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精品课课件(全套)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同时,在庞大的社会科学群中,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
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
14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
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运行、变革。
2.综合性。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
合性。
一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是
男性的自杀率总是高于女性的(尽管女性中企 图自杀的比男性多)。 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青年人,部分是由于健 康原因。 美国黑人自杀率相对低于白种人。 最近的研究并不支持那种认为节假日是引发自 杀风险之因素的流行观点。 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虽然那些已有自杀风险 的人有可能受到大众传媒中大量的关于自杀报 道的影响,但那些没有自杀风险的人,并不会 因传媒的影响而发生自杀
12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 学科特点
13
一、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在社会学创立时期,人们把社会学当作一门总体社会 科学,具有凌驾于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社会 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明确,社会学逐渐摆脱了 哲学的怀抱,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并列的相对独立的 学科。
度、美学和表现方面的制度
分化和分层、合作调解同化、社会冲突、联络、
社会过程
社会化和教育、社会评价、社会过失、社会整合、
社会变迁
11
三、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1.社会学是有其独特的对象的; 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 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 显功能 是指某一制度运作的活动产生的能为其参与者
所观察得到或意想得到的结果,这些后果有助于该 单位的适应或顺应。 • 潜功能
是指一种制度运作的活动产生了不易被人们察 觉、认识到的或没有意想到的结果。 • 古代科举制:培养人才/控制人才
三、社会制度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 正功能——积极
提高了社会系统的活力和适应力,促进了社会系统各个部分之间 关系的协调、稳定和一致,为维持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做出了积极 贡献。
包括所有的职能机构及保证社会制度实施的实体。 4.设施系统
包括实质性和象征性设施,是社会制度运作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
三、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
社会制度的产生: • 基于人类生活的需要 • 起源于风俗习惯(萨姆纳) • 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相关(马克思) 社会制度的演进:
• 权威的三种理想类型: 魅力型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 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法理型权威(legal rational authority) 在权威系统中,信仰体系具有关键作用,它决定什么是合法
或非法,因而也就决定了权威系统的根本性质。
习俗---准则---规范---制度(自然/计划)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
制约的范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社会制度具有如下 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2.社会整合功能 3.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4.社会化功能
二、社会制度的显功能与潜功能
•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中间层次的制度 一、经济制度 二、政治制度 三、教育制度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生产和分配物品以及服务的制度化体 系,它规范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经济行为。
所观察得到或意想得到的结果,这些后果有助于该 单位的适应或顺应。 • 潜功能
是指一种制度运作的活动产生了不易被人们察 觉、认识到的或没有意想到的结果。 • 古代科举制:培养人才/控制人才
三、社会制度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 正功能——积极
提高了社会系统的活力和适应力,促进了社会系统各个部分之间 关系的协调、稳定和一致,为维持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做出了积极 贡献。
包括所有的职能机构及保证社会制度实施的实体。 4.设施系统
包括实质性和象征性设施,是社会制度运作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
三、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
社会制度的产生: • 基于人类生活的需要 • 起源于风俗习惯(萨姆纳) • 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相关(马克思) 社会制度的演进:
• 权威的三种理想类型: 魅力型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 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法理型权威(legal rational authority) 在权威系统中,信仰体系具有关键作用,它决定什么是合法
或非法,因而也就决定了权威系统的根本性质。
习俗---准则---规范---制度(自然/计划)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
制约的范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社会制度具有如下 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2.社会整合功能 3.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4.社会化功能
二、社会制度的显功能与潜功能
•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中间层次的制度 一、经济制度 二、政治制度 三、教育制度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生产和分配物品以及服务的制度化体 系,它规范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经济行为。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一)群体领导 1.含义:在群体内部关系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
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 2.群体中的两种主要领导形式: (1)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 (2)表意性领导,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 3.群体领导作风。
群体领导作风
权威型(独裁型):领导人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几乎 是单纯发号施令。 民主型: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交流确定政策和任务。 放任型:领导人散漫怠惰,对群体成员不指导或组织,任其自由 行动。
于其他群体竞争时抑或群体工作的感染力大时,偷懒状况有所 好转。
2.准群体研究
准群体不是一种组织结构,其成员只具有某种松散联系。
群众:即面对面相互接触,以共同的情绪意见反应为纽带的临
时聚集的人们。偶集人群 /常规人群/表现人群/行动人群
大众: 即基于间接的相互接触,以共同的情绪意见反应为纽带
的人们。----没有直接互动的人群
猪湾事件
南丹7.17透水事故
第三节 初级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特征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 三、几种典型的初级群体类型 四、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影响
一、初级群体的特征
与次级群体相比,初级群体最主要的特征是指群体成员之间面对 面的、亲密的交往与合作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 2.一定的群体规模,直接的交流与合作 3.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4.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依赖,“人情味” 5.非正式的群体规范 6.群体意识强,整合程度高
具体情境实施采取不同的方式
(二)群体决策
1.含义: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 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课程社会学概论课件

3/6/2024
二、我国自杀的特征
对待自杀,我国一度时期(1987年以 前)是没有统计资料的。自杀作为特殊 的死亡,对当事者、亲属、单位都是一 件十分敏感的事情。“文革”时期,一 律从政治角度解释自杀,将自杀归因为 阶级斗争的结果,被认为是“自绝于人 民”的可耻行为,不是精神病就是反革 命。自杀死亡通常列为保密资料,禁止 统计与公布。
3/6/2024
第三,在性别方面,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显著高 于男性,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如此。 1987年到1995年,城市女性自杀死亡率分别为 男性的1.82倍、1.32倍、1.26倍、 1.12倍、 1.12 倍、 1.2倍、 1.21倍、 1.1倍、 1.1倍; 同时期, 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分别为男性的1.37倍、 1.32倍、 1.36倍、 1.21倍、 1.30倍、 1.17倍、 1.25倍、 1.29倍和1.35倍。农村自杀死亡率的 性别差异比城市的性别差异要略大一些。
3/6/2024
自杀倾向在知识界很强烈的根源是传统信念的 削弱及精神上的个人主义状况[1]。在世界上所 有的国家中,女人的自杀比男人少,她们所受 的教育也比男人少得多。女人在本性上总是固 守传统的。她们通过固定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 为,在知识上没有多大需求[2]。
从1987年开始,中国的死亡原因统计与国际疾 病分类接轨,开始有了具体的分项统计。
3/6/202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的杨子慧研究员首次对 我国自杀问题作了定量研究,他根据卫生部 1987-1995年的定点资料统计分析[1], 我国自 杀死亡率有如下特点:
[1] 杨子慧:“中国城乡人口自杀死亡研 究”,《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第2期。
3/6/2024
这个特点表明,女性素质及其对外界不良因素 的适应能力、自卫能力要比男性差得多。女性 自杀的主要原因为爱情纠纷与各种家庭内的冲 突,而男性方面则以经济、法律问题为主因, 男女两性都是为了人际关系冲突的问题而采取 了自杀的行为。但进入老年以后,这一状况有 所变化,男性高于女性。
二、我国自杀的特征
对待自杀,我国一度时期(1987年以 前)是没有统计资料的。自杀作为特殊 的死亡,对当事者、亲属、单位都是一 件十分敏感的事情。“文革”时期,一 律从政治角度解释自杀,将自杀归因为 阶级斗争的结果,被认为是“自绝于人 民”的可耻行为,不是精神病就是反革 命。自杀死亡通常列为保密资料,禁止 统计与公布。
3/6/2024
第三,在性别方面,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显著高 于男性,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如此。 1987年到1995年,城市女性自杀死亡率分别为 男性的1.82倍、1.32倍、1.26倍、 1.12倍、 1.12 倍、 1.2倍、 1.21倍、 1.1倍、 1.1倍; 同时期, 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分别为男性的1.37倍、 1.32倍、 1.36倍、 1.21倍、 1.30倍、 1.17倍、 1.25倍、 1.29倍和1.35倍。农村自杀死亡率的 性别差异比城市的性别差异要略大一些。
3/6/2024
自杀倾向在知识界很强烈的根源是传统信念的 削弱及精神上的个人主义状况[1]。在世界上所 有的国家中,女人的自杀比男人少,她们所受 的教育也比男人少得多。女人在本性上总是固 守传统的。她们通过固定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 为,在知识上没有多大需求[2]。
从1987年开始,中国的死亡原因统计与国际疾 病分类接轨,开始有了具体的分项统计。
3/6/202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的杨子慧研究员首次对 我国自杀问题作了定量研究,他根据卫生部 1987-1995年的定点资料统计分析[1], 我国自 杀死亡率有如下特点:
[1] 杨子慧:“中国城乡人口自杀死亡研 究”,《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第2期。
3/6/2024
这个特点表明,女性素质及其对外界不良因素 的适应能力、自卫能力要比男性差得多。女性 自杀的主要原因为爱情纠纷与各种家庭内的冲 突,而男性方面则以经济、法律问题为主因, 男女两性都是为了人际关系冲突的问题而采取 了自杀的行为。但进入老年以后,这一状况有 所变化,男性高于女性。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三、冲突模型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第三章 社会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第三章 社 会
社会者,有法之群也。
——严复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 中国古代典籍中,“社”原指祭神的地方,后被引申 为志同道合者进行某种集体活动的共同场所;“会”为 聚集之意,即聚会、集会。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 有两大派别: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 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
• 个人关系: 多层次、非正式、不稳定 • 群体关系 : 中间层次 、比个人关系更明确、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 则、规范的约束,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 社会制度: 最高层次、固定、较持久, 最重要的社会 关系。
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角度
• 血缘关系:即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 宏观: 社会的整体结构,考察大规模的社会总体象, 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 构等等。
• 微观: 社会的个体结构,考察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 动的模式及特点,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 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个人 的)构成等等。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
梭和达尔德、英国的洛克 和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 韦伯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解释:
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 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 关的和。
2.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可见: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 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 去寻找。
社会分化角度: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涂尔干)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费孝通)
社会者,有法之群也。
——严复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 中国古代典籍中,“社”原指祭神的地方,后被引申 为志同道合者进行某种集体活动的共同场所;“会”为 聚集之意,即聚会、集会。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 有两大派别: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 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
• 个人关系: 多层次、非正式、不稳定 • 群体关系 : 中间层次 、比个人关系更明确、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 则、规范的约束,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 社会制度: 最高层次、固定、较持久, 最重要的社会 关系。
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角度
• 血缘关系:即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 宏观: 社会的整体结构,考察大规模的社会总体象, 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 构等等。
• 微观: 社会的个体结构,考察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 动的模式及特点,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 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个人 的)构成等等。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
梭和达尔德、英国的洛克 和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 韦伯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解释:
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 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 关的和。
2.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可见: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 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 去寻找。
社会分化角度: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涂尔干)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费孝通)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 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 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社会交往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
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 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
4.社会交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
质条件。需要是义往的原因。经济交往 是其它交往的基础。
本章是教材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社会 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本章 继续深入分析究竟为什么有了社会交往 和社会关系,就能构成社会,这是本章 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理论主和重点和难 点,就是要深刻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诉 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吸取符号相互作用 认在社会交往中的微观分析理论。
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 关系
三、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
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位 置,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而社 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 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 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
2.社会角色的类别
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 角色。
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 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 断提高
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并能满足
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
3.社会需要的满足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
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人的需要 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 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
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 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 现。
二、社会需要的理论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谢谢大家!
二、社会结构的微观要素(重点)
1、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
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2、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国家—民众”“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
(2)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阶层内部分化,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
1、微观、中观与宏观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提出社会学研究既不应该热衷于 过于抽象的宏大理论,也不应该停留于具体的经验判 断,而是应该注重提出“中层理论”,即在具体经验 研究的假设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理论探讨。
2、社会群体、临时性集群、社会类属
秧歌队、公园里的游人、老年人
3、广义社会组织、狭义社会组织、初级社会群体
父亲缺位家庭、双薪核心家庭、代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 的社会化、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丛 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儿媳妇、双面胶、新妈妈、离婚
3、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
处于结构资源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 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由于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自己的角色,违反了社会的期 望——越轨
5、集群行为、社会运动、集体行动、政治运动 6、社会变迁、现代化、全球化
四、社会结构的变异与变迁(重点)
1、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改革前后:政治标准多元、封闭性二元结构、不平等低断裂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贫富差距、社会分化与聚合、资源的一体化配
2、社会学的想像力:
跳出日常生活,重新思考“习以为常”
人们只有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 起认识,才能真正的理解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