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新史学

合集下载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1、建立的原因❖《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可读耶?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在昔犹苦之,况于百学待治之今日,学子精力能有几者?中国历史可不读耶?然则此数万卷者,以之覆瓿,以之当薪,举凡数千年来我祖宗活动之迹足征于文献者,认为一无价值,而永屏诸人类文化产物之圈外,非惟吾侪为人子孙者所不忍,抑亦全人类所不许也。

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以供人之读。

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

”可见,梁启超对旧史学非常不满,因此就要建立新史学。

那么不满在哪儿呢?2、对旧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确实没有接触过对史学的批判。

我们提到历史、史书,就觉得以前的史书很多,记载的东西也很多。

如果问以前的史学有什么弊病吗?就会觉得,弊病?什么弊病?不知道。

那看到梁启超的文章,他对旧史学就进行了特别犀利的批判,所以我觉得特别新鲜,感触也特别大。

❖“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

”❖“四病二弊三恶果”❖“四弊”指:❖“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也只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可见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史学应当是全体国民的历史。

“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史学家记载历史,你只记载这个朝廷的历史,记载这一朝代是怎么建立的的,怎么发展的,怎么灭亡的。

你记载的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吗?是国民的历史吗?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吗?你不记载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却记载帝王的、朝廷的历史!朝廷和国家一样吗?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人就说了一句话“我可以为国家而死,可是我绝不甘心为政府而死。

”这两个意思应该差不多吧。

“死节之所以可贵者,在死国,非在死君也。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核心在于批判传统史学的弊端,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以“致用”为目的。

首先,梁启超对于传统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二是传统史学过于追求“致用”,即服务于政治和道德教化,而忽略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次,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也强调历史研究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引导了史学研究的转型。

同时,他的思想也激励了后来的学者进一步探索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理论。

它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梁启超的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新史学名词解释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他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尤其在新史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历史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了创新的探索。

本文将通过解释梁启超的新史学名词,来探讨他对于历史研究的独特思考和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梁启超提出的“史实”的概念。

梁启超认为,史学研究的根本就是研究史实。

他将史学看作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和研究,而这些历史事实包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梁启超看来,史学家应该通过对于历史事实的全面搜集和分析,来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相。

他主张通过客观和科学的方法,来寻找史实中的共同点和规律,以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和洞见。

其次,梁启超提出了“史书”的概念。

他认为,史书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史学家对于史实的整理和阐释。

梁启超指出,史书应该准确地记录历史事实,同时还应该增加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他主张史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既要符合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又要对于历史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梁启超提出的“史学理论”的概念。

梁启超认为,史学理论是对于历史研究方法和原则的总结和概括。

他指出,史学理论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科学性意味着史学理论应该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符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律。

系统性意味着史学理论应该能够对于历史研究提供一套完整的思考框架和理论体系。

创新性意味着史学理论应该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能够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开展新的研究方法。

此外,梁启超还提出了“史学批评”的概念。

他认为,史学批评是对于史书和史学研究的评价和审视。

梁启超指出,史学批评应该站在批评者的独立立场上,客观地评价史书和史学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史学批评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批判性的双重特点,既要保持对于史学研究的严谨和客观,又要对于历史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

苦阳子:重读梁启超的新史学——以史学借鉴导出政治变革的理由梁启超新史学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批判与创新精神。

他的新史学观是在对封建旧史学的反思与批判中形成的,也正是因此才展示了梁启超“新史学“的开创性功绩。

当下,中国正是”爆炒国学“与“红色记忆”泛滥之时,重温梁启超的“新史学“和”史界革命观“颇有现实意义。

晚清王朝时,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其所代表的皇权专制政治也已走到了尽头。

于是社会便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与”改革开放“的今日中国相比,晚清社会的转型是以政治转型领先,经济转型滞后为特征的。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晚清社会政治的变革成为决定和影响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救亡意识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渴望了解西方和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因素,并由此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改革要求。

从立宪到共和,从改良到革命,随着社会政治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晚清传统政治文化处于不断瓦解中。

这种政治形势,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思想文化和学术,因而也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社会的不相适应更加明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深感无史之痛:“中国史界革命之风潮不起,则中国永无史矣,无史则无国矣。

“所谓无史,并非中国没有历史,而是指中国没有与近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史学。

在新史学的倡导者眼里,就是没有“民史“、”国史“和“信史”为中心的史书,没有能够与民族独立进步、国家富强发展相关的历史学。

这意味着中国传统史学必须革新。

而恰恰正是这个时候,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极大地启迪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国家、民族、民权、平等等观念逐渐取代了朝廷、帝王、专制,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为新史学提供了价值内容。

于是,一批学者在批判旧史学之弊的同时,提出了创立中国新史学的问题。

在这场中国史学界批评旧史学的主战场上,其旗手竟不是“激进革命派”,而是一度被认为“改良派”的梁启超等。

梁启超在新史学的创建上,并非以“保守“姿态亮相,而是以革命的批判立场开局的。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新史学》是梁启超撰写的一篇长文,它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此篇文章收录于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提倡“新史学”、“史界革命”时期的史学著述四种,即《中国史叙论》、《新史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地理大势论》中。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史界革命”的理念,呼吁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历史,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转型。

他认为,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过于注重政治和军事事件,而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他主张应该从多角度、全面地研究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真相。

赏析方面,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界革命”理念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全面、多角度的历史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他的新史学理论也为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梁启超的_新史学_是文化史

梁启超的_新史学_是文化史

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文化史张昭军【提要】 梁启超“新史学”的主干是文化史。

从20世纪初年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到20年代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间有发展变化,也有矛盾冲突,但总体上是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

从文化史角度看,梁启超所构建的“新史学”理论体系,以文明史立根基,以普遍史致广大,以专门史为核心,以文化为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梁启超的文化史研究既体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建设过程中由博到专、分工趋细的特点,又可看出文明史—广义文化史—狭义文化史—文化史观之间的逻辑关联。

这一逻辑结构对理解和反省当下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化史 普遍史 专门史 文化史观一梁启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化大师和史学巨擘。

1929年,他归隐道山,去今虽历八十余载,但他所留下的史学遗产仍有认真梳理的必要。

①本文瞩意于梁启超“新史学”与文化史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此前已有学者论及。

神谷正男认为,梁启超的史学前后两期在①比如,关于梁启超“新史学”的性质,就有民族主义史学、启蒙史学、科学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等诸多称谓。

王晴佳的《台湾史学50年》(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指出,梁启超的新史学在本质上是科学史学。

唐小兵的《全球空间与民族主义者论述:梁启超史学思想》(Global Space and the N ationalist D iscourse of M odernity:The H istorical Thinking of L iang Q ichao,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1996)、汪荣祖的《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收入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等则认为,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民族主义史学。

汪荣祖同文指出:“论者辄谓:梁氏之《新史学》具‘启蒙’与‘实证’精神,甚至是在提倡科学的史学,殊与事实相违。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

前者着眼于撰写“中国史”的具体构想;后者着眼于从理论上批判“旧史”。

作者自称“新史氏”,倡言“史界革命”,意在创立“新史学”。

这两篇文章,后来分别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和第四册。

《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

它与《中国史叙论》在节目上多有异同,然其基本思想前后连贯,二文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故宜结合起来考察,益可见作者倡导“新史学”的旨趣所在。

梁启超对西学有广泛的涉猎,他在这两篇文章中,运用西方学者的历史哲学(主要是近代进化论思想)和史学方法论,提出并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

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

作者在两文中都论到史学的“界说”,而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则是“界说”中居于首要地位的问题。

作者指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他说的“历史”,按其意,当是历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历史撰述是“叙述进化之现象”,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史学”之历史撰述的性质。

以此为前提,作者给历史学确定了一个内涵,就是:“进化者,往而不返者也,进化无极者也。

凡学问之属于此类者,谓之历史学。

”质而言之,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这就是“新史学”的本质。

作者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

这里说的“历史”,是指客观历史过程。

他的这个认识,把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但梁启超之言历史进化和历史真象,并未超出他的老师康有为所谓据乱、升平、太平与世渐之说,即局限于庸俗进化论的范围。

关于历史撰述的范围,梁启超说:“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新史学”
1、建立的原因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可读耶?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在昔犹苦之,况于百学待治之今日,学子精力能有几者?中国历史可不读耶?然则此数万卷者,以之覆瓿,以之当薪,举凡数千年来我祖宗活动之迹足征于文献者,认为一无价值,而永屏诸人类文化产物之圈外,非惟吾侪为人子孙者所不忍,抑亦全人类所不许也。

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以供人之读。

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


可见,梁启超对旧史学非常不满,因此就要建立新史学。

那么不满在哪儿呢?2、对旧史学的批判
这一部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确实没有接触过对史学的批判。

我们提到历史、史书,就觉得以前的史书很多,记载的东西也很多。

如果问以前的史学有什么弊病吗?就会觉得,弊病?什么弊病?不知道。

那看到梁启超的文章,他对旧史学就进行了特别犀利的批判,所以我觉得特别新鲜,感触也特别大。

❖“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


❖“四病二弊三恶果”
❖“四弊”指: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二十四史也只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可见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史学应当是全体国民的历史。

“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史学家记载历史,你只记载这个朝廷的历史,记载这一朝代是怎么建立的的,怎么发展的,怎么灭亡的。

你记载的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吗?是国民的历史吗?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吗?你不记载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却记载帝王的、朝廷的历史!朝廷和国家一样吗?
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人就说了一句话“我可以为国家而死,可是我绝不甘心为政府而死。

”这两个意思应该差不多吧。

“死节之所以可贵者,在死国,非在死君也。


国家只有一个,政府可以有很多,政府只是人民选出来代替他们行使权力的一个机构。

“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记载历史不记载我们国民的历史,就激发不了学子的爱国、爱民族之心。

记载某个帝王的朝廷的历史,培养的只是屈服在封
建王朝的奴隶根性。

他指出正统论的实质是用武力和强权夺取政权后的专制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防止人民反抗而制造出来的理论,并用来巩固其不合法的统治。

《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

《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也。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他认为中国传统史学宣扬的是一种英雄史观,那些所谓的历史,“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
❖历史学家贵在“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叙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

《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今欲成一适合于现代中国人所需要之中国史,其重要项目,例如:
中华民族是否中国之原住民,抑移住民?
中华民族由几许民族混合而成?其混合醇化之迹何如?
中华民族最初之活动,以中国何部分之地为本据?何时代发展至某部分,何时代又发展至某部分?最近是否仍进行发展,抑已停顿?
外来蛮族和我族的纷争,其纷争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世界其他民族与我们的交通接触何如?对我们文化的影响。

❖“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写历史不是为了给“陈死人作纪念碑”,也不是为“过去事作歌舞剧”,而是让当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致用也”。

❖故泰西之史,愈近世则记载愈详。

中国不然,非鼎革之后,则一朝之史不能出现。

❖推病根所从起,实由认历史为朝廷所专有物,舍朝廷外无可记载故也。

❖“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缘此四弊,复生二病:
❖“二病”: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三恶果”:
❖“一曰难读。

二曰难别择。

三曰无感触”
论正统
❖“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也。

言正统者,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于是乎有统;又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于是乎有正统。


❖“一言蔽之曰,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


3、对新史学的探索
(1)史学之界说
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宇宙间的现象有两种,一是循环,二是进化。

循环,它的进化有一定周期,周而复始,就像四季变迁,天体运行。

进化,其变化有一定的次序,不断生长、发达,就像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

天下万事万物,处在空间之中,又在时间之中。

天然学研究空间的现象,历史学研究时间的现象。

在天然学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是一个圆。

在历史学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是一个螺线。

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2)关于史学的意义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之资鉴者也。

”1古今中外,史学的意义大抵如是,关键在于一个“鉴“是故今日而欲得一理想的中国史,以供现代人之资鉴者,非经新史家一番努力焉不可也。

”2可见,梁启超创新史的目的就是寻获一部理想的中国史,以便作为他人之鉴,中国之鉴。

拓展:《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
1、批判旧史学和旧史家的政治作用。

2、批判专制政治和专制体制
3、批判落后的国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