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的详细记录

椎管内麻醉的详细记录
椎管内麻醉的详细记录

椎管内麻醉

术前准备:病人进入手术室,麻醉医师常规查看手术通知单,向家属讲明麻醉意外并签署麻醉手术同意书。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机、全套气管插管用具以及抢救的应急药物等。患者入室后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医嘱执行情况、睡眠质量,消除其顾虑和紧张,询问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术前用药、备皮情况等。对于血压较高、电解质紊乱等病人应等身体状况改善后择日手术。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建立静脉通路后进行椎管内穿刺。打开并检查麻醉包内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体位:嘱病人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背部尽量弓起),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

穿刺部位:通常选择穿刺点L3-4脊间隙,其次选择L4-5,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硬膜外麻醉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间间隙,一般选取侧卧位。

穿刺方法:1、直入法:在选定棘突间隙近下棘突的上缘处做皮丘,然后再做深层浸润,局麻必须完善,否则痛疼可引起反射性背肌紧张,增加穿刺难度。因为连续硬膜外穿刺针较粗且钝,穿刺皮肤和棘上韧带常常有些困难可先用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然后再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针的刺入位置必须在脊柱的正中矢状线上。

2、侧入法:侧入法是在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进针,避开棘上

韧带和棘间韧带,经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

穿刺步骤:1、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2、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摸好间隙于穿刺点用指甲轻轻压个痕迹。3、穿戴无菌手套(注意无菌原则),抽取穿刺需要的药品和生理盐水等,将穿刺用品摆放整齐。4、选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大面积皮肤消毒,谨防消毒液沾染穿刺用具,以避免消毒液潜在的神经毒性作用。5、抽取5ml2%的利多卡因,于穿刺点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6、破皮针破皮。7、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硬膜外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针尖稍向头侧缓慢刺入。依次进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刺时仔细体会针尖的阻力变化,注意“落空”感变化。8、确定进入硬膜外腔后,测量硬膜外至皮肤的距离,导管进入硬膜外腔3~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9、拔针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针尖的斜口方向,以防斜口割断导管。10、针拔出后,调整导管的长度,接上连接器和注射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少许生理盐水无阻力后固定导管。

椎管内穿刺路径: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

穿刺成功的指征:⑴“落空感”和阻力检测(阻力消失法);

⑵负压现象;⑶其他辅助试验:1、气泡外溢2、抽吸试验3、正压气囊试验4、毛细血管波动5、插管试验6、试验用药。

注入试验量:穿刺成功后经穿刺针(单次硬膜外阻滞)或导管

(连续硬膜外阻滞)注入3~4ml局麻药(含肾上腺素1:200,000)。

导管意外进入血管:由于肾上腺素作用,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此时应选择其它间隙重新置管。若意外进入蛛网膜下腔,则很快出现脊神经阻滞征象,应停止给药,控制阻滞平面,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确保病人安全。测试麻醉平面:5分钟后,以针刺法或凉的酒精棉签测定皮肤感觉平面(单次硬膜外阻滞可在给完用药总量后再测试平面),以确定麻醉平面。

注入局麻药:根据患者的病理状态及手术部位决定用药总量。注药时速度要慢,每隔3~4min注入3~5ml,也可一次性注入预定量。

注意事项:1、麻醉穿刺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2、每次操作或给药前均应回抽,确保硬膜外导管(穿刺针)位于硬膜外间隙。

3、手术完毕后除术后硬膜外镇痛外均应拔除硬膜外导管,切忌暴力拔出,遇拔出困难时,应重新摆回穿刺体位轻柔拔出。

硬膜外阻滞:有单次法和连续法两种。单次法是将局麻药的总量在短时内分次注入硬外腔,因用药量颇大,易引起局麻药中毒,如不慎误注入蛛网膜下腔,则危险性更大,故目前很少应用。连续法是将麻醉导管通过穿刺针留置在硬膜外腔,再通过导管分次注入局麻药。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掌握用药量,安全性大,麻醉时间又可随意延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蛛网膜下腔阻滞:1、穿刺点应在L2以下,常选用L2~3、L3~4、或L4~5间隙。2、穿刺方法大致同硬膜外阻滞(进针时,针芯

一定要留在针内,以避免穿刺时组织嵌入针腔),并穿破硬膜(两次落空感)。取出针芯,若脑脊液经穿刺针内腔顺利流出,则证明穿刺针位置正确。将穿刺针旋转90°以证实脑脊液流出通畅。3、若穿刺时出血、碰到骨头、出现异感,或未见脑脊液流出,则应将针退至皮下,调整方向,重新进行穿刺。4、将装有预定量局麻药的注射器接于穿刺针上并回吸脑脊液,证实脑脊液回流通畅后,缓慢注入局麻药。注药完毕应再次回抽,以证实针尖仍位于蛛网膜下腔内。拔出穿刺针,轻柔安置病人体位。5、给药后,10~15min内每60~90s测量一次血压,注意观察脉搏和呼吸。确定麻醉平面。

腰-硬联合阻滞:1、步骤同蛛网膜下腔阻滞一样(1-3)2、将脊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然后拔出脊麻针,按标准方法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导管。3、给药后,10~15min内每60~90s测量一次血压,注意观察脉搏和呼吸。确定麻醉平面。4、随手术时间延长可经硬膜外导管继续给药。给药注意事项同硬膜外阻滞。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 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 负性肌力作用;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广泛的阻滞平面 原有低血容量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 高体重指数、老年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 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 进行性心动过缓 老年人 髋关节手术(?....)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 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 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 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 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 (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 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 (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 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 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 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 (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 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 用消失。 治疗 (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 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

全麻椎管内麻醉

硬膜外麻醉临床路径(麻醉医师版) 一、硬膜外麻醉适用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可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二、选择麻醉方案的依据: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三、进入临床路径的标准: 1. 有硬膜外麻醉适应证 2. 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四、进入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阶段分为麻醉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实施、麻醉后随访3个阶段。 1. 麻醉前一日:进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详见麻醉前访视路径); 2. 手术当日: (1)核对病人的身份和手术部位,再次进行病情和硬膜外麻醉可行性的评估; (2)监测生命体征; (3)开放静脉通路; (4)根据所实施的手术,确定硬膜外穿刺的间隙; (5)硬膜外穿刺; (6)试验剂量; (7)麻醉维持; (8)麻醉处理; 3. 手术结束后至送入病房后24h: (1)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和末次用药时间确定患者去向:①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超过1小时,可送至病房;②麻醉平面在T5以上、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1小时以内以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PACU观察;③患者病情危重或在PACU观察1小时病情仍不稳定,可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ICU观察。 (2)送至病房后24h内,观察和处理:①患者的生命体征、肢体的运动与感觉;②麻醉相关并发症;③填写术后随访记录。 五、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出现麻醉并发症者(如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硬膜外腔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按相关指南抢救处理。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

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

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 一、ASA评分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与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 Ⅰ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与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 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与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与周到。 ASA分级分六级 ASA 1级无器官、生理、生化或精神系统紊乱。 举例:无。 ASA 2级伴有系统性疾病,尚无功能受限。 举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非复杂性糖尿病。 ASA 3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出现功能不全。 举例:糖尿病伴血管系统并发症;既往心肌梗塞史。

ASA 4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经常威胁着生命。 举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 ASA 5级濒死病人,无论手术与否,不抱挽回生命的希望。 举例:主动脉破裂;颅内出血伴颅内高压。 ASA 6级确证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举例:ASA 1E病人脑死亡;又如健康病人急诊阑尾手术脑死亡 E 需要急诊手术的病例(在相应的ASA 级数之后加“E”字)。 二、全麻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 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 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与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 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实缝皮时病人略由躁动,血压与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麻醉科常用评分标准

麻醉科常用评分标准 这是麻醉科常用评分标准的总结包括ASA评分,.Apgar 评分,全麻效果评级标准.,椎管内麻醉(硬、腰、骶)效果评级标准,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颈丛、臂丛、下肢神经等)】 Ramsay镇静评分心脏危险程度改良Goldman评分,术前ASA麻醉危险度分级,术后苏醒评估项目(POR)計 分,Steward苏醒评分,寒战评分,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 评分,气管插管时肌松程度分级等【ASA评分】 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可将病人分为5级: Ⅰ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 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 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 【Apgar评分】 ----------------------------------------------------------------

----------------------------体征评分标准 --------------------------------------------------------------- ――――――――――――0分―――――――1分――――――― 2分 ---------------------------------------------------------------- 皮肤颜色――――――― 青紫或苍白― 身体红、四肢青紫-―― 全身红 心率(次/分)――――――无――――― 小于100次/分-――― 大于100次 弹足底或导管插鼻反应――无反应――-有些动作如皱眉――― 哭、喷嚏 肌张力―――――――――松弛―――-四肢略屈曲――――― 四肢能活动 呼吸――――――――――无――――-慢、不规则――――― 正常、哭声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范

椎管内麻醉 操作规范 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根或脊神经产生传导阻滞,达到相应区域的麻醉效应称之。 蛛网膜下腔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 骶管阻滞 一、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①患者拒绝或不合作者 ②穿刺部位感染 ③未纠正的低血容量 ④凝血功能异常 ⑤脊柱外伤或解剖结构异常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相对禁忌证: ①菌血症 ②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 ③应用小剂量肝素 二、术前访视 ⑴术前评估与全麻病人相似,并根据病情确定适宜的区域麻醉方法。 ⑵查体时应特别注意患者的背部,观察是否有畸形、外伤、感染等。 ⑶追问患者是否有脊椎病病史,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或疾病,还应记录既往的神经病变。 ⑷追问异常出血史、用药史、过敏史。 ⑸向患者讲解麻醉操作过程,说明麻醉的优、缺点;还应讲明术中可能需要另外加用镇静药和麻醉药,若阻滞失败或手术时间延长、手术超出预想范围,可能改用全身麻醉。 ⑹术前用药:适量的镇静药、镇痛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与疼痛。 三、穿刺体位: 穿刺体位有侧卧位及坐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 侧卧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 坐位:臀部与手术台边沿相起,两足踏于凳上,两手置膝,头下垂,使腰背部向后弓出。 四、穿刺部位: 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突间隙; 上肢:T3~4 下腹部: T12至L2

下肢: L3~4 会阴: L4~5 五、穿刺方法: 直入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进针,针尖稍向头侧作缓慢刺入。 旁入法:于棘突间隙中点旁开 1.5CM处做局部浸润。穿刺针与皮肤成75°角,进针方向对准棘突间孔刺入。 六、棘突间隙的体表解剖标志: 颈部明显突出的棘突为颈下棘突 两侧肩胛冈联线交于T3棘突 两侧肩胛下角联线交于T7棘突 两侧髂嵴最高点联线交于L4棘突或L3~4棘 突间隙 七、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回路、全套气管插管用具以及抢救的应急药物,打开并检查穿刺包内穿刺用品是否齐全。 2、患者入室后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医嘱执行情况、睡眠质量,消除其顾虑和紧张。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后进行椎管内穿刺。 八、硬膜外阻滞 ㈠穿刺步骤: 1、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 2、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摸好间隙于穿刺点用指甲轻轻压个痕迹。 3、穿戴无菌手套(注意无菌原则),抽取穿刺需要的药品和生理盐水等,将穿刺用品摆放整齐。 4、选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大面积皮肤消毒,谨防消毒液沾染穿刺用具,以避免消毒液潜在的神经毒性作用。 5、抽取5ml 1%的利多卡因,于穿刺点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 6、破皮针破皮。 7、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硬膜外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进针。依次进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刺时仔细体会针尖的阻力变化。 8、确定进入硬膜外腔后,测量硬膜外至皮肤的距离,导管进入硬膜外腔3~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 9、拔针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针尖的斜口方向,以防斜口割断导管。 10、针拔出后,调整导管的长度,接上连接器和注射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少许生理盐水无阻力后固定导管。

椎管内麻醉操作技术规范

椎管内麻醉操作技术规范 由于儿科病人合作程度差,一般情况下,小儿的椎管内麻醉应在完善的静脉复合麻醉(监测下镇静、镇痛)下施行,操作过程中,需有护士或麻醉助手协助患儿保持适当体位,需妥善连接监护仪器,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注意上呼吸道畅通情况,时刻警惕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发生。 【硬膜外阻滞】 1.1 适应证:中下腹部、下肢、肛门会阴部位手术,上腹部手术推荐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必要时可性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1.2 禁忌证: 1.2.1 绝对禁忌证:患儿及家属强烈拒绝、穿刺部位皮肤感染、严重脊柱解剖异常或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明显凝血功能异常、低血容量未纠正。 1.2.2 相对禁忌证:急腹症腹胀明显者、饱胃患儿、接受抗凝治疗者、其他体位摆放苦难者。 1.3 实施过程 1.3.1 静脉复合麻醉诱导:推荐咪达唑仑0.05~0.1 mg/kg(以总量不超过2mg为宜)、长托宁0.1~0.2 mg/kg、舒芬太尼0.1~0.2 μg/kg(或芬太尼1~2μg/kg)、丙泊酚2~3 mg/kg依次静脉缓慢推注。患儿入睡后摆放体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吸

入氧气。 1.3.2 打开无菌穿刺包,戴手套,用5%含碘消毒剂消毒皮肤3次,铺无菌巾。 1.3.3 用0.5~1%浓度的利多卡因溶液对皮肤至黄韧带全层局部麻醉。 1.3.4 行硬膜外穿刺,至针尖进入椎间隙,拔出针芯,接玻璃注射器进行压力试验。 1.3.5 针尖进入硬膜外隙,阻力消失,回吸无血液、脑脊液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置入深度以2~3cm为宜。行负压试验。 1.3.6 妥善固定硬膜外导管,患儿取平卧位,依次给予试验剂量和首剂局部麻醉药。 1.3.7 术中严密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手术进行状态按时追加跟踪剂量。手术结束后拔出硬膜外导管,仔细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导管尖端是否完整。 【骶管阻滞】 2.1 适应证:下肢、肛门、会阴手术,部分3岁以内患儿的下腹部手术。 2.2 禁忌证:上腹部手术,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脊柱裂或脊膜膨出,严重脊柱畸形以及其他体位放置困难者。 2.3 实施过程 2.3.1 参照硬膜外阻滞过程实施镇静、镇痛,根据具体情况,也可采用面罩吸入七氟烷镇静后实施。

麻醉科的各种评分

麻醉科的各种评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5-09-12 00:07 文章来源: 麻醉疼痛专业讨论版 关键词: 麻醉学评分系统 ASA评分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 Ⅰ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Ⅰ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全麻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 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 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实缝皮时病人略由躁动,血压和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考生姓名:学号:成绩: 项目总 分 评分标准得分 术前访视与核对20 1、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相关病史及禁食情况5分 2、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其手术体位5分 3、关注患者脊柱及穿刺部位情况5分 4、辅助检查:尤其重视血凝情况5分 麻醉前准备20 1、麻醉机吸引器检查并处在待命状态5分 2、开放静脉并进行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5分 3、备好椎管内麻醉物品、抢救物品及气管插管物品5分 4、患者体位摆放与患者保护,穿刺点定位5分 操作40 1、穿刺时告知,并适时与患者沟通10分 2、无菌观念(口罩、帽子、洗手)及消毒范围10分 3、穿刺方法正确(正中入路为例)10分 4、操作结束时给试验剂量, 给足剂量并测平面10分 提问20 1、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与禁忌症 2、局麻药浓度与剂量的选择(给病例) 3、硬膜外腔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判断与处理 4、术后头痛防治原则 5、穿刺过程中出现神经根刺激征的判断与处理 备注:5选2题提问 总分 100 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者签名:

椎管内麻醉提问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有哪些? 2.椎管内麻醉的优点是什么?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证有哪些? 4.为什么蛛网膜下隙阻滞会造成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有哪些? 6.硬膜外置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7.简述全脊麻的处理原则。 8.如何鉴别脊髓早期损伤与脊神经根损伤? 9.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如何? 10.全脊麻的临床表现如何? 参考答案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为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但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2.椎管内麻醉能明显阻断外科手术刺激产生的机体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应用这些技术能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卫生保健经费。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有:①下腹及盆腔手术;②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③下肢手术。 4.血压下降主要因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等造成的。心率缓慢是因部分交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所致。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包括:①血压骤降使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③手术牵拉内脏。 6.置管注意事项有:①导管已越过穿刺针斜口而遇阻力需将导管退出重插时,必须将导管与穿刺针一并拔出,切忌只拔导管,否则会有针尖斜口割断导管的危险;②插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肢体异感或弹跳,提示导

麻醉常识—椎管内麻醉

1、何谓半身麻醉? 脊髓神经因分布的位置不同而管理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和 运动,利用这个原理,我们从背后打入麻醉药来暂时阻断某些脊髓神经的作用,以达到可对该脊髓神经所管理的区域手术而病人不会感到疼痛的目的。这种麻醉方式,病人不会失去意识,只有下半身不能动,所以称为半身麻醉。 2、半身麻醉有哪些 ? 蛛网膜下腔骶管麻醉:利用很细的针将麻药打入脊髓神经所在的蜘蛛膜下腔,达到阻断脊髓神经的作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是用细针 (但较脊椎麻醉的针粗)将麻醉药注入硬脊膜外腔,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根。其起始时间较脊椎麻醉慢,对感觉及运动神经的阻断程度也较脊椎麻醉小,以分节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的阻断,可因麻醉时间和需求不同而多次给药。 3、半身麻醉是否会伤及脊柱? 半身麻醉因为是经过脊椎间的间隙给药而达到暂时阻断神 经作用,所以是不会伤到脊柱的。 4、哪些病人不宜做半身麻醉 病人拒绝、皮肤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全身性败血症、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脊柱畸形等 5、半身麻醉可能有什么后遗症? 半身麻醉可能产生的后遗症包括有尿潴留、神经损害、感染等,但都很少见;最常见的是硬脊膜穿刺后头痛(麻醉后平卧24小

时可预防)。 6、接受半身麻醉之后是否容容易腰酸背痛? 半身麻醉後的背痛发生率与全身麻醉相同,而且绝大部分可自愈。脊椎麻醉的药效通常在麻醉后两个小时开始减退,八个小时后才能完全回复所有知觉。若能在麻醉後的六個小时保持平躺,且能起床後多喝水,慢慢下床活动,较不会有腰酸背痛的状况产生。 7、为什么麻醉了还有感觉? 麻醉后,很多病友都会问麻醉医生这一问题。其实除了全身麻醉,多数麻醉方法本身并不会影响意识,患者保持清醒,神经阻滞区域(已被麻醉部位)也并非没有了所有的感觉,触觉、压力及本体感觉等仍然存在,只是温度觉、痛觉等已消失。由于进入手术室后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麻醉医生一般会给予适当药物使患者镇静入睡,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担心。 8、利用脊椎打麻醉是否会引起日后腰痛的后遗症? 半身麻醉针刺入的是脊椎间隙,即两节腰椎骨之间,主要是一些软组织,如肌肉、韧带、脂肪等,因为针头非常细小(23-26G),可能会有类似肌肉注射的局部轻微肿痛,1-2天可恢复,不会造成腰痛的后遗症。

中山麻醉常规:第八篇椎管内麻醉常规

第八篇椎管内麻醉常规 椎管内麻醉分为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阻滞。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上亦称腰麻或脊麻。 1.适应证会阴、直肠肛门、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一般手术时间 <3小时。 2.禁忌证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 病人拒绝中枢神经系病变 穿刺部位有炎症脊柱外伤骨折 难以纠正的低血容量穿刺有困难 脊柱解剖异常无法放置操作体位 颅内高压不合作或手术时间难预 料 出凝血功能异常 3.术前访视除常规外,重点检查穿刺部位,并估计是否穿刺会 遇到困难。 4.蛛网膜下腔阻滞分类 1)局麻药比重所用药液的比重高于、相近或低于脑脊液比重分别称重比重液、等比重和轻比重液腰麻;

2)给药方法有单次和连续法,连续法是用导管置入蛛网膜 下腔,分次给药,可使麻醉状态维持较长时间。 6.穿刺术常用旁正中法,穿刺点为L3-4或L2-3,目前常用布比卡 因7.5~15 mg稀释至3?5 ml注入。 7.常用药物及最大剂量 8.不同比重药液的配置方法 (1)重比重液:在局麻药中加入50%的葡萄糖0.1~0.2ml ,用脑脊液稀释至3?4ml,使葡萄糖的浓度低于5%; (2)等比重液:用脑脊液将局麻药稀释至3?4ml; (3)轻比重液:用生理盐水将局麻药稀释至3?4ml。 (4)在局麻药中也可按需加入阿片类药物和缩血管药物,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是硬膜外腔的1/10 ,如吗啡0.1~0.2mg;缩血管药物如麻黄碱30mg 9.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因素 (1)药物用量 (2)药液比重 (3)病人体位 (4)局麻药弥散性与穿透性

(5)穿刺部位 (6)注射容积与速率 (7)穿刺针斜口的方向 (8)病人的特点如老人、产妇、肥胖者及腹内压增高等。 10.麻醉管理 (1)穿刺前先开放静脉; (2)阻滞平面低于T io可称安全,即使心肺功能不全病人亦可选用; (3)准确测定记录上界阻滞平面,注意平面“固定”后再扩散。如鞍麻采用重比重液,手术取头低位,平面会逐步向上扩散; (4)血压下降与病人情况及阻滞平面呈正相关,高血压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更易发生。平面超过T4易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处理:快速输注晶体液并静注麻黄碱5?6 mg心动过缓可静注阿托品0.3?0.5 mg ; (5)呼吸抑制多发生在高平面阻滞,应立即面罩给氧,必要时静脉注射镇静药物后作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 (6)恶心呕吐常见原因有麻醉平面过咼造成低血压、迷走神经亢进或手术操作牵拉腹腔内脏等,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手术结束测阻滞平面是否开始消退,平面消退至T8方可送回病房。送病人回病房时应注意血压,防治体位性低血压,并及时随访感觉与运动完全消退时间。 (8)如穿刺过程中反复出现异感或脑脊液回抽不畅应放弃蛛网 膜下腔阻滞。 11.术后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方法

椎管内麻醉方法.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一)穿刺步骤 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 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根据麻醉平面的高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决定于阻滞范围,可以通过未麻醉区的血管收缩来进行代偿,高平面阻滞更易造成低血压。除骶段外的大部分副交感神经纤维未被阻滞,故有脉缓、肠管收缩和蠕动亢进、牵拉内脏而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感觉神经纤维被阻滞后,其相同区域痛觉消失。运动神经纤维被阻滞后,其所支配的骨骼肌松弛。隔肌由颈3~4神经支配,肋间肌由胸1~2脊神经支配,隔肌和肋间肌完全麻痹,则自主呼吸消失,仅肋间肌完全麻痹,则呈现呼吸抑制。 (三)平面调节 麻醉平面是指痛觉消失的阻滞平面,表示脊神经阻滞范围。感觉神经的阻滞平面要低于交感神经的阻滞平面,运动神经的阻滞平而又低于感觉神经的阻滞平面,各段脊神经在人体体表的分布标志如。

带你了解椎管内麻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1942281.html, 带你了解椎管内麻醉 作者:徐科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 椎管内麻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硬膜外麻醉、腰麻和腰硬联合麻醉三大类。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部麻醉注入硬膜外间隙,使得脊神经根阻滞;腰麻是指将局部麻醉注入蛛网膜下间隙,使得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硬膜外麻醉与腰麻都是通过局部麻醉作用使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的麻痹,以便于手术可以安全顺利地进行。 椎管内麻醉的两种麻醉类型各自的适用症、禁忌症及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1.蛛网膜下腔麻醉,多适用于2-3小时内的下腹部、下肢以及会阴等部位的手术麻醉,例如下肢手术、剖腹产术、痔疮切除术等手术的开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脊柱畸形、脊柱外伤、脊柱结核、肿瘤、脑膜炎、休克、靠近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都不应该做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当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⑴麻醉药物注射失败,注射的药物速度过慢或者调整的体位不当,可能需要重新麻醉或者更改麻醉方式。⑵血压下降较为明显,低血压的发生与麻醉阻滞范围的大小、患者的身体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⑶恶心、呕吐情况发生较多,是因麻醉导致循环抑制低血压引起的脑缺氧而导致的。 2.硬膜外阻滞,适用于腰麻的手术都可以采用硬膜外麻醉,临床上硬膜外阻滞常应用于腹部、腰部、盆腔等部位的手术。同蛛网膜下腔的麻醉的禁忌症一样,此外,月经期女性、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都不应该选用硬膜外麻醉。⑴穿破硬脊髓。⑵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过量注射药物而产生的广泛阻滞,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区域无感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呼吸骤停、心搏骤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⑶硬膜外出血导致的硬膜外腔出血,虽然发生率极低,但是却是硬膜外麻醉导致瘫痪的最主要的原因。⑷其他的导管拔出困难或者折断导致的血压降低、呼吸抑制情况的发生。 3.腰硬联合阻滞,顾名思义在腰麻的基础上再硬膜外置管进行麻醉,弥补了腰麻的阻滞时间不能满足手术需要,也弥补了硬膜外麻醉的阻滞不完善的情况。可以同一点进行麻醉也可以取不同的穿刺点进行,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禁忌症也包含了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可能发生的情况。 椎管内麻醉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般选取患者坐位或者侧卧位,患者背部与创面呈垂直,将患者腰部向后进行弯曲,使得棘突间隙能尽量地打开,以便于进行麻醉穿刺。拿腰麻来说,一般选取L3-4或L2-3间隙进行。首先定好位,皮肤皮下组织棘间韧带逐层进行浸润麻醉,可以减少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可以选择直接穿刺或者侧入进行穿刺,脑脊液流出代表此次穿刺成功,在后蛛网膜下腔注入麻醉药品。对于麻醉平面调控临床上常以皮肤的痛觉、温度觉测试阻滞平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考生姓名:学号:成绩: 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者签名:

椎管内麻醉提问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有哪些 2.椎管内麻醉的优点是什么 !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证有哪些 4.为什么蛛网膜下隙阻滞会造成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有哪些 6.硬膜外置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7.简述全脊麻的处理原则。 8.如何鉴别脊髓早期损伤与脊神经根损伤 9.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如何 10.全脊麻的临床表现如何 】 参考答案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为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但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2.椎管内麻醉能明显阻断外科手术刺激产生的机体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应用这些技术能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卫生保健经费。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有:①下腹及盆腔手术;②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③下肢手术。 4.血压下降主要因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等造成的。心率缓慢是因部分交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所致。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包括:①血压骤降使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③手术牵拉内脏。 6.置管注意事项有:①导管已越过穿刺针斜口而遇阻力需将导管退出重

插时,必须将导管与穿刺针一并拔出,切忌只拔导管,否则会有针尖斜 口割断导管的危险;②插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肢体异感或弹跳,提示导 管已偏于侧腔而刺激脊神经根。为避免脊神经根损害,应将穿刺针与导 管一并拔出,重新穿刺置管;③导管内流出全血,提示导管已刺破硬膜 外间隙静脉丛,可用含少量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如仍流血时,应 考虑另换间隙作穿刺置管;④为阻止硬膜外间隙内的药液回流入注射 器,可用胶布把注射器芯固定。 7.全脊麻的处理原则:①维持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如病人神志消失,应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加速输液,必要时给予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若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30分钟后病人即可清醒;②如出现心搏骤停,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和严格采用试验剂量注药是预防全脊麻的重要措施。 8.脊髓损伤早期与脊神经根损伤的鉴别:①脊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或痛感,而脊髓损伤时为剧痛,偶伴一过性意识障碍;②脊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根痛”,很少运动障碍;③脊神经根损伤后感觉缺失仅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皮区,与穿刺点棘突的平面一致,而脊髓损伤的感觉障碍与穿刺点不在同一平面,如颈部.上胸部.和下胸部分别低1.2和3个节段。 9.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为:开始时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及及括约肌障碍,发展至完全截瘫。 10.全脊麻的临床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的区域均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及呼吸停止。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 局麻药液注入蛛网膜下腔,产生相应脊神经根阻滞,其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功能暂时消失,又称脊椎麻醉,简称腰麻。 1.适应证与禁忌证 ⑴适应证: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 ⑵禁忌证:休克、血容量不足、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恶液质、严重高血压、高颅压、脑膜炎、脊柱畸型、穿刺部位感染、凝血机制障碍和不合作者应视为绝对禁忌症。老年及高龄、高血压、心脏病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2.麻醉前准备 ⑴术前禁食、禁水6小时。 ⑵入室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或安定10毫克。 ⑶准备好急救器具及药品。 3.操作方法 ⑴体位:取侧卧位,头前屈垫枕、背部贴近手术台边缘并与手术台平面垂直,双手抱膝,膝部贴腹和胸壁。若患肢不能屈曲,可取被动体位,健肢屈曲。肛门会阴部手术亦可取坐位,如“鞍麻”。 ⑵穿刺点:一般选择腰3-4或腰2-3,最高不得超过腰2-3,以免损伤脊髓。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相交处相当于腰3-4棘突间隙或腰4棘突。

⑶穿刺方法:先行皮肤消毒,范围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椎,两侧至腋后线,然后检查腰穿针与针芯是否匹配。在所选择的穿刺点棘突间隙中点做局麻,左手拇指或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腰穿针垂直皮肤进针,依次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待穿刺针固定,改双手进针,第一次阻力消失表示针入硬脊膜外腔,第二次阻力消失表示针入蛛网膜下腔,抽去针芯见清澈脑脊液流出,此为直入穿刺法。也可使用侧入穿刺法,在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穿刺,穿刺针向中线倾斜,与皮肤成75度角对准棘突间孔方向进针,经黄韧带、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此法适用于韧带钙化的老年人,棘突间隙不清的肥胖者或直入法穿刺失败的病人。然后将配制好的局麻药液缓慢注入,一般10-30秒注完后退针,用创可贴或敷料覆盖穿刺点,患者缓慢的改平卧位。 ⑷调节平面: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很多,如体位、用药剂量、浓度、容积、比重、注药速度、局麻药性能、穿刺针粗细、斜面方向、脊柱弯曲以及病人的病理生理如腹内压增高等。其方法是根据体位调节,针刺皮肤试痛后和观察运动神经麻痹情况来进行。用重比重溶液时,病人头端越低,麻醉平面越高。一般头低位不超过15度,麻醉平面上升至所需高度时,即将头端放平,注药后15分钟阻滞平面固定。 ⑸常用局部麻醉药

椎管内麻醉的详细记录

椎管内麻醉 术前准备:病人进入手术室,麻醉医师常规查看手术通知单,向家属讲明麻醉意外并签署麻醉手术同意书。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机、全套气管插管用具以及抢救的应急药物等。患者入室后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医嘱执行情况、睡眠质量,消除其顾虑和紧张,询问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术前用药、备皮情况等。对于血压较高、电解质紊乱等病人应等身体状况改善后择日手术。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建立静脉通路后进行椎管内穿刺。打开并检查麻醉包内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体位:嘱病人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背部尽量弓起),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 穿刺部位:通常选择穿刺点L3-4脊间隙,其次选择L4-5,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硬膜外麻醉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间间隙,一般选取侧卧位。 穿刺方法:1、直入法:在选定棘突间隙近下棘突的上缘处做皮丘,然后再做深层浸润,局麻必须完善,否则痛疼可引起反射性背肌紧张,增加穿刺难度。因为连续硬膜外穿刺针较粗且钝,穿刺皮肤和棘上韧带常常有些困难可先用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然后再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针的刺入位置必须在脊柱的正中矢状线上。 2、侧入法:侧入法是在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进针,避开棘上

韧带和棘间韧带,经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 穿刺步骤:1、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2、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摸好间隙于穿刺点用指甲轻轻压个痕迹。3、穿戴无菌手套(注意无菌原则),抽取穿刺需要的药品和生理盐水等,将穿刺用品摆放整齐。4、选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大面积皮肤消毒,谨防消毒液沾染穿刺用具,以避免消毒液潜在的神经毒性作用。5、抽取5ml2%的利多卡因,于穿刺点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6、破皮针破皮。7、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硬膜外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针尖稍向头侧缓慢刺入。依次进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刺时仔细体会针尖的阻力变化,注意“落空”感变化。8、确定进入硬膜外腔后,测量硬膜外至皮肤的距离,导管进入硬膜外腔3~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9、拔针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针尖的斜口方向,以防斜口割断导管。10、针拔出后,调整导管的长度,接上连接器和注射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少许生理盐水无阻力后固定导管。 椎管内穿刺路径: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 穿刺成功的指征:⑴“落空感”和阻力检测(阻力消失法); ⑵负压现象;⑶其他辅助试验:1、气泡外溢2、抽吸试验3、正压气囊试验4、毛细血管波动5、插管试验6、试验用药。 注入试验量:穿刺成功后经穿刺针(单次硬膜外阻滞)或导管

外科学-椎管内麻醉

第八节椎管内麻醉 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图1-27)。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图1-27 脊椎椎管的横切面 (一)穿刺步骤 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图1-29)。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表1-13)。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 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局麻药在脑脊液

麻醉常用评分标准

麻醉常用评分标准 ★全麻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 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 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实缝皮时病人略由躁动,血压和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Ⅲ级: 1、麻醉诱导经过不平稳,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激反应强烈。 2、麻醉维持期深浅掌握不熟练,致使应激反应激烈,呼吸和循环的抑制或很不稳定,肌松不良,配合手术勉强。 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冗长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后呼吸恢复欠佳。 4、产生严重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硬、腰、骶)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 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非病情所致) 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需该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 ★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颈丛、神经臂丛、下肢等) 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 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病人有疼痛表情; 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病人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 ★Ramsay镇静评分 1分为不安静、烦躁; 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能听从指令 4分为睡眠状态,但可唤醒; 5分为呼吸反应迟钝; 6分为深睡状态,呼唤不醒。 其中2~4分镇静满意,5~6分镇静过度。 ★BCS(Bruggrmann comfort scale)舒适评分 0分为持续疼痛;

麻醉科的各种评分

麻醉科评分 1.ASA评分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 Ⅰ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2. Apgar评分 体征评分标准 0、1、 2 皮肤颜色:青紫或苍白身体红、四肢青紫全身红 心率(次/分) :无小于100次/分大于100次 弹足底或导管插鼻反应:无反应有些动作如皱眉哭、喷嚏 肌张力:松弛四肢略屈曲四肢能活动 呼吸:无慢、不规则正常、哭声响 3. 全麻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 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 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实缝皮时病人略由躁动,血压和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Ⅲ级: 1、麻醉诱导经过不平稳,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激反应强烈。 2、麻醉维持期深浅掌握不熟练,致使应激反应激烈,呼吸和循环的抑制或很不稳定,肌松不良,配合手术勉强。 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冗长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