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兴起
世界史上第三章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①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斗争目标更明确;
②组织程度更高、规模更大; ③日益走向国际化,从孤立分散走向国际联合,第一国际的成 返回 立即是证明。
马义的三大思想来源和三大组成部分 思想来源 来源 内容 德意志的 黑格尔辩证法 古典哲学 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 英古典政 亚当· 斯密 治经济学 大卫· 李嘉图 劳动价值论 英法空想 社会主义 三大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建立了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建立了马义政治 经济学(剩余价 值论)
A,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 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 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 一次伟大尝试
再见!
思考:
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暴露了哪些弊 端?引起了哪些后果?
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和
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经济危机
主要矛盾
资阶和无阶矛盾
工人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社会 主义运动的主力虽然是工人阶级,但是社会主义运动是在马 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才产生的。
返回
国际工人运动的阶段特征:1、19世纪30、40年代以前的工人 运动主要特点:①自发性(表现为暴力斗争); ② 从破坏机 器开始; ③主要是经济斗争。 2、19世纪30、40年代的工人运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① 工人阶级开始独自进行政治经济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②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③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独立指工人阶级不再根据资产阶级 提出的纲领口号进行斗争而是提出来了本阶级独立的要求,说 明无产阶级开始了公开地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资产阶级统治的 政治斗争。) 3、19世纪50、60年代工人运动主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想学说,在19世纪中叶迅速崛起,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并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一、封建社会及其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一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农民和工人阶级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制度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二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机器生产的引入、工业资本的积累、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劣。
三、无产阶级的崛起与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要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们从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篇章,他们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推翻,才能够建立一个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不仅与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也与无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改造社会、解放人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原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开始,到列宁、斯大林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再到毛泽东主义的形成,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世界上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下,会有不同的上层建筑,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本机制。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追求自身利益,这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当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通过对剩余价值、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和危机,进而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觉醒与解放。
作为一种批判性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觉醒和团结,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最后,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无论是对贫富差距的关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还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都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这是国际共产主义兴起的年代。
它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初步成熟必不可分。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式宣告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发生的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是从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以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创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阵营,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后果,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
随着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了探求经济危机的根源,解释资本主义本质,解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找到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了时代的要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在产业革命中,随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社会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到了19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三大工人起义的失败又表明,无产阶级要达到自身解放的目的,必须有革命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近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独立政治运动的开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同盟是如何建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马恩认识到这一点,便努力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活动。
1846年,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一个以宣扬科学共产主义、加强各社会主义团体之间联系为宗旨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为共产主义政党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和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于19世纪,并迅速发展为一种深刻而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学说。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合作与探索,他们的作品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早期的欧洲,这个时期被称为工业革命的黎明。
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增加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开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最早的表述可以追溯到1848年,当时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了《共产党宣言》,其中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目标。
该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并呼吁工人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很快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成为工人运动的主要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激发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意识,形成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
这些政党通过经济斗争、政治运动以及工人运动来争取工人权益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影响遍及整个欧洲大陆,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担忧和反抗。
各国政府采用了各种手段来打压马克思主义运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的力量逐渐增强,并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革命的呼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为一门更为系统和复杂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多次修正和扩展,形成了许多派别和学派,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
这些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种适应不同国情和实践的灵活工具。
各国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的结合,为世界各地的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平等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件)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 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 展。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建立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 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 为现实。
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④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
根本: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法国政治、经济发展
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法国资本主义还 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 统治的经济基础根本不具备。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 的进步作用;同时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 生产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 主义所取代。
展示了一种崭新的历史社会观:社会主义 是人类历史运动的必然前景,社会主义的 实现系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 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 阶级政权。它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 联s,Commune de
Who? What? Why?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
—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1、原因:巴黎公社革命为什么会爆发?
这是一场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发生 的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源自于19世纪的德国。
其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
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并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传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
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面临挑战,但仍具有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依然存在许多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持续影响力,以及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历史走向、起源、基本原理、19世纪、20世纪、传播、兴起、不同国家、地区、影响、当代世界、地位、挑战、未来发展、坚实理论基础、持续影响力、重要性。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辩证法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阶级斗争的胜利,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奠定了其后续发展的基础,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程。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拓展和深化,成为现代世界的重要思想力量之一。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阶级斗争理论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阶级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则是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方法论,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按照一定发展阶段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其发展过程,以期帮助读者对这一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后期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纲领,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
2.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俄国,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俄国革命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在当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然而,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继续关注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并尝试从全球和跨学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从19世纪到当代,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兴起/h1一、20世纪初,日本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1.世界历史的革命性。
上田茂树的革命世界史以阶级为中心,这在《无产阶级世界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叙述上看,作者着重区分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歌颂下层阶级,抨击反动阶级。
此外,上田茂树还对世界史的革命性进行了深层论证。
在讲到工业革命的时候,上田茂树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工业革命时期的各项发明。
他指出,这些技术发明“在英吉利底纺织机械底发明上见了奇效”,推动了“英吉利底经济上及社会上的大变革”③。
上田茂树认为,科学发明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又源于“社会经验”。
他说:“讲到蒸汽船由何人发明,这个实在很难说;大概是无量数的社会里的经验造成的吧,一切发明都是如此。
”④而这些经验又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实践中获得的。
这样,上田茂树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链条就清晰地呈现出来: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开始了生产活动,并在劳动中积累社会经验,社会经验是科技进步的基础,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关系,并最终决定了社会制度和同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脱离生产活动的资产阶级,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正如上田茂树所说的那样,“可做下一代的世界底主人翁是谁?这便是近代的无产者”⑤。
总之,在上田茂树的世界史论述中,劳动阶级是革命的主体,阶级斗争是革命的表现,无产阶级胜利是革命的结果。
2.世界历史的学术性。
《世界历史》体现了上田茂树对世界历史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思考。
他在该书中贯彻了一种“宏观世界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各个地区。
上田茂树用支流和干流的比喻来解释世界历史的构成。
“我们究竟有了什么历史底渊源,和几个历史底支流呢?第一个是中国,第二个是印度,第三个是美索不达米亚,第四个是埃及……前两者合起来成为东洋史,后两者合起来成为西洋史。
……这两个支流,终至会集于滔滔不绝的现代开化之干流,而入于将来国际文化之大洋”⑥。
可见,在上田茂树的心目中,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系统。
这本书虽然以“西方”为主体,但他用了一定篇幅叙述中国和印度的历史,涵盖了从文明初始到近代的整个发展阶段。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美洲的古文明、大洋洲和南洋诸岛,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虽然叙述的详略程度不同,但这本书基本涉及了全球的所有地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历史”。
其次,跨越单一民族国家界线,将亚欧大陆视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思考整个大陆的历史发展进程。
这在亚欧大陆“疾病史”研究中得到了体现。
《世界历史》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大瘟疫:第一次是在公元2世纪和3世纪。
发源于中国东汉末年的疾病跨越了单一国家的界线,在亚欧大陆两端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导致罗马帝国的衰落和中国的长期分裂⑦。
第二次是在公元14世纪中叶。
源自中国的黑死病传到欧洲,大量人口的死亡破坏了封建社会生产关系。
而这种疾病也造成了中国的混乱,导致元朝衰落⑧。
作者遵循了这样的叙述逻辑:疾病导致人口下降,而人口下降又致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这两次瘟疫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一次发生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疾病加速了社会制度的变迁,间接地推动了整个亚欧大陆历史的发展。
这一思路与最近几年兴起的“疾病史”研究有不谋而合之处。
最后,强调跨文化交流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上田茂树认为,西方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历史的主角,是因为其进行了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在东地中海地区,存在着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古代文明,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加快了多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正如作者所说:“为西洋文明底摇篮的东地中海岸底历史,不断地反覆继续这样的路程,常常由此增加进步底要因,给予发展底刺戟。
因此,在这里发生了不断变化转换的社会底飞跃和前进。
”①换句话说,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这种情形与东方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印度和中国,都有天然的障壁,可以防御这些蛮族底侵袭,而且在长期和平的文明之间迅速增殖起来的广大人口,单以数量的力也可以击退不时来寇的敌人,或能避免他底危害”②。
印度与其他文明如波斯、亚述等有/h1过接触,但这些交流只是偶然的一时的联络,没有持续性;中国地理位置上的相对隔绝和自身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阻碍了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这最终导致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向了衰落。
综上所述,上田茂树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世界史研究应该跨越民族国家的界线,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从宏观和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历史发展。
3.世界历史的进化性。
虽然上述两书各有偏重,但都贯彻了一种历史进化的思想,正如《无产阶级世界史》开篇第一句话所说:“历史为人类进化的记录”③。
上田茂树的历史进化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历史进化的本质是经济发展。
“进化”一词来自自然科学,主要用来描述生物的进化。
上田茂树的历史进化观也基于此,他认为,“生物进化之法则,能使动物的生理构造适应自然的变化”④。
顺着同样的思路,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进化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与某种重要因素相适应,这一因素就是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经济。
换句话说,世界历史进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经济形态发展的过程。
其次,阶级斗争是历史进化的直接推动力,革命是进化的结果。
正如上田茂树所说:“阶级斗争,才正是社会进化的直接的推动力,其结果就是要实现世界革命。
”⑤那么,历史进化与阶级斗争和革命是什么关系呢?他认为,不同的社会阶级代表了不同的生产力,阶级斗争的本质是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冲突,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历史进化。
最后,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
虽然上田茂树非常强调进化论,但并没有掉入庸俗社会进化论的陷阱。
他认为,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进化论思想“只是提供了自由竞争主义底哲学的基础,给予肯定国际战争的理由,甚至变成维持阶级制度的论据。
……如果把这种法则完全和动物界一样地实行,那就未免过于好杀,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是不名誉的”⑥。
总之,上田茂树的历史进化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避免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进化观。
二、20世纪20年代后期,日本左翼世界史着作传入中国。
1928年8月,化名“柳岛生”的共产党人杨贤江首先将《无产阶级世界史》翻译成中文,取名《世界史纲》。
9月,刘叔琴的译本由开明书店出版,名为《民众世界史要》⑦。
与柳岛生译本不同,《民众世界史要》是编译,与原文有一定出入。
1929年8月,施存统翻译的《世界历史》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中文译名为《世界社会史》。
同年,三卷本《唯物史观经济史》中译本也在上海问世。
日本左翼世界史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上田茂树的着作为例,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至少有五篇介绍和评论的文章,它们分别刊登于1928年的《大江月刊》、1929年的《开明》杂志、1934年的《新生》杂志、1937年的《历史教育》和1939年的《青年生活》。
这几篇书评向我们展现了日本马克思主义世界史在中国传播的几个特点:(1)影响范围广泛。
1929年的评论认为,《民众世界史要》“优点在以最正确的眼光看过去的历史”,不足在于忽视亚洲民族,以及书中没有配地图⑧。
从内容上看,这类看法只是反映了读者的直观感受,应出自普通民众之手。
而1937年的书评不但提到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还引用了缪凤林的着作和鲁滨逊的《新史学》来佐证自己的观点⑨。
由此判断,作者应属于学界人士。
这说明日本左翼世界史在中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既影响到了民间,又影响到了学界。
(2)流播时段较长。
最早一篇介绍《民众世界史要》的文章刊发于1928年11月瑏瑠。
已知最晚的一篇书评发表于1939年,作者对唯物史观和进化观在世界史研究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①。
(3)关注内容比较全面。
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译着关注的全面性。
两本世界史着作的三个译本都有相应的书评。
二是对主题关注的全面性。
上田茂树世界史着作的三个主题即革命、学术和进化在书评中均有所体现。
(4)读者反应多元化。
1934年和1939年的书评是肯定和赞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前者认为其能够“把我们旧有的谬误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根本地订正”②;后者则将马克思主义史观视为弥补传统史学不足的唯/h1一方法。
而1937年的书评虽然对“宏观世界史”的思想给予肯定,但对从阶级角度解释历史提出了质疑③。
1929年的书评尽管针对内容取舍方面指出一些不足,但基本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史观。
无论是肯定、基本肯定还是质疑,都促使人们去思考相关问题,这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学者在吸纳日本左翼史学的基础上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史,并展开独立创作,如杨贤江的《今日之世界》、刘叔琴的《生活进化史ABC》等。
上述着作反映出日本左翼史学进入中国后出现以下一些变化:1.对革命世界史的继承和发展。
对革命世界史的继承和发展在《今日之世界》中得到集中体现。
杨贤江在《世界史纲》中提到了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无产阶级世界史》“写至一九二四年为止。
顾自一九二五年以后的三四年间,世界已发生不少的变动,至少在我们中国最近一年间便有天大的变动出现,所以在译毕本书之后,译者即继续编译《今日世界》一书”④。
这段话表明,在立场上《今日之世界》与上田茂树的《无产阶级世界史》是一致的。
此外,该书的立足点也体现了《无产阶级世界史》的思路,即以阶级作为革命世界史的核心。
作者在开篇直接点明:“普罗列搭利亚特⑤之国内的任务,就是在一切方面,破坏正在暴露破绽的资本主义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然普罗列搭利亚特要实践这个任务,便非先行获得政治权力不可。
”⑥该书和《无产阶级世界史》都将革命视为世界历史的重要主题。
《今日之世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阵营和三条战线。
第一,世界当代史的中心主题是革命。
该书继承了《无产阶级世界史》的革命思想,指出“这一新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又普罗列搭利亚特获得政权时代”⑦。
第二,围绕着“革命”这一时代主题,作者梳理出三条战线。
(1)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近几年的发展,“暴露了独占的资本主义之寄生虫的性质,使人百倍地痛恨托辣斯及新地开脱的压迫,增强了劳动阶级对资本主义根柢的反抗”。
(2)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帝国主义的殖民活动,“一方面使个个国民经济及民族的领土成为不过是在世界经济名下的一条铁锁的连环;他方面把地球上的住民分裂为二大阵营:对多数的广大殖民地及隶属国家实行榨取压迫之少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与不能不作自求解放的反抗斗争之多数殖民地及隶属国家”。
(3)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
“‘势力范围’及殖民地之独占的领有,各资本主义国家之不平均的发达(这是使得已经获得领土的国家与想要获得领土的国家之间,诱发对于世界地盘之丑恶的斗争的),为恢复所失去‘势力均等’唯一手段的帝国主义战争———如以上种种事情,足使第三战线即帝国主义相互间的战线之紧张趋于尖锐”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