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宋代山水画赏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国画山水十大名画的赏析:
1.《千里江山图》:作者为北宋画家王希孟,画面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壮美景色,色彩鲜明,构图恢弘,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2.《白雪山图》:作者为南宋画家谢赫,画面以太白山为背景,表现了独特的山水风貌和自然景观,形式上极具表现力。
3.《水墨花鸟图》:作者为明代画家徐渭,画面以花鸟为主,运用水墨技法,表现出极具生动感的自然景观,是中国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4.《清明上河图》:作者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画面描绘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构图精美,色彩绚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
5.《渔舟唱晚图》:作者为宋代画家马远,画面以渔船为背景,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情感,是中国山水画的杰作之一。
6.《富春山居图》:作者为元代画家黄公望,画面描绘了江南富春山的壮美景色,线条流畅,色彩淡雅,富有古典气息。
7.《十八学士图》:作者为明代画家顾恺之,画面描绘了唐代十八位文学巨匠的生活场景,构图繁复,细节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8.《红楼梦图》:作者为明代画家高鹗,画面描绘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构图精美,画风细腻,是中国文学与绘画的结合之作。
9.《山水十二屏》:作者为清代画家郑板桥,画面描绘了中国南方的山水景象,构图严谨,色彩和谐,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10.《八大山人千里江山图》:作者为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画面描绘了中国南方的江山美景,构图简洁,意境深远,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作者:尹晓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南宋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院体画和文人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院体山水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是最有代表性的四位画家,其中李唐四四家之首,对南宋山水画的变革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用笔用墨方面,而马远则是在构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探索。
关键词: 南宋;山水画;特征;南宋四家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62-01一、时代背景我们在讲秦朝兵马俑的时候,一定会说到秦始皇;在讲到佛教美术时,一定会想起武则天;在讲到书法艺术时,一定会提到李世民;在讲到北宋美术时,一定会谈到宋徽宗。
公元1125年10月金人下诏攻宋,由于统治者软弱,军队节节败退,金人于1127年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
南宋同样面对金人的侵扰,统治者对金求和,年年进贡,岁岁乞降。
虽然在政治军事上比较的失败,但是却换来了长久的和平。
加上北方的手工艺人大举南迁,极大速进了经济科技的发展,当时流传的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足以说明农业的发达,还有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南宋,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宋室南迁之后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处于偏安动荡的局面之下,但是绘画艺术的繁荣情况仍不亚于北宋,高宗自己喜欢工书作画,在位36年,“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展完摩拓不少息”。
开设画院,招揽画工,临安画院之盛,不减汴梁。
此时的南宋统治者怀着强烈的苟且偷安情感,安逸享乐的情绪异常高涨,高宗重建画院,此时的绘画艺术进入最后的全盛阶段。
南宋的院体山水画达到极盛一时,其中的美学思想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北宋文人画思想的继承。
宋朝画论家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如苏轼《题王维吴道子画》一诗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中外美术史宋朝山水画赏析

《晴峦萧寺图》 北宋 李成 绢 本 淡设色 纵111.4厘米 横56 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 馆藏
《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 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 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 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 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 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 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 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 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 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 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 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 点。
范宽“溪山行旅”可以说是中国北宋山水画中的杰作。经过五 代对文人画的开创,到了北宋初年,依据着不同的地区,画家 以大自然真实的山水为对象,开启了山水画恢宏的气度。 范宽大约活跃在北宋初期,他主要活动的范围以陜西的华 山、终南山为主,黄土高原上大山直立起来的气势成为范宽绘 画风格的来源。这幅画近景的部分占画面下方的三分之一,两 侧巨石之间开辟出一条留白的道路,一队驴子驮着货物,行旅 的客商自画面右侧进入,正缓缓行进,点出了“行旅”的主题。 画面最精彩的部份是以上方三分之二的巨大空间推出一座 正面的山壁。山壁陡立,近于方正的长方形,有如一块纪念碑 矗立着,成为大山精神的不朽象征。 山壁间一线瀑布,直深而下,在构图上帮助了大山垂直线 的准确,这一线瀑布的下方,留白渲染出的云烟也正是前景与 大山隔开的一带深涧,彷佛还可以听见水声激湍,飞溅成一片 烟雾,而大山静定,是永恒不可动摇的庄严。大山以极浓密如 雨点般的笔触密密构成,传达了黄土高原大山紧密的质感,也 有人称这种点法为“两点皴”。
《读碑窠石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水墨 纵126.3厘米 横104.9厘米 日本大阪市 立美术馆藏
此图置境幽娄,气象萧瑟,是对荒芜日久之 名胜的描绘。坡陀下古奇木仄参差,苍干瘦 枝虬屈俯仰,藤葛攀援。背景空无一物,杳 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平台上有一大 碑伫立,龟座龙额,很是庄伟。碑前一人戴 竺骑骡,仰观碑文。旁有一童子,持杖而立。 此图画树石先勾后染,清澹明润,饶有韵致。 据碑侧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疑书一行”历 来被认为是李成的作品,但近年美术史家及 鉴赏家们又据南宋周密《霎烟过眼录》一书 所记当时阅李成观碑图已仅存半幅之事,推 测此幅全境应是在原本未散夫前摹出。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点缀 参 考 文 献 : 局, 目的是通 过 画面带给观 众视 觉上 的层 山和天 空。 同时为弥 补左侧 的 空虚 , 使 画面静 中有 动 , 富有 诗 [ 1 ] 吴 守 明. 山水 画构 图. 河北 美 术 出版 社 , 次 感 。如 , 宋 代 名 家 郭 熙 所 作 的 山水 画《 早 了三 四艘 小 船 ,
表现 出了一种 水气弥漫的意境。 是 山水 画创作 的第 一要素。组织画面上 的 是 非 常典 型 的取 景 半边 创 作 的水 墨 山水 分协调 , 画 面 左边 描 绘 的是 老 松 悬崖 , 有 两 个 人 5 . 特 写 式 构 图 统一 关系 , 既不 能太散 , 也 不能过 于拥挤 , 画, 物对 坐在 下边 的大石上 , 而画面 的右 边则 特 写式构 图, 指选取 自然景观 的局部 构 图要体现人们 的审美 心理。南宋 山水 画 整幅画 进行 描绘 , 一般 用特 写式构 图表现 一些 江 的构 图方 式在 画面 中起 到 了突 出主体 的作 是用寥 寥数 笔组成 的淡淡 的远 山 , 的重 点描绘 放在 了左边 , 右边 大部分 是 空 南的小风 景 , 主要 目的是表 现物体 最有特 用, 增 强 了画面整体 带给人的艺术感受。
左上 角用 淡 墨 化( 边 角 式构 图, 主 要特 点是近 景 多偏 于 江面上 只 出现 了一只 小舟 , 下篇 ) . 上海艺术家, 2 0 0 6 ( 3 ) . 轻轻皴 出了丛 树 的形 态 , 在 画面 的最 上方 角, 细致 刻 画 ; 远景简练清淡, 概 括 整 [ 6 ] 邹安刚. 两 宋 山水 画 图 形样 式 与造 境 的 关 体 。 明代 曹 昭 形 容 这 种 构 图特 点说 : “ 或 峭 有淡淡的 山显现。这种构 图最易表达 出平 系. 晋 中学院学报 , 2 0 0 8 ( 4 ) .
现实主义的高峰和衰弱——宋代的山水画

现实主义的高峰和衰弱——宋代的山水画我们正进入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
因为六朝人对自然的发现和对艺术家创造力的认识,唐朝人对空间的感受和对笔墨表现范围的掌握,正在一批被后人奉为楷模的大师作品中结出果实。
五代和宋朝历史(907—1279)一开始很混乱。
中国在唐朝崩溃后陷入新的四分五裂之中。
五代时北方内战不断,在当时能画出什么作品,实在使人惊奇。
相比之下,南方各小国相比之下显得稳定和安宁,南京和成都的小朝廷,给逃出北方的学者、诗人和画家们提供了避难所,这些人带来了唐朝宫廷艺术的残余之物。
960年,宋朝开国者征服了北方,建都于汴京(今天的开封)。
十五年后,又成功地灭掉南方诸国,中国重新统一了。
在南方诸小国中,南唐的末代君主奢侈昏庸,荒于政事,但却精于艺术鉴赏,还是多愁善感的词人,他择以为友的不是朝臣官吏,而是诗人画家。
975年,他和手下的文人学士们被押解到汴京,成为不幸的囚犯。
他们悲伤地怀恋南京的旧事,以度过痛苦的残年。
他们中间有位巨然和尚,是山水画家,只知道继承了董源的山水画风格。
至于他怎么得宠于君王,就不甚了解了。
而董源作为宫苑里默默无闻的小官,要到963年他死后100多年,才在画史中出现他的名字。
由于后代评论家对董源、巨然推崇备至,所以有必要知道,为什么他们那么不同一般。
宋人记载说,董源主要以画传统的龙和着色山水出名。
就我们所知,第一个称董源、巨然为江南画风创立者的,是科学家、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沈括(1031—1095)。
沈括没有用中国画论中比比皆是的那些套语,简单地称董源的画气韵生动。
他指出董源“不为奇峭之笔”,既不画北方的悬崖陡壁,也不作晚唐画家的梦幻图,而是“多写江南真山”,“尤工秋岚远景”。
沈括在其《图画歌》中用一句诗来概括重要画家不同的风格,也谈到董源、巨然: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
他还指出,巨然的画往往简率为之,宜于远看(类似莫奈的作品)。
用笔草草,越成熟越追求印象效果(又像莫奈)。
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燕文贵二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燕文贵二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国军队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
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
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
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
前面我们已经欣赏李成、范宽、米芾、李公麟、郭熙和张择端六位著名画家的作品,下面我们欣赏武宗元、王居正、燕文贵、赵昌、王诜和赵佶等六人绘画作品。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燕文贵绘画作品有:《江山楼观图》《溪山楼观图》《群峰雪霁图》《秋山琳宇图轴》《三仙授简图》《秋山萧寺图》《纳凉观瀑图页》《奇峰万木》《奇峰万木图》《楼阁山水》《秋江晚翠图》《江村图》《烟岚水殿图》《层楼春眺图页》《寒林雪栈图》《江干雪霁图》《江山雪霁图》《梅石瀑泉图》《秋山访道图》《山水》《山水2》《山水3》《武夷叠嶂图》《雪景山水》《雪山行旅图》《雪山图》《岳阳楼图》等。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燕文贵绘画作品燕文贵,浙江吴兴人。
原本是军中仆役,于太宗朝驾舟至京师,受高益举荐,进入翰林图画院,参与相国寺与玉清昭应宫壁画制作,真宗时升任图画院祗候。
擅画山水、屋木、舟车等题材,在宫廷画院中,燕文贵所创立的“燕家景致”与范宽的“巨嶂山水”并列,是继关同、李成之后,北方山水画派的两大主流。
宋代山水画的特点浅析

宋代山水画的特点浅析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辉煌时期,其中最为杰出的便是山水画。
以胡公虎、郭熙、范宽为代表的宋代山水画家,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分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探究其艺术魅力所在。
一、笔墨渲染的高超技巧宋代山水画家以笔(毛笔)墨渲染山水画,给画面注入大量的生命力和情感色彩,特别是在墨色的运用上。
墨色是山水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不仅能够处理物象的大小与远近关系,还能够塑造出山水画的气氛。
宋代山水画家工整的筆觸和精湛的技巧,使得墨色变得更加细腻丰富,并且能够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意境。
二、巧妙运用“余白”处理画面宋代山水画家在画面构图和空间处理上,广泛运用“余白”这一技法。
所谓余白,就是画面上的空白区域,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是同样重要的。
巧妙地利用余白,能够使画面更显得自然、流畅,给人以宽广、恬静的感受。
宋代山水画家在余白处理上,无不体现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精神,使得画面的意境更为深邃。
三、追求自然真实的意境以上几点都是宋代山水画家用笔入墨所追求的手法,在绘制意境上,他们更注重表现山水自然之美。
他们以观察和领悟自然风貌、形态与轮廓为基础,以确切的实际生活为依据,致力于描绘出一种众生共鉴的自然之美,体现出深厚的生态思想。
通过画笔展现天地之妙,志气之盛,鬼斧神工的神奇山水画,则是他们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而这些自然山水在宋代山水画家手中,就成了一道道赏心悦目的美丽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总结以上三点便是几则宋代山水画的特点,笔墨的渲染技巧、余白的处理和自然真实的意境,都透露出他们在创作上的深刻思考和注重细节的态度。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画作在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和现在的收藏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透过他们创作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文化历史,以及艺术发展所趋向的道理。
此外,其舒展自由、饱含生命和朦胧意境的表现手法,也流传到现今山水画中,为后来者所学习和继承。
恢弘壮美的北宋山水画——北宋山水作品教学赏析

恢弘壮美的北宋山水画——北宋山水作品教学赏析文/冯学茂摘要:高中美术课程《绘画》,围绕着国画的艺术风格,国画的主要技法等方面来了解、对比及研究与评价。
而对国画的认识,特别是盛唐之后的北宋各种山水流派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要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品读、临摹北宋不同流派的山水作品特色。
本文以北宋翰林院山水巨匠---范宽与郭熙的主要作品作为鉴赏对象,浅谈如何在高中课堂开展国画山水作品鉴赏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鉴赏;中国画;北宋;范宽;郭熙时光飞逝,本人从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也已经有18个年头了。
高中美术鉴赏课对于每一位高中学生所具有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高中美术新大纲要求:高中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而高中美术鉴赏《绘画》模块中的国画鉴赏部分,因其种类多,表现手法、风格多样,历史背景复杂,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
进入宋朝,恢弘壮美的巨制山水画作开始独领风骚,笑傲画坛。
尤其北宋时期的山水作品,创作之初,更多的是提供当朝皇帝政务之余,足不出户,就能饱览名山大川,消遣娱乐之用。
所以,画幅大,笔法细腻,皴法自然,山石多现主峰高耸陡峭,次峰伴随左右,体现出明确的君臣关系。
北宋山水作品装裱多以立轴样式,突出山水景物本身,观览此画,犹如置身其中,可游、可行、可居、可望。
画面又以多视角的透视手法,称为散点透视法。
与西方绘画追求真实光影的焦点透视法大不同,北宋山水作品形神兼备,观览此类型画作,能很快将人带入画中游览,穿行,呼吸着山水林间的清新空气,乐哉快哉。
山石形状与肌理,运用各种表现技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北宋的李成、范宽,他们以不同的画风和卓越的贡献,创立了当时两大主要流派。
李成画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的情韵,体现山水的灵秀。
李成创造的“卷云皴”,他的作品虽没有留下,但从师承李成的北宋翰林院画家郭熙的《早春图》画中可以看到卷云皴的表现形式。
北宋另一主要流派山水画家是范宽,范宽与李成虽然是北方流派,但是,与李成有很大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窠石平远图》 图17 [宋]郭 熙《窠石平远图》 宋郭
《寒林图》郭熙 北宋 寒林图》
郭熙《早春图》 郭熙《早春图》
同时,与郭熙画风相近的另一位画家王诜( 字晋卿, 同时,与郭熙画风相近的另一位画家王诜(1048-1104年),字晋卿,祖 年),字晋卿 籍太原,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之女为妻,封驸马都尉。 籍太原,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之女为妻,封驸马都尉。善书 富收藏,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书画家交往。 画,富收藏,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书画家交往。其山 水清润明快。水墨、丹青俱佳。流传作品有《渔村小雪图》 水清润明快。水墨、丹青俱佳。流传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 梦游瀛山图》 王诜《渔村小雪图》 图》、《梦游瀛山图》等。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范宽《雪山萧寺图》 范宽《雪山萧寺图》
雪景寒林图》 范 宽 《雪景寒林图》
2.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郭熙 .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 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卒不详,约活动于英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卒不详, 神宗、哲宗三朝( 初为御书院艺学, 宗、神宗、哲宗三朝(1064-1110年)。初为御书院艺学, 年)。初为御书院艺学 后为御画院艺学、待诏直长, 后为御画院艺学、待诏直长,在艺术上与关李范三家相媲 他主要继承李成传统,又吸收其他名家之长。 美。他主要继承李成传统,又吸收其他名家之长。他强调 山水画要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 山水画要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不下堂筵而坐穷 泉壑。 发展了积墨法。在工具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泉壑。”发展了积墨法。在工具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用 用墨,笔法都有新的尝试和创造。 笔,用墨,笔法都有新的尝试和创造。他的山水取法李成 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 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枝 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 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变 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今存主要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 今存主要作品有《早春图》 关山春雪图》 谷图》 窠石平远图》 谷图》、《窠石平远图》等。此外经其子郭思整理的理论 著述《林泉高致》 概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著述《林泉高致》,概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宋代山水画赏析
刘忠国
2008.7
宋代山水画
一、南北分野的五代山水画
五代山水画,南北两种画风正式确立,笔法墨法大体具备。 五代山水画,南北两种画风正式确立,笔法墨法大体具备。 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成为南北两种画风的开创者, 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成为南北两种画风的开创者,南清新 秀润,北浑厚雄健。泼墨山水以及界画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秀润,北浑厚雄健。泼墨山水以及界画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1. 南派山水代表画家董源、巨然 南派山水代表画家董源、 董源(? (?-962年),字叔达,南唐画院画家,做过南唐后主李 字叔达, 董源(? 年),字叔达 南唐画院画家, 煜朝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钟陵(今南京)人。一说南 煜朝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 钟陵(今南京) 昌人。擅长水墨山水或淡着色山水, 披麻皴” 昌人。擅长水墨山水或淡着色山水,创“披麻皴”。他的山水 山头多苔点,郁茂,虚实相生。此外,自董源始, 画,山头多苔点,郁茂,虚实相生。此外,自董源始,山水画 的墨法进入一个新阶段,墨色变化丰富, 的墨法进入一个新阶段,墨色变化丰富,适宜表现江南植被茂 空气湿润的自然风貌。流传作品主要有: 潇湘图》 密、空气湿润的自然风貌。流传作品主要有:《潇湘图》、 《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平林霁色》、《溪岸图》、 龙宿郊民图》 夏山图》 平林霁色》 溪岸图》 洞天山堂图》 《洞天山堂图》等。
董源《寒林重汀图》 董源《寒林重汀图》
董源(五代)潇湘图(局部) 董源(五代)潇湘图(局部)
巨然,生卒不详,南唐江宁( 巨然,生卒不详,南唐江宁(今 南京) 开元寺僧。专攻山水, 南京)人。开元寺僧。专攻山水, 师法董源。公元975年南唐亡,他 年南唐亡, 师法董源。公元 年南唐亡 随后主李煜归降北宋, 随后主李煜归降北宋,居开封开 元寺。在画史上与董源并称“ 元寺。在画史上与董源并称“董 巨”。他擅长江南烟岚和山川高 旷之景。多用长披麻皴, 旷之景。多用长披麻皴,笔墨清 山顶多作矾头, 润。山顶多作矾头,以破笔焦墨 点苔,风格苍润雅致。 点苔,风格苍润雅致。传世作品 主要有: 万壑松风图》 主要有:《万壑松风图》、《层 崖丛树图》 秋山问道图》 崖丛树图》、《秋山问道图》等。 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 《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高 远构图,近景山脚下溪塘小桥。 远构图,近景山脚下溪塘小桥。 茅屋坐落在密林中, 茅屋坐落在密林中,水村中一白 衣文士安坐。山路蜿蜒, 衣文士安坐。山路蜿蜒,烟岚弥 层崖丛树,飞瀑流泉。 漫,层崖丛树,飞瀑流泉。形象 刻画颇为精致。 刻画颇为精致。
《龙袖骄民图》绢本,作者:董源,五代画家。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袖骄民图》绢本,作者:董源,五代画家。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的水墨技法出类 拔萃,多用披麻皴, 拔萃,多用披麻皴,辅以 繁密的胡椒点, 繁密的胡椒点,画树则 “简于枝柯,繁于身影”, 简于枝柯,繁于身影” 表现出江南山川草木丰茂, 表现出江南山川草木丰茂, 水气蒸腾的特点。 水气蒸腾的特点。设色浅 不作“奇峭之笔” 淡,不作“奇峭之笔”, 具有“平淡天真”的风格。 具有“平淡天真”的风格
李成《读碑窠石图》 李成《读碑窠石图》
李成, 李成,因曾避居青 州营邱, 州营邱,故后世称为 李营邱” “李营邱”。他的雪 景寒林, 骨干” 景寒林,“骨干”多 挺拔坚实; 显,挺拔坚实;具有 北方山水特色,能给 北方山水特色, 人以“气象萧疏, 人以“气象萧疏,烟 林清旷”的美感, 林清旷”的美感,李 成有“惜墨如金” 成有“惜墨如金”之 说,反映了他对墨法 的重视。 的重视。
五代〕 巨然 〔五代〕秋山问道图
2.北派山水画的代表荆浩、关 .北派山水画的代表荆浩、 仝
荆浩,生卒不详。唐末隐居太行山洪 荆浩 谷中,自号洪谷子。他重视写生,创 造了“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 方法。他的山水画取景广阔,故有大 气磅礴之势,宋人称为“全景山水”。 荆浩还著有《笔法记》,是有价值的 山水画理论。 今传作品《匡庐图》,绢本,水墨画。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作描绘太行 山景色,全景式构图,陡壑高峰雄伟 峭拔。山间清泉倒挂,林麓屋舍、桥 梁林木,烟岚缭绕其间。荆浩,长期 隐居在山西太行山的洪谷,故号洪谷 子。
活跃在江南的山水画家还有卫贤和赵干。赵干, 活跃在江南的山水画家还有卫贤和赵干。赵干,江宁 今南京) 生卒不详,南后后主时画院学生。 (今南京)人,生卒不详,南后后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 院。
二、全面繁荣的宋代山水画 宋代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出。 宋代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出。北宋前期以 李成、关全、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独盛。 李成、关全、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独盛。北宋中 郭熙全面总结前人传统, 期,郭熙全面总结前人传统,从意境到技巧都有划 时代的提高。北宋后期,全面开花, 时代的提高。北宋后期,全面开花,青绿山水有赵 令穰、赵伯驹、王希孟,水墨画则有米氏父子创 令穰、赵伯驹、王希孟, 米点山水” 改变了以线造型的传统。南宋, “米点山水”,改变了以线造型的传统。南宋,人 们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 们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山水画构图以边角式代替 全景式,以秀美代替壮美, 全景式,以秀美代替壮美,山水画进入一个崭新的 时代。 时代。 1.三家鼎峙 关仝、 .三家鼎峙――关仝、李成、范宽 关仝 李成、 北宋初期的山水画,以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 北宋初期的山水画,以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 其中尤以李影响最大,被推为“本朝第一” 其中尤以李影响最大,被推为“本朝第一”。
巨然《层崖丛树图》 巨然《层崖丛树图》 层崖丛树图》 《层崖丛树图》 为绢本,水墨画。 为绢本,水墨画。 层崖丛树图》 《层崖丛树图》作高 峰两座,烟岚掩映, 峰两座,烟岚掩映, 山路崎岖, 山路崎岖,给人以轻 松疏朗之感。 松疏朗之感。山体用 长披麻皴,墨色较淡, 长披麻皴,墨色较淡, 破染松活,轻柔秀润。 破染松活,轻柔秀润。
关仝,生卒不详,长安人。后梁画家。 关仝,生卒不详,长安人。后梁画家。 师法荆浩, 出蓝”之誉, 师法荆浩,有“出蓝”之誉,故画史 荆关”并称。他活动于秦岭、 常“荆关”并称。他活动于秦岭、华 山一带,其画笔力雄劲,气势峭拔, 山一带,其画笔力雄劲,气势峭拔, 表现出山川奇伟的气质, 表现出山川奇伟的气质,是得之于对 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 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多写关陇一带 山川,全景式构图,山峰险峻, 山川,全景式构图,山峰险峻,石体 坚凝,杂木丰茂,有干无枝, 坚凝,杂木丰茂,有干无枝,显示出 北方阔叶树特有的粗放,人称“ 北方阔叶树特有的粗放,人称“关家 景致” 在北宋初,与李成、 景致”。在北宋初,与李成、范宽并 称山水三大家。今存作品主要有《 称山水三大家。今存作品主要有《山 溪待渡图》 关山行旅图》 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 山溪待渡图》 绢本,设色画。 《山溪待渡图》,绢本,设色画。现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关陇 华山一带)景色,全景式构图, (华山一带)景色,全景式构图,给 人以近在咫尺、迫自以寸之感。 人以近在咫尺、迫自以寸之感。
董源《龙宿郊民图》 董源《龙宿郊民图》 绢本设色。该画取深远构图, 绢本设色。该画取深远构图,层峦 叠嶂,树木茂密,山脚坐落民居。 叠嶂,树木茂密,山脚坐落民居。山石 以长披麻被画出,苔点稀疏。 以长披麻被画出,苔点稀疏。山下岸旁 有众人连臂而舞,题目“龙宿郊民” 有众人连臂而舞,题目“龙宿郊民”。 今据启功先生考证, 龙宿郊民” 今据启功先生考证,“龙宿郊民”乃 龙袖骄民”之别写, “龙袖骄民”之别写,为宋元以来江南 民间俗语,意为“ 民间俗语,意为“天子脚下的幸福之 民”。
范宽,最初学荆浩, 范宽,最初学荆浩,后来又 学李成, 学李成,但总觉得不能超越 他们,于是定居终南山中, 他们,于是定居终南山中, 朝夕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朝夕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以 千岩万壑为创作基础, 千岩万壑为创作基础,终于 成为一代大家。 成为一代大家。范宽的画多 为山顶密林一水边巨石, 为山顶密林一水边巨石,峰 峦雄厚,气势逼人。 峦雄厚,气势逼人。后世评 李成得山之体貌, 论“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 得山之神气, 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 法。” 《溪山行旅图》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纵206.3厘米 横 厘米 103.3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