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发展史
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

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一、引言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趋势。
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计量经济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不断地推动着理论和方法的进步。
本文将概述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发展、方法进步、数据驱动、政策分析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二、理论发展1.早期理论:计量经济学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和19世纪,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早期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
2.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应用:20世纪初,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开始被引入计量经济学。
这些数学工具的发展为计量经济学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分析工具。
3.结构方程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结构方程模型(SEM)开始成为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SEM方法通过设定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经济现象。
4.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开始在计量经济学中得到应用。
这些方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非线性的经济关系。
三、方法进步1.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可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
2.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考虑了时间因素对经济变量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
3.面板数据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同时考虑了时间和个体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加全面地揭示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
4.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考虑了地理空间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为研究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四、数据驱动1.数据采集和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据采集和处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各种类型的数据(如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等)都可以被用于计量经济学研究。
2.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和分析数据。
计量的发展

一、近代计量学和米制的创立16世纪末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17世纪30年代,近代物理学之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了著名的落体实验和斜面滑球实验,论证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斜面上小球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运动距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1653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明了帕斯卡定律,166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意尔创立了波意尔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于1685年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和机械运动三定律的论证和描述,建立起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力学对热学、电磁学等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也为近代计量学的创建和测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在近代物理学实验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许多物理量,如:质量、力、长度、能量、速度、时间、加速度、压力、温度等;创造了许多测量仪器和装置,如天平、温度计、脉搏计、望远镜等。
但是,科学家们都越来越受到多种物理量单位制的杂乱和无规律的扰乱,无法准确地交流他们的实验结果,迫切需要确立能在国际间通用的物理量单位及其标准。
定量研究热现象的第一个标志是测量物体的温度。
1593年,伽利略利用空气受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原理制作了以空气作为测温物质的第一支温度计,但没有固定的刻度。
此后,又出现了以酒精或水银为测温物质的玻璃温度计,但因重复性不够好,并未形成测量标准。
1665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以冰或沸水的温度作为计量温度的参考点。
1703年,丹麦学者罗默则选用冰、水和食盐的混合温度作为零点。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脱首先用水银制成了数值稳定的温度计,水银的使用大大扩展了测量范围,他选定了两个参考点:以氯化铵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华氏度,以人体的温度为96华氏度,中间分为96等分。
后来,又作了调整,以水的沸点为212华氏度,纯水的冰点为32华氏度。
调整后的人体温度为98.6华氏度,至今一些西方国家仍沿用这种华氏温标。
1742年,瑞典物理学家摄尔西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测温系统,以水银为测温物质,将水的沸点定为零摄氏度,冰点定为100摄氏度,成为百分度的温标。
中国计量发展史

中国计量发展史
计量是指测量和检定各种物质、能量、物理量、化学量等,其目的是保证各种标准的一致性,保证各种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靠性。
中国计量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制作计算器的技术,计量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清朝时期的乾隆年间,计量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的计量规定和标准,如《度量衡制度》、《乾隆角器法令》等。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文化名人对于计量的论述和研究,如首创刻绘天球仪的郑板桥、著名数学家李冶等。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并逐渐引进了先进的计量设备和技术,形成了现代计量的基础。
1949年后,中国计量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计量法规体系和计量标准体系,加强了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了计量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
2014年,全国计量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计量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到2020年,中国计量事业已经进入了“十三五”规划期,加快推动计量科技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计量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计量学发展史

计量学发展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姓名:XXX1 计量学的发展1).原始阶段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
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
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
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
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
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
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
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
以当时先进的科学方法,制定了单位量值标准,不断完善测量器具和则量方法,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文明,都能在时空坐标上定格记录下来,其量化的数据真实、可比。
中华悠久的文明史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许多与计量有关的器物和文字资料,记录和讲述了一个个生动而有价值的故事。
如考古学家曾统计过,在100多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天平、砝码,它们是用来称量可切割的黄金贷币的。
反映了楚地盛产黄金、经济繁荣、商贾活跃的社会面貌。
论述我国计量发展简史,国际计量发展简史,对他们的发展脉络进行

论中国古代计量与现代计量的发展一、度量衡“度量衡”名称源自《书•舜典》“同律度量衡”。
《汉书•律历志》阐明其意,随后历代都沿用这个名称。
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
二、度量衡的起源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人类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包含着对事物轻重、多少、大小、长短、软硬等的思考过程,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
在自然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耳听、眼观、手量来进行测量。
由此来作为"计量基准"依据,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毛、植物果实或动物等。
正如《孔子家语》所云“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
可见,先辈们的传统计量是以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
我国计量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公元前26世纪《大戴礼记五帝德》中黄帝设置了"衡、量、度、亩、数"五量。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
禹在治理水患、划分九州的过程中,就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水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工具,建立了初步的度量衡制度。
这种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自己的起步。
传统计量是在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开始自己的发展步伐。
进入夏朝以后,中华大地出现了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式,在国家形成以后,国家机器的运转:征收赋税,发放俸禄,造兵器,建城池,修水利,生产分配、交换等等,都离不开计量的技术保障。
因此,夏朝的建立,度量衡制度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论家进一步主张把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作为治国方略。
《管子•明法解》说:“明主者一度量、立仪表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淮南子•本经训》则认为:“谨于权衡,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
其意为“推行划一的度量衡制度,谨慎法度宽严,天下的民众就会遵从国家的法令,服从君主的统治”。
到了商朝,度量衡的应用更加普及,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世界计量发展的历程

世界计量发展的历程计量,作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工具,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量的方式、工具和标准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带您回顾世界计量发展的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揭示计量如何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 古代计量:简单工具与标准在古代,计量主要依赖于人体、简单的工具和自然物体。
例如,人们使用手臂、脚步和谷物来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精确的工具,如埃及的丈量棒、中国的木工尺等。
这些工具虽然简单,但为后来的计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中世纪计量:标准化与精确度提高中世纪时期,随着贸易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人们对计量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一时期,计量器具开始标准化,并且有了更严格的校准制度。
例如,欧洲的“米”和“千克”基准逐渐确立,为全球计量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工业革命:机械化与标准化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量器具的革新。
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精确的机械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等。
同时,国际计量大会的成立促进了各国计量标准的统一,为全球贸易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4. 20世纪至今:科技驱动的计量革新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对计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计量器具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例如,原子钟、激光干涉仪和质谱仪等高科技计量设备的出现,为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生活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国际计量局(BIPM)的成立和米制公约的签署,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计量标准的统一和协调。
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国际单位制(SI),这一制度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科研、工程、贸易、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计量基础。
世界计量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球的过程。
每一次技术的突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都推动了计量的进步和创新。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量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世界计量发展历程

世界计量发展历程
世界计量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古典阶段:计量起源于量的概念,量的概念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就开始形成。
人类在同自然界漫长的斗争中,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并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进行计量。
这是一个以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
- 经典阶段(近代阶段):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计量经典阶段的开始。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计量摆脱了利用人体、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的原始状态,进入以科学为基础的发展时期。
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大都是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实物基准。
- 现代阶段:现代计量的标志是由以经典理论为基础,转为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转为微观自然基准。
现代计量以当今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使基本单位计量基准建立在微观自然现象或物理效应的基础之上。
现代计量基准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为现代计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量学的发展史:从国王的脚到光学系统

计量学的发展史:从国王的脚到光学系统计量学起源于古代。
最初的测量形式是为促进商业发展和记录人类活动而设立的。
时间、重量和长度是最早的测量标准。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尺寸测量方法经历了数次演变。
下面是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1789 年以前国王的脚据科学家们估算,欧洲各国采用的计量单位多达一千多种。
pied du roi(国王的脚)是其中的卓越代表,是广泛采用的计量单位。
然而,许多商人各自使用自己的测量工具,这为欺诈、勒索和歪曲留下了空间。
直到公制系统建立,人类才开始进行度量系统的统一。
1795公制系统法国大革命政府推出了公制系统,即现在的国际单位制。
一米最初是指北极经巴黎到赤道之间距离的千万分之一。
当然,尽管米的定义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但至今仍是所有测量工具的参考长度单位。
1840摄影测量François Arago摄影术诞生后不久,摄影测量法便已开始使用。
这要归功于法国大地测量学家François Arago。
他向法国科学院提出了一种采用三角测量的方法。
借助这项技术,他可以基于不同视角拍摄的照片来确定对象的空间位置,而无需预先知道镜头的位置。
1848SYSTEM PALMER(外径千分尺)法国发明家 J. Palmer的“System Palmer”获得专利,这是迄今仍广受认可的第一个采用 U 型主架的千分尺。
现代的千分尺仍在效仿 System Palmer 的 U 型主架、测微套筒、套筒、测杆、基准座等基本设计。
此外,所有千分尺和其他手工工具必须仍可溯源到国际标准。
1887迈克耳孙干涉仪美国物理学家 Albert A. Michelson 认为,相对以太运动的探测是可以测量的。
为此,他发明了一种叫做干涉仪的新仪器。
他的实验结果表明,地球没有相对以太运动。
这一论据改变了物理学的基础,促进了 1905 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
1960年Maiman研制成功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从此开始了光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学科在世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
计量这个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一直被称为“度量衡”。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的大一统国家,施秦制,统一度量衡。
从我国几千年前就开始有了统一的计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计量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在世界上,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社会科学领域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在不同的时代,计量学科的意义与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一. 计量学科在古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以中国为例,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内含着一部量和单位制的计量发展史。
在古代,计量的范畴一般都局限在“度量衡”,只是到了近现代有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需求促进,才形成近现代计量。
而在这一时期,度量衡在这个时代起了特殊的作用于意义。
度量衡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从植物的采集猎取,肌体对气温的感受,对日月星辰的变化和观察等,逐步有了数和计数的概念。
从食物的分配,石块木棒简单工具的制作,逐步有了量和比较的概念。
最初,人们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手等感觉器官,逐渐发展到以人的某一部分为参考来比较区分。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随之出现了进行交换活动的“市”,当时的交换仅是原始的物物交换而已。
“市”的出现与发展为早期的度量衡器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在父系社会后期,又出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次分工促进了市的发展,交换成为经常性的人类生活活动。
这使度量衡得以产生。
有记载,黄帝“设五量”,指权衡、斗斛、尺丈、里步、十百,其中前三种就是度量衡,当时就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度量衡器具,也有了制度和管理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大禹治水,度量衡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秦朝统一中国,我国向封建社会转化,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度量衡的使用,促进了度量衡形成有定型的器具和成熟的单位制,这期间不仅是一种计量,还是统治阶级向劳动人民收取赋税的经济统治工具,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
在此后的封建时代,大都沿袭秦朝的的度量衡制度,并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天文测量,创造了里亩、尺寸、斤两等度量衡单位。
以当时先进的科学方法,制定了单位量值标准,不断完善测量器具和测量方法,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文明都能在时空坐标上定格和记录下来,使其量化的数据真实可靠。
同时千百年来祖先们的计量测试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和经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度量衡文物,在中国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中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 计量学科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
近代计量学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人
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改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没有科学技术,便不可能有人类的今天。
其实,计量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为了探讨、分析、研究、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一定的“量”组成,并通过“量”来体现的。
为了认识量并确切地获得其量值,只有通过计量。
比如,哥白尼关于天体运行的学说,是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并在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进行了进一步观测之后而确立的;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被牛顿的敏锐观察所揭示,并在百余年后经卡文迪许的精密测试而得到了确认。
历史上三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充分地依靠了计量,同时也促进了计量的发展。
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军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以机器为主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为基础的作坊,使生产力得以迅速提高,进而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当时,经典力学和热力学是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蒸汽机的研制和应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对蒸汽压力、热膨胀系数、燃料的燃烧效率、能量的转换等进行大量的计量测试。
力学计量和热工计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另外,机械工业的兴起,使几何量的计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电的产生和应用为基本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更加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等,为电磁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电磁计量和无线电计量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例如,1821年西贝克发现的热电效
应,为热电偶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各种热电偶的研制成功,则对温度计量、电工计量、以及无线电计量等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促进了相应科技的发展。
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还具有粒子性,从而说明不同频率的光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上述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成了热辐射计量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使计量开始从宏观进入微观领域。
随着量子力学、核物理学的创立与发展,电离辐射计量逐渐形成。
核能及化工等的开发与应用,导致了第三次技术革命。
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迅速。
原子能、化工、半导体、电子计算机、超导、激光、遥感、宇航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量日趋现代化,计量的宏观实物基准逐步向量子基准过渡。
原子频标的建立和米的新定义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频率和长度的精密测量,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比如,光速的测定、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探测以及航海、航天、遥感、激光、微电子学等许多科技领域,都是以频率和长度的精密测量为重要基础的。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理学的成就,为计量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同时也对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计量的发展;而计量的成就,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而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成为当时各国的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 计量学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
在当代,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计量是纳米纳米技术。
这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
它是在0.10至100纳米,即十亿
分之一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技术。
当空间尺度足够小的时候,以分子或者更小的单位排列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比现实世界更为奇异的事情。
这是因为运用纳米技术之后,分子或者原子等粒子的结构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当然也就会产生更多的原来不具备的特性。
比如说运用纳米技术之后,衣服脏了只需要用清水洗一下就干净了,比如玻璃杯摔不坏,当然这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应用。
对于高端的技术来讲,纳米技术更为重要。
纳米技术在超导的应用方面,集成电路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集成电路方面,中央处理器是一种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现在很普遍的P4技术是运用0.09微米的工艺来书写的;当然中央处理器的集成度还需要提高,运算速度还需要提高等等,这就要求在电路已经达到极限的情况下更注意电路的宽度的提高了。
未来中央处理器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纳米技术来改进和提高。
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它是建立在微观的技术基础之上的,所以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技术都是非常大的,但是一旦达到工业生产之后它所创造的产值往往是异常丰富的,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这也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尽量避其危险,尽量将它用在正途上。
计量从古至今都对我们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甚至世界都少不了计量,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计量更为重要,它已经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
激励了计量本身的发展。
如今,任何科学、任何部门、任何行业甚至是任何活动,都直接或者间接的需要计量,计量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成都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