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不计个人得失,祸福安危,挺身而出。

师:说得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用他的实际行动对这句话进行了完美的诠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传》当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板书题目)课前我们曾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来介绍一下《左传》呢?

生:《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这本书主要记载的是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师:好,刚才两位同学分别为我们交代了《左传》的历史地位、创作年代、作者以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朱彝尊在《经文考》中曾这样评价过“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由此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我们就共同进入课文,感受其独具的艺术魅力。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读一下文章,其他同学请注意他读得是否准确,停顿、节奏把握是否得当。

(一学生起来诵读文章,其他学生用笔在书上标注)

生:刚才他在读的过程中有这么几处读得不很准确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节奏略有点快。

师:他听得很仔细,我发现这位同学读错的地方大多属于通假字或者是多音字,这就要求我们大家在学习课文前,要提前预习,参看文中的注释,这样就可以减少读错的几率。另外,节奏方面,我们要注意一般在主谓语之间要有一些停顿。

(全体学生齐读文章)

师:读得不错,字音、停顿都注意得很好。但还缺少一些味道,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去揣摩人物的情感。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的朗读,请大家也为我留一个角色,来展现我高超的阅读才能。

(学生笑,踊跃报名,争相挑选话语少的人物)

师:感谢大家把男一号烛之武这个角色留给了我,一来符合老师的年纪特征(笑),二来这么多的台词给了我更大的发挥空间。

(师生分角色诵读文章)

师:好,读完之后,我想请同学们来分别评点一下我们刚才的表现。

生:读旁白的同学,中规中矩,从节奏的快慢上展现了当时的紧张局势。读佚之狐的同学,我觉得只读出了作为臣子的谦恭,缺少了一点机智。读郑伯的同学,言辞恳切,也有君王的气魄。读晋文公的同学,语速略快,应该再稍缓一点,这样就能读出重耳的睿智及大局观。老师读得最好,把烛之武的怨愤及高明的劝谏才能精彩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师:评价得多么到位啊!

师:本单元我们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下面我们就来完成这样一项任务,请大家分别为本文四段拟一个小标题。完成之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最后得出最佳的答案一会进行班级交流。生:我们小组概括的标题是1晋侯秦伯围攻郑国2佚之狐力荐烛之武3烛之武展现高超的外交才能4晋国军队出现分歧

师:其他组同学是否有不同见解呢?

生:我认为他们概括的2、3、4段不够全面,只概括出了段落的一部分,所以不合适。我们组的观点是1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2佚之狐力荐,君王道歉,烛之武出山3烛之武巧舌如簧,劝退秦师4子犯请求强攻,晋文公不许,晋师撤离

师:这个组的同学总结得很全面。可作为小标题的话,这样的概括未免过长,那么我们再来做一个压缩整理。

哪位同学来尝试一下。

生:1秦晋围郑2烛之武出山3劝退秦师4晋师撤离

师:概括得好,可惜第2段从字数上多了一个,有没有更好的题目呢?

生:临危受命

师:这个真好,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所以主人公不必反复强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方法,概括标题要找主要事件,重点强调的地方应该落在事情的结果上。

(板书文章结构脉络)

师:文章的思路有了之后,我们来具体研习课文。大家先来共同读一下文章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找出不好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主翻译文章第一段)

师:有不好懂的地方吗?

(沉默)

师:既然没有不会的,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个考查,请大家合上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生: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师:翻译得很准确,那么哪个字翻译成驻扎呢?

生:军!

师:很好,这里“军”字的用法属于什么呢?

生:名词作动词,翻译成驻扎。

师:大家回答得不错,那么在第一段当中是否还有词类活用现象呢?

生:“且贰于楚也”中的“贰”,是数词作动词,有二心的意思。

师:正确。了解了大意之后,我们看,在第一段当中,寥寥数语,就已写出了郑国危急的形势。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当时的形势图。

(幻灯片展示地形图)

师:众所周知,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完全有实力消灭弱小的郑国,为什么还要拉上强大的秦国呢?是不是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思呢?而且打赢之后还得给秦国分一杯羹,多不合算呢!请大家结合地形图,对老谋深算的晋文公重耳的行为来做出恰当的解释。

生:根据地形图显示,郑国处于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夹缝中求生存确实不易。所以他的外交政策自然是谁也不能得罪。晋国如果贸然发动进攻,势必引起楚国的警觉,一旦楚国加入战争,取胜自然不易。如果拉上秦国的话,即使楚国出兵,也还是很有胜算的。而且,假如晋国独自作战,陷入僵局,秦国也完全有可能抄他的后路,“春秋无义战”,为了利益,完全有可能放弃友谊。这样的话,如果形成腹背受敌的形势对于晋国将是十分危险的。

师:哈哈,分析得太透彻了,你完全具备成为一名军事指挥家的潜质。那么,这样危急的形势下,郑国应当如何面对呢?我们一同来看文章的第二段。

(请一名学生诵读第二段)

师:同桌互译,每人一句,指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有不好理解的地方,等一下请提出来。

(学生展开翻译,讨论)

师: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吗?

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当中“之”字如何翻译呢?

师:判断一个词的意义,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语法结构来看,本句的“之”字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同时“臣之壮也”一句作后半句的主语,因此不能独立成句。所以此处的“之”应当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不需要翻译的。

生:“是寡人之过也”这句中的“是”怎么翻译?

师:在文言文中,“是”一般译为指示代词这。

生:那么这句话当中,哪个词翻译成判断动词是呢?

师:在文言文当中,省略句是一种较常见的句式,本句话就是省略了判断动词是。

这段话写得非常精彩,特别是烛之武与郑伯的对话,请同学们试着加以分析。

生:烛之武刚开始不愿意去,内心充满了怨愤,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烛之武已经七十岁,在此之前一直担任养马的小官。可以想象,他这样有才华的人,被埋没了如此之久,自然要表达他的不满。这恰恰说明了烛之武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但同时他又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当国家有危难时,挺身而出,义不容辞。

生:我认为郑伯这个人物,虽然话语不多,但是讲得也很有策略。低头认错,向自己的臣子道歉,难能可贵。可以说,他的一句话已足以感动烛之武,理解万岁,再多说就剩下了眼泪。(笑)话锋一转,“子亦有不利”交代此时情况的严峻,不因再计较个人利益了。有情有理的一段话,使得烛之武不再有所顾虑,欣然前往。

师:这样一位古稀之年,须发尽白的老者,在寒夜瑟瑟冷风中,奔向了秦营。一句话的不慎也许就将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他用短短125个字就奇迹般的完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话语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如何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最高境界,且听下回分解。下课。

教学内容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品味,认真阅读关于阅读,我们说就是要走进文本,跟作者进行对话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阅读就是把不在跟前的作者叫到跟前,把去世的作者唤醒,叫到对面来,与他促膝谈心我们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大家能够透过文本,穿越时空,真正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

二、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根据要求,认真品味第三段,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请大家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写在刚才发下去的专用纸上抓住关键词语,仔细阅读第三段,作好圈点钩划

1.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析,赏析

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新版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本基本上能疏通文章,教师只须适当点拨即可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三、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对哪些语言最有感觉?哪些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它好在哪里?你怎么点评的?其他同学认真地听,同时选取你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生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点出越过晋,令郑成为秦的边邑是很困难的这只会削弱秦国的力量而扩大了晋国的领土从各为其利的角度动摇秦伯,激起秦、晋之间矛盾

师提醒:不是“激起矛盾”,而是“揭示矛盾”可批注为“揭示矛盾”

生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用委婉的语气游说秦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来意,然后以一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客气的说法,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可看出烛之武的礼貌很好

师提醒:“委婉”应作为旁批,注在旁边

师补充:烛之武并非开门见山,而是“夜缒而出”是很隐秘的;另外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凸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点明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利益且无害于秦国,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回顾历史,从历史史实上说明晋国言而无信

师提醒: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成“援史”,“援用历史”旁批

师补充:从晋国的野心来说,它是不会满足的就算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也不会停止,东扩必要西拓,到时必定会损害到秦国的利益

生4:“邻之厚,君之薄也”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秦国灭掉郑国对秦、晋两国的利弊关系,语言简短,却字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句句都像刀子一样直接撼动秦伯的心,令其动摇与晋的盟约关系

师提醒:“邻之厚,君之薄也”并非没有依据(出示秦晋围郑形势图),“越国以鄙远”分析灭亡郑国只对晋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对比”应旁批

师补充:圈点勾划的还要补充“厚”、“薄”、“肆”、“唯”、“易”等字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烛之武伶牙俐齿、说理透辟、语惊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评点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师:这里有两个字的读音大家要注意一个是悚(sǒng);另一个是彀(gòu)中,即圈套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读一遍

师:两人的评点有些语句难了点,老师给大家作个解释“悚动”:轰动效应;“起见”:着想;“层折”:层次;“曲折”:很有层次感那么这里“国”是指哪个国家呢?

明确请学生试着翻译

师:金圣叹、林云铭为什么会这样批注呢?他们是从哪里感悟出来的?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样的评价是否有道理?举例说明注意引导方向,引入评注联系课文进行讨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上师:金圣叹批注说辞委婉这点其实从第一句就可以体会到,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第一段客观介绍时都是说:“晋侯,秦伯围郑”,可是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却是“秦晋围郑”,这里烛之武有目的满足秦国的自大心理,暗指郑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秦国的手中短短125字,表现出他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我们在为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的同时,更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机智善辩的口才而折服,一番说辞,足以让烛之武扬名天下请大家齐读一遍,感受其强大的语言魅力

四、学生再齐读课文

五、深入探讨

师:大兵压境,烛之武未费一兵一卒,却使得两支大军自动撤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在一个“退”字,凭何而退?凭的是精妙的说辞和言语策略,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为什么能说服秦君?有什么技巧?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生:烛之武用简短的的语言就抓住秦“图利”的特点,层层深入,最终说服秦伯退军,“且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师补充:抓住“利”,抓住各国皆为本国利益着想的心理来游说,游说的技巧就在于此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列出烛之武的游说层次:

围郑郑既知亡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以退为进

亡郑晋厚秦薄阐明利害动摇秦军反面说理

存郑君亦无害诱之以利拉拢关系正面说理

援史朝济夕设揭示矛盾瓦解同盟明事寓理

看今阙秦利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析事推理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而非据理质问、苦苦哀求

夸张手法突出事态变化之速,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师:烛之武能说服秦伯退兵,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利用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春秋无义战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深入作者的精神境界,知其褒贬好恶),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秦国与郑国无怨仇秦晋联盟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秦晋之好,其二是秦国也想借机扩张土地,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秦伯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自己时,就必然认识到晋是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三好好体会一下

出示幻灯:课后练习三其中重点字词变为红色教师提醒红色字体的词义

出示幻灯:课后练习三的译文依时间而定,如时间允许,由学生翻译

师: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必定深谙此道,把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他手段更见效,《烛》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中国传统的谋略,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坐收渔翁之利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秦之于晋……相结之厚也”,像这样长久的“秦晋之好”也可以因为国家的利益而被抛弃,所以,烛之武就是因为抓住了各国君主“图利的心理”,说服秦军其实郑伯说服烛之武也有一个“利”,只不过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合在一起,以国家利益为主再看晋文公不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因为“不仁”?显然不是,若真的不仁,也就不会发动战争了,实质是对形势的谨慎判断——假若跟秦军对阵,胜败之数难料因此,晋文公毅然撤军,可以说晋文公的隐而不发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我们说语言也是很锋利的武器,试着学习烛之武设计一段谈话劝说你的一位沉溺于网络的好友,思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打动他

教后反思:

1.本文实际上主要分析烛之武说辞的特点:委婉、层折这两点说清即可为说得更透彻,其实可以采用比较感悟法,让学生再找出能体现委婉、层折的字、词、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委婉,单刀直入怎么讲?如果不曲折怎么说?让学生试着说出来2.研讨与练习三放在课堂中解决较好,但最好让学生来领悟,不要由老师代为翻译,特别是“怵”、“翻然”等要让学生细细琢磨因为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3.让学生圈出关键词,不能忽略了“厚”、“薄”、“肆”等词,不能忽略了“话中话”,金圣叹批注时常常只批一个字,这点应跟学生说明4.让学生阅读这一环节可以修改为让学生读一次,教师点评,再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如此让学生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仔细揣摩比较,效果会更好5.“夜缒而下”应该拓展讲,可结合练习一6.关于“利”字可以讲得更深,更透彻些7.关于说辞的逻辑性,层层深入,启发或讲解还应更深一点

一、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

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学生回答: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烛之武)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大家都连连摇摇头。(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

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预设情境,引出悬疑)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上课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对哪些字词句还有疑难。(公布统计结果)老师将这些疑难问题整理了一下,由易到难,看看大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否疏通这些字词?

在检测之前,我们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字词的用法。(幻灯片:字词检测:字词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三、烛之武其言

(一)既然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就在一个“退”字上下文章

(幻灯片烛之武为何退秦师?退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生:晋侯秦伯围郑)

师明确;两大国夹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展示秦晋围郑地图),而且埋下伏笔,引起秦晋围郑的两件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均与晋国利害相关,与秦国利害不大,暗示秦国可以争取。从驻军位置上看,“晋,分兵驻扎,让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师问:(1) 烛之武是不是身怀绝技,一个暗器过去,“呼”倒下一大片?(生:不是)

(2) 那他是凭什么不费一兵一卒就说退秦师?(生:口才)

(3) 对,凭他那高超的劝说技巧,看看烛的语言中都包含着什么劝说技巧?请大家大声诵读讨论。(3分钟讨论)

要求:

A以文本为依据B 自由寻找学习伙伴C每组指派一位中心发言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矣”——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相诱,替秦着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以史为例,巧施离间。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逼进,层层深入,显示了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请一生诵读第三段,将其有理有据的语气读出来)

师:你觉得该怎样读?

生:谦卑委婉,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史为鉴,劝秦谨慎

师:请你将其有理有据的语气读出来好吗?(生读)

这段说辞,短短125字,表现出烛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抓住素穆公不愿“亡郑以陪邻”的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对方。整段说辞层层深入,步步紧逼,面面俱到,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看来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两,在烛之武有理有据的层层逼进下,秦师的反映如何呢?(生齐答: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比较阅读

大家在初三时就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这位借自己与妻妾客的问答推己及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的美男子应该记忆犹新吧?烛之武与邹忌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的对象不同,然而游说的结果相同。何故?请你将二人的论劝说

艺术进行比较,总结一下劝说的规律。

(幻灯片:《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明确:1.为对方打算——先对方之忧而忧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善于抓时机——事半功倍易成功

四、烛之武其人

这烛之武、邹忌是“一人之辩胜于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果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邹忌官至成侯,那烛之武当的是什么官呢?

当时他在郑国应该深受国君的赏识吧?(生:没有)从哪可以看出来?(生:“君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说明在说退秦师前,郑国国君并没有重用烛之武。)

师:找得很到位,我们来看看史料,了解一下当时烛之武的情况。(幻灯片:(弼马温)圉正,三朝老臣,不得升官,须发尽白)大家的印象中谁还当过圉正——也就是弼马温啊?(生:孙悟空大闹天宫后,玉帝老儿为了安抚他,给了他个弼马温的闲职,糊弄他)烛之武如此有勇有谋,大智大勇之士,当时也是弼马温,他的地位可见一斑。可谓“三朝老臣弼马温,七十高龄建奇功”。从烛之武犀利智慧,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烛之武?

(幻灯片:你眼中的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思考做答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英雄末路,壮志未酬,满腹牢骚a.烛之武是不是欣然前往?b、想象以下当时烛之武的表情、心情:

(生:背对郑伯,满腹怨气,满腹牢骚,他故意装腔作势,又是高兴,又是埋怨。)

c、这样有用之才为何老而不用?年近七十,还是个小小的弼马温?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有权者的嫉妒。当权者是谁?有权者又是谁?你们可以课后去想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阅(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答案。)

d、既然是满腹牢骚,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生角色朗读此句)

2.许之——深明大义,义不容辞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简洁有力,两个字看出烛之武的干脆利落,义不容辞,由原来的牢骚变得严肃了。

3.第三段“劝说秦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a看来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早有准备,否则不会对秦晋恩怨、秦伯心理如此透彻。但老师觉得奇怪了,一个小小的弼马温养好你的马就行了,管那么多国家大事做什么?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好了出山的准备,“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大脑”)尽管怀才不遇,但烛之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兼济苍生,一展鸿图的路径。充满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b请你想象一下,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抱负的?

可以想象:烛之武在喂饱他的马后,曾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可以想象他借着微弱的烛光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皇上征召自己的征召声。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默默地注视着厩里的骏马,心里好像骑在马背上,翱翔于天地间;一个壮夫,沉沉面对正在吃草的良马,心里一定在问:马呀,马呀,你何时才能尽情一展雄姿;一个老者,目光深邃地看着圈里的老马也垂缨默嘶。三朝老臣的壮志豪情就在这方寸马棚间点点虚耗,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嘘叹是如此的神似!)

4.夜缒而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a哪个字最能表现烛之武的勇敢(缒)b“缒”字如何理解?(用绳子

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c从哪至上往下送?(城墙)d为何不走大门?(形式危急,兵临城下,容易暴露)e据

历史老师说,古代的城墙一般有15米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三层楼高,请问各位年轻力壮的同学,给你一根

绳子,你敢从三层楼夜缒而出吗?f那烛之武这样一个须眉尽白垂垂老者为什么敢?(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

浓浓的爱国情怀)师: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最朴素的

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

了释放和爆发。(展示幻灯,烛之武其人)(5) 烛之武的不足师:烛之武这么能干,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是不

是也有些不足呢?(如果你也有烛之武般的满腹才华,你会等到70岁,郑伯去找你才出山吗?)生:像三百年

后的毛遂大胆自荐,抛开清高与孤傲。否则只会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师:当然烛之武有他自身的历史局

限,我们可以为他惋惜,但却必须向他那高傲的灵魂致敬!

五、结语初读课文,我们领略了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再品课文,我们探寻到了犀利言辞背后,烛之武那孤傲、清高、怀才不遇又满怀爱国之志的灵魂。我们才发现,所有的语言技巧都源自于一个人人品之正、之真、之诚、之浓浓的爱国情怀。再高超的语言技巧若离开了这个根本,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言为心声,语见其人,让我们以这样大义、大智、大勇的烛之武为镜,互相勉励!

六、作业

下面就有一次很好的机会让你去做一做现代烛之武。

(设定情境,请学生任选其一)

情景一:假设你的邻居或好友学习成绩很好,本来满怀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却只考上一所普通高中,父母为此非常失望,自己也因此对家庭厌烦,对学习失去兴趣,正打算辍学离家出走,请你前去劝说。

情景二:你的爸妈因为要不要借钱给即将买房的亲戚吵架了,你来给妈妈做做思想工作,劝说妈妈解亲戚燃眉之急。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相关知识;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背诵二三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研讨,体会古今汉语的不同,掌握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烛之武智士、勇士、辩士的光辉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古今汉语的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2难点:把握现代汉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 2学法:阅读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凭三寸之舌的功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是有关舌头功力的文章,我们一起去看年迈老弱的烛之武是如何退秦晋之师的?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2重点字、古今异议字、通假字:共、说、贰、函、辞、鄙、东道主、行李、厌、敝、知(古今汉语的区别) ○3关键句子的句意,理清文章脉络(翻译文章的方法和遵守的原则)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劝烛退师)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智说秦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晋退军) e(晋文公)亦去之。 3重点研读,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特点 ○1说辞的角度 ○2抓住矛盾,化解同盟 4总结课文,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文字精准、凝练 情节曲折,故事跌宕,扣人心弦 塑造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5作业布置 背诵最后二三段;预习下一课。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重要实词} 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重要虚词}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①行李之往来,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 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 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 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 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ng)逢孙(páng)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 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依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 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 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 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 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 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 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 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精彩部分: (1)(师过渡)是啊,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明确):因为之前已经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了解了三国的纠葛,所以学生会直接告 诉秦王,之前晋国对秦国食言,点拨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5、何厌之有 二、古今异义(古/今) 1、以为东道主(/泛指主人) 2、行李之往来(/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3、今有急而求子(/儿子) 4、以烦执事(/掌管某事的人)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尊称人的妻子) 三、指出词类活用字并解析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阙秦以利晋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共其乏困10、烛之武退秦师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许之 2、()辞曰:“臣之壮也……” 3、()许君焦、瑕 4、夜缒()而出 5、敢以()烦执事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也()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何厌之有()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以乱易整,不武。() (四)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五、重点虚词 而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焉用亡郑以陪邻?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之1、公从之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子犯请击之。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晋,何厌之有? 以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以乱易整,不武 六、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 纳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历史著作,全称(),原名(),它与()、()合称“春秋三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 ()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夫晋,何厌之有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 /今有急而求子 3.是寡人之过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行李之往来 6.越国以鄙远 7.亦去之 8.微夫人之力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 烛之武退秦师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越国以鄙远 5.与郑人盟 6.唯君图之 7.既东封郑 8.阙秦以利晋 9.既东封郑 10.又欲肆其西封 11.夜缒而出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4.越国以鄙远 15.共其乏困

16.因人之利而敝之 17.肆其西封 18.邻之厚,君之薄也 1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许 ①许君焦、暇……——《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 微 ①国势衰微 ②微言大义 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 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桃花源记》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辞不赴命——《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过 ①过秦论——《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 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 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 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 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 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 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 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 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 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 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生动活泼、波澜起伏情节分析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文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借助注解、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军、封、以为、行李、夫人等词语意义和用法。 2、诵读人物对话,因声求气,读出人物声吻,体会烛之武说秦伯的外交辞令艺术性。初步感知《左传》语言简省、叙事之工巧。 教学重难点: 人物对话、外交辞令、写作技法 教学方法: 诵读、对话、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交本研读、ppt、导学案 一、导入: 之前,我们有课前3分钟推荐阅读。今天,由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左传》(1、我国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B722一B464,18万字。2、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文宗史圣、百代文学之宗、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3、这是怎样一本书?且看名家评点:贺循、经学通论、梁启超评点ppt)——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邃道,走近《左传》,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感受2000多年前人物说话的声吻,去体会它的艺术魅力。 二、诵读文本: 过渡: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先读标题: 《烛之武退秦师》,读这个标题,你最关心什么问题?(人物、事件及结果: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徹退。问题预设:烛之武为什么能退秦师?怎么退?背景如何?)字眼:“退”

(二)诵读课文,研习文本 1、个别朗读(2生):正音、断句。 2、齐读第1节: 思考: (1)烛之武在什么背景之下去游说秦伯退师? 秦晋围郑(两个大国围攻郑国:危如累卵——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和晋有过节,秦因是晋盟军出兵)军:名作动。两个大国分别屯扎两地,给烛退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插入:秦晋围郑示意图(ppt) 背诵第一节。 3、分角色朗读: 诵读对话,体会声吻。 过渡:国家存亡之际,郑大夫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这就有了郑国君臣的一番对话。 下面请三个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烛之武和郑伯,来进行君臣对话。 请扮演者分别谈谈感受。(揣摩说话的时心情、囗吻、说话语气、声调、人物性格) (烛之武)()辞曰 郑公()曰 师生评点。 小结:《左传》写人、述言:十分俭省,惜墨如金。虽跨越千年,只言片语,人物心情,说话语气、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思考:文章为什么不直写烛之武接受使命而是先辞(推辞)后许(答应)? 烛之武先辞后许,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烛之武近况,他是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批评了郑文公的过错,他是一个不能用人的国君,三是避免了行文的平直,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可谓一石三鸟。 一、二段写国难当头,重兵压境之下,佚之狐知人善举,郑文公知错纳谏,烛之武深明大义。 过渡:在郑文公自我批评之后,烛之武“许之”,终于接受了使命。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 《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 字音 1.秦军氾南:氾 2.佚之狐:佚 3.夜缒而出:缒 4.君之薄也:薄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 6.共其乏困:共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 8.夫晋:夫 9. 阙秦:阙 10.秦伯说:…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 13.失其所与,不知:知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越国以鄙远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与郑人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共其乏困 10阙秦以利晋 11且贰于楚也 12夜缒而出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君亦无所害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若不阙秦)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5.夫晋,何厌之有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3、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 词,远方的国家)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弱小)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8、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9、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有争议>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5、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且贰于楚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 D.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之) E.(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 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之往 ...( ),行李 来,共.( )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蜀之鄙.有二僧 2.封 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失其所与.,不知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则名微.而寡众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烛之武退秦师详解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 善于辞令, 以及起伏跌宕, 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 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 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 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 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 请一位同学读注释 1。 重点、 难点: 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 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 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 cn)氾(f cn)佚(y i)缒(zhu i)阙(ju e)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 c 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 秦伯说(“说”同“悦” )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 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PPT1) 三、课前检查 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 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

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 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示弱-利益-离间。 师总结:烛之武正是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句句利秦,说服了秦伯。可见,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对方考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才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是所有辩词的共性,也是论辩成功的技巧。 让我们齐读该部分,领略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师总结:烛之武凭借自己高超的论辩才能,一步步诱敌深入,使秦军退兵,使自己国家免于覆亡的命运,他真可谓是一名辩士(板书)。 五、感受人格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 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PPT1) 三、课前检查 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 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

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 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示弱-利益-离间。 师总结:烛之武正是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句句利秦,说服了秦伯。可见,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对方考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才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是所有辩词的共性,也是论辩成功的技巧。 让我们齐读该部分,领略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师总结:烛之武凭借自己高超的论辩才能,一步步诱敌深入,使秦军退兵,使自己国家免于覆亡的命运,他真可谓是一名辩士(板书)。 五、感受人格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2

七台河市实验高中2010年-2011年上学期必修一导学案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 1 - 1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 编写人:审核人:领导检查: 【学习目标】 1准确翻译全文,重点语句重点了解。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韵味。 3 初步了解古人的劝谏艺术。 【重难点】 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难点:古人的说话方式和弦外之音的理解。 【知识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自主学习】 1.第一小节写到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朝”和“夕”是否实质指?【合作探究】 1二小节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2一起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并简要分析。 【当堂检测】 练习册活页练习一 【课后作业】 练习册活页练习二。 【学后总结】 【拓展阅读】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 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

烛之武退秦师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