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类化合物及姜黄素衍生物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姜黄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姜黄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孙焱;于慧敏【摘要】Rheumatoid arthrhtis( RA) is a chronic autoimmune disease and the pathogenesis is still not clear.Curcumin has already become a hotspot for RA treatmen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 of curcumin for RA treatment from two aspects:anti-inflammatory effect and self-cell and tissue in order to broaden our thoughts about RA treat-ment.%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目前姜黄素已成为治疗类风湿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近几年姜黄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别从其抗炎性及对自身细胞组织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
希望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进一步拓宽思路。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类风湿;姜黄素;细胞因子;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作者】孙焱;于慧敏【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型自身免疫疾病,以对称的外周多发关节炎为特征。
它是慢性炎症性关节炎最常见的一种,并会导致关节损害和肢体残疾[1-2],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
临床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及生物制剂为主,患者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反应不同,预后也不尽相同。
植物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作用的研究进展

植 物 提取 物进 行简 要综 述 。
1植物提取物分 类
1 . 1黄 酮 类 及 其 衍 生 物
黄酮 类化 合 物是 自然 界 中广泛 存 在 的一类 化合 物 。 常 以游离 态或 与糖结 合成 苷 的形式 存在 于几乎
每种 植 物体 内 。黄 酮 类化 合 物是 两 个苯 环 ( A环 和 B环 ) 中间通 过三 碳链 互 相连 接 而成 的一 系列 化合 物, 黄 酮体 可 以分 为黄 酮 类 , 黄 酮 醇类 , 二 氢 黄 酮类 , 二 氢 黄酮 醇 类 , 异 黄 酮类 , 二氢 异 黄 酮类 , 查 耳酮 类, 二 氢 查耳 酮类 , 花 色素 类 等 。A, B环上 常 见 的取代 基 有羟 基 , 甲 氧基 , 异戊 烯基物 ; 酪 氨酸 酶 : 抑制 剂 中图分 类 号 : R2 8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8 —1 1 文 章编 号 : 1 6 7 1 — 9 1 2 3 ( 2 0 1 5 ) 0 3 - 0 1 4 5 - 0 4
酶【 l J , 抑制 酪 氨酸 酶 的活性 , 可 改善 皮肤 色 素细胞 中酪氨 酸酶 的代谢 , 阻止色 素沉 着 , 达 到美 白效 果 。 目 前 应 用 的化学 合成 的酪氨 酸酶 抑制 剂 的安 全性 较差 , 而 天然植 物 提取 物具有 无毒 , 安 全等 特点 。 因此植
物 提取 物 抑制 酪氨 酸 酶研究 越 来越 受 到 国内外 的关 注 , 也 具有 较 大 的市场潜 力 。本文 对 近些年 研究 的
三 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UR NAL OF S ANMEN XI A P OL YT E CHNI C
第1 4卷第 3 期
《日用化学工业》第38卷(2008年)目次

油酸钠蠕虫状胶束 的性 质及 驱油效率研究 十二烷基三 甲基溴化铵/ 庚烷/ 醇/ 水微乳化
作 用 研 究
9 丽 2 6 包覆 条件对纳米二氧化钛光稳定 性的影响
成 庆 堂 李 学 静
强 边 延 江
马 超 平 2 7 淀粉微球 对玫瑰香精 的吸附及缓 释性 能研 究 朱 4
磷 酸酯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的制备及 其
表 面 活 性
一
种高分子两 性含氟表面活性剂 的合成
及其溶 液性 质 蒋银 峰 5 8 2 2 陈凤生 5 8 25
刘 雷
5 28 9 5 29 4
黄 良仙 卿大咏
2 8 7
2 9 1 2 9 5
种接枝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8
李淑敏
王 丽 萍
3 15 6
3 19 6
硫 酸盐 的 L S A 废水
1 1
1 2 1 6
姜黄 素类 化合物及姜黄素衍生物对 酪氨酸酶
抑 制作 用的研究 阳离 子交换 树脂催化合成苯 甲醛 12一 ,
丙 二 醇 缩 醛 的 研 究 杜 志 云 3 7 12
包合作用研究
一
琳 2 l 0 环氧氯丙烷合成工艺研究 l
新型杀菌洗洁精 的复配研究
壬世兵 3 3 含维生素 c纳米粒子 的制备 及性能研究 17 壳聚糖硫酸盐催化合成丙二 酸二 乙酯
韦星船 章苏 宁
邓 斌
烯基磺酸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复配体系 的泡沫性能
薛铁 中
温和条件下 D F M 催化 苯乙烯空气环氧化的
研 究
马雪涛 5 1 3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姜黄素 抗衰研究报告

姜黄素抗衰研究报告姜黄素(Curcumin)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姜黄中的活性化合物,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并被认为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衰老的潜力,并在许多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首先,姜黄素被发现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自由基的过度积累和炎症反应是衰老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可以导致细胞损伤、组织退化和器官功能下降。
姜黄素通过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助于维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从而延缓衰老进程。
其次,姜黄素被证明对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与血管内皮功能退化、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纤维化等因素有关。
相关研究发现,姜黄素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减轻心肌纤维化,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这些都表明姜黄素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具有潜在的益处。
此外,姜黄素还显示出在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潜力。
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与神经元的退行性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的累积有关。
许多研究显示,姜黄素可以改善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神经系统疾病的进展。
这表明姜黄素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
总结来说,姜黄素作为一种天然草药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潜力。
其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于维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延缓衰老过程。
此外,姜黄素还展现出在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在益处。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姜黄素的抗衰老机制,并开发更加有效的姜黄素衍生物作为抗衰老药物的候选。
姜黄素免疫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姜黄素免疫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杨丽萍;万金华;张婷婷;瞿萍;武莎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22(53)4
【摘要】姜黄素是一种从姜科、天南星科植物中提取得到的一类酸性酚类物质,对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分化与功能,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进而维持机体免疫状态平衡,抑制过度炎性反应导致的损伤而有效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
其临床作用也因此得到广泛地证实,提示姜黄素具有明确的免疫药理作用,可作为一种免疫制剂,在各类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杨丽萍;万金华;张婷婷;瞿萍;武莎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市第三医院;江西南华医药有限公司;南充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姜黄素微囊的应用优势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姜黄素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
3.姜黄素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4.姜黄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5.姜黄素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 要: 酪氨酸酶 ( &’()*+,-*., /0#1#$1#21# )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化学本质是含铜蛋白, 是黑色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 和限速酶。酪氨酸酶的活性与色素沉着性疾病、 食品褐变等均有密切关系。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对人类皮肤色素疾病 的治疗、 食品保鲜及农业抗虫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来源、 制备方法、 抑制机理进行了 综述。 关键词: 酪氨酸酶, 抑制剂, 作用机理
[ !* ] 由基的作用, 能抑制色斑的生成等。朱晨江等 对
用, 且其为竞争性抑制类型。
[ %( ] B;247 C&D 等 从 E14AF2@G</8 =.=;9.A/8 叶中分
离栎精, 发 现 栎 精 对 酪 氨 酸 酶 有 很 强 的 抑 制 作 用。
[ %H ] 章克昌等 研究了 !I 味中药醇提物对酪氨酸酶的
种从海洋软体动物中提取出来的糖类物质 S: 分析, 以黑素瘤细胞为受试对象, 结果发现它有很好的美 白作用。 %&!&!" 化学合成物 " 研究者通过对酪氨酸酶活性中 心和催化原理的研究, 已证明一些化学合成物对酪 氨酸酶具抑制作用。 维生素 C 可以作为 #$。曾伟成等学者分别以雪 梨酪氨酸酶和马铃薯酪氨酸酶为作用对象, 发现 T C 对酪氨酸酶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研究人员还发现
熊果苷进行结构改造, 合成了一系列稳定高效的新 型碳糖苷类熊果苷类似物, 并通过核磁、 质谱确定了 化合物的结构, 初步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具有良好 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 !( ] 戴新荣等 在无水氯化锌和氯化氢存在下, 以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胡泳华;贾玉龙;陈清西【摘要】酪氨酸酶是一类络合铜离子的金属酶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及人体中,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果蔬褐变的关键酶.酪氨酸酶的异常表现可能会出现黑色素瘤等,黑色素异常生成造成的色素沉着是动物衰老及果蔬褐变的重要表现.综述了酪氨酸酶抑制剂在美容保健、色素型皮肤病的治疗、病虫害防治以及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如:通过直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以及调控细胞中酪氨酸酶的表达量来有效调控黑色素的生成,从而达到美白及治疗色素紊乱症的作用;抑制果蔬褐变,延长货架期;抑制昆虫蜕皮时的鞣化,达到杀灭农业害虫的目的;提高微生物对于紫外线及其他辐射的敏感度,进一步达到抑菌的目的.【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55)005【总页数】9页(P760-768)【关键词】酪氨酸酶抑制剂;医疗美容;害虫防治;保鲜;生物抗菌【作者】胡泳华;贾玉龙;陈清西【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102;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102;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56.1酪氨酸酶(tyrosinase,EC 1.14.18.1)广泛分布于微生物、动植物及人体中,在植物中,酪氨酸酶一般称为多酚氧化酶;在昆虫中,一般称为酚氧化酶;在微生物和人体中,称为酪氨酸酶.酪氨酸酶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果蔬褐变的关键酶,在昆虫蜕皮时的鞣化过程和伤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细菌的黑色素能保护细菌细胞和孢子免受紫外线的伤害.酪氨酸酶具有单酚酶和二酚酶双重催化功能,在单酚酶的作用下,酪氨酸被羟基化成L-多巴(L-DOPA),在二酚酶的作用下,L-DOPA被氧化生成多巴醌,多巴醌再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之后生成黑色素[1].酪氨酸酶表现异常,有可能会出现黑色素瘤及早发性老年痴呆疾病等,黑色素异常生成造成的色素沉着是动物衰老及果蔬褐变的重要表现[2].酪氨酸酶抑制剂应用广泛,涉及美容保健、色素型皮肤病治疗、病虫害防治以及食品保鲜等多个领域.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基因转录是在小眼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的调控下进行的,MITF是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生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转录因子.现有研究表明,很多信号途径参与调节MITF的表达,例如:Wnt信号途径、cAMP(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信号途径、P38及MAP(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激酶信号途径等[3],一些主要信号通路总结于图1所示.在阳光照射(即紫外线的刺激下),皮肤角化细胞中的黑色素体受到刺激,可以通过促使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α-MSH黑色素细胞刺激素激活ACTH(adreno cortico tropic hormone)和PGE2(prostaglandin E2)蛋白的活化,激活cAMP调节CREB和CRE复合体的形成,进一步激活通路下游的酪氨酸酶活化;CREB/CRE复合体也可以通过上游NOS活化导致PKG(protein kinase G)通路激活而完成,DAG调控的PKC(protein kinase C)通路同样可以达到活化复合体的作用.CREB/CRE复合体激活之后,调节黑色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MITF在细胞核内完成MBOX结合,激活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RP-1和DCT的大量表达活化.在完成黑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后,黑素在黑素小体内主要通过酪氨酸酶的作用进行合成,在人体皮肤角化细胞中,黑色素的形成导致表皮褐变,产生黑斑.以酪氨酸酶抑制剂作为化妆品美白添加剂的作用靶点主要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和调节酪氨酸酶的转录.其中抑制酪氨酸酶活力的作用模式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美白化妆品类开发应用的依据[4].黑色素细胞树突生长障碍是造成白癜风的病因之一,Wang等[5]研究了Rnaset2在人体黑色素细胞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Rnaset2是调控色素细胞树突生成的关键蛋白之一.Ito等[6]研究诱变白斑病相关酚类发现其能被酪氨酸酶催化,但相应的酚类抑制剂却不能被催化,证实酚类酪氨酸酶抑制剂在开发时需要先检查其是否能够被酪氨酸酶催化.孙道权等[7]研究了水溶性丝胶蛋白能够有效抑制黑色素生成,丝胶粉能够抑制皮肤中的酪氨酸酶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对皮肤起到一定美白作用.陈龙等[8]的研究发现鱼胶原肽能够有效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鱼胶原肽可作为无毒副作用的纯天然美白化妆品原料.成静等[9]的研究发现胶原三肽作为构成胶原的最小单位,能够很好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在小鼠的黑色素瘤B16细胞中,既能够很好地抑制黑色素生成,同时又对细胞毒性较低.刘琦等[10]研究了维生素C、乙基醚、烟酰胺、β-熊果苷等美白化妆品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3种美白剂对于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非竞争型抑制机理,说明他们与酪氨酸酶的独立部位结合,而不会和底物竞争活性中心.张凤兰等[11]研究表明,熊果苷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它能被人体皮肤表面分离的菌株代谢转变成氢醌类化合物,但转变程度不足以对人CHO (Chinese hamster ovary)细胞产生致畸作用.杨美花等[12]的研究表明L-半胱氨酸能够有效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并且能够被酪氨酸酶催化成一种无色底物,使酪氨酸酶不表现出活性,并在细胞水平上证明L-半胱氨酸能够作为一种安全无毒的美白化妆品有效成分.还有很多研究发现多种药用植物中能够提取出有效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成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酪氨酸酶抑制剂来源.Bae等[13]从毛壳属植物中提取的毛壳素就能够很好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并且抑制小鼠黑色素瘤中黑色素的生成.柯静霞[14]的研究表明,蛇婆子提取物在使用8周水平上,能够有效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活性,并且有效降低黑色素生成量,从而具有一定的美白功效.罗倩仪等[15]通过酪氨酸酶抑制模型研究了几种美白祛斑复配配方的实际筛选和功能优化,实验证明壬二酸衍生物、红景天提取物能够具有一定的美白祛斑作用.Lin等[16]从台湾火刺木中分离的活性物质也能够高效低毒的对酪氨酸酶产生良好的抑制效果并且作为美白剂进行使用.铃木敏幸等[17]对美白化妆品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时也提到,通过酪氨酸酶的阻碍实验可以有效地评价美白剂的相关作用,并且能够反映化妆品降低黑素生成的能力.早在2005年刘之力等[18]提到,中药复方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有时也会存在激活作用,但激活酪氨酸酶活力并不代表能够在动物试验中增加黑色素生成的作用.马秋华等[19]从商品化的药物筛选到壬二酸,发现其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并且能够有选择性地抑制黑色素过多的异常化细胞,作为一种美白化妆品的原料.付晓磊等[20]基于商品化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对苯二酚合成了一系列对苯二酚氨基酸缀合物,通过表征实验证明其能够有效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通过构效关系模型研究证实了其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宋长伟等[21]基于龙胆酸化合物设计合成了系列衍生物,也具有良好的抑制黑色素生成的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酪氨酸酶抑制剂在化妆品研制过程中作为美白添加剂,能够保护人体皮肤免受紫外线辐射.酪氨酸酶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其很早就被作为植物储藏期间色变腐烂的原因加以研究.果蔬体内多酚氧化酶主要存在于完整细胞的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内膜和细胞膜上及细胞质中,而酚类底物存在于液泡中,这种区室化分布减少了酚类物质与酶的接触,避免了正常组织中酶促褐变的发生.果蔬等产品在受到机械损伤或处于低温、高温环境下,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区室化分布受到损害,使得酚类物质与多酚氧化酶相接触,加速了正常组织的褐变过程[22-23].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果蔬内源性多酚类物质如酪氨酸、多巴等氧化形成醌,醌类物质再聚合形成类黑色素,从而导致产品变色,造成营养丢失及经济损失.早期,含硫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抗褐变中,王伟等[24]发现亚硫酸氢钠对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及在马铃薯切片护色中具有防褐变功能.然而,这些含硫化合物由于硫的残留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逐步被限制使用.目前,普遍的保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低温保鲜[25-26]、化学保鲜[27-28]、气调保鲜[29-30]、涂膜保鲜[31-32]、臭氧保鲜[33-34]以及辐射保鲜[35-36]等.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不同程度地对食品的保鲜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成本高、费用多等原因而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简单、低价的保鲜方法显得十分的重要.Sato等[37]从Lentinula edodes中克隆了1 854 bp的Letyr基因,其编码618个氨基酸残基的分子质量为68 ku的蛋白.该基因在蘑菇采后保鲜过程中的表达量大量增加.Sakamoto等[38]采用抑制消减杂交的方法发现采后的Lentinula edodes中两个酚氧化酶基因(酪氨酸酶tyr和漆酶lcc4)的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鉴定出这是导致蘑菇褐变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力达到抑制或延缓食品褐变的发生,而且酪氨酸酶还是各种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酶,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还能抑制腐烂菌的生长,达到保鲜防腐的目的,且不影响食品的风味及口感. 常见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如半胱氨酸、抗坏血酸、柠檬酸等已应用于食品的保鲜中[39-40].Dawley等[41]研究了4-己基间苯二酚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而4-己基间苯二酚已被应用于防止苹果片褐变[42]以及延缓虾类产品体内水溶性色原物质被氧化成黑色素而造成虾头胸部黑变[43].Lin等[28]研究了没食子酸丙酯对酪氨酸酶的作用,而后将其应用于龙眼的保鲜中,取得了很好的抗褐变效果.Xing等[44]发现铁取代磷酸盐(Na6PMo11FeO40)对酪氨酸酶是可逆的非竞争型抑制作用,并且其可以显著地延缓莲藕切片的褐变.植酸(又称为肌醇六磷酸)可以很好地抑制苹果汁中的多酚氧化酶活力从而可以显著地降低苹果汁在加工过程中褐变的发生[45].另外,冷冻处理、70 ℃热变性或者300~1 000 MPa高压处理也可以使酪氨酸酶活力失活[46],但这些处理可能对食品的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从酪氨酸酶抑制剂出发寻找高效的保鲜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研究采用酪氨酸酶抑制剂研究了抑制剂对马铃薯条、双孢蘑菇、龙眼及荔枝的抗褐变保鲜,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对照组的马铃薯条比实验组褐变严重;对照组的蘑菇表皮褐变严重,出现腐烂现象;对照组的龙眼表皮褐变严重,有掉果及腐烂现象;而对照组的荔枝果实出现褐变、发霉现象.可见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很好地延缓果蔬褐变的发生.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粮食短缺所带来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粮食产量受到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极大挑战.农药是控制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农药的广泛应用使得害虫的抗药性不断上升,农药本身的毒性亦不断上升,这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自身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研制新型、无公害、对环境友好的低毒高效杀虫剂已成为农业工业的第一目标,现有的农药品种远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仍然需要大力加强农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47].早在1993年著名昆虫毒理学家张宗炳等[48]指出:探索新杀虫药剂的一条最有希望的途径是生物途径,其中酪氨酸酶抑制剂可列入首选.酪氨酸酶在昆虫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主要参与表皮的硬化、黑化过程;参与对外来侵染物的免疫防御反应;参与伤口愈合反应[49-51].在昆虫表皮硬化过程中,酪氨酸酶催化单酚羟化为二酚,然后氧化成醌,醌与表皮层中的角蛋白及几丁质相互作用,互相交联在一起,形成角质,高度硬化的角质可以阻断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形成保护昆虫的第一道屏障.此外,酪氨酸酶还可产生具有细胞毒杀作用的氧自由基和具有潜在细胞毒杀作用的半醌及三羟酚,进一步增强寄主的防御能力.在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节肢动物中,酪氨酸酶除了参与角质的硬化和黑化外,还参与其他2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即防御反应(节肢动物免疫)和伤口愈合.对于小颗粒异物如细菌,宿主可通过吞噬作用加以消灭.当入侵的异物太大(如寄生虫),宿主便通过黑色素包被作用来抵抗和消灭寄生虫,而酪氨酸酶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这些过程可能是害虫形成防御体系的重要反应,因此酪氨酸酶有可能作为害虫控制中的一个作用靶标.天然酪氨酸酶抑制剂将成为继几丁质酶抑制剂后的一类新的环境友好型的害虫生物调控剂.本实验室设计的酪氨酸酶抑制剂3,4-二羟基苯甲酸庚酯对于菜青虫(Pieris rapae L.)具有杀灭作用,将质量浓度分别为0,2.5,5,10,20,40 mg/mL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和菜青虫饲料混合均匀,制成内吸型杀虫剂配方,对菜青虫喂养持续3 d,在第3天观察效果(图3)发现,5 mg/mL的质量浓度就可以有效抑制菜青虫幼虫的生长,这主要是通过抑制昆虫幼虫生长过程中的表皮糅化来达成的,可见这种质量浓度饲喂的幼虫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而10 mg/mL的质量浓度以上,则可以完全杀灭菜青虫幼虫,说明了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农业常见害虫幼虫的生长,在高浓度作用下,能够有效杀灭害虫幼虫,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Dong等[52]克隆了小菜蛾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并通过real-time PCR研究发现PPO存在于小菜蛾的不同发育阶段.Bhonwong等[53]比较了过表达PPO、抑制PPO表达以及正常的马铃薯叶喂养棉铃虫及甜菜夜蛾的生长情况,结果证实了PPO 在抑制棉铃虫及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Pan等[54]合成了系列的3,4-二羟基烷基酯,该系列化合物可以有效地抑制酪氨酸酶活力,并且发现其能使小菜蛾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系列化合物能使小菜蛾中PPO基因表达下降,从而抑制其生长.此外,曲酸[55]、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56]、苯胺类席夫碱[57]以及α-巯基-β-取代苯基丙烯酸[58]等化合物对昆虫酚氧化酶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这为研究开发新型的“昆虫生命活动干扰剂”进行了有益探索.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其代谢产生的黑色素能够有效提高细菌对抗紫外线以及其他电离辐射作用[59].蔡信之等[60]甚至将高表达酪氨酸酶的基因转入苏云金芽胞杆菌中,用以增强细菌的抗紫外线以及抗辐射能力.因此,筛选出能够抑制微生物的酪氨酸酶活性便显得尤为重要.Basavegowda等[61]通过对青蒿素提取物进行纳米金属离子处理后,发现其不仅能够有效抑制酪氨酸酶,还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田敏等[62]通过对环境微生物进行筛选,以链霉菌X59为鉴定菌的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筛选模型,从4 000余种微生物中筛选出一株活性化合物产生菌,其代谢产物能够有效抑制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黄晓冬等[63]研究了红树植物桐花树叶片多酚提取物能够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鲁卫斌等[64]的研究表明直接从马铃薯中提取的酪氨酸酶用于处理羊毛,具有一定的抗菌功效,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能达到76.32%.Xia等[65]的研究表明,5-羟基-4-乙酰基-2,3-萘二羧酸酐萘酚-呋喃能够有效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同时抑制细菌的生长.王聪慧等[66]的综述中也提到,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化合物,能够有效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同时具有很好的抑菌功效,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有前人研究证实丁香酚能够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同时,对黄曲霉、烟曲霉、产黄青霉、桔青霉、粘红酵母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天然防腐剂.张丽娟等[67]研究了3-羟基苯甲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以及几种常见腐败菌的抑制作用,证明了3-羟基苯甲酸具有很好的抑制酪氨酸酶及细菌生长的作用.陈祥仁等[68]研究了3,4-二羟基氰苯对于酪氨酸酶稳态酶活力以及酶促反应的迟滞时间有影响,同时能够很好地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3种细菌和真菌白色假丝酵母的生长.本文中研究了酪氨酸酶抑制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如图4所示.4-苯基丁醇对克雷伯氏肺炎菌(图4(a))、根癌农杆菌(图4(b))和沙门氏菌(图4(c))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效应.3-羟基苯甲醛对克雷伯氏肺炎菌(图4(d))、根癌农杆菌(图4(e))和沙门氏菌(图4(f))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如4-苯基丁醇明显.综上,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生物抗菌中.目前,酪氨酸酶抑制剂已经在医疗、农业抗虫、食品保鲜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就其在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的作用、抑制农业害虫及微生物的生长以及食品的防褐变保鲜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相关文献】[1] 陈清西,宋康康.酪氨酸酶的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5):731-737.[2] 陈清西,林建峰,宋康康.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2):274-282.[3] LEE H S,GOH M J,KIM J,et al.A systems-biological 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afe and effective molecular targets for the reduction of ultraviolet B-induced skin pigmentation[J].Sci Rep,2015,2(5):10305.[4] 孙蓓,李潇,卢永波.影响皮肤黑素沉着的美白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22):82-85.[5] WANG Q,WANG X,LE Y,et al.Rnaset2 inhibits melanocyte outgrowth possibly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shootin1[J].J Dermatol Sci,2015,80 (1):25-32.[6] ITO S,WAKAMATSU K.A convenient screening method to differentiate phenolic skin whitening tyrosinase inhibitors from leukoderma-inducing phenols[J].J DermatolSci,2015,80(1):18-24.[7] 孙道权,庄愉,盛家镛,等.可用于化妆品中水溶性丝胶粉的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4,44(12):683-687.[8] 陈龙,陈栋梁,杨国燕,等.鱼胶原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10):1512-1515.[9] 成静,陈栋梁,江雪琼,等.胶原三肽对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939-942.[10] 刘琦,刘洋,吴金昊,等.几种美白剂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5,38(11):22-27.[11] 张凤兰,黄湘鹭,曹进,等.熊果苷的遗传毒性及人体表皮细菌对熊果苷代谢转化作用研究[J].中国药事,2014,28(4):375-380.[12] 杨美花,李智聪,刘凤娇,等.L-半胱氨酸作为化妆品美白添加剂的作用机理[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4):581-584.[13] BAE J S,HAN M,YAO C,et al.Chaetocin inhibits IBMX-induced melanogenesis inB16F10 mouse melanoma cells through activation of ERK[J].Chem BiolInteract,2015,245:66-71.[14] 柯静霞.蛇婆子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及美白功效研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1,34(5):30-33.[15] 罗倩仪,钟理.美白祛斑剂的复配研究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2,39(15):10-11.[16] LIN R D,CHEN M C,LIU Y L,et al.New whitening constituents from taiwan-native Pyracantha koidzumii:structures and tyrosinase inhibitory analysis in human epidermal melanocytes[J].Int J Mol Sci,2015,16 (12):28598-28613.[17] 铃木敏幸,芋川玄尔.美白化妆品发展趋向[J].上海轻工业,1996(4):20-24.[18] 刘之力,李雅莉,刘俐,等.六种中药复方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激活作用及动物致色素作用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10):588-591.[19] 马秋华,汪峰,周春英.壬二酸衍生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实验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27(3):215-217.[20] 付晓磊,赵春晖,张翼轩,等.对苯二酚的氨基酸缀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美白活性[J].应用化学,2015,32(2):158-166.[21] 宋长伟,熊丽丹,王裕军,等.新型龙胆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2,32:1753-1758.[22] 林河通,席芳,陈绍军.果实贮藏期间的酶促褐变[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增刊):696-703.[23] CIOU J Y,LIN H H,CHIANG P Y,et al.The role of polyphenol oxidase and peroxidase in the browning of water caltrop pericarp during heat treatment[J].FoodChemistry,2011,127(2):523-527.[24] 王伟,胡泳华,黄浩,等.亚硫酸氢钠在马铃薯切片过程中防褐变作用机理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2):256-259.[25] WANG C X,LV X N,LIU Y,et al.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aging of atmospheric plasma jet treatment effect on ultrahigh-modulus polyethylene fibers[J].Journal of Adhe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21(15):1513-1527.[26] LATTAB N,KALAI S,BENSOUSSAN M,et al.Effect of storage conditions (relative humidity,duration,and temperature) on the germination time of Aspergillus carbonarius and Penicillium chrysogenu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Microbiology,2012,160(1):80-84.[27] GACCHE R N,ZORE G B,GHOLE V S.Kinetics of inhibition of polyphenol oxidase mediated Browning in apple juice by beta-cyclodextrin and L-ascorbate-2-triphosphate[J].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2003,18(18):1-5. [28] LIN Y F,HU Y H,LIN H T,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 propyl gallate on tyrosinas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trolling pericarp browning of harvested longan fruits[J].J Agric FoodChem,2013,61:2889-2895.[29] GUILLAUME C,SCHWAB I,GASTALDI E,et al.Biobased packaging for improving preservation of fresh common mushrooms (Agaricus bisporus L.)[J].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2010,11 (4):690-696.[30] BAN Z J,LI L,GUAN J F,et al.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 and coating for improving preservation of whole and sliced Agaricus bisporu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51(12):3894-3901.[31] JIANG T J.Effect of alginate coating on physicochemical and sensory qualities of button mushrooms (Agaricus bisporus) under a high oxygen modifiedatmosphere[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13,76:91-97.[32] HONG K Q,XIE J H,ZHANG L B,et al.Effects of chitosan coating on postharvest life and quality of guava (Psidium guajava L.) fruit during cold storage[J].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2,144:172-178.[33] DING T,RAHMAN S M E,OH D H.Inhibitory effects of low concentration electrolyzed water and other sanitizers against foodborne pathogens on oyster mushroom[J].Food Control,2011,22(2):318-322.[34] YUK H G,YOO M Y,YOON J W,et al.Effect of combined ozone and organic acid treatment for control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on enoki mushroom[J].Food Control,2007,18(5):548-553.[35] FERNANDES A,BARREIRA J C M,ANTONIO A L,et al.Study of chemical change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variation induced by gamma-irradiation on wildmushrooms:comparative study throug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54 (1):18-25.[36] FERNANDES A,ANTONIO A L,BARREIRA J C M,et al.Effects of gamma irradiation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Lactarius deliciosus L.wild edible mushroom[J].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2013,6(10):2895-2903.[37] SATO T,KANDA K,OKAWA K,et al.The tyrosinase-encoding gene of lentinula edodes,letyr,is abundantly expressed in the gills of the fruit-body during post-harvest preservation[J].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9,73(5):1042-1047. [38] SAKAMOTO Y,NAKADE K,SATO T.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ost-harvest changes in gene transcription in the gill of the Lentinula edodes fruiting body[J].Current Genetics,2009,55(4):409-423.[39] OZOGLU H,BAYINDIRLI A.Inhibition of enzymic browning in cloudy apple juice with selected antibrowning agents[J].Food Control,2002,13 (4/5):213-221.[40] ROJAS-GRAU M A,SOBRINO-LOPEZ A,TAPIA M S,et al.Browning inhibition in fresh-cut ′fuji′ apple slices by natural antibrowning agents[J].Journal of FoodScience,2006,71(1):S59-S65.[41] DAWLEY R M,FLURKEY W H.4-Hexylresorcinol,a potent inhibitor of mushroom tyrosinase[J].Journal of Food Science,1993,58(3):609-610.[42] ALVAREZ-PARRILLA E,DE LA ROSA L A,RODRIGO-GARCIA J,et al.Dual effect of beta-cyclodextrin (beta-CD) on the inhibition of apple polyphenol oxidase by 4-hexylresorcinol (HR) and methyl jasmonate (MJ)[J].Food Chemistry,2007,101(4):1346-1356.[43] MARTINEZ-ALVAREZ O,GOMEZ-GUILLEN C,MONTERO P.Effect of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unds as coadjutants of 4-hexylresorcinol on the appearance of deepwater pink shrimp (Parapenaeus longirostris) during chilled stor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 (11):2010-2018.[44] XING R,ZHENG A P,WANG F,et al.Functionality study of Na6PMo11FeO40 as a mushroom tyrosinase inhibitor[J].Food Chemistry,2015,175:292-299.[45] DU Y J,DOU S Q,WU S J.Efficacy of phytic acid as an inhibitor of enzymatic and non-enzymatic browning in apple juice[J].Food Chemistry,2012,135(2):580-582.[46] SULAIMAN A,SILVA F V M.High pressure processing,thermal processing and freezing of Camarosa strawberry for the inactivation of polyphenoloxidase and control of browning[J].Food Control,2013,33 (2):424-428.[47] 罗万春.世界新农药与环境——发展中的新型杀虫剂[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5.[48] 张宗炳,冷欣夫.杀虫药剂毒理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331-337.[49] THEOPOLD U,SCHMIDT O,SODERHALL K,et al.Coagulation inarthropods:defence,wound closure and healing[J].Trends in Immunology,2004,25 (6):289-294.[50] SUGUMARAN M,NELLAIAPPAN K.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phenoloxidase inhibitor from the cuticle of Manduca sexta[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0,268(2):379-383.[51] KRAMER K J,HOPKINS T L.Tyrosine metabolism for insect cuticle tanning[J].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1987,6(4):279-301.[52] DONG W,TANG B Z,SONODA S,et al.Sequenc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cDNAs putatively encoding prophenoloxidases in the diamondback moth,Plutella xylostella (L.) (Lepidoptera:Yponomeutidae)[J].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2011,46 (2):211-221.[53] BHONWONG A,STOUT M J,ATTAJARUSIT J,et al.Defensive role of tomato polyphenol oxidases against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9,35(1):28-38.[54] PAN Z Z,LI H L,YU X J,et al.Synthesis and anti-tyrosinase activities of alkyl 3,4-dihydroxybenzoates[J].J Agric Food Chem,2011,59(12):6645-6649.[55] 王树栋,罗万春,高兴祥,等.曲酸对小菜蛾酚氧化酶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9):1316-1321.[56] 李智聪,马素娟,潘志针,等.缩氨基硫脲化合物的合成及对菜青虫酚氧化酶抑制作用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5):623-626.。
姜黄素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特产研究Special Wild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 Research169DOI:10.16720/ki.tcyj.2023.055姜黄素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聂思垚1,聂会军2,程兰3,姜威1※(1.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2. 黑龙江省银川乡卫生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6433; 3.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摘要:姜黄素是一种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常用作食品着色剂。
姜黄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药物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内外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例如抗菌、抗氧化、抗凋亡、抗肿瘤和抗转移活性等。
相关研究证明,姜黄素可能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中起到保护胃损伤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体外早期细胞培养、动物研究和几项临床前试验的研究发现,姜黄素对包括癌症、胃部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疾病有治疗作用。
本文阐述了姜黄素的抗菌作用,抗癌和抗氧化作用并详细介绍了一些关键的信号和效应分子。
姜黄素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将为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姜黄素;幽门螺杆菌;抗菌作用;抗氧化;抗癌作用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21(2023)02-0169-06NIE Siyao1, NIE Huijun2, CHENG Lan3, JIANG Wei1※(1.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0, China; 2. Yinchuan Township Health Center,Jiamusi156433, China; 3.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0, China)Absrtact: Curcumin is a polyphenol substance extracted from the rhizome of Curcuma longa, commonly used as the food colorant. Curcumin is one of the hot drug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t home and abroa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urcumin has a wide range of beneficial effects, such as antibacterial, antioxidant, anti apoptosis, anti-tumor and anti metastasis activities. These pleiotropic elucidations have led many studies to prove that curcumin may play a protective role in gastric injury i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urcumin.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early cell culture in vitro, animal research and several preclinical trials, curcumin h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value for various diseases, including cancer, gastric diseases, cardi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this paper,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curcumin is described, and the anticancer, antioxidant effects of curcumin, as well as some key signaling and effector molecule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Finally, we conclude that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curcumin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y diseases will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and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many diseases. Keywords: curcumin;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acterial effect; anti oxidation; anticancer effect姜黄素,是姜黄根茎的天然酚类活性成分,是从姜 黄根茎中提取的主要酚类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C6 H12 ) ∶V (CH3 COOC2 H5 ) ∶V ( C2 H5OH ) = 4 ∶5 ∶1) , 得到 229 mg化合物 C1 - 1 , 产率为 78%。将 200 mg C1 - 1溶于 20 mL 丙酮 /水 (V ( CH3 COCH3 ) ∶V ( H2 O ) = 4∶1)中 , 加入 22 mg KOH , 不断搅拌 , 直至 TLC 检
Study of inh ib ition of curcum ino ids and curcum in der iva tives on tyrosina se
DU Zhi - yun1 , XU Xue - tao1 , PAN W en - long2 , W E I Xing - chuan1 , ZHANG Kun1 (11School of L ight Industry and Chem ical Engineer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6, China;
第 38卷第 3期 2008年 6月
Ch ina
日用化学工业
Surfactant Detergent & Cosm etics
Vol138 No13
June 2008
姜黄素类化合物及姜黄素衍生物 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杜志云 1 , 徐学涛 1 , 潘文龙 2 , 韦星船 1 , 张 焜 1
核磁共振仪 (1 HNMR 谱 300 MHz, TM S为内标 ) , 日 水碳酸钾 , 加热回流 24 h。过滤 , 浓缩溶液 , 用硅胶
本岛津制作所 ; LCM S - 2010A 型质谱仪 , 日本岛津 柱层 析 纯 化 , 洗 脱 液 为 环 己 烷 /乙 酸 乙 酯 /乙 醇
制作所 ; UV - 2501PC型紫外分光光度仪 , 日本岛津 制作所 ; XT200A 型电子分析天平 , 瑞士 Pracisa 公 司 ; H - 1微型旋涡混合器 , 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 ; 硅胶薄层色谱板 ( TLC) , 广州东征试剂有限公司 。
Fig12 Synthesis of curcum in derivatives
1 实验部分
及双 去 甲 氧 基 姜 黄 素 ( C3 ) 。通 过 核 磁 共 振 波 谱 (NMR ) 、质谱 (M S) 及元素分析确定结构 , 与文献
111 主要材料及仪器
[ 9 ] 报道一致 。
姜黄素 提 取 物 , 自 制 ; 酪 氨 酸 酶 (比 活 力 为 113 姜黄素的结构修饰
·173·
研究与开发 日 用 化 学 工 业 第 38卷
99%。两步总产率约为 77%。 C1 - 2 :黄色针状晶体 , m1p1194 ℃~195 ℃; ESI -
M S m / z: 483 [ M ] - ; 1 HNMR ( DM SO - d6 , 300 MHz, TM S)δ: 7153 ( d, J = 1519 Hz, 2H ) , 7133 ( s, 2H ) , 7119 ( d, 2H ) , 6185 ( d, J = 1519 Hz, 2H ) , 6181 ( d, J = 811 Hz, 2H ) , 6109 ( s, 1H ) , 4172 ( s, 4H ) , 3181 ( s, 6H ) 。 11312 姜黄素结构上的羟基乙酰化
112 姜黄素的提取分离
测到 C1 - 1反应完全 。用稀盐酸酸化反应液 , 蒸馏除 去丙酮 ,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 。收集乙酸乙酯层 , 用无
参照文献 [ 10 ] 方法从姜黄 CO2 超临界萃取物 中分离提纯姜黄素 ( C1 ) 、单去甲氧基姜黄素 ( C2 )
水硫酸 钠干 燥 , 蒸 馏除 去 溶 剂 , 用 V ( C2 H5 OH ) ∶ V (H2 O ) = 2 ∶1 重 结 晶 , 得 177 mg C1 - 2 , 产 率 为
双去甲氧基姜黄素 (C3 ) (图 1 ) , 并对姜黄素 ( C1 ) 进行了引入羧酸基团 、乙酰化 、氢化等的结构修饰 (图 2) , 同时研究了它们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
图 1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Fig11 Chem ical structures of curcum inoids
图 2 姜黄素衍生物的合成
研究与开发 第 3期 杜志云等 :姜黄素类化合物及姜黄素衍生物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曾对姜黄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 行了综述 [ 7 ] 。杨柳依等 [ 8 ]对 14种中药成分对酪氨酸 酶抑制作用的研究也表明姜黄素对酪氨酸酶具有显著 的抑制作用 。由于姜黄素在光照及中性或碱性条件下 极不稳定 [ 9 ] , 直接用于化妆品配方中 , 可能存在皮 肤着色及有效成分变化等问题 , 对其进行氢化及酚羟 基上的乙酰化和醚化等结构修饰 , 可提高其稳定性并 减轻皮肤着色问题 。为了较系统研究姜黄素类化合物 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 , 作者从姜黄的超临界提取物 中分离出姜黄素 (C1 ) 、单去甲氧基姜黄 素 ( C2 ) 及
将 368 m g姜黄素 ( 110 mmol) 溶于 20 mL 乙酸 乙酯 , 加入 255 mg乙酸酐 (3 mmol) 及 1滴 H2 SO4 , 加热到 60 ℃并搅拌 , 1 h后 , 加入 10 mL水 。静置分 层 , 水层用 10 mL 乙酸乙酯萃取 , 合并乙酸乙酯层 , 用 Na2 SO4 干燥 , 蒸馏除去溶剂 。用甲醇和乙腈重结 晶 , 得 C1 - 3 386 mg, 产率为 99%。
酪氨酸酶 ( EC 111411811 )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 动植物体及微生物中含铜的金属酶 , 它具有单酚酶和 二酚酶的特性 , 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 , 通过 抑制其活性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 因而酪氨酸酶抑 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医药行业作为皮肤增白剂 及在食品行业作为防褐变保鲜剂等 [ 1 ] 。在化妆品行 业中 , 目前已有一些酪氨酸酶抑制剂作为化妆品美白 添加剂投放于市场 , 如曲酸及其衍生物 、维生素 C 及其衍生物 、熊果苷 、多酚黄酮类等 , 它们可以淡化 皮肤黑色素 , 具有增白效果 , 这些抑制剂均是来源于
(11广东工业大学 轻工化工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006; 21中国广州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 广东 广州 510070)
摘要 : 从中药姜黄的提取物中分离了姜黄素 、单去甲氧基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 , 并对姜黄素进行了引入羧酸基 团 、乙酰化 、氢化等结构修饰 , 合成了 4个姜黄素衍生物 , 并测试了这些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 , 天然姜黄素类化合物中单去甲氧基姜黄素的活性最强 , IC50为 01076 mmol/L; 姜黄素的结构修饰化合物中 , 带羧基的 姜黄素衍生物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活性 , IC50为 01056 mmol/L。抑制动力学研究表明 , 单去甲氧基姜黄素及带羧基的姜 黄素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均属于非竞争性抑制类型 。 关键词 : 化妆品添加剂 ; 姜黄素 ; 姜黄素类化合物 ; 姜黄素衍生物 ; 酪氨酸酶 ; 抑制 中图分类号 : TQ65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1803 (2008) 03 - 0172 - 04
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 。近年来 , 对天然植物有效成分 及其衍生物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一直受到重 视 [2 - 4]。
姜黄是一种传统中药 , 中医认为姜黄能行气 、散 风活血 、通经止痛 。姜黄素是姜黄最主要的活性成 分 , 同时还含有单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 素 。姜黄素具有抗炎 、抗氧化 、防癌 、抗癌 、抗动脉 粥样硬化及降血脂等功效 [ 5 ] , 在食品和化妆品中可 用作天然色素和抗氧化剂 [ 6 ] 。近年来 , 姜黄素作为 功能性成分添加到化妆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
21China National Analytical Center, Guangzhou, Guangzhou 510070, China)
Abstract: Curcum in, mono - demethoxycurcum in and bis - demethoxycurcum in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xtract of curcuma longa ( turmeric ) , and four curcum in derivatives were p repared by carboxylation, acetylation and hydrogenation of curcum in. Curcum inoids and curcum in derivatives were evaluated for tyrosinase inhibition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natural curcum inoids, mono - demethoxycur2 cum in show s the highest inhibition activity on tyrosinase of IC50 = 01076 mmol/L. W hile among the curcum in derivatives, the carboxylized curcum in show s strong tyrosinase inhibition activity of IC50 = 01056 mmo l/L. Kinetic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tyrosinase inhibition of both mono - dem ethoxycurcum in and carboxylized curcum in belongs to non - competitive type inhibition. Key words: additive of cosmetic; curcum in; curcum inoids; curcum in derivatives; tyrosinase; inhi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