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理论中的“自然”观探寻

合集下载

从关汉卿作品看王国维之“自然说”

从关汉卿作品看王国维之“自然说”

60从关汉卿作品看王国维之“自然说”文/乔小娜摘要:王国维的“自然说”内涵复杂且一直争议颇多,本文从王国维所著《宋元戏曲史》中的观点出发,结合关汉卿的作品,对元曲从代言体的形式、曲白相生通俗易懂的语言、自然生动的情景描写等方面对“自然说”做出分析。

关键词:王国维;戏曲理论;自然说;关汉卿;元曲“自然说”是王国维重要的戏曲理论之一,王国维将元杂剧推为一代之绝作,而将元曲之佳处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可见王国维对文学的“自然”的推崇。

元剧最佳之处在“文章”,王国维称赞关汉卿“当为元人第一”,故本文将结合关汉卿的杂剧和散曲阐释王国维的“自然”说。

一、文学形式之自然王国维认为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新文体”主要指元剧代言体的表现形式。

元杂剧之前,宋人大曲和金诸宫调大体上皆为叙事体,“独元杂剧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叙事体由表演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通过言语和动作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于观众而言,代言体更加生活化,也更加直观有趣。

对于剧本来说,代言体能够更加突出人物典型特征,显“当行本色”。

以关汉卿著名剧目《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为例,此剧中的宾白鲜明地体现出了人物性格。

浪荡狡诈的官僚弟子周舍上场诗便云:“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一生不识柴米价,只少花钱共酒钱。

”寥寥数语观众便可记住这个角色的特征——沉迷酒色,不学无术,人物形象于不经意处跃然纸上。

赵盼儿是剧中塑造得最为出彩的人物。

她美丽老练,犀利泼辣,“我将他掐一掐,拈一拈,搂一搂,抱一抱,着那厮通身酥、遍体麻。

将他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着那厮舔又舔不着,吃又吃不着。

”这几句足可见赵盼儿长于风月,善于拿捏人心,又很有自信,相比之下浪荡子弟周舍和懦弱的宋引章都很失色。

二、语言之自然“新言语”主要指元剧加入了俗语的宾白,曲白相生,通俗易懂,同时还包括用韵的改变、衬字的使用、句式的灵活几个方面。

元剧中运用了很多生活语言,包括当时的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字字如色,明白如画。

论王国维《宋元戏剧史》中自然观念的面相-文档

论王国维《宋元戏剧史》中自然观念的面相-文档

论王国维《宋元戏剧史》中自然观念的面相作为近代中国美学的开创者王国维先生享有很高的赞誉,时人称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他不仅在文学、史学、美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深入的研究,并且,在中国戏曲论述方面也是开今人之先河,开创中国戏剧评论的新传统。

在其《宋元戏剧史》一书中,评价元剧和元南戏时提出“自然”的概念,针对于这一观点王国维作了诸多评述,并以其著名观点“意境”的美学思想盖而函之。

文章试对“自然”这一观念进行一些深入的讨论,挖掘这一概念表象背后的哲学思想,以期能更全面的理解王国维先生思想的精髓。

在王国维先生之前,学人对中国传统的戏曲评价普遍不高(当然这里也仅就文学方面),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

在《宋元戏剧史》的自序中,王国维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汗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1] 一时期有其时期的文学的论调并非王国维所创,但是在这里他却不是强调的文学的分期,而是将“元之曲”纳入到中国文学的大的系统中,不仅抬升了宋元戏曲的文学历史的地位,更在艺术理论方面提纳新的观点――自然。

一、“自然”观念中的客体王国维在评述元剧和元南戏时用了同样的话语,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元南戏之佳处,亦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 [2] 这里首先就会有一个问题:何为自然?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自然一词应当为最早的文献记载,当理解为名词,作为“道”的本体而存在的事物规律。

然而,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自然一词多用为动词,如:你自然一点,别紧张。

这更符合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思考的方式。

但是无论是作为名词还是动词,“自然”一词在中国文人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和人的精神行为相关,而不仅仅只联系到客体。

那么,王国维在这里的自然观念所指何为呢?“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

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

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

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自然是哲学思考和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在音乐思想文化中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二是道家的“自然至道”主张。

这两种观念都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曾子所说的:“天人合一,德莫大焉”。

这句话表明了儒家对于“天”和“人”的关系的看法,认为二者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扶持,“合一”的状态是最理想的。

这种观念在古代音乐思想文化中的体现主要是反映在音乐功能上。

儒家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教育和修养的方式。

它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行为,也可以净化心灵,塑造人的人格。

因此,儒家音乐思想文化中更注重音乐的品质和精神内涵,认为只有具有高品质、高精神内涵的音乐才能达到教育和修养的效果,也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与“天”相契合,与“人”融为一体。

其次,道家的“自然至道”主张也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认为,自然世界是一个自足、自由、自然的系统,其中所有的事物都遵循着自己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即是“道”。

因此,道家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也被道家应用到了音乐创作中。

道家认为音乐应该自然、纯净、简朴,不应该经过人为的装饰和雕琢。

在道家音乐思想文化中,音乐家不是主导着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而是像水流一样顺应着自然规律,随着自然运动的节奏律动,发挥出自己的才华。

正因为如此,道家的音乐更加强调“空灵”、“虚幻”等抽象概念,追求回归自然和灵魂的自由。

总体来讲,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观对音乐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的两种观念各有所长,在古代音乐思想文化中也各有其应用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音乐的精神内涵和品质,强调音乐与人的心灵和天地之间的联系;道家思想则更加强调自然、简朴、自由的音乐风格,更渴望音乐家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自然本色:李调元戏曲美学思想

自然本色:李调元戏曲美学思想
提 出 了 “ 易 说 ” 但 此 后 却 很 少 有 人 重 视 引 述 及 发 外 复 有 礼 义 可 止 也 惟 矫 强 乃 失 之 . 以 自然 之 为 美 三 . 故 挥 。 氏 在 此 引 述并 引 《 易》 李 周 发挥 之 , 自然 简 易 为 耳 。 非 于情 性 之 外 复 有 所 谓 自然 而 然 也 ” 以 又 李 贽
所 以二 书 相 辅 相 成 . 成 了他 的 戏 曲理 论 这 两 部 书 构
他 论 书 说 : 夔 州 太 守 徐 邻 哉 良 … … 其 书 不 择 “
体例清楚 , 内容 丰 富 , 远 溯 散 曲 、 剧 的 源 头 , 述 笔 . 天 然 古 秀 ” 扬 徐 氏 “ 既 戏 论 而 [ 4 3 赞 书不 择 笔 ”就 是 就 是 ,
进 行 简要 的 梳理 与论 述

有 秀 逸 之 风 。 论 画说 :墨 兰 大 要 以淡 为 主 , 谓 淡 他 “ 所
者 . 骨 自然 , 去 尘 俗 者 也 不 作 声 色 , 淡 而 愈 天 脱 故 愈 李 调 元一贯 重视 文艺 的 自然之 美 去 [ 5 J 认 墨 李 调 元论 述 诗 词 等 文 学 、书 画 等 艺 术 都 强 调 自 工 若 有 意 为 淡 . 之 愈远 矣 ” 为 “ 兰 大 要 以
美 .且 将 其 上 升 到哲 学 的层 次 .具 有 重 要 的理 论 意 认 为 人 的 性 情 是 自然 的 . 化 为 声 色也 是 自然 的 . 外 因 义 。 为 明 清 文 人诗 歌 尚模 仿 。 因 尚雕 琢 . 尚典 雅 . 而极 此 表 现 性 情 的 戏 剧 也 应 该 追 求 自然 之 美 . 不 能 “ 而 牵 少 有 人 尚平 易 . 以李 氏之 论 也 有 反 时 风 的意 义 所 尽 合 矫 强 ” 。他 所 谓 化 工 与 画 工 、 自然 与矫 强 即 一般 文

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

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

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摘要】《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摘要:自然观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然观启发了古代音乐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音乐作品。

自然观在音乐创作中体现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追求,使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自然观也影响了古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如山水画般的音乐构图和象征性的音乐符号等。

在审美标准方面,自然观使人们对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自然观促进了古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独特魅力和气质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自然观、中国古代音乐、哲学、思想文化、影响、启示、创作、表现形式、审美标准、传承、发展。

1. 引言1.1 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自然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也渗透到了音乐思想和文化中。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音乐应该体现自然之美,表达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哲学中的自然观塑造了古代中国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方式,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

自然观启示了古代中国音乐家对自然声音的观察和模仿,使他们能够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音乐作品。

自然观也影响了古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使音乐作品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在意境的揭示。

审美标准方面,自然观使人们更加钟爱那些能够表现自然之美的音乐作品,认为这样的音乐更具有观赏和享受的意义。

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古代中国音乐的风格和特色,指引着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自然观的影响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是音乐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启示自然观启示了古代音乐家对自然界的敏感和观察力。

《宋元戏曲考》中“自然”说的审美内涵-7页文档资料

《宋元戏曲考》中“自然”说的审美内涵-7页文档资料

《宋元戏曲考》中“自然”说的审美内涵王国维①认为中国文学之最不振兴者,莫若戏曲,为振兴戏曲他写成了《宋元戏曲史》。

《宋元戏曲考》以宋元戏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书分为16章,在扎实的考据基础上纵横捭阖,历时性地研究了历代戏剧表演技艺的形态特点,共时性地全面考察了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起源及成就等一系列中国戏剧研究中带有根本特征的问题做出了初步回答。

此处笔者将着重分析其中的自然理论的审美内涵。

自然是古代中国人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智慧的一种体现。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强调“自然”,在这一点上,它同中国的哲学思想一致。

艺术家通过“虚静”之心,深入于自然万物的核心,物我两忘,主客为一。

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就是对自然的宇宙万物凝神静观,达到对世界和宇宙的领会和思考。

中国古代艺术家认为,自然与人是相互联系的,自然景物与状貌能启示人的精神气韵,人的心性情思也能通过自然物象得以体现。

自然和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

创作的过程常常是这种互相推演往返与交融的过程,让自然进入人的心中,让人心领神会师法自然之理。

自然的艺术精神是和真、本色等观念相关联。

艺术作品如果不能显露自然之真,情感矫揉造作,就消弭了艺术作品的品位和格调。

《宋元戏曲考》之《元杂剧之文章》一节中王国维对元杂剧的文学价值给以充分的肯定,开篇即道“元杂剧之为一代之绝作”[1],王国维认为元杂剧为最佳之文学,就在于其是“自然”之文学。

元剧的“自然”体现在:一、情动于真显自然“自然作为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必须经过人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这样那样的‘粘连’‘牵挂’,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世界。

”[2]面对客观的世界,创作主体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思想感情如果不是真实的感受或者说虽然有了真实的感受但是不能予以真切地表达主体对“自然”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只是因袭陈言、故意堆砌,这样就算不得“自然”。

王国维戏曲理论中的元杂剧研究述评

王国维戏曲理论中的元杂剧研究述评

王国维戏曲理论中的元杂剧研究述评作者:胡琳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7期[摘要]元杂剧作为一个重要范畴,在王国维的戏曲及文学理论著述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在坚守中国传统审美及治学方法基础上,融入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对以元杂剧为首的中国古典戏曲进行研究,提出了元杂剧的不足,肯定并称赞了其特色,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王国维元杂剧戏曲[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90-01王国维作为中国戏曲史及戏曲理论的开创者,对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做了极为详实的梳理,使后世学者的戏曲史及理论研究均需依附于王国维所提出的论点展开,其中以《宋元戏曲史》为集大成,建立起一门独立戏曲的学科,并真正将元曲为“一代之文学”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宋元戏曲史·古剧之结构》的最后,王国维在分析了唐代歌舞剧滑稽剧以及宋金各个剧种后,总结出“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的论断。

由此可见元杂剧在王国维戏曲理论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纵观,王国维对于元杂剧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元杂剧与真戏曲之承启关系王国维认为元杂剧较前代戏曲之进步,在形式上:“其视大曲为自由,而较诸宫调为雄肆”;材质上:独元杂剧“于科白中叙事,而于曲文全为代言”,“此二者兼备,而后我中国之真戏曲出焉。

”以二者作为元杂剧较之前进步的标志。

另外,曲文“代言体”借以辅助集言语、动作、歌唱的舞台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表现足以让“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步入成熟的舞台艺术轨道,使剧中人物与观众直接交流,从而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

自此,形成了以元杂剧为标志的具有独立而完整的舞台表演形态的中国戏曲。

不过,王国维指出,“元剧虽有特色,而非尽出于创造”,与前代戏曲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就其所用曲而言,出于前代大曲、唐宋词、诸宫调或前代旧曲中,“为前此所有者几半”;“诸曲配置之法,亦非尽由创造”,“元剧之构造,实多取诸旧有之形式也”;且“就其材质言之,其取诸古剧者不少”。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首先,宏观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审美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演者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自然界中的山水、花鸟等元素融入剧中,使得观众在观剧中感受到一种宏大而神秘的美。

例如,在元曲中,舞台上设置了虚拟的山水背景,并通过细腻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色彩,将自然景观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

2.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真实感受。

戏剧作品通过刻画角色的性格、情感和成长过程,反映了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人生观。

观众在观剧中可以从角色的言谈举止、情绪表现和行为举止中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这种共鸣使得观剧过程具有一种深入人心的美。

例如,在唐代杂剧中,通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们对欢乐、爱情和友情的向往与追求,使观众在欣赏剧目时感受到人性的真挚和感人之美。

然后1.以声音为基础的表演形式: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声音的表现力。

戏剧作品通过角色的台词、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节奏等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展现出来。

同时,声音也成为了观众理解和感受戏剧作品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京剧中,表演者通过不同音调、音色和节奏来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使观众在观剧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2.剧情的曲折和悬疑: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剧情的曲折和悬疑性。

戏剧作品通过设置复杂的人物关系、错综的情节和意想不到的情节转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思考的欲望。

观众在观剧中会不断地推测和猜测剧情的发展,这种悬疑性使得观剧过程具有一种扑朔迷离和引人入胜的美。

例如,在元曲中,剧情常常围绕着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历史展开,通过多个角度和时间线的交错,使得观众在观剧中能够体验到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信息的探索,增加了观剧的趣味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的审美追求,以及对于声音和剧情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 自由, 更加关 注 自我。被传 统士大 夫视为 “ 小道 …‘ 末技 ” 的戏曲 , 了元代 知识 分子获 得物质与精 神满 足的 支柱 , 成 他 们创 作杂剧 , 非有 藏之 名 山, “ 传之 其人 之意 也。 没 有立 身 ” 扬名 之念 , 只不过 是 “ 以意兴 之所至 为之 , 自娱 娱人 。 如 以 ”
“ 自然 ” 中 国古 代 文论 中 的 重 要 美 学 范 畴 , 子 “ 法 是 老 道 自然 ” 哲 学 观 念 是 其 产 生 的思 想 根 源 。 自从刘 勰 和 钟 0 的 荣将
在 ? 一 言 以蔽 之 , : 日 自然 而 已矣 。古 今 之 大 文 学 , 不 以 自 无 然 胜 , 莫 著 于 元 曲 。盖 元 剧 之 作 者 , 非 有 名 位 学 问 也 。 而 均
求。
其 作剧也 , 有藏 之名 山, 非 传之其人 之意也 。彼 以意兴之所 至为之 , 自娱娱人 。关 目之拙 劣 , 不 问也 ; 以 所 思想 之卑陋 , 所 不讳也 ; 物之 矛盾 , 不顾也 。彼但 摹写 芙胸 中之感想 人 所 与时代之情状 , 真挚之理 与秀杰之气 , 而 时流露 于其 间。故
宗 , 曲 之 规 范 , 而 才 是 最 自然 的 。古 代 曲论 家 多 用 “ 戏 因 本
首先 , 从创作 主体 的角度上指 明 , 想写 出 自然的戏 曲 要 文学 , 作者必须对所作 文学 有正确 的认识 , 并熟 悉它的特点 ,
且 创 作 心 理 必 须 处 于 自然 、 自由状 态 , 正 做 到 率 性 而 为 , 真 真 情 投 入 , 可有 名 利之 私 束 缚 自己 的 头 脑 与 心 灵 , 则 难 以 不 否 为 工 。 明 清 曲 论 家 大 都 感 到 元 剧 后 难 有 “自然 ” 作 , 了 之 除 对 曲 体 特 征 了 解 不 透 的 原 因 , 大 程 度 还 在 于 剧 作 者 自身 的 很 创 作 心 理 与 动 机 有 关 。元 代 因轻 儒 教 、 科 举 , 了 知 识 分 废 断 子名 利 之 念 与 进 身 之 阶 , 而 获 得 思 想 和 精 神 上 的极 大 解 放 反
关 汉 卿 “ 挟 长 技 自见 , 躬 践 排 场 , 傅 粉 墨 , 为 我 家 生 争 至 面 以
活, 偶倡优而不辞者 。 心有所感 , ” 一吐为快 , 充分表达 自我意 识, 在满足 主体精神愉 悦 的同时 , 也给 他人带 来审 美愉悦 罢 了。创 作上没有那么多顾忌和条条框框 , 作品也就 自然 流露 出“ 真挚之理” “ 、 秀杰之气 ” 一切都是那 么的 自然 。正 如王 , 骥德所 言“ 惟吾意之欲 至 , l E 之欲宣 , 纵横 出入 , 之而无 不 无
其似 , 所 谓 本 色 之 至 也 。此 元 人 作 曲 之 家 门 也 。 知 此 , 正 则 元 曲用 笔 之 法 晓 矣 。 H 综 上 所 论 , 见 明 清 曲论 家 从 尊 崇 ” 可 曲体 的角 度 对 元 剧 抱 有 一种 奉 为典 范 的普 遍 崇 敬 心 理 , 为 认 元剧才是 “ 自然 …‘ 色 ” 代 表 。 本 的
曲选 》 一 个 重 要 目 的 是 他 深 感 “ 南 曲 盛 行 于 世 , 不 人 的 今 无 人 自谓 作 者 , 不 知 其 去 元 人 远 也 ” 故 而 “ 杂 剧 百 种 , 而 , 选 以
尽元 曲之 妙 , 且使今之为南者 , 知其 有所取 则云尔 ” , 也是 证明元剧 之“ 体裁正 ” 才称得上“ , 本色” 自然” “ 。徐大椿说 : “ 若其 ( 曲) 则全与 诗词 各别 ……总之 , 戏 体 因人而 施 , 口吻
第2 5卷 第 1期
21 0 0年 3月
景 德 镇 高 专 学 报
J u lo ig e h n Col g o ma fJn d z e le e
V0 . 5 o 12 N . Ma.2 1 r 00 3 3
古 代 戏 曲理 论 中 的 “自然 " 探 寻 观
姚 昌炳①
家 论 述 , 以得 出 戏 曲 “自然观 ” 具 体 内涵 。 可 的 关键 词 : 曲 ; 色; 戏 本 当行 ; 自然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I 7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4 0 — 0 3— 3
( 江 大学文 学院 , 北 荆 州 4 4 2 ) 长 湖 30 3

要: “自然” 古代诗歌创作追求的理想境界 , 是 综合性 极强 的戏 曲也非 常注重“自然” 境界 , 古代 曲论 家们从体
裁、 语言 、 内容 、 表演等 不同层 面对之进行 了探讨 , 虽然使 用的概 念不尽一致 , 其基本精神 追求是一致 的。综合各 但
谓 元 曲 为 中 国最 自然 之 文 学 , 不 可 也 。 若 其 文 字 之 自然 , 无 则又为其必然之结果 , 其次也 ” 可从这几 方 面来理解这 抑 。
段话 :
何 为 戏 曲 的 “自然 ” 古 代 曲 论 家 首 先 认 为 , 有 符 合 ? 只
戏曲体裁 的最初 本质 规定 性 的才算 , 得元 剧乃 戏 曲的 正 觉
色” “ 、 当行 ” 来肯定 元剧 的“ 自然 ” 之特 征 , 李开 先说过 戏 如
曲 当 “ 入 深 而 体 裁 正 者 为 之 本 ” , 作 家 必 须 遵 循 戏 曲 悟 … 剧
固有 的形 式特 点 , 并透彻 理解 与运用 , 作 出来的作 品才 是 创 “ 本色” 、 的 自然 的。元剧 正 是 “ 裁 正” , 体 者 因此创 作 戏剧 “ 然俱 以金 元为准 , 之诗 以唐为极 也。 臧晋 叔编选 《 犹 ” 元
“自然” 哲 学领 域 引入 文学 创作 与批 评 并加 以 系统 论述 从 后, 对后世诗文创作 与批评 产生 了深远影 响。诗文理论 “自 然” 观的探讨与积极追求 , 渗透到 了戏 曲领 域。戏 曲兼有 也
抒 情 与叙 事 性 , 是 表 演 艺 术 , 到 “自然 ” 多 方 面 的 要 又 达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