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对英国大学地位的影响 (1)
亨利八世与英国的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与英国的宗教改革摘要〕早年的亨利八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出于与法国对抗的需要,他也打着保护教皇的大旗,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亲密合作。
当听到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正方兴未艾时,他亲自撰文谴责马丁·路德,为教皇辩护,由此从教皇那里赢得“信仰捍卫者”的称号。
然而,几年后,形势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亨利八世成为教皇眼中的头号敌人。
〔关键词〕亨利八世英国皇室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实行宗教改革的导火线,通常都认为是因为他的离婚事件。
面对渐渐人老珠黄的原配妻子、原为西班牙公主的凯瑟琳,因为她只生了一个女儿玛丽,急于要一个男继承人的亨利逐渐对她的肚子失去了耐心,转而爱上了她的侍女、年轻但据说也不是很漂亮的安妮·博林。
亨利八世坚持要离婚,但是遭到英格兰国内正统天主教势力的反对,当离婚诉讼提交给罗马教廷时,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本来想批准,但他慑于凯瑟琳的侄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势,不敢贸然行事,只好迁延不决。
亨利八世等不及了,于是就有了下列一系列事件发生。
1529 年9 月,亨利八世免除了执政20年的首席大臣、约克大主教、大法官沃尔西,这是亨利八世跟过去决裂的一个重要信号。
接着,召集议会开始讨论宗教改革问题。
两年后,在改革派的策动下,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规定教会所征收的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会,改为上缴英国国王。
同时,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夺取了枢密会议内的主导地位。
1533 年5 月,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同年6 月安妮·博林终成正果,加冕为英格兰王后。
作为报复,罗马教廷开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
而亨利八世则针锋相对,他在1534 年促使英格兰议会通过了“至尊法”,规定国王为英格兰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并宣布与罗马教皇断绝一切来往。
从1536 年起,在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主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新教化的改革,制定了“十条教规”,简化了天主教仪式,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格兰发行,发布“十七条指令”,将英国国会国教化和国家机构化等。
宗教改革对英国文法学校及大学课程的影响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第二任君主亨利八世因继承人的问题要求与王后凯瑟琳离婚,遭到罗马教皇的否决,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
1534年议会颁布了《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不仅是最高的世俗首领,而且是最高的教会首领,标志着英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分裂。
宗教改革不仅对英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影响,而且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变革。
本文主要从课程变革的角度探讨宗教改革对英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中世纪英国的文法学校及课程文法学校是中世纪最有特色的中等教育形式,其最高宗旨是向学生教授拉丁语,因为当时无论是古典学问还是宗教信条都是用拉丁语写成的,所以,掌握拉丁语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拉丁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即学习拉丁字母的拼写和发音及词的变化;第二阶段为中级阶段即写作练习,体裁包括散文和诗歌;第三阶段为高级阶段,主要学习语言结构及语言哲学。
圣奥古斯丁于597年在坎特伯雷大教堂设立的学校是英国最早的文法学校。
从诺曼征服到14世纪中叶,法语教学一度在学校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1345年理查德二世登基后,要求所有的文法学校放弃法语的学习,改学拉丁语。
英国学者A.F.利奇(A.F.Leach)根据附属机构的不同,将文法学校分为七种类型:大教堂文法学校、牧师联合会文法学校、修道院文法学校、慈善文法学校、行会文法学校、歌祷堂文法学校及独立文法学校[1](7-55)。
虽然文法学校附属的机构多种多样,但从教学内容看,文法学校教授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向学生传授从古希腊罗马继承而来的“自由七艺”(seven liberal arts)。
“自由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其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
柏拉图曾将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有体操、音乐练习和识字;高级科目有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后来,智者学派增加了修辞和辩证法等实用学科。
公元四世纪,“七艺”被确定为学校的课程。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
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
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
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
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
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大学的变迁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大学的变迁作者:易红郡曾咏柳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05期摘要: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各国大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英国大学也不例外。
它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年轻贵族和平民子弟进入大学;牛津和剑桥大学出现了一批由私人捐建的新學院;被称为英国“第三所大学”的律师学院的产生;为捍卫国教会的正统性,英国王室加强了对大学的干预;英国大学课程的世俗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师制开始成为英国大学各学院的特有标志等。
宗教改革无疑推动了英国大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但它引发的宗教和政治冲突也使大学不可避免地付出了代价。
关键词:宗教改革;英国大学;民族化;世俗化;变迁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5-0101-09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以后,“很快就建立起了政治司法权与教会司法权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曾在英格兰极具势力的教会,从那时起就臣属于君主了。
1532年,教会已经失去了它曾在整个国家拥有的对神职人员的审判权,而在1538年,由于修道院的解散,教会连其财产也失去了。
这些变革都伴以对于教育体系的重新认识”[1](P146)。
英国宗教改革对大学教育影响极大,从这时起英国大学的命运便与国家和教会交织在一起,大学不只是教会的教育机构,它们开始适应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需要。
“……宗教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君主和主教的事情,而是与大学密切相关。
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
”[2]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大学出现了诸多变化,如大学生人数的波动、大学社会构成的变化、新的学院相继建立、律师学院的产生、王室对大学的干预、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导师制度的推广等。
一、大学生人数的波动宗教改革对英国大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大学生人数波动较大。
宗教改革前牛津和剑桥大学每年招生150人左右,宗教改革后每所大学每年招生300至400人,到英国内战时则上升为400至500人,这一数字在19世纪以前是最高的[3](P33)。
英国的十六世纪皈依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影响

英国的十六世纪皈依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影响十六世纪是英国历史上宗教改革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些影响。
首先,十六世纪的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英国国教从天主教转变为新教。
亨利八世在1529年至1536年间与罗马教廷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英国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建立了英国国教。
这样的转变使得英国君主成为国教的最高领导者,从而巩固了君主的权威。
此后的君主们通过对宗教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例如伊丽莎白一世通过颁布《统一法令》(Act of Uniformity)来确立英国国教的地位。
因此,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成为社会的核心。
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再只是个人信仰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社交关系。
在英国国教的建立过程中,一些人支持新教,而另一些人坚持天主教。
这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此外,宗教改革也促使了教育的普及。
新教徒强调个人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因此教育成为新教徒的重要任务。
这导致了英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
再次,十六世纪的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改革使得英国文化从天主教的拉丁文化转向了以英语为基础的新教文化。
新教徒强调个人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这促进了英语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宗教改革也鼓励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著名的文艺复兴作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受到了新教思想的影响。
此外,宗教改革还推动了英国的音乐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例如威廉·伯德和托马斯·塔勒斯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以及英国教堂建筑的风格。
最后,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教的兴起使得英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疏远,而与其他新教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
亨利八世与英国国教

亨利八世与英国国教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兰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君主,同时也是与英国国教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人物。
在他的统治下,英国国教成为了英格兰的主要宗教,取代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
本文将从亨利八世与教宗冲突的背景开始,详细讨论他如何建立了英国国教以及对英格兰宗教历史的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亨利八世与教宗冲突的背景。
16世纪初,欧洲正处于宗教改革的时期,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行动引发了一系列改革运动,反对教宗的统治和教会的腐败。
英格兰作为天主教信仰的中心,亨利八世发现教宗对他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导致了英国国教的诞生。
在亨利八世统治之初,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曾经为了迎娶第一任妻子凯瑟琳·阿拉贡(Catherine of Aragon)而与教宗勾结。
然而,当凯瑟琳未能给亨利生下男性继承人时,亨利开始怀疑他们的婚姻是否合法。
他认为自己的婚姻不受上帝的祝福,因此决定寻求废婚。
然而,教宗不同意废除他们的婚姻,这引发了亨利八世与教宗的冲突。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亨利八世寻求解决方案,他转向英国的法律专家和神职人员,解决废婚问题。
最终,亨利八世的法律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主张英国国王应该是英格兰国教的最高领袖,不受教宗的控制。
这意味着英国可以独立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事务。
在1534年通过的《至尊法令》(Act of Supremacy)中,英国国会宣布亨利八世为英格兰国教的至高领袖,不再承认教宗的权威。
这一举措为英国国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打破了英格兰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亨利通过废除修道院和大主教管区,转移教会财产,并任命自己的信徒出任教会职位,进一步巩固了他对国家宗教的控制。
建立英国国教对英格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的推动促使了英格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废除修道院带来的财富转移为王室和贵族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并推动了英国法律、文化和教育的改革。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亨利八世的英国宗教改革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亨利八世的英国宗教改革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
他的统治时期伴随着英国宗教改革的发生,对英国历史和宗教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亨利八世的生平、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和过程以及其对英国历史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亨利八世的生平亨利八世于1491年出生于英国格林尼治,是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王后的次子。
1509年,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为英格兰国王。
亨利八世以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君主之一而闻名于世。
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的早期,他致力于巩固王权和加强英国的核心政治和军事实力。
他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改革和军事行动,巩固了王室的威望和国家的统一。
二、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当时天主教会在宗教事务上对英格兰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亨利八世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对宗教的控制权产生兴趣,并试图将英国的宗教体系从天主教转向新教。
亨利八世最早对天主教的不满源于他的婚姻问题。
当时他与卡瑟琳·阿拉贡结婚多年,但没有儿子继承王位,这引发了他对婚姻的怀疑。
亨利八世认为自己的婚姻受到上帝的诅咒,并决定寻求废妻婚新以追求后嗣。
然而,教皇对于亨利八世的要求并不同意。
于是,亨利八世在1529年发起了所谓的“王室干预”运动,试图削弱天主教会在英格兰的权力。
这一行动标志着英国宗教改革的开始。
三、英国宗教改革的过程在英国宗教改革的初期,亨利八世试图通过改变教会的运作方式和规定来削弱天主教会的权力。
他颁布了多个法令和法案,将国家的宗教事务从教皇和罗马教廷的控制下剥离出来。
1534年,亨利八世颁布了《王位继承法》(Act of Succession),废除了与教皇的宗教联系,并将自己视为英格兰国教会的最高领袖。
不久之后,他进一步颁布了《至高统治法》(Act of Supremacy),宣布国王为英格兰国教会的首领,完全取代了教皇的地位和权威。
此后,亨利八世开始进行广泛的教堂财产剥夺,并强迫教堂官员和修道院院长效忠于他对新教教义的采纳。
英国玛丽女王时期的宗教政策研究

英国玛丽女王时期的宗教政策研究引言英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时期,其中玛丽女王时期被认为是宗教改革的一个分水岭。
在此期间,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宗教政策,试图恢复天主教在国家中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玛丽女王时期的宗教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英国的影响。
玛丽女王时期的政治和宗教环境在理解玛丽女王时期的宗教政策之前,需要了解该时期的政治和宗教环境。
玛丽女王于1553年即位,当时英国已经经历了宗教改革两个世纪。
亨利八世在16世纪中期颁布了一系列宗教改革法令,使英国政府与罗马天主教会断绝了联系。
这一时期的宗教改革最终导致了英国国教的建立,也就是英格兰国教会。
在玛丽女王即位之前,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维护国教的法令。
然而,这些法令只是表面上的规定,很少实际执行。
大多数人仍然坚持罗马天主教,并且有很多天主教领袖仍然活跃着。
在这种情况下,玛丽女王继承了一个宗教矛盾的国家。
玛丽女王的宗教政策玛丽女王即位后,她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因此她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宗教政策。
其中最著名的是她的“火刑”政策,这是指处决因为信仰天主教而被指控犯罪的人。
玛丽女王的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处决“异教徒”:她的政策对抗的是英国早期的新教派,他们反对罗马天主教教义的原则,并且在英国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在面对构成刑事罪的“异端”罪名时,许多反对教皇主义者被判处死刑。
2. 追溯英格兰国教的历史:玛丽女王试图恢复罗马教廷的影响力,重回一条传统的天主教徒道路。
这意味着她不承认并试图撤销任何统治者不信仰罗马天主教的法令。
她还试图取消一些早期新教法规,并重新审查和废除华丽的宗教文物和建筑物的平庸化。
3. 重建教会财产:教会是玛丽女王主要依赖的资金来源之一。
她的政策是归还所有国教的财产给教会。
玛丽女王时期的影响玛丽女王的宗教政策引起了英国各个领域的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总结如下:1. 英国国教的建立:玛丽女王试图恢复罗马天主教教廷的影响力,然而这一愿望并未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一致决议,但由于文科系教师阻挠,此决议迟迟未达 成。沃勒姆敦促学院院长采取行动,仍无结果后,亨利 八世亲自致信牛津大学,命令文科系教师放弃参与讨论 的权利,国王的代理人竭尽所能迫使评议会把事情移交 给神学家组成的委员会讨论。最终,牛津大学做出了有 利于 国 王 的 决 定, 即 神 法 和 自 然 法 禁 止 娶 寡 嫂 为 妻[2](p. 。 125) 剑 桥 大 学 也 颇 费 了 一 番 周 折 才 做 出 同 样 的 决 定 。 [4](p. 327)
英国大学的独立性与同时期欧洲大陆的大学相比更 强一些,因为英国 大 学 从 国 王 那 里 获 得 了 许 多 特 权。 作 为位于市镇中心的特权团体,大学的优势地位招致了市 民的妒忌和不满,双方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幸运的是, 在双方的纠纷中,国王明显偏袒大学一方,授予大学相 应的司法特权和经济特权。随着双方斗争程度的加深和 斗争范围的扩 大,大 学 得 到 特 权 也 越 来 越 多。 这 种 “无 形捐助”政策从英 王 亨 利 三 世 开 始 推 行, 一 直 延 续 到 爱 德 华 三 世 , 并 臻 于 极 致[1](pp.260 - 。 272)
教会管辖的领域,两所大学不仅理所当然地转归国王管辖,而且逐渐被推向了服从国家管理、为现实政治
和宗教服务的道路。
[关键词]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英国大学
[中图分类号] K561 .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3541(2007)03 - 0095 - 04
Influences of the Information Initiated by Henry VIII on the Status of English Universities
国王离婚案中凸显舆论价值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已深陷政治漩涡。为做好否决罗马教皇至高权威的铺垫, 1534 年春,国王又命令 两 所 大 学 裁 决 罗 马 主 教 的 权 力 和 地位。因为国王的 代 理 人 预 先 在 大 学 里 安 排 了 支 持 “国 王伟大事业” 的人 参 与 决 断, 在 没 有 遭 到 太 多 阻 力 情 况 下,两所大学及时 做 出 了 决 议: 罗 马 主 教 在 英 格 兰 王 国 的 权 威 不 高 于 其 他 任 何 外 来 主 教[2](p. 。 127) 同 年 , 议 会 就 通过 《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及其继承人是 英 国 教 会 在当世的唯一 最 高 首 脑, 一 切 旧 惯 例、 规 定、 外 国 的 法 律 和 权 威 与 此 相 抵 触 者 完 全 无 效[5](pp.46 - 48), 并 以 《 叛 逆 法》 作保证。1535 年,罗彻斯特主教约翰·费希尔、 英 国 前大法官托马 斯·莫 尔 因 拒 绝 遵 奉 国 王 的 至 高 权 威 被 处 死,前者时任剑桥 大 学 的 校 长, 后 者 则 是 两 所 大 学 的 高 级财务管理员。随后,宗教改革的实际执行者,首席国 务大臣克伦威尔继任剑桥大学校长,曾经积极游说牛津 大学支持国 王 离 婚 的 林 肯 主 教 朗 兰 继 任 牛 津 大 学 校 长, 亨利八世明显表现出了要控制大学的企图。
Key words:Henry VIII;the Information;EngIish Universities
一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 19 世纪 之 前 仅 有 的 两 所 大学。前 者 诞 生 于 12 世 纪 末, 后 者 诞 生 于 13 世 纪 初。 在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的中世纪,大学从一开始就与教 会有着密切联系。实力弱小的大学仰赖教皇认可其法团 地位,学者们则仰 赖 神 职 人 员 的 身 份, 享 有 一 系 列 特 殊 恩惠和豁免权,如 享 有 教 会 圣 俸, 免 受 世 俗 司 法 程 序 审 判,免交苛捐杂税、免服军役等。当地主教也把大学视 为教会的 自 然 附 属 物,企 图 把 它 并 入 现 有 的 教 会 组 织, 并使其服从于主教的管辖和裁决。不过,作为广泛意义 上的教师行会,大学在得到教皇对其学术法团地位的认 可后,就开始追求 成 为 一 个 独 立 自 主 的 自 治 团 体, 主 教
无疑是大学追求自治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因而欧洲大学 发展的早期阶段大学和主教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在大 学争取自治斗争的历史上,巴黎大学为牛津和剑桥大学 提供了经验。但二者之间有一点根本不同:负责巴黎大 学的主事是大学独立的障碍,负责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的主事则是两所大学争 取 自 治 斗 争 的 领 头 人。 因 为 自 13 世纪早期 开 始,主 事 就 改 由 两 所 大 学 的 教 师 选 举 产 生, 并逐渐转 变 成 代 表 教 师 利 益 的、名 副 其 实 的 大 学 校 长。 在巴黎大学的鼓舞下,他们带领大学教师展开了反对伊 利主教、林 肯 主 教 和 坎 特 伯 雷 大 主 教 的 斗 争。斗 争 中, 两所大学首先宣称自己直辖于坎特伯雷大主教,借以反 对主教对大学事务的干涉,尔后又宣布自己只听命于罗 马教皇以摆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控制。最终,剑桥大学
透过以上的事件,亨利八世及其大臣已经清醒地意 识到,大学作为教界知识分子特别是权威神学家聚集的 中心,如若关系友 好, 可 以 像 朋 友 一 样 为 王 权 提 供 舆 论 支持;如果置之不理,就有可能倒向教皇,变成危险的 敌人。为进一 步 控 制 大 学 以 保 证 其 对 王 权 的 永 久 支 持, 1535 年秋,亨利八世 委 派 皇 家 视 察 员 巡 视 两 所 大 学。 这 是大学首次受到世俗权威的巡视,是国家对大学事务最 明显不过的干预。此次巡视的主要目的是强制大学遵奉 国王的至高权威。另外,遵照克伦威尔的嘱托,重振大 学的学术。视察员在两所大学里的活动主要以克伦威尔 授予剑桥大学的指令为依据。按指令的规定,大学所有 人员必须宣 誓 遵 守 有 关 国 王 继 承 权 和 至 高 权 威 的 法 令; 每所学院都要出资设立希腊文讲座和拉丁文讲座;废止 宗教法的讲授和宗教法学位的授予;停止有关经院哲学 家神学命题的讲座,神学讲座要以《圣经》为依据,允 许所有学生参加这些讲座,允许私下阅读《圣经》章节; 文科系的逻辑课程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主,辅以德国 人文主义学者阿格里克拉和梅兰克森的作品,摒弃 邓 斯· 斯可托斯和 其 他 经 院 哲 学 家 的 繁 琐 问 题 及 其 晦 涩 注 解; 大学和各学 院 的 法 令 与 这 些 指 令 相 抵 触 者 皆 宣 告 无 效; 各学 院 院 长 和 其 他 大 学 职 员 必 须 宣 誓 遵 守 这 些 条 令 。 [4](pp. 332 - 333)
王建妮Leabharlann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在世俗权威和宗教权威并存的中世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本质上属于教会机构,不受世
俗政权管辖,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至 15 世纪后半期,它们已经变成直辖于教皇并享有许多 特 权 的 自
治团体;16 世纪 30 年代,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取代教皇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统辖权延伸至原归
2007 年第 3 期 (总第 203 期)
THE NORTHERN FORUM
No . 3,2007 TotaI No . 203
!!!!!!!!!!!!!!!!!!!!!!!!!!!!!!!!!!!!!!!!!!!!!!!!!!!!!!!!!!!!!!!!
【史学博士论坛】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对英国大学地位的影响
WANG Jian - ni (History department,CapitaI NormaI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China)
Abstract:In MiddIe Ages,during which the sociaI authority and eccIesiasticaI authority coexisted,the Universities of Oxford and Cambridge were essentiaIIy eccIesiasticaI institutions,without responding for the SecuIar State . After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these two Universities had deveIoped into automatic communities,which were under the direct jurisdiction of the Papacy and enjoyed many priviIeges;During the 1630s,Henry VIII initiated EngIish information,whereby the Crown became Head of the State and aIso of the Church,and his jurisdiction extended into the areas subordinated to the Church . Therefore,these two universities not onIy came to be under the direct jurisdiction of the Crown,but aIso came to be pushed onto the road to be governed by the State and serve the reaI poIitics and reIigion .
二
16 世纪 30 年代,亨利八世以离婚案为契机在英国 发 动了宗教改革,这场由政府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推 动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牛 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发展。随着宗教改革的发生与发展, 大学逐渐被推上了为世俗政治服务的道路。
最先将两所大学卷入政治漩涡的事件是亨利八世的 离婚案。1529 年,时任 剑 桥 大 学 耶 稣 学 院 神 学 讲 师 的 托 马斯·克兰默建议, 亨 利 八 世 游 说 牛 津 大 学 和 剑 桥 大 学, 为其离婚的 合 法 性 寻 求 法 律 依 据,因 为《圣 经》有 言: “人若娶弟兄之 妻, 这 本 是 污 秽 的 事, 羞 辱 了 他 的 弟 兄, 二人必 将 无 子 女 ”[3]。1530 年 春, 两 所 大 学 分 别 接 到 信 函,要求它们对娶寡 嫂 为 妻 是 不 是 被 神 法 和 自 然 法 所 禁 止的问题做出裁决。尽管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沃 勒 姆 早 就致信给牛津大学,要求评议会就国王离婚的合法性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