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

合集下载

论词及义位的古今演变

论词及义位的古今演变

论词及义位的古今演变词义演变“扩大、缩小、转移”的“三分说”在中国通行了半个多世纪,但它并不能全面解释词义的演变。

张志毅、张庆云先生对词义的演变提出了更为科学的看法。

据此,我们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中的前二百个词进行了分析,并对词及词义演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标签:词义位古今演变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词汇是语言中发展最为快速,最为活跃的部分。

20世纪30至60年代,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将保罗关于词义演变“扩大、缩小、转移和其他”的四种类型,定为“扩大、缩小、转移”的“三分说”。

实际上,词义演变远比这“三分说”复杂。

张志毅、张庆云先生在《词汇语义学》中,将词义的演变概括为义位的易位,义位的产生与消亡,义位的丰化与简化。

据此,我们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1959年9月第1版)中的前二百个词进行了分析,以窥词及词义的演变。

一、词及词义基本不变的情况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没有丝毫变化的词是不存在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词基本不变”是指在所指相同的情况下,古今用词基本不变。

例如,在古汉语中“岸”有三个义位:河岸;崖;高。

到现代汉语中,“岸”的“高大”义独立出来,即表“河岸”的“岸”与表“高大”的“岸”成了两个词①。

但在“河岸”这一所指上,古今用的是同一个词——“岸”。

“词义基本不变”是指词的核心义位不变,其他义位或有变化。

义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同一词位而言,其义位往往既有丰化又有简化。

如“天”,无论在古代汉语②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核心义位都是“天空”;其在古汉语中的一个义位“在人额头刺字涂墨的刑罚”,随着古代残酷刑罚的废除,也成了历史义位。

这是义位的简化。

但“天”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义位“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是古汉语中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义位的丰化。

据我们统计,词及词义基本不变的词共有78个,占全部词的39%。

如天、星星、风、平原、今年、春天、除夕、月、午后、光、矿、动物等。

尽管这些词在词义上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总体来看,还是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构成成分。

浅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形成

浅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形成

浅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形成作者:秦琴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9期摘要:一、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产生于先秦;二、判断词"是"的形成。

关键词:判断词"是" "是"字判断句产生及形成判断词又叫系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名为“不完全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叫“联系动词”。

叫法虽然多,其实质是一样的,为陈述方便,我们一律称之为判断词。

判断词主要指的是“是”字,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是”,这是由古代汉语的“是”字判断句继承发展而来的。

梁国华先生认为汉语判断词“是”是从先秦萌芽产生,在两汉逐渐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

⑴(P.8)其实对于判断词“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多年来还没有定论,本文将试图做一番探讨。

[1]一、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产生于先秦“是”作为判断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概括的说,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判断词“是”在先秦还没有出现,因而“是”不能作为判断词用。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认为“汉语真正判断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

⑵(P.252)北大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称:“在先秦时代的‘是’字不能作为判断词用,有时它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

⑶(P.297)[2]另一种见解则认为:判断词“是”在先秦已经出现,只是位数尚少。

持这种观点的,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编写组编写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则明确提出“‘是’字开始作为判断词用,大概在我国战国后期”。

⑷(P.95)赵立哲先生认为先秦已有了判断词“是”。

就这两种观点而言,我们偏向于后一种观点。

下面让我们看看先秦文献资料中有关判断词“”的一些例句。

(1)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

①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

古汉语词类活用浅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浅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浅析关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性,龙果夫教授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

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

”①正是基于这一点,又由于汉语自身特点的原因,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

而词类活用作为实用语法的命题之一,既在教学语法系统中非常重要,又首先立足于实用。

那什么是词类活动用呢?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而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甘棠》,美.召伯也。

‛(《诗〃甘棠序》)“美”是形容词,美丽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称赞、颂扬”的意思。

再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形容词“高”出现在代词“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高”(尊崇)。

又如:‚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九章〃涉江》)①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科学出版社,1958年。

“步”、“冠”这些词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此外,还有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等。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学习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只有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实际句例的归纳总结,切实了解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才能做到较为准确的理解。

一、词类活用类别分析(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shi的文言文意思

shi的文言文意思

shi的文言文意思
「是」是一个表示肯定、确认的词语,常用于文言文中。

它可
以作为动词或助动词使用,表示实际情况或存在的真实性。

作为动
词时,「是」可以表示存在、属于、为等含义。

作为助动词时,它
可以用来构成肯定的句子,强调某种状态或事实的存在。

在文言文中,「是」还可以用于构成疑问句,表示询问真实性
或确认某种情况。

例如,「是乎?」表示疑问,意为「是否如此?」或「是不是这样?」。

此外,「是」还可以用于构成否定句,表示否定某种情况或否
认某种说法。

例如,「非是」表示否定,意为「不是」或「不是这样」。

总之,「是」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用来表示肯定、
确认、存在等含义,同时也可以用于构成疑问句或否定句。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古汉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语言,其词类活用现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不同语法环境中的形态变化,包括名词和动词等各个词类。

古汉语中存在丰富的词类活用现象,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为核心,探讨其原因和解释。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定义和界定词类活用的范围,并详细介绍古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两个主要部分的活用现象及其原因。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给出解释说明,从语言演化、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使用者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思考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的深入研究,探寻古代汉语形态变化的规律和背后的原因。

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说明,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撰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并拓宽我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知。

2.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范围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指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语境或者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些变化可以涉及到名词、动词等各种词类,在不同的形态下展示不同的格、数、时态等语法特征。

2.2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及其原因在古汉语中,名词常常通过添加后缀来表示格和数的变化。

例如,“山”在主格下为“山”,而在宾格下为“山之”。

这种名词活用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古代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名词活用来表达具体含义。

例如,“子孙”一词在古代常有复数意义,而通过添加后缀“之”可以表示其所有格关系。

其次,古代社会多为农耕社会,人们习惯以自然界事物为模板进行分类。

略论古汉语词汇知识在高职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略论古汉语词汇知识在高职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子 I 、
②吾 日三 省 吾 身 。 — 论 语 ・ 而 》 学 ③ 国事 至 此 , 不得 爱 身 。 予 ——宋 ・ 天 文 ④将 军身 被 坚 执 锐 。 —-f 司马 迁 《 ・ 陈
迂 《 门宴 》 鸿
③齐 国虽褊 小 , 何爱一 牛 。 吾
子 ・ 惠王上》 梁
息 , 有效 地 进 行 多 方面 的 交 流 , 提高 他 祥 指 南 录 - 序 》 能 以 后
文章编 号 : 6 3 9 ( 0 ) T b-o 8 1 7 —9 5 2 1 o ( ) 0 -0 7 0 7 2 ② 旦 日不 可 不 蚤 自来 谢 项 王 。 马 孟
高 职 语 文 教 学 是 适 用 于 高 职 高 专 学 生 的 ,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基 础 上 , 过 听 、 、 在 通 说 读 、 的 强 化 训 练 , 学 生 获 取 大 量 的 信 写 使 们驾驭语言文 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 修养 ,
重 点和 难 点 。 为 教 师 , 在 系统 学 好古 汉 作 要 语 词 汇 知 识 的 基 础 上 , 导 学生 通 过 文 言 引 ⑤且 以汝 之 有 身也 , 恐 不 胜 悲 , 更 故惟 日 日呼 酒 买 醉 。 ・ 觉 民 与 妻 书 》 林
以 上 例 句 中的 “ ” 词 , 例 ① 中 意 身 一 在
生的古汉语知识 。 在逐 渐 学 习 的过 程 中慢 慢 积 累 , 积少 成 多 , 的一 词 多 义 就 罗列 一 大 堆 例 句 , 学 生 造 给
代 汉语 常 用 词 义有 差 距 , 易把 握 , 部分 不 这 词就可 以通过探寻本 义引导学生理解 , 而
j 口目
2 O2 0 N 0 1 0 Ci dctnIoai e I baEual n t n rd n o n v o H a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标志及例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标志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摘要:“是”字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中,词性、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试图对“是”字作为代词、系动词的使用作一探讨,以便深入了解古汉语的这一词汇现象。

关键词:是;代词;系动词《说文解字》:“是,直也。

从日、正。

”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

从日、正,会意。

”“以日为正”当为据日影定方向、定季节,此字会的当是“确定”义。

日影是直的,所以有直义,用作动词即纠正使正直或订正等义。

例如: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左传》昔雍子之父兄谮雍子于恭王,王弗是,雍子奔晋,晋人用之。

(《国语·楚语上》)“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表示肯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系词“是”。

例如: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告子上》)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我们由此也可以得出,“是”字作为系词用法是萌芽于先秦的。

“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认为正确”。

例如:不法先王,不是礼仪。

(《荀子·非十二子》国君之所是,皆是之。

(《墨子·尚同上》)今成语还有“是古非今”。

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当由此发展而来。

例如:是,此也。

(《博雅》)由此引而申之,“是”也可以作形容词“正确”,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对”、“不错”等义。

例如: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世说新语·赏誉》)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定是非也。

(《礼记·曲礼》)偃之言是也。

(《论语·阳货》)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

(《荀子·王制》)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吕氏春秋·察传》)但是在先秦文献里面,“是”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当作指示代词来使用的。

这时,“是”字主要起复指作用,复指前面的内容,使意义更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是”字常作主语,谓语,宾语,甚至定语。

先看“是”字作主语的情况。

例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庄子·田子方》)此处“是”和“此”的意义相近。

就第一个例子来说,指示代词“是”复指主语“富与贵”、“贫与贱”;就第二个例子来说,前面没有主语,因为它本身就是主语。

再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是指示代词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再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证》)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

(《子产坏晋馆垣》)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

(《许行》)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其余由此类推。

下面几个例子是“是”字作为代词,在判断句中作谓语的情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汉语的判断句,谓语是名词或是具有名词性质的词,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代词具有名词的性质,因此代词可以作古汉语中判断句的谓语。

例如: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四》)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在这几个例子里,“今日”、“汤”、“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是”字作谓语。

再看“是”字作宾语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以。

代词“是”用作来自动词的介词“以”的宾语(表示“因此”的意思)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词的前面;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里。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类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

(《墨子·辞过》)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

吾是以泣也。

(《庄子·徐无鬼》)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

(《荀子·宥坐》)内见疑强大,外依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

(《史记韩信王卢绾列传》)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汉书·司马迁传》)故虚实之事业传世间,真伪不变也,世人惑焉,施易男论。

(《论衡·谈天篇》)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是以有力者过之,熟识之若无睹也。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极大喜也。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是”字作宾语的第二种情况:是谓。

代词“是”作动词“谓”的宾语。

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们把它叫做”或“我们把它叫做”。

其实“是谓”到后来也成为了一种凝固形式,被保留了下来。

例如: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

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

(《墨子·天志中》)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庄子·马蹄》)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庄子·在宥》)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得之人哉!(《庄子·天地》)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緡,若智若昏,是谓玄德。

(《庄子·天地》)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

(《荀子·君道》)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

(《荀子·正论》)“是”字作宾语的第三种情况:是之谓。

“是”仍然作动词“谓”的宾语。

“是之谓”到后来也成了一种凝固形式。

例如: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修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

(《庄子·齐物论》)若然者,虽直不病。

是之谓与古为徒。

(《庄子·人间世》)失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荀子·劝学》)再来分析“是”作指示代词作定语的情况。

例如: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与南冥。

(《庄子·逍遥游》)是月也,以立春。

(《礼记·月令》)“是”在这里作定语修饰“鸟”、“月”,在翻译的时候要加上相应的量词,所以应译成“这只鸟”,“这个月”。

“是”作为指示代词复指,还有另外的一种情况,那就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这种情况,还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字放在宾语和谓语之间。

例如: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诗经·北风·月明》)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庳,俾民不迷。

(《诗经·小雅·节南山》)恢谏违卜,固败是求,有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君王之不恤,而群臣是尤,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今吴是懼而城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有时名词宾语前置而又有“是”字复指的时候,为了强调提前的名词宾语,往往还要在名词宾语前加上词头“唯”字。

例: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

(《诗经·小雅·斯干》)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唯迩言是听。

唯迩言是争。

(《诗经·小旻》)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帅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力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直到今天我们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等,这是上古语法的残迹。

第二种情形,这时提前的宾语不是名词而是代词。

这时,“是”字要放在代词的前面。

例如: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也。

(《论语·阳货》)嫫母力父,是之喜也。

(《荀子·成相》)那么,“是”字为何后来又是系词了呢,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从汉语发展史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当是从上述指示代词“是”演变而来的。

发展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

主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如“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

(《孟子·公孙丑下》)”。

无论是这种或那种情况,“是”字经常处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

试拿“滕小国也。

(《孟子·梁惠王下》)”为例,大约也经过这么一个阶段:“滕,是小国也”(“是”在这里仍旧是“这个”的意思),然后达到“滕是小国”。

下面我们再举出一个更富于启发性的例子: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篇》)从上面这两个例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左传》不用“是”而《论衡》用“是”。

这就更可以显示出这种演变的过程来。

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

在王充《论衡》里已经有不少“是”字是当系词用的。

例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死伪篇》)如以鬼非人也,则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

(《薄葬篇》)鬷夷氏是其后也。

(《龙虚篇》)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

(《说日篇》)夫孔子虽云“不及地尺”,但言“如雨”,其谓陨之者皆是星也。

(《说日篇》)王充以为“古今语殊,四方谈异”,他主张“文字与言同趋”(皆见自纪篇),所以他不避免当时的口语。

但是,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仍是中古时期的事。

在这个时期,系词句有两大标志: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字成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张玄中、顾敷是顾和中外孙。

(《世说新语·言语》)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

(《世说新语·雅量》)力士是东郭门外官奴。

(《西京杂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齐书·王敬则传》)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

(《南齐书·顾欢传》)佛是外国之神。

(《高僧传·佛图澄传》)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

(《壇经·自序品》)孔老释迦皆是至圣。

(宗密《原人论序》)第二,系词“是”字加否定副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例如:劫劫生生,轮回不绝……都由此身本不是我。

(《原人论》)余亦不是仵茄之子,亦不是避难之人。

(伍子胥《变文乙》)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底人。

(《抚州曹山元本寂禅师语录》)“是”字用为系词以后,又产生出许多种活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实,有时候是追究原因。

例如:庾曰:“君复何尤惨而忽瘦?”伯仁曰:“吾无所尤,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

”(《世说新语·言语》)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