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数学下专题——折叠问题

(完整版)七年级数学下专题——折叠问题
(完整版)七年级数学下专题——折叠问题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试卷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试卷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冀教版中学生七年级达标测试卷。 全套试卷共7份。 试卷内容如下: 1. 第五单元使用 2. 第六单元使用 3. 第七单元使用 4. 第八单元使用 5. 第九单元使用 6. 第十单元使用 7. 期末检测卷 第五章达标检测卷 (120分,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2.如图,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则图中共有()对邻补角. A.2 B.3 C.4 D.5 (第2题) (第3题) (第6题) 3.如图,在5×5的方格纸中将图①中的图形N平移到如图②所示的位置,那么下列平移正确的是() A.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1格B.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2格 C.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1格D.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2格 4.点P为直线l外一点,点A,B,C为直线l上三点,PA=4 cm,PB=5 cm,PC=3 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 A.等于4 cm B.等于5 cm C.小于3 cm D.不大于3 cm 5.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内错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如图,AB∥CD,FE⊥DB,垂足为E,∠1=50°,则∠2的度数是() A.60°B.50°C.40°D.30° 7.如图,将木条a绕点O旋转,使其与木条b平行,则旋转的最小角度为() A.65°B.85°C.95°D.115°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8.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则∠ABC =( ) A .73° B .56° C .68° D .146° 9.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弯处的∠A 是72°,第二次拐弯处的角是∠B ,第三次拐弯处的∠C 是153°,这时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则∠B 等于( ) A .81° B .99° C .108° D .120° 10.如图是一汽车探照灯纵剖面,从位于O 点的灯泡发出的两束光线OB ,OC 经过灯碗反射以后平行射出,如果∠ABO =α,∠DCO =β,则∠BOC 的度数是( ) A .α+β B .180°-α C .1 2 (α+β) D .90°+(α+β)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1.把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在同一平面内有A ,B ,C ,D ,E 五个点,过其中任意两点画直线最多可以画________条.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13.如图,已知直线AB ∥CD ,∠GEB 的平分线EF 交CD 于点F.若∠1=42°,则∠2=________. 14.如图,立定跳远比赛时,小明从点A 起跳落在沙坑内B 处,跳远成绩是4.6米,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试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试题 类比归纳专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选择 ——学会选择最优的解法 ◆类型一 解未知数系数含1或-1的方程组 1.(湘潭期末)方程组???x -1=0, x +1=y 的解是( ) 2.(冷水江期末)方程组???x +y =4, 2x -y =2的解是________. 3.解方程组: (1)(甘孜中考)???x -y =2①,x +2y =5②; (2)???2x +y =3①, 3x -5y =11②. 4.下面是老师在嘉嘉的数学作业本上截取的部分内容: 解方程组???2x -y =3①, x +y =-12②. 解:将方程①变形,得y =2x -3③,……第一步 把方程③代入方程①,得2x -(2x -3)=3,……第二步 整理,得3=3,……第三步 因为x 可以取任意实数,所以原方程组有无数个解……第四步 问题: (1)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____________.嘉嘉的解法正确吗?若不正确,错在哪一步?请你指出错误的原因,求出正确的解; (2)请用不同于(1)中的方法解这个方程组. ◆类型二 解同一未知数的系数含倍数关系的方程组 5.解方程组: (1)???5x -6y =-1①,3x +2y =5②; (2)???3x -4y =-18①,9x +5y =-3②. ◆类型三 利用整体思想解方程组(或求与未知数相关的代数式的值) 6.(邵阳县一模)已知???2x +3y =5, x +2y =3, 则2016+x +y =________.

7.解方程组:???3x +4y =2①, 4x +3y =5②. 8.若方程组? ??3x +y =1+3a ①, x +3y =1-a ②的解满足x +y =0,求a 的值. ◆类型四 含字母系数的方程组的运用 9.已知???x =2,y =1是二元一次方程组???mx +ny =8, nx -my =1的解,则2m -n 的值为 ( ) A .-2 B .2 C .4 D .-4 10.(邵阳洞口县期中)已知方程组???2x +y =3, kx +2y =4-k 的解x 与y 之和为1, 则k =________. 11.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ax +by =3,bx +ay =7的解是???x =2, y =1, 求a +b 的值. 12.已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a -1)x +(a -2)y +5-2a =0,当a 每取一个值时,就有一个方程,而这些方程有一个公共解,试求出这个公共解. 13.已知方程组???2x +y =-2,ax +by =-4和方程组???3x -y =12,bx +ay =-8的解相同,求(5a +b )2 的值. ◆*类型五 解方程组的特殊方法 14.解方程组???5(x +y )-3(x -y )=2, 2(x +y )+4(x -y )=6,若设x +y =A ,x -y =B ,则原方程组可变形 为???5A -3B =2,2A +4B =6,解得???A =1,B =1,再解方程组???x +y =1,x -y =1,得???x =1, y =0. 我们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字母去代替它,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作换元法,请用这种方 法解方程组???x +y 2+x -y 3=6,2(x +y )-3(x -y )=24.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

第1题图 第2题图 G 第3 题图第4题图 第5题图第6 题图 折叠问题文稿(不含压轴题) 1.如图,长方形ABCD 沿AE 折叠,使D 落在边BC 上的F 点处,如果∠BAF=60°,则∠DAE=___. 2.如图,折叠矩形纸片ABCD ,先折出折痕(对角线)BD ,再折叠,使AD 落在对角线BD 上,得折痕DG ,若AB = 2,BC = 1,求AG 的长. 3.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B ,CM 是斜边AB 的中线,将△ACM 沿直线CM 折叠,点A 落在D 处,如果CD 恰好与AB 垂直,那么∠A 等于_ ____. 4.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折痕交CD 于点E ,已知AB=8cm, BC=10cm , 求EC 的长. 5.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90°,将BC 边折叠,使点B 与点D 重合,折痕经过点C ,若AD=2,AB=4,求∠BCE 的正切值. 6.如图,点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将点A 沿过DE 的直线拆叠. (1)说明点A 的对应点A '一定落在BC 上; (2)当A '在BC 中点处时,求证:AB=AC .

第7题图 7. 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长AD=9cm ,宽AB=3cm ,将其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那么折叠后DE 的长和折痕EF 的长分别是多少? 8. 如图是面积为1的正方形ABCD ,M 、N 分别为AD 、BC 边上的中点,将点C 折至MN 上,落在点P 位置,折痕为BQ ,连结PQ . (1)求MP 的长; (2)求证:以PQ 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等于 1 3 . 9. 把矩形ABCD 对折,设折痕为MN ,再把B 点叠在折痕上,得到Rt △ABE ,延长EB 交AD 于点F ,若矩形的宽CD=4. (1 )求证:△AEF 是等边三角形; (2)求△ AEF 的面积. 第8题图 第9题图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题(最新整理)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作者:admin 试题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26 更新时间:2009-4-22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多项式3x2y+2y-1 的次数是() A、1 次 B、2 次 C、3 次 D、4 次 2.棱长为a 的正方形体积为a3,将其棱长扩大为原来的2 倍,则体积为() A、2a3 B、8a3 C、16 a3 D 、 a3 3.2000 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 人,精确到 千万位为() A、1.30×109 B、1.259×109 C、1.29×109 D、1.3×109 4.下列四组数分别是三根木棒的长度,用它们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是() A、3cm,4cm,5cm B、12cm,12cm,1cm C、13cm,12cm, 20cm D、8cm,7cm,16cm 5.已知△ABC三内角的度数分别为a,2a,3a。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6.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下面四个国家的国旗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越南 B、澳大利亚

C、加拿大 D、柬埔寨 7.下面哪一幅图可大致反映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从起跑到终点的速度变化情况() A、B、C、 D、 8.如图,已知,△ABD≌△CBE,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CBE=∠ABD B、BE=BD C、∠CEB=∠BDE D、AE=ED 9.将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将所得矩形撕去一角,打开的图形一定有()条对称轴。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10.房间铺有两种颜色的地板,其中黑色地板面积是白色地板面积的二分之一,地 板下藏有一宝物,藏在白色地板下的概率为() A、1 B、 C、 D、 二.我会填。(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1.22+22+22+22=。 1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8cm,则第三边长的范围为。 13.三角形的高是x,它的底边长是3,三角形面积s 与高x 的关系是。 14.如图,O 是AB 和CD 的中点,则△OAC≌△OBD的理由是。 15.袋子里有2 个红球,3 个白球,5 个黑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 概率是。 三.解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16.(2mn+1)(2mn-1)-(2m2n2+2) 17.有这样一道题“计算(2x3-3x2y-2xy2)-(x3-2xy2+y2)+(-x3-3x2y-y2)的值,其 中 x=,y=-1。”甲同学把 x=错抄成 x=-,但他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你说 这是怎么回事呢? 18.如图,AB∥CD,直线EF 分别交AB、CD 于点E、F,EG 平分∠BEF交CD 于点G,∠EFG= 500,求∠BEG 的度数。

2018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大于或等于0。 3.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a :①0≥a ,②0≥a 附:具有非负性的式子:①0≥a ;②0≥a ;③02≥a 4.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5.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 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a (a ≥0); (2)==a a 2 7.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 ≥0,b ≥0) ;(b ≥0, a>0). (3)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典型例题】 1、概念与性质 例 1下列各式1 其中是二次根式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例2、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1) x x -- +31 5; (2) 2 2)-(x = a (a >0) a -(a <0) 0 (a =0);

例3、 在根式 ) A .1) 2) B .3) 4) C .1) 3) D .1) 4) 例4、已知: 的值。求代数式22,2 1 1881-+- +++ -+-=x y y x x y y x x x y 例5、 (2009龙岩)已知数a ,b =b -a ,则 ( ) A. a>b B. a>时,①如果a b >>a b < 例1、比较 (2)、平方法 当0,0a b >>时,①如果22a b >,则a b >;②如果22a b <,则a b <。 例2、比较 (3)、分母有理化法 通过分母有理化,利用分子的大小来比较。 11() b a b b a a b ++++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突破平行线性质的综合应用折叠问题试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突破平行线性质的综 合应用折叠问题试题 平行线性质的综合应用:折叠问题 一、平行线的性质 方法归纳:平行关系数量关系(由“线”推“角”) 由“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定“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 如(1)如图两平行线a、b被直线l所截,且∠1=60°,则∠2的度数为() A.30° B.45°c.60°D.120° 解:∵a∥b, ∴∠3=∠1=6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60°。 故选c。 (2)如图,直线c与a、b均相交,当a∥b时,则() A.∠1>∠2 B.∠1<∠2c.∠1=∠2D.∠1+∠2=90°

解:∵a∥b,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故选:c。 二、折叠问题(翻折变换) 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 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 (1)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2)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3)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例题1如图所示。已知AB∥cD,∠B=100°,EF平分∠BEc,EG⊥EF。求∠BEG和∠DEG。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出∠BEc、∠BED的度数,再根据EG⊥EF可得出要求的两角的度数。 答案:解:由题意得:∠BEc=80°,∠BED=100°,∠BEF=∠BEc=40°, ∴∠BEG=90°-∠BEF=50°,

∠DEG=∠BED-50°=50°。 ∴∠BEG和∠DEG都为50°。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要熟悉平行线的性质,注意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例题2如图所示,将宽为4厘米的纸条折叠,折痕为AB,如果∠AcB=30°,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解析:根据翻折不变性,得到∠α=∠cAB,从而求出∠ABc=∠BAc,再得出△AcB为等腰三角形,求出AD和cB 的长,进而求出△ABc的面积。 答案:解:延长GA到F,根据翻折不变性,∠α=∠cAB,∵AG∥Bc,∴∠GAc=∠AcB=30°,∴∠α=∠cAB =(180°-30°)÷2=75°, ∴∠ABc=180°-30°-75°=75°,∴Ac=Bc。作AD⊥Bc,垂足为D,∵纸条的宽=4c, ∴AD=4c,在Rt△AcD中,∠AcD=30°,∴Ac=2AD =2×4=8c,∴Ac=Bc=8c, ∴△ABc的面积为(4×8)÷2=16c2。故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6c2。 点拨:此题考查了翻折不变性和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就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 为常数,并且 )。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 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就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就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 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 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 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 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解题技巧专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解题技巧专题目录: 【专题一】平行线中作辅助线的方法 【专题二】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思想方法 【专题三】开方运算及无理数判断中的易错题 【专题四】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面积 【专题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变化规律 【专题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专题七】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学科内知识的综合 【专题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含字母系数的问题

【专题一】平行线中作辅助线的方法 ——形成思维定式,快速解题 ◆类型一含一个拐点的平行线问题 1.(2017·南充中考)如图,直线a∥b,将一个直角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若∠1=58°,则∠2的度数为() A.30°B.32°C.42°D.58° 第1题图第2题图2.(2017·潍坊中考)如图,∠BCD=90°,AB∥DE,则∠α与∠β满足() A.∠α+∠β=180°B.∠β-∠α=90° C.∠β=3∠αD.∠α+∠β=90° 3.阅读下列解题过程,然后解答后面的问题. 如图①,已知AB∥CD,∠B=35°,∠D=32°,求∠BED的度数. 解:过E作EF∥AB.∵AB∥CD,∴CD∥EF.∵AB∥EF,∴∠1=∠B=35°.又∵CD∥EF,∴∠2=∠D=32°,∴∠BED=∠1+∠2=35°+32°=67°. 如图②、图③,是明明设计的智力拼图玩具的一部分,现在明明遇到两个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1)如图②,已知∠D=30°,∠ACD=65°,为了保证AB∥DE,∠A应多大? (2)如图③,要使GP∥HQ,则∠G,∠GFH,∠H之间有什么关系?

◆类型二含多个拐点的平行线问题 4.如图,已知AB∥DE,∠ABC=70°,∠CDE=140°,则∠BCD的大小为() A.20°B.30°C.40°D.70° 第4题图第5题图5.如图,直线l1∥l2,∠α=∠β,∠1=40°,则∠2的度数为________.6.如图,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B+∠D=180°;②AB∥CD;③BC∥DE.请你以其中两个论断作为已知条件,填入“已知”栏中,以剩余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填入“结论”栏中,使之成为一道由已知可得到结论的题目,并解答该题. 已知: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 解: 7.如图①,AB∥CD,EOF是直线AB,CD间的一条折线. (1)试说明:∠EOF=∠BEO+∠DFO; (2)如果将折一次改为折两次,如图②,则∠BEO,∠EOP,∠OPF,∠PFC 之间会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概念: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a (a ≥0); (2)==a a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b =a ·b (a≥0,b≥0); b b a a = (b≥0,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 比较数值的方法 (1)、根式变形法 当0,0a b >>时,①如果a b >,则a b >;②如果a b <,则a b <。 (2)、平方法 当0,0a b >>时,①如果2 2 a b >,则a b >;②如果2 2 a b <,则a b <。 (3)、分母有理化法 通过分母有理化,利用分子的大小来比较。 例3、比较 231-与1 21 -的大小。 (4)、分子有理化法 通过分子有理化,利用分母的大小来比较。 例4、比较1514-与1413-的大小。 a (a >0) a -(a <0) 0 (a =0);

八年级数学上册 1 勾股定理专题训练(一)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问题 (新版)北师大版

专题训练(一)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问题 1.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C =90°,AC =4 cm ,BC =3 cm ,将斜边AB 翻折,使点B 落在直角边AC 的延长线上的点E 处,折痕为AD ,则CE 的长为( ) A .1 cm B .1.5 cm C .2 cm D .3 cm 2.如图,长方形ABCD 的边AD 沿折痕AE 折叠,使点D 落在BC 上的F 处,已知AB =6,△ABF 的面积是24,则FC 等于( ) A .1 B .2 C .3 D .4 3.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 =5 cm ,BC =10 cm ,将△ABC 折叠,使点B 与点A 重合,折痕为D E ,则CD 的长为( ) A.252 cm B.152 cm C. 254 cm D.154 cm 4.如图,在长方形纸片ABCD 中,AB =8 cm ,把长方形纸片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点E 处,AE 交DC 于点F ,若AF = 25 4 cm ,则AD 的长为( ) A .4 cm B .5 cm C .6 cm D .7 cm 5.(铜仁中考)如图,在长方形A BC D 中,BC =6,CD =3,将△BCD 沿对角线BD 翻折,点C 落在点C′处,BC ′交AD 于点E ,则线段DE 的长为( ) A .3 B.15 4 C .5 D.15 2 6.如图所示,在△ABC 中,∠B =90°,AB =3,AC =5,将△ABC 折叠,使点C 与点A 重合,折痕为DE ,则△ABE

的周长为________.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

. 2017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四幅图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 2.以下列各组线段的长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3cm,3cm,8cm B.3cm,4cm,6cm C.5cm,6cm,11cm D.2cm,7cm,4cm 3.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A、4 2 2a a a= + B、4 2 2a a a= ÷- C、6 3 2a a a= D、5 3 2a a aa= 4.下列运动属于平移的是 A、旋转的电风扇 B、摆动的钟摆 C、用黑板擦沿直线擦黑板 D、游乐场正在荡秋千的人 5.已知,5 2 ) (2= - +ab b a则2 2b a+的值为 A.10 B.5 C.1 D.不能确定. 6.如果a=-0.32,b=-3-2,c=(- 1 3 )-2,d=(- 1 5 )0,那么a、b、c、d的大小关系为A.a<b<c<d B.a<d<c<b C.b<a<d<c D.c<a<d<b 7、下列多项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A、) 2 )( 2 (a a+ + B、) )( (2 2b a b a- + C、) )( (b a b a- + - D、) 2 )( 2(a b b a- + 8.下列各式中计算正确的是 A.2 2 2 ) (b a b a- = -B.2 2 24 2 ) 2 (b ab a b a+ + = + C.1 2 )1 (4 2 2+ + = +a a a D.222 ()2 m n m mn n --=++ 9.如果(1)(5) x x a ++的乘积中不含x一次项,则a为 A.5 B.-5 C. 5 1D. 5 1 - 10、若3 2, 15 2= =y x,则y x- 2等于 … … …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十六章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分数入手,研究出分式的有关概念,同时还要讲清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 10020v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3. 以上的式子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m(2)1m1m 3 m 10020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6020v 小时,所以 10020v = 6020v . 10020v , 6020v ,s,v,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 s m2m 1 2 = 6020v ,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 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分析] 分式的值为

八年级数学折叠问题

D ' C ' B' D A B C M E F 八年级数学折叠问题 1、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纸片.把纸片ABCD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边的中点E处,折痕为AF.若CD=6,则AF等于() A.4B.3C.4D.8 2、如图,将矩形ABCD纸片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若∠DBC=22.5°八年级数学折叠问题中45°的角(虚线也视为角的边)有() A.6个B.5个C.4个D.3个 3、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 EM、FM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在' B M或'B M的延长线上,那么∠EMF的度数是() A、85° B、90° C、95° D、100° 4、如图,点O是矩形ABCD的中心,E是AB上的点,沿CE折叠后,点B恰好与点O重合,若BC=3,则折痕CE的长为() A、23 B、33 2 C、3 D、6 5、如图,在△ABC 中,∠C=90°,BC=6,D,E 分别在 AB、AC上,将△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若A′为CE 的中点,则折痕DE的长为() A、B、2 C、3 D、4 6、如图,在Rt△ABC中,∠ABC=90°,∠C=60°,AC=10,将BC向BA 方向翻折过去,使点C落在BA上的点C′,折痕为BE,则EC的长度是() A、53 B、535 -C、1053 -D、5 5 3 + 7、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C′,D′的位置上,EC′交AD于点G.已知∠EFG=58°,

A B C D F E 那么∠BEG= °. 8、如图,将纸片△ABC 沿DE 折叠,点A 落在点A′处,已知∠1+∠2=100°,则∠A= ____________度. 八年级期中复习------折叠问题(2) 9、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已知AD =8,折叠纸片使AB 边与对角线AC 重合,点B 落在点F 处,折痕为AE,且EF=3,则AB 的长为 ( ) A.3 B.4 C.5 D.6 10、如图所示,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点C 落在点C′处,折痕为EF,若∠EFC′=1250 ,那么∠ABE 的度数为( ) A .150 B .200 C .250 D .30 11、如图,在△ABC 中,∠C=90°,点D 在AC 上,将△BCD 沿着直线BD 翻折,使点C 落在斜边AB 上的点E 处,DC=5cm,则点D 到斜边AB 的距离是 cm . 12、点D 、E 分别在等边△ABC 的边AB 、BC 上,将△BDE 沿直线DE 翻折,使点B 落在B 1处,DB 1、EB 1分别交边AC 于点 F 、 G .若∠ADF=80o,则∠CGE= . 13、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 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 和顶点D 重合,折痕为EF .若BF =4,FC =2,则∠DEF 的度数是_ . 14、如图所示,在△ABC 中,∠B=90°,AB=3,AC=5,将△ABC 折叠,使点C 与点A 重合,折痕为DE,则△ABE 的周长 为 . 15、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2cm,点E 在BC 上,且AE =CE .若将纸片沿AE 折叠,点B 恰好与AC 上的点B 1重合, 则AC = cm . 16、将矩形ABCD 沿AE 折叠,得到如图所示图形.若∠CED′=56°,则∠AED 的大小是 . 17、如图,将长8 cm,宽4 cm 的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A 与C 重合,则折痕EF 的长等于 cm .

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

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 一、折叠问题 如图所示,将长方形纸片ABCD 的一边AD 向下折叠,点D 落在BC 边的F 处。已知AB=CD=8cm ,BC=AD=10cm ,求EC 的长。 解题步骤归纳: 1、标已知,标问题,明确目标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设适当的未知数x ; 2、利用折叠,找全等。 3、将已知边和未知边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表示出来。 4、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得解。 练习 1、 如图,将矩形ABCD 纸片沿直线AE 折叠,顶点D 恰好落在边BC 的F 处,已知3, CE cm =8AB cm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 如图,已知矩形ABCD 沿着直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C'处,BC'交AD 于E ,AD=8,AB=4, 求DE 的长 3、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B=6,BC=8,将三角形ABC 折叠,使AB 落在斜边AC 上得到线段AB ’,折痕为AD ,求BD 的长. 4、如图所示,在?ABC 中,AB=20,AC=12,BC=16,把?ABC 折叠,使AB 落在直线AC 上,求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 5、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长AD=9 cm ,宽AB=3 cm ,将其折叠,使点 D 与点B 重合,那么折叠后D E 的长是多少? 6、如图,将边长为8 cm 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落在BC 中点 E 处,点A 落在点 F 处,折痕为MN ,求线段CN 的长. 8.如图,已知△ABC 中,∠ACB =90°,∠CAB =30°,△ABD 是等边三角形,AB =8,如果将四边形ACBD 折叠,使点D 与点C 重合,EF 为折痕,则AE= . 9.(2016年金华中考15题)如图,Rt △ABC 纸片中,∠C=90°,AC=6,BC=8,点D 在边BC 上,以AD 为折痕将△ABD 折叠得到△AB′D,AB′与边BC 交于点E.若△DEB′为直角三角形,则BD 的长是 . C D B A E

2019-2020学年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计算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2. 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 同旁内角互补 C. 直角的补交仍然是直角 D. 对顶角相等 3. 已知直线AB ,CB ,l 在同一个平面内,若AB ⊥l ,垂足为B ,BC ⊥l ,垂足也为B ,则符合题意的图形可以是( ) D. 4. 对于任意的底数a ,b ,当n 是正整数时, n n b n a n ab n n b a b b b a a a ab ab ab ab =?????=??=48476Λ48476Λ444844476Λ个个个)()()()()()( 第一步变形 第二步变形 其中,第二步变形的依据是( ) A. 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B. 乘法交换律 C. 乘法结合律 D. 乘方的定义 5.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01≥-x 的解集,正确的是( ) A. B. C. D. 6. 据报道,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于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全球六地同步发布,该黑洞位于 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其中5500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 A. B. C. D. 7. 方程组???=--=8 35y x x y 用代入法消去y 后所得到的方程,不正确...的是( ) A. 853=--x x B. 583-=-x x C. 8)5(3=--x x D. 853=+-x x 8. 如图所示,△ABC 中AC 边上的高线是( ) A. 线段DA B. 线段BA C. 线段BD D. 线段BC 9. 若y x >,且y a x a )3()3(-<-,则a 的值可能是( ) A. 0 B. 3 C. 4 D. 5 10. 下列图形中,能通过其中一个三角形平移得到的是( ) l l l a 25a 5a 6a 5a a ?41055?4105.5?71055.0?7105.5?

七年级(下)数形结合数学专题训练

平面直角坐标系------数形结合思想的平台
一、知识点: 1.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的 定 义 ; 2. 坐 标 平 面 内 点 的 坐 标 的 定 义 ; 3. 各 象 限 内 及 坐 标 轴 上 点 的 坐 标 的 特 征 ; 4. 一 三 ( 二 四 ) 象 限 角 平 分 线 上 的 坐 标 特 点 ; 5. 与 坐 标 轴 平 行 的 直 线 上 的 点 的 坐 标 的 特 征 ; 6. 一 维 、 二 维 坐 标 ; 7、 点 的 坐 标 与 点 到 坐 标 轴 的 距 离 之 间 的 关 系 , 8、 坐 标 平 面 内 线 段 长 度 与 线 段 两 端 点 坐 标 之 间 的 关 系 ; 9、 面 积 割 补 法 ; 10 、 绝 对 值 的 性 质 ; 11 、 图 形 面 积 公 式 ; 12 、 平 移 的 性 质 ; 二、基本思想方法: 1、 思 想 : 数 形 结 合 思 想 、 分 类 讨 论 思 想 、 方 程 思 想 、 算 术 法 。 2、 方 法 : 画 示 意 图 、 平 移 。 三、典型题目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如 图 ,数 轴 上 A , B 两 点 表 示 的 数 分 别 是 1 和 2 ,点 A 关 于 点 B 的 对 称 点 是 点 C ,则 点 C 所 表 示 的 数 是 点距离为 5 的坐标 分 别 为 ( 4, 1) , ( 1 , -2 ) ; ( 2 )在( 1 )的 条 件 下 ,过 点 B 作 x 轴 的 垂 线 ,垂 足 为 点 M ,在 BM 的 延 长 线 上 截 取 MC=BM . ①写出点 C 的坐标; ② 平 移 线 段 AB 使 点 A 移 动 到 点 C , 画 出 平 移 后 的 线 段 CD , 并 写 出 点 D 的坐标. (注:本题训练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与线段长度的关系,请尝试总结出公式) . .在 x 轴 上 ,到 原
2.( 1 )请 在 下 面 的 网 格 中 建 立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使 得 A , B 两 点 的 坐 标
1

2020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 (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重要公式:(1))0a (a )a (2≥=,(2)???<-≥==) 0a (a )0a (a a a 2 ;注意使用)0a ()a (a 2≥=. (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0b ,0a (b a b a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0b ,0a (b a b a >≥=; (2))0b ,0a (b a b a >≥÷=÷;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 a 与,b a b a +-与, b n a m b n a m -+与,它们也叫

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化简题的几种类型:(1)明显条件题;(2)隐含条件题;(3)讨论条件题. 11.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1AB 可表示如下:∠C=90°?BC= 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单元达标检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达标检测卷 (120分,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2.如图,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则图中共有()对邻补角. A.2 B.3 C.4 D.5 (第2题) (第3题) (第6题) 3.如图,在5×5的方格纸中将图①中的图形N平移到如图②所示的位置,那么下列平移正确的是() A.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1格B.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2格 C.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1格D.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2格 4.点P为直线l外一点,点A,B,C为直线l上三点,PA=4 cm,PB=5 cm,PC=3 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 A.等于4 cm B.等于5 cm C.小于3 cm D.不大于3 cm 5.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内错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如图,AB∥CD,FE⊥DB,垂足为E,∠1=50°,则∠2的度数是() A.60°B.50°C.40°D.30° 7.如图,将木条a绕点O旋转,使其与木条b平行,则旋转的最小角度为()

A .65° B .85° C .95° D .115°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8.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则∠ABC =( ) A .73° B .56° C .68° D .146° 9.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弯处的∠A 是72°,第二次拐弯处的角是∠B ,第三次拐弯处的∠C 是153°,这时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则∠B 等于( ) A .81° B .99° C .108° D .120° 10.如图是一汽车探照灯纵剖面,从位于O 点的灯泡发出的两束光线OB ,OC 经过灯碗反射以后平行射出,如果∠ABO =α,∠DCO =β,则∠BOC 的度数是( ) A .α+β B .180°-α C .1 2 (α+β) D .90°+(α+β)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1.把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在同一平面内有A ,B ,C ,D ,E 五个点,过其中任意两点画直线最多可以画________条. (第12题) (第1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