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新时期“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

“ 红色文化” 传播面临的挑 战
中国 共产 党 历 来 重 视 思想 政 治工 作 , 重视 “ 色 文化 ”的 红
益 需求 。 马克 思说 :“ 理论 在 一个 国家 的实现 程 度 , 总是 决 定 于 理 论 足 这 个 国 家 需要 的程 度 。 文 化 的 影 响 力 主 要 是看 它 ”
与 文化
新 时期 “ 红色 文化’ 响力提 升路径 研 究 ’ 影
万 朝 晖 胡 小强
【 摘要 】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 红色文化” 的影响力正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期要提升 “ 新时 红色文化” 的影响力, 必
须尊重红 色文化传播 的客观规 律, 取建构红色文化传播 的社会 认 同及 群众参 与格局等措施 , 到提升 红色文化 采 找
影响力的切入 点和突破 口, 实现红色文化从抽 象到具体 , 从枯燥到生动, 从表层到深层的飞跃。
【 关键词 】 红色文化” 影响力 提升途径 “
目前 , 各界对 于 “ 红色 文化 ” 定义 不尽 统 一 , 基本 内涵 色文 化 ” 影 响力 , 要 由个 别 到 整 体 , 局 部 到 全 局 , 而覆 的 但 的 需 从 进
影 响力 从 社 会 心理 学 看 是 由有用 性 、 众 性 、 与 性 、 威 性 参 加 , 而形 成 其 影 响力 提 升 的生 态循 环 。 群 参 权 从
决定的,“ 红色文化” 的影响力同样如此。
“ 红色 文化 ”的有 用 性 , 即能 满 足 人们 的 精神 或 某 方面 利
“ 红色文化 ” 影响力的决定 因素
也需要权 威 品牌 的主导 。 “ 红色 文化 ” 响 力 的决 定 因 素之 间是 互 相 促 进 的, 用 影 有
红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红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红色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与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密不可分,因此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
本文将围绕红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红色文化塑造了革命精神和民族主义情感中国革命历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最重要的理论武器,而中共在红色区域开展的革命斗争是最具有标志性的活动。
无论是长征、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力量和决心,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毅力。
红色文化蕴含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精神财富,将其传承发扬,对于塑造革命精神和民族主义情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支持着坚定的社会信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信仰可能是道德信仰、宗教信仰、科学信仰等,而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和红色文化则构成了支撑中华文明的坚实基础。
红色文化正是在中共领导下形成并传承的,它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红色文化成为了中国人民坚定的社会信仰之一,有助于维护社会正气、凝聚共识,甚至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努力奋斗。
三、红色文化传递正能量,适应时代发展时代在发展,人们在思想上、文化上的需求也在变换,然而红色文化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传递并发扬了正能量。
红色文化的主体是反对剥削、革命斗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些思想正能量在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多样化和多元化之后,仍能坚如磐石地为社会服务。
红色文化进一步表达了一个社会需要持续发展进步,会继续具有久远价值的观念。
四、红色文化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斗争、战争、建设等实践活动,从革命进程中滋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而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变革的今天,红色文化的传承发扬,不仅有助于激发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彰显中华文化特色,更有助于广大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认同。
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报告摘要: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现状,在红色文化保护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样,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的建设、思想道德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功用。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红色文化红色教育传承正文:红色,是中国革命的颜色,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颜色。
传承并发扬红色精神,可以使大家充分了解党史,坚定信念,积极维护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市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个,地(市)级重点保护单位2个,县(市)级重点保护单位6个;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7个,县(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
全市烈士陵园占地总面积71233平方米,共安葬烈士946名,展出807名烈士的事迹合遗物。
革命烈士陵园内松柏环抱、绿荫满园、安静庄严,宛若我们今天参观烈士陵园的心情————肃穆、感动。
烈士,一个让人敬佩又感动的词语。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词语,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心中很少有激情。
但那天的参观,让我们的血液再次沸腾。
几十年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已深入人心,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斗志,我们在烈士墓前鞠了躬,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鞠躬,那是充满敬意的充满情感的一个弯腰。
我们献了花,那是凝聚着我们无限情感的一束鲜花,或许先烈们也在看着我们,这样一代新中国的中华儿女,如何来完成他们未完的使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更崇高的意义在于为人民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烈士永生、浩气长存!我曾怀疑过人的永生,但当乐观豁达,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汇聚到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时,那便是永生。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作者:徐芳杨扬来源:《党史文苑》2009年第10期[摘要]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是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展示多样性、红色网络信息多样化、信息传播快捷及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
当前,各种制约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应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红色网络吸引力等途径来推广和完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关键词]红色文化网络传播问题对策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民族存亡之际用鲜血和生命铸造、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凝聚和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新时期开展资政育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等特点,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为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形式。
一、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和优势1、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信息展示的多样性。
在传播红色文化时,网络可以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博客、播客、FLASH、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传播手段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采用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等多种手段展示红色文化。
如笔者所在学校主办的“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上纪念馆”用滚动式的文字给人最直接的感官享受。
站内包括人物传记和友情链接、新闻动态、新四军历史文献、新四军回忆与研究、网上祭奠区、革命烈士图片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信息。
在音像资料栏目中,网民还可以点击视频按钮,观看视频红色文化信息。
地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

地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普及,地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地方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域分散、传统传播方式受限等因素,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通过数字化手段,地方红色文化可以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增强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研究地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探索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内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为地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潜力,促进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地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分析其内涵及特点,揭示数字化传播路径的概述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
通过研究地方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路径,可以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激发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研究可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为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地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升地方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保护和传承地方红色文化贡献力量,实现红色文化与数字化传播的有机结合,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1.3 研究意义地方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如何有效传播和传承地方红色文化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小学生红色文化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红色文化的研究报告1. 引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方式,红色文化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教育意义。
本研究报告针对小学生群体,探索了小学生红色文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意义。
2. 红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红色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革命斗争时期。
代表红色文化的一些典型符号和事件,如红星、红旗、红军、长征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
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红色文化逐渐扩大到各个领域,如文学、艺术、教育、媒体等。
3. 小学生红色文化的现状3.1 学校教育中的红色文化中国的小学教育都会有一些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英雄的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符号和意义。
小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3.2 家庭教育中的红色文化在一些家庭中,家长会教育孩子对红色文化进行尊重和传承。
家中的书籍、图片等也会让孩子接触到红色文化的元素。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家庭对红色文化的传承逐渐淡化。
3.3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红色文化的影响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小学生红色文化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博物馆、展览等活动对小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社会环境中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现象也使得一些红色文化元素流于形式化,影响了小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识。
4. 红色文化对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意义4.1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红色文化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小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4.2 培养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红色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
通过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小学生可以明白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义。
4.3 培养正直和勇敢的品质红色文化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这对小学生的品质培养有积极的影响。
延安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研究

12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JK0352延安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研究王 玉(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摘 要:在各种新媒体传播媒介中,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延安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其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时效性等主要特点不断拓展延伸,使得其传播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从表现方法、传播手段等各方面逐渐影响着整合延安红色文化的传播环境。
本文在新媒体传播延安红色文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用户行为数据展开进一步分析,并综合调研,总结出目前延安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关键词:延安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现状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0-0012-03一、延安红色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问题由于延安的地理和其他内外因素等的影响,传播主体在新媒体背景下积极主动地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中参与竞争的意愿与规划较少。
目前,依靠党政部门行政力量主办的地方新媒体居多,而依靠商业市场力量的个体行为则较少。
总体来说,延安红色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主要有3个问题。
(一)传播内容碎片化延安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同质化、碎片化倾向依然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把握不够。
部分新媒体依然存在对延安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较为单一化等问题。
传播者仅仅停留在浅层化的呈现,很少涉及具体、翔实的延安红色文化历史由来。
这致使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仅仅片面地接收到延安红色文化浅层的内容,未能真正植入用户的精神世界。
以喜马拉雅FM 和荔枝FM 上的延安红色有声读物为例,截至目前,喜马拉雅FM 上的完整有声读物有20篇,占比为71.4%,最高播放量达14.5万次,最低播放量为3003次;而荔枝FM 上的完整有声读物只有5篇,占比为33.3%,平均播放量为160次。
2023年最新的红色文化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2023年最新的红色文化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红色文化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地方红色文化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可以成为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载体。
但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地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基于此,本文通过高校红色文化现状,探讨高校红色文化渗透途径,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地方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红色文化现状(一)、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价值多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年轻人,特别是00后的大学生,易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传统与新式、封闭与开放、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冲突,造成了价值的分散;此外,大学生受年龄、社会经验、行为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不具备对多元价值观的判断力和权衡能力,致使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钻空子,一些学生以为艰苦奋斗的年代已经过去,以革命精神和物质载体为主体的红色文化早就落伍了,他们所接受的主流是日韩风,即适时地享受物质生活,忘掉阅读,沉溺于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致使许多精华文化被严重边缘化,难以被认同。
(二)、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内化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大学并非处于真空状态,它与社会紧密相连,因而,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时,会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
比如:腐败问题、治安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让红色文化难以渗透到校园中。
同时,红色文化也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优秀资源,但红色文化的教学费用也相对较高,组织学生到革命遗址、纪念地、博物馆等地实地考察,可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但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包含交通、组织、游览等,目前只有少数几个省份免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收费制度,这加大了红色文化的投入,从而限制了红色文化的教育,也就制约了红色文化的有效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褚凰羽洪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它不仅蕴藏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热情和高尚品质,而且承载着红色的历史、革命的精神、光荣的传统、思想的境界。
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咄咄逼人、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巨大震荡的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刻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而且有利于广大群众培养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更有利于在新时期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的斗志和创业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的强势话题,红色文化的传播也曾走入低谷。
2005年党中央发出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号召后,红色文化的传播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红色文化的传播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点击百度引擎搜索“红色文化”的相关新闻,笔者搜索到28800条,这其中还掺杂着大量以“文化”为关键词的新闻。
继续点击时下最受关注的两类真人秀节目,即江西台的“红歌会”和江苏台的“非诚勿扰”,百度搜索到的相关新闻分别是20800条和138000条。
可见红色文化在这个属于集体狂欢、“娱乐至死”的时代,被置于了“敬而远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尴尬境地。
为了有效地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红色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本文特就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以便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红色文化传播不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传播的内在动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
它不仅蕴含着革命的理想信念、爱国热情、民族精神,而且还包含着实事求是、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
红色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党的方针路线的贯彻执行,而且有利于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形成合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然而有些人简单地把红色文化定位于革命文化,认为它只是代表了革命和战争时期的一种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文化已经过时,大量宣传红色文化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总是心存芥蒂,宁愿选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也不敢大力弘扬传播红色文化,以致使一些人缺乏理想信念,崇洋媚外,追求物质享受,更有甚者最终走向腐败的深渊。
二、把红色文化作为商业促销的噱头,造成传播的庸俗化正因为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商业利益的驱使,导致红色文化的宏大主题在很大程度上被世俗的功利需求所消解,造成传播的庸俗化。
如在很多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导游为哗众取宠博游客一乐,牵强附会歪曲历史,有的导游甚至传播一些道听途说的野史、艳史,拿英雄开涮,把神圣庄严的红色资源涂抹成“黑色”和“黄色”的暧昧故事,用以达到商业促销的目的。
在一些改编的红色作品中,一些庸俗之风也沉渣泛起。
七情六欲、感情纠葛、帅哥美女、大腕……这些商业片招徕眼球的不二法宝,也被移植到了改编的红色经典剧中。
如《潇湘晨报》在一篇署名为石寒的报道中写道:“雷献禾执导的电视剧《敌后武工队》充满枪林弹雨,给人感觉是身处现代化的海湾战争;在电视剧宣传剧照上,洪常青与吴琼花激情拥吻;新杨子荣匪里匪气,还多了个最终让他‘英雄气短’的情人槐花;座山雕把杨子荣的骨肉阴差阳错收作了养子,结果有了要挟的致命武器;‘红色娘子军’们个个青春美貌,身材匀称,洪常青则有些帅哥加大款的影子;《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没开拍,王亚楠、斯琴高娃、姜武、刘威,还有评书演员单田芳等大腕加盟出演的消息,早炒得沸沸扬扬……”本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出现,是当今社会的心理需求,折射出人们对现实条件下的享乐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状况的担忧,欲从历史中寻求“精神、道德的典范”。
但实际操作中这种消费主义的机械复制和商业主义的快餐文艺,本身就与“革命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背道而驰。
红色经典的热闹翻拍,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观众恶评如潮,有的甚至还惹上了法律官司。
三、把红色文化的传播作为布道式的说教,缺乏鲜活性和感染力大众传播时代,各种信息思潮蜂拥而来,如何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是传播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由于缺乏对大众传播规律的认识而过于强调其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往往流于布道式的枯燥说教,使红色文化在人民大众中缺乏应有的鲜活性和感染力。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菜品。
媒介只能像自助餐厅提供丰富的菜品一样提供给大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服务,而无法强求受众接受自己所传播的信息,就像不能把大量饭菜硬塞进人的嘴里。
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播贵在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材料,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实质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创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都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宝贵精神的体现,承载这些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有多种形态,如革命旧址、图片实物、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献等,这些红色资源是人们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
要让受众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让人在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说教的不足,提高与受众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近年来党中央对文化宣传部门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就体现了文化传播的规律。
以影视文化来看,如唐国强主演的《长征》和李幼斌主演的《亮剑》以及江西电视台举办的红歌会等,都能结合时代特征,精心提炼具有贴近性、感召力的文化精品,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四、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有限,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传播模式红色文化目前还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其有限的传播渠道有关。
目前红色文化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参观推介中,以及一些时间节点上,如一些重要节日的媒体宣传中。
传播的范兰台纵横LANTAIZONGHENG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72兰台世界2011·2月上………………………………………………………………………………………………………………………………………………………围、时间和渠道都很有限。
传播学中的一个经典概念———“拟态环境”,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其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的媒介环境中,这是一个“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不知不觉地深受媒体建构的象征性现实的影响,往往将拟态环境所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当作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
如果我们能正面运用这一理论,拓宽传播渠道,在现实生活中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声势,并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制造一种红色传播的拟态环境,就会给置身其中的受众持久的红色熏陶。
如近两年重庆、江西、贵州等开展的创作红短信、唱红歌、讲红故事等活动,这对弘扬红色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像这种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来传播红色文化的做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让这些内容健康、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占据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便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逐渐使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继而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综上所述,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我们要站在引领社会思潮的高度去认识,要以朴素的感情去对待,要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去推动,还要以全方位的立体模式去传播。
如此才会有效地解决好那些影响红色文化传播的不利因素,才能增强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系统性、全面性,使红色文化更好地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吸引力、亲和力。
最终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能够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的人民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以新的精神面貌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1]在“红色”与“经典”夹缝中经典改编遭遇尴尬[N].潇湘晨报,2004-9-14.[2]郭丽君.红段子掀起红色文化浪潮[J].党建,2010(4).★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04073.(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今仍为档案界所接受、推崇和运用,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的产生能密切联系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
在大学四年里一直想认真拜读该书,但一直没有机会认真读过此书,甚是遗憾。
参加了工作,读了研究生,有机会认真研读此书,特写读后感,好好吸取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档案专业素质,为更好地做好档案工作而努力。
国档案界把档案等同于“具有永久价值的非现行文件”。
这个定义的核心是———档案是经鉴定值得永久保存和收藏的文件。
这个定义指出了档案是具有多方面重要价值的文件。
谢著的档案定义之所以得到欧美大多数国家的赞同,是因为这种档案定义表达出了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
并且,谢伦伯格在论及适合美国档案工作的档案定义后,指出:“‘档。
它的定义以适应不就不应该、乃至一个而且,对”,并且“我……我所指情报’价值“文件双重价值论”,即一种是对原产生机关的原始价值,或叫第一价值;另一种是对其他机关和私人利用者的从属价值,或叫第二价值,而从属价值又包括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
根据美国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文件具有对其形成者的第一价值及对社会的第二价值。
第一价值主要体现在文件的现实使用阶段,第二价值主要体现于档案阶段。
文件双重LANTAIZONGHENG73兰台世界2011·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