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长恨歌_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引言概述:《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叙事诗,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长恨歌》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1.1 唐代社会背景:介绍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开放,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

1.2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白居易的经历和他在政治、文学领域的贡献。

1.3 《长恨歌》创作背景:解释《长恨歌》创作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对白居易个人经历的反映。

二、诗歌结构与艺术特点2.1 诗歌结构: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包括章节划分和韵律形式。

2.2 叙事手法:探讨《长恨歌》中的叙事手法,如描写、对话和抒情等。

2.3 意象与象征:解读《长恨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表达与人物形象3.1 悲剧情感:分析《长恨歌》中所表达的悲剧情感,如爱情的痛苦和命运的无情。

3.2 人物形象:介绍《长恨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杨贵妃和唐明皇,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转折。

3.3 女性形象:探讨《长恨歌》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呼唤。

四、文化价值与影响4.1 文化价值:阐述《长恨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的意义。

4.2 社会影响:探究《长恨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

4.3 艺术欣赏:从艺术角度欣赏《长恨歌》,探讨其音乐性、美感和艺术价值。

五、现代诠释与传承5.1 现代诠释:介绍《长恨歌》在现代的诠释和研究成果,如学术研究和艺术表演。

5.2 传承与推广:探讨如何传承和推广《长恨歌》,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

5.3 个人体验:分享个人对《长恨歌》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其艺术价值的思考。

结论:通过对《长恨歌》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其传承和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感受到《长恨歌》所传递的深刻情感和人性思考。

领略《长恨歌》中的诗意表达与情感张力-教案

领略《长恨歌》中的诗意表达与情感张力-教案

领略《长恨歌》中的诗意表达与情感张力-教案一、引言1.1《长恨歌》的历史背景1.1.1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1.1.2安史之乱与杨贵妃之死1.1.3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动机1.1.4《长恨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2教学目的与意义1.2.1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1.2.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与艺术手法1.2.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鉴赏能力1.2.4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1.3教学方法与策略1.3.1讲授法:介绍《长恨歌》的背景与作者1.3.2诵读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1.3.3讨论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1.3.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二、知识点讲解2.1《长恨歌》的作者与创作背景2.1.1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特点2.1.2《长恨歌》的创作时间与地点2.1.3《长恨歌》的主题与情感倾向2.1.4《长恨歌》的艺术特色与影响2.2《长恨歌》的结构与意象分析2.2.1诗歌的整体结构:起承转合2.2.2诗歌中的意象:如“春宵苦短”、“宫墙柳”等2.2.3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意象如何表达情感2.2.4意象的艺术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2.3《长恨歌》的情感张力与诗意表达2.3.1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2.3.2诗歌中的悲剧色彩:生离死别、家国兴衰2.3.3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2.3.4诗歌的诗意表达:意象、修辞与韵律三、教学内容3.1《长恨歌》的文本解读3.1.1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3.1.2诗歌中的意象解读3.1.3诗歌中的情感分析3.1.4诗歌的诗意表达与艺术特色3.2《长恨歌》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3.2.1爱情主题的审美意义3.2.2悲剧色彩的审美效果3.2.3情感张力的审美体验3.2.4诗意表达的审美价值3.3《长恨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3.3.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3.3.2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选择3.3.3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3.3.4教学反思与教学改进的思考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白居易的生平4.1.2理解并解读《长恨歌》中的关键诗句和意象4.1.3分析《长恨歌》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4.1.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长恨歌》进行鉴赏和批评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2.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4.2.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4.2.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4.3.2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深度和人文精神4.3.3培养学生对爱情、生命和历史等主题的深刻感悟4.3.4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长恨歌》中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5.1.2诗歌中深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5.1.3学生对古典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5.1.4学生对诗歌情感深度和人文精神的感悟5.2教学重点5.2.1《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5.2.2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艺术手法5.2.3学生鉴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5.2.4学生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长恨歌》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6.1.2教学课件:包含诗歌文本、作者介绍、背景知识等6.1.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关键点和讲解难点6.1.4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笔记和完成练习6.2.2《长恨歌》的文本: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诗歌文本6.2.3鉴赏指南:提供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示例6.2.4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指南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7.1.2简要介绍《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白居易7.1.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7.1.4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氛围7.2诗歌鉴赏7.2.1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7.2.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解读关键诗句7.2.3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7.2.4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批评7.3小组活动与讨论7.3.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不同理解和感受7.3.2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意象进行深入分析7.3.3汇报小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7.4.2强调《长恨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7.4.3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作诗歌鉴赏短文或进行相关研究7.4.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探索古典文学八、板书设计8.1诗歌结构与意象8.1.1《长恨歌》的结构:起承转合8.1.2关键意象:春宵、宫墙柳、长恨等8.1.3意象与情感的关系8.1.4意象的艺术效果8.2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8.2.1爱情主题与悲剧色彩8.2.2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8.2.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8.2.4韵律与节奏8.3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8.3.1知识与技能目标8.3.2过程与方法目标8.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8.3.4教学方法:讲授、诵读、讨论等九、作业设计9.1诗歌鉴赏短文9.1.1选择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9.1.2阐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9.1.3评价诗歌的艺术手法9.2相关研究9.2.1研究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特点9.2.2探讨《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9.2.3分析《长恨歌》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评价9.2.4提交形式:研究报告或PPT展示9.3小组讨论9.3.1讨论诗歌中的爱情主题与悲剧色彩9.3.2分享对诗歌的不同理解和感受9.3.3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9.3.4提交形式:小组汇报或讨论记录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教学方法的有效性10.1.3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10.1.4教学难点的处理和解决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10.2.2相关电影和电视剧的推荐10.2.3组织诗歌朗诵或写作比赛10.2.4开展关于爱情、生命等主题的讲座或研讨会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诗歌鉴赏环节: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需要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恨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长恨歌的人物形象解读

长恨歌的人物形象解读

长恨歌的人物形象解读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长恨歌的研究让我深刻理解了其中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对长恨歌人物形象的解读,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首先,长恨歌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是杨贵妃。

她是唐玄宗的宠妃,也是白居易笔下的女神。

诗中描绘了她的美丽与智慧,以及她对唐玄宗的深情厚意。

杨贵妃的形象既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也是对爱情和美的理想化表达。

她的形象展示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的崇拜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理解。

其次,长恨歌中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形象,如唐玄宗、玉环等。

唐玄宗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形象,他既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也是一个深陷情感纠葛的人。

他的形象展示了权力与情感之间的冲突,以及皇帝在政治和个人生活中的选择与权衡。

玉环是杨贵妃的妹妹,她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智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关于人性和社会的诗。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产物,更是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唐代是一个繁荣而开放的时代,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唐代社会对美、爱情和人性的关注。

诗中描绘的宫廷生活,以及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情感和家庭关系的重视。

同时,长恨歌中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女性的推崇和赞美,以及对女性智慧和才情的认可。

长恨歌的人物形象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对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女性的尊重,都在长恨歌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延续,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总之,长恨歌的人物形象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杨贵妃、唐玄宗等人物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唐代社会对美、爱情和人性的关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

长恨歌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部反映社会和文化的艺术之作。

【高中语文】解不开的中兴情结――赏析白居易《长恨歌》

【高中语文】解不开的中兴情结――赏析白居易《长恨歌》

【高中语文】解不开的中兴情结――赏析白居易《长恨歌》《长恨歌》意即歌“长恨”,有人说“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恨”作遗憾解。

那么“遗憾”什么,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多年来,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张“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这个论断显然是将主题泛化了,将主体模糊化了。

“长恨”一词是极富概括力的。

单就谁“长恨”,“恨”什么,就有多种注释。

其一,爱情诗。

“长恨”的主体是李杨,“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提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李杨爱情其实是诗人自身爱情悲剧的折射。

其二,讽喻诗。

“长恨”的主体是饱受离乱之苦的人民,“恨”唐玄宗重色误国。

导演马嵬坡兵变的陈玄礼就是当时人民的代言人,要求唐玄宗诛杀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惩治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讽喻的意义往往在于借古讽今。

之后,任何朝代,只要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他的子民就会将《长恨歌》作为讽喻诗来读。

清朝袁枚有诗道:“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石壕村出自杜甫的《石壕吏》,有多少老百姓因安史之乱而生离死别,比唐玄宗想念杨贵妃的眼泪不知多多少!袁枚生活的年代就有一个叫吴三桂的将军,“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清兵入关,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长恨歌》的多重主题

《长恨歌》的多重主题

《长恨歌》的多重主题《长恨歌》的多重主题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

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

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着。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该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先,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权力和地位,他无法与杨贵妃公开相爱,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这表明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其次,诗中也描写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杨贵妃虽然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命运。

这表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阐述,使得该诗成为了唐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离世。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于爱情的摧毁和破坏。

诗中所描绘的唐宫繁华和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最终的悲惨遭遇和离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1. 历史背景长恨歌是一首流传于中国的传世之作,由杨煜创作于南唐时期(10世纪中叶)。

这首诗以描述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风光和辉煌。

1.1 盛唐时期盛唐时期指的是公元618年至907年间的唐朝。

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宫廷文化在此时达到巅峰,艺术和文学蓬勃发展。

1.2 杨贵妃与唐玄宗杨贵妃是盛唐时期唐玄宗的宠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她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并因其美貌而被称为“西施”。

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长恨歌》中被描绘成了一段悲壮的爱情史诗。

2. 文化意义《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歌,它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1 爱情与悲剧《长恨歌》以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将这段悲壮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执着和无奈,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并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对于爱情观念和价值观的认知。

2.2 艺术创作与继承《长恨歌》在艺术创作上拥有独特的魅力,通过优美动人的文字表达和精湛细腻的描绘技巧揭示了当时社会氛围以及人物内心世界。

这对于后来中国文学领域影响深远,成为许多后来者探索创作方向和技巧的源泉。

2.3 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长恨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意义。

它展示了唐朝盛世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国家繁荣的向往。

这种向往和追求激励着后来的中国人,在困难时期保持坚毅、乐观和奋斗精神。

结论《长恨歌》作为一首流传至今的杰出诗篇,不仅在历史背景上描绘了盛唐时期的风采,同时也通过爱情故事展现了深沉的文化内涵。

它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情感表达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影响,成为研究与欣赏的重要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 长恨歌 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张中宇内容提要 比较 长恨歌 与 长生殿 可以发现: 长恨歌 后半部分有力突出了安史之乱的 悲苦 后果, 长生殿 则逐渐脱离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基本上以帝、妃感情的发展安排剧情。

长恨歌 后半部分描写的梦境和仙界并没有成为悲剧的消解 因素,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

白居易没有写梦中可以团圆,仙、人可以重逢,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更以非同寻常的力度,对各种可能的圆满结局加以相当明确的否定。

长恨歌 这种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文化意义在于:未加 消解 的真正悲剧中,警省、批评的成分总是主要的。

因此,从 长恨歌 的非大团圆悲剧模式可以推断,白居易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无可挽回的逝去,婉转地表达劝讽主题。

从唐以来各种文学文本中关于 贵妃之死描写的比较来看, 长恨歌 铺陈的血腥场面细致而鲜明,也表明了其深刻而显著的警示意义, 长恨歌 主题并非着意于歌颂或同情。

上篇: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悲剧含义白居易 长恨歌 中唐玄宗的思念及随后的仙寻情节,是马嵬事变之后李、杨悲剧的进一步延伸,构成故事的最终结局。

深入研究这一结局显示的悲剧性质,对于进一步解开 长恨歌 主题倾向及其内蕴的文化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 思念 、 仙寻 情节的悲苦 内涵关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以及其后的仙寻情节,爱情说及双重主题说通常认为 长恨歌 一改前半部分的微讽或讽谕笔调,转而全力抒写李、杨爱情。

例如袁行霈认为: 诗的开篇部分写玄宗好色废政,杨妃恃宠而骄,终至于引发安史之乱。

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题 长恨 的因由,其中或许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但作者并没有将这一意图贯彻下去。

自 黄埃散漫风萧索 玄宗逃蜀、杨妃身亡起,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周详的叙事一变而为宛曲的抒情。

即 思念 、 仙寻 情节已经改变了 长恨歌 前半部分的基调和方向,同情和歌颂李、杨爱情成为主要内容。

但这样下结论是有问题的。

原因之一是,白居易既在诗的前半部分包含 讽刺意图 ,难以想象作者会不顾艺术作品的一贯性和整体性,而在后半部分另起与前面迥异的主题。

如果白居易一定要描写一个爱情故事,特别是 纯情 故事,为何不另写一篇专以吟咏爱情,以避免这种前后的抵牾?即89使按照爱情说一般认为前半部分不过是 长恨歌 的 背景 ,后半部分才是主体,但前半部分 背景 并不支持主体内容,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的 背景 应该与主体协调一致并有利于突出主体内容,而不是相反。

其实, 长恨歌 后半部分描写李、杨生活及互相思念,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突出双方的凄凉、悲苦 无论是人间的君王,还是在仙界的杨贵妃,都过着以泪洗面、孤苦寂寞的日子。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悲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是 长恨歌 描写的唐玄宗由蜀回长安以后的生活。

如果从史实角度看,安史之乱初步平定后,唐玄宗固然没有先前贵为一国之君风光,但以太上皇之尊,也不至于没有其他妃子相陪,晚景未必如 长恨歌 所描写的凄苦,尤其如 孤灯挑尽 之类。

白居易显然有意略去了初步平乱、回到长安后的喜庆因素,而完全着墨于悲苦。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表明杨贵妃所在的仙界亦非可以超然的乐土。

白居易这样安排,并非没有深意。

同样取材于李、杨题材,宣称要歌颂这一世间 罕有 之情的清代洪 长生殿 ,即与 长恨歌 迥异。

长生殿 或叙梦中相会有期,或安排仙界重圆,写得悲悲喜喜,悲喜交集,大大淡化了现实痛苦。

例如第45出 雨梦 :[(玄宗)睡介][生(玄宗)作醒看介]你二人是哪里来的?[小生、副净]奴婢奉杨娘娘之命,来请万岁爷。

[五般宜]只为当日个乱军中祸殃惨遭,悄地向人丛里换妆隐逃,因此上流落久蓬飘。

[生惊喜介]呀,原来杨娘娘不曾死[小生、副净]为陛下朝思暮想,恨萦愁绕,因此把驿庭静扫,[叩头介]望銮舆幸早。

说要把牛女会深盟,和君王续未了。

[生(玄宗)泪介]腾为妃子百般思想,那晓得却在驿中。

你二人快随朕前去,连夜迎回便了。

俞平伯从 只为当日个乱军中祸殃惨遭,悄地向人丛里换妆隐逃,因此上流落久蓬飘 引出隐事 新说 ,认为诗中隐藏了 皇家逸闻 ,是把艺术情节的合理虚构误为真实。

若按洪之意,本是作为一种假设,目的在于为梦中相会提供可能性,属于唐明皇梦中的合理 想象 。

洪在 长生殿 中提供这种虚构的希望,是和他 要使情留万古无穷 这一主要创作目的一致的。

第50出 重圆 进一步使希望具体化:[双调引子 谒金门][净扮道士上]情一片,幻出人天姻眷,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

[老旦(嫦娥)引仙女,执扇随上] 不想天孙怜彼情深,欲为重续良缘。

要借我月府,与二人相会,太真已令道士杨通幽引唐皇今夜到此,真千秋一段佳话也。

只为他情儿久,意儿坚,合天人重见。

[生]妃子哪里?[旦]上皇哪里?[生见旦哭介]我那妃子呵![旦]我那上皇呵![对抱哭介][五供养]仙家美眷,比翼连枝,好合依然。

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

只要把这些描写和 长恨歌 文本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显著区别。

长生殿 的安排似幻似真,其乐融融,把现实的苦幻化为梦中或仙界的美好与幸福。

这样, 长生殿 实际上逐渐脱离了李、杨溺情导致的安史之乱的影响,李、杨的悲欢、剧情的发展主要基于帝、妃感情的发展。

情儿久,意儿坚,合天人重见 ,表明洪之所以安排喜庆的 天人重见 ,实是李、杨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安史之乱可以带来的现实结局。

换言之,在 长生殿 中,李、杨感情逐渐成为独立于安史之乱严重后果之外的故事。

但是,需要注意, 长恨歌 思念 、 仙寻 等情节的描写始终不离 悲苦 ,即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从未淡化或有意脱离,这表明, 长恨歌 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反而从另一侧面进行大力强化。

另外, 长恨歌 尽管有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等表达愿望的诗句,但与 长生殿 逐渐脱离安史之乱背景后全力90文学评论 2004年第4期渲染帝妃感情相比,不只这类描写数量相对甚少,而且力度亦有别。

元代白朴 梧桐雨 亦取材于李、杨题材, 梧桐雨 主题与 长恨歌 有所不同,但在对李、杨持批评而非歌颂态度上具有一致性,其中 黄钟煞 一曲亦突出现实的凄苦、唐玄宗的寂寞: 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 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

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

雨湿寒梢,泪梁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这些描写同样全无洪 长生殿 中的悲喜交集,也是离乱后果的直接写照。

黄钟煞 为 梧桐雨 全剧的结束,和 长恨歌 一样, 梧桐雨 亦没有安排仙界喜庆欢乐的 大团圆 结局 。

二 长恨歌 的悲剧性质张法在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一书中指出:中国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大致可以列出四种:仙、自然、酒、梦。

梦 和 仙界 在 长恨歌 与 长生殿 中都已涉及。

不同的是,洪确实作为悲剧的消解因素,构想梦中相会的可能,安排仙界重圆的喜庆。

但在 长恨歌 中, 梦 和 仙界 都没有成为 消解 因素,唐玄宗连杨贵妃的魂魄都不曾梦见。

请道士代为寻找,也仅带回信物、誓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实际上否定了 重圆 的可能性。

关于这一点,周明亦曾指出, 天上人间会相见 ,相见了没有?没有。

临邛道士 能以精诚致魂魄 ,如果真招来了贵妃的魂魄,那是会给玄宗一些安慰的,但是 致 来了没有?也没有。

传说中,汉武帝还能令方士召来李夫人之魂,而玄宗连这须臾的相会也没有得到。

由于 梦 和 仙界 都没有成为消解因素,这就使 长恨歌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也是真正的现实悲剧,它没有采用大团圆模式,没有给出哪怕是虚幻的圆满结局。

比较 梧桐雨 、 长恨歌 、 长生殿 的结局,讽意突出、尖锐的 梧桐雨 根本没有 仙界 情节, 长恨歌 描写仙界但终于没有 消解 ,只有表达爱情主题的 长生殿 把梦和仙界作为悲剧彻底 消解 的因素。

实际上,对于表达批评主题的艺术作品来说,安排 大团圆 结局是无益的。

研究者一般认为,中国真正的悲剧极少,因为悲剧几乎最后都通过某种非现实的方式进行了 消解 ,形成一个通用的大团圆模式。

例如, 窦娥冤 在第4折描写誓言应验及昭雪冤情的结局,从剧情和封建社会背景来看,窦娥冤情的 消解 在当时现实可能性极小,但借助非现实的誓言应验等手法,一个旷世悲剧改变了性质。

汉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也有这个特征,最后两家求合葬,焦仲卿夫妻化为鸳鸯,悲剧借助仙界彻底 消解 ,激烈的矛盾冲突也解决了。

所以王国维说,中国的悲剧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

结果,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似悲而实喜,尤其是大团圆结局,大大冲淡悲剧效果,削弱了悲剧批判现实和推动现实改进的力量。

这种大团圆模式在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实际上比较流行。

马茂元、王松龄指出, 中唐是传奇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这些作品往往有个共同特点:歌颂对爱情的真诚专一和锲而不舍的追求,而问题的解决,不是靠了一个出神入化的侠客,便是得道成仙,在天上结成眷属,这似乎成了某些作品的 模式 。

这种 模式 的出现,正好反映了人们在中晚唐极度动乱的社会中的悲惨处境,以及在这种处境中的心理状态:对现实绝望,就寄希望于幻想;在现实中破碎了的,就在幻想中修补;在尘世中得不到的,就在天界满足。

马茂元、王松龄主爱情说,认为 长恨歌 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专一,倾诉了对他们在爱情上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同时在客观上反映了李杨故事的原始创造者 处在中唐战乱时代的人们(包括文人)对美满爱情的理想和渴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爱情被破坏给他们造成的终身痛苦,和对这种痛苦的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把重圆的希望寄托于幻想中的仙山世界 。

但马茂元、王松龄恰恰误读了白居易安排的仙寻情节的性质。

审视 长恨歌 就会发现,自居易是 吝啬 的,他没有采用当时通行的,因而也是更容易得到认可的模式,没有给出任何 消解 的可能。

张哲俊指出, 长恨歌 中 蓬莱景象大抵同于道教笔91关于 长恨歌 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下的蓬莱,然而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并非无忧无虑的 无穷乐 ,而是存在爱情的怀恋,无限的愁思,不尽的泪水。

这样蓬莱的象征意义与道教和仙寻笔下的蓬莱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蓬莱成了人寰仙境对立相隔的象征,由于爱的苦楚没有解脱,仙境的金碧辉煌反而成了不通人间的象征,蓬莱 巨海 深难越 的阻隔变成了爱情的断桥。

越是 长生 便越是 长恨 。

象征意义的转变,使蓬莱并没有成为消解悲剧的因素 。

这使我们发现, 长恨歌 并非如有的研究者所称的那么浪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