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5年1月~2017年9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02例产妇,遵循抽签原则随机分组,将102例产妇分为A组、B组,每组均为51例。

A组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B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与B组比较产妇角色适应能力评分、新生儿照看能力评分,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与B组对比护理满意度,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可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促使产妇及早适应母亲的角色,提高照看新生儿的能力,存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护理效果母婴同室,即为新生儿娩出后24h和母亲同处一个房室,新生儿每日和母亲分隔时间<60min[1]。

这种护理模式,为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可加强新生儿和母亲间的接触,确保母婴身体健康。

同时,还能使得产妇及早适应母亲的角色,提高照看新生儿能力。

故此,本次研究重点观察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常规护理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9月收治102例产妇,按照随机抽签方式进行分组,将102例产妇分为A组和B组,各51例。

研究前,所有产妇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A组年龄范围为22~28岁,中位年龄(25.4±2.2)岁;孕周范围为40~42周,中位孕周(41.3±4.4)周。

包括剖宫产者、阴道分娩者各30例、21例。

B组年龄范围为20~28岁,中位年龄(24.6±2.1)岁;孕周范围为39~41周,中位孕周(39.6±4.2)周。

包括剖宫产者、阴道分娩者各28例、23例。

A组和B组产妇临床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统计学意义不突出,P>0.05。

1.2方法1.2.1 B组实施常规护理,为产妇讲解母乳喂养方法,并实行分娩后健康教育。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探讨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探讨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探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母婴保健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和母亲开始选择母婴同室。

母婴同室的最大优势在于促进母婴亲子关系的建立,增强母爱的滋养力,缩短亲子间的心理隔阂,利于母乳喂养的实现。

母婴同室除了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和免疫力,还有利于降低感染风险,增加母婴交流的机会,方便家庭团聚。

然而,母婴同室既然将新生儿接回家中,就必须克服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

在母婴同室护理中,是父母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模式。

共同参与模式的核心是实现父母与医护人员的合作,共同分担育儿责任,在母婴同室护理中发挥各自特有的作用。

一、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在母婴同室护理中,需保证新生儿生存的环境温暖、洁净、安静、舒适。

给予新生儿贴心的关怀和妈妈的温暖抱抱,同时还要满足新生儿的排泄需求、睡眠和饮食需求等。

这些需求只有通过父母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到满足。

1.全面观察和监测新生儿各项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头围、腹围等生长发育指标以及心率、呼吸、口唇粘膜颜色等生命体征指标,及时发现问题。

2.鼓励妈妈进行母乳喂养,通过合适喂养位置和姿势,指导乳汁排出和乳房按摩,及时缓解乳房胀痛等问题,营造愉快的哺乳氛围。

3.协助拍嗝、换尿布等基本护理操作,确保新生儿的个人卫生和舒适。

4.安抚新生儿焦虑和哭闹的情绪,保证其有良好的睡眠,及时疏通呼吸道。

二、教育与指导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父母需要接受一定的婴儿护理知识,掌握新生儿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并且需要进一步展开教育,帮助家长进行正确的育儿观念培养。

而护士则通过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喂养、睡眠、观察等方法,帮助患者了解新生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掌握宝宝的需求。

1.分享新生儿护理经验,包括抚触、安抚、喂养和清洁的方法和技巧。

2.关注家庭和婴儿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包括肠绞痛、黄疸、疱疹、膨胀等常见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3.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方法,授予母乳喂养、瓶喂、混合喂养的相应知识,减少育儿压力。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采用两种护理模式,分析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的优势性。

方法:予以100例产妇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实施2种护理干预,即常规护理(比对组50例)与共同参与式护理(观察组50例),最后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掌握度高于比对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比对组P<0.05。

结论: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效果明显,产妇掌握的护理知识更多,更可获得其认可和满意。

关键词: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效果由于新生儿的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的侵入,这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新生儿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近几年对新生儿护理的不断创新,临床已建立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此护理模式是护理人员通过对产妇的沟通,针对产妇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共同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工作,不仅促进新生儿的健康,还可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1]。

因此,本文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对其展开两种护理模式,分析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产妇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简单随机法,将产妇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50例,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25.13±3.46)岁;观察组50例,年龄为23-36岁,平均年龄(25.28±3.72)岁;两组产妇基本资料互比,无差异性,P>0.05。

比对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定时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臀部及肚脐护理、沐浴抚触等,这些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单独完成。

观察组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详细的内容如下:①制订合理的共同参与式的护理目标:根据母婴室的具体情况,制订安全护理目标,深化新生儿的监测工作,评估在新生儿护理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加大其防范管理和控制力度。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式护理的应用分析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式护理的应用分析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式护理的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2-12-10T02:51:41.2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月16期作者:熊兴翠李选翠[导读]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式护理的应用分析熊兴翠 李选翠(文山市人民医院;云南文山66300)摘要:目的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实施共同参与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选用我院2021年8月-2022年4月收治的7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AA组35例和BBB组35例,AAA组新生儿和产妇分开住院并都给予常规护理模式,BBB组母婴同室采用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干预前后的MSSNS评分。

结果 干预后,BBB组产妇的MSSNS评分明显低于AA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的新生儿进行护理临床应用效果较佳,干预后使得患者的MSSNS得到明显改善,实现有效母乳喂养,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共同参与护理;临床效果新生儿从母体分娩出来后,由于对外界环境处于陌生状态,对事物感知力不强,无法自主行动,身体器官尚不成熟,难以抵御不良因素的侵袭,需要对其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帮助新生儿良好的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加强临床护理。

若无法提供高水平的临床护理,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不利于产妇更快更好的恢复。

因此,为了更好的维护新生儿的成长,专家表示,母婴同室护理过程中采用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意义重大,正确帮助产妇顺利进入角色,更好的照顾新生儿,使得新生儿茁壮成长。

本研究选用了2021年8月-2022年4月收治的7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析,现进行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21年8月-2022年4月收治的产妇70例随机分为AAA组和BBB组,每组35例。

其中,AAA组最小年龄为24岁,最大年龄为35岁,平均年龄为(28.98±3.09)岁,平均胎龄为(39.42±0.91)周,自然分娩21例,剖宫产14例;BBB组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28.84±3.16)岁,平均胎龄为(39.52±0.78)周,自然分娩19例,剖宫产16例。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探讨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探讨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探讨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母婴保健工作一直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领域之一。

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尤为重要。

在传统观念中,婴儿护理主要由母亲来完成,而父亲的角色通常局限于提供物质支持和间接参与。

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和科学护理理念的提倡,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探讨和实践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共同参与护理模式。

本文将围绕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探讨父母共同参与护理的意义、优势和实施方式,以期为相关家庭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意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指的是将新生儿和母亲一同住在同一房间,并由母亲和其它成员(如丈夫、家庭成员等)共同参与新生儿的护理。

这种护理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母子情感的交流和联接,更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一方面,母婴同室可以满足新生儿对母亲的依赖需求,有助于新生儿尽快地适应外界环境;共同护理模式可以提高父母对新生儿健康的关注,增强家庭的凝聚力,有益于家庭和谐稳定的形成。

二、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优势1. 促进母子亲子情感的发展母婴同室护理可以促进母亲和新生儿之间的亲子情感发展。

母亲通过亲自照顾和抚养新生儿,可以增加自己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加深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有利于母亲产后情绪调节和恢复。

对于新生儿而言,与母亲亲密接触和交流有助于满足其渴望被爱的需求,有利于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2. 提高新生儿的康复率和生存率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母亲可以更及时地识别和解决新生儿的生理和行为需求。

父母共同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可以更全面地关注新生儿的生活和生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前干预,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3. 增强家庭凝聚力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父母可以共同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增进对孩子的了解和关爱,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父母共同参与护理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亲情、信任、理解和尊重等家庭良好亲子关系价值观,有利于家庭和谐稳定的形成。

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2月-2022年1月产妇14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73)和对照组(n=73),在对照组产妇中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观察组产妇中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比对分析两组产妇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照看能力评分、适应能力评分及护理知识掌握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均更高,组间比对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率为94.52%,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率,经对比分析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结论: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效果确切且理想,值得临床给予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新生儿较为特殊,因为刚从母体中出生,身体机能、器官还尚不成熟,如果不能在该阶段给予细致的护理干预,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各类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死亡。

人们文化水平逐渐提升,对生活质量要求颇高,特别是非常关注医院的医疗服务,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生儿护理显的十分关键,当前临床上新生儿护理中主要运用母婴同室护理,旨在将产妇及新生儿安排在一个病房当中,对母婴进行同步护理干预。

有些产妇初为人母,还不能完全适应自己的新身份,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为了能够有效调节产妇心理状态,保证母婴健康,此次从科室筛选部分刚出院的新生儿进行调查,给予实施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2月-2022年1月产妇14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73)和对照组(n=73),纳入标准:①新生儿Apgar评分>7分;②无早产儿;③无巨大儿;④无精神类疾病或精神障碍;⑤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准予实施。

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n=31)与研究组(n=31),对对照组产妇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产妇实行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率。

结果:研究组产妇知识掌握率为96.77%(30/31),对照组产妇知识掌握率为71.19%(23/31),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更优(p<0.05)。

结论: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方式,可以使得产妇能充分了解新生儿护理知识、哺乳知识掌握率、母乳喂养成功率,还可以切实提升护理质量水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引言】母婴同室是医院产科护理的关键形式,新生儿护理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传统母婴分离护理的方式,无法从根源上满足基本护理需求。

产妇可能因为多种因素,出现恐惧、焦虑的心理[1]。

要想确保新生儿护理的科学性,就需要消除产妇不良情绪,采用合适的护理方式。

通过构建共同参与护理方式,满足社会、家庭的实际需求。

在积极与产妇沟通的同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干预,确保感染预防工作到位。

本次对比两组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n=31)与研究组(n=31)。

对照组年龄20-28岁,均龄值(25.01±2.36)岁;孕周为39-41周,平均孕周(38.63±1.26)周。

研究组年龄20-27岁,均龄值(25.42±2.78)岁;孕周为39-41周,平均孕周(38.82±1.52)周。

两组基础数据对比无显著区别,可分组对照研究(p>0.05)。

1.2方法对对照组产妇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应用于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效果观察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应用于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效果观察

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应用于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效果观察邮编:710077摘要:目的: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探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采用分组对比的研究方法,与2020年9-2021年9月从本院产妇中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90例产妇,将其以45例每组的方法平均分到采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和在该护理模式基础上共同参与式护理的研究组,记录组间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产妇的角色适应率和护理能力均高于参照组,家属满意度比参照组有优势(P<0.05)。

结论:应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进行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共同参与式护理;应用效果引言:为了深入探析共同参与式护理方法的效果,本研究选取部分产妇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另外选取同等人数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以此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结果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的来源:2020年9月-2021年9月从本院中选取部分符合研究要求的产妇,总共90例。

研究小组的确定:采用常规护理的视为参照组;使用共同参与式护理的视为研究组。

分组依据:根据平均分配的原则,以45例分组的数量将产妇分配至两组;所有产妇中顺产和剖宫产人数分别为44例和46例。

所有产妇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37岁;孕周最短的38周,最长的40周;分别取中间值28.57岁、39.25周进行组间比较,(P>0.05)说明数据可比价值高。

1.1.方法参照组产妇护理期间所使用的方法为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在产妇母婴同室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新生儿各项体征监测,记录好其体质量,并详细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喂养,同时定时沐浴,检查新生儿尿片,并及时更换。

另外加强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并采用规范的方法进行消毒。

上述护理工作均由护理人员独立完成。

研究组母婴同室护理期间所使用的护理方法为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对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除了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外,还知道产妇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具体实施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10-19T16:04:01.8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6期供稿作者:梁芳萍
[导读] 探讨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梁芳萍(张家港市鹿苑医院江苏张家港 215616)
【摘要】目的探讨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

对观察组产妇实施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通过问卷形式评估两组护理模式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产妇紧张情绪、母亲角色适应性、护理新生儿能力等评分。

结果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紧张情绪、母亲角色适应性、护理新生儿能力等方面评分均有明显差异。

结论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能明显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产妇焦虑情绪,并提高产妇母亲角色的适应性,提高护理婴儿的能力。

【关键词】共同参与护理模式新生儿母婴同室
母婴同室是对于正常足月儿及体重在1500g以上的早产儿,出生后新生儿与母亲安置在同一房间,由母亲亲自照顾婴儿,一改传统的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模式[1]。

目前产妇多为独生子女,又初为人母,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及经验,一时难以适应新角色,紧张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因此,缓解产妇焦虑情绪、提高产妇母亲角色的适应性,提高护理婴儿的能力是目前产房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们采用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的62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124例,年龄23岁-36岁,初产妇89例,经产妇35例,所有产妇无其他合并症,新生儿均足月、无胎膜早破及宫内窘迫。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新生儿的呼吸、体温、体重等的观察及测量由护士独立完成,新生儿沐浴、更换尿片、喂养、臀部及脐部的护理等整个护理过程产妇及家属也不参与;观察组新生儿采取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具体措施是护士通过发放资料、床边讲解、开展健康教育、对产妇及家属普及新生儿护理操作要点及新生儿生理知识,耐心解答产妇的疑问,邀请产妇及家属参与新生儿整个护理过程:由护士指导产妇或家属完成新生儿呼吸、体重及体温的观察,指导产妇及家属为新生儿沐浴、更换尿片、护理臀部及脐部等,整个护理过程对产妇及家属开放。

1.3 评价指标:通过问卷形式评估两组护理模式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产妇角色适应性、产妇紧张情绪、护理新生儿能力等评分。

1.3.1 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估:包括护士护理操作、是否耐心解答产妇及家属疑问、是否提供优育科普知识等。

1.3.2 产妇母亲角色适应性评估:(1)适应:母亲母乳分泌充足、哺乳和护理技术能良好掌握、产妇对角色认知度良好、母婴关系融洽;(2)不适应:母亲角色缺失或过分担心新生儿的护理。

1.3.3 产妇紧张情绪评估:分为无紧张、轻度紧张和重度紧张,分别进行计数。

1.3.4 产妇护理新生儿能力评估:包括新生儿沐浴、更换尿片、臀部和脐部的护理、哺乳、穿衣及新生儿生理知识的了解等。

2 结果
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产妇焦虑、母亲角色适应性、护理新生儿能力等方面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焦虑、母亲角色适应性、
护理新生儿能力比较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适应能力差,脱离母体后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需要更多的呵护,母婴同室是建立“爱婴医院”的管理要求,母婴同室的开放性护理利于产妇泌乳、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婴儿与母亲同在一室,会感到安全、舒适、利于新生儿身心发育[3、4],我们在母婴同室的管理基础上,实施产妇、家属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共同参与是指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呼吸、体温、体重的观察及测量,对新生儿沐浴、喂养、更换尿片、进行臀部及脐部护理等操作过程中,邀请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这种护理模式满足了患者自我护理的需求,使产妇及家属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参与,从单纯的接受护理逐步转变为自我护理能力者,促进了母婴健康行为的发展。

产妇初为人母,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强烈需求,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给产妇提供了更多学习及实践机会,极大提高了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

护士在指导产妇及家属规范护理操作的过程中,耐心的护理指导,积极正面的心理干预,使产妇逐步适应照顾新生儿的母亲角色。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的观察组62名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能力大大高于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同时产妇也较好的适应了母亲角色的转变,缓解了紧张焦虑情绪。

共同参与新生儿的护理使产妇新生儿护理技术逐渐娴熟,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母婴情感进一步升级,增强了产妇作为母亲的神圣感,同时对我们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平均评分为(90.5±6.3)分,远远高于对照组,极大的促进了医患良好关系的建立。

总之,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新生儿的护理模式明显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产妇焦虑情绪,并提高产妇母亲角色的适应性,提高护理婴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向丽,杜鹃,谢立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6.
[3] 陶娥娇.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0,8(8):2025.
[4] 薛珍.基层医院产科母婴同室的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073—1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