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甘蔗生产技术规范
弥勒“双高”甘蔗管理技术

甘蔗生长有 l ~l 片真叶时 ,在雨后或灌水 O 2
后, 趁土壤湿润, 每公顷施尿素 70 5 千克、 普钙 60 0 千克于根部 , 铲表土覆 盖培土。8 中旬 , 月 在雨后或
收 稿 日期 :06 —2 20 —4 4
清除各种间套作物 ,把残枝败叶埋在蔗茎根部
作肥料 。杂草连根铲除。
1 7
维普资讯
杨 晓丽等 : “ 弥勒 双高” 甘蔗管理技 术
122 施 肥培 土 ..
塘断垄 , 甘蔗减产 。生产实践证明 , 对养 留宿根的蔗
管理上要及时供给肥水 , 促早生分蘖,提高有效分 蘖 ,保证有足够 的苗量群体 。分蘖后期因地制宜地 间去过多分蘖 , 均匀蔗苗 , 公顷保持 100 株。 500
12 大伸长期管理 . 甘蔗进入大伸长期 , 平均每天长速在 2m以上 。 c 根系发达, 吸水 、 吸肥能力强 , 对光 、 水 、 温、 肥的需求
弥勒“ 高" 双 甘蔗管理技术
杨 晓丽 薛 晶
( 云南省弥勒县糖业办公室 云南弥勒 620 ) 534
摘
要: 根据甘蔗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甘蔗各个生育期 的不 同特性 , 探讨弥 勒蔗 区“ 双高” 蔗新植蔗 、 甘 宿根蔗
的 田间管理技术 。 关键词 : 甘蔗 : 管理 ; 技术 中图分类号 :56 148 ¥6 .0 . 文献标识码 : B ‘
叶、 长大茎的良好环境, 最大限度满足甘蔗快速生长 的需要 , 争取蔗茎有更大生长量。 12 1 清除杂草 ..
“双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

“双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1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含义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是指在甘蔗生产全过程中所采用的机械化作业技术。
它包括耕整地机械化技术、开行机械化技术、种植(施肥)机械化技术、中耕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化技术、灌溉机械化技术、收获机械化技术、装载运输机械化技术、破垄平茬机械化技术、蔗叶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
§2推广“双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意义农业机械具有高效的特点,与传统人畜力作业方式相比,机械作业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物单产,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我区甘蔗生产机械化还处于发展初期,甘蔗生产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甘蔗单产低。
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甘蔗生产的发展和蔗糖业成本的降低。
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单产、增强蔗糖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据有关部门和单位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实施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甘蔗增产率达31%,每亩增收230元;实施中耕机械化技术可提高生产效率32倍以上,作业成本减少25元/亩,肥料利用率提高15%;连续3年实施蔗叶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原来的1.5%提高到2.7%,可增产7%~10%。
广西已确立为全国“双高”甘蔗优势产区,发展“双高”甘蔗生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份,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在“双高”甘蔗生产中推广应用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具有现实和重要意义,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势在必行。
§3“双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内容介绍一、耕整地机械化技术耕整地机械化技术包括耕地机械化技术和整地机械化技术。
(一)耕地机械化技术1、技术内容及其作用耕地机械化技术是采用拖拉机配套铧式犁等机具进行耕翻、疏松土壤作业的技术。
深耕深松是旱作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耕作技术,在“双高”甘蔗生产中,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对提高甘蔗单产具有明显作用。
深耕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孔隙度,以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数量,避免产生地面径流,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创造一个深厚的耕作层,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清理田间残茬杂草,掩埋肥料,消灭寄生在土壤或残茬上的病虫害。
甘蔗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甘蔗生产技术操作规范作者:黄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8期0 引言粤西地处热带南亚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糖蔗生产优势十分明显,列入我国甘蔗优势区域带布局,在发展甘蔗生产中为广东蔗糖业的发展和实现我国食糖自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广东蔗区主要在粤西,主要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三市,以湛江市为主。
近年湛江全市糖蔗种植面积维持在16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70%。
2001年糖蔗生产上升到种植面积176.2万亩,糖蔗总产850万吨,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9.05%和29.8%,分别占全省的81.8%和79.1%,成为广东蔗糖业的集中、优势产区。
目前,蔗糖业在湛江的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65%的农业人口从事蔗糖业种植和生产,蔗糖业的发展可促进甘蔗主产区农业增效和农民收入的有效增长。
同时,带动运输业、包装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增加社会总收入,刺激消费,繁荣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曾经出台一套甘蔗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的标准数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这些标准数据已不适宜目前“双高”甘蔗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
因此,很有必要制订适合目前蔗糖业发展的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主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标准如下: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栽培条件(1)甘蔗蔗糖分:成熟期平均蔗糖分14.5%以上。
(2)亩产量:亩产原料蔗6吨以上。
(3)亩有效茎:中大茎品种4500~5000条,中茎品种5000-6500条。
(4)平均单茎重:中大茎品种1.33kg以上,中茎品种1.2kg以上。
(5)土壤条件:耕作层厚度在25cm以上,壤土或轻粘土,pH5.5~6.8,有机质1%-2%,速效磷含量大于10mg/kg,代换性钾含量大于80mg/kg的蔗区使用。
(6)气候条件:要求全年大于100℃的活动积温60000℃以上,年日照时数16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海拔1000米以下。
2 新植蔗主要生产操作规范2.1精选种苗(1)选用脱毒健康种苗,建立三级苗圃统一供种。
甘蔗双高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技术优化对策

甘蔗双高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技术优化对策摘要:甘蔗作为主要生产糖料的作物,其发挥重要的经济价值。
在对甘蔗实际种植期间,需要对栽培技术逐渐完善,致力于甘蔗双高栽培,保证甘蔗质量和产量的提升。
本文基于甘蔗双高栽培问题的分析,做出技术优化。
关键词:甘蔗;双高栽培;问题;技术;对策在对甘蔗实际种植期间,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因为甘蔗不仅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也是作为乙醇的主要原料。
传统的栽培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使甘蔗种植产量和质量的提升,需要使用双高栽培技术,保证解决其中的问题,促使甘蔗产业的稳定发展。
一、甘蔗双高栽培技术的相关论述在进行甘蔗的种植与培育时为了能够提升产量,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现如今栽培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中,很多种植户都开始在甘蔗栽培的过程当中采用新兴的双高栽培技术,这种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的栽培方式不同,能够提升甘蔗的含糖量,进而实现高产,给甘蔗相关的种植户提高了收益,因此对于当下甘蔗的种植环境来说有着重要的推广意义。
通过运用这种栽培技术能够加强甘蔗栽培过程当中的病虫害防治,提升种植期间的管理方式,更好地促进甘蔗的种植,提升甘蔗整体的产量。
二、甘蔗双高栽培中的问题第一,土壤的肥力较低。
在对甘蔗实际种植期间,因为对无机化肥的长期使用,导致土壤存在板结问题,无法保证土壤肥力。
加上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种植地区距离公路较远,在有机肥运输方面受到限制,无法使土壤获得充足养分,也容易增加更多的种植成本。
且在对甘蔗种植期间,连片种植面积小,未形成规模化,无法促使甘蔗种植水平的提升。
第二,种植方式粗放。
实际甘蔗种植期间发现为粗放方式,缺少科学技术的应用,甘蔗的科学技术应用效率低。
政府部门对甘蔗种植也不够重视,未给甘蔗种植提供充足的资金、人力支持等,给甘蔗的有效种植带来制约性。
第三,种植户的双高栽培积极性不高。
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的甘蔗种植人员仅种植短期效益,对甘蔗的产量、含糖量重视度不够,导致甘蔗的远期效益不高。
梁河县水田甘蔗“双高”栽培技术

5 %的石灰水 浸种 2 4小时 ,或用
0 3 新植水 田蔗 ( 、 一根蔗 ) 的种 1%的石灰水蘸切 口 ,或用草 木灰 蘸 种苗切 口, 或用 5 %多菌灵 lo 0 Oo
O分钟处理后再下种 。 通 ( ) 细整地 。在前茬作 物收 倍液浸种 1 1精 于 1 1 充分曝 过种苗处理 ,有效减 轻凤梨病 和赤 比大 面积 水 田蔗平 均糖 份 l. % 31 获后 , l 2月进行耕犁 , 2 晒、 风化 土壤 、 机耕细耙 。要求翻耕 腐病侵染危害 。 提高 1 8 . %。现将其 主要栽培技术 1 () 5 合理密植 。 ①下种量。每亩 简介如下 , 供参考。 深 2 (厘米 , 5 3J 保证耕 作层 土壤 深、
进行种植 , 月上中旬播种最好 。 1 ( 采种及种苗处理 。① 采种。 4)
选无病虫害危害 、 蔗芽饱满 、 无混杂 的蔗 田采种 , 染病 种和蚜虫 蔗龟 、 螟虫危 害重 的蔗种 坚决不采用 , 确
‘ 高 栽 培 技 术 ‘ 双 , ,
江余 昌 云 南粱河县农业局 寸永庆 69 0 7 20
1 选 用 良种 、
松、 、 , 细 碎 充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下 种 40 00段 双 芽 苗 (00个 单 80 () 2 规范开沟 。首先每 田地 四 芽 ) ,力争每亩有效茎 大中茎种达
选用 高 产 、 高糖 、 逆性 强 的 抗
O5 深 50 00 条 , 中 小 茎 种 达 0060 优 良 品 种 , 如 : “ O 2 ”、 周开 好排灌渠 ,宽 3 一 0厘 米 , R C0 6 0 00条 。 亩用种约 1 吨。②下 “ O 2 ”、 “ O 2 ”、 “瑞 引 4 R C2 R C5 0厘米左右。田块较大的中间应开 0 0 7 0 “ 蔗 9 /5 ”、“ 材 粤 319 梁 梁材 9 /1 等品种。 75 ”
推进甘蔗“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

推进甘蔗“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印发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X-X年)》(发改农经〔X〕1101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X发〔X〕3号)、《自治区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X政发〔X〕36号)精神和自治区有关“双高”基地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市“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加大统筹协调、政策支持、财政扶持,突出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树立从选地开始相关主体参与系统谋划推进机械化理念,着力解决阻碍“双高”基地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及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使用效果,突破机收瓶颈,加快“双高”基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发展步伐,有效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提升我市蔗糖产业竞争力。
二、工作目标(一)发展目标到X年(即X/X年榨季,下同),在“双高”基地从事糖料蔗耕种管收全程或专业化机械化服务领域打造一批机具配套到位、经营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优、作业面积大的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队等示范性农机服务组织;全市“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机耕、机种、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85%、50%。
机械化中耕培土水平达到70%。
(二)年度目标X-X年“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度目标分别达到53%、58%、64%、71%、80%。
三、标准要求(一)地块糖料蔗基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相对连片面积200亩以上(含200亩,下同),单幅地块长度大于200米、宽度大于25米、坡度13°以下,实行统一种植和经营管理面积在7.5亩以上;单幅地块长度超过1000米的,原则上以200-500米长度划分地块;地块内部局部起伏高差应控制在10厘米以内;没有出露石芽、树根、水泥墩柱、电杆等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障碍物,适于机械作业特别是高效机收作业。
广西来宾市“双高”甘蔗种植栽培技术

广西来宾市“双高”甘蔗种植栽培技术作者:苏秦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阐述来宾市高产高糖甘蔗栽培种植前景,从整地播种、蔗种选择、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等方面,探讨了来宾市高产高糖甘蔗栽培种植技术,希望对促进来宾市“双高”甘蔗种植栽培前景有所裨益。
关键词“双高”甘蔗;种植栽培;来宾市中图分类号:S56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6.32.005近年来,来宾市加大了“双高”(高产、高糖)甘蔗种植推广力度,兴建了一大批“双高”甘蔗生产示范基地,有效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蔗农增产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在推广过程中,部分蔗农对栽培种植技术掌握还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际种植效果。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其种植栽培技术。
1 来宾市高产高糖甘蔗栽培种植前景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均日照时间1 325~1 734 h,年均降水1 225~1 942 mm,年均气温18.1~21.2 ℃,气候条件优势明显,且交通条件非常便利,非常适于甘蔗这一经济作物的栽培种植。
来宾市一直就有种植甘蔗的传统,但近年来受国外低价糖和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冲击,全市蔗糖业遭受了严峻挑战,种植面积、甘蔗收购价、糖企利润、种蔗收入等同比下降明显,同时,来宾市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且甘蔗种植属劳动密集型,劳动力的不足又进一步限制了甘蔗种植业的发展。
为此,来宾市大力推广“双高”甘蔗种植,以“双高”甘蔗种植示范基地为牵引,全力推进机械一体化种植,将“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作为种植推广标准,力争实现种植良种化、经营规模化、水利现代化、生产机械化,平均每667 m2产量超过8 t,蔗糖超过14%,科技、农业、蔗糖等部门多方配合,形成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甘蔗种植新模式,从而带动全市甘蔗种植业迈上新台阶。
甘蔗双高栽培技术应用

甘蔗双高栽培技术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业正在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甘蔗作为我国蔗糖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甘蔗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但受到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再加上甘蔗种植户种植方法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甘蔗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甘蔗的经济效益也无法充分体现。
对此,本文结合现阶段甘蔗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甘蔗双高栽培技术的应用措施,旨在提升甘蔗种植水平,促进甘蔗种植业良好发展。
关键词:甘蔗;双高栽培;栽培技术应用引言甘蔗的用途较为广泛,不仅能够制作蔗糖,同时也能够制作乙醇,还是造纸的重要原材料,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
甘蔗对于生长环境以及种植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种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不断优化和提高甘蔗种植技术。
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在甘蔗的种植中,通过双高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甘蔗的产量逐年提高、品质稳定提升。
1甘蔗种植中双高栽培技术的应用意义甘蔗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种植甘蔗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覃塘区是重要的甘蔗产区,甘蔗种植对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甘蔗种植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传统的种植技术无法保证甘蔗产量的提高。
因此,非常有必要将双高栽培技术有效应用到甘蔗种植当中,有效提高甘蔗的整体产量,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双高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产量,同时能够有效提高甘蔗中的糖分含量,进而提高其经济价值。
2甘蔗种植存在的问题2.1蔗农缺乏种植热情蔗农种植甘蔗的根本目的是增收,但近年来,农资价格的上涨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导致农户种植甘蔗的经济效益下降,很多蔗农开始另寻发展,转而种植经济效益相对稳定的果树或蔬菜。
投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是蔗农种植热情低下的重要原因,尽管现阶段有较为先进的“双高”栽培技术及相关政策的支持,还是有一部分农户不愿意尝试种植甘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高”甘蔗生产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大甘蔗优势产业带。
(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栽培条件
2.1 产量结构
目标产量:亩产原料蔗6吨以上;
亩有效茎:中大茎品种4500~5000条,中茎品种5000-6500条;
平均单茎重:中大茎品种1.33kg以上,中茎品种1.2 kg以上;
甘蔗蔗糖分:成熟期平均蔗糖分14.5%以上。
2.2 土壤条件
耕作层厚度在25cm以上,壤土或轻粘土,PH5.5~6.8,有机质1~2%,速效磷含量大于10mg/kg,代换性钾含量大于80mg/kg的蔗区使用。
2.3 气候条件
要求全年大于10°C的活动积温6000°C以上,年日照时数16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海拔1000米以下。
(3)主要栽培措施
3.1新植蔗栽培
3.1.1 选用良种
粤西、桂中南和海拔800米以下的滇西南优势产业带应侧重选择抗旱性强、宿根性好、抗倒性强的品种,同一原料蔗区早熟和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为3:7,适合粤西优势产业带推广的早熟品种主要有新台糖22号、粤糖93-159、福农95-1702和粤糖89-113,中晚熟品种主要有福农94-0403、福农91-4621和桂糖17号;适合桂中南和海拔800米以下的滇西南优势产业带推广的早熟品种主要有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粤糖93-159和桂糖19号,中晚熟品种主要有福农94-0403、桂糖18号、云蔗89-7和桂糖17号。
海拔800~1000米的滇西南优势产业带应侧重选择抗旱性强、抗寒性好、宿根性强的早熟和中熟品种,同一原料蔗区早熟和中熟品种的比例为5:5,适合这一区域推广的早熟品种主要有新台糖16号、粤糖93-159和福农95-1702,中晚熟品种主要有云蔗89-7和云蔗89-151。
3.1.2 精选种苗
提倡选用脱毒健康种苗,建立并推广三级苗圃统一供种。
在脱毒健康种苗尚未完全推广应用情况下,可从大田生产中选择茎径大小均匀、节间较长、未受绵蚜虫和粉蚧壳虫为害、不倒伏、没有混杂的新植甘蔗稍部3—4段双芽苗作种,下种时剔除死芽、坏芽和虫蛀芽。
3.1.3 种苗预措
将种苗上的叶鞘剥去,幼嫩部分则可保留叶鞘,砍种时芽向两侧平放,砍种用刀要锋利,达到一刀即断,切忌砍裂蔗种,引发伤口感染发病,生产上一般砍成双芽段种苗。
下种前可用52℃热水浸种30分钟或用浓度为0.1%的多菌灵(或苯来特)水溶液浸种10分钟进行消毒。
3.1.4 播种
3.1.
4.1 整地
粤西和桂中南优势产业带推广深松浅播栽培技术。
机械深耕(深松),耕深为40~45cm,耕作层达到深、松、碎、平。
旱地要求植沟深约20~25cm,沟底蔗床平整,宽25cm。
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植沟稍浅(水田蔗区由于土层浅薄、地下水位较高,要求起畦种植)。
桂中南优势产业带下种时应特别注意土壤湿度(用手抓成团,土壤相对湿度为70%),以保证齐苗;采用地膜覆盖的优势产区应先灌溉,待水滤干后土壤相对湿度达到70%左右时下种。
滇西南蔗区可采用深沟板植栽培技术,一般开植沟深30cm左右,沟底宽25~30cm直至板土,铲平不松土,一次成型。
3.1.
4.2 播期
以土表10cm内,土温稳定通过10℃以上时为下种临界温度下限,可通过覆盖地膜提早播种。
冬植蔗宜于11月初至1月下旬、春植蔗于2月初至3月下旬下种。
3.1.
4.3 下种
下种时,种茎以“品”字型或铁轨式双行窄幅排放,芽向两侧,两行种茎之间的距离为5~10cm,蔗种要与土壤紧密接触,不架空,下种后随即用碎、湿土覆盖种苗。
3.1.
4.4 合理密植
旱坡地以行距90~100cm、亩下种量3200-3500段双芽苗为宜,亩留苗6500-7500条,亩有效茎数控制在5000-6500条。
水肥条件较好的水浇旱地、水田蔗区,行距可放宽至110cm,亩下种量为2500~3000段双芽苗,留苗6000多条,亩有效茎数4500~5000条。
3.1.
4.5 施足基肥
施肥要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原则。
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30~40%左右,基肥要求亩施尿素10~15Kg、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40~50Kg、氯化钾20~25Kg,提倡使用农家肥(或土杂肥)1000~2000 Kg,使用农家肥时化肥用量酌减,有机肥应与磷肥混合堆沤后施用。
基肥应施于植蔗沟底,并与土壤充分拌匀,腐熟有机肥用于盖种。
3.l.
4.6 防虫
下种后,每亩用3~4Kg5%的特丁磷颗粒剂、10%的益舒宝颗粒剂或5Kg
3%呋甲合剂撒施植蔗沟防治地下害虫。
3.1.
4.7 覆土
一般无灌溉条件的旱坡地蔗区盖土7~8cm,其中广东湛江旱坡地的一些轻沙质蔗区,覆土后还要垛土踏实,以破坏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灌溉蔗区,覆土可薄,一般5~6 cm。
3.1.
4.8 防草
未使用除草地膜的蔗区盖土后应喷施除草剂,如50%的阿特拉津可湿性粉剂,每亩150~200克,兑水50Kg;或喷施80%的阿灭净可湿性粉剂,每亩130~150g,加水50Kg,也可以使用其它蔗田专用除草剂。
3.1.
4.9 覆盖地膜
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冬植蔗和早春植蔗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保证全苗壮苗。
选用无色透明,厚度为0.008mm,宽度为35~40cm 的地膜,在下种、盖土、喷施除草剂后,用地膜覆盖植蔗沟,边缘用细土压紧,地膜露出透光部分不少于20cm。
3.1.5田间管理
3.1.5.1 揭膜中耕培土施肥
在大部分蔗苗已经穿出膜外,气温稳定超过20℃时,即可揭膜,水田可在揭膜后立即进行中耕除草,无盖膜的在蔗苗3-4片真叶时中耕除草,蔗苗6-7片真叶时结合小培土进行中耕除草,用行间细土向蔗苗基部培高3-4cm。
旱(坡)地在草害有效控制情况下一般只需一次大培土,在苗高约一米时,用手工或培土机械进行培土封垄,结合大培土,深施重施追肥,施肥量占全部施肥量的60-70%,粤西蔗区亩施尿素25~30kg+甘蔗专用复合肥15~20 kg;桂中南蔗区和滇西南蔗区每亩追施尿素35~40kg+氯化钾10 kg(基肥已将钾肥一次性施用的蔗
区可不施钾肥)。
3.1.5.2 水分管理
对于桂中南和粤西蔗区,旱地蔗田要防旱保水。
水田蔗开沟排水,特别防止早期田间积水。
甘蔗大生长期需水量大,田间要注意保水防旱,在有条件的蔗区可采取沟灌或喷灌措施,没有灌溉条件的蔗区可采用封畦贮水和用枯蔗叶覆盖蔗畦等方法防旱。
3.1.5.3 虫鼠害防治
苗期注意防治螟虫和蓟马,结合小培土亩施3.6%杀虫双或3%呋甲合剂3-4公斤防治螟虫,蓟马在发生初期用40%氧化乐果800倍液或敌敌畏1000倍液喷杀。
7~8月要注意检查蔗地虫害发生情况,发现绵蚜局部危害即进行喷药全面防治。
可使用10%的大功臣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0~20克;或者用50%的辟蚜雾,亩用量20~30克,兑水30Kg喷洒防治。
生长后期使用国家规定的灭鼠农药,配制谷物毒饵投毒灭鼠,在甘蔗生长后期要进行1~2次田间灭鼠。
3.2宿根蔗栽培
3.2.l 上季蔗砍收质量要求
留宿根的蔗地宜在“立春”后,(2~3月份最适宜)选择晴天砍收,用锋利小锄砍入畦中,土中留桩10cm左右,下锄要快、准,切口要平,以免砍裂蔗头,破坏蔗芽。
3.2.2 宿根蔗管理技术
3.2.2.1 清园
在无霜冻地区,砍收后应尽早清园;有霜冻的地区,待春暖后尽早清园。
清园方法一是将蔗叶、残茎清出园;二是将蔗叶、残茎清出蔗园沤肥后再回田。
3.2.2.2 开垄松蔸
在开垄松蔸前,先去除秋冬笋。
松蔸深度一般干旱或疏松的蔗田可浅些,粘重、湿度大的土壤则可深些,开垄要紧贴蔗头两边犁翻,深度达蔗头基部(距蔗头着生点以上3cm左右处),并用窄口锄或二齿锄进行株间松土,深层重施催芽肥,施肥量同新植蔗基肥用量,施肥随即薄土覆盖以防肥料流失。
一般待地下蔗芽萌发成蘖时埋垄,高度以刚盖过蔗头为宜。
3.2.5.3 查苗补蔸
在蔗蔸未发株之前,若发现有断垄现象,可用同一品种的蔗种补蔸,发株出苗后,若有明显断垄现象时可用并蔸或挖旧补新的办法补植,保证蔗苗齐、匀、壮。
3.2.5.4 施肥灌水
在苗高1m左右时,结合大培土,每亩施尿素35~40Kg+钾肥5~10Kg(开垄松蔸时已将钾肥一次性施用的蔗区可不再施用钾肥)。
有灌溉条件的蔗田,可在施肥前灌足水,无灌溉条件的蔗田,要在雨后土壤湿润时施肥。
3.2.5.5 防治病虫草害
在埋蔸和大培土前每亩撒施3.6%杀虫双颗粒剂或3%呋甲合剂5Kg后,随即埋蔸、培土,并喷施除草剂。
此后田间管理参照新植蔗,但管理时间应比新植蔗提早15~30天。
(4)糖料甘蔗收获
合理安排砍收次序,有效提高砍收质量,及时组织运输加工是甘蔗生产最后环节。
一般先砍早、中熟品种,后砍晚熟品种;先砍宿根蔗,后砍冬植蔗,最后砍春植蔗,留宿根的蔗地最好1月以后收获。
砍收时蔗稍削去生长点以下10cm,蔗茎不带泥、须根和叶鞘及其他夹杂物,枯死蔗茎和1米以下的蔗笋不能作为原料蔗。
砍完甘蔗必需及时运输进厂加工,防止蔗糖分转化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