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bef8f866aa00b52acfc7cadc.png)
第7章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7.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征1.历史背景(1)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英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
随后,它迅速发展成为全欧洲性的“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潮流。
(2)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这一时期激荡复杂的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
(3)批判现实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主要特征(1)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它基本上采取唯物主义态度,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2)较之过去的文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3)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反映社会时,着力于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4)批判现实主义在继承以往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他们使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从而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样式(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就全欧而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以1848年为界,可以大体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从30年代始,其发源地为法、英等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东欧、俄罗斯等国扩展。
1.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却并非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标志着浪漫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和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出版,同是发生在1830年。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开始就显示出锋利的批判威力,特别是以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浪漫主义作品相形见绌。
现实主义文学

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去世于圣赫勒拿岛. 深受卢梭影响,其法律与统治方式都显示“社会契约”的影子 . 《拿破仑法典》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这部法典是很多 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大陆法(与之相对是海洋法)
在名义上他是皇帝,在野心上他是凯撒,但是在实际行动 上,他已经努力接近了很多今天的共和制国家都还在努力实
创作纲领
以浪漫主义来攻击和反对代表现存秩序与传统精
神的古典主义,是一种和封建传统文学严格划清界 限的新文学.其浪漫主义实指现实主义艺术的反对 因袭、反对保守、挣脱传统的轨道的基本精神。 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必须符合当前人民的信 仰和习惯,为新的一代人而创作。他认为“一切 伟大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表现他们 时代的真实的东西,因此感动他们同时代的人”。
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 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 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 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
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和人民解放运动紧
密联系,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及其残 余,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得到 文艺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形成了诸 多人物形象系列:小人物、多余人、新人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80年代才真正形成。 50年代的废奴文学以反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和反 映黑人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家及作品希尔 德烈斯的《白奴》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 》。60年代末,在美国西部边疆出现了“乡土小 说”,代表作家及作品哈特的《咆哮营的幸运儿》。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有《 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 诗》等。杰克·伦敦是19世纪后期美国重要的现实 主义作家,其代表作《马丁·伊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教案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2. 课文朗读与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思考其作用。
五、课后作业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2. 练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第二章:人物分析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
2. 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人物角色。
2.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人物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角色。
4. 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分析自己身边的人物,写一篇人物分析短文。
2.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达人物性格。
第三章:情节梳理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的脉络。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情节的发展脉络。
2. 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节分析法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
2. 利用因果分析法让学生理解情节与写作意图的关系。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的发展脉络。
外国文学复习题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题一、填空题1.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篇宣言。
2.莫泊桑的成名作是。
3.《人间喜剧》的基石和序幕是。
4.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的名字分别是夏洛蒂、艾米莉和。
5.19世纪英国第一部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是。
6.长篇小说《双城记》的“双城”指和。
7.俄国第一部写小人物形象的作品是。
8.果戈理的成名作是。
9.托尔斯泰平最早表现平民化思想的长篇小说是。
10.《安娜卡列尼娜》是从的家庭纠纷写起的,从而说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1.英国最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家是。
二、单项选择题1.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篇宣言是……………………………………………………………〇A《拉辛与莎士比亚》 B《克伦威尔》序言C《论浪漫派》 D《实验小说》2.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真正开端的作品是…………………………………………〇A《欧那尼》 B《巴黎圣母院》C《红与黑》 D《高老头》3.《红与黑》中的“红”代表………………………………………………………………〇A拿破仑理想和热情 B宗教之路C工人阶级革命 D爱情自由4.《红与黑》反映了法国的…………………………………………………………………〇A复辟时代 B第一帝国时期C第二帝国时期 D第一共和国时期5.《高老头》中体现了封建贵族走向没落的人物是………………………………………〇A拉斯蒂涅 B鲍赛昂夫人C高里奥先生 D伏脱冷6.标志着巴尔扎克走向现实主义第一步的作品是……………………………………………〇A《朱安党人》 B《乡下医生》C《古物陈列室》 D《农民》7.莫泊桑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著名作品是…………………………………………〇A《羊脂球》 B《蜚蜚小姐》C《西蒙的爸爸》 D《项链》8.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成名作是………………………………………………………………〇A《两个朋友》 B《羊脂球》C《一生》 D《漂亮朋友》9.狄更斯的成名作是……………………………………………………………〇A《老古玩店》 B《匹克威克外传》C《荒凉山庄》 D《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0.哈代第一部得到一致赞扬的长篇小说是…………………………………………〇A《绿荫下》 B《远离尘嚣》C《还乡》 D《德伯家的苔丝》11.果戈理的成名作是……………………………………………………………………〇A《穷人》 B《狄康卡近乡夜话》C《外套》 D《狂人日记》12.最早表现出托尔斯泰平民化思想的长篇小说是……………………………………〇A《哥萨克》 B《一个地主的早晨》C《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D《战争与和平》13.除了《战争与和平》之外,托尔斯泰所写的战争题材的作品还有………………〇A《哥萨克》 B《琉森》C《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D《三死》14.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最终与列文结为夫妻的那位贵族姑娘是………………〇A杜丽 B卡秋莎C吉提 D杜尼娅15.“心灵辩证法”是批评家对托尔斯泰早期小说创作的评论,这位评论家是………〇A别林斯基 B车尔尼雪夫斯基C皮沙烈夫 D杜勃罗留波夫16.库页岛之行,使契诃夫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这次旅行的主要收获,他创作了………………………………………………………………………………〇A《苦恼》 B《草原》C《变色龙》 D《第六病室》17.《死魂灵》由对地主、官僚、投机者的描写组成,一共包括………………………〇A10章 B12章C9章 D11章18.《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是…………………………………………………〇A冬尼娅 B索尼娅C杜尼娅 D安尼娅19.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是……………………………………〇A凯瑟琳 B丽莎C玛丽 D珍妮20.桑提亚哥形象出自海明威的小说……………………………………………………〇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C《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D《丧钟为谁而鸣》21.海明威创作中唯一的剧本是()。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小说批判了拜金主义的罪恶.
首先,通过鲍赛昂夫人被迫退出社交界的经过,揭示 了贵族在资产阶级金钱力量的威逼下退出历史舞台的 必然趋势;
其次,通过伏脱冷的形象揭露了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 对社会风气的腐蚀和败坏;
第三,通过高老头与两个女儿的关系,揭示了拜金主 义对亲情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破坏;
第四,通过拉斯蒂涅的变化,揭露了拜金主义如何使 纯洁的青年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过程.
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0年出版,副标题为 《1830年纪事》。小说通过平 民子弟于连索黑尔个人奋斗失败 的经历,广阔描写了法国王政复 辟时代的生活和社会斗争;小说 塑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连 的形象,于连既不同于只求温饱 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 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一类。他 的失败是时代的必然。
《红与黑》的多种译本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
出版于1839年,受意大利手抄本中16世纪的《法尔耐 斯望族创业史》启发写成。描写贵族青年法布利斯在进 步的姑妈吉娜的支持下投奔拿破仑军队,法国大革命失 败后,在巴玛宫廷参与政治斗争的经历,爱情与政治冒 险结合在一起,对法国王权复辟时代的社会给予深刻批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画家库尔贝(1819— 1877),是十九世纪中 叶法国写实主义美术的 杰出代表。油画《断 崖》,描绘风暴后的埃 特雷塔峭壁的自然景色.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与文 学上的现实主义思潮是 一致的。是欧洲19世 纪的主要艺术思潮。
第一节 法国文学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地。1830年司汤 达发表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诞生。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 创作总集,收入小说共90多 部,分为“风俗研究”、 “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三大部分,“风俗研究”中 含有“私人、外省、巴黎、 政治、乡村”六个“生活场 景”。作品广泛反映了19世 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描写了 2000多个人物形象,塑造出 数十个典型形象,将小说写 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水平。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法国

《人间喜剧》
• 《人间喜剧》前言 • “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要
把“作品联系起来,调整成为一篇完整的历史,其中 每一章都是一部小说,每一部小说都描写一个时代。” • 社会与自然是相通的,自然界的千差万别也表现在人 类社会中。 • “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 表达出来。有在形形式式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 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确。”
巴尔扎克故居
巴尔扎克书房
少年巴尔扎克
青年巴尔扎克
壮年巴尔扎克
壮年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墓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
• 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浓厚的贵族意识与封建道德观念。
• 自封为贵族、参加保王党与对七月王朝的失望 和不满。
• 同情贵族与把他们写成不配有好命运的人。 • 揭露克己,吝啬得甚至连个人正 常消费也被认为是对资本积累的一种掠夺。
• 这个外表寒碜的干瘪老头死后,人们在他寒酸的 房子里发现:炉灰下埋着金子,书里夹着钞票, “腐烂的肉馅饼”,“长了毛的蛤蜊和鱼”,发 出令人窒息的臭气,一箱箱茶叶,一包包棉花, 一桶桶糖、甜酒、咖啡、烟草,各种家具,…… 大都是赎不出去留在他手里的抵押品。
《高老头》—高老头
• 暴发户
–大革命时做面条生意,精明强干,靠粮食投机发了 大财,财产近二百万。
• 父爱基督
–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吃,表明宗法观念在金钱冲击 下的破灭;高老头的父爱反衬出金钱腐蚀人心到了 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父爱被巴尔扎克作为一种情欲加以突出表现,有抽 象人性之嫌。
《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 歹毒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杀人抢劫,无恶不作。
伏脱冷
伏脱冷
著名作家司汤达小说《红与黑》名著导读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分享PPT模板课件

那些高官显贵们正是在“为社会服务,为公众献身”的招牌下,为自己及家族肆无忌惮地谋取私利。
从表面上看,于连蔑视当时法国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但他所践踏的,却是在那个腐败社会中,人们仅仅挂在口头上、谁也没有意愿真正遵守的虚伪的道德信条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
标题文本预设
《红与黑》是由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30年首次出版。
该作品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和最终失败的结果,展现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全貌,既揭露复辟封建贵族的覆灭命运,批判得势的大资产阶级的卑劣及其与贵族、僧侣之间的的斗争。
Hale Waihona Puke 作品中,作者将良子设定成“拥有纯洁的信赖心的人”、“信赖的天才”。良子与叶藏结婚之后,作者仍然通过对叶藏的感受、感想的描述,来强调良子是纯洁的、信任的天才,而没有对良子的内心和感受做任何描述。
《人间失格》是一部滴血的灵魂的自白。主角叶藏生性怯懦敏感,对人类生活充满恐惧与不安,再加上世道的混乱、人情的炎凉,以及家人之间的虚伪和欺骗、校园生活的无聊与无趣、社会现实的冷酷残忍,这一切都使他痛感成为了人世间的“异类”,失去了为人的资格。
《人间失格》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主人公三篇“手记”的形式构成全篇,增加了阅读时的真实感。太宰治为了与小说叙事保持距离,还特意添加了一个“超叙事层”,即外加了一个“序言”与“后记”,且同样以第一人称叙事。
《人间失格》还具有结构“反讽”的特征,即小说的情节呈现“背离”与“互反”,特别是体现在对大庭叶藏这一人物的塑造上。这种对立的叙述具有强烈的相互颠覆性,它要求读者在阅读时须超越非反讽性叙事的单一视角,不断地对叙述对象予以“证伪再认”。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英雄性格
• 作者称于连为“英雄”、“我们的英雄”。于连是个头脑敏锐,意志 坚强,高傲自尊的青年。 • 出身平民,崇拜拿破仑。于连说”在那个时代,像我这样的人,或者 已经被杀了,或者在三十六岁时当上了将军。”满怀英雄气概,充满 英雄幻想,却生不逢时,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 • 当发现他的种种追求都毫无意义时,放弃了卑鄙手段,不愿向现实社 会妥协。 • 法庭答辩:"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 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做反抗的举动罢了…… 我绝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看见一个富 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体现了人物在与周 围环境、反动势力的冲突中,所表现出的力的热情:以死反抗,抛弃 名利,显示了高尚的情感和坚强的心灵。于连是一个平民反抗者形象, 斯丹达尔式的力的英雄。
• (3)从两个“预言性”场景看:“红”指冒险、谋杀、鲜血,于连 人生的第一步。于连去德·瑞那市长家之前,到礼拜堂做祈祷,看到 洒在地上的圣水在红色窗帘的映照下变成血样的“红”色。于连在他 坐的椅子下看到一张纸,上有与他姓氏相同的路易·索黑尔被处死刑 的字样,背面写着“第一步”几个字。几年后,在同一个地方,于连 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惊愕地看到地上真实的血迹,与上次看到 的一模一样。 • “黑”指孝服、葬礼、死亡,于连人生的结局。于连担任穆尔侯爵秘 书期间,4月23日这一天,玛特尔小姐身着一袭黑袍,为她的祖先— —16世纪皇后的情人戴孝,他因参加政变被砍头,皇后捧着情人的头 颅亲手埋葬。玛特尔十分倾慕这种爱情,于连被处死后,她如法炮制, 也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头颅。 • (4)从人物性格看:“红”象征青春、热血、激情和理想,象征积 极向上的、敢于追求敢于反抗的于连性格的光明面;“黑”象征阴郁、 孤独、虚伪、怯懦、妥协、虚荣、野心等于连性格中的阴暗面。
• 首先看小说的书名和副标题。《红与黑》的书名 充满政治象征。(见题解)这种种解释,都表明了 书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政治象征。 •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司汤达 对此的说明是:“作者所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 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 (《法国文学史》中册,第406页,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这个副标题和说明,形象地表明了小 说的政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它是复辟时期的 社会纪实。
• 二、司汤达的思想观念 • 1、宗教上司汤达是一个无神论者,从小受外祖父启蒙思
想熏陶的司汤达,崇尚科学、理性,对教会的伪善深恶痛 绝。 • 2、政治上司汤达是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曾两度追随拿 破仑大军征战欧洲大陆,并且写了《拿破仑传》。波旁王 朝的复辟破灭了司汤达的政治梦想,他对王政复辟十分痛 恨,这一政治态度透彻地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 3、司汤达的哲学思想较为复杂,他总体上是一个唯物主 义者,这一立场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同时司汤达 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因而他以客观、宽容、悲悯的眼光 看待人性,理解芸芸众生。他肯定人对幸福、“自我利益” 的追求,称颂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 “意志力”,但他认为在险恶社会里,人不得不用善恶两 种手段去实现理想。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以矛盾 交织的心灵世界,复杂多变的思想性格著称。
• 具有双重人格,他们追求真理,却又为反动势力 效劳;他们正直善良,却又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 族社会。
于连形象的典型性(课堂讨论) • • • • • • • • • 主要观点: 反抗封建制度的平民英雄 是为理想和幸福不懈奋斗的悲剧英雄 是受社会压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典型 是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是个人主义野心家 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 是不折手段往上爬的恶棍 是一个无信仰的现代个人主义者
4.政治倾向
• 司汤达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 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突出的政治倾 向,这是司汤达与别的作家创作的 一大区别。
• 司汤达小说的政治倾向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残余 势力,反对封建复辟倒退,揭露封建专制社会。
• 《红与黑》里写道:“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 那就已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你的书也就不 再是一面镜子,像你所要求的了。”他的小说, 从书名、副标题到小说内容,都充满政治性。爱 伦堡说过:“司汤达描写爱情、野心和犯罪的时 候,从来不曾忘掉过政治。”(爱伦堡《司汤达 的教训》,引自《阿尔芒斯》译者序
五、《红与黑》赏析
1、基本情节 德雷纳尔.夫人 于连 玛蒂尔德 三个人生舞台:维里埃尔 贝尚松神学院 巴黎 德.拉莫尔侯爵府
• 2、题解:“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 (1)从小说所展示的历史背景看:“红” 象征拿破仑时代,象征法国资产阶级大革 命时期的热血与革命,象征进步力量; “黑” 象征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黑暗统治, 象征邪恶的封建势力。 • (2)从于连选择的生活道路看:“红”喻 指拿破仑军队的红色军服,象征于连30岁 当将军的美梦;“黑”喻指基督教教士的 黑色法衣,象征于连40岁做年薪10万的主 教的理想。
三、创作特征 •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 在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司汤达竭力宣扬 反映现实的浪漫主义文学观,反对因袭古人的古 典主义,认为“浪漫主义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 的现实状况,因此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 快。……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 最大的愉快的。”
• 2、心理描写手法 • 司汤达是心理描写的圣手,为此他赢得了“近代 小说之父”的美誉。司汤达往往通过揭示人物的 内心矛盾,反映整个时代的矛盾;通过人与自我 的冲突,表现人与社会的冲突;继而揭示人性中 善与恶、灵与肉、崇高与卑俗、忠诚与背叛之间 不可调和的对立。
第一章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教学目的: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 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 各国的主要文学成就。
•
第一节 概述
• 一、社会历史背景 • 1、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3、各种哲学思潮的发展 • 4、人性的异化
• • • •
二、文学特征 1、批判性和改良性 2、客观真实性 乔治·桑对巴尔扎克说:“你象你所见的那样去 描写人类,我象我所希望的那样去描写人类。” • 3、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的典型性 • 4、反映生活的两种方式:内倾性和外倾性
3、人物分析 • 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曲折道路。 • (一)性格的两重性:(两次爱情) • 1.与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心里的爱情。显示于连 的性格特点:自卑与自尊、真挚又虚伪。 • 2.与玛特尔小姐的爱情:脑子里的爱情。显示于 连的性格特点:虚荣与名誉、懦弱与强悍、敏感 多疑又自尊自傲、雄心与野心的双重性。
• 3、情节模式(“政治+爱情”) • 司汤达小说的情节常常通过爱情故事表现政治主 题,把主人公个人情感的波澜与整个时代的动荡 结合起来表现,于连·索黑尔、法布利斯和彼耶 特卢……莫不如是。
• 4、 “意大利性格” • 司汤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意大利性格”的 形象,如《巴玛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吉娜和 克莱莉娅;《瓦尼娜·瓦尼尼》中的瓦尼娜·瓦 尼尼和彼耶特卢(《意大利遗事》)等。 • 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激情,奔放不羁的自由意 志和真诚直率的个性气质,具有鲜明的意大利民 族特点:“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果断勇敢” 。
第二节
斯丹达尔 (1783-1842 Stendhal)
• 教学目的:了解作家的思想观念, 掌握主要作品和创作特征; • 了解“红”与“黑”的含义,探 析于连形象。
一、生活史
• 司汤达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本名 叫马利·亨利·贝尔,司汤达是笔名。 • 墓碑上刻着司汤达生前写好的铭文: • “米兰人亨利·贝尔,生活过,写作过,恋爱 过。”
三、法国的文学成就 •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以下主题:其一,描 写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和贵族阶级的没落史;其二, 表现金钱、欲望和个人野心对人性的异化。其三, 表现拿破仑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及其不合时宜的悲 剧命运。
• • • •
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 司汤达《红与黑》是开山之作。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代表最高成就。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描写人在欲望驱使下的悲 剧命运。 • 莫泊桑的300多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探讨 法国各种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表现被压迫者的悲愤抗 争情绪,是巴黎公社文学的扛鼎之作。
• 5、结构模式 • 司汤达喜欢采用人物传记的结构模式,以主人公 成长的时间线索组织小说情节,同时,又杂糅了 “心理结构”方式,线面结合,时空交错,具有 现代小说的特征。
• 四、主要作品介绍
• 1、《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的美学宣言。 • 2、处女作《阿尔芒丝》 • 3、《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 作。 • 4、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 • 5、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 • 6、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 (《红与白》)
• 小说的政治内容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崇拜拿 破仑。 • 二是赞美革命党人。 • 三是批判专制政体,反对金融贵族统治。 • 四是揭露教会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