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一.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精耕细作则是农业技术的主流。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随着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农业重心也发生了多次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地域性转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隋唐前期,全国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三.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

(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文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六.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

3.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4.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5.社会人口的增殖;

6.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农耕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

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XX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道古代希腊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专题2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主干知识框架 核心要旨归纳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从魏晋到南宋,由于多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彻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但手工业总体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 ●?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热考主题突破 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

古代中国农业概况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①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②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③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农耕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1、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

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xx 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

最新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 古代中国的原因 科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技的现实运用能对科学发展产生强烈需要与动力刺激,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古代中国?这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文化圈的单一。从总体上讲,各种文化的早期原始形态,都是侧重于务实的、经验的层面,但相应地也发展出对这些经验与实际生活的理论抽象与总结,而这又因各种文化自身的原因而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文化圈的竞争与交流则往往可以刺激对那种抽象理论思维的需求。早期的文化圈主要有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及地中海文化圈。前两个文化圈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体系,在其四周缺乏可与其竞争交流的同等文化。地中海文化圈则与此相反,这里存在着多元的平行相互竞争的文化,如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犹太文化,这些文化略有时间先后的差异,但都大约在一个较为开放与平等的环境中相互竞赛与交流,不存在某一种文化的完全输出而不输入,这种文化开放态势的发展决定了西方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化生态。这种具有决定性的文化生态就是古希腊文化与犹太文化在这种竞争中的胜出,前一种文化基于对世界的知性探索,后一种文化根于对生存的宗教超越,这两种态度都孕育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当然,一般的观点认为,宗教态度是压制科学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只是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基督教是排斥其不喜欢的科学,但宗教的超越精神却是科学萌生的沃土,它使人不停留在世俗事务层面,而是在人自身的有限生命之外去探求永恒之谜的奥秘。华夏文化圈在早期也是开放的,如春秋战国之际,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诸多政权,在文化上也相互吸纳,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在精神是同质的,都属于三代文化的遗承。唯有楚国文化与北方诸国文化的差异较大,这个时期文化的多元竞争造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辉煌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最大的一次是佛学的传入,这是两个平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又一次繁荣。但其后,印度文化衰落,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优势文化,在亚洲大陆成一种优势文化,多输出而很难有真正的文化输入,这样一种封闭的文化独立自足体的形成便势属必然。因为感到无有与自己文化匹敌的优越感必然造成一种天朝大国心态的产生。但相反,地中海文明在进入中世纪后,虽然基督教有一统天下的辉煌,但欧洲不存在统一的国家,到14、15世纪又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如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意大利文化、西班牙文化,这些文化又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并行的竞争态势。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一.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精耕细作则是农业技术的主流。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随着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农业重心也发生了多次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地域性转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隋唐前期,全国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三.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 (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文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_5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人教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005年11月,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我国东汉末年为防治传染病而写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 2.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郦道元 C.宋应星 D.徐光启 3.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 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5.与右图相关的信息是( ) A.唐朝毕升雕版印刷术 B.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C.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D.唐朝张仲景发明火药 6.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7.“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 8.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韩非子》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论语》 9.“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所属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0.某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介绍一位历史名人时,展 现右图画面,该名人是( ) A.孔子 B.孙武 C.墨子 D.孟子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3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答案 C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帮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解析欧洲“发现世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3.《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 A 4.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解析从唐到宋的这一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了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

5.“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材料一方面指出现代科学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指出古代中国应用科技比西方发达。材料不能体现A、C、D,此三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科学理论的研究,故答案为B。 答案 B 6.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解析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可排除A、B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主要与领土被金占领有关;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直接得益于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D 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没有深奥不易理解、粗野庸俗的情况。反映了元曲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

.

.

.

“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 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 远流长。”“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 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 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 弥足珍贵。” ?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 特的接见,与马克·吐温交 往甚密,他们中的五十多 人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 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 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他 们亲历了近代中国的风云 激荡,回国后有的任清华 大学最早的校长,有的成 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 山鼻祖,工程师詹天佑和 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曾 是这批留美学童。 ?1876年,清廷派吴子登出 任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 虽支持洋务运动,自身也 通晓英文,但思想不够开 放,且官僚习气严重,对 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 到任,就将幼童们召来, 严加训斥,并下令开除了 两名信基督教者,引起许 多学生的不满。此外,吴 子登还加重幼童们的中文 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 和礼仪教育,使幼童们非 常反感,对吴子登的话就 是不听,只听从容闳一个 人的号令。恼羞成怒的吴 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 还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 幼童如何“美国化”,讲容闳 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 一切等等。1881年,吴子 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 撤回,迅速得以批准。从8 月21日起,除少数人抗拒 不归外,首批留美幼童分3 批启程回国。 译书蜂起 ?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 馆” ?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 局” ?1897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编译所、大同译书局、 译书工会 ?1900年,上海—译书汇编 社 ?追忆当时挟书卷袖纸笔, 徒步往来,寒暑无间,风 雨不辍,汗不得解衣,咳 不得涕吐,病困疲乏,犹 隐忍而不肯休息者,为此 书也。惟是日获数篇,奉 如珍宝,夕归自视,讹舛 百出,涂改字句,模糊至 不可辨,则一再易纸以书 之,不知手腕之几脱也。 每至更深烛跋,目倦神昏, 掩卷就床,嗒焉如丧,而 某金某石之名犹往来纠扰 于梦魂之际,而驱之不去。 此中之况味,岂他人之所 能喻哉! ?华蘅芳《金石识别序》 (1872) ?……迨译至十七卷,余忽 患血痢之症,日夜数十次, 恹恹无复人色。自思所译 之书不可中废,数请友人 代之,皆译言语支离,猝 不易为辞。则心愈忧而病 愈剧。所居之楼俯临大道, 人声喧杂聒耳,不能寐。 时有车马驰过,其声隆隆 然,若触于心而蹂躏其肺 腑也。甫一交睫,则觉高 山巨壑,水陆变迁,其中 鳞介之蜕,奇兽之骨,种 种可骇可噩之物,层间迭 出,纷然并集于前,盖平 日所入于耳,寓于目而又 会于心者,其境界一一发 见于若梦若寐之际,而魂 魄亦为之不安。则余之去 死也几希矣。于是乞假而 归,调治数月,又扶病而 出。…… ?华蘅芳《地学浅释序》 (1873) 经过赤道知冬暖, 渐露青山识地圆, 雄心犹作闻鸡舞, 莫向天涯更惘然。 ?翻译西方数学、科技著作 17种,170多卷 ?著有《行素轩算稿》 ?制造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 “黄鹄号” ?天津武备学堂、两湖书院、 上海格致书院 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古代的中国,世界被认 为是不变的。黄河如带, 泰山如砺,被视为皇权和 贵族特权万世不移的象 征。高贵者永远高贵,犹 如大山永远不可动摇。 《地学浅释》与戊戌变法 ?康有为(1858-1927),这位 在中国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制度的改革运动领导人, 借参加1895年举办的国家 考试的机会,在考卷上写 下了主张政治改革的“变 则通通则久论”,其中就引 用了泥沙可填海为陆,火 山可喷出熔岩等地质变化 的事例,说明:“至变者莫 如地”。天地都在变化,人 要不实行改革是不行的。 ?1896年,康有为的学生梁 启超(1873-1929)在《清议 报》发表《变法通议》, 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引用 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的知 识。他说:“法何以必变?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 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 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 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 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 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 彼生此灭,更代叠变,而 成世界;……借曰不变, 则天地人类时而息矣。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 也。”对他的老师的见解, 用科学的事实又一次作了 说明。 “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 ?谭嗣同1896年夏天到上海 时,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专任翻译英的国人傅兰雅 (J.FRYER 1839-1928) 家中,亲眼见到古生物化 石与今天的生物区别很 大,从而感到“天地以日 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 今日之神奇,明即已腐臭, 奈何自以为有得,而不思 猛进乎?”而决心努力学 习新知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两昆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 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 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京师大学堂(1898) 1905年废除科举制 《科学》 1915年“中国科学社”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 同时创办《科学》月刊, 至1951年停刊,出版35 卷。 “科学救国!” ?“继兹以往,代兴于神州学 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 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 唯科学乎!” ?—摘自《发刊词》 .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春秋核心思想礼和仁提出以和为贵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君舟民水知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性恶论) 道家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道是万物本原)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韩非子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以法治国) 兵家(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重要思想家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王充:东汉万物由原气构成著有论衡一书 范缜:南朝无神论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斗争神灭论 两宋理学周敦颐:理学创始人,二程继承他的思想,把理视为无所不在, 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明朝王学心学继承陆九渊心即使理 黄宗羲:梨洲先生认为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 顾炎武:明末清初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实学目的在于批评理学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一也和天下为器唯物主义 艺术 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大同武周山麓北魏 龙门石窟:龙门十二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精品 莫高窟::六七成是在隋唐开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绘画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注意点睛传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刘宋陆探微(秀骨清像与顾并称顾陆) 萧梁张僧繇(人物画尤其是佛像相传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 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宋元李公麟(五马图) 张择端(北宋东京汴梁) 书法 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小篆汉隶属曹魏钟繇楷书 王羲之(东汉末年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票若游云矫若惊龙书圣) 王献之(小圣) 初唐三大家书坛(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浩) 草圣(张旭)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沛蔡襄)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0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0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一、四大发明 1 2.

《金史》中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什么?开始用于军事是在何时?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成就:火药。时间:唐朝末年。作用: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二、其他成就 1.数学 (1)先秦: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了筹算计数法。 (2)东汉:应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3)魏晋南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大约1000年。 2.天文历法 (1)天象观测 ①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 ②《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天体观测仪器:郭守敬创制简仪。 (3)历法: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3 其中《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为什么中国古代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就突出? 提示: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得到发展。 1.(经典再现)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 D.《石氏星表》 答案:C 2.(经典再现)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

农耕文明与古代科技

农耕文明与古代科技 摘要:古代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少数民族的入侵等因素都对农耕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篇主要探索的是古代科技对农耕文明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借助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历史的研究,深入、具体的分析古代科技发明的产物与农耕文明的内在联系和直接影响。 关键词:农耕文明古代科技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收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工简单,规模偏小,且不用于商品交换,受封建思想的束缚,闭关自守,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农耕文明史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事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这其中,古代科技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科技带给农耕文明发展最大的帮助就是农业科学和手工业技术,农业和手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衣食住行,就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活动。而

随着农业、手工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耕文明也随之不断进步和发展。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一直把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劳动。今天在我国辽阔的领土上,有着广大的肥田沃土,这并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劳动人民不断和自然斗争的结果。在这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把山野植物栽培成谷物,把野兽驯养成家畜,把飞鸟饲养成家禽;再比如:经常和洪水斗争,使河流听人们的话。 在很早的年代,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开始种植稻、麦、黍、粟。到殷代(约3300—3400年前)在栽培谷物的方法上就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那时候的播种是疏成行列的,畦与畦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这就改进了星散丛生的原始做法。西周时期,人们又懂得了消灭杂草、深耕、宽垄等生产方法,并且为了克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创造了轮流休耕的“三圃制”这是后代“轮耕法”的起源,同时人们对于农作物的性能也有了长期实践的丰富知识,即摸清了不同作物的生长条件和习性。西汉时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像氾胜之、赵过等,他们大部分都有新的农业科学发明,一些优秀的农事理论比如“催青”等更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地区的农民使用。除了食用作物,还有一些今天我们所谓的经济作物,比如桑蚕等在我国古代也是很早就出现了,最早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还有各种蔬菜、水果,中国的蔬菜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些五彩斑斓的蔬果极大地丰富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 虽然很多农事发明都归公与如神农、伏羲、嫘祖等神话般的发明

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梳理

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梳理 1.四大发明 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年已有用于书写绘图的纸,人们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 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造纸术后来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印度、阿拉伯。唐朝时,阿拉伯人将造纸术经北非传入欧洲。 印刷术:隋唐时候已有佛经、日历、诗集雕版印刷品,868年印 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 明陶活字印刷术。元朝出现了锡、木、铅、铜活字印刷术。后来活 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战国时,我国人民已经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造了用以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又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用 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千金方》中记载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用来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 火炮等。明朝时采矿开始用火药爆破法。元朝时,火药和火器由阿 拉伯人传入欧洲。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带领民众在岷江修建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3.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 4.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5.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6.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7.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1.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慧星并作了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我国历法已经形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多年。 2.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记录了800个恒星以及五大行星运行情况。当时还测定了一年中的主要季节。 3.《周髀算经》是编写于公元1世纪的一部天文著作。 4.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制订出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世界最早。 5.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并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6.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表明我国历法体系成熟;实测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测量。 7.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8.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对天象进行实际观测;精密推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他主持了元朝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最北观测点是北海(在今西伯利亚),最南的观测点是南海(在今西沙群岛)。 1.《皇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著名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发展与迟滞并存。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撞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阶段一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644年) 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农业: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风力水车。 (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商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4)经济政策: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令”,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文化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小说兴盛,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最为著名。 (4)艺术: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为写意画精品;昆曲盛行。 考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1] (2017·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高考历史专题提升训练五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培优点五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典例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已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3.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4.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由此可知,此时中国()科学家论述方法 伽利略 没有它们(数学),人们就会在黑暗 的迷宫中徒劳的徘徊 在比萨斜塔演示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文 朱载堉凡天地造化,莫能远其数依凭象器测验天文,治历之本 徐光启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于度数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天津种水稻 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 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 5.下图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某一成就,与图片对应的文字材料应为() (第4题) A.“竹火鹞,编竹为疏眼笼,形微修长,外糊纸数重,刷令黄色” B.“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C.“水浮多荡摇,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D.“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6.图4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势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能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文学诗句是()

中国古代史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史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产生的原因、影响,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认真分析儒、道、法、佛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深刻认识文化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了解各时期教育、史学方面的成就及其与阶级统治的关系。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通过比较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培养历史比较能力以及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观点。 二、专题知识归纳 (一)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西传 ⑴造纸术: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1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4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

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文明延绵至今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现代农学将农业定义为:直接利用地力,从事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而获得有机物质的生产事业。农业是什么?古人认为农业包括稼、人、地、天四个因素。 稼,即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等许多种类,稼专指其中的栽培植物,这反映了传统中国农业的特色,即以种植业为主。从出土遗物来看,当时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稷、黍、菽(大豆)、麦、麻等,南方主要种植的是水稻。中国分别是粟、菽、稻、桑、茶等许多作物的起源地之一。稼,虽然是以禾谷类粮食作物为主,但同时也包括一些蔬菜和果树等园艺植物。为了弥补主食的不足,中国传统农业中还种植了品种丰富的蔬菜和果树。其中原产于中国最主要的蔬菜有:白菜、萝卜、芥菜等。引进的品种主要有黄瓜、茄子和辣椒等。 中国古代的农业中还包括一定数量的饲养动物,与“五谷”相提并论的是“六畜”。“六畜”指的是猪、牛、马、羊、鸡、狗六种主要动物。马主要用作运输,作为战争工具,养马业受到统治阶级重视。牛是农民的宝贝,主要用于耕作。猪和羊在用作肉食的同时,主要养来积肥料,为种植业服务。狗最初是为了助猎,进入农业定居生活以后,狗的作用变为了看家。养鸡除了提供肉、蛋外,最重要的作用大概就是司晨。六畜之外,中国古代还养殖了鱼、蚕、蜜蜂、白蜡虫等动物,其中养蚕业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夫稼,为之者人也”。人,即是庄稼汉。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中国农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发明了众多较为先进的农业工具,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通过一些有识之士的记录和总结,而成为农书。 “夫稼……生之者地也”。地,指的是土地。种庄稼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然而,土地资源又是有限的。农业起源之后,一些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农业的土地首先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一般来说,土壤都比较肥沃,植被较好,水源比较方便。 “养之者天也”,天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如光、热、气、水等,这些因素主宰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其中又以雨水与农业的关系最为密切,雨多酿成水灾,雨少又导致干旱。同时古人认为病虫害的发生也与天气有关。在老天爷面前,中国传统农学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人定胜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