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高校环境教育对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管理科学(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王迎梦肖夏青一、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发展历程日本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早期是以公害教育为主。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使得日本一度成为国际公害大国。

因此,日本政府于60年代中期开始对民众进行“公害教育”,尤其是环境意识尚在形成中的中小学生。

之后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成立“东京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和“全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

同时在1967年,日本政府还颁布了《公害对策法》,在努力普及公害知识的同时,提高防止公害意识。

1970年,中小学教材的“社会科”中增加了公害学习内容,公害教育开始实行。

70年代之后,随着欧美国家环境教育基本理念的传入,公害教育开始转变为环境教育。

1975年,原来的全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改名为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会。

并于1977年和1978年修订小学和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并开始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从90年代开始,日本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制度逐渐确立。

不仅成立专门的环境教育学会,文部省还配置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业官员,来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力度。

1991年至1995年间,文部省编发教师用《环境教育指导资料》,统一了学校环境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标志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经确立。

二、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特点(一)政府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日本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从50年代至今,日本政府颁布了很多促进环境教育的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颁布的《日本环境教育法》,《日本环境教育法》中提到要大力支持学校环境教育,增进学生环保热情。

同时,政府还制定并修改完善各阶段学生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为大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

并且为了环境教育制度的落实,开设专业的学会,设立专门的官员。

政府的介入让学校环境教育更加体系化、统一化。

校园环境与教育

校园环境与教育

校园环境与教育引言概述:校园环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有利于学习的场所,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校园环境与教育的关系。

一、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1 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安静、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1.2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应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1.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校园环境应该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校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2.1 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校园环境应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如加强校园安保措施,预防校园欺凌等不良行为。

2.2 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校园环境应该提供良好的体育设施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环境应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预防和减少心理压力。

三、校园环境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3.1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校园环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公正等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

3.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环境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3.3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校园环境应该建立健全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校园环境对师生关系的影响4.1 促进师生互动:校园环境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4.2 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应该提供适宜的教学场所和设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4.3 增强师生合作意识:校园环境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促进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五、校园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5.1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校园环境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文章在总结欧美高校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对策:建立政府、民间机构和高校三方合作的环境教育组织模式,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实施和完善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关键词]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经验与启示对于环境教育的起源,至今学术界仍说法不一,但无可争议的是环境教育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逐渐走进人们视野。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模式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

这直接导致了在环境教育实现形式上的差异,不管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或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成为促进我国环境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国民环境素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的有效举措。

目前笔者借助于在欧洲波罗的海大学联盟做环境管理博士后项目的机会,深入全面地调查了解了欧美国家各高校在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实际做法及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1.环境教育的萌芽阶段。

1962年,雷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对人类“征服自然”的目标提出质疑,开启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新纪元。

尽管这本书备受争议,还受到了与之利害相关的生产部门的抨击,但它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也启蒙了人类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也进入了萌芽阶段。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所签署的《斯德哥尔摩宣言》首次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问题,既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利益”,并明确界定了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以培养人们环境意识及其相关问题为目标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环境知识、态度、动机、承诺,以及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阻止新环境问题出现的各种技术方法。

自此,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环境教育也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全民范围内广泛普及。

日本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考察及启示_张志强

日本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考察及启示_张志强

世界大学实验室日本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考察及启示张志强(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北京 100871)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在制度建设、安全环保教育和安全设施等各个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通过对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的考察,注意到日本高校在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已建立了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通过系统的安全环保教育,形成了安全环保工作的良性循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关键词:日本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安全管理中图分类号:G482;X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4956(2010)07 0164 04Investig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from Japanese universitiesZhang Zhiqiang(O ffice of L aborat or y and Equipment M anag ement,Peking U niversit y,Beijing 100871,China)Abstract:T here are st ill many safety issues ex istent in univer sities labo rator ies,altho ug h in r ecent year s a lo t of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have been invested on safet y manag ement,enviro nmental educatio n,safety training ,as well as safety equipmen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A n investig atio n from four Japanese universities reveals t hat a lot can be draw n fr om their successful ex per ience in maintaining a healt hy and safe labor ator y en v iro nment,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 f a scientific safety management framew ork and the promo tio n of env i r onmental and safety aw areness thr ough var ious safety tr aining and education pro gr ams.I t is sug gested that la bor ator y safety design should be fo cused mo re o n safety t raining and envir onment al education since safety im pro vement in labor ator ies can only be achieved when labor ator y user s a re trained to r eg ulate their per formance by basic safety rules that hav e been est ablished to cr eate a safe,healthy labo rato ry env iro nment.Key words:Japanese universit y;laborat or y safety;env iro nmental pr otectio n;safet y management收稿日期:2010 03 03 修改日期:2010 04 14作者简介:张志强(1977 ),男,河北省卢龙县人,理学硕士,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辐射防护、实验室安全.E mail:zh angz hiqian g@实验室是高等院校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协作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日本海洋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宋宁而

日本海洋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宋宁而

第34卷第4期教学研究V ol.34No.4 2011年7月Research in Teaching Jul.20111日本海洋环境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岛国日本长期以来受惠于海洋,拥有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航道、巨大的海洋资源库、以及攻守兼备的天然屏障等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使得日本国民自上至下都对海洋持有感恩之心;但同时,岛国特有的地理特征所带来的多变气候、频发灾害,又促使其在组织、群体及个人等社会各层面形成了其他国罕见的民族危机感。

感恩心结合危机感,促使日本对来自海洋的环境问题持有特别的警戒与关注,而城市建设、海洋填埋、海砂石开采、巨大化港口、湾岸道路、离岛机场建设等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所导致的海岸线侵蚀变形,海藻、渔场和湿地逐渐消失,赤潮泛滥、海洋垃圾等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1]又促使这一关注日益升温。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准确地说,是世界各国对海洋利益重视、主张与竞争、进行海洋国际秩序重构的世纪。

海洋利益的争取,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是任何涉海国家都无法回避的战略问题。

在海洋利益竞争日益激烈、乃至白热化的今天,海洋战略的建构不仅需要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合理、充分、富有号召力的表述途径,更是对涉海国家战略制定者智慧的挑战与考验。

对海洋环境问题的深度关注,加之岛国资源贫乏、空间有限的实际国情所带来的对海洋利益的先知先觉,不仅促使日本在争取海洋利益的法制建设、产业政策、国家计划等战略制定上走在世界的前列,更使其较早地领悟到,海洋战略的制定必须立足道德制高点,推行海洋环境保护的国家战略,为本国的海洋利益、特别是长期利益的争取制造富有感召力的理由。

以海洋环境保护的名义推行海洋战略,需要形成区别于传统海军、海权、海上安全的全新综合海洋战略构想,在探求新的海洋开发可能性、研究地球环境变化、探索海洋奥秘、推进海洋开发长期计划、确保及创造优美海洋景观环境、推进全球海洋开发、充实海洋基础开发等方面[2]亟待国民的技术、知识、创造力等海洋开发保护的智慧及其实践能力。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概念、重要性、实施路径、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观点,并展望未来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推动高校生态意识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生态意识教育、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概念、重要性、实施路径、案例分析、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回顾、展望未来、启示与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更可以在校园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对高校生态意识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高校生态意识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从纸张回收到垃圾分类,从绿色校园建设到生态环境课程设置,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从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概念、重要性、实施路径、案例分析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1.2 研究意义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使他们养成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

生态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平衡。

3. 培养创新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国外高校实践教学(3篇)

国外高校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不断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将从国外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特点以及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外高校实践教学现状1. 美国高校实践教学美国高校实践教学以项目制和团队合作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较高。

此外,美国高校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和志愿者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欧洲高校实践教学欧洲高校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欧洲高校实践教学课程种类丰富,包括实验、实习、田野调查等。

此外,欧洲高校还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3. 亚洲高校实践教学亚洲高校实践教学在近年来逐渐与国际接轨,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日本和韩国为例,高校实践教学以企业实习和产学研合作为主,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国外高校实践教学特点1. 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国外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方面均有较高水平。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国外高校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 跨学科融合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注重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校企合作紧密国外高校实践教学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紧密,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国外高校实践教学启示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实践教学经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我国高校应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024年优化教育环境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优化教育环境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优化教育环境心得体会范文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2024年,我所见到的教育环境与现在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优化教育环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优化教育环境的基础。

在2024年,我所在的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和项目,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同时,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更加合理和公平的配置。

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远程教育平台接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样有助于弥补城乡教育差距,打破教育资源不均的局面。

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学生们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和接触各种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优化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

在与现在相比,2024年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模式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媒介和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VR和AR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学科和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也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土壤。

新的教育标准和课程改革,使得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最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也是优化教育环境的重要目标。

在2024年,学校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注重学术成绩。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情感、品德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日高校环境教育对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启示本文探讨美国、日本高校环境教育实施举措:美国高校设置环境类专业或
研究中心,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日本设置环境类专业,学科齐全,专业面广,环境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本国需要和时代需求。

探索对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启示:开设专门课程教育,加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环境教育要注重与社会需求和时代要求的紧密结合,注重实效性;同时,根据我国高校实际状况,还需要来自政府机构的统一协调推动。

标签:美国高校环境教育;日本高校环境教育;启示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没能幸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环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的使命》指出:“在解决‘人类困境’问题: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和日益短缺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通过开展环境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先行的发达国家在应对生态环境危机时的成功举措,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教育有重要借鉴作用。

本文将立足高校这一具体教育领域,考察美国、日本高校环境教育实施举措,探索对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启示。

一、美国高校环境教育
作为较早步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美国较早遭遇了环境问题,所以美国环境教育开展也较早。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立法保障环境教育的国家。

1970年,就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环境教育法》,此后陆续制定了《国家环境教育法》、《国家环境教育发展计划》等一系列环境教育法规和发展计划,有力促进和推动了各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开展。

从美国高校环境教育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环境类专业或研究中心
以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和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开发。

据有关调查显示,本世纪初美国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有44%的学校设置了环境类主修专业,45%的学校设置了环境类辅修专业。

除了主修和辅修之外,61%的学校还开设了跨学科的培养计划。

同一份调查显示,32%的学校设置了专门的环境研究机构。

如设立在密歇根大学的“国家高等教育污染预防中心”,建立了国家污染预防教育网络,组织筛选了大量的参考书目、教学案例、教学大纲和有关信息。

通过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中心的科研开发,培养和开发了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必须的专业人才和资源。

2、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设立环境类专业的院校有几百所,但占绝大多数
的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受到正规的环境教育。

直到《21世纪议程》提出加强地球上的公民接受环境教育的号召,美国高校才开始在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这种教育在美国被称为环境文化教育,有的大学将这种环境文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必须接受的素质教育之一。

美国高校环境文化教育的方法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Tufts-Harvard 大学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由高校制定计划,通过研讨课的形式帮助任课教师将环境教育融入他们所授的课程中,如英文课选用《寂静的春天》等环境方面的书籍作为教材,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设计一些环境题材的表演,从而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学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另一种是Wisconsin-Steven Point 大学方法,即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设置专门的环境文化教育课程,并要求每个毕业生必须要修满3个学分的环境文化课程。

二、日本高校环境教育
日本是较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之一,同样环境问题也较早凸现。

伴随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学校环境教育逐步开展起来,至今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已具备了完备的教育体系,也是环境教育开展得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日本没有对大学的环境教育提出统一的要求和规划。

作为科学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引领者,大学根据自身优势较早开始了研究、建设环境科学和开展环境教育。

相对于中小学,大学的环境教育更重视专业性和实效性。

具体表现在:
1、设置环境类专业,学科齐全,专业面广
日本高校的环境教育发轫于上世纪中叶,应对当时日本国内突出的公害问题,一些高校开始开设一些自然保护学的讲座和一些“近代社会与人”之类的综合类课程,部分师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此后逐渐发展完善,至今,日本高校环境教育在环境学科和专业发展方面,学科体系齐全,专业分布广。

有学者对中日高校环境教育进行了比较,以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例,在1990-1992年期间,所调查的473所大学中,研究生教育阶段,有70所设置了环境类专业,其中53所设有环境和资源类学科,设置专业58个,所设置的学科分别为工、理工、文、理、农、医、艺术、社会、水产和园艺10个学科。

而我国70所大学开设了15个环境类专业,分布在理、工、农、医、文、水产、地学7个学科,而且主要集中在工科和理科。

2、环境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本国需要和时代需求
针对上个世纪中叶突出的公害问题,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是当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故上世纪80年代,日本大学开设的环境工程、环境化学工程、环境保护等专业在专业数中占比例较大,如本科生阶段占了32.3%。

到了90年代,除了局部环境问题外,全球性环境问题凸显,资源短缺开始浮现,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开始相应增加对学生进行全球环境科学的教育和资源类教育的专业,如为本科开设了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专业,同时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开始在专业设置中得到重视,如东京农工大学设置了资源物质科学专业。

三、对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启示
美国、日本作为环境教育的先行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

1、开设专门课程教育,加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
课程教育具有规范性、直接性、系统性的优点,是系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势。

美国高校环境教育,课程教育就是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和成功做法,其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尤其值得借鉴。

显性课程教育就是通过正式开设专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的课堂教育,隐性课程就是不开设专门课程的条件下通过发掘其他课程的有关要素而进行的间接教育,也包括课堂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如网络、校园环境、社区、家庭、实践活动等。

[2]现在通常强调隐性课程教育,“近10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在开展生态教育时,改变了‘课堂中讲授、集会中灌输’的传统做法,他们越来越重视通过设置隐性的生态教育课程,把学校生态教育由显性课程教育转向隐性课程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渗透性功能作用,力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生态教育,达到强化生态教育的目的。

”[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各具特点,相对而言,显性课程更为系统、全面,隐性课程渗透性功能更为明显,往往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生态教育。

对我国高校当前环境教育而言,还处在高校个体的自主自发状态,无论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处在启动阶段,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无论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不能偏废,而是应该加强二者的结合。

从显性课程来看,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如《生态学基础》、《生态伦理学》、《环境哲学》等课程。

从隐性课程来看,主要是和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可融入生态道德和环境法律方面的内容。

2、环境教育要注重与社会需求和时代要求的紧密结合,注重实效性
环境教育实效性和符合社会需求是密切相关的,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往往是环境教育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有实效的环境教育往往也能较好反映社会需求。

环境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环境教育的内容上紧跟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变化,从而较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如日本高校环境教育,最初人们面临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社会需要的是污染控制方面的实用技术人才,于是环境工程类学科最早得到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深入和影响范围的扩大,社会需要具有较广知识面的综合环境类人才,于是随之发展综合环境类专业;当前,人们在这一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资源的不可永续使用,于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专业应运而生。

当然这其中必然也包含了环境教育内容的适时更新,及时反应当前的新观点和新动向。

美国大学的环境类课程同样注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目前,在美国的环境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已用“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课程代替原来的“污染控制”课程。

环境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

虽然美国、日本高校的环境教育没有政府推动,都是高校自主自发的学校行为,因为其高校独立性相对较高。

但是我国高校一直以来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独立性较为欠缺,依附性较强,而且当前高校同样盛行功利主义,缺乏远视的眼光,从而容易导致高
校自发开展环境教育的动力不足。

并且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从中专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教育条件,没有强有力的推动和统一协调,难以真正有效开展。

所以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可能还需要来自政府机构的统一协调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