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复习(通用版)(5)完美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典型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典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2018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复习(通用版)(2)精选教学PPT课件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 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 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 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 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 的所在。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 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 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 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 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 的脚印,我渐渐长大。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看起来同样一成 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 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我对燕子 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 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 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噢,原来也是在变的。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原创)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段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既亲切自然,又很巧妙地引出粮 食的话题,突出粮食的重要性。 B.那些植物以不同的方式吸收阳光,来到我们的餐桌上,把阳光的生命转 化成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必需的粮食。 C.文中“养猪送猪”的情节,综合运用了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手法, 细腻逼真,生动形象,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 D.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表达了应珍爱粮 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E.文中详写大机器时代对猪牛的屠宰和农作物生产中使用化肥和农药,是 为了说明人类的暴力、贪婪与凶恶。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与散文知识点细分讲解专题01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小说)(含解析)

专题01 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小说)【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一)常见考查题型(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思路导航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1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
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一、认识散文文体特征散文的主要特征有: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一)读懂,才能做题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
2018高考语文真题散文专题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散文专题一、【新课标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学科&网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50(1)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50(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解读凉州郭保林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
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
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
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
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
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
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
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
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
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
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完整版)2018高考北京天津卷散文水缸里的文学宏关何处落徽墨

2018高考北京卷散文阅读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通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阅读下边的文章,达成1—4 题白日鹅的记忆从维熙到达南方,能否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个白日鹅旅馆的缘故?头一夜,我就梦见了我曾见过的四只白日鹅。
1964 年,我在一个农场劳动改造,第一次见到那本性驯顺、美如天使的水禽动物,是在劳改大队部的葡萄架下。
我隔着铁丝网,向往地望着白日鹅那一身洁白的羽翼,内心不由自问:蓝天才是它的故土,江河湖泊才是它们诗的天堂,它们到这儿来干什么?还摆出一副悠闲自得、闲庭信步的架势!飞吧!我的天使!这儿是囚笼,不该是你闲步的地方;露水闪光,水草萋迷的青青河边,那边有你的群落,有你的家族,为何你要依恋这个鬼地方呢?以后,我知道了:本来这两只天鹅是被主人剪去了一圈欲飞的翅膀。
它们来自天茫茫的东北大草甸子——兴凯湖,那边的劳改农场时,把它们“姊妹俩”也装进囚笼,像携带随从眷属那般,把它们迁徙到这个地盘上来了。
使我悲伤的是,跟着生计环境的改变,它们本性中的和善,被光阴的流光啮食掉了,使这日使般的两姊妹,只剩下天鹅的形态与仪表。
有一次,我到劳改队办公室去请示什么事情,当我穿过葡萄架时,那“两姊妹”居然拍打着仅存的短短翅膀,对我发动了突然侵袭。
一只对我嘎嘎狂叫,神态如同家狗般凶厉。
一只用嘴叼住我褴褛的长袖,撕扯下我袖口的一缕布条。
我挣扎着,我奔跑着,待我逃出葡萄架,惊魂初定以后,留给我的是满腹的疑心。
“这仍是天鹅吗?”“这是两条腿的狗。
”“这不是黑狗、灰狗、黄狗。
”“这是被异化了长翅膀的白狗!”50 年月中期,当我仍是个青年作家的时候,我去过东北三江草原。
一个猎人告诉我,他从不捕杀白日鹅。
他说此种鸟类不单羽毛洁白如雪,还有代其余鸟类孵化雏鸟的本能。
有的“娘”把娃生下后,一扑棱翅膀飞了。
白日鹅则饰演“娘”的角色,把其余鸟类家族的后辈孵化出来。
群居草原和与囚犯为伍的白日鹅,反差这样之大,几乎令人惊讶。
认真想一想,仿佛从中发现了一点道理。
地壳喷出火热的岩浆能够造出,磨盘眼里流出的粮食能够碾成粉面;漂亮的天使安琪儿,在评论驯化豢养以及囚犯们的挑逗欺辱之下,就不可以改变它那和善的灵魂吗?它最先是出于生计本能的抗争,长此以往就把人类视若顽敌,见了脖子上驮着脑袋的人,就第一对其进行侵袭!大概过了年把光景,一群白日鹅在春日北返,它们在天空中发现了两个同族,便久久在天空彷徨不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 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 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 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 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 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 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 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 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 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 保护水土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 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 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 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 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 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 —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 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 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 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 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 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 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真题体验
一、(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20分)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 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 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 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 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 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 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 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 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把云和梯田比作 梯子,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根据“攀”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方法;根据“湿淋淋……金灿灿”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第二问, 首先要对四个叠音词作内容上的分析,它们描写了云和梯田色彩的丰富 与鲜明,再指出它们的朗读效果——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 答案:①比喻、拟人、排比。 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专题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高考体验——把握高考考情 感知高考真题
考情概览
年份
篇目
近5年,全国卷
2012~2016
均考查小说阅 读,未涉及散文
阅读。
考情分析
近年来全国卷以考查小说为主,虽未考 查散文,但并不意味着2018年不考。从 前几年全国卷及近两年单独命题省市试 题看,所选散文出自名家的居多。根据 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高考现代 文阅读散文选文可分为写景状物散文、 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文化游记散文四 类。考点一般均衡地分布,尽量照顾考 纲各考点,题型一般会延续一个五选二 的客观题,三个简答题,其中一个是探究 题目。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 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 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 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 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 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 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 “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 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 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 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 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 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 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 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 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 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 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 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 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 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