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

合集下载

国内价值链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增加值的视角

国内价值链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增加值的视角

作者: 李跟强;潘文卿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管理世界
页码: 10-2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7期
主题词: 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垂直专业化;增加值供给偏好;区域再流出
摘要:本文从增加值流转的视角,通过拓展Koopman等(2014)和Wang等(2014)的模型,首次将国内价值链和国外价值链整合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下,从垂直专业化生产、增加值供给偏好和区域再流出3个维度考察了中国各区域对全球价值链的嵌入模式。

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我们发现中国各区域在1997~2007年逐渐由内向型垂直专业化转向外向型垂直专业化生产,沿海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显著高于内陆区域;在增加值供给偏好方面,沿海区域偏好于国外区域,而内陆区域有明显的邻近“向极性”供给偏好,增加值供给的区域非均等特征显著;中国各区域的增加值纯粹重复比例在加入WTO后有明显上升,区域再流出这一嵌入模式在国内区域间贸易中更普遍。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地位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地位

一、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它源于价值链,但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将范围扩大到全球领域。

最早的价值链是由哈佛大学的Michael Porter提出,他从微观层面对价值链进行了系统的解释。

他认为每个企业都是个集合体,涵盖了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及其他辅助活动,这些功能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活动就构成了一条能创造价值的生产链,即企业的价值链。

企业既有内部的生产价值链,也有与其他供应商、制造商相关联的外部价值链。

真正看到全球价值链缩影的成果则来自于Bruce Kogut(1985),他用价值增值的概念来分析企业的国际战略优势,他认为一个企业在全球的战略谋划过程就是价值链各功能环节的配置过程,企业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上显现出优势,就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体现在此环节上。

该理论为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布局及价值链的垂直分工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Gereffi(2001)完整的提出了“全球价值链”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布局,一件产品的价值链环节如设计、生产、组装等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很难用产品最后的出口国来准确描述该产品的国别属性。

全球价值链的提出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种研究生产活动在全球空间范围内布局的新方向。

关于全球价值链,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对这一概念做出了如下的定义:全球价值链是指为了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

简单说,全球价值链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是全球性的价值链。

参与其中的企业通过承担不同环节的功能,获取不同的利润。

二、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地位内涵全球价值链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众多的企业参与到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由于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增值不同,企业因其所贡献的产品价值增值来分享贸易收益。

价值链长度、国内大循环与经济增长

价值链长度、国内大循环与经济增长

价值链长度、国内大循环与经济增长作者:李优树张坤来源:《商业研究》2022年第01期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生产分工理论出发,分析价值链长度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关系,发现后向联系的价值链受二效应的双重影响,其价值链长度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

同时,由于要素稀缺性决定其传递长度,因而前向连接的价值链长度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作用。

通过将国内价值链长度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代理变量,发现不管是基于前向连接还是后向连接的国内价值链长度,均对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和传统最终品贸易价值链长度对增加值增长作用不显著。

因而,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应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吸引高质量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分工协作,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关键词:价值链长度;国内大循环;经济增长;制造业中图分类号:F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2)01-0025-09作者简介:李优树(1966-),男,成都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张坤(1989-),男,合肥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金融。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9BJL128。

一、引言全球价值链(GVC)已经发展成为当代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个最显著特征。

运输成本的降低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过程往往伴随着中间投入品在数个国家间的转移,生产过程也变得越来越“长”。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展开产业链在全球布局,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体系,主动参与国际分工,获得巨大的贸易利益和发展红利。

随着我国制造业融入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程度的不断加深,所有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均有所延长[1-2]。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严格的双边、多边管控,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使得价值链分工体系高度碎片化,要求制造业上下游生产环节联动密切,极易造成中间品供应断裂,最终消费品短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受阻。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参与分工的地位及提升策略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参与分工的地位及提升策略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参与分工的地位及提升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价值链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全球价值链将生产过程分解成各个环节,涉及各种不同的活动和行业,每个环节都包括多种价值增加活动。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已经成为世界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参与分工的地位及其提升策略。

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全球价值链是指产品各个环节中不同主题的贡献,包括研发、设计、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各个阶段。

其中,生产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的参与领域。

然而,中国的参与并不是在价值链的高端,而是在中低端。

这意味着,在整个价值链中,中国的增加值相对较低,主要受益于低成本生产和廉价劳动力。

尽管如此,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中国是德国、美国和日本之后全球最大的增加值出口国之一。

在全球中低端市场,中国的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在一些领域,例如纺织、家电制造等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国家之一。

此外,中国的产业链分工也不断发展,由低端、中端市场向高端市场扩张。

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的基本策略之一。

通过技术创新,中国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优化产业链。

同时,技术创新也可以帮助中国升级到更高端的价值链。

中国的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技术创新,例如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投资、扶持创新企业等。

2. 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也是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使中国的劳动力更适应复杂的制造环境。

这可以帮助中国提高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全球价值链发展新趋势下推进中国全球价值链研究的若干思考

全球价值链发展新趋势下推进中国全球价值链研究的若干思考
全 王 求化 2 0 1 4 年 第1 2 期

国际 经 济 ・
全 球 价 值 链 发 展 新 趋 势 下 推进 中国全球价值链研究的若干思考
沈 丹 阳Leabharlann 彭敬 摘 要 :中国正在向全球价值链 中高端攀升,合作水平稳步提高,相关研究也取得丰硕成
果 ,越来越 引入 瞩 目,进 一步提 升 中国全球价 值链水平 上升到 了国家战略 的高度 和层面 。整个 亚太地 区同样 高度 重视全球价值 链合作 与研 究。全球 范 围来看 ,各 主要 国际经 济组织和 一些世
以2 0 1 2年 为例 ,每 1 0 0 0美元服 务 出 口拉动 的 国 内增加值 为 8 4 8美 元 ,而 货物 出 口
仅为 6 2 1 美元 。2 0 1 2 年 ,中 国服务 贸易 出口百万 美元拉动 国内就业 1 0 4 . 8人次 ,货物 出
口对 中 国 就 业 的 拉 动 为 5 9 . 0人 次 。分 服 务 贸 易 的项 目来 看 ,高 附 加 值 服 务 项 目为通 信 服 务 、保 险和 金 融服 务 、 计 算 机 和 信 息 服 务 ;建 筑 服 务 及 特 许 权 使 用 和 许 可 费用 相 对 较 低 。
界著名经济研 究机 构对全球价值 链 的研 究 已经进入 一个 新 阶段 ,从 贸易增加值核 算延伸 到边境 后经 贸政策 与规则 的制定 。在 新 的趋势 下 ,为制定务 实管用 的具体 政策和行 动计划 ,有 力推动 产业 向全球价值链 高端跃 升 ,中国需要在 全球价值链 理论 、实证 、政策 、规则研 究等 多方面做
要 国际经 济组 织和 一 些世 界 著名 经济 研 究机 构对 全 球价 值链 的研 究 ,也 已经进入 一 个 新 阶段 ,形成 了新 的趋势 。在 新的趋势下 ,中国应进一步 加大力度推进全球价值链研 究 ,

四问制造业“回流

四问制造业“回流

四问制造业“回流作者:卓贤庄元汪婧煜来源:《产城》2021年第12期基于对6500余种产品的全球贸易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疫情以来的出口增长并非简单的“订单回流”,中国在173种产品上形成了成规模的新产能。

新流入产能改变了区域发展格局,南北差距初步收敛,中西部“过早去工业化”有所遏制,东部产业在转移中升级。

新流入产能不仅对增长、就业和市场主体产生即期效应,还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在重组中裂变。

主要经济体生产复苏对中国出口带来的“需求效应”大于“竞争效应”,应在全球竞合中将“抗疫红利”内化、强化和固化,巩固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位势。

“订单回流”带动了多少“产能流入”?短期“抗疫红利”提升中国工业体系的长期发展能级。

按美元计价,2020年中国货物出口全球份额升至16.5%,较2019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出口规模和全球份额“双升”。

而美国、墨西哥、东盟出口呈“双降”,日韩德法四国出口份额提升但出口规模下降。

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国际供应链断裂的极端压力测试下,中国出口“双升”并非只得益于需求端暂时的订单“回流”,供给端核心技术国产化加速和国内产业链完整性提升是主因。

今年以来,出口仍是中国经济最大亮点,以美元计价的前九个月货物出口同比增长32.8%,三季度出口较二季度环比增长9.2%,比2016年-2019年同期季度环比增速高4.3个百分点。

尽管主要经济体产能出现结构性复苏,但目前中国出口全球份额仍处于15%左右的历史高位。

中国在173种产品上形成了成规模的新产能。

对于联合国公布的6554种贸易品,将中国“在全球份额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且出口额增加1亿美元以上”的出口产品,视为新流入中国的产能。

在定义新流入产能时,对出口规模和全球份额设置门槛,因为成规模新产能是由可观的新固定资产投资、新市场主体和新增就业岗位支撑的,而不只是原有产能利用率的提高。

根据对全球贸易数据的分析,中国在173种出口产品上形成了成规模的新产能,2020年新流入产能的出口规模为1716亿美元,增速为30.1%,为中国出口增长贡献了31.9%。

增加值贸易与全球价值链”统计概况报告

增加值贸易与全球价值链”统计概况报告

增加值贸易与全球价值链”统计概况报告增加值贸易与全球价值链是指各经济体之间通过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加工、分发等环节进行的跨国合作,从而形成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和价值链。

这种贸易形式不仅仅涉及商品的交换,更重要的是涉及到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和价值创造。

以下是关于增加值贸易与全球价值链的统计概况报告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可以从全球增加值贸易的规模和增长趋势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报告》,全球增加值贸易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报告指出,全球价值链的产出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995年的52%增长到2019年的71%。

这表明增加值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形式。

其次,可以从增加值贸易对各经济体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参与增加值贸易和全球价值链,不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得到了经济发展的机遇。

这些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承担了生产和加工的环节,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印度和越南等国家的参与度不断提升,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角色。

此外,还可以从不同行业和区域的角度对增加值贸易进行分析。

根据国际机构的研究报告可知,制造业一直以来是增加值贸易的主要领域,尤其是汽车、电子和纺织服装等行业。

同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全球增加值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自身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

另外,需要关注增加值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全球增加值贸易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一些发展中国家只承担了低附加值环节,而高附加值环节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中。

此外,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也暴露了在突发事件(如COVID-19疫情)等情况下的风险。

最后,需要加强合作以推动增加值贸易发展。

各国应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为增加值贸易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此外,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提高企业的附加值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增加值贸易与全球价值链的统计概况的分析,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增加值贸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

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国别对比研究

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国别对比研究

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国别对比研究利用OEC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结合HS制度,计算中国各产业的附加值贸易水平,并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进行对比,考察中国的附加值贸易现状。

同时,计算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与地区的附加值贸易数据,进行国别比较研究,寻找中国与不同发展层次国家之间对外贸易水平的差距。

其次,以要素密集度为指标对产业分类,观察中国不同产业之间贸易附加值水平的高低分布情况,并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对比,探求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

标签:附加值;贸易;价值链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621 引言随着世界市场一体化和全球价值链的逐步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成为了贸易的主要形式,产品的生产开始跨越国界,越来越多的中间品开始出现,单纯地计算各国的贸易总量已经无法直接反映出不同国家在世界市场上贸易地位的差异,大量的重复计算使得一些国家的贸易数据出现“虚高”的现象,也造成了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假象。

2013年1月16日,WTO与OECD联合推出了附加值贸易测算法,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对贸易数据进行了审视和认识。

所谓的附加值,就是剔除了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价值后,在生产活动中新创造出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在国际贸易中,附加值是指意见产品由于劳动力补偿、关税或利润等原因而产生的高于原有价值的新价值。

利用附加值理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认清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并对现有的不足进行调整和改善,并将优势继续发扬。

针对附加值理论,关兵(2013)详细地阐述了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内涵和经济意义,通过描述附加值贸易统计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发现的实际状况来提醒企业和相关部门警惕价值链中低端绑定效应并高度关注中间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加强对全球价值链移动轨迹的跟踪。

廖泽芳,宁凌(2013)用附加值理论测算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认为中国仍处在价值链中低端的加工环节,产品的国内附加值较低,国外附加值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中低端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
2010-2016年中美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
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
2017年6月
1. 中国与美国进出口贸易1的增加值核算及变动分析
长期以来,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

根据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5年中国首次成为美国第一大商品贸易伙伴。

从图1可以看出,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2000年以来,中国
向美国出口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016年中国向美国出口总额高
达3851亿美元,中国向美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在2000-2005
年间一度超过20%,虽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16
年向美国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又回升至18.4%。

中国从美国进口总额
在2000-2014年也整体呈较快增长趋势,201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达
到峰值,为1591亿美元,后回落至2016年的1344亿美元。

图1 2000-2016中国与美国进出口总值及占总进出口的比重
注:进出口总值数据来自于中国海关和中国统计年鉴(进口以CIF价格计,下同),贸易差额为出口-进口。

中国向美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甚至高于总出口中加工贸易的1本章中美贸易数据均指货物进出口,不包含服务贸易。

占比,2000年高达66.9%,16年来虽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2016年仍为44.8%,高出中国总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34.1%)10.7个百分点。

而中国从美国进口中加工贸易的占比2016年仅为14.4%,中美之间进出口结构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将造成以总值口径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被严重高估,因此,课题组利用中国海关统计的2014-2016年中国向美国货物进出口(HS8位代码商品)数据,结合中国2012年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DPN表)、美国2015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2014-2016年中美进出口的贸易增加值和拉动的就业进行分析。

2016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增加值为2488亿美元,从美国进口增加值为1094亿美元,以增加值口径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为1394亿美元,比总值口径下的中美贸易顺差2507亿美元降低了44.4 %,以总值口径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被严重高估。

表1 2010-2016年中国对美国进出口总值和增加值(亿美元)
总值口径增加值口径贸易差
额缩小
(%)
出口总值进口
总值
贸易
差额
出口
增加






增加
值差

202833 1021 1812 1599 811 788 56.5
10 %
20 11 3245 1221 2024 1877 950 927
54.2
%
20 12 3518 1329 2189 2175
104
3
1132
48.3
%
20 13 3684 1523 2161 2303
119
6
1107
48.8
%
20 14 3961 1591 2370 2487
130
1
1186
50.0
%
20 15 4092 1478 2614 2638
120
9
1429
45.3
%
20 16
3851 1344 2507 2488
109
4
1394
44.4
% 以增加值口径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与总值口径下相比大幅度下
降,2010年以来降幅均在44%以上,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单位出口增加值远低于美国向中国出口,2016年中国向美国每1000美元出口拉动的增加值为646美元,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82美元,其中加工贸易的单位出口增加值远低于一般贸易出口。

而中国从美国每1000美元进口拉动的美国增加值较高,2016年为814美元,比中国高出168美元。

表2 2010-2016年中美双边贸易单位出口增加值(美元)
中国向美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拉动的中国增加值中国从美国每1000美元进口拉动的美国增加值
总出口加工
贸易
一般
贸易
2010 564 383 809 794
2011 578 384 808 778
2012 618 415 842 785
2013 625 414 842 785
2014 628 411 837 818
2015 645 411 840 818
2016 646 410 838 814
中美单位出口增加值的不同主要与出口结构相关。

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电气机械、家用器具等商品,且加工贸易占比高达44.8%(加工贸易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进口品,且在国内主要进行装配等加工环节,因此加工贸易出口通常附加值率较低)。

而中国从美国主要进口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农产品和运输设备等,对美国的经济和就业拉动作用显著。

2. 中国对美国进出口对双方就业影响分析
中美双边贸易不仅对双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美两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016年中国向美国全部货物出口拉动了国内1452万人次的就业,其中一般贸易出口拉动了1006万人次的就业,2013年以来向美国出口拉动的我国就业量稳定在
1000万人左右(表3)。

2016年每百万美元出口拉动的就业为37.7人次,加工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小(表4)。

表3 2013-2016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带来的国内就业(万人次)
总出口加工出口一般出口
2013 16785951083
2014 1455507948
2015 15464881058
2016 14524471006
表4 2013-2016年中国向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带来的国内就业2
(人次)
总出口加工出口一般出口2013 45.631.959.6
2014 36.82647.1
2015 37.826.247.4
2016 37.725.947.3从总量上看,向美国出口对我国就业的拉动依然较大。

中美就业结果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美国向中国出口对自身就业的拉动约是中国的1/10,2016年从美国每百万美元进口拉动的美国就业仅为5.2人次,当年对中国出口拉动的总就业为69.9万人次。

表5 中美贸易对双方就业的拉动3
每百万美元进总进口拉
2 2013年使用2012年就业系数,2014-2016年使用的是2015年就业系数。

3 2014年和2016年使用的是2015年的就业系数。

口拉动的美国就业(人次) 动的美国就业(万人次)
2010 5.4 54.7 2011 5.1 62.3 2012 5.0 66.5 2013 5.0 76.6 2014 5.3 84.5 2015 5.2 77.5 2016 5.2 6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