展而来。
许慎在音部只收五个字,两个是声及其演化,韶、章、竟三字就是对诸器奏出的音及其过程的描述。
大概受言字广泛应用的影响,音作为字素,在汉字中构成合体字时,其义非常单纯。
26384266_周代墓葬出土玉戚和玉钺及其功用考

《尚书·顾命》云:“一人冕,执钺”,郑玄释钺为“大斧”。
许慎《说文》云:“钺,大斧也。
”可见钺应该是一种特殊形制的大斧。
《说文》又云:“戚,戉也。
”可见戚应属于戉(钺)的一种。
《汉书·王莽传上》云:“左建朱钺,右建金戚。
”颜师古注:“钺戚皆斧属。
”由史书可知,戚应该是一种特殊形制的钺,而钺和戚均属斧类。
《史记·殷本纪》云:“汤自把钺以伐昆吾。
”许慎引《司马法》云:“夏执玄戉,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戉,右秉白髦。
”可见在夏商周时期钺和戚是高等级贵族所使用的兵器或礼仪用器,但是史书中未能给出钺和戚的明确定义。
郭宝钧先生对钺进行过界定,钺为劈兵,刃与柄平行,钺刃多弧形如新月,身薄且宽[1]。
范勇先生提出斧钺的区分标准:有肩且肩与銎的夹角不大于100°或刃的圆心角大于等于100°的称为钺;而无肩、微肩或刃的圆心角小于等于90°的称为斧[2]。
林沄先生[3]和林巳奈夫先生[4]认为戚属于钺的一种,形制较钺小,为两侧带有齿状扉牙的特殊形制的钺形器,此观点为学界主流认识。
另外,钱耀鹏先生认为戚可能为狭长形的斧[5]。
笔者认为戚和钺或可统称为钺类器,本文梳理了周代墓葬出土的玉质钺类器,试对玉戚和玉钺的功用进行探讨。
一、周代墓葬出土玉戚和玉钺两周墓葬出土的玉戚和玉钺40余件,由于早期学界对于钺和戚的定名意见不一,有部分玉戚被称为玉钺。
若将其中两侧带有齿状扉牙的均称作戚,则玉戚有34件,玉戚大多发现于西周墓葬中,东周墓葬中则少见。
(一)玉戚玉戚根据长宽比,大致可分为常型戚(A型)和狭长形戚(B型),另有2件特殊型戚(C型)。
常型戚和狭长形戚均为弧形刃,而特殊型戚的刃部形制较特殊。
两周时期的玉戚发现不多,多数只能根据墓葬共存器物判断其大概年代,但部分玉戚可能为早期遗玉,墓葬年代和玉戚的制作年代并不完全一致,故未对玉戚分式。
A型:常型戚,27件。
大多整体呈“风”字形,少数整体略呈圆形,器身两侧各饰一组扉牙,通长与通宽之比值小于2。
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

1. 引言甲骨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其发现和研究给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宗教和政治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而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记录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祭祀活动,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并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阐述。
2. 安阳殷墟的发现和甲骨文的意义安阳殷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要的商代遗址,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国家和都城遗址。
而在这里发现的甲骨文,为研究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内容涵盖了宗教祭祀、政治命令、日常生活、天文历法等方方面面,对于理解商代社会的面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主要内容(1)宗教祭祀出土的甲骨文中,宗教祭祀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中包括祭祀活动的时间、对象、方式等的记录,以及祭品的内容和数量等。
这些内容不仅为我们了解商代宗教及其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对商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种种记录和描述。
(2)政治命令在甲骨文中,也有大量关于当时政治命令的记录。
这些命令可能涉及国家、宗庙、部落、家族等不同层面的政治活动,包括战争、统治等方方面面。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组织、官制等情况,以及当时的战争、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3)日常生活甲骨文中也记载了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内容,如疾病、婚姻、宴饮等方面的记录。
这些内容反映了商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健康状况、社交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极大的帮助。
(4)天文历法出土的甲骨文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天文历法的内容,如太阳、月亮、星宿等的记录,以及日月食、五星连珠等天象现象的记载。
这些内容为我们了解商代社会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认识以及关于时间的记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4. 总结与展望通过逐一分析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珍贵价值。
殷墟玉器

殷墟玉器(图1)殷墟(殷墟的正式英文名为Yin Xu)位于河南省安阳市,面积36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在这里,甲骨文的发现和长达78年的殷墟发掘,人们找到了110多座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遗存。
在这里,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文、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了3300年前的中国商代都城风貌。
据不完全统计,有5万件殷墟出土文物流失海外。
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
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
从1928年10月13日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玉器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玉器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殷墟玉器中国玉器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
近20年来,在全国不少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有玉器出土。
这些发现,使人民确信,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玉雕工艺已臻成熟。
另方面,它也为探讨殷商文化玉器的渊源问题提供了线索。
殷墟玉器是在继承前代具有初步发展的琢玉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较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加以统治者对玉器的需求和重视,更促使玉雕工艺的迅速发展。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琮研究!原来有这么多学问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琮研究!原来有这么多学问我们现在对玉琮这一器物形制的认识,主要是依据清末吴大澂在其《古玉图考》中将收集的实物资料对照《考工记·玉人》《说文》等文献记载的玉琮形制所做的考证;而将玉琮作为“礼地”的礼器,也是源于吴大澂将玉琮的四个角面作八方解释以合《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的假说[1]。
大家知道,《周礼》成书很晚,不早于战国。
《考工记》补入《周礼》,自然也不会早于战国。
所以,商代是否有“琮”一名以及玉琮这种器物的名称,我们实际上并不知晓,至少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没有“琮”字。
我们现在谈论、研究的商代玉琮,仅仅是延续着吴大澂对玉琮这种器物的认识。
然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琮似乎并不具有吴大澂所说的“礼地”的礼器功能。
那么,妇好墓出土的玉琮是怎样的形制?何时制作?使用功能又是什么?本文试作分析。
一、妇好墓出土玉琮的形制特征与制作年代分析在妇好墓出土的750多件玉器中,被称为玉琮的有11件,另有3件被称为琮形器[2]。
除M5∶916玉琮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其余玉琮与玉琮形器均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14件玉琮与玉琮形器,形制无一相同,纹饰也有明显的区别。
这反映其文化面貌相当复杂,它们的制作年代可能是不一致的。
兹逐一分析如下。
1.妇好墓M5∶1244玉琮青色,有褐黑斑,部分石化。
形制为外方内圆的矮体筒状玉琮。
四面宽度不等。
射部较短,平面为带四个短直边的近圆形。
通高4.9、射外径6.5、射高0.5、射壁厚0.4厘米(图一)。
图一妇好墓M5∶1244玉琮这是一件光素无纹玉琮。
这种光素无纹玉琮可能是齐家文化玉琮。
然而,在齐家文化分布区出土、目前收藏于甘青宁三省区各级政府博物馆的50多件玉琮中[3],类似M5∶1244玉琮这样制作如此规整、大小的外方内圆矮体玉琮并不多见,而在中原地区陶寺文化中却发现有这类玉琮,如山西芮城清凉寺遗址曾出土过几件这类玉琮。
M5∶1244玉琮的玉质与芮城坡头(又名清凉寺)1号玉琮基本相同(图二)[4]。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之一)_历史学论文_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之一) _历史学论文_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之一) _历史学论文_一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室及其他商人贵族在龟甲、兽骨等占卜材料上记录与占卜有关事项的文字,也包括少数刻在甲骨上的记事文字。
近百年前,1899年的秋季,山东潍坊的古董商范寿轩(维卿)带着一种特殊的“古董”——一些沾满泥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到北京求售于当时的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1]。
这位范先生不会料到,他拿来的“古董”会使中国甚至世界学术界为之震动。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殉国,他虽曾用重金搜求甲骨,并悉心考察过甲骨,但未及留下有关的文字。
稍后收藏甲骨的刘鹗受罗振玉的鼓动,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籍《铁云藏龟》,并在自序中正确地说明甲骨文乃是“殷人刀笔文字”。
由此,殷墟甲骨文为世人所知,并逐渐成为一些金石学家乐于收藏与研究的对象,而对甲骨文进行研究也应从这一年开始。
但甲骨出在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由于古董商的有意隐瞒,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学界了解,直到1908年才被罗振玉查访清楚。
1910年罗振玉在该年出版的《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中指出,小屯甲骨“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
自此,甲骨文的时代与性质已被认清,而安阳小屯的名字即与殷墟和甲骨文联系在一起了。
殷墟甲骨文与敦煌文书,新疆、甘肃、内蒙等地的汉晋木简,内阁大库元明以来书籍档册,被学术界视为19、20世纪之际中国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2],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一,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
最系统讲商史的是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殷本纪》;即使连公认为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在西周时期被改造过的文章。
由于文献奇缺,更缺乏同时代的文字史料,以至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胡适仍主张“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3]。
殷墟遗址与甲骨文——笔记

殷墟遗址与甲骨文1928年秋,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调查,为了寻找有字甲骨,是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殷墟范围30平方公里,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
殷墟的中心是宫殿区和王陵区,宫殿区在洹河南的小屯,花园庄两个村子极其周围,王陵区在洹河北的侯家庄和武官村村北的高地上。
殷墟的居住遗址主要分布在洹水的两岸。
宫殿区的东北有洹河,西南有壕沟(起到防卫作用)在殷墟保护区外洹河北岸发现安阳洹北商城,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修筑年代早于商王武丁时期而晚于郑州商城。
殷墟文化分为四期,甲骨学分期为五期。
宫殿和宗庙: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小屯村的东北地,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
有53座,由南向北排列,分为甲乙丙三组,用途又可以分为宫室、宗庙、祭坛、铸铜作坊,规模最大的为乙8基址。
朝向多数面朝南。
商代王室宫殿的建筑材料以土木材料为主,就是史书上所说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宫殿样式建筑风格,因为当时没有瓦。
有了选择良好居住环境的意识和宫殿居住区规划的初步理念。
并且掌握了夯土、版筑、木架结构、日影定向、以水测评和茅草盖屋等技术。
王陵区大墓以及及祭祀坑: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岗、武官村北地等高地上,与宗庙遗址隔河相望。
包括东西两个区,发现了13座大墓、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
西区有八座大墓,东区有五座大墓(均南北朝向),平面呈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被认为是商后期的王陵所在。
亚字形的大墓由墓道、墓室、椁室(柏木铺成)组成,墓地有9个坑(殉人),分为位于墓室和椁室四角和墓底中央,中央小坑位于墓主人棺下,相当于尸体腰部,称为腰坑。
武官村大墓(被盗):四壁由木材构成,残存礼器还有青铜器的鼎、簋、爵、石磬、玉器等高规格文物,有45个殉人,说明墓主人为高级贵族。
M260(甲字形大墓):出土后母戊鼎,为最大青铜器,代表了为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
妇好墓: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的墓葬,根据青铜器铭文,认定为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
商周玉兵器演变浅析

商周玉兵器演变浅析作者:方其来源:《收藏界》2015年第03期春秋之时,楚王得到欧冶子、干将精铸的三把宝剑,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均锋利无比。
楚王引剑麾兵,打败了晋郑王,于是大悦,曰:“此剑威耶?寡人力耶?”风胡子对曰:“剑之威也,因大王之神。
”楚王曰:“夫剑,铁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风胡子对曰:“时各有使然。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
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
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
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
”这个故事出自《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篇中所谓“石兵”、“玉兵”、“铜兵”、“铁兵”的记载,大体上反映了今天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新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
可以理解,工具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从轩辕时代到商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往来征战也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真实形态,兵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近现代考古发掘了大量的斧、铲、刀、凿等“玉兵”,于是有考古学者依据《越绝书》中风胡子所谓“以玉为兵”的说法,认为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应该还有一个“玉兵时代”。
其实仔细分析风胡子的话也可以看出,他所谓的“石兵、玉兵、铜兵、铁兵”,实意指的是工具。
《说文》:“兵,械也”,就是器具,它首先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工具,当然亦可以是进行征战的“兵器”。
也许有玉兵器曾经在战场上被实际使用过,不过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情况就会改变,因为“玉兵”这种稀罕的天地精物既非常不易觅得,又非常不易制作,一旦打打杀杀如此消费也太过奢侈了。
由于玉兵既有玉之缜密、温润、精光内蕴的优良品质,又有杀伐、威严、通天祀神的力量象征,于是“玉兵”继续制作,只不过摇身一变,从玉兵器转升为玉礼器,以彰显统治者之权威与圣德,自新石器时代发展到商周,风光无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說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陳劍*本文主要討論《殷墟甲骨刻辭類纂》頁1263收為3262號字頭釋作「玉」的那個字(以下用△代替),其代表字形作、。
研究者大都承認,△字在卜辭中當是表示「玉器」一類意思或是專指某一種「玉器」,但對其字形則有釋讀為「朋」、「寶」、「玉」、「珏」、「琮」和「賏」等多種異說。
從近年所見甲骨論著看,似乎信從釋「玉」和釋「琮」兩說的研究者最多。
本文排比分析殷墟甲骨文中△字的不同形體,聯繫族氏金文中象形性更強的△字,通過跟殷墟甲骨文中象形的「戚」字的字形和出土的商周「玉戚」實物之形仔細比較,論證了△是「玉戚」的象形字,其字形象鋒刃朝上放置的兩側有齒牙形扉棱的戚體之形。
接下來本文進一步梳理△及以它為偏旁的字在殷墟甲骨文裡的用法,指出義為「玉戚」的△在卜辭中或用為祭品,或用為臣下向商王等的獻納之物。
以△為偏旁的字有些跟△用法也相同,當是其假借字或繁體。
最後本文結合「戈」與「圭」、「王」與斧鉞類武器「揚」在字形和讀音上相類似的平行關係,認爲「玉戚」字△的讀音也應該可能與「戚」相近,△是由武器「戚」轉化為禮玉,又將「戚」字讀音稍加改變而來。
據此推測,「玉戚」字△尌是《爾雅·釋器》裡的「琡」字,其它古書和出土文獻裡或寫作「(璹)」、「」,或假借「」字爲之。
關鍵詞:殷墟甲骨文古文字考釋玉器玉戚琡*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一、待討論之字的字形及舊說檢討本文主要討論《殷墟甲骨刻辭類纂》頁1263收為3262號字頭釋作「玉」的那個字。
這個字(以下用△代表)《類纂》字頭下列了、兩類代表字形。
前一類主要見於賓組卜辭,後一類主要見於歷組卜辭。
在近年新公佈的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中,1這個字也多次出現,寫法又有不同。
下面先分類組列出一些字形,每類中靠前的是我們認爲更爲接近原始字形的。
(一)賓組△字:《合集》15058 《英藏》1291 《合集》16976正 《合集》14735正 《合集》6033反 《英藏》1264正 《合集》14735正 《前》6.26.7《合集》5598正 《合集》4059正(二)歷組△字:《合集》34657 《合集》32535 《合集》32721 《合集》34562《合集》32420 《屯南》225(三)《花東》△字:()288 180 372 39137 490 90 149 427 29可以看出,歷組跟賓組字形的主要區別在於其中部的橫筆是否穿透相連,花東卜辭的字形則常常作橫置,絕大部分又有所省略。
研究者大都承認,從這個字在卜辭中的用法看,它當是表示「玉器」一類意思或是專指某一種「玉器」。
至於其字形,則有釋讀為「朋」、「寶」、「玉」、「珏」、「琮」和「賏」等多種異說。
2從近年所見甲骨論著看,似乎信從釋「玉」和釋「琮」兩說的研究者最多。
3這些說法在字形上都缺乏可靠的根據,實不可信。
1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以下簡稱「《花東》」。
2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叢刊第13輯,1993),頁197。
3釋「玉」之說較詳細的論證可參見連劭名,〈甲骨文「玉」及相關問題〉,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頁239-243。
釋「琮」之說詳見沈之渝,〈釋〉,《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周年特輯(總第二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頁3-6。
收入《沈之渝文博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115-119。
又參看賴炳偉,〈說「琮」(外二章)〉,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273。
釋「玉」之說,主要立論根據是卜辭「寶」字或从△作如下之形:(《甲骨文編》頁317卷七0904號)遂認爲△與「玉」為一字異體,「玉」形是△形的簡化。
按本來从「玉」的「寶」字或从△作,是義近意符的通用現象,只能説明△跟「玉」意思相近或有聯係,並不能證明獨立的△字就是「玉」字的異體。
類似的情況在甲骨文字中頗爲多見。
4釋「琮」之說認爲△字象玉琮之形。
我們看前舉字形,此說對於《合集》5598正和《屯南》225的、那類寫法來說,還算勉強可以。
而前舉《花東》橫置的幾形和《合集》15058的形,顯然比《合集》5598正和《屯南》225那類字形原始,卻都是明顯更近於斧鉞一類器物之形的,而跟出土玉琮之形相去甚遠。
上引「寶」字最後一形所从的△倒置,5前引《合集》32535的形亦倒置,其上端也都是由像斧鉞一類器物的内部之形變來的。
我認爲△是「玉戚」的象形字。
這可以從字形比較和實物比較兩方面來加以證明。
二、卜辭和族氏金文的△字與卜辭「戚」字、出土玉戚之形的比較殷墟甲骨文中有象形寫法的「戚」字,多見於歷組和無名組卜辭,作如下諸形:《屯南》2842 《屯南》2194+《屯南》3572(裘錫圭先生綴合)《英藏》2446 《合集》34400 《合集》34287 《屯南》783 《屯南》1501 《合集》31036另有一個从「女」从「戚」的字作:《合集》28240(《粹編》276)+《合集》32612(《粹編》8)(郭若愚先生綴合)上舉《合集》31036即《粹編》1546,林澐先生指出郭沫若已釋其中的上舉字形為「戚」, 據《甲骨文字字釋綜覽》,張聰東在1970年已曾有釋「琮」之說,其文未見。
4參看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增訂本,1981),頁235-236;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96-97;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頁18。
5此形見《合集》3467臼,即師友2.20,《甲骨文編》出處誤注為師友2.24。
但未説明理由故未得到公認。
林澐先生從字形演變和辭例驗證兩方面確定了上舉甲骨文諸形是象形寫法的「戚」字,指出「戚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鉞,即兩側有齒牙形扉棱的鉞」。
這類象形一路寫法的「戚」字(也可以說是後起形聲字「戚」的古字)尚保留在戰國時代的詛楚文中,以之為偏旁的字秦漢文字多見。
6在近年新發表的戰國文字資料中,這類象形寫法的「戚」字又多次出現。
7上引「戚」字諸形,如果不納柲,其「戚體」部分又鋒刃向上竪置,顯然就跟賓組和歷組兩類△字字形極爲接近。
△字大部分字形中部的橫筆,正象戚體兩側射出的「齒牙形扉棱」之形。
上舉「戚」字第一形《屯南》2842,其象戚體兩側「齒牙形扉棱」的一竪筆穿過戚體,與歷組△字字形相合。
花東卜辭和賓組卜辭中,△都曾和「圭」同見:8(1)戊寅卜:翌己子其見(獻)△于丁,侃。
用。
《花東》427(2)己卯:子見(獻)以璧、△于丁。
用。
○己卯:子見(獻)以圭眔、璧丁。
用。
○己卯:子見(獻)以圭于丁。
用。
○己卯:子見(獻)以△丁,侃。
用。
《花東》490(3)己卯卜:子見(獻)以△丁。
用。
《花東》37 戊寅和己卯干支相接,上幾辭係卜同事。
9(4)甲申卜,爭貞:尞于王亥,其△。
〇甲申卜,爭貞:勿△。
〇貞:勿三牛。
〇貞:尞十牛。
〇貞:尞于王亥十牛。
〇貞:勿十牛。
《合集》14735正(5)丙戌卜,殻貞:尞王亥圭。
〇貞:勿圭,尞十牛。
《合集》11006正甲申後隔一日「乙酉」即為丙戌,(4)與(5)顯然係卜同事。
而無名組卜辭中,「戈」與「戚」同見:(6)惠茲戈用。
○惠茲戈用。
○惠茲戚用。
○惠茲戚用。
《屯南》2194+《屯南》35726林澐,〈說戚、我〉,原載《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收入《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頁12―18。
差不多在同時臺灣金祥恆先生也著重聯繫出土玉戚實物論證了這些字形當釋為「戚」,但他未舉出後世字形上的證據。
見金祥恆,〈甲骨文字考釋三則〉(第二則「釋戚」),《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與文字組》(臺北,1989)。
7戰國楚簡文字看李守奎編著,《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頁705「戚」,頁617「慽」。
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頁16〈孔子詩論〉簡4「慽」字。
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圖版七七簡甲3:10、圖版一六六簡零:204「慽」字。
戰國秦文字的「慽」字見後文將引用的秦駰禱病玉版。
8本文引用卜辭釋文均用寬式,如無必要即不嚴格隸定。
所引《花東》卜辭釋文與原釋文有較有意義的不同之處的,均係據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更正。
9上注8所引姚萱文頁141已指出這一點。
(7)甲辰卜,惠戈。
茲用。
○甲辰卜,(?)惠戚、三牛。
《屯南》783(8)[甲]辰卜:(?)惠戚。
○乙巳卜,五小(?)。
《屯南》2842(7)、(8)兩版係同時所卜。
「戈」字分別作如下之形:《屯南》2194+《屯南》3572 《屯南》783「戈頭」部分作象形寫法,跟族氏金文多見的「戈」字相近(看《金文編》頁820-821),較爲原始。
這類寫法的「戈」字只見於跟象形寫法的「戚」字對舉的卜辭中,應該不是偶然的。
前引幾辭「圭」字作:《花東》490 《合集》11006顯然正即上舉較原始的「戈」形不納柲、同時戈頭向上竪置之形。
玉器「圭」跟兵器戈的「戈頭」在形體上有密切聯係,很多學者都曾指出過。
近年不止一位研究者進一步結合辭例明確將上舉字形釋為「圭」字,當可信。
10而跟「圭」同見的△字則作不納柲、同時鋒刃向上的「戚體」之形,正與納柲的「戈」字跟「戚」字同見相對應平行。
於此亦可見,將△字跟「戚體」之形相聯繫是很合適的。
林巳奈夫和林澐先生都曾舉出土的商代「玉戚」來跟甲骨文的「戚」字字形相對照。
11玉戚早在二里頭文化即已出現,12歷經商代至西周時期,形制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13下面我們也列舉一些出土玉戚之形,來證明△字象玉戚之形的看法(下引玉戚之形原圖都是刃部向下放置的,為便於比較,我們將其倒過來刃部向上)。
(四)、商代晚期玉戚:採自《林澐學術文集》頁1310參看李學勤,〈從兩條《花東》卜辭看殷禮〉,《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2。
又王輝,〈殷墟玉璋朱書文字蠡測〉,《文博》1996.5:9-11;王輝,〈殷墟玉璋朱書「」字解〉,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頁64-67。
蔡哲茂,〈說殷卜辭中的「圭」字〉,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漢字研究中心編,《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頁308-315。
11參看前注6所引林澐先生文。
12偃師縣文化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器和玉器〉,《考古》1978.4,頁270圖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