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反导预警体系

合集下载

【可编辑】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及其核心系统

【可编辑】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及其核心系统

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及其核心系统!冯芒(信息产业部二十八研究所,江苏南京!"##"$)摘要:主要介绍了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的发展过程及其$个核心系统,即“爱国者”%&’()、海军区域导弹防御系统、陆军战区高空区域导弹防御系统、海军全战区系统。

关键词:战区导弹防御;“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海军区域防御;海军全战区防御中图分类号:-.!/;*0/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314(!###)#12###12#1!"#$%#&’())(*#+#,#-)#./)%#01,23.343$-56%)71&#./)%#0)5-6789:;(*<=!3><?=@=9AB<C:@>D>E>=FG ><=8D:D@>AH FG C:GFAI9>DF:C:JE@>AH ,0D9:;@E 69:KD:;!"##"$,’<D:9)48)%&$9%:*<D@L9L=A D:>AFJEB=@><=J=M=NFLI=:>LAFB=@@FG ><=OP&><=9>=A ID@@DN=J=G=:@=9:J D>@GFEA BFA=@H@>=I@,:9I=NH %9>ADF>&JM9:B=J ’9L9QDND>H ()(%&’()),69MH &A=9,=G=:@=(6&,)@H@>=I ,*<=9>=A +D;<2&N>D>EJ=&A=9,=G=:@=(*+&&,)@H@2>=I 9:J 69MH *<=9>=A RDJ=,=G=:@=(6*R,)@H@>=IS:#/;1&5):*<=9>=A ID@@DN=J=G=:@=;%9>ADF>ID@@DN=J=G=:@=@H@>=I ;*+&&,;6&,;6*R,<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发展过程及其组成<=<!’+发展过程冷战期间,美国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P,C )即“星球大战”计划,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天基和地基结合的立体多层防御网,用来拦截和摧毁来袭的前苏联洲际弹道导弹。

反导系统——精选推荐

反导系统——精选推荐

反导系统目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 ),拦截敌方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

它包括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目标识别系统、反弹道导弹导弹、引导系统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反弹道导弹导弹是防御系统的拦截器,按拦截空域分为高空(大气层外)和低空(大气层内)拦截导弹。

它是在地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是两级或三级有翼导弹,由发射井垂直发射,以对付全方位来袭的战略导弹。

概念解读基本信息摧毁敌方来袭的弹道式导弹(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的武器系统。

一般包括预警雷达、反导弹系统示意图地面引导雷达、指挥控制中心和拦截武器等部分。

过去30多年间,美苏(原苏联)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分别研制和部署了以导弹为拦截器的“卫兵”和“橡皮套鞋”反导弹系统。

目前正在探索和试验激光反导、粒子束反导等。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导弹反导技术。

已服役的具有反导能力的防空导弹主要有美国的爱国者系列,THAAD导弹,和海基的标准系列。

俄罗斯的有s300等。

以色列的箭式防空导弹系列,印度的大地系列,和我国台湾研制的天弓系列防空导弹。

中国于2010年01月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于大气层外击毁来袭弹道导弹,自此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

上升段助推段拦截美ABL-机载激光导弹拦截系统导弹上升阶段时拦截效果最好,因为此时弹道导弹刚起飞不久,被击落后也是掉在敌人领土。

但最突出的难点是需要在弹道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进行攻击。

如:美ABL-机载激光导弹拦截系统。

中段中段拦截目前比较成熟的反导系统。

弹道导弹中段飞行是指导弹发动机关闭后在大气层外以惯性飞行的阶段,这时它的弹道相对平稳和固定。

如果拦截及时,掉落的残骸也不会进入本国领土。

如:美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GMD),海军全战区系统(NTW)。

末段再入段拦截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开始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当困难。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范晋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八部摘要:红外探测跟踪系统在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尤其在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和动能拦截弹高精度制导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弹道导弹防御体系,近年来美国正在进一步发展新一代的弹道导弹防御红外系统与技术,正在大力发展改进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能力的天基高轨道红外预警系统,发展旨在实现对弹道导弹威胁的全弹道(从助推段到中段、末段)监视跟踪的空间监视与跟踪系统,发展先进的、高性能大规格红外焦平面阵列、双色(多色)大规格红外焦平面阵列以提高星载红外告警系统、天基监视与跟踪系统以及动能拦截弹红外导引头的性能,发展用于拦截效果评估和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性能改进的先进的多光谱、超光谱探测技术,此外还在发展用于弹道导弹防御的机载红外探测系统,以构建包括天基高轨早期预警、天基低轨全弹道跟踪、机载助推段、上升段跟踪和弹载跟踪导引的弹道导弹防御全域红外探测武器装备。

本报告概述了近年来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红外系统与技术的新进展,分析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全域红外探测武器装备的体系构成,预测了美国未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红外探测装备的能力。

关键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防御、预警卫星、空间目标监视与跟踪系统、动能拦截器、导引头、红外、焦平面阵列1 弹道导弹防御红外探测、跟踪系统发展简况红外探测跟踪系统与动能拦截弹红外导引头在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基红外预警系统是导弹防御系统实现对弹道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的关键,是确保实施成功拦截的先决条件,而动能拦截器红外导引头则是拦截目标的关键。

然而,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仅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尚不具备助推段、上升段防御能力,以地基、海基雷达为主的弹道导弹防御探测跟踪传感器不具备对弹道导弹威胁的全球范围内的持久监视、跟踪能力,而且原有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如不能跟踪中段飞行的导弹,对国外设站的依赖性大,在南北极地区存在一些无法监视的盲区,星上红外探测器扫描速率低、频段少,对射程近的战区导弹难以给出充足的预警时间,虚警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装备的动能拦截弹也存在着识别能力不足的缺点。

国防知识竞赛题库-填空题(1)

国防知识竞赛题库-填空题(1)

二.填空题1.我国的兵役分为服现役、服_预备役_____ 和在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等。

2.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向信息时代的__信息化_____军事形态转型的过程。

3.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命运的三次战略决战是__辽沈战役_____、__淮海战役_____、___平津战役____。

4.__“嫦娥一号”_____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5.大规模杀伤武器包括:核武器、化学武器和___生物武器____。

.6.我国引进的号称“深海黑洞”的常规潜艇是__基洛级_____。

7.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由___英国____制造的。

8.当前,我国周边地区的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__恐怖主义_____。

三股势力积极向我境内渗透,已经对我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带来直接的影响。

9.我国国内的三大分裂势力是___台独_____、__藏独______、__疆独_____。

10.世界近代四大著名军校:中国的黄埔军校、英国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前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的___西点军校____。

11.两把菜刀闹革命讲的是十大元帅中的__贺龙_____。

12.国防教育的核心是___爱国主义____。

13.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有军队是___230____万人14.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军委主席向___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____负责。

15.2012年,我国共研制、试飞了___歼-20____、___歼-31____这两种四代隐形战机。

16. 2012年度,我国先后试飞了两种四代隐形重型战机,成为世界上第___二____个同时研发两种四代机的国家。

17.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常备军由___陆军____、___海军____、___空军____、___第二炮兵____组成。

18.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在___8000____公里以上19. 1937年9月25日中国第十八集团军的第一次大捷是___平型关____战役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__南昌_____起义21. 我军不变的军魂是指___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____。

萨德系统简介

萨德系统简介

萨德是什么?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英语: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缩写:THAAD,萨德)是美国导弹防御局和美国陆军隶下的陆基战区反导系统,一般简称为萨德反导系统。

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作为专门用于对付大规模弹道导弹袭击的防御系统,其独特优势是在防御大规模导弹威胁的同时,为作战部队提供更加灵活的使用选择。

其目的不是取代而是补充MIM-104防空导弹以及海军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和美国在世界各地部署的预警雷达与传感器,从而使美军具备多层弹道导弹防御能力。

THAAD目前旨在提供对于1000km范围内弹道导弹的探测预警以及200km范围内150km高度内(已经到了所有意义上的非领空和航天领域)的动能导弹攻击。

THAAD集群通常由9辆移动式发射车(各可载8枚),两部移动战术指挥中心,一部AN/TPY-2 雷达,一套THAAD售价$80亿。

雷达在整个系统中是举足轻重的作用,哪怕不需要导弹的存在。

THAAD所采用的探测雷达为雷神公司的AN/TPY-2拖车移动式相控阵探测雷达,9.2m^2的相控阵单元中有72个T/R收发单元以及25344个天线单元,频段在I/J波段(NATO)或X波段(IEEE),具体频段在8.55-10GHz,发射功率150kW,采用线性调频脉内调制。

AN/TPY-2由5个部分组成:1、相控阵天线2、电子系统单元3、1.1 MW 发电单元,最大功耗2.1MW4、相控阵冷却单元5、操作控制单元,包括操作、维护和通信(独立电源)导弹长度6.17 m最大直径推进部: 34 cm ; 战斗部: 37 cm 重量900 kg 最大速度2800 m/s (8.24 Mach)射高150 km 射程> 200 km ,受《中导条约》限制推进普惠固态火箭弹头无(利用动能直接撞击毁伤)。

THAAD的导弹不携带弹头,即不会采用破片毁伤,而是直接撞击命中。

积极防御与联合反制:俄军应对美国反导系统战役战术理论

积极防御与联合反制:俄军应对美国反导系统战役战术理论

102018.02军事文摘专 题积极防御与联合反制:俄军应对美国反导系统战役战术理论廖笑罡近年来,随着美国反导系统和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发展完善,如何摆脱与美战略失衡的窘境、实战应对美国反导系统,是摆在俄军面前的一个棘手难题,也是俄军新时期战役战术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深度研究美军反导系统特点和反导作战方式方法及特点规律的基础上,俄军以积极防御为总原则,以反弹道导弹和全球快速打击战法、反巡航导弹战法、非核精确打击战法,以及核遏制理论为核心,从作战指挥、力量运用、方法原则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应对美国反导系统的战役战术理论。

这些理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既可独立遂行,亦可联合展开,具有军种联动、多域协同、要素集成、融合高效等显著特点。

反弹道导弹及全球快速打击战役理论反弹道导弹及全球快速打击理论由原苏军抗击敌空天袭击战略性战役理论发展而来,是俄军现行空天战略性战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俄军反导反卫和反全球快速打击作战理论,主要用于指导俄诸军兵种部队遂行对美国和北约反导威胁“对等性”战略防御作战任务。

该理论指出,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已发生明显变化,战争重心已转入空天领域。

为保护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要害目标免遭美国和北约弹道导弹及“全球快速打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12018.02军事文摘俄罗斯A-135反弹道导弹系统53T6导弹运输和发射容器击”兵器突击,在判明敌空天突袭征候、确定来袭方向的前提下,在总参谋部的总体指挥下,俄军应在俄罗斯境内、全球和多维战场空间快速展开兵力。

这些兵力主要包括俄空天军所属防空反导、导弹袭击预警、太空监视、空中截击兵力兵器,以及参与协同作战的陆军和海军防空力量。

该理论涵盖的战役行动样式主要包括4种。

一是侦察预警行动。

该行动主要依托陆基、天基战略预警系统,太空监视系统,以及战役战术对空侦察系统,不间断跟踪掌握敌空天目标来袭动向,为抗击敌空天战略突击防御作战提供全时域信息支撑。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一、组成BMD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即预警系统、跟踪制导系统、地基拦截弹(GBI),以及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BMC )。

下面就其各部分的具体功能、技术性能及部署情况进行详细叙述。

1.1 预警系统BMD系统的预警系统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部署在空间的预警卫星,用于探测敌方导弹的发射,提供预警和敌方弹道导弹发射点和落点的信息,近期用现有的国防支援计划(DSP)预警卫星,远期用正在研制的天基红外系统(SBIRS)预警卫星;另一部分是改进的地基早期预警雷达(UEWR)。

它们共同组成天基近地轨道、同步轨道和地基预警系统。

目前美国BMD系统仍由DSP系统提供导弹预警能力。

DSP系统由若干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一个海外地面站、一个美国本土地面站和移动地面终端组成。

每一颗卫星能观察近半个地球并能探测其视野内的来自任何位置的导弹发射。

卫星采用一种旋转方式使红外探测器阵列扫过地球的表面,来探测助推阶段的导弹尾焰。

早期预警卫星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被传输到位于科罗拉多州夏延山的BMD系统作战管理中心。

根据早期预警卫星所提供的有关来袭导弹助推时间、发射地点及大致弹道参数等信息,作战管理中心将确定该导弹是否可能威胁到美国领土以及BMD系统是否必须对其实施拦截。

SBIRS靠敌方发射导弹时喷射的火焰的红外辐射信号来探测导弹。

作为预警卫星系统改进的一部分,它最终将取代DSP系统。

在NMD系统计划中,SBIRS系统探测器将捕获和跟踪整个弹道上的弹道导弹。

这一信息将为BMC 子系统提供尽可能早的预测弹道。

SBIRS由高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和联合地面站组成。

高轨道卫星将提供威胁导弹的发射、助推飞行阶段和落点区域的红外数据。

它包括4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颗大椭圆轨道卫星。

低轨道部分由约24颗低轨道、大倾角卫星组成,主要提供弹道中段的精确跟踪和识别。

低轨道卫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它还可能为GBI提供超视距制导,从而大大增加拦截弹的防御区域。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情况分析.doc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情况分析.doc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情况分析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军在1993年正式提出“战区导弹防御计划”路线图时就表示,要将东亚地区作为重点,建成以美国为主,日、韩、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地区参加的“联合战区导弹防御体系”。

随着其重返亚太战略的不断推进,美国将更加重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与发展。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部署现状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陆基和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加紧开展与盟友的导弹防御合作,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的战略资源,建设强强联合、情报共享的导弹防御体系。

预警探测系统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导弹预警探测除了得到“国防支援计划”(DSP)、“天基红外系统”(SBIRS)、“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STSS)等天基预警探测系统的支援外,还重点部署了陆基预警雷达和海基“宙斯盾”系统。

陆基预警雷达主要是部署在日本航空自卫队车力基地(青森县)的AN/TPY-2陆基X波段雷达。

该雷达隶属美陆军第94防空反导司令部,是一种多功能雷达,可以搜索、探测、跟踪和识别弹道导弹威胁,并与其他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无缝集成。

目前,美国还计划在日本部署第二部X波段雷达,初步选定京都西北部的丹后市航空自卫队基地作为部署基地。

除了前沿部署预警雷达外,美军还支持该地区的盟友购买或发展相关系统为其提供支持。

例如,美国将本土退役的“铺路爪”大型预警监视雷达出售给台湾,该雷达探测距离超过3000千米,可监视大陆东部纵深内陆地区的导弹发射。

这部预警监视雷达名义上为台湾建设,实际可能是美空军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

此外,在美国支持下,日本也生产部署了用于导弹预警的J/FPS-5雷达,虽然雷达波长为L波段,探测和跟踪精度较差,但有效探测距离在1200千米以上,已分别部署在鹿儿岛县的下甑、本州岛中部的佐渡、青森的大凑和冲绳的与座岳4个基地,实现了覆盖日本全国的预警能力。

除陆基系统外,美国还在该地区部署了多艘“宙斯舰”舰,它们携带有AN/SPY-l多功能雷达,能对空中和海面目标进行自动搜索、检测、跟踪并对“标准-2”(SM-2)、“标准-3”(SM-3)拦截弹进行制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战略反导预警体系美国的战略反导预警体系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为防止前苏联的核打击和战略轰炸机,美国和加拿大联合成立了位于科罗拉多州夏延山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即现在的“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建立起监测前苏联战略轰炸机的预警线,并成为当时美国国家战略预警体系的主体。

此后,随着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军又建立了“巡航导弹预警系统”和“弹道导弹颅警系统”,发展了相控阵雷达和预警卫星等。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了以绝对信息优势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以绝对军事优势谋求“绝对安全”的防务战略,而“9·11”事件的惨痛教训,更使美国深刻意识到作为国防安全“第一道防线”的战略反导预警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其组织体系和职能大大扩充,超出了当初单纯的防御前苏联战略武器的范畴,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了防范外来威胁、维护美国本土安全的重要任务。

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远程预警系统、近程预警系统、空中预警系统和联合监视系统等几部分组成,主要用于对来袭战略轰炸机、巡航导弹早期发现、识别、跟踪、定位和预警。

远程预警系统远程预警系统也叫“北方预警线”系统,是从远程预警线发展而来的,包括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系统和北方预警系统,主要用于防御从北极方向来袭的战略轰炸机、低高空巡航导弹及其它远距离空中目标。

其中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系统探测距离可达900~3500千米,能够对探测距离内的战略轰炸机、低空飞机以及在较高空飞行的巡航导弹提供全高度监视,对超声速飞机可提供1~1.5小时预警时间,而常规雷达一般则只能提供约10分钟的预警时间。

目前,美国在其东西海岸、北部地区和阿拉斯加各设有一个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站,可对3500千米以内从大西洋、太平洋及北美上空来袭的各类空中目标进行探测监视。

北方预警系统由AN/FPS一117、AN/FPS-124(V)等54个雷达站组成,用于替代原分布在阿拉斯加到加拿大拉布拉多的31部远程预警雷达。

该系统可覆盖原远程警戒线覆盖不了的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和巴芬岛一带地区,同时还能够对攻击北美的战略轰炸机或巡航导弹提供战区级预警信息。

近程预警系统又叫“松树线”系统,在美、加交界线加方境内沿北纬49。

线配置,横贯加拿大东西海岸,共设有24个雷达站。

配备各种用途的雷达100部,平均每个站装备4部雷达,它们的有效探测距离可达800千米,有效引导距离约320千米,能够对由加拿大上空进入美国本土的来袭飞机提供20分钟预警时间。

该系统能够准确地测定敌机的方位、距离、高度,有效配合各军种实施防空拦截任务。

主要由空军E-3系列空中预警机、海军E-2系列舰载预警机组成,既能探测.识别和跟踪空中目标,又能指挥引导地面防空武器和空中战斗机实施拦截,从而兼具预警与指挥控制双重职能。

目前,美国以E-3预警指挥控制机在空中24小时巡逻的方式,在其东、西海岸各设置了一道空中预警线,能够同时跟踪1200千米范围内的600个目标,并能从上百个目标中分辨出最具威胁的目标实施跟踪监视,同时还可作为空中指挥平台引导近百架飞机进行空中拦截,指挥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

该系统的突出特点是:机动能力强、情报传输速度快、侦察监视范围广,尤其适合于对低空目标的探测预警。

至今,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共部署了34架E-3预警机,其中大部在北美大陆和西欧,少部分在韩国和沙特阿拉伯等地。

E-2预警机主要用于为海军航母战斗群及其海上战斗编队提供战区级预警支持,同时可指挥控制各类舰载武器平台实施协同作战,但目前尚未完全纳入战略预警体系。

目前,空中预警系统是美国战略、战区两级预警体系的结合113~,交叉带,因而也始终是美国战略预警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作为美国海军唯一的预警机型号,美军已经对E -2预警机实施耗资20亿美元的“先进鹰眼”升级计划,2005年4月,两架验证机研制完成,编号为E一2D,研制工作计划在2007年完成,2010年交付第一架飞机,2011年形成初步作战能力,到2015年。

美国海军预计接收8架E-2D,最终计划订购73架(不包括验证机)装备其防空部队。

按照该计划,升级后的E一2D将装备比原先APS-45雷达探测距离更远、定位精度更高、敌我识别能力更强的ADS一18雷达,以及能够结合数据链的红外搜索与跟踪(SIRST)传感器,从而使之具备更强大的舰队早期预警和指挥控制能力。

空军也不甘落后,为提高其E-3预警机的信息实时共享能力,美军已为E-3装备了Link-11和Lin k-16数据链系统,以使之能够为更多的部队提供实时战场信息;为提高其对隐身飞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多种目标的探测能力,美军还将为E-3装备相控阵雷达、新型被动探测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

同时,美军还进一步制定了E-3长期改进计划,以增强其海洋监视能力、隐身能力以及提高导航精度等。

E-8预警机,又称“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是美国军事新概念的产物。

该机装备的AN/APY-3多模式侧视l波段电子扫描合成孔径雷达可发现机身任意一侧50000平方千米地面上的各种目标,并能够引导和指挥作战飞机和地面部队发起攻击;该机还装备有既能保密又抗干扰的监视与控制数据链、Lin k一16数据链设备等先进通信系统,可使其与机动的陆军地面站、E-3预警机等作战单元实时交换包括卫星数据在内的各种数据。

美军对上述空基预警系统的更新换代将进一步使战略级、战区甚至战术级的各级预警系统纵横贯通、连成一体,从而极大地提高其整体预警能力。

联合监视系统联合监视系统由美国空军和美国联邦航空局共同管理,是一个军民两用系统,是作为保卫美国和加拿大领空的航空警戒监视系统而设计的,1983年投入使用。

共有9个地区作战控制中心,其中1988年在冰岛建成有一个临时中心。

该系统监视传感网共有85个雷达站,其中环绕美国本土47个。

加拿大东部与西部的21个雷达站、阿拉斯加的11个雷达站,夏威夷6个。

一个监视雷达站通常有3部雷达,其中一部远程监视雷达,一部远程航路监视雷达,一部测高雷达。

该雷达网系统在美本土及其周围形成一个宽度达320千米的雷达监视覆盖区。

该系统兼负防空、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的双重任务。

平时可用于民航空中管制、对空监视、防空预警与跟踪,战时可监视本土防区的空情,探测、跟踪和识别来袭的敌机和巡航导弹,并与空中预警系统配合指挥引导防空武器拦截。

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主要由天基预警卫星系统,北方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潜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以及海军空间监视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可列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来袭弹道导弹。

实施全阶段,高精度预警监视,构成了覆盖全球的战略反导预警网。

它在功能上可兼顾战略和战术预警,在手段上天基与陆基相结合,探测网络遍及全球。

天基预警卫星系统天基预警卫星系统是美军战略反导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59年开始研制,后被称为。

国防支援计划(DSP)”工程,主要用于对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的预警。

迄今为止,美国空军已发射13颗DSP卫星,目前在轨的是美国第二代、第三代导弹预警卫星。

其中第三代预警卫星系统由5颗地球同步轨道DSP卫星组成,3颗主星分别定位于太平洋西经150度、大西洋西经37度和印度洋东经69度上空,用于固定扫描监视除北极以外的整个地球表面;2颗备份卫星定位于印度洋上空,用于监视印度洋东部。

该系统可在来袭洲际和潜射弹道导弹发射30秒后探测到目标,5分钟后报警。

对射程8000千米~1300 0千米.飞行时间30分钟的洲际和潜射弹道导弹可分别提供25分~30分钟和10分~25分钟的预警时间,能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导弹发射、实验和其他航天活动保持不间断的监视。

据报道,自DSP卫星系统投入使用至今已先后探测到苏(俄)、法、英,中、印、朝等国的导弹发射信息1000余次。

此外,DSP卫星还具备空间变轨能力,可根据需要变更运行轨道于某一地区上空,提供中近程弹道导弹的战区反导预警。

受海湾战争的启发,美国此后还研制了专供基层指挥官使用的联合战术地面站战术监视地面系统,可直接接收和处理两颗或更多颗DSP卫星数据,缩短数据传输时间,为战区反导提供了较充足的预警时间。

但是由于D SP卫星不能有效预警战术弹道导弹,过分依赖地面站,虚警率高,对火灾也报警等缺陷,因此1995年美国国防部最终决定发展新型“天基红外预警系统”(SBIRS)逐步取代DSP系统。

“天基红外预警系统”是美国正在研制的探测与跟踪导弹发射的新一代卫星监视网,其目的是为满足对导弹预警、导弹防御、技术情报和作战空间特征等四个红外任务领域和空间监视数据不断增长的需求。

该系统由高轨道和低轨道两个部分组分。

高轨道卫星包括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颗备用)和2颗大椭圆轨道卫星,装备短波和中波红外探测器,能够穿透大气层探测到导弹发射的红外辐射。

低轨道部分的关键设备“目标捕获传感器”己研制成功并装配完毕,由24颗覆盖全球的“空间和导弹跟踪系统”卫星组成,用于中段跟踪和识别弹头。

该系统能够在敌方导弹主动段推进后继续保持对弹头实施跟踪,探测灵敏度提高10倍、防区扩大2~4倍,从而为反导预警系统提供更早期和精确的预警信息。

北方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是美国最早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主要用于由北方、东方对美国本土和加拿大南部实施攻击的洲际弹道导弹提供早期预警。

该系统于1962年投入使用,由分别设在丹麦格陵兰岛的图勒、阿拉斯加的克利尔和英国的菲林代尔斯的3个雷达预警站、共计12部超视距预警雷达组成。

雷达探测距离为3200~4800千米。

每个预警站通常部署3~5部雷达,并配有综合自动检测和监视设备。

所用雷达有3种型号:一种是AN/FIX3-50型三坐标多普勒超远程警戒雷达,最大探测距离4800千米。

第二种是AN/FPS一49超远程扫描跟踪雷达,可自动跟踪目标,算出目标发射点、命中点及命中时间;第三种是A N/FPS一92远程跟踪雷达,可对助推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实施跟踪定位和弹道估算,并根据目标特征信号鉴别弹头或诱饵,提供拦截导弹发射所需的相关参数,以及提供评估杀伤效果的相关数据。

对弹道导弹的预警时间为15分钟,并能在10秒内将预警信息传送到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指挥中心。

潜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潜射导弹预警系统主要用于探测从东.西、南三个方向袭击美国本土的潜射导弹,覆盖区域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潜艇发射阵位。

一是“铺路爪”雷达系统。

目前仅在马萨诸塞州的奥蒂斯空军国民警卫队基地,加利福尼亚的比尔空军基地各部署了1部,分别用于探测从大西洋和太平洋来袭的潜射导弹。

其探测距离可达5500千米,能够在5000千米的距离上探测到雷达反射截面积为10平方米的目标,能够提供6分钟预警时间,并可将预警和攻击数据迅速发送给夏延山指挥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