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菌种分离

第三节  菌种分离
第三节  菌种分离

第三节菌种分离

第三节菌种分离菌种分离即是进行蘑菇菌丝的纯化过程,它是制种工作的重要环节,通俗讲是把蘑菇菌丝从自然界中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从而获得纯蘑菇菌丝生长的菌种。蘑菇菌种的分离方法有三种:即孢子分离、组织分离和基质菌丝分离法。

一、孢子分离法

蘑菇孢子分离法,是利用成熟子实体的有性担孢子能自动从子实体层中弹射出来的特征,在无菌条件下和适宜的培养基上,使孢子萌发成菌丝,获得纯种的一种方法。孢子分离可分为单孢分离和多孢分离法两种,由于是从有性担孢子(是指其细胞核已经地核配过程)分离纯菌丝体,因此生产上多采用多孢分离法来保持菌株的原有特性,而单孢分离法主要应用于菌株的筛选和杂交育种等工作,孢子分离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采集孢子,其次进行单孢或多孢子分离。(一)采集孢子

1、种菇的选择采集孢子首先要选好种菇即分离用的子实体。一般蘑菇种菇要求是第一潮菇,出菇较早,单生,个体健壮,特征典型的子实体,经过仔细的观察筛选后在菇床上做个记号,让种菇充分生长,直至即将破膜时将菇采摘进行孢子弹射。

2、孢子弹射收集种菇采收后可浸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约一分钟,用镊子取出后经无菌水冲洗数次,再用无菌滤纸把表面水吸干,或直接用75% 酒精棉球轻轻控拭菌盖及菌柄进行表面消毒。随后用无菌刀切掉多余菌柄(约留下

1.5-2cm即可),把菇直立,菇柄朝下插入铝线制作的支持物上,放入了先准备好铺有无菌滤纸条的平皿上,盖上钟罩(如图所示)。这套孢子收集装置需事先进行高压灭菌消毒。把装好子实体的孢子弹射收集器放在温度为15-20℃的室内,经24-48小时左右,可见到无菌滤纸上有褐色的蘑菇孢子印。在无菌操作下把收集到蘑菇孢子的滤纸条装入无菌的空试

管中,并在温度下进行真空干燥,之后放入冰箱可长期保存备用。

(二)孢子分离

1、多孢分离法即把多个孢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共同生长交错在一起,从而获得纯种的一种方法,由于多个孢子间的种性互补,基本上可以保持亲本的稳定性,此法比较简易,在过去的蘑菇制种中应用较为普遍。

(1)斜面划线法:按无菌操作规程,用无菌接种环从收到孢子的滤纸条上沾取少量孢子,在PDA试管斜面培养基上自下而上划线,划线时勿用力,以免划破培养基表面,接种完毕,抽出接种种灼烧试管口,塞上棉塞,放置24℃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待孢子萌发后(一般约15-20天),挑选萌发快,

长势旺的菌落,转接于新试管培养基上再行培养。

(2)涂布分离法:按无菌操作方法,取一小块具有孢子的滤纸条,放入装有无菌水的小三角瓶中,充分摇匀制成孢子悬浮液,然后用已灭菌的试管,吸取孢子悬浮液,滴1-2滴到PDA试管或培养皿培养基上,转动试管使孢子悬浮液均匀分布于斜面上,或用玻璃涂布棒将平板上的悬浮液涂布均匀。孢子在培养基上经24℃恒温培养萌发后,挑选几株发育匀称,生长速度快的菌落,移接于另一试管斜面培养基上,恒温培养即为母种。

2、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进行培养,让它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种的方法,单孢子分离的方法,按分离的手段可分为以下三种。

(1)稀释分离法:这是通过不断稀释孢子悬浮液,使孢子分散最终孢子浓度控制在300-500个孢子/毫升,吸取0.1毫升的孢子液注入平板均匀涂布,分散孢子各自萌发形成单孢菌落,其步骤如下:

①制备无菌水试管:取10支试管,其中1支装100毫升蒸馏水,其它9支装9毫升蒸馏水,经高压灭菌即成无菌水。

②制孢子悬液:取一小块收集有孢子的滤纸条,浸入10毫升无菌水试管中, 摇振使孢子分散成悬液,用无菌1毫升移液管吸取1毫升孢子悬液于第2支试管中, 摇振使其分期,再从第2支试管中吸取1毫升注入第3支试管中, 如此反复稀释

直到孢子浓度达到300-500个孢子/毫升,备用。

③制培养基平板:配制PDA培养基,装入三角瓶中进行高压灭菌, 准备倒平板的培养皿也经过高压灭菌备用,待已灭菌的PDA冷却至50-60℃时,在无菌操作下倒15-20 毫升PDA 至培养皿中,培养皿放平,昼使培养基表面光滑,厚度一致。

④孢子涂布:在无菌操作下,吸取0.1毫升的孢子悬浮液滴在平板培养基表面上,使用T氏棒把孢子均匀涂布在平板上,盖上刺激菌丝培养皿,放置于24-25℃恒温箱中培养。

⑤挑选单孢子萌发菌落:一般孢子经过5天的培养开始萌发长出菌丝,培养皿经过显微镜的镜检确定孢子萌发的菌落是由单个孢子萌发成长而成的,可使用打孔器进行打孔把该菌落移接至新鲜的PDA斜面试管中继续培养。打孔器的外径应小于显微镜的视野范围,而且打孔之前须检查该菌落周围是否有孢子或其它菌落,昼使打孔不会触及周边的孢子或菌落,确保纯种。

(2)毛细管法:孢子悬浮液经过稀释,使用毛细滴管把孢子悬浮液滴一小滴于皿盖内,昼使每一滴只含有一个孢子,从而达到单孢子分离,其方法如下:

①孢子悬浮液制备同稀释分离法,孢子浓度控制在200-300个孢子/毫升。

②毛细滴管制备:取洁净的玻璃管在酒精喷灯上先拉成外径1毫米的细管, 稍冷却后再加热并迅速拉长,使管尖内径约200

微米,剪断即成毛细滴管,在滴管后端塞棉花, 装入消毒盒中后进行灭菌备用。

③点样镜检:用毛细滴管吸取经稀释的孢子悬浮液约0.1毫升(可滴30滴),在无菌操作下,快速点于皿盖内壁的标记圈中央,滴液应小于低倍镜的视野, 点样后的培养皿仍盖在有水

琼脂的皿底上,贴胶布固定后再用低倍锐检查皿盖内壁的的液滴,确定是单孢者,即在皿盖上标上记号。

④培养基推贴及刺激培养:使用接种针取一小块PDA培养基(约2×2毫米方块) 推贴至标记为单孢子的液滴,使液滴中的孢子能够吸附到培养基边缘。将事先培养好蘑菇气生菌丝的平板培养皿盖取下,套在菌丝平板的底部,再把已分离并推贴好的培养基的皿盖罩在套有菌丝平板的玻璃皿上,使两个皿盖对接,贴胶布封口(要留0.5厘米缝用作通气),这样就形成一个刺激单孢子萌发的培养室,置培养箱中24 ℃下培养,待单孢子萌发,及时撕下胶布,用接种铲挑取已萌发的单孢菌丝贴块,移接到新鲜PDA斜面试管中,置24℃恒温箱中培养,即可区得单孢纯种。

(3)器械分离法:应用显微操作器,直接挑选单孢子,移至PDA 平板中进行孢子刺激萌发培养,获得单孢纯种。

①孢子悬浮液制备:同稀释分离法,孢子浓度控制在1000个/毫升;

②平板涂布:将稀释后的孢子悬浮液滴0.1毫升于平板上,用

无菌的T氏棒进行均匀涂布,每个平板含孢子大约100个左右;

③镜检分离:待涂布均匀的平板琼脂表面水分干燥后即可于

显微镜下观察,当在视野中心见到孢子,而视野周围无其它孢子时,可用显微操作器操纵玻璃针把孢子从培养基表面挑取,随后把孢子转移至PDA平板的表面上,进行孢子萌发培养,孢子萌发培养须使用蘑菇气生菌丝刺激培养,才能提高萌发率,培养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涂布分离法相同。

(4)单孢子菌落接待:当孢子经过10天的刺激培养, 肉眼可见到菌丝生长而成小菌落,应及时用打孢子器把该菌落分离,每天都应观察孢子萌发情况, 如果不及时把菌落移接,该

菌落会快速生长而影响较迟萌发单孢子的分离。二、组织分离法

组织分离法是利用子实体组织来分离获得纯菌丝的方法。组织分离系一种无性繁殖法,双亲的染色体没有经过重组,因此组织分离基本上可保持亲本的生物不特性,棒操作简便,取村广泛,在过去传统的稳定菌株中常采用此方法进行菌种的分离,退化不明显,但是随着蘑菇杂交菌种的应用,由于杂种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组织分离常造成菌株的退化,目前生产上很少采用,只是进行野生菌株分离时,才比较常用。其方法如下:

①挑选种菇:其标准与孢子收集要求相同;

②菇体消毒:将子实体菌柄基部切除,置接种箱内,用75%酒精对菇体表面进行消毒;

③组织分离:解剖刀经火焰灭菌,在菇柄中部纵切一刀, 用手掰开菌再用接种铲在菇盖与菇柄交界处切五个小方块,随后挑取一小块组织,迅速移接到PDA斜面培养基上,置24℃下培养,待组织块长出菌丝无污染即为纯种。

食用菌菌种保藏历史_现状及研究进展概述_孔维丽

DOI :10.13629/https://www.360docs.net/doc/849375914.html,ki.53-1054.2015.05.001 食用菌菌种保藏历史、现状及研究进展概述* 孔维丽,袁瑞奇,孔维威,张玉亭**,康源春,韩玉娥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从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历史出发,简要介绍食用菌菌种现状、保藏现状、保藏任务等,重点介绍了食用菌菌株不同保藏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供广大读者参考借鉴。关键词:食用菌;保藏;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64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2015)05-0001-05 Research Progress,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pawn Preseration of Edible Fungus KONG Wei-li,YUAN Rui-qi,KONG Wei-wei,ZHANG Yu-ting,KANG Yuan-chun,HAN Yu-e (Institute of Plant Nutrition,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Base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crobial culture collection,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servation,the task preservation of edible fungi were introduced.We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edible fungus strains in different preser -vation methods,for reader ’s reference. Key words:edible fungus;preservation;research advance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微生物菌种的保藏工作,最早的菌种保藏工作从1890年开始,但直到1906年,各国才相继建立了菌种保藏机构。中国的菌种保藏机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1979年正式成立 6个专业性保藏管理中心 [1]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 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种植和出口最大的国家之一,越来越重视对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藏工作。 1菌种保藏技术的发展历史 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机构缘起欧洲,1890年捷 克微生物学家Fran-tisek Kral 最早开始从事微生物菌种的公共性保藏[1]。菌种保藏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的兴起建设阶段和发展壮大阶段。20世纪初在巴黎、比利时、伦敦和日本等有关研究所相继建立了几个菌种保藏机构,延续至今的有1906年在荷兰建立的CBS (Centralbureau voor Schim-melcultures ),1925年在美国建立的ATCC (America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我国的菌种保藏机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1979年在原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菌种保藏会议,成立了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S2013-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670);河南省自主创新基金(2013JC2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发展专项(20137914);河南省科研开放合作项目(14216000055)。 作者简介:孔维丽(1976-),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保藏技术研究工作。E-mail:kongweili2005@https://www.360docs.net/doc/849375914.html, **通信作者:张玉亭(1964-),男,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产业开发研究工作。E-mail:kyc_2725@https://www.360docs.net/doc/849375914.html, 收稿日期:2015-07-15 〈综述〉 中国食用菌2015,34(5 ):1~5EDIBLE FUNGI OF CHINA CN53-1054/Q ISSN 1003-8310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和纯化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的简称,它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1.1 稀释倒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1.2 涂布平板法 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其做法是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办法

精心整理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 乳酸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为兼性厌氧菌,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运动。营养要求高,需要提供丰富的肽类氨基酸维生素。在琼脂表面或内层形成较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通常用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菌种有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戊糖片球菌等。 时,SL 培养基、MS 对乳酸菌无害。一.筛选方法: 1.溶钙圈法: 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 。 筛选过程:样品预处理→梯度稀释至10-6→选择合适的稀释度涂布→37℃培养48h →挑选产生溶

钙圈的菌落反复在MRS培养基上划线→挑起单菌落染色,经镜检确认为纯种→挑选革兰氏阳性单菌落→试管穿刺4℃冰箱保存。 2.溴甲酚绿指示剂法: 培养基:MRS培养基(含溴甲酚绿酒精溶液) 筛选过程:同上,不同之处是稀释涂布后长出菌落,挑取使溴甲酚绿变色的菌落。 二.菌种的分离筛选 1.培养基: ★1.1麦芽汁碳酸钙培养基:麦芽汁(10BX)1L预先灭菌碳酸钙5-10g/LPH自然(分离用) ★★1.2吐温 ★1.3 酵母膏(分离用) 1.4 1.5 MgSO 4 1.6 ★★1.7 蛋白胨 葡萄糖、琼 脂18.0g 酸钙, 1.8BCP 乳糖5.0g蛋白胨5.0g酵母膏3.0g0.5℅溴甲酚紫10ml自来水1000ml pH6.5-7.0(分离用) 1.9BCG牛乳营养琼脂:脱脂奶粉10g,溶于50ml水中,加入1.6℅溴甲酚绿酒 精溶液0.07ml,0.075Mpa20min。另取琼脂2.0g,溶于50ml水中,加酵母膏 1.0g溶解后调pH6.5-6.8,0.1Mpa20min.趁热在无菌操作下两者混合均匀, 倒平板,37℃培养24h,检查是否有杂菌。

食用菌品试管理办法

附件2: 全国食用菌品种试验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鉴定各地新育成的食用菌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品质、抗性及适宜范围,为全国品种认定提供科学依据,客观评价品种的经济利用价值,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是组织开展全国食用菌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下简称“区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全国食用菌品种区试技术操作规程、年度试验计划、试验实施方案等的基本依据。 二、组织体系 第三条依据《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农技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全国食用菌品种区试,并委托有关单位主持。 第四条区试主持单位职责:(l)贯彻全国农技中心的试验指导意见;(2)协助全国农技中心或在其授权下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及实地考察;(3)负责试验资料汇总、总结,并对参试品种提出推荐认定意见; (4)处理试验日常工作;(5)试验完成后,及时向育种者提供试验报告。 第五条承试单位条件职责:(l)具备较好的生态和生产代表性,能提供完善的试验设施和较强的技术力量;(2)领导重视、支持,能保证试验的顺利实施;(3)区试有专人负责并保持相对稳定,保证试验的科学、严谨、公正;(4)遵守职业操守,对试验资料、材料保密,不扩散和随意

利用;(5)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各项任务,提交试验总结。 第六条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食用菌品种管理部门应协助全国农技中心搞好本行政区域内区试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全国食用菌区试点的检查督促及参试品种的推荐,安排新品种的生产试验、示范,并参加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对区试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试验设置 第七条试验点的分布:根据食用菌不同种类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以及各种食用菌栽培模式、技术水平的特性,结合生产实际,分别安排试点;既考虑生态和生产代表性,又兼顾行政区划的合理布局。 第八条试验点应保持相对稳定。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试验情况的变化,经所在省食用菌品种管理部门申请,主持单位核实,全国农技中心批准,可以作适当调整。 第九条按食用菌种类和品种类型分若干个试验组。根据生产实际和参试品种数量,试验组可以作适当增减。 第十条按试验组品种类型的生态分布与生产实际、每个试验组在相应区域内设置若干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按其所在地区生态与生产实际,可以承担若干组试验。 第十一条每组每季参试品种以6个以上为宜(包括对照),少于6个则暂停该组试验;新栽培种除外。 四、参试品种和申请程序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 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 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形 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 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移入20℃ 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 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③钩悬法:取成熟菌盖的几片菌褶或一小块耳片(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用无菌不锈钢丝(或铁丝、棉线等其他 悬挂材料)悬挂于三角瓶内的培养基的上方,勿使接触到培

食用菌母种制作-实验一

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制作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母种培养基制作过程,理解灭菌原理; 2、掌握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了解无菌操作基本原理,掌握母种的无菌接种培养方法。 4、了解和掌握食用菌组织分离法的方法步骤; 5、熟练分离出栽培用菌种。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材料: 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电炉、铝锅、漏斗、纱布、菜刀、砧板、烧杯、捆扎绳、硅胶试管塞、试管(18x180mm)、手术刀、镊子、75%酒精、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菇子实体。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①培养基的制作 1 PDA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2. 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1)熬制。马铃薯洗净,挖芽去皮。称取200克,切成玉米大小颗粒或薄 片。量筒量取1000毫升水,铝锅中煮沸后记时30分钟。四层纱布过滤于量杯中。滤液倒入锅中文火加热,加入葡萄糖和琼脂,不断搅拌,直到琼脂溶化。补足水量至1000毫升。 (2)分装试管。将熬制的培养基用小漏斗趁热分装。培养基高度为试管长 度的1/5左右,注意避免培养基沾于试管口外。分装完成后,盖紧硅胶塞。 (3)捆把。7支试管为一捆,用牛皮纸包裹试管口,用捆扎绳扎紧。贴上标签,准备灭菌。 (4)灭菌。注意加足水量和排气,灭菌完成后降压不能太快。 (5)摆斜面,培养基长度约为试管长度的1/2。斜面试管上覆盖洁净的厚毛巾或几层纱布,防止试管内产生过多的冷凝水。

①菌种分离与培养 (1)种菇选择。选取无杂菌感染,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适应性强的子实体,要求个体健壮,朵大肉厚,外形规整,出菇早,约七八成熟的新鲜子实体。子实体采收后切去大部分菌柄,放入干净器皿内备用。 (2)母种分离(组织分离法)。在分离前用75%的酒精棉球擦菇体进行表面消毒,在超净工作台内将子实体撕开,用消毒刀片在菌盖与菌柄交接 处的组织上取一小块(绿豆大小)移至试管斜面培养基的适当位置,迅速 塞上硅胶塞。将分离的试管放在室内避光培养7-8天,检查菌丝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 每人制作平菇母种一支。记录母种菌丝的生长情况。 五、作业 1.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哪一种?该方法有何优点? 2.组织分离法制作母种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在操作中如何避免母种制作失败?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知识点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知识小结与专题训练 一、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技术 1.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牛肉膏又称牛肉浸膏,是采用新鲜牛肉经过剔除脂肪、消化、过滤、浓缩而得到的一种棕黄色至棕褐色的膏状物。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牛肉膏当中含有肌酸、肌酸酐、多肽类、氨基酸类、核苷酸类、有机酸类、矿物质类及维生素类的水溶性物质。 蛋白胨,是有机化合物。蛋白胨是将肉、酪素或明胶用酸或蛋白酶水解后干燥而成的外观呈淡黄色的粉剂。蛋白质经酸、碱或蛋白酶分解后也可形成蛋白胨。在胃内蛋白质的初步消化产物之一就是蛋白胨。蛋白胨富含有机氮化合物,也含有一些维生素和糖类。能为微生物提供C源、N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 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有机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能源。 2.培养基的制作合格与否通过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是否有菌落生长来验证 3.常用的无菌技术有 ⑴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⑵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⑶为避免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⑷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考点细化: ①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理化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孢子。 ②灭菌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用于接种用的金属工具;干热灭菌用于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玻璃器皿等;高压蒸汽灭菌用于培养基等 ③消毒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用于液体消毒;巴氏消毒法,用于不耐高温的液体;化学药剂(如用体积分数70%-75%的酒精)或紫外线消毒,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 4.微生物的纯培养指的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5.配制固体培养基的步骤:计算、称量、溶化、(调节pH、分装、包扎)灭菌、倒平板 6.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纯化的菌落。 ★平板划线法中的注意事项 ①操作第一步即取菌种之前及每次划线之前都需要进行火焰灼烧灭菌,划线操作结束时,仍需灼烧接种环,每次灼烧目的如下表:

菌种的液体培养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 题目: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 作者:蒋成 学号:201207749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 摘要: 本综述是对食用菌液体培养的历史以及发展进行介绍,对食用菌液体培养方法和条件进行阐述,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及之中的检控参数,和液体培养的优点及其运用,和食用菌液体培养的展望的概述。 关键字: 液体菌种食用菌 1.引言: l.1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概念的提出 食用菌的液体发酵技术起源于美国,据资料报道,1947年,美国的H.Humfeld 对蘑菇进行深层发酵并得到菌丝体,从此食用菌的发酵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58年,J.Snlecs第一个用发酵罐来培养羊肚菌(Mon6dia),从此食用菌液体培养制种的成功报道在国内外相继出现。1975年日本杉恒武等用1%的有机酸和0.5%的酵母膏作为培养基得到大量的香菇菌丝体,国内从1960年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陈聿美等对蘑菇的深层培养进行研究以来,已经有许多单位和个人对数十种食用菌进行了液体培养的研究[5]。 我国对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技术的研究始于1958年对蘑菇和侧耳液体培养的研究,并在1963年进行了羊肚菌的规模化、工业化商品生产。从此,食用菌产品的获得开始由简单的农业种植而转入工业发酵生产阶段。 食用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在我国的森林山区中生长的种类与数量较多。在世界上来说,我国的食用菌资源极其丰富,也是最早开发利用食用菌资源的国家之一[1]。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和认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传统的小作坊栽培方法及生产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食用菌产业日益发展的趋势,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已成为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当前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菌种大多是固体菌种,常以玻璃瓶或聚丙烯塑料袋作容器进行菌丝的培养;菌种生产的基本步骤为:母种扩大原种生产栽培种生产;其生产模式为:试管—瓶子—小袋—大袋的手工作坊式。这种传统的食用菌菌种生产过程一般要经过2-3个月的时间才能进行栽培生产[2]。 然而与固体菌种相比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可喜的成果,该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之一,具有生产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便于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3-4]。 1.2培养条件及方法 (1)母种培养将冰箱内保藏菌种接种于试管斜面,将培养好的液体菌种菌丝球接种于试管斜面上,在相同条件下(24~25度)培养,进行对比实验并观察记录。 (2)液体菌种培养将冰箱内保藏菌种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将培养好的液体菌种菌丝球继续接种于新鲜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对比实验,24~25度 震荡培养,

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技术规范.

DB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2007 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技术规范 (报批稿) 200×-××-××发布200×-××-××实施发布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2007 前言 本标准由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福建省科技厅星火办。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年来、上官舟建、林汝楷、谢宝贵、林津添、张运茂、郭美英、朱坚、陈晓、吴小平、邓优锦、刘新锐。 1 DB/×××—2007 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野生食用菌菌种采集、采集前准备、标本采集与保存、菌种分离与鉴别等。本标准仅适用于野生食用菌,不适用于有毒真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位(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2728-2006食用菌术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食用菌ediblemushroom 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常包括食药兼用和药用大型真菌,多数为担子菌,如双孢蘑菇、香菇、草菇、牛肝菌等,少数为子囊菌,如羊肚菌、块菌等。 [GB/T12728-2006,定义2.1.4] 3.2 药用菌medicinalmushroom 有药用价值的高等(大型)真菌。

〔GBT12728-2006,定义2.1.5〕 3.3 木腐菌woodrottingmushroom 自然生长在木本植物上可引起木材腐烂的大型真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多数是木腐菌,如香菇、金针菇等。 [GB/T12728-2006,定义2.3.10] 3.4 草腐菌strawrottingmushroom 自然生长在草本植物残体上的大型真菌,如草菇、双孢蘑菇。 [GB/T12728-2006,定义2.3.11] 3.5 2 土生菌geophilousmushroom 自然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的各类大型真菌。如羊肚菌。 [GB/T12728-2006,定义2.3.14] 3.6 粪生菌coprophilousmushroom 以腐熟动物粪便为营养源的腐生大型真菌。如粪污鬼伞。 [GB/T12728-2006,定义2.3.15] 3.7 菌根真菌mycorrhizalfungus 能与植物根系发生互惠共生关系形成菌根的真菌。如松口蘑与赤松。由于真菌菌丝深入植物根部程度的不同又有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之分。 [GB/T12728-2006,定义2.3.19] 3.8 分离isolation 从基物、子实体、菌丝培养物中取得纯菌种的过程。 [GB/T12728-2006,定义2.4.34] 3.9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NuclearRibosomalDNA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s 在真菌中,18S、5.8S、28S核糖体RNA的基因串联在一起,同时被转录,这三个基因之间被一段DNA序列隔开(ITS),18S和5.8S、5.8S和28S的基因之间的间隔区分别称为ITS1和ITS2,ITS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ITS序列同源性很高,但种间的差异较大,它可用于种的鉴别。 4.采集

设计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 以及保藏技术

设计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以及保藏技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大肠菌群分离纯化、鉴定的原理。 2.掌握平板表面涂布法、平板划线法的分离技术。 3.学习掌握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菌种的分离纯化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1.涂布平板法 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2.平板划线法 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大肠菌群的培养鉴定 大肠菌群能在乳糖胆盐液体培养液中生长,并且产气产酸,使培养液变色。还能在伊红美兰固体培养上生长,形成黑紫色的菌落,有的还有金属光泽。其他病原菌的菌落呈粉红色。再做镜检观察是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红色)。即可鉴定是有大肠菌群的菌存在。 菌种保藏 菌种保藏是将微生物的菌种经长时间的保存,不污染其它杂菌,及可保持其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减少变异,防止衰老,以便于将来使用。 保藏菌种一般是选用它的休眠休,如孢子;芽孢等等,并且要创造一个低温;干燥;缺氧;避光和缺少营养的环境条件,以利于休眠体能长期地处于休眠状态。对于不产孢子的微生物,应使其新陈代谢处于最低状态,又不会死亡,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污水中的大肠菌群、酵母菌和霉菌 2、培养基:乳糖胆盐液体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EMB)、营养琼脂培养基、麦芽汁固体斜面培养基 和马铃薯固体斜面培养基。 3.器材:接种环、安培瓶、干燥器、冰箱、产气管、试管、培养皿、无菌平皿、无菌玻璃涂棒移液管、电炉、双目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干燥箱等。 4.试剂:革兰氏一(草酸铵结晶紫)、革兰氏二(路哥氏碘液) 、革兰氏三(95%乙醇)、 革兰氏四(蕃红);试剂:医用液体石腊(比重0.83~0.89)。 四.试验方法及步骤 1.大肠菌群的分离纯化 第一天 a.涂布平板法:将已熔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含大肠菌群的污水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置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第二天 b.平板划线法: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菌落,在无菌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平板表面进行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

食用菌菌种购买合同标准样本_2

合同编号:WU-PO-224-69 食用菌菌种购买合同标准样本 In Order T 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ach Party, The Cooperative Parties Reach An Agreement Through Common Consultation And Fix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Party,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Restricting All Parties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食用菌菌种购买合同标准样本 使用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协作的当事人为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经过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把各方所承担的责任固定下来,从而实现制约各方的效果。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出卖人:签订时间: 买受人:签订地点: 起始日期:截止日期:计划金额(元): 第一条标的、数量、价款及交(提)货时间 产品名称 交货时间 单位 (kg) 数量 单价 保护价

(元/kg) 总金额 (元) 第二条质量标准:按《食用菌菌种管理条例》和《无公害江山白菇省级地方质量标准》标准执行。检验标准、方法、地点及期限;买方于菌种接种之日起10日内提出验收要求的,按前款规定的质量标准到买方种菇地验收。卖方自接到买方在上述期限内提出的验收要求之日起3日内未办理验收的,视为质量不合格。买方在上述期限内未提出要求的,视为质量合格。 第三条白菇菌种的交货地点、时间及提供方式:和方式为:_____________。 第四条定金:买方在xx年xx月xx日前向卖方支付收购定金______元。交货时定金(抵作货款)。定金

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

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 在细菌学诊断中,分离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分离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在含多种细菌的病料或培养物中挑选出某种细菌。在分离培养时应注意:选择适合于所分离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培养温度、气体条件等。同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并做好标记。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2)掌握厌氧菌培养的原理及其方法。 [实验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斜面、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肉汤等。 器械:剪刀、记号笔(以上小组共用)。 培养基:普通肉汤和普通琼脂斜面、普通琼脂和鲜血琼脂平板、酒精灯、接种环(以上每人一套)。 [需氧性细菌分离培养法] 1.划线分离培养法此法为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法。平板划线培养的方法甚多,可按各人的习惯选择应用,其目的都是达到使被检材料适当的稀释,以求获得独立单在的菌落,防止发育成菌苔,以致不易鉴别其菌落性状。划线培养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左手持皿,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及 中指将皿盖揭开呈20。左右的角度(角度愈小愈好,以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皿中将培养基污染)。 (2)右手持接种环,从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肉汤中取少许材料涂布于培养基边缘,然后将接种环上多余的材料在火焰中烧毁,待接种环冷却后,再与所涂材料的地方轻轻接触,开始划线,方法如图(5-l)。 (3)划线前先将接种环稍稍弯曲,这样易和平皿内琼脂面平行,不致划破培养基。 (4)划线中不宜过多地重复旧线,以免形成菌苔。 (5)接种完毕,在皿底上作好菌名、日期和接种者等标记,平皿倒扣,置37℃培养。 2.纯培养的获得与移植法将划线分离培养37℃24h的平板从温箱取出,挑取单个菌落,经染色镜检,证明不含杂菌,此时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移植于琼脂斜面培养,得到的培养物,即为纯培养物,再作其他各项试验检查和致病性试验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2014修订)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2014修订)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4年第3号 【修改依据】农业部关于修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2015)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14.04.25 【实施日期】2014.04.25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2006年3月27日农业部令第62号公布,2013年12月31日农业部令2013年第5号、2014年4月25日农业部令2014年第3号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食用菌种质资源,规范食用菌品种选育及食用菌菌种(以下简称菌种)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和菌种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菌种是指食用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 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级。 第四条农业部主管全国菌种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食用菌,下同)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菌种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生产、更新、推广工作,鼓励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 第二章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 第六条国家保护食用菌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 第七条禁止采集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食用菌种质资源。确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的,应当依法申请办理采集手续。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食用菌种质资源(包括长有菌丝体的栽培基质及用于菌种分离的子实体),应当报农业部批准。 第九条从境外引进菌种,应当依法检疫,并在引进后30日内,送适量菌种至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存。 第十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和开发,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相结合选育新品种,引导企业投资选育新品种。 选育的新品种可以依法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国家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食用菌品种选育(引进)者可自愿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申请品种认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承担品种认定的技术鉴定工作。 第十二条食用菌品种名称应当规范。具体命名规则由农业部另行规定。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实验十七、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组织分离、稀释分离、平板划线分离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在平板、斜面及液体培养基上培养病原菌及观察其培养性状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实验室工作中的基本技能。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纯菌株。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分离法,而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的分离。病原细菌的分离方法以划线分离法为最常用,在有些情况下也采用稀释分离法。为了获得分离菌的纯培养,必须要进行分离菌的纯化,纯化的方法类似于分离工作中采用的稀释分离法或划线分离法。 三、材料、仪器与用具 1.材料(依当地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 (1)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ularia orycae)。 (2)玉米大斑病叶(exserohilum turcicum)。 (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curvularia lunata)。 (4)玉米小斑病叶(bipolaris maydis)。 (5)番茄灰霉病果(botrytis cinefca)。

(6)黄瓜菌核病果(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7)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pseudomonas syringaepv.1achrymans)。 (8)水稻白叶枯病叶(xanthomonas campestms 。 (9)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叶(pseudomonas syringaepv.glycinea)。 (10)白菜软腐病叶(erud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2.培养基pda培养基;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寄主组织煎汁的培养基等。 3.仪器与用品超镜工作台、培养箱、培养皿、吸管、吸水纸、三角玻璃棒、剪刀、解剖刀、镊子、接种铲(针)、接种环(铒)、70%酒精、0.1%升汞、酒精灯、火柴、记号笔、橡皮筋套、可调式电炉、铝锅等。0.1%升汞溶液配制:升汞1e 浓盐酸2.5ml 蒸馏水1000ml。先将升汞溶于盐酸中,待充分溶解后,再加水稀释。升汞是剧毒药物,在操作时应特别小心。 四、实验操作 (一)病原真菌的分离 1.组织分离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取灭菌培养皿一个,置于湿纱布上,在皿盖上用玻璃铅笔注明分离日期、材料和分离人的姓名。提示:为了保证无菌操作,应注意下面几点:工作前最好将所需的物品都放在超净工作台内,工作中临时去取容易带来杂菌;保证工作人员自身的洁净,工作前用肥皂洗手;无菌操作前还要用70%酒精擦拭双手;工作中,特别在使用无菌操作间时,呼吸要轻,不要说话。 (2)用无菌操作法向培养皿中加入25%乳酸1--2滴(可减少细菌污染),然后将融化而冷至60c 左右的pda培养基倒人培养皿中,每皿倒10--15ml,轻轻摇动使之成平面。凝固后即成平板培养基。提示:加入25%乳酸1~2滴,可基本保证平板上不出现污染细菌苗落。除乳酸外,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的抗菌素抑制细菌的生长,也是常用的方法。加青霉素(20μg/ml)可以抑制g+细菌生长;加多黏霉素b(5.0μg/ml)可以抑制g—细菌生长;加链霉素(40μg/ml)或氯霉素(50μ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除了氯霉素可在灭菌前加入外,其他抗菌素都应在灭菌后并冷却到45c左右(以手背触三角瓶感到烫,但尚可以忍耐为宜)’时加

辉县市食用菌发展规划

辉县市食用菌发展 规划

辉县市食用菌发展规划 第一章基地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基地地处辉县市西部,太行山南麓,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分,水利条件好,设施完备。年降雨量640毫米,无霜期221天,≥10℃的年积温4680。三乡镇耕面积18.6万亩。土壤为沙壤土、两合土。该地区栽培食用菌原料充沛,自然条件适宜。 建设地点包括上八里、薄壁、冀屯三乡镇,23个行政村,3个合作社、协会,总人口31312,农村劳动力13130,人均耕地面积约1.4亩,农村人均收入5060元。 二、生产现状 一般采用食用菌生产玉米模式,大田食用菌生产面积已达1万亩,食用菌大棚1.1万个。其中上八里栽培食用菌0.03万亩,薄壁0.1万亩,冀屯0.6万亩。全市食用菌预计产量17万吨,产值4.9亿元,平均亩产值4.9万元,单凭此项食用菌生产基地人均纯收入1万元。 三、生产优势 1. 地利交通环境优势 基地地处辉县市西部,村村通水泥路,省道辉薄路,城乡

路,辉吴路,辉上路直穿基地,交通便利,基地内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厂矿企业少,大气、水、土壤无污染,适宜发展无公害食用菌生产。 2. 效益优势 种植食用菌的效益比种植大田粮油作物的效益占优势,若采用玉米—食用菌栽培模式,前期种玉米,玉米收获后种植食用菌。前期的玉米秸秆、玉米芯还可得到充分利用,一季食用菌平均亩产1.5万公斤,亩产值3.5万元,扣除投资成本1.5万元(包括玉米芯、秸秆、肥料、农药等费用),每亩纯收入2万元。即生产食用菌的效益比生产粮油作物的效益高出20倍以上。因此生产食用菌确实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3. 技术优势 基地内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培育了不少实践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人们对食用菌的认识和生产技术也较高。因此,在此区域内推广无公害食用菌生产较容易。 4. 产业化经营优势 当前,我市有盐渍食用菌粗加工厂1个,食用菌贮藏冷库1个,有的还在组建引进中,还有3个食用菌合作社、协会,两个大型食用菌制种企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有利于解决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信息服务品牌创立等方面的问题。 5. 环保优势

菌种的筛选和分离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来源:青岛海博 一、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一)、微生物工业的生产水平由三个要素决定:生产菌种的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产设备。其中生产菌种的性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是: (1)菌株高产,在较短的时间内发酵产生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 (2)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相近的副产品及其他产物; (3)生长繁殖能力强,较强的生长速率,产孢子的菌种应该具有较强的产孢子能力; (4)能够高效地将原理转化为产品; (5)能利用广泛的原材料,并对发酵原料成分的波动敏感性小; (6)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 (8)具有抗噬菌体的能力; (9)遗传稳定性, 二、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来源及选育 (一)微生物菌种的来源 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收集菌种、采集样品和分离筛选: (1)是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2)从大自然中采集样品分离; (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目的菌株。 当前发酵工业所用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用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二)微生物工业菌种的分离 1、野生菌株的分离、筛选过程 (1)新菌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菌种分离的流程如下: 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①采样 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 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②标本预处理 ④纯种分离:采用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等纯化方法获取单菌落。 ⑤高产菌株的筛选: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获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还要对菌种进行发酵性能测定, ⑥毒性试验: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

实验四 细菌的划线分离与培养

实验四细菌的划线分离与培养 一、实验前要说明的几点问题 点名,查看学生出勤情况。总结上次作业,提出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讲解。 二、板书部分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需氧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 2.了解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原则及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用普通琼脂平板做一次划线分离培养。 2.用普通肉汤做一管大肠杆菌的移植培养。 3.用普通琼脂斜面做一管金黄葡萄球菌的移植培养。 4.用划线法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示教) (三)作业 1.为什么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 2.进行分离培养应注意哪些事项 3.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有哪些(重点叙述平板划线法) 4.叙述真菌的划线分离方法。 三、实验内容 主要内容有分离培养及目的、注意事项、分离培养的方法、真菌的培养方法、患病动物病料中分离培养、钓菌、移植。 1.什么是分离培养及目的:分离培养是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之一。分离培养之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由多种细菌里分离出一种细菌。 2.注意事项: 1)分离培养前应考虑所分离的细菌的特性,选择适合其生长需要的培养基(需氧还是厌氧、营养的要求高还是不高、培养温度等)等。例如:链球菌在普通琼脂不长,要加血清或血液。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要求较低,普通的培养基即

可生长。 2)防止污染。分离培养的整个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培养基和一切用具必须彻底灭菌;操作时必须靠近火焰;操作完毕后,禁止再让培养基接触外界空气。 3)防止接种器械过热,很容易杀死分离培养的细菌,如接种环在烧灼灭菌后,不能立即钓取细菌材料,应在酒精灯旁凉凉;另外还应注意防止已钓取菌料的接种环,不慎通过火焰而将细菌杀死。 4)初代分离时发现有多种细菌,观察找到目的菌落,再拿一肉汤培养基纯化培养。然后在接种实验动物,作成凝集抗原,做血清学鉴定,。还可以反过来做抹片染色观察。 3.分离培养的方法: 主要分需氧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厌氧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和需要CO菌的培养分离方法。 1)需氧菌的分离培养法 (1)平板划线法:划线后有单个菌落,便于观察菌落的形态、溶血性等。方法左手拿琼脂平板,使其与水平面成45。角;右手拿铂金耳,使之与水平面平行,靠近酒精灯火焰操作。将接种环于酒精灯火焰中灼烧灭菌,待其冷却后,蘸取欲检材料少许,注意不要划破琼脂,不要划得太疏,以免造成浪费,不要重复划线,以免形成菌苔。划线方法:方格划线、蛇形划线、区域划线、交叉划线,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划线。划毕,将接种环烧灼灭菌,于皿底用蜡笔标记被检材料名称及日期,倒转置恒温箱中培养。 思考题:方格划线哪个地方会长出单个菌落比较多 (2)倾注法:不常用,这里不做介绍 2)厌氧菌的分离培养方法 厌氧菌生长繁殖的环境不能有游离氧的存在。故在培养厌氧菌时,必须创造一个厌氧环境,一般以降低氧的张力或保持减低的氧张力为原则。目前应用于厌氧菌的分离方法颇多,现就其中较简便且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1)焦性没食子酸法利用焦性没食子酸在碱性溶液内能大量地吸收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