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怎么划分
什么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什么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为您推荐】库尔勒市律师屏山县律师隆昌县律师茶陵县律师寿光市律师泰和县律师简阳市律师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先判定违法者是否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这往往会对案件审理的结果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呢?下面365律师小编,就为各位简单的说明一下。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定义: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定义:中国法律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他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定义:从最新的规定中可以知道,我国已经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由十周岁下降到八周岁,但由于最新的《民法通则》要在2017年10月1日开始才会正式实施,因此就目前来看,此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仍为十周岁,原则上具体的年龄段为10周岁-18周岁。
二、最新《民法通则》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第十七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是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十八条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实施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不满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儿童年龄段划分标准

民法典规定,不满1周岁的为婴儿,1周岁以上不满6周岁的为幼儿。
6周岁以上不满14周岁的为儿童。
1. 民事行为能力方面: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实施其他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一切民事法律行为。
2. 刑事责任方面: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3. 赔偿方面: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总的来说,民法典对儿童年龄段划分标准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司考】考点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星考点)

基本概念1.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实施一个有效法律行为的资格。
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
4.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5.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6.监护: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监督和保护的制度。
重点考点详解一、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一)通常情况下的开始与终止1.开始:始于出生。
(1)自然人出生时间的确定:出生证明——户籍证明——其他有关证明。
(2)特殊民事权利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或婚姻能力受国籍、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如外国人在我国不得以律师身份执业,外国人在我国不得充当引水员,我国同性间不得结婚。
16岁之前的劳动合同,女(20岁)、男(22岁)之前的婚姻,无效,2.终止:生理死亡。
死亡时间的确定:死亡证明——登记时间——其他有关证明。
生理死亡顺序的推定:(1)继承法(一般法)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①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之间无继承关系,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2)保险法(特殊法)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3.终止:宣告死亡(后面详述)(1)一般情况下判决宣告之日视为死亡之日;但因意外事件被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发生之日视为死亡之日。
(2)拟制主义:宣告死亡判决只有被撤销后才能不发生宣告死亡产生的法律效力。
如果自然人并未死亡,死亡宣告的判决不影响其于改判决作出之后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二)特殊人群的开始与终止1.胎儿利益的保护(1)胎儿自受胎之时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①若胎儿活着出生,胎儿自受胎之时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什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什么?【为您推荐】金凤区律师天宁区律师江岸区律师浏阳市律师平南县律师惠安县律师武冈市律师在现实生活中,根据法律规定,一些人由于某种原因,是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
因此,就需要他相应的监护人为此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那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什么?如何承担法律责任?下面就将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一、最新《民法通则》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规定《民法通则》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从最新的规定中可以知道,我国已经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由十周岁下降到八周岁,但由于最新的《民法通则》要在2017年10月1日开始才会正式实施,因此就目前来看,此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仍为十周岁,原则上具体的年龄段为10周岁-18周岁。
二、法律责任(一)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其主体资格的限制,无法承担民事责任。
虽然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承担或在承担民事责任时受到限制,但是他们或她们在侵犯他人权利或利益时应该是直接侵害人,所以他们或她们是不能摆脱成为民事被告的风险。
不过虽然他们或她们是被告,但是承担责任或部分责任的主体却是他们或她们的监护人。
(二)监护人1、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
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2、《侵权责任法》颁布以后,关于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监护人的责任有了新的规定,虽然在表面上的不同不是很大,但是其深层的价值观变化还是很大的。
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段划分标准

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段划分标准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并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使民事权益发生变动的能力。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段划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一般被认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可以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签订合同、买卖财产、参与诉讼等。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6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被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他们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才能有效进行民事行为。
比如,未成年人需要父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的授权才能签订有效合同。
3.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律认为他们无民事行为能力,即不能独立行使民事权利,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他们的民事行为必须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才具有法律效力。
除了根据年龄段划分民事行为能力人,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细分和特别规定:1. 婚姻年龄的特殊规定: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男性年满22周岁,女性年满20周岁时,即可结婚。
未满婚姻年龄的人,在满足法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父母的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提前承担婚姻关系的民事责任。
2. 经济行为能力的特殊规定:尽管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普通民事行为方面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事适应其年龄和智力的劳动和经营活动,以获取合法收入、使用财产。
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经济行为能力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综上所述,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段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成年标准来确定的,一般为年满18周岁。
对于16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民事行为能力会受到限制并需要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而对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律认为他们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必须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此外,婚姻年龄和特殊情况下的经济行为能力也有相关的特殊规定。
民事行为能力和年龄的划分表格

【民事行为能力和芳龄的划分表格】一、民事行为能力和芳龄的概念1.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依法享有从事民事活动的能力及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取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 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8周岁的公民。
二、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1) 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2) 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民事活动,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2. 监护人同意行为能力(1) 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民事活动,应当由其监护人代理。
(2) 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可以由监护人同意进行民事活动。
三、未成年人民事行为的限制1. 儿童禁止从事危险活动(1) 未满十六周岁的儿童不得从事危险活动。
(2) 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防止其从事可能危害其人身安全的活动。
2.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1) 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2) 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因违法行为受到纠正教育措施。
3. 未成年人的契约行为(1) 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与他人订立的合同,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履行。
(2) 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订立的合同,应当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四、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保护1.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1) 法律禁止利用未成年人进行违法活动。
(2) 监护人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 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教育和培养(1) 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2) 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民事行为能力。
五、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保护1. 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民事行为的保护(1) 司法机关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 对于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司法机关应当给予特别关注和保护。
2. 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救济(1) 对于受到侵权的未成年人,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护其合法权益。
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段划分标准

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段划分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对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段划分标准如下:
1. 无民事行为能力:0岁至7周岁的儿童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
能力人。
即7周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处理财产事务、享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责任。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8周岁至17周岁的未成年人被认定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即未成年人在18周岁以下享有有限的
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进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民事行为,但需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由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
3.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人被认定为完全民事行
为能力人。
即成年人在18周岁及以上拥有成年人的一切民事
行为能力,可以自主决策、签订合同、管理财产、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18周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阈值,但某些情况下根据个别法律或者特殊情况,例如结婚、就业等,法律也允许未满18周岁的人享有成年人的一定民事行为能力。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从18周岁开始生效的。
民法典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是什么

民法典的限制民事⾏为能⼒的未成年⼈是什么民事⾏为能⼒是指实施民事活动的能⼒,年满18周岁的成年⼈具有完全民事⾏为能⼒,但成年⼈不能辨认⾃⼰⾏为的,为⽆民事⾏为能⼒⼈,那么民法典的限制民事⾏为能⼒的未成年⼈是怎样的?店铺⼩编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家有帮助。
⼀、民法典的限制民事⾏为能⼒的未成年⼈是什么⼋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为限制民事⾏为能⼒⼈,实施民事法律⾏为由其法定代理⼈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同意、追认。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条【完全民事⾏为能⼒⼈】成年⼈为完全民事⾏为能⼒⼈,可以独⽴实施民事法律⾏为。
⼗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以⾃⼰的劳动收⼊为主要⽣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为能⼒⼈。
第⼗九条【限制民事⾏为能⼒的未成年⼈】⼋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为限制民事⾏为能⼒⼈,实施民事法律⾏为由其法定代理⼈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为或者与其年龄、智⼒相适应的民事法律⾏为。
⼆、什么是民事⾏为民事⾏为是⾃然⼈或者法⼈设⽴、变更、终⽌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为。
该⾏为区别于不具有法律意义的⾏为,⽐如好意施惠,也称情谊⾏为。
例如请客吃饭、坐公交到站叫醒,⾏为⼈在实施这些⾏为时不具备与相对⼈设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不属于法律调整范围。
包括民事法律⾏为、准法律⾏为、事实⾏为。
1、民事法律⾏为民事法律⾏为包含三个成⽴要件,即实施民事法律⾏为的民事主体、有意思表⽰、有确定并且在客观上具有实现现实性的标的。
它与事实⾏为最⼤的区别就是民事主体具有意思表⽰,即具有设⽴、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2、准法律⾏为准法律⾏为,如催告、通知、宽恕。
此类⾏为并没有创⽴新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仅仅是对已有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或者澄清。
3、事实⾏为此类⾏为不以意思表⽰为构成要件。
⾏为⼈不具有设⽴、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事实⾏为也能引起法律后果,它是按照法律规定直接产⽣法律后果。
与民事法律⾏为不同,事实⾏为的构成不要求⾏为⼈具有相应的民事⾏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怎么划分
民事法律领域中,民事行为能力是基本却重要的概念,民事行为能力决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由于许多人不清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在民事活动中引起纠纷,那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是什么?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划分标准
民法总则中,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民法通则的“十周岁”下调至“八周岁”,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就自然人而言,它是基于人的认知和心智水平而实施民事行为的现实可能性。
按照现在的民法通则,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素质明显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育程度加快,其对外界事物及自身行为的认知、辨识能力增强。
因此,有必要调低其限制民
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赋予其实施与年龄、智力相适应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如购买简单、小额的生活、学习用品等活动,以尽早彰显其自主意识,让适龄孩子们适度参与社会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年龄标准的调低,在更早地肯定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同时,法律对其自身注意和辨控能力、其监护人及社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如一个9岁大的孩子如果在学校受伤,按照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侵害时采取过错推定原则,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侵害时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民法总则实施后,法院审理案件时就会考虑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调低的规定,适用与此前不同的举证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年龄标准有所调整,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负有的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标准并没有变化。
二、民事行为能力划分的作用
有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决定着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的一切民事法律行为均有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符合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纯获利行为有效,其他民事活动需要法定代理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