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建设思想与实践之比较_二_
1940年法国与德国军事思想比较研究

1940年的法國與德國軍事思想之比較——法國的失敗是天經地義的一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法國軍事思想,很多人立刻就會認為馬奇諾防線是法軍“完全防禦”軍事理論的標誌,並固執的認為這條防線就是法國失敗的根源。
但很少有人詳細探究過這條防線誕生背後的緣由,這些緣由又是如何決定法國在二戰爆發前採用的“完全防禦”理論的。
有人說,法蘭西民族自從拿破崙之後就再也沒有出過一個軍事奇才,此話雖有偏頗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
法國自拿破崙王朝潰滅之後一直處於一種較為動盪的社會狀態之下,普法戰爭的慘敗曾給了法國人一個重整軍事理論和思想的契機,在背上沉重的民族恥辱的十字架後,法國人一心為了復仇將“大規模進攻”理念奉為經典的軍事思想,同時將軍人的榮譽感上升到了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軍不但輕視野戰炮兵的火力掩護,還迂腐的認為步兵在德軍機槍和大炮的打擊下跑步前進都是對軍人榮耀的一種侮辱。
在付出了數以十萬計的生命為代價後,法國人終於逐漸務實,摒棄了那些可笑的理念,在盟友的幫助下最終打敗了宿敵德國。
一戰結束後,法國這個名義上的戰勝國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北部省份被戰爭摧毀,國家背上沉重的戰爭債務。
當政治家們準備給德國強加一個懲罰性和平條約以阻止他再度威脅法國時,法國軍隊開始考慮採取何種軍事措施在未來可能的入侵中保衛法國。
當時軍隊高層分成兩派。
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福煦元帥,一戰結束時的盟軍最高指揮官,他認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德國一旦再次威脅法國,法國應該立刻發起一場跨過萊茵河的進攻。
另一派則宣稱上次大戰中特別是凡爾登會戰的經驗證明了堅固的永備防禦工事和要塞的優越性,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它們能給攻擊部隊造成巨大的損失。
他們認為法國最好能有一系列要塞構成的戰略防線抵禦入侵直到盟國能提供援助,以聯合封鎖來扼殺德國。
最終軍人們選擇了後者的觀點,首先從人口因素上的考慮為防禦學派增添了砝碼,一戰戰後的人口統計表明法國只有4000萬人口,德國有7000萬,而且德國的出生率更高。
二战各主要交战国装甲兵发展——德国篇

二战各主要交战国装甲兵发展——德国篇前言笔者觉得有必要先叙述一下各国生产能力,我对六大工业国的工业生产力排序为美国>德国>苏联>日本>英国>法国,相信其中大半于主流思想相符,而法德的排序会引起争论。
法国由于开战后迅速败亡,其工业生产尚未转入战时轨道,故排序最末。
而德国,请大家听我算一笔账。
1、1944年初德国竣工生产达到巅峰,每月生产400辆豹式坦克和300辆Ⅳ号改坦克,其中生产一辆豹式坦克需15万工时,400辆共需6000万工时2、1944年苏联每日生产T-34最多约2000辆,T-34所需工时平均为2.5万工时,尚不及德国在生产豹式坦克上消耗的生产工时3、1944年苏联轻型坦克,水陆坦克均停产,当时产量稍大的仅有T-34,斯大林重型坦克。
SU-76自行火炮,SU-122自行火炮4种,而苏联一直没有生产装甲运输车,且轮式装甲车早已停产4、1944年德国同时生产Ⅳ号、豹式、虎式坦克,Ⅲ、Ⅳ号突击炮,“黄蜂”式、“野杏子”式自行榴弹炮,Ⅳ号、猎豹、猎虎坦克歼击车,Sdkfz半履带车,8×8轮式装甲车……种类繁多,品种齐全5、仅就产量而言,苏联的确远强于德国,但那细细一看,无论是单一装备生产所耗工时,还是生产装备的种类德国均强于苏联,所以说,德国人的武器产量有限不是工业生产能力不足,而是设计部门把装备设计的台精细了!一、德意志之矛——闪电战装甲部队生于英国,于法国战场初尝战绩,最大规模的坦克集群在苏联诞生。
然而,只有德国才在二战前真正抓住了装甲兵之魂,德国装甲兵强大而凶猛。
一战结束后,出于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发展坦克,然而《巴黎合约》对德国极其苛刻的限制令德国人民恼怒异常,毫无公正可言的条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因此,德国人从未停止发展坦克。
由于条约允许德国发展少量装甲车,德国人战后很快便以6×6装甲车为基础建立了一支机械化部队,由于条约限制,德军装甲车数量极少,然而,其制作精巧,战斗力极强,这些装甲车的替代型号最终成为了日后德军装甲师侦察营和工兵营的标准配备,而对于坦克而言,德国人以轿车装上木板,架上机枪,模仿坦克进行训练,并以发展“轻型拖拉机”和“重型拖拉机”的名义发展坦克,虽未能列装,却为德国建立了最初的坦克工业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C 法国、德国 D 法国、俄国
拓展延伸
一战与二战的硝烟已经逝去, 惨痛的教训值得反思。面对这两次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世界大战, 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同时 经过战争,和平发展的观念更加深 入人心,但世界并不太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努力来避免世界 大战的再次发生?
两次世界大战
长丰县沛河中学
请你归纳
两次世界大战 有哪些相同点 与不同点?
相同点:
❖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 新瓜分世界。
❖ 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 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 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3、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似之处 是( A )
A英法两国都在战争中受到削弱
B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C欧洲的西线始终都是主要战场
D都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
4、这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它们在一战 中分属两大军事对抗集团,一战后都参加巴黎和会, 二战中它们再次交战。请你判断,这两个国家应该 是( )C
二战的进程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二战全面爆发
2)、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二战进一步扩大
3)、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5)、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战的转折点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 得到了什么收获?
装甲咆哮——小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装甲部队使用及策略

装甲咆哮——小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装甲部队使用及策略无论是对于战争史而言,或是人类自身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一块永远伫立在风雪之中的丰碑。
战争文化和军事艺术在这一场七十年前的大战中被演绎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人类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立体战争,空中有斯图卡的尖锐轰鸣,海上有南达科他钢铁咆哮,而陆地之上,放眼望去,则尽是滚滚装甲洪流。
千年来占据战争主导地位的步兵和新晋的宠儿炮兵此时反而成了陪衬。
坦克战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鲜明的特点。
而广袤的苏联草原,则成为了装甲战术实践的绝佳场所。
说到装甲战术,最有名的莫过于德国的所谓“闪电战”。
也就是集中大规模的装甲兵力在某几个点上,在炮兵和空军掩护下发动突如其来的攻击,一举撕裂对方的阵地,形成“铅笔粗细”的攻击路线,迂回到敌人主力后方,切断其退路。
步兵和补给纵队随后跟上,对敌军围而歼之。
这一套战法在法国战役、波兰战役以及苏德战场初期可谓屡试不爽,法国的300万军队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投降了,而波兰由于战备不足和战术理论的陈旧,虽然用他们手上的装备给德军装甲薄弱的战车造成了一定损失,但仍然改变不了亡国的命运。
而到了苏联的土地上,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发动的时候,数百万苏联边防军同样如他们的法国同僚一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第一天就有1,200架飞机被击毁,大部分都是新式的I-16。
德军长驱直入,10天内便前进了600公里,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这些名城全部成为了苏军集团被包围全歼的地方。
闪电战的精髓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德国人闪电战思想最为成功的一段,或许也是最后辉煌的一段。
当然,德国人的战术仍然不是完美无缺,其中最大的问题或许来自装甲部队本身的装备上。
由于法国战役和波兰战役实在太过顺利,德国人对他们现役的战车太过自信,以至于开发和列装新战车的工作一度进行缓慢,他们没有意识到,不论是I号坦克的7.62mm机枪,或是II号坦克的20mm机关炮,都已经很难对普通装甲目标造成威胁。
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技术

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技术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各方国家不仅充分运用了各种战略思想,还积极采用了新的战争技术,以寻求取得胜利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技术,并分析其对战争进程与结果的影响。
一、战略思想在二战期间,各国大规模运用了各种战略思想,以规划和指导战争的进程。
其中最显著的两种战略思想是“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和“游击战争”。
1. “集中兵力、速战速决”这一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德国的“闪击战”中。
德军在战前充分利用情报优势,对敌方阵地进行侦察,然后迅速发动连续的快速攻击。
德国通过集中兵力迅速突破敌方阵地,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取得战争的控制权。
这种战略思想在早期战争中相当成功,使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法国等国。
2. “游击战争”“游击战争”是指在战争中使用小规模、机动灵活的力量,以袭扰和破坏敌方的供应线和后方阵地。
苏联在抵御德国入侵时采用了这种战略思想。
由于德军实力强大,苏联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方式,对德军进行持久的游击战,使战争进程大大延长,给德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战争技术二战期间,各国纷纷引入和发展了各种新的战争技术,从陆军、海军到空军,各个军种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1. 陆军技术陆军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装甲战车的发展上。
德国的豹式坦克和美国的谢尔曼坦克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装甲战车。
豹式坦克具有优秀的机动性和装甲防护能力,使德军在战场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而谢尔曼坦克则以质量大、生产速度快成为美军主力装甲战车,为盟军在陆战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海军技术二战期间,航空母舰的作战价值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和美国的“企业”号航空母舰成为代表性的两种舰艇。
航空母舰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海战的态势,舰载机的远程打击能力使航母成为舰队中的核心力量。
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军以航空母舰为主力击败了日本舰队,战术上占据了明显优势。
3. 空军技术空军技术方面,飞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17提干大纲之军事知识考点:英、法、德三国军事思想

2017提干大纲之军事知识考点:英、法、德三国军事思想英国军事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战略思想、防务政策、建军方针和作战原那么等。
一、战争观英国认为,战争是人类的社会现象,其目的是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维护民族的生活方式。
二、战略思想英国认为,战略的最高层次是大战略。
大战略是国家运用全部国力到达国家目的的艺术。
战略那么是调动和部署军队和战舰,迫使敌人在不利的地点、时间等条件下作战的艺术。
三、防务政策英国认为,防务政策的制定受本国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并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四、建军思想英国认为,军队的职能是保卫国家的利益与平安。
五、作战思想目标、决心、集中、机动、节约兵力和突然性等作战原那么历来为英军所重视。
六、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英国军事思想将逐渐发生变化。
20世纪末21世纪初,英国将进一步修改核力量更新方案,保持一支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同时将竭力防止核扩散;继续贯彻其依靠北约积极参与西欧联合防务的联盟战略;利用高科技成果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响与特种作战能力,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士兵提干,张为臻博客。
法国军事思想一、以弱制强的核威慑战略。
戴高乐指出,法国作为一个弱国,应始终保持一支数量足够、生存力和突防能力可靠的核打击力量,依靠这支力量给入侵的强国造成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
强国尽管经济、军事实力尤其核力量大大超过弱国,但因害怕遭到弱国的核报复而不敢贸然对弱国发动战争。
戴高乐逝世后,法国各届政府提出“全向庇护〞。
所谓“全向庇护〞,就是强调要防御来自各个方向的侵略,主张在军事上奉行中立政策,不明确规定主要作战对象。
随着社会的开展又提出了“扩大庇护〞取代“全向庇护〞。
所谓“扩大庇护〞,就是强调把法国防御作战的范围扩大到联邦德国,并明确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放弃过去把美国及法国周边国家也作为潜在威胁的观点,主张与盟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全向庇护〞旨在谋取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地位;“扩大庇护〞旨在借助盟国对付苏联日益增长的威胁,以确保本国平安。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表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两次世界大战之问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建设思想与实践之比较(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问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建设思想与实践之比较
(二)
于江欣
【期刊名称】《军事历史》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装甲部队的创建是军队建设史上的重大军事创新成果,它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陆战变革,并成为机械化军事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军指导思想的巨大差异,两次世界大战之问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的建设走过了不同的道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经验和教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后人以重要启示:军事改革与创新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建立一种适合于改革与创新的组织环境与军事文化氛围.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于江欣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19
【相关文献】
1.中韩日三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及其空间
2.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3.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及三国"轴心"的形成
4.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东亚三国(中日韩)经验分析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英、美三国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 par is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 ce of the Ar m ored Troops πBu ild i n g i n Br it a i n ,France and Ger many between WW I and WW II (Ⅱ)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建设思想与实践之比较(二)□ 于江欣 摘要:装甲部队的创建是军队建设史上的重大军事创新成果,它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陆战变革,并成为机械化军事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建军指导思想的巨大差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的建设走过了不同的道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经验和教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后人以重要启示:军事改革与创新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建立一种适合于改革与创新的组织环境与军事文化氛围。
关键词:西方现代军事史 军事创新 装甲部队创建 德国中图分类号:E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83-(2009)03-0062-06(续上期) 二、德国新型装甲部队的创建及其经验启示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被迫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在国防建设与军备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只能保留1115万人的军队,其中陆军10万人,海军115万人;禁止拥有总参谋部、空军、坦克、潜艇等关键性军事组织和战争工具。
在种种近乎苛刻的条款的限制下,德国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悄然建立起一支现代装甲部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这支部队一改传统的陆战模式,以装甲集群实施快速大纵深突破,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欧洲大陆。
其军事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值得探讨。
德国在装甲部队建设及其运用理论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科学地研究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二是汲取国外装甲战理论及装甲兵训练的特长;三是拥有诸如汉斯・冯・泽克特这样一大批思想超前的中高级军官,创造出活跃的军事理论研究氛围,大大推动了军队的机械化军事革命。
(一)20世纪20年代德军装甲战术的形成与装甲兵基础的奠定在20世纪20年代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建立和闪击战理论奠定了扎实基础的功臣,是德国陆军总司令汉斯・冯・泽克特将军。
泽克特是一名职业军官,接受过系统的参谋教育,是进过德军参谋团的为数不多的军官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过军、集团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被誉为“具备非凡的战略才华和政治能力的指挥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代理总参谋长,泽克特于1919年11月按照《凡尔赛和约》条款,正式解散了德军总参谋部,并担任德军部队局(德军部队局的实际职能等同于总参谋部。
1935年6月,德国扩军备战开始后,部队局改称陆军总参谋部)局长。
1920年3月,泽克特被任命为德国陆军总司令,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德国陆军。
泽克特主要从三个方面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兵器落实、理论落实和组织落实。
第一,兵器落实。
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生产并进口装甲车、坦克及其他所有类似的战争工具”,以至于20年代讲授坦克战术的海因茨・古德里安甚至从未见过坦克的内部构造。
因此,在建立装甲部队之前,如何获取坦克成为德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德国采取了若干措施对抗《凡尔赛和约》有关军备限制的条款,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将军备生产移至国外,建立国外附属研制机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就将其最先进的LK -Ⅱ型坦克的部件卖给了瑞典陆军,其设计师也前往瑞典装配改进型的LK -Ⅱ。
该型坦克作为瑞典的第一种坦克,于1920年以Strv M /21s 命名并装备部队。
1925年5月,德国开始秘密研制其战后第一辆坦克,并以“重型履带车”、“轻型履带车”的名义,委托克虏伯、戴姆勒等军火制造商和汽车公司进行设计。
德国还在苏联境内建立了喀山坦克试验中心,与苏联共同研制与试验坦克,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保密,各种坦克部件需要不同工种的工人和设计师在秘密车间里分别完成,这使得20年代德国坦克的研制计划相对于其他武器而言比较缓慢,但这些工作仍然为德国在30年代初期开始的大规模扩军备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理论落实。
德国在装甲战理论方面的建树,主要得益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缜密研究。
泽克特上任德军部队局局长伊始,便积极组建帝国档案馆,大量搜集军事档案资料,继续前总参谋部的战史研究工作。
他亲自制定了一项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详尽计划,成立了由参谋军官和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57个委员会及附属委员会,研究探讨一战中出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各种问题,如战役战术、武器装备、规章制度和军事思想等,甚至包括坦克战和山地战这样的专业问题。
委员会主要由参谋部的军官们领导,有109名将校级军官和退役军官被正式任命为各委员会负责人。
最后,从事这项战史研究工作的军官多达400多名。
泽克特要求他们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拿出简明扼要的成果:一是在一战中出现了哪些战前没有考虑到的新情况?二是以德军战前的观点来处理这些新情况的效果如何?三是战争中新式武器的运用产生了什么样的新的指导方针?四是战争中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尚未找到解决办法?①德军部队局训练处负责收集和评估各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将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吸收到陆军法规条令中。
训练处还于1920年在泽克特所提出的57个研究项目基础上,又增加了29项,如山地战战术部队的编制问题,经济与两线作战问题等。
委员会成员中的大部分军官都是炮兵、坦克部队或殖民统治军的指挥官,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以,他们的研究报告均基于对战争发展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分析评估,而不是凭空想当然。
这些研究成果成为德军在20年代初期颁发的一系列法规条令的基础。
其中,由泽克特签发的题为《诸兵种联合作战与指挥》的487陆军条令(于1921年和1923年分别颁布第一、第二部分),集中体现了德军战术思想的最高水准以及泽克特的军事思想。
泽克特的军事思想集中于两点,一是强调作战中的进攻性、机动性和指挥官的主动性;二是主张建立一支基于志愿兵役制而非征兵制的小型职业化精锐部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指挥有方的德军打败了数量庞大的俄军,泽克特从中认识到,制胜的关键不是部队的数量而是其机动能力。
他认为,相对于大规模军队,小型军队既容易指挥也便于装备新式武器,而部队的机动性和进攻性除取决于指挥艺术是否高超外,尤其决定于武器装备是否精良。
泽克特的军事思想继承了德军传统的进攻理论,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军事理论中以部队数量取胜的观念,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军事理论的主体。
他提出并建立的小型职业军队,成为德国在30年代扩张陆军的基干。
泽克特的军事思想反映出德国军事理论的核心内容:主动进攻、扩张战果和机动灵活。
这个理论框架十分适合于装甲部队的生存与发展,德军现代装甲战理论也由此发展起来。
德国487陆军条令充分阐释了泽克特的军事思想。
条令的精髓旨在实施机动性进攻战,而手段则是炮兵、①[美]埃姆斯・科勒姆:《闪击战根源———汉斯・冯・泽克特与德国军事改革》,37页,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出版社,1992。
航空兵与装甲兵相配合的诸兵种联合作战,后者的重要性从条令的标题便可窥一斑。
该条令详细论证了坦克部队的编成、特点及其使用方法,强调坦克是进攻性武器而非防御性武器,“坦克如附属于步兵将丧失其固有的速度优势”①,“最高统帅部将在决定性地域使用坦克。
坦克部队必须达成突然性,必须在宽大正面上大规模使用并实施纵深突破,以便随后足够多的预备队投入作战。
”为此,该条令提出坦克部队的编成为团级规模,并建议波浪式使用坦克以保持进攻势头;前线各师在进攻中必须至少使用1个轻型坦克营。
此外,条令还以较大篇幅论及高层指挥问题,强调指挥官的独立灵活、积极主动和战场上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在决定性地域使所有可得到的部队结为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指挥艺术”。
②在当时德国本土连一辆坦克也没有的情况下,德军的装甲战理论却已经基本成型,它所提出的坦克团的编制概念,超前于英法两国10年之久。
该理论强调的速度、纵深突破、扩张战果、诸兵种联合作战和前线指挥等观念,正是闪击战理论的核心。
它不仅为德军一旦拥有坦克即可用于实战提供了理论框架,而且也为了解潜在对手运用装甲部队对付德国的可能方式提供了依据。
第三,组织落实。
组织工作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层领导机构的整体协调指导职能;二是基层指挥机构的具体组织实施以及监督管理职能;三是喀山坦克训练中心的成立。
这一方面保证了坦克部队的组建及其训练的监督管理与实施,另一方面也在全军上下掀起了研究坦克战的热潮。
在20年代,德军有关装甲兵建设和装甲战理论研究的事宜由部队局负责。
其中,摩托化部队总监部是负责装甲兵军官训练等具体事务的中心,军械处负责坦克装备。
此外,部队局的4个核心部门———作战计划处、组织编制处、情报处和训练处,均投身于装甲兵建设和装甲战理论研究。
部队局———这部高效运转的机器,担负起德军装甲兵建设的协调工作,其下属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在装甲兵的组建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27年1月,作战计划处提交报告声称,将防护性能好、速度快的坦克集中起来作为一支独立的突击力量使用,将会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这就比487陆军条令将坦克部队作为步兵支援力量的理论前进了一步。
6月,组织编制处将装甲部队划归摩托化部队,未来装甲师编成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装甲部队由此脱离了军队中保守的骑兵体系,其指挥管理与训练归属陆军中最先进的摩托化部队负责。
10月,训练处完成了坦克团的训练大纲。
情报处则负责全面收集和传播有关国外装甲兵战术和坦克技术的最新信息,汇集成册供德军演习和训练使用。
从1925年起,部队局出版了半月刊杂志《军事周刊》,专门登载美英法苏等国家关于装甲战的译文,以及德国军官就英法两国军队的演习和条令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
例如,该杂志1927年分4期连载了英军试验型装甲部队参加军事演习的详细情况。
对于法国于1922~1923年举行的机械化作战演习,德国军官欣赏法军的新式坦克装备,但对其战术运用则不屑一顾,断言法军“根本就不明白他们自己的坦克战术和诸兵种联合战术”。
德军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马匹和机械化部队无法共同作战,坦克将作为战略性力量取代骑兵。
③相比之下,德军更钦佩英军在20年代中期举行的一系列装甲战演习,情报处也将收集英军演习情报列为首位。
情报处所做的信息保障和理论宣传工作,为德军的装甲战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装甲兵建设及其理论的发展。
到1924年,随着德国陆军的改制逐渐稳定下来,泽克特开始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的监督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坦克训练演习及其战术创新。
8月,陆军总司令部秘密下达命令,要求各军区确保在每支部队和驻军中都指派一人作为坦克军官,同来自摩托化营的师部军官一道负责部队装甲战的训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