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持续升温,两国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与合作。

其中,美国的教育体系对中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美国学校教育如何影响中国的教育理念?美国的教育体系与中国的教育体系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和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中国学生受益于美国学校教育?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接受美国教育。

通过学习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环境。

同时,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国的学生也有着很好的补充和拓展作用。

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教育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美国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吸收和记忆知识。

在中国学生的教育中,强调教育的功能性,即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和升学成为优秀的学生或职业人士。

而在美国教育中,强调的是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概念。

2.人文关怀在美国学校教育中,讲求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是一大特点。

学校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关注,包括提供心理咨询、饮食营养、健康教育等服务。

而在中国学生的教育中,恰恰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不被重视。

3.培养创造和创新能力美国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学科交叉能力,从而扩展他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创造性和创新性较难被提倡和培养。

除了对中国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学校教育体系与中国的教育体系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差异:1.学制美国学校教育的学制较为灵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切换,还可以选择加入课外活动,例如学生会、社团、志愿者等。

而中国学生的学制较为死板,无法自主选择课程和学校。

最新-国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及对我国启示 精品

最新-国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及对我国启示 精品

国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及对我国启示人才是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而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社会需要,必须以为社会服务为目的。

教育管理是高校地重要组成,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促进受教育者的成才进程。

国外学者对教育管理不断深入探索,提出了多种管理模式。

因此,借鉴国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引导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教育;国外教育管理模式;启示我国高校的数量逐年递增,学生群体的范围也逐渐扩展,也就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高校教育管理是指对学校中多种组成要素进行管理,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要与世界主流教育相接轨。

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一、国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1、信息化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当中应该使用信息技术和设备,以此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国外的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

国外高校将教育管理中的教育信息充分利用,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国外高校拥有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设备进行教学,学生能都够在信息化课堂内得到全面的发展。

2、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强调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师生文化意识的树立。

国外高校重视内部的文化建设,引导全体师生人员树立共同思想意识。

高校培育学生与社会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让其思想观念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了教育管理的发展。

校领导在文化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领全校进行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文化发展负责,营造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师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模式的建立并不简单,不能只是在学校表面发生变化,学校的内部结构也要不断优化,让学校从内而外的散发出文化气息。

3、以人为本模式以人为本模式的关键在于尊重受教育者的意见,给予其足够的参与机会。

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来源于欧美国家,故欧美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分析、借鉴与学习,在教育评价方面也是如此。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相关的借鉴。

一、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一)评价机构的多元化欧洲各国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有三类:第一类是由政府建立并拨款的独立的官方机构,如法国的全国评价委员会(CNE),丹麦的高等教育技师保证和评价中心,以及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UGC)等;第二类是由高等学校建立的民间团体,如荷兰的大学合作协会(VSNU),英国的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委员会(CVCP)等:第三类是教育研究机构,如西班牙的全国教育质量与评价研究所。

[1]可见,欧洲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组成并不单一,既有政府机构,又有民间组织;既有行政权力的领导,还有科研力量的参与;既能进行他评,也能开展自评。

无论是院校还是公众,都有诉求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故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和公正。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鉴定(评估)机构为中介性的“半官方”组织。

[2]事实上,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通常由教育顾客(消费者)、大学以及中介组织组成。

这些中介组织负责调解、监督、评估教育服务,它们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学校代言人,更不是在政府与学校的一个行政管理层次,而是以独立、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参与高等院校管理的社会组织。

在美国,中介组织直接对大学实施评估是一种最传统的模式,此类评估通常为:制定评估目标――设计评估程序和方法――收集数据――测量绩效。

运用该模式进行评估的组织主要包括州高等教育管理与协调委员会(State Higher Education Governing and Coordinating Board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World Report)、运用传统认证方法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Accrediting Agencies)以及马尔克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计划。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在当今世界,教育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它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还是塑造国家形象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教育理念方面,西方国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这对中国的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追求创新的理念西方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创新,这是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这为其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的教育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新的教育改革中,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

二、多元化的发展西方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多元化的教育发展,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比于以前的中国教育模式,这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

中国的学生普遍接受整体式的教育,这种方式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因此,中国教育应该采取类似于西方教育的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三、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西方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

西方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同时需要考虑并了解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通常注重考核成绩,但忽视了这一方面的教育。

因此,中国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点。

四、重视实践经验西方教育中的一项基本特点就是强调实践经验。

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都采取了“学以致用”的方式,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在中国教育中,这种教育模式还比较落后。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所学内容,这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西方的教育理念具有许多值得中国教育借鉴的地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加,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在日益增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的优点,并结合自身的国情进行改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对于中国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方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等。

而中国传统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功利性成长,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中国教育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发掘学生的潜力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估和反馈,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强项和优势,从而真正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而传统中国教育则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是通过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育,这往往使学生受到限制,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三、注重实践教育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

中国教育同样需要注重实践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主。

四、开放多元
西方教育实行开放多元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术水平、师资力量为主要目标,推行开放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与此相对,中国教育则过于注重标准化教学,过度关注学生的科目成绩和应试能力,忽略了课程创新和课外活动的多样性,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西方教育理念对于中国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实践教育、开放多元。

通过借鉴和融合西方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体制可以实现升级和改进,为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也日益清晰。

在大众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两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教育质量、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这些差异以及它们带来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体系非常灵活,存在着多样性和竞争性:包括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研究型大学等多种类型。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通过不同的学校和课程来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是比较固化的,普遍存在于部门、专业和学校的分割,四年或以上的本科教育是全国统一考试的结果,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稀缺和选拔体系僵化的问题。

启示:高等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多样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和学校,发展个人才能和潜力。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考虑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选择更符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学校和专业,以更好地促进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二、教育质量的差异在美国,学生们通常受到严格的教育管理和评估体系的监视,学生评价系统、教练评价系统、领导评价系统等都在严格执行。

学生对教师和学术课程的评价,也是学术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而在中国,存在一些缺乏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包括与教育质量水平不良的师资队伍、评价方式和管理体制、创新机制等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投入方面的问题。

启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保障。

为了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管理和审批、优化教师和学生的评估体系、建立与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和高水平人才的合作平台等机制,同时在各个领域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理念的差异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学生和教师都非常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这被看作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而在中国,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应试教育和卷面成绩,一些学生、教师和学校更注重应试教育,而没有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启示

的 “相 互作 用 大 学 ” “合 作 大 学 ”与 “都 市大 学 ”等 新 兴大 学 就 是 最 好 的 例 证 。21世 纪 初 ,美 国 颁 布 了 《美 国 教 育2002— 2007年 战略 规 划 》,特别 强 调 高等 教 育对 国家 全球 性 经 济 、政 治 及军 事竞 争 的重 要作 用 。近 年来 ,美 国政 府愈 发 重视 大学 智 库建 设 ,鼓 励大 学 聚集 采 自不 同专 业 背景 的顶 级 专 家 ,组建 为 美 国政 府提 供 政策 咨询 服务 的 强大 智 囊 。可 以说 ,社会 本位 高 等 教 育价 值 观 引领 了美 国 高等 教育 的发 展 ,也 引 领 了美 国社 会 的发 展 。难 能可 贵 的是 ,它 没 有 因此而 否 定人 本位 高等 教育 价 值观 与 知识 本位 高 等教 育 价值 观 。事 实证 明 ,美 国 高等 教育 在 今天 的 斐然 成绩 与 其多 元 的高 等教 育价 值 观是 密 不 可分 的 。这 一 点 对于 我 国 高等 教育 发展 有 重要 的启 发 意义 ,三者 在 不 同类 型 、处于 不 同发 展层 次 的大 学 的地 位不 是 完 全等 同 的 ,但对 于 我 国 研究 型大 学来 说 ,三 者之 间 同等 重要 ,不 可偏 废 。
(六 )在支持方式上 ,十分注 重教育公平 美 国每个 州 ,至 少有 一 个州 立 大学 系 统 。比如 加 州不 但 有 举 世 闻名 的加 州 大学 系 统 (1 O所 UC),还有 一 套加 州 州立 大 学 系统 (23所 USC),以 及 全美 国 在 效 仿 的社 区 大 学 系统 。美 国 联 邦 政府 也有 若 干所 大 学 ,主要 是 军事 学 院 ,向 为 国效 力的 军 人 、退伍 军人 、打 算 参军 的 人和 他 们 的家 属服 务 。近 年来 ,美 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维持大学学费的合理水平 ,实施免费社区 学 院计 划 等 ,这 些 都保 证 了弱势 群 体 的受 教育权 。 (七 )在质 量保 障上 ,采取认证的 办法 美 国 是世 界上 第 一个 将认 证 制度 引 入 高等 教育 评估 领 域 的 国 家 ,已有 百 余年 历 史 。高等 教 育认 证 分 为院校 认 证和 专 业认 证。前者由取得资格的地区性或全国性认证机构承担 ,后者由 商 科 、工科 、律 师 等委 员会 组织 。 地 区性 认 证机 构 按照 地域 划 分 为中 部 、西 部 、南部 等 六大 地 区联 盟 ,对 学校 的 教学 、科 研 等综 合 实 力做 出认 证 ,确 定学 校具备发放高等学位证书的资格 ,以及为政府投放财政援助提 供依 据 ,并 对 高校 进 行分 类定 位和 排 名 。全 国性 认 证机 构 为美 国 中学 后教 育 鉴定 委 员会 ,下 设 高等 院校 鉴 定协 会 、高 等 院校 专业 鉴 定 协会 等协 会 。官 方管 理评 价 的最 高 机构 是联 邦 教 育部 资格与机构评价办公室。全美任何一个教育评价机构只有得到 上述 组 织 的承认 ,其评 价 结果 才 能取 得 社会 认 可 ,任何 一 所新 建 高校 只有 通过 这 些机 构 的鉴 定 ,才 有 自治 管理 权 力并 得 到联 邦政 府 及社 会 团体 的资 助 。我 国应 借 鉴美 国经验 ,将 高 等 教育 评价 的普 遍规 律 与 我 国高 等教 育 的发 展现 状有 机 结合 起 来 ,建 立适 合 国情 、具 有 特色 的 以自 我评 价 为基 础 、第 三 方评 价 为核 心的 多元 化高 等 教育 评价 体 系。 (八 )在教育教学上 ,注重学 生的选择性 美 国高等 教 育 注重 培 养 具有 实际 工 作 能力 、富 有创 造 性且 社会适 应能 力强的人 。招生 录取方 面 ,采取多 方面综 合 考察 、审 核、选 拔录 取。进入 大学 后 ,可 以自由选 课 ,在此 基础上 ,后面 再选 专业 ,先通 再专 。课 程范 围开设 、教材 使用也 比较 灵活 ,可

欧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的 内部 因素 。相对 来 讲 , 国模 式主 要 体现 为 内部 美 高 等 教育 管 理 模 式 ; 欧洲 模 式 则更 多 地 体现 为 外 而
和 办 学效 果 的指 标 、 学术 质 量基 准 、 量 评估 框 架 、 质 可对 全 国高校 进 行 比较 的排 名 系统 。基 于 比较 性评 估 是其 质量保 障体 系构 建 的指导 思想 。 3 .关 注 点 正在 由投 入 性或 产 出性 指标 向学 生 学 习过 程性 指 标 过渡 、 融合 。如 英 国 的高 等教 育 质 量 保 障 署在 取 消 直接 的院校 教学 质 量评 估 后 , 布 公


( ) 部 教育质 量保 障体 系 的特 点 与趋势 一 外
1 .评价 主 体 。国家 教 育 行政 部 门或 中介评 价
机 构是组 织 实施外 部教 育评 价 的主体 。欧洲高 等 教 育 质 量保 障 协 会 (N A ) 欧洲 高 等 教育 保 障 体 系 EQ 是 的执 行机 构 , 负责 制 定建 立 统 一 的欧 洲 高等 教 育 质 量 保 障标 准 。 19 年 开始 执行 的博洛 尼 亚 进程 , 99 其 目标就 是推 进 欧洲高 等教 育一 体化 。美 国联 邦教 育 部 (E )美 国高等教 育认 证协 会 (H A 是美 国外 部 FD 、 C E) 教育 质 量评 价 体 系 的主 体 。无 论 何种 模 式 , 要 政 只 府 作 为 外 部评 价 主体 , 其主 要 关注 的是 比较性 指 标
第 l 卷第 4 8 期 2 1 年 7月 02
工 会 论 坛
T a eUn o s’ r u e rd in T b n i
Vo . 8No4 11 .
J 1 01 u. 2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文章在总结欧美高校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对策:建立政府、民间机构和高校三方合作的环境教育组织模式,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实施和完善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关键词]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经验与启示对于环境教育的起源,至今学术界仍说法不一,但无可争议的是环境教育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逐渐走进人们视野。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模式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

这直接导致了在环境教育实现形式上的差异,不管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或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成为促进我国环境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国民环境素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的有效举措。

目前笔者借助于在欧洲波罗的海大学联盟做环境管理博士后项目的机会,深入全面地调查了解了欧美国家各高校在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实际做法及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1.环境教育的萌芽阶段。

1962年,雷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对人类“征服自然”的目标提出质疑,开启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新纪元。

尽管这本书备受争议,还受到了与之利害相关的生产部门的抨击,但它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也启蒙了人类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也进入了萌芽阶段。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所签署的《斯德哥尔摩宣言》首次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问题,既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利益”,并明确界定了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以培养人们环境意识及其相关问题为目标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环境知识、态度、动机、承诺,以及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阻止新环境问题出现的各种技术方法。

自此,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环境教育也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全民范围内广泛普及。

2.环境教育的全面普及阶段。

随着以“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的各种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各个国家围绕着“环境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动,这些立法的颁布不仅在制度上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也为环境教育的广泛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美国为例,有1964年的《荒野法》、1965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法案》和《空气清洁法案》,1966年的《人类保护法》、1970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等。

这些法案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激发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热情,进而掀起了一系列环境运动。

其中,宣讲会成为校园环境运动的主要形式。

1970年4月22日,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在高校招募了大量的自愿者,举行了主题为“地球日”的宣讲会,吸引了1500所高校、近2000万人参加。

尽管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但真正使环境教育走上制度化轨道的是来自于美国科学教师协会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非常悲观地指出由于环境教育项目的匮乏,美国未来的国民教育将失去意义。

这份研究报告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高度重视,并于1970年10月颁布了《环境教育法案》,明确规定国民教育体系中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

1971年成立了国家环境教育协会,后更名为北美环境教育协会,环境教育杂志也如期出版,与此同时,环境教育协调员遍布各州教育系统,出版社也开始发行环境教育方面的资料和教材。

自此,美国的环境教育全方位展开。

3.环境教育的整合与优化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环境运动和相关立法的颁布,为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

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等在环境教育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数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在内的边缘学科,成为欧美各大高校的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整合和优化。

二、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经验1.政府、民间机构和高校“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

首先是政府主导。

欧美各国政府在立法和制度设计上十分重视环境教育。

美国1970年颁布了《环境教育法案》;瑞典早在20世纪初期颁布的《1919国家学校计划》中就提及自然和动物保护的要求,1985年的《教育法》又明确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对环境负责,并树立全球环境观。

”其次是民间机构的积极推动。

目前,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团体,成为政府的重要补充。

1971年加拿大发起成立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并在很多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致力于反对捕鲸、反对核试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WWFN)等,以“绿色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保护”作为行动目标,在推进民间乃至官方的环境教育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高校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执行。

高校作为宣传和传播环境知识和意识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环境教育课程,不仅将其作为通识课程加以普及,而且非常重视学生环境技能的培养,有数据显示,78%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环境研究项目,65%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社区环境服务项目。

可见,这种由政府主导、民间机构推动和高校贯彻执行的“三位一体”环境教育组织模式,有效地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

2.科学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环境教育在欧美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配合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在此,笔者以欧洲波罗的海大学联盟为例。

波罗的海大学联盟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基础课程以通识教育为主,包括“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科学”两门课程;专业课程涉及学科较广,有“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农业”“水资源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和产品设计”等很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课;社会实践包括航海计划、贫困调研等项目;科学研究围绕着环境问题展开,并转化为课程内容与学生分享,目前研究成果包括环境管理系列丛书、年度研究报告等。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课程体系中还设有“教师培训和提升计划”,旨在为任课教师提供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的培训和信息,以保证师资素质满足教学需要。

3.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新颖多样的学习形式。

欧美高校的环境教育的学习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服务型学习、远程学习和户外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充分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1)服务型学习是一种包括计划、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的实验学习形式。

这种学习方式首先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的机会和项目,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最后组织交流会,分享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并对所学技能和相关课程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2)远程学习的鼻祖是英国的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它从高校、科研机构、社区和各种环保组织招募教师,通过远程教学软件,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

(3)户外学习形式是目前欧美高校普遍应用的教学方式。

例如波罗的海大学联盟开设了航海课程,学员在自助航海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每一个停靠站的生态环境问题,经过调查思考,最终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完成该课程的考核。

西班牙的户外教学形式不仅应用到高等教育中,在其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阶段也应用甚广。

三、中国环境教育的出路与对策与欧美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次提出在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同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委员会成立,环境教育在高等院校中逐渐展开。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与民众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足、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单一、地区失衡等。

因此,我们急需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环境教育的组织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

1.建立政府主导、民间协助、高校执行的“立体化”环境教育组织模式。

环境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见,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而不能仅仅将其寄托于高校。

高校只是实施的平台和场所,政府的主导和民间组织的协作是环境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并给予必要的制度支持,加大对环境教育的投入;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环境运动、激发人们环境意识和普及环境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协助作用;高校作为环境教育的执行平台,应在环境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传授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将环境教育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方面加以实现。

2.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

尽管环境教育是一个国际化问题,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国情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差异。

例如,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重点是普及环境知识和技能,而发展中国家的重点却是培养全民环境意识和道德,并传授环境知识和技能。

所以,环境教育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际经验,我国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科学地设计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从而保证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3.实施和完善环境教育师资的培训制度。

由于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目前仍未建立起高素质环境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从事环境教育的大部分教师缺乏系统和正式的环境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教育的质量。

与此同时,当今的环境教育已经发展为跨学科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不仅能够讲授环境教育的知识,而且还能为社会环境和伦理环境的建设提供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因此,实施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制度,提高环境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1]阿拉坦其其格.美国高校环境保护教育有新招[J].教育与职业,2010(8).[2]付建明,蒋洁蕾.二战后瑞典环境教育的架构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1).[3]廖晓平,孙欢.环境教育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4]Alec M.Bodzin,Beth Shiner Klein,Starlin Weaver.The Inclus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acher education[M].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2010.[5]Hall S.Peace and freedom:The civil rights and antiwar movements of the 1960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5.[6]Rome A.Give Earth a chance: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nd the sixties[J].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2003(2).[7]Soren Breiting,Per Wickenberg.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weden and Denmark[J].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