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在过去十余年的研究中,对人类癫痫致病基因以及癫痫临床表现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致病基因与临床表现的作用机制显著相关。

在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患者的抗癫痫治疗中,致病基因的早期识别对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该文系统总结了常见的癫痫致病基因,包括离子通道、细胞代谢和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等,以及近年来与致病基因相对应的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定基因缺陷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自1995年发现癫痫相关基因CHRNA4突变起,对癫痫相关基因的研究逐渐深入。

最初,突变的识别主要应用于儿童癫痫的诊断、预后和咨询,然而后续研究结果表明,特定基因突变的识别可以指导癫痫患儿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选择。

儿童癫痫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因此有了治疗意义,这是选择或研发针对特定分子缺陷治疗的关键步骤。

本文综述了常见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类型,以及特定基因突变对应最适合药物的研究进展。

1 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参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拮抗钠离子通道是目前许多AEDs的主要作用机制。

常见突变的钠离子通道基因包括SCN1A、SCN1B、SCN2A、SCN3A、SCN8A和SCN9A等,这些基因的突变是一部分婴儿和儿童期患耐药遗传性癫痫的共同原因,其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为SCN1A、SCN2A及SCN8A。

1.1 SCN1A突变相关癫痫SCN1A是与癫痫密切相关的基因之一,而SCN1A相关癫痫的发作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异质性。

典型疾病包括Dravet综合征和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其症状表现为从发热性惊厥发作到严重的癫痫性脑病的显著异质性。

即使在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突变的家族成员之间,临床表型也可能存在差异。

Dravet综合征主要致病基因突变为SCN1A杂合突变,这将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缺失。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儿童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脑部异常放电,导致患儿出现意识丧失,抽搐以及其他脑功能异常表现。

目前,关于儿童癫痫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儿童癫痫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发病机制的研究儿童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晰。

不过,研究人员已经对其发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

研究发现,癫痫的发生与大脑神经元的失去稳定状态和过度兴奋有关。

此外,许多遗传因素也与儿童癫痫的发病有关。

如国外学者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些孩子会出现突变基因,从而影响神经元的传递,进而引发癫痫。

二、诊断的研究儿童癫痫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现在,通过神经成像技术(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以及一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对儿童癫痫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孩子的不同症状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儿童癫痫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的研究儿童癫痫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包括一些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

研究发现,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一些情况下,儿童癫痫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大脑切除术、神经调节器、植入癫痫电极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和脑深部电刺激等。

这些方法都有望成为有效的儿童癫痫治疗手段。

总之,儿童癫痫的研究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儿童癫痫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加深对儿童癫痫的认识,并进一步完善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案,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还需要我们关注和加强儿童癫痫的防治工作,推动儿童癫痫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让更多的孩子远离这种疾病的困扰。

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182・国际儿科学杂志2021年3月第48卷第3期Int J Pediatr,Mar2021,Vol.48,No.3•综述.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郑芳(综述)王华(审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沈阳110004通信作者:王华,Email:wanghl@sj-hospital,org【摘要】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ESES)是一种特殊的脑电图,涉及多种癫痫综合征,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行为、语言退化。

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文献报道已发现8个致病基因与ESES发病有关,分别为GRIN2A、CNKSR2、SCN2A、KCNA2、KCNQ2、KCNB1、SLC6A1和WAC基因,现阐述近年来该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基因突变;离子通道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1.03.009Advances in molecular genetics of 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 in childrenZheng Fang,Wang HuaDepartment of Pediatric Neurology,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Hua,Email:wanghl@sj-hospital org[Abstract]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ESES)is a spec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nchildren.It is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epileptic syndromes and can lea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degradation ofmovement,cognition,behavior,language.At present,the cause of ESES is still unknown.According toliterature reports,8pathogenic gen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related to ESES,namely GRIN2A,CNKSR2,SCN2A,KCNA2,KCNQ2,KCNB1,SLC6A1and WAC genes.In this review,progress of ESES moleculargenetic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Genetic mutation;Ion channel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1.03.009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ESES)是一种特殊的脑电现象,是指由睡眠诱发的、非快速动眼睡眠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S) 1.5~3Hz棘'幔波持续或接近持续发放⑴。

2024难治性癫痫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的病理研究及分类进展(全文)

2024难治性癫痫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的病理研究及分类进展(全文)

2024难治性癫病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的病理研究及分类进展(全文)摘要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对皮质发育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更新,尤其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臼(m TOR)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突变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中被陆续发现。

同时,2011年国际抗癫病联盟(ILAE)发布的有关FCD的分类共识在诊断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和挑战。

因此,2022年ILAE根据分子遗传学10年来的进展,提出了FCD分类的更新版,主要在分类体系中增加了“白质病变”,还建议综合病理组织学、影像学及分子检测结果,进行多层次整合诊断,来实现可靠的、临床相关的和治疗性靶向的组织诊断。

正文癫病是—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已居神经科疾病的第2位。

随着外科手术切除治疗难治性癫病的进展,难治性癫病相关的病因病理类型也逐渐被明确,涉及脑皮质发育畸形(malformation of cortical development, MCD入瘢痕、肿瘤及炎症性病变等神经病理的多个方面。

其中,MCD在癫病病因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病例中占比更高。

我们前期对难治性癫病手术切除标本队列进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居第1位的是MCD(约占57.2%1 2017年德国的Blumcke等对25年间欧洲12个国家36个癫病中心9523例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其病因病理学前3位分别为MCD(约占39.3%� 肿瘤(约占27.2%)及海马硬化(约占15.0%1—、MCD分类的进展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MCD是—组局灶性或弥漫性皮质结构异常的病变的总称。

包括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 FCD入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及半侧巨脑回(hemimegalencephaly)等。

2024癫痫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

2024癫痫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

2024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摘要癫病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严重影响癫病患者的安全、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一个可靠的癫病发作预测系统能够在发作前至少几分钟提供警告,以便患者能及时采取适当行动。

近年来,脑电图、心电图、周期节律分析、影像学、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为基千多指标精准预测癫病发作提供了新的见解。

为了更好地将癫病预测从研究挑战发展为临床现实,文中就最新的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癫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全球约6900万患者[ 1 ]。

癫病发作存在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容易导致患者溺水、烫伤、骨折、猝死等致残致死性情况。

癫病患者发生意外事故猝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猝死的27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 2 I 3 ]。

为了降低癫病突发带来的严重疾病负担,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入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 WD)和可植入设备等领域的发展,对癫病发作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基千各类指标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成为了热点和重点。

我们以"seizure prediction""seizure forecasting""seizure anticipation”作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尽可能选择5年内发表的相关文献,主要针对癫病患者的脑电图(electroencep h alogram入心电图(electrocard i ogram入周期节律、影像、血液等多维度特征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临床角度提出建议。

一、基千电生理信号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1脑电图:脑电图是癫病发作预测研究中的最常用、最高效的工具之一。

有研究者发现其可以预测未来几天内的癫病发作,是近年来该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4 / 5 ]。

癫痫与原癌基因c—fos的研究近况

癫痫与原癌基因c—fos的研究近况

6~ 9 0 0分 钟 达 最 高 水 平 .1 0分 钟 开 始 下 降 到 惊 厥 前 水 2
平 :表 达 部 位 以 海 马 、齿 状 回 最 为 明 显 ,大 脑 皮 层 中也
较 高 M o g l r a 等 给 大 鼠脑 室 内 注 射 戊 四 唑 后 .cls o mR NA 高 峰 可 一 直 持 续 到 1 0分 钟 ,l 8 时 后 回 复 到 6小
癌 基 因 .称 为 即 刻 早 期 基 因 (mme itl E r n s I daey al Ge e . y 1 Gs .亦 称 快 速 反 应 基 因 .原 癌 基 因 cfs是 l Gs家 E ) —o E
族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成 员 .为 FB J和 FB 小 鼠 骨 肉 瘤 病 毒 R 中致 癌 基 因 v f s的 同 源 序 列 。人 类 cl s基 因 定 位 于 人 o o
原 来 水 平 。Ta e t k mo o等 “ 研 究 表 明 戊 四 唑 可 引 起 癫 痫
钟 内出现 , 续 1 ~2 持 5 0分 钟 . 时 tR 此 u NA 积 累 达 峰 值 , 刺 激 过后约 3 ~4 O 5分 钟 表 达 降 低 , 衰 期 为 2小 时 , 半 此
维普资讯

综 述 与讲 座
・9 85 ・
癫 痫 与 原 癌 基 因 cls的 研 究 近 况 —o
中国人 民武 装警 察部 队 医学院 附属 医院中 医科 ( 天津 市 3 0 ) 张果忠 熊 杰 华 晓 宁 0 l 2 6
复 至 基 础 水 平 .fsB, u , k jnD 表 达 也 有 类 o cjn Jn B, u — i
似变化 。 国 内 王 玉 等 应 用 流 式 细 胞 免 疫 荧 光 技 术 对 大 鼠 皮 层 海 马 Fo s蛋 白 表 达 进 行 定 量 分 析 .结 果 发 现 PTZ致 痈 大 鼠皮 层 、海 马 皮 层 细 胞 内 F s蛋 白大 量 表 达 o 随 着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癫痫发作的病因和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部分患者发展为遗传性癫痫的重要因素之一。

SCN9A基因是编码钠通道蛋白的基因之一,该蛋白在神经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SCN9A基因的突变与癫痫发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特定的SCN9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钠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最终导致癫痫发作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进一步揭示SCN9A基因突变对癫痫发作的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SCN9A基因的相关性,有望为癫痫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认识,并为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分析。

通过对这些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基因突变对治疗的影响,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在探讨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我们旨在为理解SCN9A基因突变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提供更深入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并促进癫痫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希望为未来的癫痫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减少疾病给他们带来的困扰。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一家儿童医院的癫痫科病例数据库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其中患有SCN9A基因突变的癫痫患儿进行深入分析。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这些患儿进行基因型鉴定,确定其具体的SCN9A基因突变类型。

收集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作频率、发作类型、发作持续时间等,以进行表型分析。

将患儿分为不同基因型组别,比较它们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探讨基因突变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收集这些患儿的治疗情况,包括药物治疗反应、手术治疗情况等,分析基因突变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SCN9A基因突变是导致人类疼痛感知异常的重要基因之一,该基因编码钠离子通道蛋白Nav1.7,在神经元中起着传递疼痛信号的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SCN9A基因突变与多种疼痛性疾病密切相关,如遗传性疼痛性神经病、部分性失神症、帕金森病等。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SCN9A基因突变可能与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有关。

为了研究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本研究对癫痫患儿进行了基因型和表型的分析。

选择了100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对这些患儿的SCN9A基因进行了测序。

结果发现,有20例患儿存在SCN9A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20%。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20例突变的患儿中,有10例突变为错义突变,影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导致其功能异常;另外10例突变为无义突变,导致蛋白质合成中断,致使蛋白质缺失。

针对这些SCN9A基因突变,我们进行了临床表型分析。

结果显示,这些突变患儿的癫痫发作频率明显高于非突变患儿,突变患儿平均每周发作3次,而非突变患儿平均每周发作1次。

突变患儿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也更长,平均每次发作持续20分钟,而非突变患儿平均每次发作持续10分钟。

突变患儿还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这些结果表明,SCN9A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癫痫的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同时伴随着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

为了进一步验证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的关系,我们将突变患儿SCN9A基因克隆进野生型小鼠中,制作了突变小鼠模型。

对突变小鼠进行了癫痫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突变小鼠的癫痫表型明显增强,癫痫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较野生型小鼠更高。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这为临床上对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深入研究癫痫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本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摘要:癫痫性脑病(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EEs)是癫痫性异常导致进展性脑部功能障碍,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脑部疾病,以多种严重的癫痫症候群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

EES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将病因指向癫痫基因,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基础上综述癫痫基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癫痫型脑病;基因;突变Genetic research advances in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Abstrac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 EEs) is epileptic defect in advanced brain dysfunction, is a common childhood disease of the b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a variety of severe epilepsy syndrome function disorder of the nervous system.The etiology of EES is not clear. Most studies point to epilepsy gen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pilepsy gene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Keywords: epilepsy encephalopathy;Genes;mutationEEs是发生在婴儿和儿童的严重痉挛性疾病,首次发病多见儿童、青年时期,男性高于女性[1],癫痫儿童死亡率是成人的10倍[2],然而癫痫型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3],年龄依赖性是EES的共同特征,早发性癫痫性脑病(early-onse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EOEE)包括早发性肌阵挛脑病(early myoclonic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MEE)、大田原综合征(Ohtahara syndrome,OS)、婴儿恶性游走性部分性癫痫(malignant migrating partialseizures in infancy,MMPSI)、West综合征及Dravet综合征。

目前临床仍局限于对症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将癫痫病因指向基因突变和全基因拷贝数变异,虽然缺乏确切的数据和对应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但是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癫痫型脑病基因研究逐渐明朗,目前发现多种基因变异可导致癫痫型脑病的发生。

1.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EEs主要是由于癫痫发作或者癫痫间隙频繁放电引起,婴幼儿时期的癫痫型脑病影响大脑发育,突触可塑性形成以及神经环路形成,可导致认知、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孤独症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有研究显示70%的癫痫病因与遗传因素有关[4],目前癫痫基因研究进展速度较快,有一部分基因筛查已经在临床开展。

基因研究技术从早期的微阵列技术发展到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现代的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与全基因组测序,加速了癫痫基因的检出率,对癫痫基因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基于目标捕获的WES 技术将为EES基因研究提供有力证据[5]。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有几十个基因与EEs相关,而且到目前为止,很难找到一个共同机制来解释EEs[6]。

1.1 STXBP1突触融合蛋白结合蛋白1基因(STXBP1)位于9q34.1编码STXBP1蛋白,遗传方式为显性遗传,在神经元中表达,调节神经元钙通道敏感性,负责突触间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突触囊泡的沉淀与膜融合,参与突触囊泡循环。

STXBP1致EES机制为该蛋白质通过结合syntaxin-1A(STX1A)调节突触小泡融合和神经递质释放,改变其构象并调节SNARE复合物【7】。

在蛋白质水平,该突变导致STXBP1的结构域3b和结构域2的部分完全丧失。

STXBP1(munc18 - 1)突变与各种类型的癫痫有关,目前已发现的STXBP1基因突变有32个杂合突变类型,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

Milh等[8]对52位早期癫痫脑病患儿进行基因筛查,MRI 脑皮质检查和阴性代谢筛查,记录标准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52例患儿中包括38例Ohtahara综合征,结果发现5种新的STXBP1突变,所有出现突变的患者都表现出Ohtahara综合征,提示STXBP1基因突变是Ohtahara综合征的可能病因。

Saitsu[9-10]同样在患有Ohtahara综合征中发现STXBP1突变,另一项研究显示Ohtahara综合征患儿在婴儿晚期癫痫发作停止、脑电图表现为阵发性活动继而出现快节律,强烈提示STXBP1基因突变。

然而Deprez等[11]在106例癫痫发作性脑病患者中发现了6例STXBP1畸变,没有一例STXBP1基因突变被诊断为Ohtahara综合征,由此可见STXBP1在Ohtahara综合征的特异性并不明确。

1.2 CDKL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样-5(Cyclin-dependent kinase like 5,CDKL5)位于Xp22.13,其基因异常导致早期癫痫性脑病,主要累及女童,以生命早期难治性惊厥为特点,随着年龄增加可出现Rett样症状,例如咬手指等刻板动作、自闭症、大脑发育缓慢、睡眠障碍、过度换气等,MRI可见白质内高强信号。

CDKL5致EES机制目前尚无定论,CDKL5基因突变在女性早期癫痫脑病患儿中发病率为9-28%[12-13]。

Melani[14]对6例EEs患儿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和基因检测,其中2例患有癫痫性痉挛,4例患有固定型复杂的癫痫发作模式,5例患儿CDKL5基因异常,CDKL5异常患儿均为女童。

虽然CDKL5为X染色体基因,但是在部分男性癫痫脑病患儿中也发现CDKL5基因突变,Liang Jao-Shwann[15]对125例EEs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5%的男性患者和14%的癫痫性脑病女性患者有CDKL5改变,Bahi-Buisson[12]认为表型异质性与基因突变的性质或位置无关,或与x染色体失活的模式有关,Liang Jao-Shwann[15]认为女性CDKL5基因异常频率高于男性原因可能为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

1.3 SPTAN1SPTAN1基因位于9q33.3-q34.11,在调节突触结构稳定性、脊髓和运动神经的髓鞘化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SPTAN1异常在West syndrome(WS)中被发现,患儿伴有髓鞘形成减少,不良的视觉注意力,以及发育迟缓。

Campbell[16]研究了10位9q34.11区域的DNA拷贝数丢失的儿童,10位患儿中4例为EES,10位儿童都表现出中重度语言障碍,3例出现斜视,10例肌张力减退,部分出现张力亢进或共济失调,10例患者均出现中至重度自闭倾向,6例MRI示脑部发育不良,其中1例髓鞘发育迟缓,2例小垂体,3例Chiari一类畸形,脑电图显示1例多病灶异常放电,7例中度生理缺陷,1例小脑患者,1例胃肠道畸形,基因检测显示5位患儿9q34.11区域SPTAN1杂合子内缺失,提示SPTAN1突变与早期的顽固性癫痫发作之间的因果关系。

Saitsu[17]报道了日本两例患有早期严重痉挛的儿童,两名患儿的脑MRI显示严重的脑血管萎缩,白质减少,脑干、脑组织发育不全,胼胝体减少,在三个被试者中,1个SPTAN1和STXBP1杂合,临床表现与STXBP1突变的患儿相似,如早期的痉挛,脑电图抑制-爆发模式,之后过渡到West syndrome,严重发育迟缓,提示SPTAN1突变导致癫痫型脑病,可能的机制为病理聚合α/β血红蛋白形成和异常轴突起始段完整性受损造成SPTAN1突变。

1.4 ARXARX基因染色体位于Xp22.13,ARX蛋白不仅控制神经节内隆起的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切向迁移,而且还可以诱导从皮层下的脑室区的径向迁移[18]。

ARX 基因变异主要累及男孩,至今已有44种不同的突变类型被报道,常见于Ohtahara 综合征或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EIEE)抑制破裂,Ohtahara综合征是最严重和最早的与年龄相关的癫痫性脑病,该综合征的特点是早期发作性痉挛,与严重持续的突发活动模式有关,导致了癫痫顽固性发作和严重的智力迟钝。

ARX致EES 突变的机制尚不清楚,Pavone[19]在Ohtahara综合征患儿中发现了至少4种基因的特异性突变,其蛋白产物在较低的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元间发挥必不可少的功能,包括线粒体呼吸链在与EIEE无关的个体中被识别:(1)Xp22.13(EIEE - 1变异)的ARX(与aristaless关联的)homeobox基因;(2)Xp22(eiee - 2变种)CDKL5(SYK9)基因;(3)11p15.5(eiee - 3变种)的SLC25A22(GC1)基因;(4)Stxbp1(munc18 - 1)基因9q34 - 1(eiee - 4变种)。

Shin[18]研究了一个X连接无脑回伴有生殖器异常的婴儿,发现该患儿大脑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亚群中出现ARX基因突变,同时在神经元细胞迁移标志物化学反应试验中发现含有谷氨酸脱羧酶和钙蛋白的细胞在新皮质中明显减少。

1.5 PCDH19粘附蛋白19基因(Protocadherin 19,PCDH19,OMIM number 300460),在神经元高度表达的跨膜蛋白,可能参与调节钙离子依赖细胞粘附和神经元的连接,至今作用机制不明。

PCDH19和SCN1A突变的患者有非常相似的临床特征,包括早期发热或不伴发热,发育缓慢和语言、行为障碍,认知退化,可导致多态性癫痫发作,特别是罕见的肌阵痉挛,主要累及女性,男性也可发病。

Depienne Christel[20]在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儿中发现一名男性患儿PCDH19基因的染色体Xq22.1的半合子缺失,同时在11名女性患者中发现9个不同的点PCDH19基因突变(4个错义和5个剪切突变),提示PCDH19在癫痫性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其它基因KCNQ2和KCNQ3基因突变对家族性新生癫痫(BFNS)具有一定的影响,Sarah[21]对80例不明原因癫痫发作及相关精神运动阻滞患者进行KCNQ2和KCNQ3突变分析,8例(10%,8/80)出现异合KCNQ2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