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地理分析
中国的经济地理

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的自然资源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地理因此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经济地理。
一、自然资源的分布中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水资源等。
这些资源在全国各地分布不均,不同地区依靠不同的资源来发展经济。
比如,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南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
这种资源分布的差异使得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备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中国的经济地理也体现在各个地区的发展差异上。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及相对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此相比,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但由于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特色产业的分布中国经济地理还体现在特色产业的分布上。
不同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实现经济增长。
例如,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成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出口中心;长三角地区以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研发中心;华北地区以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
各个地区依托自身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出不同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四、城乡发展的差异中国的城乡差距也是中国经济地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历史和区域的原因,中国的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而农村地区相对落后。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政府也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区域合作与发展中国经济地理还体现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上。
中国积极参与亚洲、东南亚等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区域间的互利共赢。
例如,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便利化,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的状况备受关注。
本教案将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情况,并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综述中国经济地理1.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陆地面积第三大,地处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的地质构造带上。
同时,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和水力资源等。
1.2 历史对中国的经济地理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地理发展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例如农耕文化和古代贸易路线的形成。
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国的经济地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2.1 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口优势。
尽管如此,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
2.2 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份。
该地区以制造业、贸易和金融等产业为主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2.3 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华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区域之一,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
该地区拥有良好的港口和自由贸易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
2.4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和四川等省份。
尽管存在诸多自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主要以资源开发和旅游业为主。
2.5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推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三、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3.1 “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国际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该倡议为中国不同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平台。
3.2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旨在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平衡和社会进步。
中学地理知识汇编了解我国的经济地理

中学地理知识汇编了解我国的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土上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
中学地理课程中,经济地理是一个必学的内容,通过学习经济地理,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和地理环境的认识,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点和经济产业的区域分布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地理。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点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多种地理环境和资源。
由于地域广阔和地形复杂,中国的经济地理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
这里集中了许多重要的沿海港口和经济中心,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和山脉占据主导,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中国的经济地理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布特点。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更适宜畜牧业和能源开发。
因此,南方地区以农业为主导,北方地区以工业和能源为主导。
再次,中国的河流和水资源在经济地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人口密集地区,沿岸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和武汉。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流经北方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最后,中国还有丰富的资源,例如煤炭、铁矿石、稀土等。
这些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例如,在中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铜矿和铝土矿,这些资源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中国经济产业的区域分布中国的经济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主要可以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有着完善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港口设施,是我国开放政策的重点地区。
这里主要集中了制造业、金融服务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例如,广东省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上海是我国金融中心,深圳则是中国的创新名城。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理维度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理维度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资源的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多样性的文化背景。
它拥有强大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产业基础,同时也因为涉及到广阔的国土和多样性的发展模式而变得更加具有特殊性和现实性。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理维度分析是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人口分布、城市和农村地区和区域经济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地理维度。
地理条件中国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大规模的采集和生产原材料的优势。
它有一个拥有中西亚所有地貌特征的地理环境,拥有森林、草原、河流和地下资源。
这些优势促使中国获得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锰、铝和钨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制造业至关重要。
同时,中国雄厚的资源供应链和良好的物流网络,使得其在经济合作领域中表现出五星级供应链的优势。
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相对其他新兴市场得到了更高的成本效益、品质效益和生产效益。
人口分布中国有一个庞大的人口,且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
在全国范围内,城市人口一直以来都超越了农村人口,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也很大。
人口在城市的聚集,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快速推进,这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然而,中国人口的高密度分布也导致了自然和人群活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土地利用和治安问题等。
城市和农村地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然存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收入、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差异,这个差距导致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贫富差距。
在城市地区,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较多,包括交通工程、医疗和卫生、教育和文化等资源分配。
然而,农村地区在这些方面较为缺乏,这种发展的差异和劣势已经成为贯穿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弥补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
区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不同的差异。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吸引了大量的本土和国际性公司的投资。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演化趋势,分析产业聚集、经济区域格局、城市网络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1. 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体,中部地区为支撑,西部地区为辅助。
这种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根源在于近代中国的列强侵略和对外贸易的历史,沿海地区受到了外部经济刺激,形成了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部地区则主要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而西部地区则因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发展滞后。
2. 演化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中国经济地理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中部地区逐渐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的崛起,特别是中部城市群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中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了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
其次,西部地区也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发展区域。
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如重庆、成都、贵阳等城市的发展,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建设。
而沿海地区则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成本上升等因素,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
3. 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产业聚集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以及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
其中,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产业聚集区。
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了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4. 经济区域格局中国的经济区域格局主要由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经济区域组成。
这些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较为成熟,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推进了“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多样性和广阔的经济地理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自然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种多样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主要由广袤的平原组成,这些地区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例如,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提供了良好的农作物生长条件,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和水果产区。
另外,这些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有助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的运输和流通。
2. 高原地区:中国西部有大片高原地带,包括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等。
虽然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气候条件较苛刻,但它们也拥有独特的资源和经济潜力。
例如,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黄金、铜和锂等,这些资源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3. 沿海地区:中国拥有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沿海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航运的重要门户。
广东、上海和福建等地的沿海城市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
此外,沿海地区也是中国航运业、造船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基地。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发达,西部省份经济相对落后,中部地区逐渐崛起。
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较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技术产业。
例如,广东、上海和浙江等省份在制造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 西部省份:西部省份相对经济发展滞后,但政府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资源和扶持农民等措施,加快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例如,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份在旅游、能源和制药等领域具有潜力和优势。
3.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地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中国的经济地理是指中国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发展分布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这种经济地理分布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历史、文化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特点、地区发展差异、国家发展战略和未来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中国的经济地理呈现明显的区域特点。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东西方向跨度很大,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差异较大。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里的城市化程度高、工业发达、人口密集。
东部地区代表着中国的现代工业和先进制造业,是中国商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西部地区则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区,拥有大量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资源。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相对较差的交通条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中部地区则是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是中国经济地理中的重要枢纽地区。
其次,中国的经济地理也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发展差异。
中国顶层设计战略将国家分为不同的开放区域,如沿海经济开放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沿江经济带等。
这些开放区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比如沿海经济开放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促进了岛屿经济和沿海地区的繁荣发展。
而内陆和边远地区则相对较弱,受制于交通条件、资源开发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地区发展差异也导致了中国的区域分工和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加剧了收入差距和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
因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政策和项目,如西部大开发、东北 revitalization 等,以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和整体发展。
再次,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地理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资源约束、环境限制和人口红利递减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推行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等战略,旨在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

..;.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理原因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人口众多的国家。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比内陆地区要发达,单从地理因素来讲,有以下几点原因:一、自然条件方面: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居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广阔,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东临太平洋,对外联系方便。
二、经济地理优势:水陆交通便利;面向海洋容易接受境外的信息、技术;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市场广阔。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降雨都要比内陆要大,比较适合生存,淡水资源丰富;渔业发达.再者,沿海地区大部分是冲击平原,平坦的路面适合耕种,运输;沿海有更好的航运优势,内陆则不行,不但降雨少,干旱的要死,连水都解决不了的地方怎么适合居住?庄稼怎么办?地区崎岖,道路不通,运输不便利.另外沿海也是对外交流的口岸,凡是来做贸易的人肯定是最先到沿海地区的。
可以证明,凡是有深海港口的城市都要比没有的要更发达一些。
因为这些优势,所以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优先发展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但这并不是我们国家主动选择要先发展沿海地区,而是条件决定了只能先发展沿海地区。
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稍逊于沿海地区。
我国地大物博,内陆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区,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又各不一样。
如华东地区的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而华北地区的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经济自然比其他地区发达,但这些都是人文因素,暂且不提。
我们主要谈谈相较其他地区经济发展要落后很多的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存在很多区域问题,一、自然地理: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多峰林、溶洞、暗河;气候湿热,深居内陆。
二、社会经济: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毗邻国家经济落后;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对外国际交往不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地理2009年上学期1-8周关于中国经济地理分析
摘要: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属于综合性的学科。
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关系上即是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地理的分支又是国际贸易的分支。
但国际贸易是以地理为基础。
本人着重对中国的经济地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一.中国的的地理优势
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海洋——太平洋的西岸。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
从纬度位置看,中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到亚欧大陆的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陆上疆界长达22800多公里,与15个国家为邻。
东邻朝鲜;南邻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同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界;东北毗邻俄罗斯;西北邻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北接蒙古。
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交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交界的北伦河口,长约18000公里。
内海和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470万平方公里。
海上邻国,东有日本,东南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东部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
海上分布6500多个岛屿。
大陆架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浅海鱼类资源也极为丰富。
大陆沿岸形成许多天然良港,等。
这些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海洋经济以及巩固海防均有重要战略意义,现在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目前经济最繁荣的地带。
我国西北内陆伸入亚洲腹地,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陆上和中亚、西亚、欧洲连接的桥梁。
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过巨大作用。
经纬度位置。
我国纬度,南起北纬4°附近的曾母暗沙,北至北纬53°31′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南北跨纬度约50,直线距离约5500公里。
自南而北分布有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温度带,气候资源极为丰富,在世界各国中无与伦比。
当我国北部黑龙江省还是冰雪覆盖的时候,而南部的海南地区则已是一片葱绿的盛夏景象。
经度,东起东经135°5′,即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西至东经73°40′,即新疆境内乌恰县的乌孜别里山口。
东西相差61°多,直线距离约5200公里。
时差4个多小时。
当东方朝阳已升临大地的时侯,西部仍是星斗满天。
这广
大的幅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而且海岸线漫长,适合发展渔业,中国地形多样,适合旅游业,矿产业,资源丰富。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而且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
自北至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变化,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 个温度带,自然景观显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递减,又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等呈现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自然景观带。
二.中国贸易现状
首先,由于处于亚洲这个人口基数最大的劳动力充裕,气候状况舒适,雨水充足区域,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是巨大的。
近年来,中越农产品贸易在波动中增长,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从1995年到2009年的十余年间,我对越农产品贸易都处于顺差地位。
我对越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水果、水产品、蔬菜等,我从越进口的也主要是互补性的水果和水产品。
1995年至今,中越农产品贸易经历了由下降至上升的过程。
进入新世纪后两国农产品贸易迅速回升,除2004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大幅增长。
过去的十年中,中越农产品贸易在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约在10%以内,最高的2009年占10.1%,最低的1998年占4.8%;占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很小。
中越农产品贸易结构分别从近些年两国农产品进出口形势看,我对越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而从越进口则相对缓和。
2009年我对越农产品出口额为3.06亿美元,同期我从越进口农产品2.06亿美元。
然后,由于处于亚洲这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又受到日本和韩国电器行业的影响,中国在家用电器这个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
我国家电行业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成长中的家电企业集团成为市场的主要力量。
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家电产业的发展融合了国内、国际的两股力量,中国家电在全球性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了产业升级。
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出口规模奠定了中国家电大国的地位。
虽然最近10年,中国家电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家电出口额占世界家电出口额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产生了贸易不平衡,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贸易争端,各种壁垒层出不穷。
世界范围内的家电产业转移将会
改变目前的家电产业贸易格局。
区域经济的发展正在塑造出新的贸易格局,新型家电产区的发展导致全球家电业竞争格局随之发生变化。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中,美国大家电产能大规模向墨西哥转移,从而使墨西哥的家电出口迅速增长。
而伴随欧盟东扩的进程,西欧大家电产业在向中东欧的波兰、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和土耳其转移的过程中,使得土耳其和东欧的家电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跨国公司是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主导力量,只要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订单进行转移,中国的家电出口产业立刻会受到影响。
据介绍,产业转移、控制订单、控制各种技术标准和制造贸易壁垒等都是跨国公司容易改变竞争格局的手段。
其次,煤炭工业是中国重要的燃料动力工业部门,中国在这方面的贸易发展也是显著的。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我国山西太原一块的产煤量是相当高的。
2009年度中国能源矿产新增探明资源储量有较大增加,17种主要矿产新增大型矿产地62处,其中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其中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矿产地有14处,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
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
中国煤炭工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前景都将非常广阔。
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大国,同时又是煤炭输出大国。
随着世界石油价格高涨,世界对煤炭、尤其是对动力煤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中国煤炭输出量不断提高,主要输向西欧,也有日本和韩国等。
三.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对外贸易同时也存在不可调和的问题。
比如,我国和欧盟贸易之间所存在的一些摩擦。
首先,我认为欧盟市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性超出了我国市场对欧盟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性,显示出在双边贸易政策调整以及贸易谈判中,我国处于不利的地位。
我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特点。
双边的经贸合作规模与双方的地位不相称。
欧盟已经在战略上认识到亚洲以及我国是世界未来的重要市场,亚欧会议机制充分显示出欧盟各国政府观点的转变。
但是,从双边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相互在经贸方面的依赖程度并不高,没有上升到主导的地
位。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422
起反倾销调查,而其中欧盟占90起,排名第一。
此外,欧共体也是对我国出口产品第一家提出反倾销调查的经济体。
在欧盟的反倾销法中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明显的歧视,认定国有企业享受政府的补贴,不接受相关企业提供的成本数据,而采取所谓的按照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成本的方法来判断与推算我国产品的倾销事实与幅度。
在我国向欧盟出口的部分农产品中,欧盟通过农药残留等技术标准限制我国部分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
其实,欧盟重视亚洲市场,其基本利益在于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分享我国对外开放为发达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投资带动我国出口欧盟的机会并不大。
我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协调一下这方面的区域矛盾,而且在处理贸易摩擦问题时,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制度环境,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可以运用相关机制和体制,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